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周国平

2024-04-26

哲学家周国平(精选9篇)

篇1:哲学家周国平

教育的道理,就是你自己做人的道理

——专访哲学家周国平

《教师月刊》编辑部

地点:周国平工作室

周国平,作家,哲学家。著有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另有《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安静》等文集及《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多部译著。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做老师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爱学生,要具有强大的父母本能

教师月刊:最近我们发表了一位校长的文章。里面说到,他们学校做了一个有关“好教师”的调研,结果很有意思。学校领导心中的“好教师”标准,“教学质量高”高居第一位;而学生的情况刚好相反,他们主要看教师的人格魅力,排在前面的七条“标准”都和教学无关。对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不知你怎么看?

周国平:我肯定是站在学生一边的。我们可以回想自己上学的经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留下最深刻记忆的老师,首先是有人情味的,有爱心的,跟学生总是特别亲切地相处的,这是肯定的。做教师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爱学生,要具有强大的父母本能。他对学生有一种像对自己孩子的那种感情,那种情怀,那种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特别本能的东西。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要求教师对学生怎么怎么好的,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外在的要求,其实这本来不应该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内心的状态。我想,有这样状态的人是最适合当教师的,这是第一条,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当然,你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教师还应该有人格魅力,或者我们换一个说法叫有品德,这都意味着,他的内心是很高贵的。这样的教师,对学生自然会产生美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教师月刊:这跟我们常说的“师德”有关系吗?

周国平:德行的东西,并不是对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因为教师直接影响年轻一代,影响孩子们,所以在这方面社会会特别强调某种要求,所以有所谓“师德”的要求。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要求,做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高贵的灵魂。

教师月刊:周老师你的意思似乎传达了某种“教师职业的知识分子意蕴”。

周国平:教师理所当然是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他除了有品德上、灵魂上的自我要求,他还有活泼生动的智力生活。他喜欢智力的生活,有智力活动的习惯,就是爱思考的,爱学习的,他本身就是这样的。实际上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还不是靠课程上的传授,知识的传授,主要还是他本身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存在本身就可以产生一种育人的氛围。

教师月刊:如果把你这句话作为一个“照妖镜”,可以看出目前我们的教师文化里面不少让人忧虑的东西。

周国平:是啊,现在真是很可悲的,很可悲的。真正要说起来,现在的教师队伍里面是要清退一大批的。我这样说肯定得罪了大家,但是没办法,我宁可少一点教师。有的教师就是这样,训学生,管学生,然后,给学生一点课本知识,他认为这就是懂得教书了。

教师月刊:我们发过你的文章,就是那篇《爱孩子、懂孩子是幼儿教育的前提》。我想这个“爱孩子、懂孩子”,可不仅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它还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周国平:爱孩子、懂孩子,我更愿意认为它是一种普世的东西。

教育的道理,就是你自己做人的道理

教师月刊:刚才说的是抽象的孩子,现在想问问周老师,你现在的孩子,已经读小学了,是吧?

周国平:小学五年级,马上就六年级了。

教师月刊:在孩子的教育上,你持什么样的态度?

周国平:我基本上是放任的。我就是不让她上任何辅导班,这在他们学校里面,肯定就她一个。基本上学生都上辅导班,而且很多学生是报了很多班的,家长很着急,所以,给他们吃偏饭。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孩子的学习完全不管了,我还是希望她能够过得去,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成绩。实际上,她现在在班上还是前几名,学习还是完全过得去的。那么,我想其实这是有家庭影响的因素的,因为我们大人都爱看书,所以她不认为学习是很苦的事情,她还是愿意学的。另外,我会给她作一些辅导,不过这辅导也就是一个学期花几个小时。考试以前,我把她所有的卷子拿来看一下,我看她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就重点给她讲这些内容,这样问题就解决了。然后,我尽量争取她有更多的时间来看课外书,看她喜欢看的书,或者是休息,或者是玩儿什么的。我尽量做到这一点,我现在觉得我做到了这一点。

教师月刊:孩子现在喜欢看哪些书?

周国平:她喜欢看的书,可能和我的引导有关系,她还是喜欢看一些经典著作,经典文学,比如世界文学名著的缩写本,小学一二年级,那个时候看原著有点困难。后来就开始看一些原著了,包括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月刊:孩子在周末,主要就是看书、玩儿?

