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周国平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探究

2022-09-10

1 引言

近年来,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以其平淡质朴的文风、深入浅出的哲理阐释、流畅简练的语言, 对爱与孤独、婚姻与爱情、性与爱、人与社会、生命与自我……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娓娓道来的表达。他的散文多为议论性哲理散文, 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诗意而又通俗地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 这也是周国平散文近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 它能给身处于这个浮躁社会的人们忙碌之余带来一缕清风, 一杯清茶, 一剂良药。

2 论述独具层次感

肖云儒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中提出散文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形散神不散”。而对于哲理性、议论性过强的散文, 因其遵循逻辑的需要, 所以并不适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做直接地铺展论述。在此类散文中我们能看到较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为中心思想做分论。在周国平的散文里, 其对分论的论述方式处理技巧是值得考究的。

长篇大论地对主体框架进行布局或旁征博引地丰富文章内容, 也许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学识和庞大的知识体系, 但难免会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蜘蛛结网八方布局的方式明显不适合他, 周国平不喜欢对各个分论都做出大量的论述, 而是像剥洋葱一样, 善于对其散文的“神”做层层剖析, 越深越有“味道”。

周国平在《哲学与精神生活》一文中说“哲学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 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第二, 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第三, 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 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漩涡, 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诚如周国平所说, 哲学的好处, 不仅能代替信仰, 亦非止步于心存宽容, 更重要的是开阔眼光, 保有心灵生活的水准。

然而, 为文章设立大量的“条条框框”会不会让行文过于格式化呢?其实不然, 周国平在对分论的处理技巧上, 也并非刻板地使用数字排列的方式。

他在《婚姻反思录》一文中写道:“性遵循快乐原则, 爱情遵循理想原则, 婚姻遵循现实原则。”周国平对此展开的论述极具层次感。婚姻包含了性, 婚姻也是爱情的结果。

细细比较之下, 周国平在对哲理的论述上确实是独树一帜的, 他注重论述的层次感和渐进性, 这样的语言风格, 在他的作品里几乎随处可见。

《经典和我们》:“人之所以读书, 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 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通常我们在阅读哲理散文时, 读者往往和作者存在着“思想距离”或“认知维度”的差别, 若作者以玄乎其玄的语言方式或以俯视的姿态作文, 很难能和读者产生共鸣。周国平的哲学散文能够长盛不衰, 其中重要一点便是以论述的层次感, 赋予读者“自我发掘”的潜力, 在读者一步步做自我肯定的同时, 也一步步接近并接纳作者的观点。

3 巧妙引用, 善用“他山之石”

散文的行文结构向来没有固定的要求, 而周国平的散文, 却善于把握、树立特有的行文结构, 善用“他山之石”为文章起笔。如果作者在开篇便开门见山地突出自己的观点, 会加重说教意味, 使叙述显得唐突。这种奇特的引用技巧, 不但丰富了行文内容, 也能为文章中所想表达的寓意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使逻辑结构更加严谨, 由此展开叙述, 表达便不显生硬。

例如周国平在《直接读原著》一文的第一段:“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中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 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 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 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对于每一个有心学习哲学的人, 我要向他推荐叔本华这一指点。”

周国平对“他山之石”的善用, 不仅仅是“因事起意”, 他甚至会采用更灵活、更直接的方式, 这体现在他习惯于把先贤的观点和经典语录放在文头, 并由此起笔, 而非议论过后再以此为证。这样的表达方式和行文结构成为他哲学散文的一大特色。

再如《精神拾荒三部曲》第一句:“‘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

《被废黜的国王》第一句:“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 否者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

可见, 与多数散文家不同的是, 他很少用现实的意象或者周遭的环境作为写作的情感基调, 为文章布景。而是巧妙地采用了“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

不难发现, 此类引用, 也多为“先贤”的产物, 而非当代名家的作品。正如海明威说他只和死去的作家比, 因为“活着的作家多数并不存在, 他们的名声是批评家制造出来的”。周国平自己也说, 写作要“以心目中的大师为对手。”由此可见周国平行文精妙之处更显大家志向。

平心而论, 大量使用这种引用的说明方法, 至少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其一, 恰合哲学散文的逻辑性及叙述需要, 如此, 文章非但不显生硬晦涩, 反而能起到“文出有因, 理出有据”的效果, 更显其语言表达的高度可塑性。其二, 以“第三人称视角”而非“全知视角”, 根据表达需要转换时间、空间, 表达自由灵活, 随性写意。

4 运用精妙的比喻传神地表达思想情感

比喻的修辞手法, 在写作中被广泛运用。一个好的比喻, 能够给文章起到锦上添花之效。在现代散文作品中, 比喻的运用屡见不鲜。而在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中, 对比喻的运用虽不多见, 但凡所用之处都恰如其分。

(1) 对辞格的兼用颇为传神。周国平的散文对比喻的运用最显其行文功底, 他把握住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兼容性, 多方运用。

