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科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初中科学教学要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提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到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习题教学当做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方式。

第一篇:初中科学教学论文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研究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注重体现科学与社会、生活、生命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爱科学的情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了解科学家发明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初步养成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科學态度 科学应用 质疑 探究

1.初中生科学态度形成的意义

据中国科协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公民具有的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左右,2001年增至1.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新世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并能积极参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科学教育也应当以人的终身学习为基点。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人的终身学习。

那么,什么是科学态度呢?科学态度是一种科学素质,由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沉淀而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应当具备关注科学发展,尊重科学真理的情感;有强烈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欲望;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的精神。

1.1 具有关注科学发展、尊重科学真理的情感。

积极科学观的形成利于人明辨是非,能正确选择终身学习的内容。当今是科技文明飞速进步的时代,但是在世界各地常常充斥着“伪科学”和“迷信”等不和谐音符。只有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人才不易被伪科学所迷惑,才能坚信科学真理,不至于走上违法违纪,阻碍社会进步的道路。

1.2 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应用科学知识的欲望的特点。

求知欲强,能积极应用科学知识,可以促进人产生终身学习的动机,促进个人、国家的进步。一个人学到的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则求知欲也将越强,能促进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发中学生求知欲尤为重要,因为部分学生将结束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如果不注意终身学习,对个人能力,素质提高,对国家、社会进步都是不利的,最终将被社会淘汰。

1.3 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利于人达到终身学习的预期目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人都具备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具备严谨治学态度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学习,并会将这种作风迁移到工作中,勤奋拼搏、执著追求、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1.4 具有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的精神。

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精神,利于达到终身学习的最高目标——知识创新、成果创新。创新是科技文明进步的源泉,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个人终身学习的最高目标。面对现今应试教育观念深入骨髓的现状,进行教育改革,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尤为迫切。在知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创新的新时代,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解放思想、与时倶进”,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上决定性的生产要素。

2.培养初中生科学态度形成的方法

中学生应当具备积极的科学态度,不仅利于他们目前的学习,也利于他们今后成为建设者后,能积极主动参加终身学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那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呢?

2.1 重视引入现代科技知识,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

视野越开阔,求知欲越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入新颖的现代科技知识,及其在社会上发挥的巨大作用,不仅促使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尊重,并对类似的发明创造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案例1《土壤污染》。

保鲜膜属于塑料类产品,不易自然分解,在土壤中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是土壤污染物。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废弃的保鲜膜过多的问题呢?美国女华裔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液态“保鲜纸”,将鸡蛋蛋白、混合虾壳和蟹壳中的成分提取制成,喷在食物表面,具有保鲜纸作用,还可与食物一起食用,补充维他命E或钙质,这个研究还是废物利用的最佳例子。

案例2《细菌》。

细菌的作用——用细菌分泌物愈合伤口。曾庆斌(曾国藩后代)发现,一种溪水中的细菌,为了不被潮水冲走,从尾部释放分泌物,有强烈的粘性粘在石头上,遇水不会冲淡,胶合力比万能胶还强,对人体无害,所以可用于伤口愈合处理,目前正在研制中。

案例3《水资源》——无水洗衣机的发明。

澳大利亚一刚毕业的华裔大学生设计了一款无水洗衣机。他是从晒太阳时萌发了用紫外线洗衣的灵感。紫外线可以氧化多种有机物,也可消毒杀菌。他设计的洗衣机通过室内光产生强力自由基,将污垢分解为CO2和水,这将为节约用水尽了绵薄之力。

兴趣是热爱科学的源泉。学生对现代科学成果有着强烈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对科学成果、现代科技的介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企图从中发现科技应用。学生原本对科学的兴趣将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2 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热情。

科学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相关的应用教育,危机生存教育,节约能源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境保护》。

当学生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时,如何进一步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溶入到生活中和行动中呢?本人布置学生关注垃圾,收集有关资料,比如家庭每天大约产生多少垃圾,怎么处理,了解社区垃圾对方和处理情况,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或阅读课外读物了解垃圾处理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讨论如何处理。并在家庭和班级设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桶,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生活习惯。

案例2《光合作用》。

植物体内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何将光合作用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我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结果学生个个思维活跃,设想出“海底灯光氧气筒”、“双层绿色喷氧玻璃”,“喷氧空调”……思维的发散十分喜人。