周国平:对。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出去旅游一趟,其他的就是她自己玩儿,找同学,找邻居;在家里的话就看书,在家里她喜欢看书、弹琴,弹钢琴。

教师月刊:也考级吗?

周国平:不考级,这个纯粹是喜欢。

教师月刊:孩子的老师有什么看法吗?

周国平:我觉得我的孩子很幸运,她的老师、她的班主任非常好,很懂孩子,非常幽默,对孩子,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很亲切。这些都是孩子回家跟我讲的。她的班主任是我的一个读者,很喜欢我的书。

教师月刊:你现在考虑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没有一个父亲的视角?

周国平:这恐怕是我唯一的视角。

教师月刊:那哲学呢?

周国平:哲学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生活的智慧的东西。我看孩子的教育,我很少从理论出发,因为我自己体验到了,就是怎么样跟孩子相处,怎么样去教育孩子,我觉得自己体验到了。其实你教育孩子,这些教育的道理,就是你自己做人的道理,它们其实都一样。

教师月刊:都必须回到“人”?

周国平:对,这是一回事。做人和教人是一回事。你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做人、怎样生活,这种理解和你的“教人”的工作是不可能分离的。如果他连自己做人都是糊涂的,那他怎么去教育人呢?

教师月刊:这么说有不少人是“未成人”的。

周国平:可怕的是他现在已经过了发育期、生长期了。他永远成不了人。

教师月刊:确实是可怕。

周国平:所以,有很多成人在不知不觉地伤害孩子,包括家长和教师。我真是为很多孩子感到悲哀:他们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进入了一个错误的学校。

教师月刊:这主要是他们没有真正被作为孩子来对待。你刚才也讲到,教师他应该有一个非常活泼快乐的智力的生活,如果他没有,他的学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

周国平:对,除非你这个学生本身禀赋很好。不过我相信,总是会有这样一些孩子。

教师月刊:你的孩子呢?

周国平:在这方面,我相信我的孩子,不管上什么学校,她不会完全被那种环境所改造,因为她受到另一方面的影响。作为一个父亲,我觉得,教育就是我怎么对待我的孩子,我怎么对待我的孩子的态度就是教育的态度。这跟一个教师怎么对学生的,其实是一回事,应该是一回事。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我们整个教育体制,没有把学生当孩子。

选择上大学这条路是害了他们自己

教师月刊:对于现在的教育而言,升学和就业似乎就是最高的目标,就像你在《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里所说的那样。

周国平:现在可笑得很,绝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可以上大学了,上高中却很难。这个扩招太混蛋了。你说扩招的结果,一方面是学校赚钱,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失业。

教师月刊:2009年,重庆那里有很多孩子都弃考了,高考不考了,中考也不考了。

周国平:对啊,他考了有什么意义啊?如果说是为职业的话,现在职业也解决不了了,那就没有意义了,本来只有这么一个实际的目标。

教师月刊:特别是农村的孩子。

周国平:成本那么大,倾家荡产地来上学,结果还是没有工作,而且还可能把一个孩子都搞坏了。

教师月刊:大多数学生,他们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在考试;上大学以后,目光又聚焦在就业上。一种通向职业的情绪,普遍蔓延……

周国平:这种情况是引导造成的。在这种总的引导下,多数学生渐渐习惯于这样子。当然也有少数的学生,对学习、对知识有向往的学生,他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超出这种功利的计算。这是需要有一种强烈的生命自觉、人生自觉的。

教师月刊:是不是因为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的这种诉求,导致了学生的功利?

周国平:对啊!求实际的功利,为了就业而上大学的,这样的学生占大多数。这是现在这种教育格局误导了他们,让他们以为上了大学,就能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他们才想上大学。如果说他们明确到这一点,就是上大学并不能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他们对大学可能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误导,不是这样扩招的话,那么很多学生他就不会选择上大学。选择上大学这条路是害了他们自己。

教师月刊:害了他们自己?

