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立体构成, 起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 是现代造型设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一系列数学化结构的几何形态, 并施以标准化色彩, 按照各种不同的组合构成方法, 创造出各种非自然的形态造型, 这些造型有的可直接用于设计中, 有的可启发产生其他新的造型”。在外面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无一例外的都将其列为必修课程, 有望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立体方面的造型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 同时也能为将来从事设计实践打下造型基础。

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 就是使它与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等基础课程一道。相互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从而成为完整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该课程试图从更加多元、多维、多样的角度揭示学科的本质内涵。从学科的学理呈现—汇集课程信息资源—课程课题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个过程的链接。构建起既有体系又具特色的课程框架, 以此应对当代设计思潮中出现的思想多元、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特点。

立体构成重视与前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人与物 (主体与客体) 的心理体验与精神活动;重视鉴赏艺术活动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视设计活动终端发生的变化, 由此衍生出丰富的学科内容, 既保留了原有学科的合理性与连续性, 又具多元、多维、多样的特点, 即吸纳更多元的造型思想, 思考更多维的相互关系, 采取更多样的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

立体构成是用来训练基本素质和技能的, 所以实践是教学的关系。在学习中应注重打破固定思维的模式, 强调思路的拓展, 同时更应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使我们在构成过程中获得物理、生理、心理、材料和工艺等众多方面的经验和感受。

把当代教育思想研究成果作为我们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现代教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专业教学中, 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传授知识技能同等重要。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与质疑精神。才有可能在今后漫长的设计专业生涯中有所突破、有所创造。在教学思想领域, 有三种教学思想已经为学界所承认与接受: (1) 把人类取得各学科知识成果的过程与轨迹展示给学生, 使之成为攀登学科高峰的起点, 而不是成为学科终点; (2) 把学科内容范围内的内在矛盾性与冲突性同时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把看似确定无疑的“客观真理”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相互冲突的观念面前提高自觉识别意识; (3) 把培养求知欲望与接受知识视为同等重要的知识性活动, 有了求知欲望。没有知识可以变为有知识, 而单向度的接受知识则可能泯灭求知欲望; (4) 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学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学习。

所谓素质能力的培养, 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与训练, 至少在诸如对立体形态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总结能力等多个方面有所提高。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准设计人才;从生活中的视而不见转变为视有所见;从书本知识转向实践知识;从沟通困难转变为流畅表达;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有的学生和我说到:“三维立体造型给我最大的收获, 是教会了我今后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三维形态”;“原本以为只要图纸上画得出, 头脑里想得出, 就能够做得出来, 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立体构成结束后。出于思维的惯性, 我更加留意生活中的材料与一些不起眼的东西, 更加注意单体造型多个面的关系”。作为设计专业的前置课程, 除了把培养学生形态的创造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外, 还教给学生如何根据课程安排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周围的环境;如何克服遭遇到的接踵而来的困难;如何与人顺利地沟通和合作;如何提高单位工作效率等等。

素质能力的培养, 将会通过以下一系列的训练手段达到。譬如构思草图、制定计划、备料制模、推敲修改、表达构想、文案汇编、总结得失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今后专业学习中需要具备的, 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这些学生今后成为优秀设计师的所必须具备条件。

在这门课程的初步阶段, 我已经把若干该学科内在的矛盾性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理性与感性、直觉与逻辑、创造与继承、理论与实践、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 针对这些看似对立的矛盾, 让学生自己去摆正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思维层面上调和它们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摘要: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键词:立体构成,素质教育,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之敏.立体构成——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77~89.

[2] 郭茂来, 郭曼琳.立体构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24~41.

[3] 赵阳, 舒燕.立体构成 (设计与实务新导向) [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17~26.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在环保设备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下一篇:浅谈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