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023-05-31

第一篇: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080122406 张 天禹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分为: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其他资产业务等。

现金资产作为银行流动性需要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盈利性的资产,从经营的观点出发,银行一般都尽可能地把它降低到法律法定的最低标准。

现金资产没有利息收入,只要不造成交易障碍,银行总是尽可能少地保留现金。如果银行把腾出的资金用于别的投资,即可获得利润收入,因此过量的现金准备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并且随着投资利率水平的上升,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 但是,银行现金准备过少,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银行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储户的提款需求,就将丧失储户对银行的信任。同样,一家银行必须在中央银行和其它业务往来的银行保持足够的存款余额以补充存款的外流。拥有现金资产太少对清偿能力会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并增加借款成本。故银行现金资产应保持一个合理适度的水平。

所以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维持正常经营所必需的,为了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银行总资产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现金资产占总资产比率不是越少越好。

现金资产一般包括银行库存现金、在途托收现金、代理行存款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四部分。

库存现金是银行金库中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同中央银行发生往来但尚在运送中的现金;

在途托收现金指已签发支票送交中央银行或其他银行但相关账户尚未贷记的部分;

代理行存款即存放同业的款项,主要用于同业间、联行间业务往来的需要;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主要用于应付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并可做支票清算、财政部库券交易和电汇等财户的余额。

现金资产是唯一可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项目,也是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可以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贷款请求,因而被称为一级准备。但现金资产基本上是无收益的,因而银行在经营中总是力图在缴足准备金,确保银行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现金资产的持有。

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证券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

第二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问题逐渐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焦点,不良资产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毒瘤,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严重威胁。

一、商业银行信贷现状及问题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2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信贷资产增长速度极快,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信贷资产以平均19.52%的速度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说明银行借贷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的加大。

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信贷资产总量为158996.2亿元,其中,国家银行信贷资产总额为106155,93亿元,占总量的66.8%;同年四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总量为94274.77亿元,占国家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88.8%,占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信贷总量的59.3%。这说明,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垄断,信贷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他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没有得到实质的提升。

再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90年代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平均从0.68%下降到0.06%,下降幅度达91%。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在恶化,如果按20%的比例计算不良资产,03年其规模将达30856.9亿元,而同期四大银行的资本金只有6807.5亿元,意味着只能承受不良贷款中22%的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年份不良资产比率在10%以上, 到1988年接近15%,不良资产总量接近2000亿元。1989年-1994年,是不良资产的急速膨胀期,该时期末的不良资产总额达到了1 万亿元。也就是在这个期间的1992年,国家控制金融的成本首次超过收益,迫使我国启动更深层次的金融体制改革。2001年至今, 由于1999年之后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5751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5.57%。而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117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35%。虽然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状况与往年比有较大改善, 但跟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据调查,西方国家银行不良资产一般在5%以下。

二、中外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

(一)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

国外银行重视事前防范,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二)授权审批程序、内部控制的不同

国外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地运行和有效地执行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 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 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样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使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在国内,由于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事实上缺位,使经理层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体制的不同

国外银行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对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受财政、

税收部门限制,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执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水平过低、方式单

一、范围过窄。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对准备金的提取及核销缺乏自主权。

(四)人员制约及激励手段上的不同

国外银行重视人员激励,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主权。有效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法。激励手段和措施单调,激励效果不佳。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国外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尽量帮助企业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在出现问题之后才研究对策。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讼。

三、从美国次级贷款思索我国个人房贷

美国次贷危机早已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这与美国当初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分不开的。虽然当前我国并没有类似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但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同样有风险,并正逐步步入违约高风险期。并且在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和持续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房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但房地产业是高风险性行业,其与金融业的联系决定了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必然存在。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既有来自房贷的过快增长,也有来自银行系统以及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自身缺陷、信用体系缺失、借贷者信息不真实、各银行信息互相不联通,都增加了房贷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面临的问题:

1、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过快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扩张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同时也面临着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过快的问题。

2、转按揭贷款和加按揭贷款业务增长过快,潜在风险增加

转按揭和加按揭贷款业务的贷款成数一般随房产评估价值浮动,在经济上行、房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极易放大住房信贷规模,且信贷资金大多用于购买多套住房或进入股市,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加剧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成分。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截至2007年8月末,16个城市主要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转(加)按揭贷款余额约410亿元,是上年同期的3.5倍。

