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2024-05-04

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通用15篇)

篇1: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与自己的对话杂文随笔

和自己的对话,就从听一首《童话》开始。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好好照照镜子了,每天都是凑凑合合的过,年纪越大,越发活成了人们常说的“油腻中年人”。其实每天也没有什么繁重的劳作,虽然做不到所谓体面的生活,起码不能再多几分消沉了。

昨天看一篇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望九之年的老人,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实在是发自肺腑。可笑的是,自己一直挣扎的`关于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问题,在老人眼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渺小。

扪心自问,自己和大多数人有区别吗?终日忙忙碌碌,到头来操心的还是每日的那一餐饭菜,每天的一点闲暇。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是人的本能,勤于思考,自己的大脑才会灵活,不至于生锈。但是,要是一直纠缠于意义二字,就好比面对杂草丛生的田地,还在思索怎么去播种一样。道理真的很简单,事到临头,放手去做就是了。

忘记了多久,没有听到自己对自己说最爱的故事。尘世,迷迷茫茫,切勿让曾经清澈透明的心灵落满了尘土。再不济,时常打扫一下也是必要的。会伤心吗?也许吧,过去的都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过多的焦虑才真是累着这颗心啊!!!

篇2: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扪心自问,自己和大多数人有区别吗?终日忙忙碌碌,到头来操心的还是每日的那一餐饭菜,每天的一点闲暇。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思考,是人的本能,勤于思考,自己的大脑才会灵活,不至于生锈。但是,要是一直纠缠于意义二字,就好比面对杂草丛生的田地,还在思索怎么去播种一样。道理真的很简单,事到临头,放手去做就是了。

篇3:“世界伦理”的意义与可能性

这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没有世界伦理,则人类无法生存”可以看作是汉斯·昆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就是从人类生存的高度,强调世界伦理的必要性。汉斯·昆关于世界伦理的设想是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又从必要性出发,进一步论证了世界伦理的可能性。

汉斯·昆澄清了世界伦理的含义,他反对把世界伦理理解为一种统一的宗教或统一的意识形态,而认为应将其理解为“一些相互有联系的、有约束力的准则、价值、理想与目标”(《世界伦理构想》,第4页。以下引自该书只标明页码)。

在汉斯·昆看来,1918年一战结束是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转折点。他将后现代界定为对现代的扬弃,而“现代”则是在启蒙理性支配下所形成的社会生活的整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思维范式等。汉斯·昆对现代性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指出它们潜存着深层的危机,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因素,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正是现代性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则源自启蒙理性自身的弊端。启蒙理性自命为法官,要求对所有东西进行合法性证明,但启蒙理性却缺乏整体思维和神圣性的维度,故而它无法保证自身的合法性。汉斯·昆理想中的后现代,在思维范式的层面上就是以一种整体的思维来扬弃启蒙理性的单向性,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尺度外再加上伦理、美学及宗教的尺度。

汉斯·昆进而探讨了伦理的价值所在,他认为,“后现代的人类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理想以及共同的对未来的憧憬”。进而言之,从心理需要的角度看,“人们能感觉到一种无法根绝的愿望,希望遵守点什么,信赖点什么”,“人们总是感觉到希望拥有某种类似伦理的基本态度的东西”;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世界秩序”(第38、44、45页)。

对于伦理学,汉斯·昆认为后现代的伦理学应该是责任伦理学而不是成就伦理学或思想伦理学。所谓责任伦理学是指以承担责任为价值导向的伦理学,后现代的人类所肩负的责任是“行星级”的责任,即责任的立足点是人类生存于其上的这个星球,人类应对这个星球承担责任。责任的具体界定就是:对同时代的人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后代负责。根据汉斯·昆的解释,成就伦理学颇像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是一种以后果的优劣为价值取向的伦理观。思想伦理学是指只关心行为的动机不管行为的后果及具体影响的伦理观。需要说明的是,汉斯·昆所说得以责任伦理学取代成就伦理学或思想伦理学并不是说三种伦理学是相互冲突的,在汉斯·昆看来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当然责任伦理学在三者之中还是处于更优先的地位。

