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2024-05-04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精选七篇)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篇1

关键词:折旧费,共享服务中心,资产管理漏洞

一、折旧费快速增长的问题

所谓折旧费, 就是企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损耗的补偿, 根据相关规定自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开始计提折旧;同时, 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自停止使用月份次月开始不再进行计提。在实践中固定资产的具体用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折旧费科目也不尽相同, 通常用制造费用、或者管理费用。如, 2015年4月20日,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20000元, 其中:生产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15000元, 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费5000元。则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15000

管理费用——折旧费5000

贷:累计折旧2000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企业固定资产投用以后的发生的折旧费用,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产状况, 如果折旧费用增长过快, 则企业的总体资产额就会降低, 单位的成本就会增加, 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近年来, 很多企业集团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后, 随着部分人员和业务转移到共享中心, 与业务单位相关的资产采购也需要在共享中心完成, 加上共享中心自身发展所需的资产, 导致共享中心资产增加, 折旧费急剧上升, 对企业资金状况也提出了挑战。折旧费用快速增长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必须会影响企业的资金状况, 影响资金的集中管控。

二、相关部门折旧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 相关部门折旧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企业的资产管理者缺乏责任感, 目前的状况是, 一方面, 共享服务中心的IT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资产管理基本知识, 管理手段欠缺, 意识淡漠。IT采购部门只要有新增加的员工, 就会为其申请采购新的电脑, 但是对于老员工离职所归还的电脑, 却没有及时进行登记, 并实现调剂使用, 而是简单的入库, 造成账面库存资产大量积压。另一方面, 监督机制和监督力度也不够, 根据固定资产的管理要求, 对于固定资产保管不善的应该做出处罚, 但是这项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未得到落实。在日常管理中, 没有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清查盘点, 资产的配置也不是很合理, 普遍表现为资产的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等现象。经过查看财务报表, 发现固定资产投入占比重大, 占总资产投资73%, 经过对财务资产台账整理, 发现公司在册电脑数量1300多台, 几乎为员工总人数的2倍, 资产使用率非常低, 而在实物上, IT库房中存在大量已经完全不能使用的电脑, IT未进行报废处理, 另外有部分电脑被业务部门长期借用折旧却仍在IT支持部门, IT因为没有资产而在加大采购。共享服务中心的特征, 导致资产采购存在控制缺陷。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各工厂的不同业务被集中在一起, 对共享中心的管理者而言, 评估各业务单位采购资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对各业务单位而言, 其购买资产, 仅从自身业务需要考虑, 因为实施的是远程管理, 致使其财务人员远离业务, 根据数字也无法准确的分析实际情况, 对资产的采购评估也会产生偏差, 这导致业务单元的资产采购变成工厂和共享中心双方监督的薄弱区, 极易发生重复采购、无效采购的现象。造成公司资金流失, 资产、折旧迅速增长,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员工绩效考核目标存在矛盾, IT支持部门迫于员工满意度指标的压力, 根据业务部门的要求, 频繁给予更换电脑, 或者给予配置多部电脑。为此采购的电脑数剧增, 而换入IT部门的旧电脑资产, 则加大了支持部门的折旧费用。IT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信息缺乏, 没有资产的完整信息、使用人、使用状况等的记录和跟踪, 年度电脑采购预算中, 达到使用期需要更换的电脑数量预测完全依赖财务的会计折旧年限进行判断, 脱离实际资产使用状况。在编制预算时, 留下预算空间, 预算采购数量年年上升。资产采购审批环节存在问题, IT部门往往迫于业务部门的业务紧急等压力, 先行购买资产, 然后才根据公司流程的要求补办资产采购申请等相关手续。

(二) 折旧费快速增长的解决方法

第一, 建立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台账, 对企业资产进行全面的记录、监督, 并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机制。协助IT部门, 通过对财务资产台账的整理和公司实物盘点, 帮助IT建立资产台账。并要求台账完善资产信息。信息与财务共享, 对于电脑的购买、使用、转出、报废环环相扣, 所有环节及时更新。财务通过单据和台账进行核对。在核查IT部门年度预算时, 根据台账, 严格控制IT预算数字, 不允许留冗余。严格按照资产采购流程进行采购, 对于先购买, 后审批的予以杜绝。从源头保证采购的合理性。降低不必要采购。IT部门日常申请采购时, 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核, 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同时, 还要建立采购绩效考核机制, 其中包括对资产管理部门的采购金额、库存率的考核, 并且对库存、采购进行严格控制。

