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2024-05-05

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通用10篇)

篇1: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李伟波

(浙江省奉化市尚田中学)

摘 要:我国在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开展中大力倡导培养学生学习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信息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为初中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探讨将数字化实验引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篇2: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摘要 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这一调查结果虽然有点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目前中小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个现象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从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等四个方面来说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兴趣。

一.关注生活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谈及有效学习时认为,“经验”,它是一个名词,表示过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个动词,表示现在的情境,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活动中,我们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科学、理解科学。例如:当讲到参照物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比如当并排等候红灯的汽车,当自己的车先动时,发现旁边的汽车在后退,又比如在观光电梯上时,看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感觉,根据这些生活经验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可以上升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而,有效的科学教学应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于”。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以实验为主线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形式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为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构建以实验为主线的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领悟科学、理解科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二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生。例如,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本要求将试管放在370C的水浴中保温10分钟。实验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的温水的烧杯中?如果不在370C的水温中,而是1000C的水温或者00C的水温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设计酶跟温度关系的探究实验。当然,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其他因素,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这样实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养成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

(二)留足时空、搭建主动学习的平台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需要一定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课堂上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有所领悟,有所以现。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适度空间。如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学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有些集气瓶中甚至没有水进入,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许多同学感到茫然、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当学生求助于我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而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测定等。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鼓励学生动手,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在实验课,允许学生成功,更要允许学生失败。学生动手能力因人而异,在实验课上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都能完美地做完每个实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失败中进行分析总结,对实验提出质问,对实验错误进行修正,对实验结果进行论证,实践证明:有失败经历的学生,往往收获较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出正确的答案,尽可能让学生在对科学实验和现象中探索中感受到活的科学和新的科学。

实验课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以学生的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因而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非常重要。实验课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严谨的态度,积极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给予充分、恰当的尊重和肯定等),都是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会影响实验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玫主动性。要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钻研这门课,促进学生在物理各方面的思维活跃。

(二)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以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的缩小呢?答案是否

定的。因为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但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的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容易理解了。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一)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本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证。例如:教学《重力》时,教师有意识把宇航员生活资料放在前面进行讲解,引起学生思考,接下来学生很轻松回答日常生活中现象,如水往底处流、苹果落地等现象。学生达到学生目的。

(二)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例如,假设、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能力。

(三)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收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错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结言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向所有教师提出一系列要求,需要他们研究教育科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出最适合、最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汪澜.改革中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J]咸宁学院学报,2005(6)

[2]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教师报2006

[3]王延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迁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金桂霞.浅议高校教师的有效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关于初中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篇3: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有效问题初探

有效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能激发学生对这个观点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那么, 如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呢?

一、从生活经验中设计有效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 学习才能主动、有效。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设计有效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问题, 并创设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 使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便于组织教学。

二、从实验观察过程中设计有效问题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 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 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很多学生动手做实验和观察实验主要是因为好奇、感兴趣, 甚至是因为觉得好玩, 而没有对实验进行预设, 对实验的目的和操作过程不甚了解, 往往抓不住实验现象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

例如, 在水的浮力一课中, 对浮力的存在及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实验演示, 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积极思考问题。

问题1: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

学生:扔到水中的球会浮上来。

问题2: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 想一想,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 (实验演示, 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浮力大小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

问题3:按照你们的说法, 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 是吗? (请再看一遍演示, 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 对弹簧秤示数进行观察)

学生:不完全是, 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可见浮力与深度有关。

问题4:刚才实验过程中, 物体除了深度改变外, 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 (老师慢慢重复物体浸入水中至完全浸没的过程, 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

学生:浮力大小随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多少的改变而改变。

问题5:哪位同学能详细讲述物体浸入水中的整个过程, 浮力大小的变化?