关于世界伦理的构想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宗教信徒和无神论者可以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吗?汉斯·昆的回答是,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之间的联盟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必要性在于:人类面临着“失去旧的定向传统和定向机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最为糟糕的定向危机”,而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要求一种最基本的意见一致,如珍视生命等,没有这种意见一致,一种符合人类尊严的共同生活也就不可能实现了。没有共同认可的伦理,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就会被暴力和无序所淹没。联盟的可实现性在于不信教者和信教者不仅拥有共同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而且他们可以在共同维护这些价值标准的过程中结成联盟,尽管这种联盟不可能没有各种各样的内部问题。

接下来汉斯·昆讨论了伦理的终极基础问题。他首先考察了科学和哲学。认为两者都不能为伦理的终极基础提供绝对的解释,因为“伦理所要求的绝对的东西,即无条件的应该,不能由受多方面限制的人、而只能由一种无条件的东西来加以说明……”(第68页)科学与哲学都是建立在人类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有限的人不可能为伦理提供终极基础。汉斯·昆由此断定,“只有绝对的东西可以绝对的承担义务”,只有一个绝对无条件的东西,才能成功的解释伦理的终极基础的问题。而各种宗教无疑都承认这种绝对的东西,他说:“最起码对于先知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来说,这是所有有条件的东西中唯一无条件的。它能解释伦理所要求的无条件性与普遍性”(第68页)。

得出上述结论后,汉斯·昆接着从四个方面解释了宗教的基本作用:(一)宗教能够使人获得一种特殊的深度和广博的意义境界,使人在面对苦难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能认识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对生命拥有一个宏观的视野。(二)“宗教能够保证最高的价值、绝对的规范、最深的动机以及最佳的理想,即我们的责任的原因及目的。”(第69页)(三)宗教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象征、仪式、经验和目标等为人们提供信仰的归宿,提供一种精神的故乡。(四)宗教能够解释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不公正的抗议与抵制,以及对“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渴望。

各种宗教都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方案,它们之间存在诸多相互矛盾和冲突的部分,但是应该看到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汉斯·昆将这些共同点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各大宗教都关注人的生命、完整、自由和团结。第二,不杀人、不欺骗、不偷窃、不淫乱、尊老爱幼这五大戒律所体现的基本人性原则对于各大宗教都有效。第三,持守一条“介于占有欲和鄙视占有欲之间的、介于享受主义与苦行主义之间的、介于感官情欲与敌视感官之间的、介于迷恋尘世与看破红尘之间的中庸之道”为各大宗教所推崇。第四,如犹太教“你若不愿别人这样对待你,那你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基督教“所有你们想要人们对你们做的事,你们就要对他们也这样做”,这样的信条各大宗教都具有。第五,各大宗教都能够为其信徒提供合乎道德的行为动机。第六,各大宗教都能为信徒提供一种宏观的价值视野和终极的价值目标。各大宗教所拥有的这些基本的共同点为一种世界型的宗教提供了契机,这种世界型的宗教鼓励人们摒弃违反基本人性原则的“世界恶习”,倡导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世界美德”。当然,世界型宗教的构想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譬如,如何协调不同宗教之间所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对立因素等。汉斯·昆也认识到了现实的困难,他说:“这里我所简单勾画的当然是一种典型的理想纲领”(第80页)。世界型宗教的理想性在于他向人们提示一种和平和解的共同理念,鼓励不同信仰的人们朝着和平和解的目标前进。

在这本书第二编中,汉斯·昆强调分析了宗教间和平的重要性。他指出,各大

宗教都具有引发战争(消极方面)和促进和平(积极方面)的双重性。就消极方面,汉斯·昆举了历史上多次宗教战争与屠杀的例子。就积极方面他则举了出于基督教思想。二战后德法实现和解、德国与波兰等东欧国家达成和解的例子。这正反两面的事例说明,宗教在实现和平方面应该并且能够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并且“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

