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

2024-04-08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共6篇)

篇1: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

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相关解析心得

一、现金

我们为什么要盘点客户的现金,结合我们实际操作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我们的大部分客户都没有规范记帐的习惯,你如果问其淡季、旺季的销售额时一般情况下总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这些数字怎么进行交叉检验。在实际询问时,我们可以问他昨天销售多少,前天销售多少,再往前一天销售多少,因为客户的前几天的销售额他们一般是能记住的。再结合其所处的淡旺季,就能合理的推断出其月销售额。如果客户提供的前几天的销售额是不真实的呢?我们又怎么进行合理判断呢。我们可以问其多长周期到银行存一次款,一般每次存款多少,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存的款,与其相应的银行流水进行比对。再结合其存款间隔中间合理的开支或者是否有大额的开支就能比较准确的计算出其月销售额。

一、应收帐款

为什么要分析应收帐款呢?因为应收帐款的主要对象应是其主要销售的客户。

1、在进行贷前调查时我们与客户进行交流时,对其销售对象进行询问时,就可以通过其销售方式,销售的主要客户,资金结算方式现金占比多少,应收帐款占多少,一般情况下结算周期是多少,哪些客户应收帐款较大,平时对应收帐款是怎么进行管理的。

2、客户如果应收帐款较多,客户也比较多,可能就有相应的帐本或者是欠条。在我们进行交淡以后,就可以通过检查相应的帐本及收据与其所介绍的进行交叉检验从而核实其应收帐款的真实性,可收回性。

3、在实际进行操作时,我们填制应收帐款科目时,相应的栏目应尽可能细化。将核实的比较大的应收帐款的客户填入其中。

4、在操作中如果有的客户说与其交易对象业务往来时间比较长,相互之间基于信任没有什么单据,我们就需分析其相关描述的合理性。

5、如果有的客户下游客户较多,难以一一进行统计核算,可以在其中抽查部分客户进行核实,如能确认其真实性则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其相应的应收帐款是比较真实的。

注:在调查客户王明权时其固定的销售客户有96户,应收帐款有100多万,这部分资产占了其资产积累的大部分,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客户经理没有严格对其提供的相关帐本进行统计核实,从而与其介绍的进行交叉检验。所以就可能导致我们的调查结论不准确。

三、存货

1、在与客户进行交流时,根据基经营周期,经营特点、淡旺季、什么时候存货较多,哪种存货较多,存货的目的。比如说经营烟洒的客户就会在夏季存大量的白洒,因为夏季白洒的价格相对较低且优惠条件较多,这个时候多存一点对于经营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

2、客户经理实际核实:先观察存货,给存货进行分类,找出价值最高的部分进行实际盘点核对实。列出存货相应的清单。与客户所介绍的进行交叉检验。

四、固定资产

1、这个问题不大,我主要讲下IPC公司与我们的区别,IPC公司对于不是用于经营用的固定资产是不放入资产负债表中,因为其认为这些资产是不会为客户带来收益的的,如果不放其中在核算相应的比率时就不准确。IPC公司是将其放入表外的,用来在进行资产积累与经营积累时进行交叉检验。

五、其他资产

.在实际操作当中有些资产我们是不放入资产负债表中的但是IPC公司与我们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出租车营运证、网吧经营许可证,这些资产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变现的,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是放入其中的。这部分在实际操作当中是按市场价值进行入帐的。

六、预付帐款

有的客户在与上游客户进行业务合作时可能发生预付帐款,我们就要查看其是否为长期的合作的伙伴,是否比较有实力,是否有相关优惠,是否有相关打款凭证或者相关单据,从而判断其合理性。

篇2: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

一、基本情况

通过对武宁某有限公司2007年1-12月纳税申报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与上比对分析,发现疑点较多,分局纳税评估小组研究确定该公司2007纳税情况为评估对象之一。该公司属于一般增值税纳税人,注册类型:有限责任,企业所得税归属地税机关管理,占地5150.7M2,房屋原值1053160元,主要产品:机械制品及人造革,《2007年12月份损益表》示:产品销售收入:6636840元,产品销售成本5879626元,销售费用及其他725654元,利润总额31560元。