学生:未浸入时浮力为零, 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 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 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 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学生自然而然得出了结论, 并且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记忆尤为深刻。

三、从探究活动过程中设计有效问题

学生不同于成人, 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他们更不是科学家, 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开展探究活动, 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 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 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 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而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

例如, 在探究液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教学中, 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流速越大, 压强越小。”直接实验, 得出结论, 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 而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 来搭建一个脚手架, 让学生通过脚手架运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于是设计了下列问题:

问题1:给你一个可乐瓶, 不用任何器材, 怎样使瓶子产生与两张平行的纸片一样弯腰的现象?

学生:抽气。

问题2:那么抽气后瓶子为什么会变扁?

学生:因为抽气后瓶内的压强小于瓶外的压强, 产生一个压强差。

讨论分析后, 学生自然联想到这两个现象的共同本质, 通过比较自主得出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实现认知上的飞跃。

四、从教学总结中设计有效问题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能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 使之结构化。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 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 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 自我回答, 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如“电磁感应”教学。教师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问题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吗?

问题3:我对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有何感受?

问题4: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

问题5: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提供较好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自我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价, 获得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

篇4: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意识;生活化;调查研究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推动初中教学阶段科学学科“问题化”教学改革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热情,通过基本原理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知识高峰的信心。教师在推行初中科学教学活动时,需要对问题设计进行创新性讨论。在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推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一、切入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在教学活动时,应该切入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教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从“摩擦力”的角度出发,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教师可以安排一名穿平底鞋的女生和另外一名穿足球钉鞋的男生,到讲台上来配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接触面的情况下,人体的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影响。

在讲台的位置铺上一块长度为6 m乘以宽度为1 m的红色地毯,然后安排另外一名学生使用秒表计时。当穿足球钉鞋的男生和另外一名穿平底鞋的女生以正常的步幅穿过红地毯时,大家会明显发现男生步行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更大,并且走起来更加吃力。穿平底鞋的女生却可以轻松穿过红地毯,步幅比较小的女生反而通过红地毯的时间比步幅相对较大的男生耗时较少。

2.通过教学实例研究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原理

根据现场试验的结果,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到底与什么有关?”这种讨论活动,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科学试验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安排学生的具体观察和试验,指导学生对于基础科学知识的探讨与创新。通过“问题式”导入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得知,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在两个物体产生摩擦时,如果两个表面都足够光滑,便会产生较小的摩擦力,如果两个面都不够光滑,同时接触的面积比较大,便会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

在初中阶段开展科学学科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现象时,不仅能够“知其然”,还应该通过参考资料和文献的查找,努力凭借讨论的力量“知其所以然”。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

1.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初中科学教师在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课时的时候,可以列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境,即:水壶里的自来水烧开之后冒出“白气”、冷饮装从冰箱中拿出之后表面出现水珠、阳台上洒下的水滴很快便会消失、冰箱冷冻室中的水冻结成冰等,然后将这些实际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认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对隐含的科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认知水的物态变化,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

2.基于活动观察、体验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初中科学“问题化”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对问题进行深究,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下课后,观察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石头有什么异同。并且,可以将一些比较特别的石头带到班级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比较,最终诱导学生投入最大的热情研究岩石的形成,探究科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地质现象的运动特点。“为什么有的岩石比较锋利,有的岩石像泥土一样松软?”“为什么有的岩石硬度特别大,而有的岩石密度小甚至可以浮在水面上?”

在“问题式”教学活动的结尾,老师向学生讲解,通过知识点的归纳和整合,对生活中“砾岩”“砂岩”“片岩”的形状区别,以及在科学定义中的具体区别向学生进行分类介绍,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效率。

3.基于科学实验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验演示作为导入,向学生演示“魔术电灯”实验,即:将少量高锰酸钾粉末涂抹于沾了几滴浓硫酸的玻璃棒上,使酒精灯灯芯与玻璃棒相接触,高锰酸钾粉末与浓硫酸之间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然后通过这一热量将酒精灯灯芯点燃,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酒精灯不使用火柴、打火机等工具也能够点燃。这一问题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