每一种宗教都把自己的基本教义看作真理,然而各种宗教的教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宗教真理。汉斯·昆列举了三种策略。他认为“所有这三种策略都没有在解决和平问题上提供一种政治上举足轻重的方法”(第101页)。第一种汉斯·昆称之为“堡垒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只有自己宗教的教义才是真理。汉斯·昆认为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排他性的真理立场,这种立场不足取。另一种观点是“轻描淡写策略”,这种策略认为真理并不存在,宗教和平最好通过否认区别与矛盾来实现。汉斯·昆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不同宗教的特质,也否认了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几个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事实。第三种观点是“拥抱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只有唯一的一种宗教是真的。但是,所有历史上成熟的宗教都分享这一宗教的真理。宗教间的‘和平’最好通过结合别的宗教来实现”(第104页)。这种策略也并不令人信服,因为它把各种宗教都看作是真理的预备阶段。而这种通过失去身份而达成的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和解。汉斯·昆提出要将“自我批评”作为评判宗教真理性的标准和普世宗教策略的前提,每一种宗教在评估宗教真理时首先要对自身进行自我批评,在这种反思的视野下,恰当的评价才有可能。汉斯·昆进而提出了他认为恰当的真理标准,那就是最基本的人性。从汉斯·昆的描述来看,他所谓的人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以人性为标准,人们可以对各种宗教进行有效的评价。“只要一种宗教为人性服务,只要它在其信仰学说与道德学说中,在其礼拜仪式上及机构中促进人们对人性的认同、感知与价值性,让人们赢得一种充满意义的、有益的存在,那这种宗教就是真正的和好的宗教。”(第119页)“只要某种宗教传播非人性,只要它在其信仰学说遇到的学说中,在其礼拜仪式上以及机构中妨碍人们对人性的认同,妨碍人的敏感性和价值感,促使人们失去这样一种充满意义的、有益的存在,那它就是假的和坏的宗教”(第119~120)。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性并不是悬在各种具体宗教之上的“超级结构”,它与具体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换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宗教的前提,真正宗教是真正人性的完善。

汉斯·昆关于宗教和解的观点,还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宗教对话在取得共同的前提和得出广泛一致的意见的时候,具体宗教会不会失去它的身份或“稳定立场”?就此质疑,汉斯·昆首先讨论了何谓“立场稳定”。他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得出“立场稳定在这种上下文中同反抗外部的权力以及强者有关:同强调自我、不退让、坚持到底有关,同勇气、决断力、贯彻力有关——这所有都与达到个人的自由、负责这一目的有关”(第125页)。汉斯·昆认为坚持立场稳定同进行宗教之间的对话并不相背。宗教之间的对话不要求放弃对具体宗教的信仰,而且,只有在“立场稳定”的基础上,对话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不坚持立场稳定的对话其后果是对自身传统的规范性的放弃。在实践中积极的宗教对话应该是这样:将信仰的主张和理解的愿望结合起来;将对宗教的忠诚和善于思考的正派结合起来;将多数与本体结合起来;将对话能力与立场坚定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汉斯·昆对世界伦理的构想和对宗教对话、和解策略的这些讨论,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促进世界和平、民族和解、人类进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伦理构想》,汉斯·昆著,周艺译,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13.00元)

篇4:精英对话杂文随笔

下午四点五十左右,这老哥见我在这样的天气下,顶着炎炎烈日站岗,便凑到我身边,笑呵呵地跟我打招呼,“好啊,这天儿,你们也站岗啊?”

“工作需要,没办法,得干活儿啊。”我苦笑说。

“你这不是有伞吗?干嘛不打开呀?”他见我身后有一把合上的鲜红色的大伞,问。

“不爱用。”

“怎么地呢?”

“挡风呗,虽然打开伞,遮光了,可风也给挡住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哈哈,也是。”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香烟,示意我,“来,弄一根。”

“可拉倒吧,我的哥,站岗期间你让我抽烟,你说,你是不是害我呀。”

“怕啥呀,这又没有领导。”

“现在是没有领导,我就怕刚抽没两口,领导一出来,正好把我逮个正着,可不冒那个险,太贵。”

“这么说,你挺怕你们领导啊。”

“我从来不怕领导,在我眼里也没什么领导,钱就是我的领导,咱不都看在钱的面子上嘛。没钱,哪儿那么多领导。”

“嗯,这话不错。”他见我执意不抽,也只好自己抽了。

这时,已经有不少家长刷卡入园,等待接孩子的时间到来。其中有一两个可能第一次来接孩子的家长,还特意来到我面前询问,能否提前接孩子。

我笑了笑,说:“四点半之前可以,现在不行了,幼儿园有规定。”

那位家长脸上露出的焦急神态,令我有些难受,但我却不能因为他违反幼儿园的规定。那位家长则自言自语,反复嘟囔,气急败坏,说什么“哎哟,这下可坏啦,上补习班的时间晚了呀”,指的定是给孩子报的补习班。

闻听此言,我的心已不再难受,反而回归了平静。心下对那位家长好不讥诮,“既然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上补习班,为什么不早点儿来接孩子呢,非等到可丁可卯了才来,活该!”