周国平:他们到了大学里面,对知识仍然没兴趣,他们只是想解决就业问题,但结果还是解决不了,当然是害了自己。

(转自《教师月刊》2010年第1期)

篇2:哲学家周国平

周国平哲学美文读后感

不幸的是,一旦我们开始憧憬一个目的,无聊便接踵而至,既然生活在远处,近处的就不是生活。既然目的最重要,过程就等而下之。 ――周国平这岂不是“生活在别处”的最好的注解?! 常常在现实环境中不堪忍受,跳出这个万般束缚,让大脑处于“漫游”状态。在漫游开启一瞬间,百花齐放,生活在别处徇烂多彩地展开。最痛苦的时刻便是从这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来硬拽地回到现实中,仿佛一瞬间浴室的浴霸关闭,眼睛还无法忍受这俗世的灰暗。 -------------------------------------------------------------------------------------------------- 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 ――周国平印象中,对死亡这个概念是在年少时父母一次吵架中明白的。那一次,爸爸狠狠地扇了妈妈一巴掌,妈妈立刻昏厥过去。面对任我怎么哭喊都没有任何反应的妈妈,我心里突然觉得:“妈妈是不是死了?!” 这件事情变成一幅画定格在我脑海中,透过幽深的时间长廊,横在床上的妈妈一动不动,我只能使劲地哭泣和摇动。 也许在这一刻,我的童年已经结束,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超越童年心智的我依然困在童年的那个身体里,或者是已经年过25的青年每每穿过时光长廊,窥见那个哭泣的男孩,垂影自怜。 -------------------------------------------------------------------------------------------------- 摆脱时间有三种方法: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上的时光流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 ――周国平 是啊,单纯地依赖于某一时间概念,必然导致某种相对结果的绝对。可是,如何精确地把握这几种来源的精确比例呢?!许是任何一个高明的数学家也计算不出这比例的计算程式;任何一个天赋异禀的化学家也调配不出配合当下心境的美妙溶液;这恰如美妙的鸡尾酒,不同的酒、果汁、饮料,在很偶然的精妙配比之下才会成为滋润了你的心、胃和大脑的圣品!

篇3:周国平两度为爱女写书

时隔13年, 周国平继《妞妞》之后再次为爱女写书, 《宝贝, 宝贝》这本书是他为11岁的爱女啾啾所写的长篇纪实散文。在周国平眼里, 这并非是一本教人如何做父亲的书, 书中没有太多的伟大真理、精彩故事以及成功的楷模, 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记录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片段。他表示写这本书并非是要向别人表达什么, 仅仅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一个普通的父亲, 爱他的一个普通的女儿,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全部理由。”在书中, 周国平记述了女儿啾啾从出生到刚上小学的经历。他说:“我不管别人写不写, 我必须写。对于我来说, 这是情感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 这是珍贵的记忆;对于那些儿童心理研究者来说, 它是很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针对城市里很多年轻人选择不要孩子的现象, 周国平在该书中坦承, 这种行为作为个人选择当然无可非议, 但是没有体验过就轻易放弃实在太可惜了, 失去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篇4:周国平论生活

世代交替,生命繁衍,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核原本就是平凡的。战争、政治、文化、财富、历险、浪漫,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按照对人类平凡生活的功过确定其价值。即使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们的也不是丰功伟绩,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显露了真实人性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恰恰是人人都拥有的。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世界上,人们惶惶然追求貌似不平凡的东西,懂得珍惜和品味平凡生活的人何其少。

2

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3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4

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5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6

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7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8

我们的先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节奏与自然一致,日子過得忙碌而安静。现代人却忙碌得何其不安静,充满了欲望、焦虑、争斗、烦恼。在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两件事组成的——弄钱和花钱,而这两件事又制造出了一系列热闹,无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9

从生命的观点看,现代人的生活有两个弊病。一方面,文明为我们创造了越来越优裕的物质条件,远超出维持生命之所需,那超出的部分固然提供了享受,但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复杂,离生命在自然界的本来状态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优裕的物质条件也使我们容易沉湎于安逸,丧失面对巨大危险的勇气和坚强,在精神上变得平庸。

我们的生命远离两个方向上的极限状态,向下没有承受匮乏的忍耐力,向上没有挑战危险的爆发力,躲在舒适安全的中间地带,其感觉日趋麻木。

10

我对幸福的看法日趋朴实了。在我看来,一个人若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养活自己,同时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们也感到快乐,即可称幸福。