3、贷款“三查”管理薄弱,存在“假按揭”贷款风险

贷款“三查”是指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发放贷款时所做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少数银行的分支行为了增加经营业绩及扩大利润,对房地产贷款“三查”制度有所放松。甚至有些银行的分支行为了规避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政策规定,与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共同虚构住房按揭贷款合同,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开发贷款转换为住房消费贷款,将一些销售困难的楼盘以“假按揭”方式帮助开发商套现,导致少数人得利,却极大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四、完善我国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二级法人体制,建立公司化组织结构,实现专业化管理。即将现在的每家

国有银行重组为一个控股公司或多个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二级法人结构。在内控操作上,按照贷款的“三查”制度,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再造信贷审批的管理流程。建立“贷前调查权”、“贷款发放审批权”和“贷后稽核监督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从而在组织机制上实现信贷业务的风险决策,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二)完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改变按行政级别分配,按人员平均分配的做法,形成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公积金以及股票期权和股票持有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科学的收入分配新体制。对高级管理人员可实行重点倾斜,建立引导高管人员行为长期化的多维激励机制。

(三)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增加商业银行资产收益

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是关键问题,效率提高就会减少不良资产的继续损失,这就要求我们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要增加不良资产的宣传力度,程序保证和相关人员等问题的解决,提高交易速度。

(四)预防美国次贷危机的中国重演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借鉴经验教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应该做到,一是注意金融市场的安全性,注意在发展个人信贷放出的安全性; 二是金融监管应当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协调, 建立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三是国家相关方面应该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实时采取财政政策保证利率汇率的稳定性。从形成次贷危机原因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次贷危机。我们应该积极预防,避免经济下滑而产生资不抵债的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2008

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2004

第三篇: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

A. 名词解释

1. 现金资产: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用于保障清偿力与流动性。(构成见下文)

2. 超额准备金(广义/狭义):

广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存款数额-存款数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狭义: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被称为商业银行备付金或清算存款。规定限额用于支付清算,超限额用于贷款投资。准备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此消彼长。

3. 库存现金: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中的现钞和硬币,用于应付客户提现和银行本身

的日常零星开支。经营原则是保持适度规模。

4. 核心存款:也称稳定性负债,通常指被提取可能性极小、可被银行在较长时期内

使用的资金。银行对该部分只保留极少准备金即可。

5. 热钱负债:也称游动性负债、易变性负债等,指对利率变动敏感的存和各种借入

款,银行必须能够随时应付客户的提存要求或借入款的偿付要求,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同业拆借资金等。

6. 基础头寸:银行可用头寸的组成部分,是库存现金与超额准备金的总和。用于应

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债权债务清算的需要(规定限额的超额准备金部分),和用于发放贷款和投资(可贷头寸)。

B. [小题]商业银行持有现金的原因是什么?

保持清偿力、流动性

C.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由哪些部分构成?

D. [计算]影响商业银行存放同业款的因素有哪些?(书P114)

影响因素:使用代理行的服务数量和项目;代理行的收费标准;可投资余额的收益率。

计算见书表5-

1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率×时间换算×(同业存款余额−浮存−应提准备金) E. [计算]银行如何预测流动性需求?

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方法、资金结构法、概率分析法、流动性指标法

具体方法见书P120-124(太多了= =)

F. [简答]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原则?

(答案摘自老版课本)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持有目的:满足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保证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作为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只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 总量适度原则

是指银行现金资产的总量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这个还当的规模是指由银行现金资产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在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的前提下,为保持现金资产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最低时的现金资产数量。现金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过少有风险,过多机会成本增加影响盈利。

2. 适时调节原则

是指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变化,及时调整资金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适度规模。银行现金资产规模的变化取决于一定时期内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支出,存量上升。反之,存量下降。因此要保持适度的现金资产存量规模就需要根据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资金调度。因此,适时调节资产头寸是银行实现现金资产规模适度的必要手段。

3. 安全保障原则

商业银行大部分现金资产主要由其在中央银行和同业的存款及库存现金组成。其中库存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必要的支付周转金,分布于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在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中,需要对库存现金进行保管、清点、运输等活动。由于库存现金是以现钞的形式存在,因此必然面临被盗、被抢和清点、包装差错及自然灾害损失的风险。因此,银行在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中,必须健全安全保卫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与管理

A. 名词解释

1. 贷款承诺费:银行对已承诺给顾客而顾客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2. 补偿余额:应银行要求,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

