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2024-04-16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精选6篇)

篇1:《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刘水芹

翻开周国平的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他并非老师,怎么会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而且乍看名字似乎也文不对题,翻开绪论就看到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原来他也在为当今教育思考,出力。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可是现如今,教育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让教育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拖延下去,只会愈加积重难返,今后纠正起来更加事倍功半。说到这里就回归了他整本书的主题——守护人性。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周国平希望他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

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

“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对于语文教育,作者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尤其在当下,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人们变得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

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现在好了很多,学校有关于读书的活动,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让阅读成为真正的全名活动。

《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守护人性”四个字,也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篇2:《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近段时间,我就一直在思忖着想写点什么,可是终日忙忙碌碌,总是不得空闲。明天又是周五了, 此刻,我停下手头的一切工作,集中精力梳理连日来反复在心间激荡的一些感受。

对于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第四辑“哲学与语文教学”里面所谈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感触颇深,里面的几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因此,我几次回过头来,将第111页至第112页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周国平老师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这一小节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这个话题。紧接着,周老师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谈了一些感受。然后谈到了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人生经验,一直以来,我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首先是因为我本人及其喜欢阅读和写作,其次是因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也是得益于阅读和写作。

另外,我还将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里面的“阅读经典与素质教育”,即《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的第26页,用心品读了几遍。

周国平老师认为阅读经典是素质教育的最佳教育途径。在这一辑的扉页,周国平老师说“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

周国平老师用平实的语言从智育、美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经典著作是极好的教材。他说,若能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终身受益。

篇3:论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人性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知识, 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无论国家或企业, 只要能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并不断的把这些创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产品, 就能够走在知识时代的前列。换言之, 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首先, 要正确认识创新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之间的关系, 创新是人的活动, 不能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孤立的谈创新人才的培养。同人类任何实践活动一样, 创新或都涉及到人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最可靠的保证。

其次, 创新是人的自由活动。创新意味着发展, 因此创新的主题必须突破既有的观念和经验和习惯。然而这种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进行创新和突破的过程中, 往往就要创新和突破, 对于教育者来说, 除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重要的是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自由, 容忍他们的失败乃至错误。

然后, 把握创新的正确导向。任何创造思维、创新活动都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承担。换言之, 只有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有意义的新颖事物才能算得上真正创新, 因此创新不能偏离政治和道德准则。

二、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

教师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失去了教与学中的主动性与互动性、和谐性, 重视人性教育, 就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人性开始, 不仅是社会的尊重、家庭的尊重, 而且更要强调课堂上的尊重, 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自由的表达淳朴的天性和稚嫩的人格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健全的人性、健康的心态, 再次学校要搭建人性教育的平台。

应试教育不仅仍然死死地占据着校园, 而且在与应试教育相配套的传统教学方式的直接影响下, 使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难以体现, 其健康心灵情感和自由健全人性的养成也往往被忽视。“人性最重要的体现, 就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一个人,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强项”, 教育家魏书生的这句话应该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牢牢记住:考试与分数, 并非教育重点, 首先要培养学会“做人”。

三、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换言之,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旨在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境意识, 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很好的应答信息社会的各种新挑战,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全新的任务。

首先, 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认识自然、协调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研究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愿望、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等, 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解决问题。科学精神的客观性, 可以矫正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客服偏见, 使人们在客观试试的基础上共同追求真理;科学精神不承认任何终极性的结论, 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这同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背道而驰的;就人类社会生活而言, 科学精神蕴含着的相对性和辩证思想可以培养人的民主思想。所以, 科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涉足学生个性发展各种需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因素。

其次, 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的倾向日渐明显, 地球村的概念日渐被普遍接受的时代, 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无疑不仅意味着对人类自身命运负责, 还要对环境负责。然而在实现大同社会之前, 所谓社会责任感, 应该主要指作为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著名教育学家胡森曾经说过, 教育作为一个实践的领域, 其真正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和民族性。因此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的差异, 更不能消除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的矛盾和斗争, 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在信息社会时代, 未来的一代不仅要捍卫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 而且还要抵制西方文化的霸权, 捍卫并拓展国家的信息领域, 这同样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 必须在思想、知识、能力、情感、意志诸方面为学生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富有成效的工作做好准备, 未接受他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社会变革、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做好准备, 真正把握好人类自身的命运。

摘要: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 还要承担起教会学生做人的重任。学生的人性培养又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所以学校教育中必须时时处处渗透人性教育的理念, 把学校生活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丰富的人性。

关键词:教育,创新,人性,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篇4:教育就是守护人性,传承高贵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这是周国平在浩瀚的哲学海洋里撷取的教育珍宝。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出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很多人认识周国平,是从他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开始的,无数人被他的慈父情怀打动。妞妞虽已离去,但妞妞留给周国平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让他把对一个孩子的爱化为了对所有的孩子的爱。周国平爱孩子,在《周国平论教育》的这两本书里,有很多文章,如《智慧和童心》、《拯救童年》、《怎样做父母》等,都表现出了他对儿童的爱护。他说,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求知欲,而我们目前的教育太过功利,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因此他疾呼“救救孩子”。类似的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但周国平的话不是官话、套话,最可贵的是在于有真情。他写《宝贝,宝贝》,记录女儿啾啾的各种趣事,呵护女儿无瑕的童心,在女儿的成长期里,他就像一个“圣诞老人”,带给女儿惊喜和欢乐,以及健康的价值观。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有人说看童话会让孩子简单化,但是,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能简简单单,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极大悲哀?当心灵被硬邦邦的铜臭味包裹,唯美的、柔软的、“无用”的童话自然被拒之门外。