11

人世间真实的幸福原是极简单的。人们轻慢和拒绝神的礼物,偏要到别处去寻找幸福,结果生活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不幸。

12

如果人人——或者多数人——都能保持生命的单纯,彼此也以单纯的生命相待,这会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

(节选自《把心安顿好》,湖南人民出版社)

篇5:从周国平散文看哲学与文学的关系

现在周国平的散文比较受欢迎。到目前为止,周国平出版过《守望的距离》《岁月与性情》《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哲理美文》《各自的朝圣路》等散文。凡是读过周国平散文的人,无不为他敏锐的思考、超强的洞察力和智慧所打动。有的读者概括为“智慧散文”是有一定道理的。

周国平的散文之所以在众多散文家之中独树一帜,在于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其次,他才是散文家。他是中国社科院的哲学所的研究员。他在《岁月与性情》中说:“我的专业是哲学,而我所写的多数作品完全没有离开哲学的范畴。在我的散文中,我的思考和写作始终围绕着那些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时间与自我、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灵魂与超越等。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里,这些问题由于被遗忘而变得愈发尖锐,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我想,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的作品才会获得比较广泛的共鸣。”他是用文学的方式谈哲学。如果他单纯讲枯燥的哲学,不会有那么多读者;换言之,如果他的散文没有哲学底蕴,也不会有那么多读者。他的散文大多是哲理散文,靠思想的深刻赢得大众。周国平散文给广大网络写手一个很好的启示:网络文学创作更需要哲学的指导。

我在天涯社区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很醒目:为什么我们写不出精品?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除了缺少生活积累外,我看最主要的是缺思想,思想的贫乏导致文章的苍白。还有的作者提出散文创作不要哲学,把哲学还给哲学家的口号。这似乎是在保持散文的纯洁性,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不思不想的散文吗?散文真的可以不承载哲学思考吗?答案是相反的。自古以来,文史哲不分家。山东大学还办了一份杂志叫《文史哲》,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很有影响,是国家级核心期刊。自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以来,散文的使命一直是时代先进思想的承载者和创建者。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抽象、理性、普遍,文学则崇尚虚构、形象、情感、特殊。正是在它们彼此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哲学与文学共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首先,哲学与文学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都受其经济基础的制约,又都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经济基础。任何时代的思想大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任何统治者又都特别注意思想的统治。当年满清入关也是特别注意思想的教化和统治。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哲学特别繁荣,柏拉图甚至提出要哲学家做国王。当时的哲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而后数学、物理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西方许多大语言学家本身又是哲学家,如莱布尼茨、乔姆斯基、索绪尔、洪堡等等。在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文学和哲学就产生了,较早的经典著作可能要数《诗经》《易经》和《尚书》了。这三部著作,一部是文学,一部是哲学,两一部是应用文书。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争的是经世致用的哲学,而载体却是文学。哲学的产生不但对文学是个促进,而且还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对那个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哲学是以抽象的概念反映客观存在,文学则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存在。也就是说,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表现的初级真理,哲学是借助文学而表现的高级真理。其次,哲学与文学又有一定的区别和特点。哲学理念仅仅分化出能与艺术形象契合无间的一小部份把美生产出来。还有许多更加深刻的真理天生敌视感性显现,如法律在本质上就涂着浓厚的超个人色彩,法律反思的成熟之日必定是原先被当做法律化身的个人的毁灭之时。文学之所以过时,其原因仍在于文学无法像哲学般的让绝对精神尽数在场。文学离开哲学就会迷失方向。这就是文学必须接受哲学指导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代,一些文论学者认为,哲学与文学是难解难分的。王国维从康德、叔本华那里吸取了一些美学观念,并竭力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在分析中国古典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主张,从而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对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他说,儒家之经典如《系辞》上下传与《孟子》、戴《记》乃为“最粹之文学,若自其思想言之,则又是纯粹之哲学也。”周、秦诸子以至濂溪、横渠、朱子、阳明,“凡此诸子之书,亦哲学,亦文学。”如舍其哲学思想而欲全解其文学,“是犹却行而求前,南辕而北其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在西方,文学与哲学也难分难解。读培根《论人生》,你怎么能够区别它是哲理还是文学呢?就拿哲学大师萨特来说,萨特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作品既不是纯文学的,也不是纯哲学的,而是一部介乎两者之间的作品,萨特定名为《真理传奇》。不过在萨特自己看来,它应该属于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小说。但它又不是通常意义的小说,因为里面没有人物的个人主观感受,没有连贯的情节,而有大段大段的抽象议论;萨特试图在其中表达的是他所体验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是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特感受,虽然这种表达不是使用一般概念和带有普遍性的词语,而是使用华丽而讲究的文学语言。文学和哲学就像一对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的孪生姊妹那样追随着他。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萨特同文学、哲学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他一生中固然有不少影响很大、成就斐然的纯文学作品和纯哲学作品,而更多的是几乎无法归类的这种“几不象”。即使他的纯文学作品,也往往透出一股极浓厚的哲学气息;而他的纯哲学著作,其中也充斥着大量形象思维的东西。20世纪,特别在下半叶,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发生了一个深刻的转变,两者之间的等级对立被渐渐地消解,而代之以一种新的交织关系或亲缘关系。在这个时代里,哲学家身兼文学家或者文学家身兼哲学家已成常态。