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 比喻与拟人的兼用“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个救世主, 我们把他悬挂在前方, 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 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在《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一文中, 也用到了比喻与拟人的兼用“散文贵在以本色示人, 最忌涂脂抹粉。”周国平的散文中, 用比喻进行说理, 用以强化思想内容的影响效果。而他恰当地运用兼格, 使得文章的在使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上令修辞效果相得益彰, 以点破面, 从多方面为文章表达增添文采和力量。

(2) 设喻独特, 形色相辅。对“形而上学”的思考是所有哲学文章的共性, 哲学家也总善于对“人的神性”进行诠释, 例如对爱情、死亡、希望、信仰、欲望等抽象名词的诠释, 这并不简单。由于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的差异,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化文章在表现形式上的力度, 为空泛的、深奥的、无实质化表现的意象“着色”, 使形而上的本体有一个好的喻体, 让读者更愿意接受、更便于理解, 就显得很有必要。周国平在设喻角度的运用上, 确是可圈可点的。例如《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的篇名, 对“爱情”的诠释即是“一条流动的河”。在《孤岛断想》一文中, 对“灵魂”的诠释“灵魂是一只杯子。”

不难看出, 周国平通常会选择贴近生活、简单而又具体的事物, 化无形为有形。在语言上, 他力求简洁明了, 从不拖泥带水。他真正做到了惜字如金, 字字掷地有声。正如他自己对文章中运用修辞的看法:“就是剪除一切可有可无的词句, 达于文风的简洁。”

5 与新媒体时代不谋而合的散文定位奠定其特有的语言风格

散文是一种感性自由与理性凝练的矛盾性文体, 有趣的是, 周国平的散文也是一种矛盾体, 在大格局的排布上追求语言的精简与哲理的深刻, 但在小细节上的微处理上又稍显技巧的不足与无力感。值得称赞的是, 他对写散文从不讲究, 更喜欢随性而为, 他也曾坦言:“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 你用不着特意去写, 只要你不是写诗和小说, 不是写论文, 写出来的就是散文。”虽说对当代新晋散文作家并不能带来彻底的观念修正, 但如此率性而为至少有两点好处, 其一:树立了自己的散文写作语言风格, 在大环境下求同存异, 彰显大家风范。其二:突破了在特定时期下散文写作所泛滥的“小散文模式”规范, 具有拓荒者的存在意义。

不同的散文模式, 所带来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小散文”模式旨在推行雅俗共赏的表象温情。而“大散文”模式却旨在展现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真相。由此所带来的文学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小散文”模式最终的结果只能停留在“觉而不悟”的层面, 而“大散文”模式的优越性是能给受众带来“由觉而悟”的人生体验。

如今, “新媒体散文”占据着人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从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散文, 到21世纪初的新媒体散文热潮, “上百家文学网站如榕树下、天涯社区、红袖添香等大都开设了散文随笔专栏”。尽管周国平本人是主张读者们进行纸质的传统阅读、抵制新媒体阅读的但由于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和喜欢, 国平先生又不得不自觉地向新媒体阅读这种方式靠拢。周国平的新浪微博拥有690万粉丝, 腾讯微博拥有668万粉丝, 早前他更是与时俱进地设立了博客中国、新浪博客、网易博客等各类博客。2015年3月, 周国平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通过当前流行的社交新媒体平台, 他每天向读者推送自己的原创文章, 也推荐读者可能喜欢的文章。

周国平散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避免了“假、大、空”政治性概念的文学格局, 有了相对可观的写作自觉, 但过于理性的强化与语言的质化, 使其美学效果与趣味性有所缺失。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若仔细品味, 周国平精练有力的语言风格, 其带有层次感的叙述、微格局的辞格优化, 能给受众带来如传统国画勾勒白描文白合一的体验效果。对周国平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展开研究, 对当代散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要:新媒体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快阅读”的读书方式, 以便在短时间内筛选并汲取知识和营养。散文因其篇幅短、大众化、寓意深远的特点深受现代读者的喜爱。在当代作家中, 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论述独具层次感, 巧妙引用、善用“他山之石”, 多方位地开拓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值得探讨的是周国平的散文在细节处理上的感官局限, 如强化思辨淡化文章美学效果、质化语言淡化阅读的趣味性等。周国平的散文行文简易畅达、语言朴实而不晦涩, 哲理阐释深刻而富有张力, 对其散文写作的语言风格展开研究, 对当代散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国平,散文写作,语言风格,新媒体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安静[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2]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3] 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4]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5]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编.在电视上读书——读书时间访谈录[M].北京:现代出版社, 1999.

[6] 孔丘.论语.雍也第六[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8.

[7] 杨汤琛.“新媒体散文”论[J].文艺评论, 2008 (6) .

上一篇: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下一篇:浅议“营改增”后房地产业增值税涉税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