款。分为按实际贷款余额计算的补偿余额和已承诺而未使用的限额计算的补偿余额。

3. 担保贷款: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贷款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主要

方式为保证、质押、抵押。

4. 抵押率:又称“垫头”,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和与抵押物估价值之比。确定抵押

率时,应考虑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品种、贷款期限。

5. 票据贴现: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实质上是一种债权

债务关系的转移,是银行通过贴现而间接地把款项贷放给票据的付款人,是银行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6. 住房按揭贷款:我国银行目前发放的一种主要的消费者贷款。由楼宇购买者支付一

定的购房款后,不足部分向银行申请贷款,以向卖房者付清全部房款。一般以楼花或现楼作抵押,还需要开发商提供担保或承诺在购房者不能还清贷款时由开发商回购,向银行购回抵押权。

7. 信用分析: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进行系统

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内容:借款人的品格、能力、资本、担保、经营环境条件。

8. 次级贷款:指缺陷已经很明显的贷款,正常经营收入已不足以保证还款,需要通过

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

9. 审贷分离: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个阶段分别交有

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B. [小题]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是什么?

利润最大化,扩大市场份额,保证贷款安全、维护银行形象

C. [简答]确定贷款抵押率应考虑哪些因素?(风险,抵押物,信誉)

贷款风险:贷款人对贷款风险的估计与抵押率呈反向,风险大,抵押率低

借款人信誉:信誉偏低的借款人抵押率低

贷款期限:期限长→抵押期长→风险大→抵押率低

D. 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区别?

类型

保证贷款 法律方式保证、保证方

式、保证人

抵押方式 涉及当标的物抵押率 事人第三人无借款人财产

或第三 人

借款人动产或

或第三权利人产权标的登记不改变财产占有 改变财产占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抵押贷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质押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质押方式

E. 抵押贷款的管理要点

抵押贷款的分类

抵押物的选择与估价

抵押物的选择原则—— 合法、易售、稳定性、易测性;

抵押物的估价

抵押率(垫头)的确定 ——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品种,贷款期限。 抵押物的产权设定与登记

抵押物的占管与处分

F. [小题]银行办理票据贴现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要点是什么?(对象、对银行

贷款的区别-简单计算)

票据贴现的审批(票据要件合法;付款人和承兑人自信状况;票据期限长短;贴现额度)

期限与额度(实付贴现额 = 贴现票据面额-贴现利息;贴现利息= 票据面额×贴现期限×贴现率)

到期处理

G. 消费者贷款的分类?

分期偿还贷款:借款人到期日前分期偿还本金利息,额度小,本息按月偿还,以所购商品为抵押。

信用卡贷款及其他周转额贷款:发卡机构签发证明持卡人信誉良好并持以在特定场

所进行消费或提现的信用凭证。

一次性偿还贷款:要求借款人在到期时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的消费贷款。

H. 信用分析主要内容(财务项目、财务指标)

财务项目:

资产负债表

资产项目: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投资

负债及资本项目:负债,资本

损益表(企业经营成果)

财务状况变动表(营运资产变动与企业流动性)

财务比率:书P160-162(与公司金融基本一致)

I. [小题]不良贷款分类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个为不良贷款)

J. [小题]贷款价格构成要素

贷款利率、贷款承诺费、补偿余额、隐含价格

K. 影响贷款价格的因素

资金成本:平均成本→过去银行的经营状况;资金边际成本→未来新增资金来源的成本

贷款风险程度:风险→风险费用

贷款费用:向客户提供贷款时工作产生费用

借款人信用及与银行关系: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借款人与银行的正常业务关系

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

贷款供求情况

L. 贷款定价方法(两个,基本含义)

成本加成:贷款利率=贷款成本率+利率加成。不考虑承诺费、服务费和补偿余额 价格领导模型:以若干个大银行统一的优惠利率(基础利率)为基础,考虑到违约风险补偿和期限风险补偿后,为贷款制定的利率。贷款利率= 基础利率(各种成本与银行预期的利润)+ 加成部分

M. 银行发放保证贷款时对保证人的要求

保证:保证人与银行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约定履行或承担责任的行为。

保证方式:

一般保证: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连带保证:保证合同中约定,由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保证人:具有法人地位并有经济承保能力的经济实体、其他组织和公民。我国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等不能作为保证人。