第二, 加大对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部门的培训力度。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财务共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实现日常管理目标。对于企业新进员工, 要求IT部门在配备电脑时, 尽量使用库存电脑, 以减少库存量,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率, 对于需要更换电脑的, 要求进行使用人现有电脑的信息核对, 同时还要全面了解资产是否达到使用年限或者是否可用。培养各业务单元资产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和采购成本效益意识, 强化与工厂沟通, 加强资产采购的可行性评估。

第三, 不断完善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起相应的资产使用、管理机制。对由于资产出借造成的费用中心和使用人不一致的, 要求IT部门必须予以清理。对已经不能使用的资产, 督促其尽快进行实物处置, 减少帐存资产数量。逐步提高其库存帐的质量, 使之更真实反映公司现有可供使用电脑状况。建立资产使用政策, 对业务部门要求更换的资产, 如果未达到资产使用年限的, 向工厂收取费用。培养员工良好资产使用习惯, 延长资产使用时间。对于员工不善加使用, 致使资产使用期限降低的, IT部门在更换电脑时, 由工厂补偿资产处置的损失, 提高员工爱护资产的意识。

第四, 建立资产管理模块, 加强与IT和各业务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及时了解资产的应用情况。实践中, 将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 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同时, 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加强信息化建设, 各业务单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搭建信息化平台, 及时更新系统确保信息平台平稳运行。实现业务单元的资产与工厂管理部门的共享, 提高工厂对各自在外资产的监督。

第五, 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是集团其他工厂业务的一部分, 所以, 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以确保各业务单位能够平稳运行。由于电脑属于服务共享中心的最关键的资产, 对各业务单元开展远程业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IT部门应该定期对电脑使用运行状况进行分批、有序的摸底, 随时掌握资产运行状况, 有计划的进行替换, 在消化现有库存的基础上, 设置少量公用电脑, 防范业务运行中的突发风险。同时避免因业务中断而引起的不符合流程的非常规资产采购。

参考文献

[1]任晓艳.实施共享服务中心的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张永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 2014.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篇2

1 限时阅读———训练阅读速度的中心环节

1.1 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

限时阅读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但是由于学习方法和阅读习惯及兴趣等不同,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习惯:有一些同学在阅读中出声读或经常复视等。还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逐词逐句的读,而不能将词连成词组,按意群连贯地进行阅读。甚至还认为读得越慢,理解越透彻。其实不然。读得太慢,精力不易集中,如果拘泥于个别词的词义或个别细节的理解就会忽视文章在篇章层次上的理解。以上这些阅读方法大都会影响阅读的速度,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慢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2 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阅读训练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每一篇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制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完成短文的阅读,理解和答题的习惯。对于每次的英语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学生最好在四十分钟内做完。所以笔者在训练学生阅读时每周会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阅读五篇与平时考试长度与难度相似的文章,当堂反馈矫正。开始有些学生速度不能把握好,特别是最后一篇都没有时间读。但是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下来,学生阅读速度提高了,他们有了成就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更浓了。

1.3 掌握正确的快速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强化语篇意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

阅读中最大的困难是生词词义难以确定。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应用猜词的能力。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如:The president has started using look-alikes during some public appearance.我们可以根据学过的动词短语look alike判断出look-alike词义为“面貌酷似的人”。有些词虽然没有学过,但在上下文中会有解释或暗示,仔细阅读便可以找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也提高了。

2)划分体裁阅读

拿到一篇文章后,要确认它的体裁。体裁不同,其写作手法也不同,做阅读理解的方法也不同。如:记叙文一般是按事情发生的what,who,when,where,how进行介绍,应把这几要素搞清楚。其中要注意英文中人名和地名在一篇文章中比较长和比较多时,不要把它当作生词对待而产生畏惧心理,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科技文一类是考试中经常考的体裁,一般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并伴有一些长句。它一般是按总-分-总这样一个思路来写,因此要特别注意它的首尾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它可能是文章的main idea或段落的topic sentence。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或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一般的幽默性的文章要领会作者的幽默点。