二、案例分析

(一)地方各税评析:通过1-12月申报资料分析,经实地核查比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车船税、印花税申报无差异。

(二)企业所得税评析:

1、2007年申报企业所得税8521.2元。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通过2007年12月该公司《资产负责表》、《损益表》相关疑点指标,列出《部分评估涉税指标数据对照表》,经评估分析,有以下疑点:

其一,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收入-基期收入)/基期收入=-13.18%,同期减少1008202元,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其二,2007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3.5%,2007年主营业务成本率=5879626/6636840=88.59%,2006年主营业务成本率

=6797264/7645042=88.91%,同期上长0.32%,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者比值-13.5%/-13.18%=1.02,大于1,两者同步增长,可能存在多计成本费用;其三,2007年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11.47%,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3.18%),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其四,2007应付帐款变动率-12.93%,其他应付款变动率34.45%,可能存在应税收入计往来帐,以及三年以上呆帐未转入以前损益;其五,2007应付工资变动率为8.63%,可能存在多提成本费用。

2、约谈举证及实地核查

针对以上疑点,该公司会计举证解释及实地核查比对如下:

一是关于2007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者比值1.02大于1,比值不配比,而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下降15.21%,净减1008202元的问题。公司会计解释主要原因是:A、07产品市场销价有所下降,产品数量也下降;B、产品市场销售面缩小了。经核查比对:一是产品市场销价平均下降19%,二是产品市场购销面缩小了,以上情况属实。

二是关于2007年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者比值

-13.5%/-13.18%=1.02,大于1,两者同步增长,是否存在多计成本费用的问题。公司会计解释是: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的两个因素是:一是原材料价格因素波动太大,二是07虽然销售因素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而固定成本是不变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因素多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因素。经核查比对,以上情况属实。

三是关于2007年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10.68%,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5.21%),是否存在多列费用的问题;公司会计解释是:销售价格下降直接影响销售收入,而生产工人工资不因此下降,管理费用等固定费用也不存在下降,甚至个别还略有增加。经核查比对: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列支业务招待费60104元,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业务招待费25600元,税前允许列支33184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2520元。管理费用中列支广告业务宣传费64684元,税前应按规定列支33184元,超标准列支31500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1500元。

四是关于2007应付帐款变动率-12.93%,其他应付款变动率34.45%以及三年以上呆帐未转入以前损益的问题。公司会计举证解释是:目前,三年以上呆帐应付帐款不存在。经核查比对:2007年末应付帐款累计挂帐1979808元,核查3年以上往来帐户,发现55600元应付对方某公司帐款,对方公司已倒闭,无法支付。应转入以前损益科目,该公司未调帐。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5600元。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列支集资利息69800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13960元。

五是关于2007应付工资变动率为8.63%,是否存在多提成本费用的问题。公司会计举证解释是:2007应付工资不存在多提,2007年计提应付工资(贷方)金额519000元,实际发放(借方)金额517557.5元,其中在07年支付的有185912元,由于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要补发工资43042元,都未计提,应付工资实际少提41599.5元。经核查比对,上述应付工资提取与支付,情况属实。

3、评估处理:

通过对该公司2007纳税评估,发现的问题向该公司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进行如下处理: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该企业认识态度较好,对上述涉税问题采取自纠的办法,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31560+52520+31500+55600=171180;应纳所得税56489.已申报8521.2,补缴企业所得税47968.2元,补缴个人所得税13960元,以上共计补缴税款61928.2元,加收滞纳金2105.55元。

三、评估体会和建议

篇3: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业主权益理论和资产负债观。业主权益理论和资产/负债观是根据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 分析暂时性差异的内容以及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 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企业在报告日对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恰当地评价和预测其价值。