寒山石有首诗,谈及哲学与诗的关系,对我们正确理解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同样有益。他在诗中写到:“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哲学无所不在;诗也抒写着人生,抒写着社会,抒写着大自然,抒写着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养料,诗是大众的面包。”笔者曾经说过大诗人就是大哲学家、大预言家,也是说诗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诗离不开哲学的引导,哲学需要诗的语言来表达。二者都是以研究人及人生为宗旨的。研究对象的一致,把哲学与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分工不同,目标却一致。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哲学管思维,文学管形象,二者都是研究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有人说:“文学是哲学最默契的朋友。”而我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朋友关系,同时也有夫妻般的互助与默契。

那么,哲学对文学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哲学是指导文学创作的原则。一个作者写什么,怎样写?在文章构思之前,不可能不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贯彻了你的思想。即便是即兴创作,也必须思考一番。什么也不想就信笔涂鸭的东西,充其量是文字的堆积,或是文字的垃圾。一个作者思想可能不正确,既有唯物主义者,也有唯心主义者,还有机械唯物主义者或神秘主义者。但你不可能没思想。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总认识。周国平的散文之所以耐读,就因为他对哲学的精深研究,使他具备了洞察世事入木三分的眼光,也就是说他比一般作家看问题要深刻得多,当好多作家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时,他已经象佛祖一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与其说是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帮助他成为了哲学家,不如说是哲学帮助他成为了文学家。可惜我们现在的散文家,象周国平这样的同时具备哲学家头脑的人太少了。所以,散文越写越苍白,读起来味同嚼蜡。恩格斯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时代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家,就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最高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家,就不可避免艰苦跋涉在精神的迷谷;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哲学作指导,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人也许会说,我没学过哲学,也不懂什么哲学,不也写出好作品吗?问题是,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虽然你不懂哲学,但在你的作品里不可能没有思想感情,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那就是你的世界观。你可能不懂什么主义,但你自觉不自觉地会打上那个主义的烙印。你是个农民,可能会有小农意识,你是自由人,你可能会有无政府主义的想法。这些带有思想或意识的东西,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到作品中来,这就是创作的原则。文学作品价值大小在于指导原则是否正确而深刻。文学接受哲学的指导,不是降低文学的价值,而是提高文学的价值,增加文学的生命力。

其次,哲学对文学选材有影响。文学创作在题材的和素材的选材上,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世界观的影响。素材和题材浩如烟海,需要有哲学头脑去鉴别,去粗取精,优化组合。同样的素材或题材,在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手里,其作用是大不一样的。有是美玉无瘕,有的则成石头;同样是一棵树,有的作者描写为游龙,有的则描写为老汉。同样是农村题材,有的视农民兄弟为衣食父母,有的则称之为流氓无产者。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有的是朝三暮四的游龙戏凤,有的则是生死相许的不变真情。有的描写爱情含而不露,有的则张扬所谓的下半身。因此,在题材和素材的选择上,无不受思想感情的支配。不同的作者,其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是不一样的,当他们对题材或素材进行取舍时,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或出现不同的看法,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品成功与否,在于选材的思想是否正确。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素质和思想意识低下的人,怎么又能奢望他们会写出思想水平高又能传世的作品?