4.基于故事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通过家喻户晓的故事内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通常能够获取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初中科学教师在对宇宙空间专题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作为教学引导线,向学生提出“织女与牛郎每年从自己居住的地方出发到见面,速度需要多快?”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對宇宙的广阔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5.基于文学作品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初中科学教师在对“环境因素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这一课时进行讲解的时候,引用“人间四月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产生的影响;在对月相变化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一诗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学生对月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与思考。这类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除此之外,初中教师在日常的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证,通过分小组讨论请教老师和查阅图书馆馆藏的科学类书籍来更加详尽地了解初中科学学科的各种奥秘。

初中科学学科任课老师通过对课堂“问题导入”的重视,可以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科学实例中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从而用科学知识吸引学生探索探究陌生领域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思考深度。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益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会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熟练地应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从而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善于利用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并且将它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于我们推行素质教学这一重大课题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研究为例[J].学周刊,2015(02):29-31.

[2]陈国华.城镇初中学校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余杭区五所城镇初中学校的调查与研究[J].学周刊,2015(02):63-65.

[3]杨原.对初中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2):30-31.

[4]黄礼青.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7-8.

篇5: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摘 要: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需要显性教育,更需要隐性教育。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科学本质教育的有效性,目的是倡导科学教学显性和隐性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初中科学;本质教育;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科学教学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具体的科学知识学习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当前,初中科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显性教育,它是指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教育。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过程可控、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由于它高效、可控,所以成为平时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显性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显性教育的意图过于明显和外显,倾向于集体灌输,它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单纯的显性教育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而隐性教育是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教育。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较,它具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隐含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正是由于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才使得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隐性和显性互补,优化科学方法教育

巴甫洛夫认为:“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解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的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大致呈现如下表: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模仿和应用有关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对科学方法的操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隐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比如,控制变量法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科学方法。可以用显性教育方式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无关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然后怎么把有关变量转化为可测量、可感知的量。但是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渗透和应用,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课外活动课上,笔者挖掘教材中没有安排探究的内容,进行重整,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生发隐性探究主题,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长短。)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问: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

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_______。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3)为了通过与1号盆的比较来确定浇水量多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照上表的方法对4号盆的土壤种类、浇水量、光照时间作出设计。

尤其是第(3)问,很自然就渗透了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如何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行为),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然后在条件成熟后选择合适的课题安排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自觉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在学习“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和“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如何转化变量,得出结论。让学生熟悉使用这种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内在逻辑。

另外,对于理想法、推理法等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例如,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的理想实验。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释放一个小球,设高度为h,斜面光滑无摩擦,小球会滚到对面一个光滑平面的同样高度上。不管斜面的倾斜度如何,倾斜度越小,小球滚动越远,其速率减小得越慢。

若第二个平面是严格水平和光滑,小球的速度将不减慢,沿着平面永远地滚动下去„„

通过介绍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和他对力学的研究,学生理解理想化方法运用于科学的重大意义;同时又渗透了逻辑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由于显性方式需要学生对所学科学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显性方式所学的科学方法是十分有限的,隐性方式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方法大多隐含于教材中,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科学方法的教育。所以,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能模仿和应用部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更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有一定的认识。

二、隐性和显性并举,促成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指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样“显性”的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从内心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是“隐性”的。如果教学内容一味强调“显性”的主干知识而忽略“隐性”的态度,教学的方式是单纯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态度的扼杀。

如笔者在教“水循环”一节时,除了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循环外,更主要的应把精力放在“珍贵的水资源”部分。尽管水资源总量很丰富,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却只占总量的0.3%,加上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导致水体污染的事故增多;我国水资源已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各地采用多种节水措施,比如农业上采用喷灌、滴灌来替代沟渠输水,从而有效减少输水中的渗漏和蒸发。同时应让学生知道,如果遇到有恶意破坏水资源的事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当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家中的水重复使用等。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中,教材列举了吉林长白山等21个自然保护区,虽然例子典型,但毕竟离学生太遥远,我结合当地的树林来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同时,我校的青少年科普馆也是培养科学态度隐性教育很好的课程资源。

因此,科学态度是一种心理趋势,所以它的培养不可能被量化而只能是渗透式的。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用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史料和实验发掘,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是间接的、内隐的,即隐性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求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怀疑精神等。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