案例3《生态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学生运用书上有关生态学知识,设计“生态校园”,并加以说明。结果学生相互合作,激荡思维,提出许多很有创意的构思。

(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学生在完成设计的同时,巩固了已学知识,发挥了聪明才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运用知识,其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意识也因此得到了潜移默化。

另外,比如介绍电学知识时,与讨论触电后的急救措施;介绍空气对流时,分析空调、暖气机的安装;介绍植物年轮时,研究在森林里迷路时如何逃生,介绍有机物时,分析醋为什么能解酒;介绍铁与硫酸铜的化学反应时,展示迷信诬术“魔刀杀鬼”的科学原理……

加强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关注身边的社会实际、社会热点,可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于人明辨是非,不被伪科学迷惑,能正确选择终身学习的内容

2.3 重视实验教学、科学史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重视实验观察、操作技能的培养,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的捷径。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败的事件,实验现象与书本描述的现象不符合,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实事求是记录现象,并学会寻找原因,让教学过程达到“别有洞天”的意境。

案例1《质量守恒定律》。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结果出现与书本不一致的现象——天平不平衡。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天平不平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

案例2 氧化铜与盐酸反应产物——氯化铜。

铜离子都显示蓝色,为什么该实验形成的氯化铜是绿色?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原因的作业。

实验教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动手又动脑,学得生动活泼。他们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珍贵的是学生知道了科学数据的获取必须经过严禁的实验检测,容不得一丝主观推断和马虎。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创设实验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发明史,知道其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案例3《长度的测量》。

介绍科学小故事:费米巧测原子弹的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费米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原子弹威力到底有多大,谁都心中无数。原子弹起爆后,当强大的冲击波来临时,费米从口袋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碎纸片撒向空中。狂风停后,费米测量纸片的落地距离,说出了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强度。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具备谨慎求实的治学态度。比如李时珍为了明辩药物的真实疗效,不惜以身尝试。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家的小故事,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有积极的潜移默化作用。

2.4 鼓励学生质疑、重视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

注重学生的探究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科学态度形成的核心。教师应重视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兴趣,应用设疑、探究、点拨、再探究再点拨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深化了概念,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案例1《密度》。

探究生石灰密度的测量方法。

首先任由学生套用测量金属密度的方法测量生石灰,结果生石灰遇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学生碰壁后,引导学生对该结果提出猜测,然后重新积极探究其他方法,比如在量筒里装面粉进行测量,或者将生石灰用塑料膜包住放水里進行测量。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引导学生质疑,刚才这些方法是否非常准确呢?从而引导学生开始进一步研究并讨论误差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当有些学生提出将生石灰敲碎了测量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敲碎了后会不会引起密度变化。

案例2《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不可缺少,也不能有细菌或有其他化学或物理性污染。那么,如果在野外面临缺少饮用水的危急情况下,如何解决饮水问题呢?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不仅能让学生十分感兴趣,也极具有实用性。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研究和归纳。

案例3《消化系统》。

探究“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否科学?

分析:饭后“百步走”,会因运动量增加,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老年人,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现象。人的胃在饭后处于充盈状态,即使非常轻微的运动也会使胃受到震动,增加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教师不仅仅要鼓励学生探究,更要教会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对待任何问题都要科学方法去研究。要仔细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无漏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科学发现无不是以问题开始的。创新精神依赖于基础性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模式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行为。

3.培养初中生科学态度形成过程的注意事项

本人通过上述四种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科学态度,收效明显,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对发明创造积极尝试,对科学学习的激情延伸至课堂外。那么,在实施上述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什么呢?

3.1 教师要认识积极的科学态度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只有教师认清培养学生积极科学态度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积极、更合理地实施上述方法。

3.2 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学习。要不断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改进自身教学方法;要经常搜集最新的科学热点和趣闻,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还应当注重课堂外的科学教学延伸。比如组织学生出科学小报“‘神七’中的科学”、写科学小论文“身边的科学”、科学小发明、分析收集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等等。将科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影响人类生活、生存、健康甚至思想最大的就是科学”。

总之,科学基础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积极的科学态度将对个人的终身学习有利,对社会的进步有利。所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是从事科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2] 丁纲.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 朴哲松.21世纪学校科技活动创新设计与探索全书[M].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作者:姜清燎