3)应用略读和跳读的方法

略读和跳读是经常使用的快速阅读技巧。所谓略读是为了了解一篇文章的大意或中心思想而进行的快速阅读。这种方法的目的是通过有重点的快速浏览把握文章的大意和重点,了解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和问题的指向等,以利于迅速和准确地回答问题。寻找主题句,获取大意,找出每段的主题。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要利用印刷细节(typographical details),如书或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书和文章进行预测略读(preview skimming)。预测略读要了解作者的思路、文章方式(模式),以便把握大意,有关的细节及其相互关系。

(2)以一般阅读速度(200~250wpm),阅读文章开头的一、二段,力求抓住文章大意,背景情况,作者的文章风格,口吻或语气等。

(3)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抓住主题句就掌握了段落大意,然后略去细节不读,以求得略读速度。

(4)注意转折词和序列词。转折词如however,moreover,in addition等;序列词firstly,secondly等。

(5)若无需要,不必阅读细节。

跳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具体事实或某一项特定信息,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等,而对其它无关部分则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掠过尽可能多的材料,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为了有效地进行跳读,学生应运用下列技巧:

(1)利用材料的编排形式。资料多半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如词典、索引、邮政编码簿、电话号码簿以及其它参考资料簿等。当然并非所有资料都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例如,电视节目是按日期和时间排列的。历史资料是按年代排列的,报纸上的体育版面是按比赛类别(足球、排球、网球)排列等等。不管资料来源怎样,它都是按照某种逻辑方法排列的。例如,要知道某事是何时发生的,要查日期;某事是谁做的,要查人名等。

(2)利用章节标题和说明。学生在跳读之后,首先看看文章标题或章节标题,确定文章是否包含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或者哪一部分包含哪些材料,这样可以直接翻到那个部分,进行寻找。

(3)抓提示词。学生找到包含所需信息的章节,准备跳读。这时,要留心与那个具体信息有关的提示词。

学生平时掌握好这些阅读方法后,教师还需要做布置相关的阅读练习和及时地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强化语篇意识,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

2 加强泛读———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根本

现在阅读理解中出现了不同的体裁,如: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题材也多样化,如:科普知识,人物传记,历史文化,新闻报道等。学生只依靠教材来获取信息已经十分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泛读,因为泛读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在泛读材料的选择方面,学生知之不多,教师应给予指导,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选材时首先要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第二,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有利于教学的循序渐进;第三,泛读材料可以略低于课本教材的难度,不宜太难或太易,否则不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四,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通过报刊杂志、上网等阅读英语原文。下面介绍一些合适的泛读材料。1)《新概念英语》,亚历山大(l.g.a1exander)和何其莘合作编著,它是一套世界闻名的英语教材。这部经典的教材一如既往地向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教材简洁精练,语言地道。2)《阅读美国》和《阅读英国》由蔡炳冲编著,庄志兴审订的这套学习指导丛书,其最大的特点是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和了解到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这些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大量的英语报刊、杂志如“China Daily”、“21Century”等,它们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题材、体裁多样,内容与时俱进,深受广大师生及英语爱好者的喜爱。教师还需要从扩大学生的阅读数量和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着手,要学生平时多做阅读理解。多读和泛读来培养阅读速度和语感,丰富语言知识,了界英美国家风俗习惯与文化背景等知识,学会结合文中所描述的具体人物和事件,根据文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和关键词的暗示,进行逻辑推理、分析判断,正确理解文章的意义。

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十分钟,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英语文章,时事新闻或其它英语名著的简译本。选材要尽量贴近生活,并且要地道,内容形式也要多样化,以便让学生熟悉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和各种语言风格的文章;选材更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也可罗列不同难度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读。另外,还应鼓励学生随时留意各类英文书信、广告、说明书、标语牌、商业性杂志和影视节目中的英文字幕等随处可见的英文作即兴阅读。

在阅读后,学生可从文中找出一些已学但掌握不好的单词短语朗读几次。也可从文中找出一些未学的常用词抄在词汇积累本上,以扩大词汇量。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将文章大意复述出来。把文章中出现的精彩句子抄写下来并认真背诵。而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或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内容,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借英语原著来看,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定期在英语课上举行“书讯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介绍好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及对作者的看法。教师还可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以此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激发他们的阅读热忱。总之,泛读是语言输入的最主要途径,没有足够的输入量,外语学习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博闻才能强记。由于每天学生在阅读中都经历了一个识记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到自己已到了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的境地,阅读速度也自然加快了。