1.挖掘史料资源,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我们可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开掘出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笔者在教授“电磁感应”时,没有简单地介绍法拉第的实验,而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做历史铺垫: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感应不久,安培、科拉顿和法拉第等科学家都相继提出了利用磁产生电的问题,但他们开始都未意识到这是个暂态效应。安培认为,只要在导体附近有一强电流或强磁体,导体中就会感应出电流来。他进行了实验,没有成功,法拉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想法与安培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他做了许多实验都失败了。直到1831年8月以后,才逐渐意识到这是一种“暂态效应”,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前,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个螺旋管与电流计相连接,为了避免实验时磁铁对电流指针的影响,他将电流计放在另一个房间。实验时,他将磁铁插入或抽出线圈以后,再跑到另一个房间去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哪里知道,就在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的过程中,电流计的指针早已恢复原状了。

在教学中利用科学史进行隐性教育,不仅使学生对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

2.开发实验资源,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具有隐性育人功能。在实验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的不足参与实验的改进设计,多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素材设计实验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

比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1)针对教材中实验操作较复杂、学生不能全部动手参与实验而引导学生作了如下改进设计:

①手持燃烧匙橡胶底座,用酒精灯给红磷加热直至红磷燃烧(一旦有火焰产生即可)。

②红磷燃烧后迅速将燃烧匙底座放在水槽中,并立即盖上塑料杯(不要碰倒燃烧匙)。

③请各小组学生选出手持燃烧匙底座和盖塑料杯的学生,另两位观察实验过程。

④盖好塑料杯后,任何学生不要再碰水槽或塑料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针对用燃着的红磷伸入广口瓶中密闭燃烧的方法来测试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易产生少量热空气外逸,影响到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我们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让红磷(白磷)燃烧在全封闭的测气系统中进行。

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改进设计,能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欲望和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精神和求证精神。当然,利用生活素材做实验设计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如可以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做大气压实验、制作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装置,制作潜水艇模型,压缩空气做功的装置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厌学、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都和一个事实有关,那就是在平时的教育中为了追求高效、可控而过多地强调显性教育,忽略了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灌输和说教下渐渐失去了对科学最初的那份好奇和亲切,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曾指出:“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扼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是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和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篇6: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以生为本;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二、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三、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7:初中科学活动教学的有效策略论文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以“活动”为知识载体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袁运开主编的《科学》(七年级~九年级)教材中除了主体内容外,还安排了“实验”、“活动”、“探究课题”等活动栏目,共有460多项,这为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说明了活动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形式。

在活动教学中,教师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活动性体验,主张学生由主动实践、积极探索去发现知识的由来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实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去理解人,说明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活动教学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它将“活动”引入了教学领域,并将“活动”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鲜明地提出“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主张。

活动教学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必须以活动为中介和手段,活动是人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实现的。对于个体来说,只有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只有在从事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活动中才能获得人类的主体意识。活动教学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识、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的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与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重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篇8: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一、循序渐进,问题提出的层进性

通过实际的教学分析,可以对学生们的质疑能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自发提出问题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们虽然会提出一些问题,但是问题的内容并不丰富,并且问题也比较简单而层次较低。这一阶段通常是对某一现象产生了疑问,但是却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属于提问的初级阶段,但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毕竟可以有勇气提出问题,并且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们的这一阶段,并要引导其继续发展。第二,效仿式提问阶段。心里学家称,初中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那么,在教师对问题进行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初中学生们提问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也会效仿教师进行一些比较简单问题的提出,并且教师要予以肯定。第三,自主提问阶段。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练习之后,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那么提出的问题也会有一定的层次与深度,即具有一定水平了。第四,善于提问阶段。自主提问阶段后,初中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开始得以体现。初中生往往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在遇到新奇事物的时候能够主动地给予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在一定基础上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而多元化,提出的问题也更具水平。

二、激发兴趣,集结疑问,整理思路

培养学生们提问的能力,就要掌握好每个阶段学生们的状态。对于还处于自发提问阶段的学生们而言,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们进行提问,并激发其提问的兴趣,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

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首先来看书上27页阅读材料“轮船的载重线”,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学生阅读)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你可以提你觉得我们今天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提你的困惑,也可以提你感兴趣的问题,畅所欲言吧。

生:为什么同一船会有不同载重线?