第三节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

A. 名词解释

1. 政府债券:政府为募集资金而发行的,承诺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

按发行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债券(财政部)、政府机构债券(除财政部外的中央政府

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部门)。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的特点。

2. 持有期收益率:银行在二级市场买入证券后,持有一段时间,并在该证券未到期之

前在二级市场上再次转让卖出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率。

年利息+卖出价格−买入价格持有年数公式:持有期收益率=买入价格×100%

3. 系统性风险:指某种因素对市场上所有证券造成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在其作用下,

所有证券呈同方向波动,该风险无法通过证券组合消除。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

B. [小题]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的目标与基本功能?

目标:

多样化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安全性)

稳定收益投资,保证银行未来资金支付需求(流动性)

整体规划,充分合理利用资金,获得较高收益(盈利性)

功能:

获取收益、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合理避税

C. 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管理对象

国内对象:

政府债券:国库券、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基本建设债券、特种债券

金融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券

国外对象:

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债券、抵押贷款和资产支持债券

D. [小题]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方式

直接投资证券业务,管理证券交易账户

第四篇:基层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的调研

县级支行作为农行最基层的经营行,不良资产基数大,情况复杂,包袱重,清收盘活难度大,但是按照央行要求2005年前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下降到15%以内,以及当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工作面临着不可不为,不可慢为的紧迫形势,那么作为县级支行怎样才能做好对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哪?笔者认为,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清收盘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措施,以科学的发展观去解决清收盘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不良资产的快速双降,促进全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就县级领域,制约不良资产经营发展的因素,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内因方面:一是还没有真正站到“生命工程”和“饭碗工程”“的高度来认识,从思想上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行上下还没有象抓存款那样重视清收盘活工作。二是经过多年的清收,清收的坚韧性越来越大,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难发愁和厌战情绪;三是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滞后于清收工作岗位需求,有待于进一步充实提高;四是分帐经营尚未真正落到实处,考核管理不规范,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由属地行向专业机构的真正转变;五是与营销部门的整体合力没有形成,缺乏有效的协调、互补、衔接、联动和有机的统一;[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六是在政策的倾斜力度和落实上,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明确。

外因方面:不良贷款的分布面广,涉及到各行各业,且背景复杂,年限长久,质量差;加之贷户的信誉观念和社会信用环境差;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执行结案不规范,执行力度不够。案件执结率低,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和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休戚相关。

二、实际工作中,机遇与困难同在。

2004年我行清收盘活工作可以说是机遇与困难同在,只要我们能够创造机会,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困难,那我们的清收盘活工作还是大有可为。

1、清收盘活工作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困难,一是随着该项工作的连年大力度的开展,清收盘活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越来越小;二是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与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不相对称;三是清收政策欠缺灵活性。有的客户,如若部分让利,可调动客户还款的积极性,达到清收的目的,否则,进退两难,得不偿失;四是绝大部分不良贷款企业由于多年处于关停、半关停状态,资产负债率高于100%,操作稍有不慎就有破产的可能。

2、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有利因素:

一是在大的社会信用环境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企业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为我们提供了有利于清收的良好氛围和契机;二是上级行的重视程度和政策的倾斜程度较以前加大了,我们清收的内部环境更加宽松;三是清收工作的连续性,使得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方法措施更多了。四是通过多年来的清收,锤炼了队伍,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五是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展,为企业间的有效兼并、嫁接和重组提供了契机。

三、针对县级支行不良资产实际,可建立两种组织管理模式。

一种模式是:资产经营部由属地经营机构转向专业经营机构,在对不良资产经营机构的管理方面,上收经营管理层次,由市分行统一管理。从形式上,可以跨区域将临近的几个县支行不良资产经营机构划归为一个清收支行,统一经营,便于集中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清收。同时,市分行对原不良资产属地行下达一个考核指标,并制定奖惩政策,以利于清收工作的配合与协调,提高清收效果。

第二种模式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县支行为单位的分帐经营,相对独立核算机制,并且加大考核力度,实行捆绑式考核,这样,考核时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任务到人,有利于调动支行及清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从管理型机构向经营性机构转变,有利于银企合作,向市场机制转变,有利于优良资产业务撬动不良资产业务的搭桥、嫁接、重组和兼并等。