“我说老哥,你们当家长的都喜欢给孩子报补习班吗?我见每个星期一,你也会提前接孩子上补习班。”我问正在吸烟的健谈的老哥。

“有不少家长是这么想的,说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那是他们的脑子有问题,他们根本就没弄清楚,孩子的起跑线可不是在他多么小的时候去学习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而是孩子的父母。爹妈没权、没势、没钱,没能耐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一大块了,对吧。我可不喜欢给我家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我和他妈就这么大点儿能耐,也不可能为他后半辈子铺设多么富丽堂皇的阳光大道,他日后有什么样的出息,全靠他自己了。”伴着被风吹乱的烟气,老哥侃侃而谈。

“你这种想法真的很好,我也挺欣赏你这种想法的。”

“你都不知道,就我们小区,我认识的多少个孩子,放学之后补习,节假日也补习,一天天的连溜达玩儿的时间都没有,最多睡五六个小时觉,弄的早上起来上学都精神萎靡不振的。我可干不出来这种事,小孩子嘛,该玩就得让他玩,越疯越好,越爽越好,我对我家孩子就这样,要不他怎么跟我亲呢,每天让我来接送他呢。”

“合着,他不喜欢他妈?”我笑问。

“可不嘛,每到周末,他妈就张罗给他报学习班,给他气坏了,哭哭啼啼的,直发脾气。我一看,也不高兴了,就跟媳妇吵吵,最后就留了一个,钢琴班。不瞒你说,要不是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我连这个班都不给他报。其实要我说呀,这么大点儿的孩子,你再怎么补习,他也未必能记住,除非他有这方面的爱好,否则白搭。什么是学习?要有好的环境才行。你比方说英语,学了不少单词,结果回到家,一个也用不上,等到第二天再去补习班,老师一问,全都给忘了。”

“要是小孩子都摊上你这么个父亲,可真幸福啊。”

“嘿,你可真能扯。我呀,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怎么讲?”

“我以前就不是什么好学生,从小就是个捣蛋鬼,淘气包,不爱上学。”

“哈哈哈哈,明白了,明白了,因为你从小就没承受过大人般的刻苦与重压,所以你也不想让你儿子承受。”

“那对呗。我跟你说,但凡让孩子从小上各种各样补习班的家长,有一个算一个,要不他们就是这么熬过来的,所以他们才会报复,既然报复不了他们的父母,就只能拿他们的儿女开刀,也好让儿女好好体验体验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痛苦和绝望。要不就是家长毫无自信,毫无上进心,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改变现有的家庭状况,故而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给人感觉生下儿女不单单是为了传宗接代,不单单是为了付出,更像是把儿女当成潜力股,希望有朝一日儿女能把他们从现有的生活窘态中解放出来。”

“……有这么夸张吗?”

“当然了,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或许……你说的,并没有错。”

“本来就没有错,只是认同我这种观点的人很少。”

“没法不少,谁又能跟外人坦白自己的私心呢。”

“哈哈哈哈,对,对。时间差不多了,我得进去接孩子了。”

篇5:可能是没有的或许还能的杂文随笔

“真的,好久不见。”

最近,不知道能在哪里开开心心聊上几句话,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回了自己一个人的地方安安静静地自个儿“想”。

想说些发自心底的,对自己说的话。

掐指一算,从我大学本科毕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零一个月。有很多事情其实一直想说但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耽搁着,时间久了,渐渐就失去了开口说的欲望。

我其实是很恼这样的自己,因为过去的我,24岁之前的我,并未曾像现在这样,把“写”看得那么痛苦。现在我要抽时间去写点什么,哪怕心里每一个字都已经浮现在眼前,可最后还是会硬生生被自己憋得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