第二篇: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摘 要] 初中科学教学要注重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教育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提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到实践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习题教学当做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科学方法 教育 创新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所积累并概括出来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策,我们称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能使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科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譬如观察、归纳、演绎、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化为其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有利。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教师要以“辩证指导、主题学习”为要点,以“有机渗透、巧妙点拨”为手段;而学生应该以“亲身体验、切实领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其基本途径是通过教学有机渗透、学生实验教学和习题教学过程中运用来实现的。

一、初中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原则

1.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观念为宗旨,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创新构建起学生学习的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加之教师的引导,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学生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创建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思想是通过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来构建所学知识,依托教学改革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思维过程和亲历探索活动,把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学生体验有效地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初中科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问题驱动原则;(3)合作学习原则。

二、初中科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依托教学创新的基本原则,教师在科学教学课堂上应以创新为基础,从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改进。

1.改进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创新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对学生来说是其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和认同了学习目标,才能根据目标来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科学教学才具有有效性。其次,要以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根据学习目标分类理论确定每节课中各个学习内容的类型。一般地,科学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同属于知识技能型目标,其侧重点在于学习结果;而情感价值目标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根据学习结果而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我们按照各类目标自身达成的条件、过程和规律更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学习目标。第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技能差距制定学习内容,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构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改进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设计体现在五个方面:(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谋求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2)科学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知识环节都必须真实可信,学习内容要融入科学要素。(3)教学设计需注意与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社会等各个环节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激发其研究的兴趣。(4)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探究性。(5)注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来解决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途径,再从中选取最优途径,使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

一切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明确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2)要把握住教学的切入点,善于发掘学习点,运用科学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来探究科学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知识”转化为主动的“会学知识”,彻底改进教学方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运用

1.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有机渗透、点拨,揭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得有长久的持续性和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细节之中去,其规律特别体现在与理论、概念等有关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理论巧妙地点拨与适时地引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电功的概念和熟练掌握其计算公式是一个教学难点,该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与电功相关的因素。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即电流做功大小与电流大小、电压强度、通电时间有关,然后再根据这个假设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用合理的步骤来验证。实验验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手段来实现的,在验证这一假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变量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实验操作。由于初中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实验方法,在如何正确地进行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电功与电压强度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实验时有必要对通电时间与电压进行控制,让通电时间与电压保持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并且在干路只联接一个开关。在验证电压与电功的关系时,学生已认识到必须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的相同,因此,又需要安装两个小灯泡形成并联电路。电功做功多少可以从小灯泡的明亮度来了解,因为电流越大,做功越多,由电能所转化的光能和热能也越多,因此灯泡就越亮。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操作,结合教师适时地指导,最后总结出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验证了提出的假设。教师围绕实验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学生的观察与理解渗透科学方法,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2.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参与,体验科学方法

通过教学研究我们发现,教学方法触及到以下四种情形时,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实验操作情境、良好的社会情境、良好的情绪情境以及智力思考情境。其中实验操作情境指的是加强学生动手活动与亲身体验的学习计划。从信息论观点出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讲授对学生而言只包含了一个信息源,而让学生直接与客体接触,对学生来说就出现了多个信息源。多方面地接触信息源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更大的提高。因此,应尽可能多安排学生参与动手活动与实践操作,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科学方法内在的意义。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会学生科学地观察实验。若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迪。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演示中,学生观察实验的方式往往是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很少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把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蒸气产生情况、是否有气泡冒出、温度计指示数变化、是否有声音发出等方面去观察,注意对比水沸腾之前和沸腾之后所产生变化的情况。由两种情况的对比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譬如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而沸腾时却由小变大、沸腾前水会发声而沸腾时没有声音等。只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细致的比较观察,有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才能有效地减少观察的不细致、不完整或缺乏目的性。在科学观察中,学生能透过实验现象真正领悟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课程资源是来介绍科学观察教育的,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实验等。教师要做的便是善于发现并有效运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将其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训练的有效资源。通过一定程度的科学训练,使学生从中了解进行科学观察的正确方法与好处。

