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024-04-24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共11篇)

篇1: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第三节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的构成、计量、确认及报表编制

一、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一) 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事业性收费。

事业单位按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大体上包括以下两大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

2.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

(二)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系统

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三)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也就是执行单位预算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事业单位同政府财政的拨款、缴款关系。

根据各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我国曾采取过三种资金管理方式。

1、全额拨款制

实行全额拨款制,就是单位所需的全部经费的基本上由政府预算拨款供应。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适用于业务收入不很多、不经常、不固定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卫生防疫站等。

2、差额补助制

实行差额补助制,就是单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首先要用本身的业务收入来抵补,其不足部分由政府拨款补助。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用于有经常、固定业务收入的单位,如各类医院、剧团、体育场、幼儿园、托儿所等。3、自收自支制

3、实行自收自支制,即单位以自身组织的业务收入,弥补其全部业务支出,做到以收抵支。它通常适用于提供一定产品或劳务的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研究所、校办实习工厂等。

自1月1日开始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的划分,实行统一的资金管理方式,即“国家对事业单位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不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等于取消财政对各类事业单位拨款数额的差别。财政部门将根据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和财力水平,确定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定额(定项)拨款标准。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照拨款标准和计划工作量来确定政府拨款金额,编制财务预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和各个行政单位。

1、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特点主要是:

1).事业单位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单位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它是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的。

2).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单位虽然实行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业绩的基本标准。

3).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不准备收回资财,不具有明确的产权。

2、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的差别主要有:

1).事业单位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却实行有偿服务,有的还可以做到收支相抵,而行政单位的服务则是无偿的,不能搞创收,所办的经济实体要脱钩,从根本上看行政单位是依靠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来进行活动的。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这些单位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这些单位大都进行着能创造价值的智力劳动,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

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及其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六)、事业单位会计科目

依据财政部19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用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基金、收入、结余等会计要素分类。在会计制度中,除列有序号外,还按类别规定统一编号,以便汇总使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使用。

各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的,如有需要亦可增设,以不妨碍会计报表汇总为原则。

上述会计科目,是设置总账的依据。为了反映资金活动的具体情况,各单位可根据规定的总账科目自行设置明细科目,据以进行明细核算。

篇2: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一)负债的定义、构成与计量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等。

行政单位负债具有负债的共性,表现在:一是负债已经发生,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二是负债可用货币计量的,有确切的或可预计的金额;三是负债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偿还期限。

行政单位负债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政单位负责的债权人主要是国家财政,如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二是行政单位负债的偿付一般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三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以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约束为前提;四是行政单位负债一般不存在债权人放弃的情况;五是行政单位负债的比重比较小。

行政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二)、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应缴预算款是指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按规定取得的应上缴财政预算的各种款项,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款、没收财物变价款、无主财务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应缴预算的资金等。

应缴预算款属于国家预算资金,是行政单位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管理职能依法收取的应上缴国库的收入。

其具体内容包括:

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在履行和代行政府职能时取得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行政性收费是指行政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在行使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按规定行政性收费应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目前有一部分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

罚款。是指行政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经济处罚取得的罚款。

行政单位取得的没收财务变价款、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也属于应上缴财政的预算资金。

为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应缴入政府预算的款项,应设置“应缴预算款”科目。“应缴预算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上缴应缴预算款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按应缴预算款项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1]某单位收到罚款收入30000元,并上缴同级财政部门,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借:应缴预算款——罚款收入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务工作当中,审计机关对行政单位及直属事业单位审计时常常发现,单位在安排预算时,会违反规定向非财政拨款单位安排预算资金,或利用财政资金非法贷款,甚至对于行政性收费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一旦发现应及时收回该部分资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缴预算款,上缴时,借:应缴预算款,贷:银行存款,对于截留的预算资金及时上缴财政时,应借记“结余”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是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的简称。

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行政单位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

(2)、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4)、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资金。

(5)、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6)、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此外,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财政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中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财政部门要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为了核算行政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设置“应缴财政专户款”总账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款”属于负债类科目。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应按结余数借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实行按比例上缴专户的行政单位收到预算外资金收入时,应分别记入“应缴财政专户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预算外资金收入”科目,贷记本科目。本科目贷方余额,反映应缴未缴数。年终,本科目应无余额。本科目应按预算外资金的类别设置明细账。