毕业这一年来,我真真正正让自己脱离过去的思维方式,脱离过去那种“不像样”的生活方式,切切实实体会了一遭“社会人”的生存方式。就像每天早起上班,天黑了自个儿坐巴士回家,回家吃了饭又坐下来加班,洗个澡看会儿手机就睡——如此如此,那么真实。

而对过去的我而言,又是那么不真实。

这样的生活,偶尔会让我怀念起以前读书那会儿,别人夸我是多有才情,多有傲气。时至今日,我才懂了,其实过去所有让我高兴让我哭的赞誉是非全都是没有的事,因为总有一天都是会过去的,就像我永远没办法让自己永驻青春一样。

不想成为普通人,和渴望成为普通人,到最后只能是普通人,我们其实一直以来都在挣扎中度过了一生。

年少时,十几岁那会儿,我真的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真的忍不得哪怕有一个人对我说不好的话。那时候我不会和别人生气,但会和自己生气,自己一个人不吭声流着泪,也绝对不愿意咄咄逼人多一句话。

生活把一个人曾经锋芒毕露的棱角磨得圆润光滑,把写着沧海桑田不由命的.老练刻到了眼角日渐加重的皱纹之上。——这话,看着看着,让我想哭,却早就一滴眼泪都不知道为谁流。

那可能就是我对现在的生活,对“辛苦”两个字的最高理解了。

那夜吃完饭从茶餐厅走出来,我对张先生说,直到我自己也出来社会工作,我才真的明白,这世界天大地大,哪怕人已经回家了,可再也不会有人把你当成小孩宠,也更加不会有人因为你是未入世的青涩学生而对你说“做不好没关系,时间还长”。所有累了哭了痛了,都只能化作下班那刻一个人静静靠着墙蹲在下降的电梯里无声哭一会儿。

电梯门再开,我们还是要把自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收拾干净,绝不能让人看出来你脸带泪痕,无论多艰难都得挺着胸膛昂首阔步从电梯里走出去,千万别低头,千万别让人觉得你不行。

后来,也许是冥冥中注定,这也成为了我和张先生说再见,说再也不见的理由。

我再也不是谁心里的“小孩子”,连我自己,我爸妈也不再宠的,否则那就只会辜负自己走出校门那天立下的永不回头的誓言。

如今凭着自己的努力,在自己有归属感的地方有一份自己觉得“还行”的工作,一如自己过去读书那时候养成的习惯,踏踏实实去做好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在工作中不断让自己“渡劫”一样历练,直到身经百战变成刀枪不入——可能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会喜欢“工作”这回事,但我知道我还是可以很认真很努力把一件事做好。

就像经营自己的人生,曾经我真的不善经营,但现在也许不是这样,或许我还能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

在我觉得最难过最不开心的时候,我咬着牙,想了想过去那些年自己在抑郁的边沿打滚最后滚回来好好活着,所有所有这些经历最后都成为我心脏骤停前的强心针,讽刺却命中注定。

有点佛,但也没什么。宠辱不惊四个字,很难做到,不过我想这么努力一回看看。

从小时候写给自己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到如今想告诉自己的“宠辱不惊”,当中包含的所有成长和全部努力,总叫人慨叹。

篇6: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随便谈起的故事总有几分认真

谁敢说自己不是曲中人

“我不爱你”这是唐铭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事实,但他有天说:“肖冉,要不我们努力试试?”

肖冉在看《剩者为王》时只记得这么一句话:我以前一直觉得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应该要在那里的阿,该来的就会来,没有什么争不争的,其它的靠自己努力付出就可以了,攻读学位啦,应聘啦,加薪阿,包括减肥啊,变漂亮阿,你只要拼搏奋斗就可以得到了。但是爱情,茫茫人海,我到哪里去拼搏,找谁去努力呢?