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

在和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周国平享受到了并且领会到了孩子心灵最珍贵的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想让更多的父母也能享受到、领会到。所以他寄予谆谆言语:“我们要如何做父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与家长们进行言之有物的心灵交流,他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灵魂”,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孩子的朋友”。这些文章发自内心,可以说是文采斐然、真情流露,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并且去反思“小生命给父母的启示”。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何尝不是在教育我们?周国平在“对父母们说”中提了六点建议,的的确确,我们只能做孩子人生路上暂时的监护人,荣耀不是我们的功劳,黯淡也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要学会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要以爱的名义去控制他们。

“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周国平提供的方案主要是——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兴趣为王,要让孩子尽可能地自由发展。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会变得相对容易,即使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但素质上的收获在将来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国平的建议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强调了“素质是熏陶出来的”,这个“熏陶”并不受限于职业和文化水平,更强调父母的价值观,也就是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什么样的氛围。熏陶是不教之教,值得家长践行。

教育是传承高贵的圣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生长,而生长的过程,就是让单纯的慧心发展为成熟的智慧。周国平说:“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在这里,教育需要担负起“传承高贵”的使命,让孩子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周国平“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对于教育扩招、教育腐败等提出了看法。他以“我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从德、智、才、情等方面提出了好教师应该坚持什么。他近年来走访了很多学校,进行了很多讲座和讲演,书中有很多谈话实录和当时的现场互动,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一线反馈。周国平饱览群书,他曾经说过,他乐意“为好书作嫁”,他说他的文章很多都是读书感悟,将所思所想诉诸于口,很多读者看过以后,往往去找他谈到的书,如此看来,他也是很乐意“为教育作嫁”,他不仅自己大量阅读教育书籍,并且致力于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为“教师行走”丛书作序,答《教师博览》,并为邰亚臣、林茶居、颜凤岭、杨东平等人的教育著作热心作序、写评。

周国平掏心窝、讲真话,批评现行教育的弊端不遗余力,同时他也看到一线教师的两难处境,看到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奋力突围。优秀教师不仅是凭借自身的修养炼成的,整个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尤其是家长和教师之间更要多一些交流。他的文章让教育变得有担当、同时也有情感,这是一种有温度的教育,教师同样需要温暖和理解。

经典赐予生活的力量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经常在街头徜徉,他喜欢和年轻人聊天,他认为青年的心灵最适宜撒播智慧的种子。周国平把这个年龄提前了,在他看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小读经典作品,可以从经典的童话开始。周国平最推崇的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他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等表面的东西而空忙。周国平推荐的图书,部部都是精品,《世界百科全书》、《绿山墙的安妮》、《圣诞节清单》……他可爱的啾啾,就是在这些美丽的童书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地生长着。

一个小人儿,躺在干净温暖的小枕头上,听爸爸妈妈讲童话,满脑子都是奇妙的想象,对将来的人生抱着无限的好感。这种感觉在她成长后会逐渐恍然,原来,小红帽战胜了大灰狼,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常常只能存在于童话。成年人的心,在童话面前,总是悻悻然,显示出疲惫和倦怠。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白白度过自己一生的话,终将变得更加智慧和洞察世事。摒弃纷繁浮华的表层,还原生活的本质,我们会看到,那些简单的故事是如何深藏着预言式的人生哲理,童话所描述的世道公平的清明世界,让人即使经历重重磨难也无限向往。我想,这正是周国平热爱童书的缘故,他以哲学家的洞察力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长的正能量。

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读经典作品,就是和那些最高贵的灵魂相遇。汲取经典作品养分长大的孩子,他会自觉地进入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保持天性,传承高贵。这样的孩子,多么美;这样的教育,多么美。

篇5:《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书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一个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他必定拥有一定读者的身份,而且是一个终身读者的身份。作者又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有人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想,当我们的学生真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所剩下的东西。

本书中,周国平先生十分强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生有两种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终身受益。这两种好习惯就是阅读的习惯和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至少有四种好处:第一,日记的岁月的保险箱;第二,日记是灵魂的密室;第三,日记是忠实的朋友;第四,日记是作家的摇篮。周国平先生结合自己写日记的经历,也给我们提了几点写日记的建议:一是坚持,每天都写,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决不偷懒,决不姑息自己。二是认真,对触动了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仔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决不马虎,决不敷衍自己。三是私密,排除他人眼光干扰,坦然面对自己,句句都写真心话。由此想到,作为教师,应该养成写教学日记的好习惯,除了以上几种好处外(当然不一定要当作家),教学日记可以记录我们精彩的教学人生,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载体和依据。