[例2]某单位收到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25000元,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在工商银行开设的专户。会计分录为: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25000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行政性收费        25000

上缴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收费      25000

篇3:论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兼容

对于净收益的确认, 我们过去主要持收入费用观, 现行会计准则引入资产负债观, 有些学者大赞资产负债观的优越性, 全面否定收入费用观, 笔者认为这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是一种片面看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资产负债观也有缺陷, 它的缺陷需要用收入费用观来弥补。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和期初净资产的差额, 而收入和费用要素则从属于资产负债要素。这种观点对收入主要来自资产本身升值的少数行业类型适用, 如投资性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投资等。但工、农、商、服务等大多数行业不是这样, 它们的收益大部分来自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

净收益确认的两种观点表面上是学术之争, 而实际上是会计霸权 (话语权) 之争。过去是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产业资本的盈利模式是: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 通过产品或服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差额来盈利, 所以自然持收入费用观。后来金融资本 (包括房地产业) 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利润来自资产本身的升值, 收入费用观对它不适用, 它要求净利润的确认采用资产负债观。200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 金融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必然引发金融危机, 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如此, 由于经营和投资的开放, 很多实体经济也买有股票、房地产;另外, 机器设备、存货等也会发生减值或升值, 从而对利润产生影响。因此, 对它们来说, 也不能将资产负债观绝对排除在外。但是, 它们净利润的大部分来自所制造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收入, 资产本身的升值和减值对净利润的影响是次要因素, 且资产的升值和贬值最终要通过销售额、成本费用的增加或减少得以实现。因此, 应该是以收入费用观为主, 辅之以资产负债观, 而不能用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只有房地产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少数行业, 才适合以资产负债观为主、以收入费用观为辅。

资产负债观把资产负债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 有学者认为“利润表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这也是不妥的。资产是创造利润的手段, 它本身并不是目的, 盈利才是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利润表才是财务报表体系的中心。尽管资产升值也是利润的一个来源, 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它只是一个次要的来源, 利润主要还是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销售。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的报表, 而股东、税务部门等要了解一个企业的净利润, 都需要从利润表上找答案。实践证明, 资产负债表是无法取代利润表的, 资产负债观也无法完全取代收入费用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资产负债表观认为, 真正的利润本质上是净资产的增加, 真正的亏损本质上是净资产的减少。而实际上, 影响净资产增减的因素很多, 不一定都是利润的增减所致。比如, 某年8月5日, 股东增资100万元, 企业用它购置了一台设备, 从而导致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增加100万元, 但它不是盈利造成的。诚然,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联系是很紧密的, 一般说来, 企业盈利了净资产会增加, 亏损了净资产会减少。但只有将利润转化为资本 (产) 、用于再生产才是这样, 如果利润用于分配就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企业年年将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 净资产没有增加, 能说这个企业年年没有盈利吗?如果企业将100万元利润的40万元用于分配, 净资产只增加60万元, 能说这个企业只盈利60万元吗?可见, 从净资产的增减上并不能看出利润的多少来, 要想准确知道一个企业年度净利润是多少, 还是要看利润表。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表, 很好地体现了收入费用观对资产负债表的包容, 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但大部分科目仍是收入费用科目, 仍然是以收入费用观为主体, 这表明收入费用观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

二、所得税会计要兼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

自《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实施以来, 在某些人看来, 似乎资产负债观完全取代了收入费用观, 其实不然, 在大部分所得税会计处理中, 二者是相一致的。

例1:某企业某设备原值20万元, 无残值, 企业按2年计提折旧, 税法按4年计提折旧, 所得税税率25%。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 第1年会计账面价值为10万元 (20-10) , 计税基础为15万元 (20-5) , 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因此应确认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10-5) ×25%], 由于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为零, 因此当年应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元 (1.25-0) , 相应地贷记所得税费用1.25万元。