肖冉一直觉得自己不差,本科毕业,在一家企业做中层,家教甚好,没理由爱情左等右等、左盼右盼、左遇右遇总也遇不到。

直到有天遇到唐铭。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大家拉着彼此做介绍,肖冉大大方方的应承,唐铭也没有拒绝的意思。毕竟这种场合,总归不适合推诿和做作。

主动加了微信,主动开始熟悉,肖冉虽未言明对唐铭的意思,但却在行为上不受控制。唐铭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面对着这样一个优秀又独立的姑娘;他只是对她没有感觉,不是没有那种欣赏的感觉,而是实实在在的爱情。

身边的朋友也劝解:“什么感觉不感觉的,感情都是培养出来的,你不信,可以试试啊。”于是,唐铭决定和肖冉试试,他没有一点欺骗的意思,所以从一开始就告诉对方:“我不爱你。”肖冉也很清楚,只不过她却对他很有爱情的感觉,她想着,茫茫人海,我应该找到那个人去努力和拼搏了吧。

肖冉晚上打电话给唐铭,有时约着看电影,有时约着吃宵夜,唐门偶尔如此,他们像是恋人一般的相处着,却也保持着一点疏离。

肖冉挖空心思的对唐铭好,甚至不用弄虚作假,因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她爱他,这事她没想过隐藏什么。

有天,肖冉突然对唐铭说:“我家人想见见你。”

唐铭有些不知所粗,因为他并没有打算这么快的见家长,但他也无法拒绝,因为他确实找不到他们不合适的理由,也找不到相处了这么久却不想结婚的原因,他们很合适,是连他们自己都惊讶的合适。

“要不再等等?”

“怎么?”

“要带也应该是我先带你见我的家人。”

当然唐铭对肖冉也好,只不过他的好更多的体现在物质上,出差总能到处买一些小的物件来哄她,各种节日也从没落下。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他也尝试着敞开心扉,会把家里的备用钥匙给她,甚至车的也特意多配了一个,唐铭很努力的试着爱她。

但他们之间总还是差了点什么,一开始唐铭不知道差的是什么;有次出去玩,原本艳阳高照的天却突然下起了雨,肖冉当时穿了件裙子,被冻得瑟瑟发抖,唐铭便提议说回去,但肖冉却不想,这样的天气不正好是加深感情的好时机吗?她期待着唐铭能把外套脱下来给她,她也期待着这个男人能把她拥在怀里,告诉她不用怕。

但实用主义的唐铭,非常迅速果断的开车去买了件衣服回来给她,惊的肖冉不知该穿不该穿;唐铭自己也说不好这是为什么,他只是特别自然的想用这种方式对她好,不掺杂什么别的情绪,就是平平常常的,我应该做的,我做好了。

是在看到对方穿上衣服却失落的脸后,唐铭才知道,这就好像我今天出门买东西,不是不假思索的买到你最爱吃的那样一种浪漫,而是你说了买什么,我就买了什么的理所当然。

肖冉把这件事跟朋友念叨,略带抱怨的说唐铭不解风情。朋友安慰道:“又不是上学的时候,还要玩那种穷浪漫,他买的起,给的起你好的生活,不是比那些更重要?”

肖冉怀疑的问:“我在你心中那么物质吗?”

“不是物质不物质的问题,这就是实际,这就是生活,两个人在一起过日子,能一起撑伞,干嘛非要一起淋雨呢?”

“我总觉得我们之间差了点什么。”同样的话,肖冉说过,唐铭也说过。

最后还是见了双方的家长,然后把结婚这件事提上日程,肖冉常觉得幸运,总归是爱到了想爱的人,可能差了点什么,但能努力的肖冉从来都没落下。

朋友替他们高兴,毕竟是对方眼里的郎才女貌,父母也替他们开心,终于解决了人生大事。

作为当事人的唐铭,没什么想法,就像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走到了哪一步,该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的做好便是,他清楚知道感觉替代不了生活,爱情也不能长久的维持,只是偶尔他还是会想起那年愿意为了心爱的人,在绿皮火车上站一天一夜,也要跑去另一个城市给对方过个生日的日子。

“你今晚想吃什么?”肖冉打电话过来。

“做什么吃什么”唐铭回答。

“那就吃你爱的饺子吧,我先去买菜,你回来的路上带瓶醋。”

唐铭很想问一句“你为什么不一起买了?”,却在回答的时候说:“好的。”