损益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业主权益理论和收入/费用观。它强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从而注重的是收入与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损益表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 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并同时转回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在所得税率变更时, 需要调整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损益表债务法将时间性差额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

二、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区别和联系

暂时性差异从资产和负债看, 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随时间推移将会消除。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 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暂时性差异侧重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分析会计收益和应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 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存在的此类差异。

具体地说,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是不同的, 他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可以说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将导致使用或处置资产、偿付负债的未来期间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由此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应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差额, 在一个期间内形成, 可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其成因是由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收入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时间上存在差异。

具体地说, 时间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扣时间性差异。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会计利润大于应税利润的时间性差异, 在以后年度会产生应纳税金额, 故称为应纳税金额的时间性差异。产生应纳税时间性的原因有两种:

1. 收益在会计上已于本期确认, 而税法规定可于以后期间确认。

2. 费用或损失按税法规定已于本期申报纳税时扣除, 而在会计上将于以后会计期间确认。

可抵扣时间性差异是应税利润大于会计利润的时间性差异, 在以后期间会产生可扣除金额, 故称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其产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收益依据税法规定应在本期申报纳税, 而会计上则于以后期间确认。

2.费用或损失在会计上已在本期确认, 而税法规定在以后期间申报纳税时扣除。

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 但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以下情况将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

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

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3. 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 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 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

另外, 有些暂时性差异并不是时间性差异, 例如:

1.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

2.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

例题一:某企业上年末购入一固定资产, 原值100000元, 预计使用年限5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期末无残值。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采用收益表债务法的计算:

根据时间性差异的定义可以判断这是一项时间性差异。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

根据暂时性差异的定义可以判断这是一项暂时性差异, 因此, 时间性差异是暂时性差异。

例题二:企业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0000元, 重估的公允价值为50000元, 会计和税法规定都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剩余使用年限为5年。会计按重估的公允价值计提折旧, 而重估资产增值并确认入账根据税法规定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 因此税法按账面价值计提折旧。

采用收益表债务法计算:

可以判断, 这不是一项时间性差异。其原因在于资产增值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权益类, 而不是计入损益表。因此, 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不是时间性差异。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

可以判断, 这是一项暂时性差异。

例题三:某企业2000年10月30日购入价值60000元的设备, 预计使用期4年, 无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未扣折旧前的利润总额为100000元。第一、二年适用税率为30%, 第三年起适用税率调整为33%。

方法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步骤一, 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设备折旧。

步骤二、三, 确定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及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

步骤四, 确定所得税费用, 应交所得税加减纳税影响等于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金额。

各年的会计分录:

方法二:采用收益表债务法

确定各年的时间性差异及该项差异对纳税的影响。

2002年的递延税款中需要调节2000年和2001年的递延所得税额, 其数额中需加上 (750+3750) /30%×3%=450, 则2002年的递延税款就为37.5。

各年的会计分录:

三、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 旧制度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 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 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 如果不能, 企业不应确认。

企业在2001年至2004年间每年应税收益分别为:-200万、80万、60万、90万元, 适用税率始终为15%, 假设无其他差异。

1. 现行做法

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无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2004年的会计分录是:

2. 新准则要求采用当期确认法

四、我国实施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存在的问题

篇4: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格式

[关键词] 虚假表现挂账转嫁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企业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文件。它是企业向外界传递自身经营活动情况信息的一种载体,是资本市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资本市场参与进行投资的基本依据。

虚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指为了获得不当利益而有意歪曲客观事实,违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以不真实、不完整的会计资料为基础,擅自虚构有关数据资料而编制的报告。目前,虚假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会计作假“蔚然成风”,见怪不怪,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虚假财务报告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从美国的安隆、安然,世界通信等国际大公司的会计丑闻到中国的红光实业、银广夏会计造假案件,无一不是虚假财务报告惹的祸。这些会计造假案件不仅引起了人们的震惊和愤怒,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给金融业、证券市场以致命的打击,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已引起了决策者们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虚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表现形式来看,无论什么单位、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用何种手段编制和提供虚假报告,总是要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投资收益、税金、利润以及财务报告附注等财务数据上面做文章。为了防范报告的虚假行为,识别被恶意粉饰的财务报告,制定和落实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必须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操作中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一、资产负债表的虚假表现