再次,哲学直接影响作品的主题。主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和灵魂。主题的提炼和确定,直接受世界观的支配。一是主题正确不正确?二是主题深刻不深刻?这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也反映了思想认识的程度不同和质量高低。古今中外,那些传世的作品,都不是凭零星的感觉和印象,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的。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提炼,经过高度概括加工,而确定为主题的。同样是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杜牧的《阿房宫》通过对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富丽及宫中声色繁华的描绘,揭露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指出了由此而来的灭亡后果,从而告戒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蹈亡秦覆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而汉代贾谊的《过秦论》则认为是诸侯王坐大而秦国又不能施仁政的结果。显然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篇6:哲学家周国平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暗恋一个女生,她坐在我后面三四排的样子。上课的时候我就老是回头去看她,后来慢慢地我就想让她知道我在看她,老去盯着她看,她也知道了。只要我回头看她,她就脸红了。我现在还记得她的样子,圆脸,经常穿一件绿色的衣服,那时候脑子里面老是在打腹稿,写情书,怎么样给她写情书。初三的时候,她坐在我旁边,那时候我就特别幸福。

然后我十七岁进了北京大学,那个真正是进入了青春期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那个时候我写了很多很多诗,都是爱情诗,但是没有对象的。或者说看见一个可爱的女孩,就来写一首,其实我不认识她。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写一首诗。

爱情确实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两个人相爱,不管爱了多久,可能后来分手了,但是你们在一起相爱的那段时间,都是美好的。如果说最后分手了,你们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现在很多人往往是怨,互相埋怨,我觉得没有必要。那有的人就说了,他说当然爱是美好的,但是他对我不是爱,他是骗了我。那我说,你也不要埋怨,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蔑视他,他不值得你爱,也不值得你怨。怨也是一种很重的感情,你要节省感情,不要浪费在他身上。

什么是爱?爱就是在人世间寻找一个最亲的亲人。一个好的婚姻能够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运的,而且是伟大的,这是人生的伟大成就,能够得到这么伟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这是一段时间。那么还有一段时光就是养孩子,自己当了父亲。有时候她妈妈看见我拿着奶瓶在那里给孩子喂奶,非常陶醉的样子,她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身上出来的。”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我说我真的感觉我整个变成了一个大奶瓶了。”但是毕竟不一样,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体在那里给孩子哺乳,我看的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其实人生中的幸福,那些最本质的幸福是很简单、很平凡的。我们总是想去到远处寻找幸福,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的事业,可以去创造卓越,去创造辉煌。但是,如果说你事业上非常风光,可是你的家庭生活一团糟,你根本没有时间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是有重大缺陷的。

无论你多么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笑声欢语,这个比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一个人钱再多,他的车、他的房再豪华,如果没有这些,我说他是很可怜的,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孤魂野鬼。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要珍惜平凡的生活。

你要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你要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给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禀赋,这是做人的幸福。

我认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什么?一个就是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其实我在我女儿身上就看得很清楚,她小时候好奇心非常强烈。我的女儿啾啾,她四岁五岁的时候,她问她妈妈,她说:“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云的上面是星星。”她问:“星星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的上面还是星星吧。”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妈妈说:“没有最后吧。”她奇怪了,她回过头来就问我,她说:“爸爸,这怎么会呢?”她指指我们家的天花板,她的意思说天也应该有个天花板吧?也应该有个最后吧?这个问的是什么问题?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她又问她妈妈,她说:“妈妈,有一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了。”妈妈说:“什么问题?”她说:“你告诉我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这是世界在时间上有限和无限的问题。她又问,她说:“妈妈,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妈妈说:“中国神话里面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问:“女娲是谁造的?”对生命、对人类的起源追根究底,这是典型的哲学性的追问。

那么又过了几天,她问我一个问题,她说:“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另一个我?”我一听这个问题,我汗毛竖起来了。我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她马上非常生气地打断我,她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有一天当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委婉地说,当你死了的时候。她说:“当你老了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存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讲的是轮回,我的汗毛又竖起来了。