笔者认为, 之所以只能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 是因为按照配比原则, 所得税费用应当与会计利润总额相配比, 这一年的会计折旧比税法折旧多5万元, 造成当年利润总额比应税所得少5万元, 按照利润总额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必然比按照应税所得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少1.25万元 (5×25%) , 因此要贷记所得税费用1.25万元。

我们看到,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非常完美地统一在一笔会计分录中, 互相依赖, 缺一不可, 并非水火不相容。只讲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完全否定利润表债务法不符合客观事实。大部分所得税会计业务, 两种方法写出来的会计分录是相同的 (只要将“递延税款借项”改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税款贷项”改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即可)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一、十三条规定: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 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实际上也是收入费用观的表现。

现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某些做法符合资产负债观, 但违反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费用观, 需要改正过来, 比如它的亏损弥补会计处理就是这样。

例2:某公司第1年亏损80万元, 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利用该可抵扣的亏损, 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 000;贷:所得税费用200 000”。这样做不符合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 这一年利润总额为负, 就不应当确认任何所得税费用。不能因为实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就把配比原则完全抛弃。更令人费解的是:利润表上的“所得税”是-200 000元, 所得税费用怎么可能是负数呢?让人们不可理解。会计人员笔杆轻轻一摇, 净利润就由-80万元变成-60万元, 无缘无故减少亏损20万元, 这给企业操纵利润和亏损、掩盖业绩不佳真实面目留下空间。因此笔者主张亏损弥补会计处理应改为利润表法。除此之外, 其他违反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费用观等的会计处理都应改过来, 不能只顾资产负债表损害利润表。其实, 每股收益对股价的影响比每股净资产要大得多。

在会计史中, 用一种方法完全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 把否定的东西又捡回来的实例则有不少。比如:由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易给母公司操纵利润留下空间, 过去曾被完全抛弃, 只能用权益法。但权益法会造成母公司利润不实, 为了克服权益法这个缺点,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仍要采用成本法, 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这样可以吸收两种方法的优点, 克服两种方法的缺点。对待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也要这样, 它们各有利弊,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 克服二者的缺点, 而不能全盘否定收入费用观。

参考文献

篇4: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2013年1月份财政给教育系统拨款100万,用于安装空调项目,1月支出80万,该项目年底时未完工,请做出1月份和12月份账务处理,并填列1月、12月份以及年报报表。该单位已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授权支付)。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万”贷“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空调项目100万”借“事业支出—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空调项目80万”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80万”借“在建工程80万”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80万”1月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20万元 ,在建工程 8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80万元,财政补助结转20万元。1月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10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80万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20万元。12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20万元 ,在建工程 8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80万元,财政补助结转20万元。12月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10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80万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20万元的。账务处理:

借“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空调项目100万”贷“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结转100万”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结转80万”贷“事业支出—项目支出80万”借“政应返还额度20万”贷“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0万”年报的资产负债表:财政应返还额度20万元 ,在建工程 8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80万元,财政补助结转20万元。年报的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10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80万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20万元。年报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本年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空调项目100万元,本年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空调项目80万元,年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支出结转——空调项目20万元。第二年1月又支出10万,项目完工,年底时经财政批准,上缴8万元,留归本单位2万元,请做出1月和12月份业务处理及报表。

借“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0万”贷“政应返还额度20万”借“事业支出—财政补助项目支出10万”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万”借“在建工程10万”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0万”借“固定资产90万”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万”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90万”贷“在建工程90万”1月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10万元 ,固定资产9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90万元,财政补助结转10万元。1月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10万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万元。12月30日上缴8万,留存2万。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结转8万”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8万”

12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2万元 ,固定资产9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万元,财政补助结转2万元。12月份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10万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万元。账务处理:

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结转10万”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项目支出10万”借“财政补助结转—项目结转2万”贷“财政补助结余2万”借“财政应返还额度2万”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2万”

年报的资产负债表:财政应返还额度2万元 ,固定资产90万元,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万元,财政补助结余2万元。

年报的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0万元,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10萬元,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万元。年报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支出——空调项目20万元,本年上缴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支出——空调项目8万元,本年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空调项目10万元,年末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支出结余2万元。