1.资产项目虚假

资产项目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造假主要表现为多计资产或少记资产,现实中大量的是多计资产,又称为虚估、虚列资产。如:

(1)改变资产确认的条件,将不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能可靠地计量的资产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入账,故意提前或推迟确认时间和结账时间,将资产提前或推迟入账,虚列或漏列资产价值。

(2)修改资产计量的标准,以计划成本、预计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高估或低估资产的入账价值,不遵守稳健性、公允性原则,任意少摊资产的使用损耗价值,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或小于实际或者可实现净值。

(3)虚列交易事项,虚列资产,同时虚增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扩大资产总额,随意改变存货成本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和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方法。

(4)不按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按公允价值反映资产的账面价值,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不予提足或者不予计提,或者计提秘密准备。

(5)资产的损失不予转销而挂账。在会计期末,对存货、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和债权不进行清理,已发现的潜亏、报废、损毁和短缺的资产价值未予转销或不全部转销,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挂账,有确凿证据证明应收债权和对外投资发生损失以及或有损失不予以预计,致使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资产实际价值。

2.负债项目虚假

负债项目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造假主要表现为:漏列负债或虚列负债,侧重于漏列负债,又称低估负债。如:

(1)改变负债确认的条件,对已经发生的应当履行的现时义务不列为负债,或者将不属于企业的债务列入负债,将负债作为接受投资,或将接受的投资作为债务入账,故意推迟或者提前确认负债时间或者结账日期,将负债推迟或提前入账,因而漏列、少列负债或多列负债。

(2)变更负债计量的标准,不以实际发生的应付金额入账,故意低估、少列或高估、虚列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3)违背负债的形成、偿还的会计核算原则。对交易事项应付款、预收款和借款不按实际发生的时间和金额入账,对已经发生的而尚未支付的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利息、大修理费、税金等未预计负债,或者虽已预计但未计入负债项目,虚假还债,凭空转销负债或者增加负债。

3.所有者权益项目虚假

所有者权益项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及留存收益,造假主要表现在虚增或者少计所有者权益。如:

(1)实收资本虚假。投资者投入的注册资本未按章程规定缴足;未按规定的比例计入实收资本;现金投入资本并未存入银行;非现金资产投入资本不以经过评估且双方确认的价值入账;外币投入的资产不按规定汇率折算;中外合作企业已归还投资不作为实收资本在减项中反映;发行股票募集资本不按面值计入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以及减少注册资本不经过批准。违规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和个人股,随意虚增注册资本或抽逃注册资本。

(2)资本公积虚假。通过虚增应收债权、无形资产及存货等而虚增资本公积,或者通过虚假债务豁免将债务转增资本公积,通过虚假评估增值和虚增受赠资产价值扩大资本公积,虚增或虚构投入资产价值而虚增资本(股本)溢价。在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无根据地加大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公积而虚增企业的资本公积,或将其他项目转入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虚假。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的提取和转入不符合制度规定或不经过审批。已经发生盈余公积的支出或减少不列账冲销。外商投资企业依照规定该提取的储备基金、发展基金等不按规定计提。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不作转销。

二、损益表的虚假表现

1.收入项目虚假

收入项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其造假表现形式主要为虚列收入、隐瞒收入,侧重于虚列收入。如:

(1)修改收入确认的条件,将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经济业务确认为销售收入;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故意提前或推迟确认的时间和结账时间,将收入提前或推迟入账,造成虚列收入或者少列收入。

(2)改变收入的计量标准,不按企业与购货方或接受劳务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也不是按实际交易发生的收入金额确定销售收入,擅自高估收入金额或者随意用红字冲减收入,不按收入净额反映收入而按总额反映收入等。