3 语篇分析———快速阅读的关键

此阶段侧重于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的第二层次即意图层次的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先组织学生做一些语言形式的基本练习,如本课需重点掌握的词汇、短语、结构等。练习的选择和设置应注意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联系。然后教师可根据本阶段的目的选择下列口头和书面的活动形式:

1)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归纳,以及对话题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态度等的讨论。

2)对语篇结构的分析和讨论。如是线性结构,应注意该文的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等;如是层次结构,则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用于支撑主题的事实等。

3)围绕课文内容的言语交际活动。如缩写、改写、续写课文或其中的一段,改写后的短文听写或完形填空,涉及课文内容的记者采访,课文情景下的角色扮演,围绕作者观点的正、反方辩论等。如复述课文,最好改变原作者的角色,以课文中不同角色的口气讲述,以便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认识语篇的结构层次和意图层次,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本课所掌握的语言形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说和写是言语输出技能(productive skills),应分层次要求,即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应比理解语言的要求低一些。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上教师要使学生强化语篇意识,提高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和分析篇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进行深层阅读,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有效的阅读技能。语篇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在于阅读文教学应是课内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我进行语言习得,和教师主导有机结合。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游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因此,我们在对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这三个理解,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激发导入

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2)速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先略读(skim),找出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熟悉的单词可以先猜猜,不要急于查字典,然后再寻读(scan),找出每段的大意或主题句,也可以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大意。

3)精读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段细读,注意细节,注意语言结构,处理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和关键信息来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化的理解。

4)复述

在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将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和拓展。或者教师板书出文中重点词,短语或者句型。让学生以这些词为线索展开对话,连词成句,回顾全文。

5)讨论

运用讨论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成组块,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

6)应用

阅读的最高目标是应用。在自读和讨论之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及知识点的掌握基本能达到要求,此时就要抛开文章,联系实际加以应用。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有让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以提高,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4 结束语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到阅读教学课中去,更需要学生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并加以大量的实践。只有这样才会提高阅读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学好英语。才能使英语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其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从每次考试完的试卷分析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因为阅读理解的得分率不高而导致不能得高分。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在做阅读理解过程中很难把握文章的主旨、论点、作者的态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多进行语篇分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英语阅读方法与训练,限时阅读,泛读,语篇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鑫友,邓俊.大学英语分级限时阅读训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教会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 篇3

一、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 所以教会学生跨越生词障碍就显得格外重要。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根据语境、定义标记词 (means refer to, …) 、重复标记词 (in other words, that is to say, …) 、列举标记词 (for example, such as, …) 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例如:The vast influence of identical pronunciation:For example in Cantonese the pronunciation of"eight"and"success"are very close, which makes the number significant for Cantonese.在这句话中, 有些学生不知道identical是何意, 但是, “for example”之后的"very close"则提示了identical的意思;另外, 大多数学生都猜不出Cantonese指的是哪个地方的语言, 但是在后面所举的例子中提到了“‘八’和‘发’读音相似”, 那么很显然, 指的是广东一带的语言。再比如:When breakfast regular Stephen Sacavitch wasn't meeting women, she (the manager of the Carman's Country Kitchen) put his picture on a bulletin board, with the words:"Girls.Good guy.Give him a break."可能有的学生不知道“regular”还有“常客”的意思, 但是从后面餐馆老板的行为 (put his picture on a bulletin board, with the words:"Girls.Good guy.Give him a break.") 完全可以看出:Stephen Sacavitch与she很熟, 经常光临此店并且常坐呢个位置, 那么很显然在此句中“regular”意为“常客”。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less (无子女的, -less表示"无…") , Marxism (马克思主义, -ism表示"…主义) , enlarge (扩大, en-表示"使…") , foretell (预告, fore-表示"前") , Australian+satellite→Aussate (澳星) , state+run→state-run (国有的) 等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 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 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

例如:The usual life span for shanghai men is 72 years.如果我们阅读时不知道"span"的词义, 我们也完全可以看懂句子意思是"通常上海男子的寿命是72岁".再比如:But then the sure, poignan strains of Aram Khachaturian's"Melody"emerged, from the same large finger that once baited my fishing lines.如果阅读时我们不知道“poignant”的词义, 但是它只是修饰名词“strains”, 而句子的主体结构很清晰。所以不会影响我们理解整个句子。

再如:But most will be returning to nothing but heaps of ruins.本文是有关地震的, 有了这样的语境, 我们就不难猜测了。此句中的heaps of ruins可能有些同学不认识, 但是, 首先对于ruins我们可能猜词, 我们比较熟悉它的动词词义, 很明显在此处它是名词但是跟“破坏, 损坏”有关;那么对于heaps是什么意思, 并不影响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生词问题解决了, 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 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二、克服逐词阅读, 养成“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

常见有人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 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 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 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注意改正学生指读的习惯。也有人将“一目十行”的阅读方法称为跳读法, 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 (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 , 这个过程中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 不断运动。

首先, 它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 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试比较:

(1) Can/you/speak/English?