2.2013年1月某事业单位上级专项补助资金200万,专项支出了190万,请做出1月和12月份业务处理及报表。借“银行存款200万”贷“上级补助收入200万”借“事业支出—专项支出190万”贷“银行存款190万”

1月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10万元,非财政补助结转10万元。1月收入支出表:事业收入200万元,事业支出190万元,本期事业结转结余10万元。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10万元,非财政补助结转10万元。12月份收入支出表:事业收入200万元,事业支出190万元,本期事业结转结余10万元。对于非财政的专项资金年底12月31日时,要将相应的收入和支出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账户。借“上级补助收入200万”贷“非财政补助结转200万”借“非财政补助结转190万”贷“事业支出—专项支出190万”年报的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10万元,非财政补助结转10万元。年报的收入支出表:事业收入200万元,事业支出190万元,本期事业结转结余10万元,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万元,减非财政补助结转10万元,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0元。

参考文献:

篇5: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一)、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概述

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有专款收支业务的行政单位还应按专款的种类编报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

(二)、资产负债表

1、报表概述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

资产负债表是行政单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报表,应于每月末、季末、年末报出。它提供的资料包括行政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以及收入、支出等。

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行政单位掌握的经济资源(资产);

(2)、行政单位所承担的债务(负债);

(3)、行政单位资产负债的余额(净资产);

(4)、至本月止累计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支出);

(5)、到本月止累计取得的各种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收入(收入)。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本表中的“年初数”按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填列。“期末数”,应根据不同时间报出的资产负债表区别对待,若是月报,则按截至报告月份止各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若是年报,则按年末转账后各总账账户的年末余额填列。

(三)、收入支出总表

收入支出总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年度收支总规模的报表。它由三部分组成,即收入、支出、结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收入- 支出 = 结余。本表按单位各收支项目自年初至本月末的累计发生数填列。

★ 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篇6: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发布文号】财行〔2009〕400号 【发布日期】2009-10-12 【生效日期】2009-10-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财行〔2009〕400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2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我们制定了《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附件: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二○○九年十月十二日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下机关和单位(以下统称中央行政单位):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中央等;

(二)中央垂直管理系统行政单位;

(三)驻外机构,指驻外使领馆、常驻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央行政单位驻外非外交性质代表机构等。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或核销所产生的收入,包括国有资产的出售收入、出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等。

本办法所称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是指中央行政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以下统称为国有资产收入。

第四条第四条 中央行政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中央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无论是本单位实施,还是委托后勤服务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实施,都应按照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出租、出借。

第五条第五条 国有资产收入属于中央政府非税收入,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财政部负责收缴和监管。

第六条第六条 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中央国库,纳入预算;出租出借收入上缴中央财政专户,支出从中央财政专户中拨付。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第七条 中央行政单位处置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缴纳的税款和所发生的相关费用(资产评估费、技术鉴定费、交易手续费等),在收入中抵扣,抵扣后的余额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上缴中央财政。

第八条第八条 中央行政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国有资产收入收缴工作,并监督检查下属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缴纳情况。

第九条第九条 中央行政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应区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几种方式上缴:

(一)对已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有关规定,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缴入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对未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的预算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有关规定,分下列不同情况上缴国有资产收入:

1.一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一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2.二级预算单位。对于无下属预算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一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一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对于有下属预算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二级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其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3.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由财政部为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开设中央财政汇缴专户,三级及三级以下预算单位在收入抵扣后两个工作日内,将余额直接缴入其主管二级预算单位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第十条第十条 中央行政单位上缴国有资产收入时,使用以下收入科目:

出租出借收入,使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收入(103070601)”科目;

处置收入,使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103070602)”科目。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中央行政单位应当记录和反映国有资产收入,并按照有关规定报送统计报告。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对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缴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收入有关收支,应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

国有资产收入原来用于发放津贴补贴的部分,上缴中央财政后,由财政部统筹安排,作为规范后中央行政单位统一发放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国有资产收入不得再用于人员经费支出。

其余国有资产收入原则上由财政部统筹安排用于中央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新增资产配置,可优先安排用于收入上缴单位。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中央行政单位要如实反映和缴纳国有资产收入,不得隐瞒;不得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国有资产收入。