描绘爱情的手,可以是各种形态的,但生活不行,生活需要冷眼旁观一点,需要抽离出来看,慢慢的下手,力道轻重适宜,不带别的温度。总有人觉得太冷酷,旁边的老太太坐在石阶上摸着孙子的头,面无表情的脸上,想着的却是别年的事。

篇7: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作文教学,谁都知道疏忽不起,马虎不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为在高考中作文的分值在不断提高,有的省已达70分。可具体在教学行为上,该怎样重视,如何操作,教师们往往又一头雾水,有些茫然。作文教学分为命题、指导、练习、批阅、评讲五个环节,而在五个环节中,批阅环节应该是显得尤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一个重新认识的环节,一个反馈的环节,一个提高的环节。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是被认为最耗时、最费力而收效甚微的环节。有人甚至发出了要不要批阅的疑问,产生了有没有效果的怀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师全收独改的作文批阅的方法单一、封闭,存在着弊端。这种批改方式往往是老师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默默地面对一本本作文,勾勾画画,最后给一个分数,写一段评语。应该说这样的批阅相对来说比较节省时间,但弊端也很明显,缺少了习作者主体的参与。习作者往往看一下老师所给的分数,有评语的读一下评语,对于老师的批注和评语,有没有理解,自己如何看待,就不再去关注、细究了。这样,老师批阅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学生作文的纸面上,没有被学生接受、理解,没能形成很好的信息流动,也就没有达到批阅的目的。

于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批阅环节,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寻求一种灵活、可行、高效的批阅方法。我觉得要提高作文批阅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习作者参与到作文批阅的过程中来,与批阅者形成有效对话,让正确的信息极大限度地被习作者接受、理解。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作了一些尝试。

每次作文收齐之后,我总是先来个整体通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希望像大鹏一样,能够超然地综观全体学生的作文,从而对整体情况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作文情况,把作文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本上可以,但在局部存在一些问题的;第二类是在构思立意上明显存在问题且问题比较多的;第三类就是存在共性问题且问题比较典型或写得比较出色的。最后,把每一类中的部分或全部拿出来分别进行由习作者参与的不同层面的对话批阅。

一、学生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一类,我通常采用此种方法,因为学生有能力发现并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平时的批阅,往往习惯把批阅的任务总是揽于自己的怀中,觉得自己不参与就不放心。其实这是一种低估学生能力的看法。我们完全可以适当把批阅的任务交由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当然,过去也有一些教师曾经偶尔尝试采用过一种由学生相互批阅的方式。就是每位学生批阅一本其他学生的作文,把批阅的意见和建议写在习作的相应位置。这种方式适当采用,应当说发挥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性,给学生与习作者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提高批阅者的习作水平,但这种交流不够充分完全,因为缺少了习作者主体的参与,缺少了学生与习作者,习作者与自己习作之间对话环节。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批阅一定要有习作者参与,是一种由习作者本人参与的对话批阅。对话的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同桌之间,也可以是前后左右之间。讨论对话时,首先要求习作者自己把习作的创作思路、设想以及现在重新阅读后发现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一下,然后其他同学把阅读之后的看法、感受讲出来,与习作者本人展开交流、讨论,看法认识趋于一致时可以形成文字结论,当然每个人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教师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二类作文,我通常采用此类批阅方法,因为问题比较多。教师当然要对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注重全面的同时也要侧重个体,每一次写作后要轮流找相关同学进行交流,尤其要找习作问题比较多的习作者。作文的批阅有面批的说法。不过,通常所说的面批,更多是教师当面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意见,教师把自己放在全知全能的绝对强势地位,以教导的口吻,强迫学生接受,这样显然教师与习作者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沟通。教师在找学生交流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形成融洽的交流气氛,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教师可先以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请学生自己谈一谈写作的过程,写作的思路和设想,以及对自己习作的看法。教师应该尽可能站在习作者的水平角度来考虑,提出一些学生努力一把可以达到的建议,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提出的建议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三、教师、学生与习作者展开对话