(2) Can you readspeak English?

其次, 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 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 要高一些, 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第三, 读的时候要不摆头, 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 尤其不允许指读、默读等。大多数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 不自觉地养成了用手指或笔着读者在心里把每个单词都默读一遍的习惯, 这样的习惯不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第四, 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 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 需要经过学生大量的练习方可得之。试比较以下阅读过程:My favourite Eng-lish teachercould draw humorout of the driest material.It wasn't imposed either.He took Samuel Johnson's dictionary, Addison's essays, and many other literary wonders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and made them hilarious, even at eight o'clockin the morning.再如:An earthquake hit Kashmiron Oct.8, 2005.It took some 75 000lives, injured 130 000and left nearly 3.5 millionwithout food, jobs or homes.Almost overnight, scores of tent villagesbloomed across the region, tended by international aid organizations, military personnel and aid groupsworking day and night toshelter the sur-vivorsbefore winter set in.

最后, 在经过大量的练习之后, 逐渐加宽视区范围, 延长目光移视长度, 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 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跳读法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既提高了速度又有助于理解, 所以泛读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 加强学生成组视读的强化练习, 以帮助学生获得这种阅读技巧。

三、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 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 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 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略读。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在段落当中。通过识别主题句, 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 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 在阅读中识别主题句, 并准确理解其意思, 可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 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以一篇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The Tips for Saving Money in College为例。从题目上可以看出, 本篇文章是针对大学生如何省钱提出了十条建议, 因此, 每段的详细内容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去阅读。第一段只需要看第一句就可以:College can be an expensive endeavor, even with scholarships and other kinds of financial aid.从此句就可知道第一段是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正文内容都是以黑体字开始的, 很明显黑体字部分便是“十条建议”:Buy Textbooks from Used Bookstores, Seek Alternative Transportation, Choose the Right Meal Plan, Set up a Student checking Account, Get Organized, Be Creative with Your Leisure Time, Find a Job, Get the Right Cell Phone Plan, Smart Apartment Living, Look Out for Scholarships;每条建议之后的内容, 是关于建议实施的具体措施, 因此可以“一目十行”地扫读;最后针对阅读材料之后的问题再从相应的段落里面“有的放矢”地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适当给学生补充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后多看一些其他领域的杂志和书籍, 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构架。这样一来, 学生在快速阅读时, 对于自己相对较为熟悉的材料就比较好理解, 速度较快同时准确率也会高一些。比如, 有篇阅读材料是关于汽车方面的, 里面提到了immobiliser (锁止器) 、microprocessor (微型处理器) 、memory (存储器) 、ignition (点火) , 等与汽车相关的生词, 如果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那么在理解这些单词遇到的障碍就会小很多。

五、不断的训练

在教会学生上述技巧之后, 泛读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训练:给学生特定的时间, 要求学生只能在给出的有限时间内阅读并答题。然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订正, 以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及技巧的掌握运用程度。当然, 刚开始练习时, 可适当放宽时间限制, 在大多数学生都达到预期要求之后, 可逐渐缩短时间。

总之, 阅读作为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 要在教授、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在充分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理解阅读材料, 把握所需要的信息。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阅读, 而就阅读本身而言, 快速阅读对于中国学生相对有很大的难度。在师范类的大专院校, 很多学生对于泛读课后的快速阅读题的准确率经常是“视情况而定”, 究其原因, 主要是没有掌握快读阅读的技巧以及缺乏相关的知识。

关键词:快速阅读,跳读,略读

参考文献

[1]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10

[2]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How to Read a Book[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3]王力王霞.On A Few reading Skills[J]阴山学刊, 2005, 3.