中央行政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下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收入形成、收缴、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财政部、中央行政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应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中央行政单位公有住房按国家现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政策进行出售、出租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办法。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行政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对于人民银行系统和外汇管理局系统因行政经费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中央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出租出借收入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篇7: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税款

贷: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

新准则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是: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递延所得税费用

借:所得税费用

(当期的-递延可抵扣的)

贷:应缴税费应交所得税

这不是一回事吗?我觉得递延税款就跟递延所得税资产差不多啊。这样改革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样改革?有什么目的?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还是什么?

篇8: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1、会计目标。

它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 人们希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 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收入费用观强调以交易为核心, 收益的计量以利润表为核心, 且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 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直接计算收益, 这决定了其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 即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其理论基础和计量基础是交易观和历史成本。而资产负债观强调交易事项的实质, 收益的计量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 更加关注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情况, 并引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 这决定了其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 即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理论基础和计量基础为事项观和公允价值。

2、企业收益的计量。

它包括传统收益计量和全面收益计量。传统的收益计量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收益计算的混乱, 也使得收益计量缺乏逻辑一致性;全面收益计量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 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在收入费用观下, 收益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这决定了计算的收益属于传统的计量收益, 不考虑外界造成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增值, 确认收益仅包括已实现的收益, 导致该收益只能反映账面业绩而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 以及收益的易操作性均给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收入费用观只注重当期的经营成果, 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经营成果观。而资产负债观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量, 收益确认的实质, 是对企业期初与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过程, 收益只是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 这一点与全面收益的确定不谋而合。同时, 对与全面收益息息相关的资本保全理论, 资产负债观也符合“实物资本保全”, 即所有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都计入收益的基本要求, 而收入费用观仅仅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的概念。我国新会计准则中, 虽然还没有规定编制全面收益表, 但在收益的确认原则上已体现了全面收益 (如政府补助) 的要求, 对部分未实现的收益也予以确认。比如, 在利润表中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 将未实现的资产的持有利得和损失计入利润表, 资产负债观比收入费用观更符合经济收益的概念。

3、资产的计量。

资产计量是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产进行的货币性量化过程, 资产计量一般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一种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一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收入费用观与本期营业观是一致的, 所关注的是当期的利润, 强调收益的“本期”和“营业性”, 关注的是当期收入是否实现, 当期费用是否与其相配比, 而资产的计价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符合可靠性原则, 也更能体现收入费用观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观下, 从资产的实质出发, 强调资产要素的定义是其他会计要素定义的基础。资产负债观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才最接近现实, 向投资者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是最相关、最真实、最有用的。因此,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17个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引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由于我国资产市场并不成熟, 导致会计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仍较为谨慎, 企业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是一项由具体准则明确规定的会计政策更能体现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另外, 存货核算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其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 这有助于加大科技与研发活动的投入。

4、财务报告。

收入费用观下, 将会计视为一个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 确立了利润表在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资产负债表反映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 并不代表整个企业以及企业各种资源的真实价值, 其精义在于反映当期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信息, 为受托责任观服务。收入费用观主要目的是确定一定时期的收益, 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实质, 使得资产负债表只是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 大量性质不明的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等进入资产负债表中, 而其本身并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资产负债观强调是经济交易的实质, 要求在交易发生时须先弄清因该项交易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该项交易对相关资产和负债所造成的影响, 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收益。由此, 资产负债观的核心报表是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是对用资产负债变化计算出的全面收益的附属说明。如果资产负债表信息不完整或不可靠, 则收益表信息必然不完整且没用, 因此认为资产负债表是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和一切会计核算的首要出发点。另外,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利润分配表, 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其充分反映了一定时期所有者收益变动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概念。

5、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新概念, 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暂时性差异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在所得税会计目标、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分类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第一, 资产负债观下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标是确认并计量会计与税法差异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而收入费用观则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 强调实现原则;第二, 资产负债观下产生暂时性差异, 而收入费用观下划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第三, 资产负债观要求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而收入费用观则允许采用利润表债务法、递延法或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 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 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与收入费用观相比,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强调暂时性差异, 更强调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根源在于资产和负债, 因而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项目揭示的是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在缴纳所得税时产生的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期间导致企业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 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并做出决策。