3.与习题教学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迁移、运用,训练科学方法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习题教学,尤其是在等效替代、极端假设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上,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演示、练习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自觉熟练地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习题教学中采用等效替代法的情况。例题:取KCl与KBr的混合物3.78克,将其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再取足量的AgNO3溶液加入混合物溶液中,使其产生沉淀,经过过滤和干燥后得到6.63克沉淀物,求此混合物中所含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看到此题后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很繁杂,其中未知数也多,但是在解题训练中,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便好解决。相同点是混合物与沉淀是都没有水,不同点是质量上的不同,KCl和KBr混合物溶液中含有K、Cl、Br三种元素,而AgNO3溶液中含有Ag、Cl、Br三种元素。所以两者之间质量不同是因为K元素全部替换为Ag元素。这样就很容易发现质量关系为39份K元素替换为108份Ag元素,增加质量是108-39=69份,题目中已知增加的实际质量为6.63-3.78=2.85克,因此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应该为2.85×39/69=1.61克。此题解题中运用了替代法,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使解题过程更容易理解,看得更清楚。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是应该得到注重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创新为基本原则,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引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思考,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才能促使其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加深对科学学习的理解。因此,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并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使其不断地积累经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升华其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新课程教学设计》[M](《初中科学》2004.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梓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004)

4.詹伟琴《初中科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实施》(华南师范大学 2009.8)

5.赵新祥《初中科学教学“高效轻负”的实践与探索》(浙江省绍兴县成章中学 2010.NO.29)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城关一中)

作者:叶振宇

第三篇: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组成部分,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时,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有学习效率呢?带着这一想法,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学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生缺乏自主性

科学实验往往小组合作形式较多,部分教师只是随机分配学习小组,导致小组学习水平不均匀,形式散乱,存在很多问题。在实验课开始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后续可能会出现仪器混乱、学生动作不规范、仪器损坏等现象,部分学生自主意识较差,没有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以至于科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任务也受到了阻碍。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科学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思路要紧跟教师思维,做好仪器安装和调整、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等,在传统模式下的科学实验教学,部分教师重视度不够、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缺乏规范的教学制度,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忽略实验细节,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和数据上的错误。

(三)缺乏实践性,学生兴趣降低

受传统模式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更侧重于讲解,或用视频播放过程来代替实验过程,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实验内容只是依照教材生硬的讲解,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感,导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效率下降。

二、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采取课堂大满贯教学,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恐惧感。因此,教师革新教学理念是改善科学实验教学的首要条件。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将科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中,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前,应做好充足的课前备课,不断研读科学教材内容,把握科学实验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初中实验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利用身边的辅助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避免实验结果误差较大。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富含更多的教学资源,将教材中生硬的文字变得更生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动画或者视频形式呈现给学生,直观上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的印象,部分实验具有危险性,教师应将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器材进行替换,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性,更好地投身到实验活动中。

(二)注意分组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实验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以实验内容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此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分组时要注重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学。在小组分配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水平相当,为了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通过民主方式选择小组长,小组长起着监督作用,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将实验任务合理分配给每一个学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小组合作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将学生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在课堂上统一解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中,小组合作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教师应给予鼓励与奖励,增加其自信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在讲解“阳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时,实验空间不要局限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场所进行实验教学,如操场上,首先教师要进行小组分配,并根据本节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树荫下太阳的光斑形状与什么有关?让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其观察,并建立“提出猜想—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果

”的过程,随之实验整体更具完整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学生思维。评价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实验过后,教师应对学生报告给予客观评价,分析报告中的优点与缺点,帮助学生找出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使之进行反复修改,优化实验报告的科学性,从而使教学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三)开展贴近实际生活的科学实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也大不相同,随之,学生产生个体上的差异,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并进行统一教学。

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时应给予尊重和鼓励,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使班级整体学习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深化问题难度,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其扎实科学基础知识,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兼顾班级的整体性,更

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解“浮力”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为什么小船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资源开展实验教学,其实验内容可以是木块放入水中漂浮在水面上,小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学生这时对这个现象有了一个猜想:水对物体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材料有关?给出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这一猜想进行论证与分析,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实践平台的同时,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科学实验的教学目的。

三、结论

总而言之,科学实验的开设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并能自主投身到科学实验中,提升自身科学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开展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科学实验,创设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完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等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精神,提升学生科学思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封友,教师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影响的监测与建议[J].中学物理,2022-02-10

[2]周建秋,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科学“五度”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01-12

[3]陶敏,浅析关注个体差异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1-11

作者:杨立春

上一篇:初中教学发表论文下一篇:证券税收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