[4]栾兰.Meaning Guess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5, 3

[5]吕文玲.Improving reading Skills[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高中英语快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篇4

一、跨越生词障碍

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莫过于生词了。若把阅读过程比作一条奔流的小溪,那么生词便是顽石、沟坎,使溪流不断回漩激起浪花;冲过去便渐入佳境,冲不过去便成为一潭死水。跨越生词障碍可以通过猜测词义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语境定义标记词(means, refer to等)、重复标记词(in other words, thatis to say等)、列举标记词(for example, such as等)、指示代词(it, they, them, he, this, that, those, here, now, then等),以及同位语、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例如:childchildless(无子女的,-less表示“无……”),Marx-Marxism(马克思主义,-ism表示“……主义”),large-enlarge(扩大,en-表示“使……”),tell-foretell(预告,fore-表示“前”),Australian+satellite→Aussate(澳星),state+run→state-run(国有的)等。

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但还存在一个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

二、克服逐词阅读,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大多数高中学生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

试比较:(1) Do/you/read/word/by/word?(目光停顿6次)

(2) Can you read/phrase by phrase?(目光停2次)

其次,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再次,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保持坐姿端正,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

最后,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外语思维。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非经过大量阅读训练的妙手岂能偶而得之?试比较以下两种阅读过程。

试做下面训练:

Four weeks ago/I was late for work.

/I left my house/five minutes later than usual, /and I saw/my bus coming/toward the bus stop.

/I began to run, /but I was too slow.

/I waited ten minutes/for another bus/I late for work for half an hour.

成组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既提高了速度又有助于理解。但有的文章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时间短、文章又很长)要求阅读者要有更高的阅读技能。

三、跳读和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出现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以“Watching Ants”(详见统编教材《高中英语》第一册第14课)为例。文章一开始便开门见山:“揭开石头便会发现一个蚁城”,使人立刻会想到这是一篇介绍蚂蚁习性的文章。紧接着那一段第一句便点明这段主旨:While ants grow, they change their form three times.(Topic sentence)下面各段分别介绍蚁后(the queen)、蚂蚁采食(how to milk bugs)、蚁城饮食情况(how the whole city is fed)及相互交谈的方式(taptal king)等,这便是这篇文章的轮廓。培养学生语篇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是高效阅读的前提。

阅读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高效、独立的阅读者。一个高效、独立的阅读者通常运用以下阅读技能和策略来提高阅读效率:1带着目的去阅读;2.阅读前激活背景知识;3.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阅读速度;4.在读前、读中、读后进行设问;5.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6.对信息进行对比;7.区分观点与事实;8.辨认和分析语篇结构;9.辨认作者的写作目的;10.辨认作者的写作态度或观点;11.对文章主要内容作出概括;12.对文章主要内容作出预测并修正预测;13.根据空间或时间顺序来把握文章内容;14.对文章内容作出总结;15.根据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项目;16.把文章内容形成语义图像。

参考文献

[1]Brown, H.D.Teaching by Pri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1.

[2]Grellet, F.英语阅读教学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

[3]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刘洪波, 陈书元.高中英语阅读教程[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4.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篇5

一、快速有效阅读的意义

快速阅读,简称快读或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比平常人快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进行阅读,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一目十行”。

快速阅读强调的是阅读速度尽可能加快,但绝不应是泛泛地浏览或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快速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速度快,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记忆效果好,这样才能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阅读应该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以获取有价值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记忆过程,简单说, 它是一种“去粗取精”式的阅读,也是人称为“扫描式”或“跳跃式”的阅读,虽然不太准确,但比较形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快速阅读就是“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就是说,读者可以把书中那些无关紧要的引文、图标、推理过程等“省略”或者“跳跃”过去,而使目光像雷达搜索和追踪目标一样, 敏锐地抓住书中的重点、要点和脉络来阅读。所以说,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阅读的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获得快速理解和快速记忆,也就是说比较牢固地记住所看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提高对知识和信息的鉴别能力、吸收能力和存储能力,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快速阅读的训练策略

1.默读是一个起点

阅读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学生往往习惯于有声阅读。有声阅读是 眼、脑、口、耳四个器官的共同活动。文字符号反映到眼睛,经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控制嘴巴发出声音,声音通过耳朵经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达到监听的作用,这样的结合虽有加深理解和促进记忆的作用,但速度慢。

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思维反映,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器官,从而理解文字的意义。整个活动在大脑内部默默进行, 省去了口的发声和耳朵的监听,因而速度快得多。