综上所述, 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 其核心是利润表, 强调反映当期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信息, 这种观念可能更为会计实务界所欢迎, 但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垃圾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 传统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完全满足决策的需要;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 其核心是资产负债表, 强调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由于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以价值计量为基础, 尽可能排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更具有决策价值。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 强调了资产负债观的基础地位, 真正实现了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然而, 收入费用观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过去, 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产业资本的盈利模式是: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 通过产品或服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差额来盈利, 所以自然持收入费用观;后来, 金融资本 (包括房地产业) 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利润来自资产本身的升值, 收入费用观对它不适用, 它要求净利润的确认采用资产负债观。而对于传统行业来说, 大部分收益仍来自提供商品和服务, 因此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表, 很好地体现了收入费用观对资产负债表的包容, 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但大部分科目仍是收入费用科目, 仍然是以收入费用观为主体, 这表明收入费用观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

摘要: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都是财务会计的计量主张, 对企业收益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 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本文将从会计目标、企业收益的计量、资产的计量、财务报告和所得税会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两者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李勇, 左连凯, 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5.12.

[2]熊剑春, 江雪梅.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 2010.3.

篇9: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关键词】 资产负债观 收入费用观 收益

2007年1月1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与以前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核算、计税差异等方面有较大变化。其中新会计准则采纳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使用暂时性差异替代时间性差异,开始采用与原有规定有较大改进的会计核算方法。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会计理论中经常被忽略的一对概念,但它们与收益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之间的关系却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确立不同的观念,对计算收益有着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含义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是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

二、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收益确定方法

通常认为,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价值运动。从价值运动来看,反映某一时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及其来源(即价值存量)的要素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某一期间企业经营活动(即价值流量)的要素有收入、费用。价值存量和流量构成企业价值运动的不同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都可用来确定企业的收益。因而形成了两种确定观: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指直接用资产和负债来确定收益的方法,又称财产法。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不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收益=期末净资产价值-期初净资产价值-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更接近经济收益(真实收益)的概念,非常关注信息的相关性,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表体系中的第一报表,收益表不过是资产负债表的一张附表而已。资产负债观不足之处在于对现行价值的确定存在很高的环境要求,且只能反映收益的综合数,不能详细反映。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则相反,认为收益是企业已确认收人与相关成本配比的结果(收益=收入-费用),主张以交易为中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当放在对收益表中各要素的处理上.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将依附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表也就成为重要性次于收益表的第二报表。收入费用观不足之处是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反映的收益也不够全面。

三、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收益计量

收入用观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并能详细说明利润的来源,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利润。而由于其没有关注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而是仅仅考虑与某类交易相关的收入和能与之相配比的费用,不能确保企业在各时点上资产和负债存量的准确。导致大量性质不明的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进入资产负债表中,而这些“费用”一旦发生即属于沉没成本不可收回,只是为了-遵循配比原则需要分若干次在不同期间分摊计人收益表,将之列进资产负债表作为过渡,而其本身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这是收入费用观所固有的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强调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除了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外,还可选择公允价值、现值等现行价值作为其计量属性,住所公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涉及到公允价值,更加关注资产和负债的质量。而且,住确认收益时,基本会计准则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牛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 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汁人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全面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同时,也表明我国资产负债观,不断向资产负债观靠拢的决心。

四、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收益核算

收入费用观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这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计算过程为:首先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然后再计算当期应缴税额,最后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土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土本期转回的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对以前各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账面余额的调整数。资产负债观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其计算过程为: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未实现损益

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入费用观则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进而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而言,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厘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而收入费用观由于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因此可以得到收益的明细数据。

六、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收益展望

从会计的目标来看,目前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之分。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两个目标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同时并存。在受托责任观目标的指引下,受托方往往需要借助可靠的历史信息来向资源的委托者反映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来解除受托责任;而在决策有用观目标的指引下,则更多需要面向未来的信息来预测企业的价值,从而进行各类决策。我们认为,资产负债观下确定的收益,以价值计量为基础,尽量排除了一些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具有决策价值。

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是新会计准则规范的首要内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则依附于收入和费用,资产负债表也就成为重要性次于收益表的第二报表。为此不论从资产负债观理论基础,还是实际国情来看,确立资产负债观是我国会计模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孙菊生:FASB、IASC和ASB资产定义的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00(6).