真的,孩子真不能小看,你们小时候一定也想过这种问题,提过这个问题,可能当时家长叫你不要胡思乱想。这哪是胡思乱想,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想把人生的大问题弄清楚,要不生活得不踏实。有这种感觉的人,你就是有哲学天分的,看来我的女儿是有哲学天分的。但是自从进了小学以后,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问的都是作业怎么做的问题了,一个哲学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孩子的聪明保持下来?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的教育,它的目标太狭隘了,太可怜了。

英国有个哲学家叫怀特海,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所以,我经常也跟家长们谈,今天在坐的可能也有家长。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一条就是为素质教育加分,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熏陶。家长自己是一个爱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然后经常和孩子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他的素质就会提高。

还有一点就是给应试教育减负,我的女儿啾啾,因为她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在班上都是第一第二,然后到了初中,排名就往下了一点,基本上是第四第五吧。我就说第四第五非常好,比第一第二好多了。我说:“你就保持这个,很好,爸爸非常满意。”然后有一次期末考试,不小心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我就批评她了,我说:“你怎么考的?我们不是已经约定好了吗?你怎么就考了个第一,下不为例。”我是不想让她因为考了第一,然后就有压力了,以后还要争这个第一。

其实所有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觉得有些家长爱的方法不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以后那个工作,恨不得给他全部都安排好,他以为他这样做,就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告诉你才不是呢!孩子的未来绝对不掌握在你的手里面,掌握在谁的手里面?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你要把孩子培养出一个好的素质、好的心态,让他既能自己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不可免的苦难,这样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这个时代我们谈幸福谈的很多,但是为什么感到自己幸福的人其实不多?你没有弄清楚人生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往往把那些次要的不太宝贵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把你的全部力量都使在那里,结果呢?得不到,你痛苦;得到了,你也并不幸福。

篇7:周国平作品_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作品_周国平散文集

周国平:等的滋味周国平:幸福的悖论周国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周国平:女性拯救人类周国平:人与书之间周国平:困惑与坦然周国平:寻求智慧的人生周国平: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性爱五题周国平:旅+游=旅游?周国平:艺术・技术・魔术周国平:爱书家的乐趣周国平:悲观・执着・超脱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周国平:父亲的死周国平:平淡的境界周国平:智慧的诞生周国平:家周国平:失去的岁月周国平: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周国平:智者的最后弱点周国平:女人和哲学周国平:男人眼中的女人周国平:调侃婚姻周国平:自我二重奏周国平:《今天我活着》序周国平:习惯于失去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周国平:何必温馨周国平:“沉默学”导言周国平:宽松的婚姻周国平:爱情不风流周国平:心疼这个家周国平:救世和自救周国平:消费=享受?周国平:车窗外周国平:守望的角度周国平:在沉默中面对周国平:有所敬畏周国平:婚姻反思录周国平:人不只属于历史周国平:苦难的精神价值周国平:名人和明星周国平:读书的癖好周国平: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周国平:临终的苏格拉底周国平:《李白与杜甫》内外周国平:“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孤儿周国平:四月周国平:女儿周国平:走出深刻周国平:软弱周国平:给LY周国平:树与木头周国平:梦周国平:诗人周国平:片刻周国平:夜游周国平:列车上的沉思周国平:幻影周国平:时代周国平:合欢周国平:诗人的执着和超脱周国平:孔子的洒脱周国平:成功的真谛周国平:好梦何必成真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周国平:读鲁迅的不同眼光周国平:何必名校周国平:相貌和心灵周国平:丰富的安静周国平:亲疏随缘周国平:城市的个性和颜色周国平: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周国平:可持续的快乐周国平:另一个韩愈周国平:在维纳斯脚下哭泣周国平:树下的老人周国平:倾听沉默周国平:节省语言周国平:种子和土壤周国平:不同的天赋周国平:和命运结伴而行周国平:文化现象周国平:吝啬周国平:论自卑周国平:风中的纸屑周国平:街头的自语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周国平:爱与孤独周国平:亲近自然周国平:困惑与觉悟周国平: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周国平:梦并不虚幻周国平:内在的眼睛周国平: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周国平:生活的减法周国平:报酬就在眼前周国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篇8:周国平:学会独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