(3)违反收入的会计核算原则,虚构交易或事项,或利用代购代销进行虚购虚销,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同时虚增主营业务成本;将预收账款等负债作为收入或者将收入作为负债反映,发生销售退回、销售折让不冲减营业收入,建造合同和提供劳务不按合同金额和实际完工进度百分比确认收入,将为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作为业务收入,将收入直接抵减支出。

2.成本费用项目虚列

成本费用项目包括存货成本、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造假的主要表现为少列费用或者虚列费用,主要是少列费用。如:

(1)改变费用的确认原则,混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将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将当期费用留待以后分摊;不按配比原则,当期实现的收入不结转,或者人为调节成本费用,少计或多计当期费用。

(2)修改成本费用的计量标准,不以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入账,不按规定的年限、折旧率和原值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摊或少摊无形资产价值及债券折、溢价,待摊费用不按规定期限摊销,对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费用不预提。

(3)违反成本的计算规定,不按规定的成本对象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混淆各种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制造成本与期间费用之间的成本费用界限,随意改变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和存货成本的摊销及结转方法,少摊当期成本和费用或者多摊成本和费用。

(4)违反成本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应当在当期列支或摊销的费用不列支、期末不结转,而悬挂于资产项目;应当于当期预提的支出、费用、营业税金、所得税等不予计提或不予提足;将费用直接抵冲收入,随意压低或提高产品或商品销售成本,混淆成本费用各项目之间的费用界限;将对外投资费用随意计入投资的初始成本;汇总损失长期不列账,或者损失和费用不预计充分,造成隐瞒、少计当期费用或者虚列、多计当期费用。

(5)利用母子公司进行费用分担与费用转嫁。由于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关联方之间往往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利润,这一点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得最为明显。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时候都有费用支付和分摊的问题。严格地说,处理这类问题时,有关各方应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费用分摊标准,各自负担应负担的部分。但在有些情况下,当企业利润水平不理想时,可能会通过改变费用分摊标准的方式,例如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缴纳的管理费标准或免交应交的管理费,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宣传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退回以前年度收缴的有关费用等,将费用从上市公司转移,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6)滥用借款费用资本化,将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规定,借款费用,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费用化,即于发生时直接将借款费用确认为当期费用;二是资本化,即将借款费用计入所购置、建造或生产的相关资产的成本。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利用利息资本化规定终止时间的弹性进行利润操纵。如在资产先交付使用、后办理竣工结算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利润,就以某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把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时间作为资本化终止的时间,这样在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的同时,固定资产也可暂不提折旧,就可以达到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的目的。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进行盈利管理的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人为划分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3.投资收益与利润等项目直接造假

直接通过虚增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而虚增利润总额,或者以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的方式隐瞒利润总额。如:

(1)随意改变长期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与权益法。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时,采用权益法,将被投资企业的利润纳入本企业;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然采用成本法核算。如一些公司迫于压力,经常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与关联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按权益法核算或合并会计的报表,将收购公司全年的利润纳入该公司会计报表。

(2)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是: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确认暴利;由非上市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进行以“垃圾换取黄金”的利润转移。

(3)假借托管经营调节利润。托管经营,通常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企业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他人经营,按一定的标准计算收取一定的托管费作为委托人收益;一种是企业受托管经营他人的资产,所获收益扣除交付给委托方的托管费后的净额,作为受托人的收益。正常地说,托管经营作为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能充分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快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对委托方、受托方和整个社会都有好处。问题是在上市公司中以托管为名、行调节利润之实的公司太多了。

(4)计收资金占用费。关联方交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计收资金占用费。依靠计收资金占用费来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并进行逃避亏损局面的上市公司并不少见。资金占用费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一项重要利润来源。根据年报披露的信息,明确披露资金占用费计算比率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见,资金占用费成了控股股东调节上市公司利润的一项秘密武器。对于部分业绩较差的公司,基于高利率收取的资金占用费真可谓是一块大“馅饼”。大量存在的资金占用费现象一定程度上延迟了“问题公司”的曝光,掩盖了部分公司盈利能力弱化的现实。