[3] 廖冠民:高质量会计准则与财务业绩报告难题解读[J].财会通讯,2004(12).

[4] 孙文刚:论资产负债观的确立[J].会计研究,2005(6).

[5] 谢德仁:2005年的十大财务报告挑战[J].会计研究,2005(1).

篇10: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通个市场化运作经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其收入主要包括: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经审批同意,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三是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四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提供担保取得的收入;五是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

一、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具体要求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规定:行政单位拟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事先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出租、出借。同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事项严格控制,从严审批;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其所有权性质不变,仍归国家所有;所形成的收入,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按程序拨付。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规定: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清产核资以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于不断改革和理顺当中,资产有偿使用在改革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现以远安县为例,剖析当前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收入规模小,资产闲置

据决算报表统计,远安县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有偿使用收入为172万元,其中 :出租、出借收入148万元,服务单位上缴资产收入15.1万元,其他收入8.9万元。资产账面原值7.45亿元,其中在用7.38亿元,未使用7000万元,损坏不能使用的只有3000元,其余的都闲置未使用。透过资产决算报表,我们发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规模小,资产大量闲置,没有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率。

2、以收抵支,脱离监管

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而,少数单位实现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不开具《**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票据》,直接坐收坐支,或抵单位招待费开支,或用于单位福利费开支,脱离财政监管。如**年某行政执法单位将房产400平方米出租,用于兴办酒店,该单位的房屋租赁收入2 万元没有开具正规收据,直接抵单位招待费开支。

3、手续欠缺,逃避审批

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不认真学习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相关政策,缺乏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制度的认识。在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严格办理资产有偿使用审批手续,随意将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兴办实体等。近3年来,我们经过监督检查,发现3个单位国有资产原值近52万元没有办理审批手续,擅自出租、出借,或转作他用。

4、缺乏评估,效益低下

部分单位将国有资产转作有偿使用前,没有详细地考察市场情况,没有对有偿使用的资产进行认真评估,致使资产有偿使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租赁合同约定时间太长,如某单位一次性租赁达20年之久,并一次性缴纳租赁费7.2万元;二是部分单位没有公开招标竞价,租赁费用偏低;三是租赁费用不能及时足额上交财政,有拖欠现象。

(二)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划调整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闲置客观上有区划调整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有:一是行政区划调整。**年4月撤乡并镇,将**合并到**、原**合并到**镇,造成原土地、房屋构筑物闲置。二是教育区划调整。近5年来,共撤销中学 2所,小学4 所,撤销的中小学资产未能有效利用。2012年末闲置资产中,土地17.9万元,房屋构筑屋4520万元。

2、认识偏差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认识存在偏差。一

是产权认识存在误区。单位主要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金来源是国家无偿拨付,其形成的资产应当为本单位所有,因而可以随意使用,无需审批。二是对行政事业资产功能理解存在误区。把国有资产当作部门财富,不经审批,盲目改变资产用途。通过资产有偿使用,以收抵支,坐收坐支,谋取部门利益,脱离财政监管。

3、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很少有单位把国有资产自始至终当作价值来管理。由于经费来源上的供给制,核算方式上的收付实现制,致使行政事业单位养成“事事伸手要”、“重钱轻物”、“重用轻管”,造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价值观念淡薄。

4、监管不力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没有建立“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三、相关建议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需要,对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着重要意义。从目前远安县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下一步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清产核资以来,我县制定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有偿使用相关管理办法,经过近7年运行,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资产有偿使用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资产有偿使用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出租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从资产有偿使用的审批、评估、公开操作、收益管理、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流程中加以制约和规范,以实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管理。