阅读时出声虽然是一般人常犯的毛病,但是经过自我约束,多数人是能够做到无声阅读的。不过,出声阅读还会以其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唇读, 即嘴唇微动的读法;二是心读,就是在内心深处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着并听着每个字的字音。

2.丢弃逐字阅读的习惯

我们平时阅读习惯逐行逐字地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地看过去,在学习快速阅读的时候,这种拣豆式的阅读方式必须改变。事实上,我们一眼能看清的远不止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当我们看一张熟悉的脸,只需要一瞥,就能认出是谁。当我们将视线投向身边的报纸,一瞥之下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三五个字,甚至更多。

人在阅读时,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即固定状态和移动状态。人的眼睛一天所固定的次数大约可达10万次。孩子在看书时,眼睛每小时停留在书本上的时间大约为57分钟。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实质,就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量和减少眼停的次数。在阅读时,我们不妨将眼睛的注视停顿放在几个字的中间,争取一瞥之下能同时理解停顿点左右两边的几个字, 吸收一个字群或有意义的字群, 这样只需要三四个注视停顿就可以阅读完一行字。眼睛移动的时间减少了, 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增加了,阅读速度就显著提高了。只要我们坚持训练,我们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3.让阅读在轻松快乐中进行

有些人在阅读时心情之所以不能保持轻松,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特别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上班族、从事商业工作的生意人,就连学生也不例外。有时候适度的压力能提高学习效果, 强迫自己不断地接收、再接收,但是,如果长时间置身于压力中, 不仅心理上会出现郁郁寡欢,对周围事物提不起精神,连身体也会生病。

阅读时能否保持一种轻松自在的好心情极为重要,怀着一种轻松的好心情阅读可以缩短学习时间,让信息更快速而有效地被吸收。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适当地站起来深深地吸一口气 ,呼———吸———呼———吸 ,直到感觉 心跳平稳、呼吸顺畅为止,然后再回到书桌前继续奋斗。

轮换读书也能提高阅读效率。马克思每天要读大量的书报文件,轮换读书是他消除疲劳、提高阅读效率的好办法。 他非常喜欢阅读名家的小说,他往往两三本小说同时开始,轮换阅读。或者有时快速阅读一会儿小说,而后又大声朗读或背诵一会儿诗歌。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篇6

一、引言

快速阅读作为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形式,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在快速阅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对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阅读难题

(一) 英语词汇量不足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 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在整个英语语言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速度。然而, 目前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词汇量太贫乏, 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更无法保证阅读的速度。

(二) 句法分析能力欠缺

目前, 四级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趋向复杂化, 长句多、难句多。因此,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量词汇的基础上具备必要的句法分析能力, 分清句子的句法结构, 把握好主次, 掌握句子表达的含义。然而, 目前大学生的句法分析能力极为欠缺, 遇到长句、难句就无从下手, 分不清句子成分, 无法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

(三) 不良的阅读习惯

目前, 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如出声读或指读、译读、回读、重复阅读、见到生词就查字典等。同时, 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这一不良习惯使学生过分依赖字典, 缺乏对单词的记忆, 从而导致词汇量一直无法有质的增长。

(四) 紧张畏难情绪普遍存在

考试过程中, 学生普遍存在紧张情绪。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快速阅读部分又是有时间限制的, 这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学生就更加紧张了。再加上快速阅读部分的文章字数较多, 生词及长句难句的存在, 使学生存在畏难情绪。

三、如何提高大学快速阅读的教学效果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要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速度。教师在进行英语快速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根据英语的特点, 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 以较快的速度捕捉到跟问题相关的信息。

1. 带着目标问题阅读文章

快速阅读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搜寻到跟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 学生应该养成先阅读问题再浏览文章的习惯。带着问题浏览文章, 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在通篇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理解, 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2. 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缺乏时间观念, 阅读效率低, 很少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按照每篇文章后面所给出的目标时间 (target time) 来指导学生的阅读, 让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个词。同时, 学生日常的计时阅读训练也能有效缓解并克服考试中的紧张和畏难情绪。

3. 合理使用各种阅读技巧

熟练运用略读、寻读和研读等多种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要了解大意需略读;要获取特定信息需寻读;要掌握确切的内容需研读。而事实上, 在阅读理解文章时这三种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应巧妙运用略读, 寻读和研读等阅读方法, 而不应机械、孤立地使用某一种。