四、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应采取的方式方法。

在清收盘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的创新,在沿用以往好的传统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应以“四个转变”为“纲”,重点突出由管理向经营不良资产的转变,真正实现“质”的转变,特别是政策的运用方面,应灵活多样,突破一些“框框”和瓶颈,一切为了经营而经营,在规避道德风险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现受偿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如:因地制宜地开展债权转让,买断清收;面向社会采取招标代理,承包清收等措施和预按。

1、在对清收盘活的支持、奖励等政策倾斜方面的要求和建议。由于清收工作是一项集体力与智力于一身的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在人员的配备上,需要懂业务、会经营、精明能干的从业人员,不应直观认为单纯为了清收而清收,无需脑力劳动,甚至冗员都可从事。首先,在舆论导向上,让全员深知这是一项农行事业的“生命”“饭碗”工程,使从业人员都有使命感、自豪感,使他们在人生价值上有所体现。这就需要不间断地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鞭策和鼓励,以此鼓励有清收专长、善打和会打硬仗的人员积极踊跃地融入到清收队伍中来。

2、优兼劣,重组退出。对那些企业经营不善,发展前景渺茫,不能正常还款但有一定数量的有效资产

的劣势企业,该行积极牵线搭桥,寻找有实力、有兼并意向的企业,然后按照相近、相联、互利的原则,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由优势企业予以兼并,实现劣势客户全身而退。

3利用第二还款来源,借力退出。对借款单位无还款能力,但担保单位有代偿能力的,让担保单位承担偿还义务。

4、在加强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先进经验、信息的传递交流方面,建议上级行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建立清收盘活工作信息平台,进行典型交流,案例分析,经验介绍,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和方法。并对抵债资产的处置提供信息平台,有利于抵债资产的处置受益最大化。

5、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专业队伍,不断提高清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方面,建议对清收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各支行定期地组织清收人员集中学习、研究,学习企业财务知识及其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并且学与习相结合,以提高学习实用性;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自学,搞好案例分析,以现身说法,提高实战技能。

第五篇:国有银行资产评估中的问题和策略

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金融企业。本论文着重分析国有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而评级进行贷款融资发放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

经过深入的调查和讨论,我们认为影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体制惯性;二是变现环境。

所谓体制惯性,是指过去客观存在的以政银和银企关系为核心的经济管理体制对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潜在影响。首先,地方利益刚性,使地方政府在主导了重复建设和经济同构,进而形成银行不良资产的事实之后,又借地方国有企业的改制为由,兴起了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废债和逃债之风,使不良资产名存实亡。其次,银行的非商业性运作和所有制歧视,致使80%以上的货款集中于在GNP中逐年大幅下降,且不得不以不良银行贷款支付改革成本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企业借钱不还,有理有据,银行自投落网,有苦难言的窘境。再次,国家因经济转型取得的改制资源与偿还银行债务弱对应,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开采权、工业产权、特许经营权、市场份额等正在或未来可以商品化、资本化的国有资产广泛存在于债务人单位,但银行无法染指。最后,企业破产,银行受偿靠后的制度安排,往往使银行血本无归。

所谓变现环境是指银行不良资产变现的市场环境,它由银行不良资产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当前突出的矛盾是供大于求:一则,我国经济正面临由短缺经济向相对过剩经济的转换,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的过剩已成为不争之事实;二则,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配置在传统产业中的专用设备和设施因转产壁垒而成为埋没费用,无人问津;三则,等量投资追逐等量回报的市场规律使具备投资能力的外商和私营企业主不愿以承担债务的方式重组国有企业,外商在华的独资企业增长速度快于合资企业就是明证。当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资产重组专业人才稀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也对变现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国有银行进行对企业资产评估必须注意的问题:

1.企业价值的多元贡献与投资者一元所有的矛盾。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是与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合资经营、经营者业绩评价等经济行为相联系的。而获利能力强的企业在生产成本、管理水平和上缴税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可以认为企业价值是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市场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一价值为投资者所独占是否合理,这种做法对于我国公有企业转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企业价值的自然资源资本化贡献加速形成与自然资源市场配置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在过渡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价值往往得益于企业无偿或廉价取得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开采权的资本化。但由于理论研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已出现下列问题:一是这类资源在企业改制的资产评估中,因地质储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出现技术障碍。二是自然资源占用和开采中事实上的价格双轨制,除了导致自然资源的低效使用和掠夺性开采之外,也产生了企业间不平等