(二)摸清家底,充分利用

成立清产核资专班,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的资产认真清理、归类。将清理的闲置资产,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合,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能调剂使用的,尽量调剂到所需要的单位,以节约购置资产财政支出。不能调剂使用的,将闲置资产交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按资产有偿使用审批程序,对外公开招标,充分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

(三)利用网络,动态监管

一是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分析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不同时点、不同地点资产存量、分布和结构情况,掌握资产使用和闲置情况,对单位闲置资产实行动态监管。二是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台账,将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合同、收入等资料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动态管理。

(四)成立机构,强化征管。

一是成立机构。建议比照省财政厅做法,成立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并与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合署办公。二是明确职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承担政策制定、收益计划、监督检查等职能。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办公室承担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统一调剂处置,宣传行政事业资产有偿使用的相关政策等。

(五)严格监管,加强执行

篇11: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国有资产收入征收与使用管理,根据《甘肃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52号)和《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取得的租金收入;附属机关服务中心等后勤服务单位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所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未脱钩经济实体上缴的国有资产占用费等收入;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利用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以挂靠、挂名等名义举办经济实体取得的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实行特许经营项目的有偿出让收入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收入。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包括各类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第二章 收入管理

第四条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时,须报财政部门审批,经批准后依法签订合同,作为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法律依据,并将合同副本送财政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对外投资、担保等活动时,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估,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门,经批准后依法签订相应合同,并将合同副本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 行政单位处置收入应全额上缴国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管理依照行政单位执行;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统一管理,审批使用。

第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经财政部门批准扣除有关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全额上缴国库,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照行政单位执行;

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上缴财政专户,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统一管理,审批使用。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后,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缴纳税费。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申请使用国有资产收入时,应按规定程序报财政部门审批,不得违反规定使用国有收入。第九条 上缴省级国库的国有资产收入,纳入预算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上缴财政专户的国有资产收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按批准的用途使用。

第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经审批后,可扣除以下费用支出:

(一)应缴税费;

(二)发放职工的工资和政策性津贴补贴等支出;

(三)依照相关制度规定所需的管理和业务费用支出;

(四)事业发展支出;

(五)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四章 缴库管理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统一为行政事业单位设立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户,专门收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各单位不得自行设立国有资产收入过渡性账户。

第十二条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后,在5个工作日内,由执收单位按照《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第十三条 财务隶属关系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各执收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收入,在缴纳有关税费后,直接缴入省级主管部门的财政汇缴专户,由省级主管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统一缴库。

第五章 激励机制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经财政部门核定和批准,可扣除应缴税费、经营管理费用等合理的费用支出。

第十五条 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上缴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后,财政部门依据缴库金额,对上缴单位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给予经费补助。

第六章 审批程序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缴库及经费审批程序:

(一)收入缴库审核程序:

1、单位核实收入情况;

2、单位填制《甘肃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费用支出审批表》,报送省财政厅;

3、省财政厅对填报事项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确定扣除金额和缴库金额后,按照《甘肃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汇缴;

参照公务员管理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缴库和税费扣除依照行政单位执行;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按本办法第六条有关规定执行。

(二)财政专户经费审批程序:

1、单位根据上缴金额和支出用途填制《甘肃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财政专户资金使用审批表》;

2、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财政厅;

3、省财政厅审批核定支出金额和使用用途;

4、单位按照核定的支出金额,办理拨款手续。

(三)激励机制经费补助审批程序:

1、单位根据缴库金额,提交经费补助申请(附非税收入缴款凭证复印件),报送省财政厅;

2、省财政厅核定经费补助额度;

3、单位按照核定的经费补助额度,办理拨款手续。

第七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行为的监管,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第十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后,应加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内部管理制度,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如实反映和上缴国有资产收入,不得隐瞒、规避;不得随意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收入自行发放津贴补贴等;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所属单位集中收入和在所属单位或经营实体开支费用;不得以发放奖金、津贴补贴、承担费用等形式抵顶所属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入。第二十条 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隐瞒、虚报国有资产收入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处理;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占有、使用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入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由财政部门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市(州)、省直管县财政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办法,并报省财政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写研学的初中英语作文下一篇:华师大自主招生笔试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