生:船在什么情况下,不会沉下去?

生: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海洋的载重线不一样?

生:为什么淡水的载重线在最上面?

生:同一艘船从河里到海里,船会不会沉下去一点呢?

……(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问题)

师:你们能把这些问题归类吗?

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后,归结成几个主干问题,大家一起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并进行解决。

学生在整节课上自始至终对这几个问题趣味盎然,是因为问题是来自学生本身,他们就更有参与的欲望、更有兴趣去研究。当整节课围绕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学生就感受到:啊,老师对我的问题很重视;我提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原来我也能发现、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啊!此时,他就品尝到了发现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初中科学课程具有可质疑性强的特点,而初中生们又都是好奇心较强,喜欢相互竞争的群体。给予他们适当的刺激与激励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其提问的勇气。以此来引导学生从自发提问到自觉提问,完成一个过渡的过程。

三、效仿提问,在创新中提升问题质量

效仿式提问阶段,这一阶段老师的任务比较重。因为这一阶段是考虑到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模仿能力也很强。尤其是作为经常接触的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们影响。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在科学课上,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给学生们以典范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多元化。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们从自发状态向下一状态转变,教师要对自己的提问进行梳理,让学生们在模仿的时候更加具有规律性。例如,学习“压强”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场景:雨后泥泞的地面,人们总是在泥土上放一些砖块或木板之类的东西,否则,就陷入泥土里;图钉的结构特征和啄木鸟嘴巴的特写镜头。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加以指导:“木板和鞋子对地面作用的不同是因为压力的作用面积不同,从而造成泥土的凹陷程度不同。”学生可以把问题演化成:“压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进而通过讨论发展成:“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经过一定案例的积累,并随着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学生就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科学表述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的分类,可以概括的分为以下几类: (1) 知识水平的问题; (2) 理解水平的问题; (3) 运用水平的问题; (4) 分析水平的问题; (5) 综合水平的问题; (6) 评价水平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让学生们观察自己是如何进行质疑的,进而让学生们从模仿老师开始,而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的独立的质疑能力。

四、创设情境,在和谐环境中大胆质疑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们的质疑意识已经得以确立,并能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捕捉疑点。但是这个时期,还是缺乏一定的成熟性,还处于一种学习内容与求知心理的不协调状态。那么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并对学生们的每点进步都给予肯定与支持。对于学生们还存在的不足,要给予宽容与鼓励,不能加以指责,不可以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掌握学生们学习与认知的规律,利用语言、环境、动作、实验以及教学工具等一系列活动为手段,给学生们创造问境。例如,可以设置一个学生们不太理解的场景,或者是现象,来引发学生们进行思考。例如在“力学知识复习课”的教学中,上课时我拿着一块砖走进教室,在学生好奇的目光下在黑板上写上“敲门砖”三个字,然后提高音量说:“同学们,今天复习课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围绕这块砖块提出问题,让这块砖来敲开你们的思维之门吧!”同学们兴趣十足,从不同方面展开联想,纷纷提问,其中涉及了有关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化学等不同角度问题,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列出: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将要复习重点———力学知识列出供全班学生探究讨论:m、V、ρ、F、p、G、f、F浮如何求?关键是教师能够提供学生们充足的问境,让学生们自己在问境中提出质疑。

五、敢问善问,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

经历过以上三个阶段,学生们的思维以及提问的方式都已经步入成熟阶段。善于提问,就是说学生们对于提问已经非常熟练、清晰,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一阶段,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掌握的是要能够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并且让这些问题成为教师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那么,教师就应该再继续教给学生们更多的提问方法。比如,第一,质疑法。质疑是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很多重大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质疑是提问的基础,更是提问的起点;第二,对比法。即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包括其功能、现象以及特征等地比较,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第三,交叉法。事物之间是存在共同点与交叉点的,提问可以从交叉点入手。第四,搬移法。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能够将其他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初中科学课堂,也是一种提问的方式。

在进行了这么多的提问阶段分析后,主要还是希望在初中科学课堂上,能够看到学生们能够提出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当然,教师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们提问的能力,当提问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问题资源,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促进初中科学课堂学生问题的有效提出,是科学教学的突破口,使初中科学教学更具活力与生命力!