(5)利用母子公司之间的不正常的资产购销、资金往来行为以及利用当地政府滥用补贴与减免等非市场行为,调节公司利润。

显然,报表的虚假手段形形色色,究竟如何操作,取决于具体的动机,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仕途晋升等目标,财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以及高估资产和低估负债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财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虚假报告从性质上看是恶意的、不合法的,因而必须从执法上严厉打击,从制度上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5:抵债资产计价及损益处理

从被单独作为一项资产确认至今,抵债资产计价经历了作价、以债权成本计价和以公允价值计价三次大的变化:最初,抵债资产通常采用作价计量,作价方式一般不外乎债权债务双方协商、社会中介机构评估、法院判决三种方式。实际工作中,通过上述三种方式产生的抵债资产价格一般都高于抵债资产的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协商计价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金融企业经办人员出于满足考核要求和规避个人经办责任目的,在定价谈判中往往妥协于借款人的要求,与其形成“双赢”的结果。而评估计价则受到评估机构自身利益的影响,评估费按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在高估抵债资产价值可以迎合多方利益要求的情况下,评估价背离于实际价值也就不可避免。法院判决受地方保护的影响,也经常出现有利于借款人的高判。上述情况导致抵债资产作价背离于其市场价值,形成抵债资产价值虚涨,隐藏了资产损失。

2004年和2005年,财政部先后出台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将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为“金融企业取得抵债资产时,按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这一规定实质上是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这一计价方式消除了因作价随意性带来的价值虚涨,但以换出债权的账面价值来计价,并没有真实地反映抵债资产的价值。而且以物抵债中的债权通常是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并不适用于以物抵债。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以物抵债被认定为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10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据此抵债资产在初始计量时需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由于计价方式不同,金融企业在受偿抵债资产时损益确认差异很大。对于债权成本(本金加表内应收利息),在作价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下,金融企业将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与债权

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入账价值小于债权成本的,已抵消但未获实际抵偿的债权本金以计提减值准备作核销处理(多余减值准备做转回处理),未获实际抵偿的表内应收利息作冲销利息收入处理或以坏账准备核销;入账价值大于债权成本的作营业外收入处理。在以债权成本计价模式下,金融企业将抵债资产作为原债权的转换形式,抵债资产以抵偿的债权本金和表内利息的账面余额入账,不产生损益确认问题,金融企业在办理抵债资产入账的同时,一般将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等债权的减值准备转作抵债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表外利息,在以公允价值计价之前,金融企业对受偿的表外利息不作收益确认,待处置变现实际收到现金时再确认。采取以公允价值计价后,按照债务重组准则,金融企业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包括本金和表内表外利息)与受让的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此时应将表外利息确认入账。

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下,收取过程中的税费是否记入抵债资产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同观点及做法。一种认为,收取过程中的税费属于直接费用,构成了抵债资产的成本,理应比照一般资产的初始确认方法,将直接费用记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抵债资产以公允价值计价,在已有市价或评估价值之外再将税费记入其入账价值,则其价值已不公允,与公允价值计价相悖。

篇6: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案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6月对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银行)总行及部分分支机构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光大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调整资产结构,注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能力逐渐加强,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资产总额增长了42.50%,贷款总额增长了31.34%,存款总额增长了35.94%。2005年以来该行通过改革授信审批体制、完善信贷投向政策等措施,不良贷款率从10.19%下降至7.58%,下降了2.61个百分点。(二)经营效益有所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光大银行年利润总额由18.13亿元增长到44.88亿元,总资产净回报率从0.35% 提高到0.47%,每股收益从0.18元提高到0.34元,营业费用收入比由24.25%下降到21.21%;非利息收入增长了101.85%,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从3.17%上升到4.28%。