(二) 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快速阅读考试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快速阅读并不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完全掌握, 能掌握文章大意和关键信息即可。但是, 快速阅读作为扩大词汇量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手段, 学生应通过对阅读过程中所遇生词的理解及记忆, 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把单词同整句话一起记, 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思, 也记住了它的用法。

(三) 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

培养一定的猜测词义的能力, 对提高阅读能力和速度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猜测词义的方法。通过对单词构成的分析, 找出生词中的词根、词缀等, 进而推断出生词的意思。同时, 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视逻辑关系的语言。学生可以通过定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并列从句、同义与反义关系等所表现出来的逻辑关系去判断词汇的意思。除此之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一词多义现象及一词多词性现象的讲解, 让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更为全面。

(四) 锻炼学生的句法分析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句法分析能力, 教会学生先把握句子的主干成分, 再通过对修饰成分的了解把握句子的细节, 充分了解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其次, 还应教会学生根据意群划分停顿, 把难以理解的长句分割成几个主要的枝干来解析, 先把握住各分支的信息, 再整合得出全句的含义。

(五) 采用语篇分析教学法

大学英语阅读应从语篇分析入手, 把英语阅读教学从词汇、词组、句子等语言形式的微观层次上提高到语篇教学的宏观层次上来, 使学生在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把握文章的深层结构和作者的整体思想。同时, 语篇分析教学也能帮助学生对文章体裁及表达方式有所理解, 进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语

总之, 大学英语快速阅读的教学应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向语篇分析教学法,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阅读手段, 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宏观把握文章大意, 促进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 加强学生对不同文章的类型、写作风格等的了解, 强化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培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2]胡寅.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法探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1.

[3]王丽连.浅析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四级阅读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 .

资产负债表的快速阅读 篇7

散文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 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2) 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3) 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这三类散文的结构特点虽然会略有不同, 但共同的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 指散文的外在形式, 包括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语言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散文的“神”, 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阅读散文时, 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 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析散文的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1. 抓文眼。

诗有诗眼, 散文也有它艺术的“眼”。散文的文眼指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话。它并非指某个字用得巧妙, 某句话显得警策, 它是主题思想的凝聚点, 艺术意境的聚焦点, 艺术结构的结合点, 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散文的眼显示着作者的行文的脉络, 抓住了它, 作品的结构就得到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散文的“眼”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画面, 如《背影》中的背影;它可以是一个事物, 如《荔枝蜜》中的蜜蜂;也可以是一个景致、一个细节、一种色彩等等。

文眼的位置出现大致有四种情况: (1) 出现在标题。如梭罗的《寂寞》, 虽题为“寂寞”, 但作者要表达的恰好是“不寂寞”, 起到了强调作者感情思想的作用。 (2) 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文眼就是开始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全文围绕“心里颇不宁静”展开, 随物赋形, 但丝丝穿眼, “不宁静”成了文章内容的中心点, “不宁静”成了文章结构的凝聚点。 (3) 出现在篇末。如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 结尾写道:“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这是神来之笔, 不但揭示题旨, 而且这样的结尾收得有“味”, 更饱含了深深的哲理。

2. 理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在阅读时如果正确地把握住线索, 就能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 或虚实结合, 或纵横交叉, 或一主一次, 或平行发展。线索在文中的体现, 多半在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那么, 如何快速地抓住文章的线索呢?抠出文章的关键词句, 就能够迅速地抓住线索。作者写作时, 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在阅读时, 我们抓住这些词语、句子, 就能找准文章的线索, 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如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以“灯光”为线索, 叙写了三种灯———“阴暗中的一线微光”的灯、爱尔克的灯和心灵的灯, 从中分析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的思想, 进而激励青年去寻找光明之路。

3. 析句子。

(1) 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 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 作段首概括, 或在文段的结尾, 作段末总结。如《谈骨气》一文开篇第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不仅仅管着第一段, 而且管着全文, 是对全文的总说, 全文的中心句。 (2) 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及语篇指示语。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 把握段意, 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3) 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 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这句话在第二段和第一段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出了下文。“单是”说明百草园还仅仅不止这些, 也强调出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总之, 散文教学可以从文眼、线索、关键句三个角度发现作者的用心和追求, 准确地把握散文的结构艺术, 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 体会作品的立意。

李晖, 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在概括散文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从抓问眼、理线索、析句子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散文结构既可以把握住文章思路, 又可以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更能准确体会作品立意, 为散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上一篇:变形测量有限元分析下一篇:网络式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