摘要:激起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问题是科学的心脏, 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秋金斯认为“问题情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上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 它的特点首先是当主体完成要求发现新的、主体千年所未知的知识或动作方式的作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 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看到这一点, 你就成功了一半。”对于初中科学教学课堂而言, 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们的问题, 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提问。在教学实际中, 学生们的问题往往可以被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此外, 让学生们能够提出问题, 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以及创造与探究能力。本文将重点探讨在初中科学教学课堂上, 如何有效地促使学生们进行自我提问——即自我探索问题并进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篇9: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问题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问题化教学;有效运用

新课程的深化改革要求学生在初中科学学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但是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没有重视“问题”的重要性,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问题意识,难以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创新。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问题化教学方式,将问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线索,使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化教学概述

问题化教学又称为“探索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其主要指的是通过问题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创造性思维加以充分调动,并运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从已学的知识中概括出应用的规律与原则。这样能够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而言,初中科学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化教学,设计有效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初中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有效运用

1.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运用

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活走向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在对“各种各样的土壤”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会产生疑惑:难道土壤的“模样”不是一样吗?然后教师可利用玻璃瓶,装上具有明显分层的土壤,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对其中隐含的相关科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直观

了解。

2.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名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讲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利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加以提问,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活动观察中的运用

观察作为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可通过活动观察和体验准备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对科学课本中知识的真实性加以体验,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思维。如教师在对“水的利用与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带领学生对周围水源情况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的情况。然后在课堂讲授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问题讨论:水资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哪些?通过活动的观察和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点,对水资源的保护加以重视,并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4.科学实验中的运用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在玻璃棒上蘸几滴浓硫酸,并将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沾上,将其与酒精灯灯芯接触,通过高锰酸钾粉与浓硫酸反应產生的热量将灯芯点燃。然后教师可以设计相关问题,如为什么酒精灯不用火柴也能点燃?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化教学的运用效果

将问题化教学有效运用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化教学方式时,可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硝酸钾溶液中,其具有一定的溶度,将绿色开花植物栽植在其中,可以发现开始几天该植物出现干萎情况,不久后又开始恢复原状,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的元素以及植物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等,从而让学生自己思考该原因。二是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问题时,应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隐含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地膜覆盖有利有弊,利是促使作物产量提高,害是产生白色污染,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应废除?三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化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合理拓展,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在学习“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种子从萌芽到长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受,这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植物生长”和“种子发芽”等,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化教学时,可将其有效运用在教学情境创设、文学作品、活动观察和科学实验等环节,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思维,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亦飞.浅析促进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有效提出[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40-141.

[2]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3]楼灏.浅议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30-231.

篇10: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微

宋东军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学)

摘 要:从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教学这两大方面展开讨论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关注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阐述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设计;有效性

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就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趣味性实验作为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用“瓶吞鸡蛋”的实验作为大气压的存在的新课导入。方法: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然后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让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鸡蛋被“吞”进瓶子。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事实就在眼前。马上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而新课就这样诞生了。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一直带着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解释,有90%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原理: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低于大气压,大气压将鸡蛋“推”进瓶子里。

再如,学刘嫌变“烧不坏的手帕”魔术,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教学内容。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教学时,在一个倒置的.漏斗中放入一个乒乓球,请一个学生沿斗柄用力向下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这时,学生个个全神贯注,思维进入活跃状态,猜想着结果会怎样。而事实上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学生都感到惊讶、神奇: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而在疑问和好奇中展开了思维的翅膀。