(三)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部分业务具有市场优势。近年来,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投资银行、财政代理等业务发展迅速,在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2007年5月,阳光理财业务余额超过600亿元,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市场份额比例70%,短期融资券承销户数2005、2006连续两年在全国同业中排名第一,2006年代理中央财政非税收入和中央财政直接支付金额居同业第一位。

但审计也发现,光大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发放贷款108.68亿元。其中半数以上属于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和向证券市场直接或间接提供信贷资金。如2006年3月,光大银行福州华林支行在一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还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其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5亿元;2003年6月至9月,光大银行广州东山支行采用伪造企业财务数据、仿冒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等手段,以向3家企业发放贷款的名义,向某证券公司提供信贷资金1.3亿元。

(二)违规办理存款及结算业务24.61亿元。一些分支机构存在高息揽存、违规办理结算业务等问题。如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2006年新增和到期的外币公司理财业务25笔、金额折合人民币12.20亿元,其中有17笔、金额折合人民币11.38亿元是按照保本且固定收益率方式运作的,收益率均高于同期同档次存款利率。又如2005至2006年,光大银行黑龙江分行和兴支行借用一店铺基本结算账户,以差旅费等名义违规为8家客户提现共1314万元。

(三)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形成垫款9.93亿元。如2005年光大银行太原分行违规为提供虚假增值税发票和交易合同的3家民营企业贴现商业承兑汇票1.87亿元,造成不良资产1.2亿元。(四)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1.15亿元。其中,使用虚假发票报账5682.86万元,会计核算不实5369.53万元,账外存放资金449.66万元。据查,以假发票套取的现金大部分用于发放奖金福利,部分用于营销“公关”。如光大银行广州分行2003年以来使用虚假发票5000多张,套取现金3000多万元。该分行五羊支行办公室主任直接从不法商贩处购买假发票,报销费用32万元。

(五)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加大了信贷风险。如由于贷后检查不到位,武汉一公司从光大银行武汉分行取得流动资金贷款1亿元后,于2006年6月将其中的9700万元转入证券公司用于证券买卖。二是责任追究不到位,以罚代刑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存款业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2002年以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通过超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再将超授信额度的贷款转为定期存款、而后用该定期存款为超额度部分贷款提供质押担保等方式,累计虚增存款56.81亿元。四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住房基金长期挂账、自办实体清理不彻底等。五是一些分支机构为了吸引客户、扩张业务,为一些客户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服务。

此外,审计向司法机关移送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8起,涉案责任人员14名。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部分业务管理薄弱存在风险等问题,已移送银监会等部门处理;对财务收支违规问题,依法做出审计处理处罚,并责成光大银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光大银行应以财务重组为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从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完善信贷业务管理,加大对基层机构的管理监督力度;完善考核机制和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费用管理,在费用报销及资金使用上增加透明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光大银行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对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光大银行高度重视,开展了全过程、全方位整改,收到了初步成效。对违规发放贷款的问题,光大银行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问责,及时结清有问题业务,并采取措施清收不良资产,控制信用风险;对违规办理存款和结算业务的问题,在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的同时及时完善了相关制度;对于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问题,一方面加强了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另一方面加大了清收银行垫款的力度;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的问题,落实了调整会计账目、追回账外资金、处理责任人员等整改措施。已处理责任人449人(次),其中分行领导班子成员14人,分别给予了免职、撤职和降级等处理。

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 2006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7月对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2007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人保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资产公司)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近年来初步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收益都有所提高,在国内非寿险市场上继续保持主导地位,较好地发挥了保险在灾害救助、经济补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据该公司合并会计报表反映,2006年底,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资产总额980.13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3.32%;全年实现净利润2.90亿元。