独处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灵魂的缺陷。人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唯有经过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是一种检验

独处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对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学会与自己谈话

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有许多人,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可是,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连结为整体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我们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可以以逸待劳地接收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

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即阅读、写作和信仰。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篇9:周国平名言

2、如同一切游戏一样,犯规和惩罚也是爱情游戏的要素。当然,前提是犯规者无意退出游戏。不准犯规,或犯了规不接受惩罚,游戏都进行不下去了。

3、悲观主义在理论上是驳不倒的,但生命的实践能消除它的毒害。

4、爱情的发生需要适宜的情境。彼此太熟悉,太了解,没有了神秘感,就不易发生爱情。当然,彼此过于陌生和隔膜,也不能发生爱情。爱情的发生,在有所接触又不太稔熟之间,既有神秘感,又有亲切感,既能给想象力留出充分余地,又能使吸引力发挥到最满意的程度。

5、每当我接到一张写满各种头衔的名片,我就惊愕自己又结识了一个精力超常的人,并且永远断绝了再见这个人的念头。

6、一个人坚持一种习惯,比如节食、跑步、按时起居,也几乎可以算是有信仰了。

7、给人带来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8、女人对于男人,男人对于女人,都不要轻言看透。你所看透的,至多是某几个男人或某几个女人,他们的缺点别有来源,不该加罪于性别。

9、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不论电脑怎样升级,我只是用它来写作,它的许多功能均未被开发。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

10、我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一个自我,仿佛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它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它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识得返回它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它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致无家可归。

11、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12、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13、杜威把教师比喻为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现在人们在讨论大学改革,依我看,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活跃的学者,而体制优劣的标准就在于能否吸引这样的学者。有了这样一批学者,自然能够熏陶和培育出优秀人才。什么是好学校?很简单,就是有一批好教师的学校。

14、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对方却没有,你和他还讲不讲诚信?我的回答是,仍然要讲,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诚信就表现在明确告诉他:你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我不和你打交道!决不能用欺诈对付欺诈,而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使那些不讲诚信的人遭到蔑视和孤立,也许这正是走向诚信的第一步。

15、对于自己的经历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一是尽可能地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尤其是不愉快的经历,把经历当作人生的宝贵财富;二是尽可能地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看它们,把经历当作认识人性的标本。

16、一个人热爱人生便不能不执著,洞察人生真相便不能不悲观,两者激烈冲突又达成和解的结果就是超脱。所以,超脱实质上是一种有悲观约束的执著,有执著约束的悲观。仔细分析起来,其中始终包含着悲观和执著两种因素,只是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不再趋于一端罢了。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槃成佛,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17、敏感与迟钝殊途同归。前者对人生看得太透,后者对人生看得太浅,两者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

18、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19、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20、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21、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22、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23、读书基本标准是愉快。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24、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

25、生活有时甜蜜,有时艰辛,每一个当下取舍权衡,尽量遵从内心。这个过程中能够坚持手记笑笑成长,是最幸福事情。不过科技带来难以抵御的懈惰,从孕期记在纸质本,后来写博客长文,现在微博短言概之,期间丢掉多少细节和感慨,想想也是时代双刃剑所致。

26、阅读是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27、至少恋爱一次,最多两次。一次也没有,未免辜负了青春。但真恋爱不容易,超过两次,就有赝品之嫌。

28、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29、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30、先知在本乡之所以受到排斥,嫉妒也起了很大作用。一个在和自己相同环境里生长的人,却比自己无比优秀,对于这个事实,人们先是不能相信,接着便不能容忍了,他们觉得自己因此遭到了贬低。直到很久以后,出于这同样的虚荣心,他们的后人才会把先知的诞生当作本乡的光荣大加宣扬。

31、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

32、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33、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34、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35、给人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36、倒是要防止过于看破,从此不能够执着。

37、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

38、一万部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

39、人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一个人有好奇心,又有独立学习能力,就不怕不能成长。对世界惊奇,对人生疑惑。家长是成长中孩子的观察家。

上一篇:出席商务会议的常用英语下一篇:田径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