新奇的实验现象立刻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揭开谜底的欲望主动地进行探究,上课的注意力很集中,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使实验“贫民化”

在实验中,我们应避免难度大、繁琐。可以简化的实验装置要从简,尽量找生活用品代替复杂、昂贵的实验专用器材,从而使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并节约时间。

例如可乐瓶很容易获得,在实验中是最好的帮手之一,并且效果明显。学习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时,用手捏瓶,瓶变扁,直观地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随手一抛可乐瓶,就可以证明另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研究大气压的存在以及液体内部的压强。前者只要将盛过热水的瓶子将水倒掉,立即盖紧瓶盖,稍后瓶变扁。后者的操作过程如下:我们在灌满水的可乐瓶侧壁上1字形排开,用大头针戳三个小孔,这时由于液体对该容器侧壁产生压强,且其效果随着深度增大而越加明显,液体就会从这些小孔中喷出,越往下的小孔射出的液体越远,从而来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这个实验的设计材料经济易得,操作又简单,效果又明显。

这些“贫民化”的实验在农村学校都可以开设,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陷入一些繁杂的过程中,而忽视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使实验中没有过多的干扰,这样学生就会将精力集中放在探究科学原理上,从而顺利获得实验的结果或想要得到的事物的规律。多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使生活成为课程的重要素材。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三、积极改进课本实验,提高实验效果的有效性

教材中大多数实验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但也有少数实验,看似非常简单,做起来却经常遭遇失败或实验设计存在不足等。对于这些实验,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学会创新,对不妥之处要予以改进,以提高实验效果的有效性。

如,课本上的《会沉浮的气球》实验,原实验存在缺点:(1)气球不易戳破;而且一旦破掉,气就全部放出了,实验易失败。(2)戳破后沙子散落较脏;实验不易观察,不能重复操作。(3)实验现象不明显。三个状态:漂浮、悬浮、下沉很难控制。改进后所需器材:气球、锌粒(学生可用小石块、橡皮泥等代替)、带橡皮管的玻璃管、止水夹、打气筒、透明容器、细线。实验步骤:a.先将锌粒(代替细沙)放入气球(使气球有一定的质量)b.用打气筒打足气,并用细线固定到玻璃管的一端,另一端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不漏气);c.再在透明容器中装满水,将气球放入;d.然后用止水夹边放气边实验。

四、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建构认识结构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通常先由教师就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采集及处理办法清清楚楚地讲一遍,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做实验。实验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难以激发他们的自动性和培养探究精神。因此,这类实验可设计成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

比如,“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加入作为探究式实验进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利用手头实验器材在光屏上分别成放大、缩小、等大的三个像。不要害怕学生做不出,不要认为你不讲什么是光屏、焦点等,学生就会丈二摸不着头脑。我已经试过好几届的学生了,学生不一会工夫就完成了我的任务。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刚才三种情况时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自然得出成像规律,不用死记硬背。而且,在以后的学习包括练习中效果也很好。再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物质酸碱性测定”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天平的使用”等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的效果

学生在操作实验时,有时对实验的结果或现象不能作出判断时,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指导学生。如,在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学生首先要会对光,“当从目镜中看到一个光亮的光斑时,说明对光已对好了”,可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调好光了。以前我要一个个给学生去“鉴定”,一节课下来,两腿发软。而且效率不高。如果演示时在显微镜的目镜上安装一个摄像头,再把摄像头与电脑连接,就能够直接把显微镜的效果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把他自己的实验现象与屏幕上对照即可了。再如,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的调节作用,很多学生都只认为粗准焦调节有变化,细准焦螺旋调节无变化,如果还是用刚才的这个方法,让全班所有的学生一齐来观察教师演示时,屏幕中像的变化,肯定会改变学生认为无变化的观点。当然,这个实验条件对农村来说是很苛刻的,因为即使在我们城区实验室装多媒体的还很少。

总之,作为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实验,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真正体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年味消失社会实践心得下一篇:我所经历的一次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