但审计也发现,原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所属公司部分分支机构管理较为粗放,在业务经营和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一些违规问题,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规范行为,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10.82亿元。主要问题:一是人保财险公司违规压低费率或违规打折承保、以手续费等名义变相返还保费、扩大理赔支出范围和账外经营等3.68亿元。如2003至2004年,人保财险公司浙江省南浔支公司采取保费收入不入账等方式进行账外经营,共计收入4788.36万元,用以支付手续费2462.04万元、赔款2078.41万元;该支公司还在账内列支上述账外经营赔款和未决赔款1609.70万元;截至2007年4月,仍有上述账外经营未了责任9398万元。二是违反财务法规问题2301.63万元。如2004至2006年,人保资产公司将一部门拨付的企业扶持基金1258.80万元中的684.32万元直接用于冲减营业费用和发放给个人。三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前身,以下简称人保公司)于2002年11月至2004年6月底,共将5亿元国债交给汉唐证券公司运用,后因汉唐证券公司被依法清算,面值35 653.30万元的国债面临损失风险。四是人保公司深圳分公司于2002年9月违规将持有的某公司613.46万股法人股票过户给工会。

(二)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财险市场份额下降,资本固化率上升,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内控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有漏洞。审计发现,人保公司存续资产及自办实体的处置和管理不规范,人保财险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上存在漏洞、部分分支机构存在有章不循问题(如2006年,人保财险公司长春市分公司未经保单注销批退的正常程序,而是采取直接修改数据的方式注销应收保费6188万元)。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已移送财政部和保监会处理,并责成人保集团公司认真纠正;对违反财务法规的问题,已责成人保集团公司认真整改,缴纳罚款,调整相关账目,追回私存私放资金,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已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人保集团公司应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在积极开拓新业务的同时,着力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严格规范经营行为;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成本费用控制和财务核算等内部管理,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考核制度的科学性;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人保集团公司在审计前开展了自查,并纠正了自查发现的问题。对这次审计查出的问题,人保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对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严肃查处了相关责任人,完善了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了问责制;对人保财险公司承保和理赔环节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合规经营专项整治工作,采取了加快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等措施,重点整治规范了相关经营管理领域,加大了承保和理赔关键环节的管控力度,规范了手续费支付的财务制度和流程,探索实施和完善了省级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将业务批单退费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公司;针对国债风险,人保财险公司和人保资产公司已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开展资产保全工作,人保财险公司还足额计提了减值准备。

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2006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6月对原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0月更名为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及其6家子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财险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寿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报业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006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审计结果表明,中再集团近年来在注资改制过程中,积极拓展市场,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据该集团合并会计报表(不含中再财险公司、中再寿险公司和报业公司)反映,2006年底,资产总额264.88亿元,比上年底增长35%;全年实现净利润2.09亿元。

但审计也发现,中再集团经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盈利能力有待加强,偿付能力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管理中的违规问题12.71亿元。主要问题:一是2000年4月,中再集团(时为中保再保险公司)违规将价值3.16亿元国债委托给所属一经济实体进行融资买卖股票,造成3700万元亏损。二是违规减保和支付手续费1.96亿元。如2006年,中再集团下属子公司违反国家关于保险经纪业务手续费支出总额不得超过总保费8%的规定,超标准支付手续费达1亿元。三是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0.22亿元,主要是违规列支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年金)和发放奖金补贴。此外,审计还发现中再集团违规向无中介资质的个人和单位支付保险佣金等问题。

(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规范问题。一是承保业务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中再集团2006的主要利润来自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承保业务盈利能力不足。二是偿付能力存在一定风险。如:根据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原则,中再集团下属两家子公司2006责任准备金提取办法不够完善;2006年,中再集团本部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财险保费收入不符合保险法中关于“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的规定,存在潜在的偿付能力风险。三是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现象。

三、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不规范问题,已移送保监会处理,并责成中再集团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进行整改和纠正;对违反财务收支法规问题,已责成中再集团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建议:中再集团应进一步增强再保险能力,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再保险分散保险经营风险的作用;严格按照公司法以及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切实提高业务经营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人才和资金的优势,不断提高保险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

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上一篇:村情简报下一篇:五福镇小学校开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