竞争的问题。三是伴随自然资源资本化过程出现了资源收益分配的企业倾向和地区倾向。

3.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确定性与影响潜在获利能力诸要素不确定性的矛盾。第一,评估报告结果如美国企业价值评估标准规定所示,可采用某一个范围或值域,那么上限和下限何以决定?第二,为减少不确定性,是否需要规定提供历史资料的时限和预测时限,如果需要,时限的长度何以把握?第三,在拟制定的标准中,可以选择哪些程序和方法,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

4.评估工作的时间、费用、条件及评估师能力的有限性与判定企业价值所需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及评估结果要求的准确性的矛盾。一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很难穷尽对这些因素和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二是如将企业的历史绩效、当前结构和未来营运环境预期分析称为影响潜在获利能力的三大信息板块,它们的影响力可否有强弱之分?三是若评估师只进行有限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如何判定评估结论的有用性。

5.用收益法判定企业获利能力的现实合理性与该方法应用缺陷的矛盾。鉴于持续经营假设,几乎所有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文献都将收益法作为评估非上市企业价值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的应用缺陷是明显的,一是未来的收益难以预测;二是在两段法中,计算结果对后段终值过于敏感;三是折现率选择存在太多障碍。

6.采用CAPM模型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普遍性与其一些重要假设前提失真性的矛盾。例如该模型假定在完全资本市场中,各个投资者都同意有关证券的未来前景;投资者只关心证券的风险和收益;税收对投资者没有显著影响等。此外,该模型之所以在发达国家被普遍使用,是因为有专门机构测定和提供各种证券的β值,如美国BARRA(前罗森伯格事务所)。

7.企业价值评估的预期原则与会计处理的谨慎原则的矛盾。一是现行财会制度对商誉的折价入股持谨慎态度,对上市公司更是如此,以致产生企业改制的“商誉”陷阱。二是由于调帐限制,定期对企业价值(尤其是上市公司)进行评估的要求难以满足。三是由于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商誉价值的被动性,造成会计确定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困难。四是会计关于存货摊销和纳税核算方面的处理方式也会对现金流量产生直接影响。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企业价值评估在会计谨慎原则制约下的有用性和有效性是否存在。

8.企业产权交易中有形资产易于变现的安全效用与无形资产决定于超额收益的获利预期的矛盾使得评估方法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一是采用成本法,可能忽略无形资产的潜在贡献。二是采用收益法,不能全面系统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三是两种方法的思路不同,加权整合的理由难合逻辑。

9.企业持续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与评估结论唯一性的矛盾。在满足持续经营基本定义的前提下,这一方式至少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维持现行结构不变;二是对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引起结构变化。显然,基于这三种类型的现金流量的预期相差甚远。对于在企业价值评估时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目前在评估界存在不同观点。因评估结果的唯一性要求,我们又不得不在它们之间进行取舍。那么取舍的依据是什么?

10.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规则与企业跨国经营出现的国别差异的矛盾。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外币换算,各国在纳税和会计规章制度方面的差别,结转价格与国外纳税的关系,评估政治风险的必要,外汇套期保值对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确定资本的适当成本等。

三、对于资产评估中的问题的建议:

1.针对全国信托投资公司正在开展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损失冲销工作已经出现的诸如农村宅基地抵押、一物多抵、在建工程、三角债、海外资产、帐外资产、假续期贷款、无形资产、无主资产等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并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银行不良资产评估实施细则。

2.由于建行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可考虑先剥离这类单位的不良资产进行评估重组。一是可以在既定的人力和财力条件下,尽快完成资产初评的工作。二是建行仍然保留部分不良资产也是商业银行间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三是大企业、大项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一般优于小企业和小项目,上述安排有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迅速展开重组业务。

3.协调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关系。根据资产重组的惯例,企业必须提交由注册会计师签署的审计报告,以对企业资产作出事实判断。评估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清产、确权和评估的工作。如考虑组织审计时间和成本因素,至少要求企业领导人对提供的各类财务报表作出真实性承诺,并要求其对此承担法律责任。

4.要求债务人提交企业资产重组的方案。一则,该方案会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二则债权人可以此考核企业经营者;三则也为公司未来选择的重组方案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5.资产评估机构应对评估报告承担法律责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协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资产评估工作实施督导。应借鉴财政部对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由价值确认改为合规性审查的作法,在省一级公司设立评估报告审查部门,对评估报告的合规性作出判定。

0819058李悦

0819061史毓婷

上一篇:志愿者服务站工作制度下一篇:怎样做一个有激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