篇6: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

利用过年这段时间,我将《周国平论教育》一书拜读了一下,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对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来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者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疼爱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现在大多数与我一样的父母在家的时候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爸妈的呵护中长大,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时就会对孩子过于溺爱,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骄纵跋扈的性格,固执,自我。对于属于孩子的事情,既不包办,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

儿子去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画画和剪纸很感兴趣,可是他每次总是缠着让我帮他剪和画,我问他自己为什么不画呢,他说自己画得不好看,自己剪纸一剪就坏了,为这事我也很伤脑筋,孩子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后来我干脆买来一大叠画纸,蜡笔,剪刀,鼓励他自己随便尝试画和剪,有一天他很开心的拿来给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扑克牌里的图形很光滑额剪了下来,虽然是有点小破坏,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可是儿子这个进步可不小,独立的完成了开始他畏难的事情。周老师书中也提到,中国的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长大,所以仿佛总是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这并非是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欧洲国家的父母同样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作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刚毅的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周国平提倡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的确,很多家长现在的观点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下棋,学舞蹈,学画画,学讲故事等等,孩子这么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竞争中去,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一路走过去,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道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这么美好的时期,它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但是,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让家长和老师不能不这样去做,很难有其它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体制,这种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么改呢,有比这样更好地吗?高考这个门槛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后怎么样去选拔人才,怎么样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制度,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为老师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决的问题。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应该只有两点,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长。至于孩子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们大可不必要这么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这里还提到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坚持不懈的为孩子写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和周国平后面说到的坚持写日记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对自己抚育孩子的经验进行反省和思考,被记录下来的不仅是我们观察孩子的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做父母的过程。这一份将来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历程的宝贵留念。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2

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守望的距离》。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

10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平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3

很早以前听过周国平的名字,但一直也没有静下心来细细的读过他的书。无意中在图书室发现它,如获至宝。书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为何?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的提问,正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已经思考、正在思考的问题。“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即生长,而不是灌输,哲学家用很朴素的话语道出教育的真谛。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现实中是老师、家长、各级领导关注分数大于关注一切,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人性中最初的守护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春节走亲访友时遇到孩子,问得最多的应该是:期末考试得多少分?作业写完了吗?很少有人会问孩子:这个假期你快乐吗?这个假期你读几本书?有一所高中学校,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无数,据说考上北师大的学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长把孩子托关系走后门往学校里送,他们靠的是全封闭管理,每月学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学校的校长和周国平教授说:历史将会证明,我是一个罪人。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很多,教育体制问题要靠政府痛下决心解决。但在现行体制下,在小学阶段,老师也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尽可能创造好的小环境,这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站得足够高,对于现实体制的弊端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教育的理念有足够正确的理解。周国平教授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岁月时,脑中一定会有许多值得感念的老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这位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是他的触及我们灵魂深处的语言或行为。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4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5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6

自从学校开设了阅读时间,每到那一刻,孩子们每天总会在我的敦促下,很不情愿地收起作业本,开始一段心不在焉的阅读,为精神的自由而阅读——一天我地满怀期待地问他们:在你们的书橱里最钟爱的是哪一本书?满以为会引发一场好书推介,没想竟然没有一个孩子能答上来。好一会儿有一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女孩举起了手,说:“我最喜欢看的是阅读导航,因为它能告诉我许多写作文的方法。”原来看书是为了写好作文,这个答案看似挺不错,那我心里涌起一丝淡淡的失望和同情。本应该是如此放松惬意的阅读,却套上了沉沉的枷锁——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我不禁为孩子们而惋惜,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而感到内疚。《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多篇文章提到了“读书”这个话题。他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有灵魂的参与。”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读类似丛书的经典选段时,更多的是关注找到了多少好词好句,还是与作者共同遨游精神的家园。当我们将阅读的目标瞄准一个个好词好句的读背应用,怎能有闲暇去做一次精神漫游?这种“为阅读而读”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吗?

对于阅读指导,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孩子们阅读诉求,觉得十分不可思议。首先,是什么使孩子们的阅读带上了功利的色彩?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和阅读有关的忠告,恐怕就数“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之类的话了,但我们却忘了告诉孩子,读书还可以让你变得勇敢、让你感到温暖、给你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此,有的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地让孩子干脆读作文选,因为这样可以更快、更直接地接收到写作文的指导。为了更专心地读“有用之书”,很多家长和老师还会禁止学生读“闲书”,或者尽量压缩孩子们读闲书的时间,因此孩子对于书柜里最喜爱的书说不上来也就不奇怪了,这样无疑是在破坏着孩子们读书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其次,片段式的阅读究竟是否能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我看来,片段式阅读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原著中原本鲜活的灵魂被割裂、支解,让人无法拼接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一个完整的灵魂、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说片段阅读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一个片段仿佛一扇窗,打开了一个个阅读视界,吸引你开始一段神奇完整的精神之旅。美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是一个片段,而是一本完整的原著,让孩子静下心来,倾听作者的讲述。阅读作业也不是所谓的摘录好词好句,而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体会、反思的问题,诸如“你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什么,说说它为什么吸引你”、“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等等,引发你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次读者与作者的二次对话,那又将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上讲话下一篇:纸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