第三类作文,我通常采用此种批阅方法,因为,此法比较有共性或指导意义。学生与习作者,教师与习作者的交流,其实是属于小范围的对话,有时为了扩大批阅的影响范围,教师在批阅作文时,可以选取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到班上进行集体批阅。一般教师会先把这类作文定格,然后拿到班上当作典型例子去读,这种做法效果当然会有,但效果有多好,值得探讨。如果我们把这些作文拿到班上集体批阅,让教师、学生、习作者全都参与进去,共同进行交流、对话,肯定会各受其益。我们可以先把用来批阅的作文复印后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对作文进行批阅,其中包括习作者本人。批阅完结以后,先请习作者本人进行表述,然后请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适时对习作者和其他学生的批阅意见进行引导、评点。在集体的交流、讨论中,关键是对话的过程有没有碰撞,有没有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各有所得。

篇8:最好的世界随笔杂文

珍惜生命的最佳方法不是养生,而是努力地去燃烧自己,释放光和热。世界林林总总,斑斓诡谲,人与文化的精神对话从未停止,生活最终将以严格的评判标准将人生区分,人不是以偶然的方式依赖于文化的。文化不属于文化自己,人也并非完全属于人,彼此是彼此唯一的安慰,文化自我决定着人类,人类选择创造,超越文化,以便为未来安排和预知,或许文化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中最好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种子,文化以极其微妙,极其惊人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寄托了人类对自我生命状态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最能以宁静淡泊的姿态,慷慨激昂的情态呈现于人们眼前,但事实上,很多人意识不到世事兴衰无常,荣华易逝,皆为浮云,追名逐利,忘记了生命的真谛!

在有形的世界里,文化不留什么痕迹,同时却展现着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作为对人生生命价值最有效的认定和衡量,作为人生生命体的形态之魂,应该可以说:文化是人生缘里注定的约稿。审视历史,不得不承认最强大的力量无以能被看见,只能更多地被意识到。文化权力作为真正无可超越无可替代的绝对权力,不管人生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基于什么而努力,都应该追求自己存在的历史文化意义。物质现象的繁华只是一种表象,无论物质世界有怎样的本富繁华,历史中,也只有文化才真正璀璨,风流才华。通过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一个美丽与哀愁相互渗染的世界。比如说长安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在罗马,可以在大马士革,可以在贵霜得到回响。中国的水墨留白可以在一千年后的欧洲获得钦佩,赞赏和共鸣······,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共鸣所产生的效应。数千年来,人借助于文化观察世界的过去和展望未来,借助于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的意义。

文化蕴含着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权力的真理,感受文化无比高贵的精神,体悟人生,细细品味“舍”与“得”的真谛,可以说:财富的占有,权力的炫耀,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后天掘取的。抵御泛滥物质的诱惑,明理世界有一种至诚的大爱是文化的宽容胸怀。在一种种潜意识里感动,尽可能多地吸收文化的笑容,唯只有它才能填补得了人生实体的虚无,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财富,其的思想精神永远是最活跃的,无可怀疑文化的生命是不朽的生命,文化生活是人最理想的生活,是人生命的终极修行,其一直以极其隐秘的方式栖息在每个人的身上。

岁月在流逝,历史在沉淀,对于圣雅的文化,准生命的开始无不是有着诸多的好奇和深深的向往!只有高贵的文化才能给予人生以高贵的魅力吸引,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追寻,流韵于时空中的梦幻,自古以来都是文化精神,其用无与伦比的光芒,指明着人生信仰的方向。人,无论是谁,都应该力求在文化的情感世界里,让生命保持有高贵的姿态,优雅出特殊的形象。

活于世间,感受文化,历史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我们要有内心的感激,生命这么短,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流芳百世,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茫然观世间,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似乎根本就没有存在过,未留下任何痕迹!对比想想,如果自己倾尽一生努力,能够接近文明,让自己有机会留在历史里,又该是何其幸运!人必须得要学会文化责任的承担,以维持创造力的增长,体觉“自我”精华,相信文化才是人死后真正的皈依。

作为人生最为独特的心灵体验,也只有文化的雅才能可以人间天堂。情感着有觉醒意识生命的神经,思触文化,体会他的博大与精深,其延续了多少有价的生命,使之灿灿在历史里更具有魅力。人生必须得要为自己的存在而明晰:唯有相当文化涵养及贡献的生命体才会彰显出价值意义,才能对人生自我历史价值做惟一的证明,虽然有不少政治家,皇候将相,其也都深涵着一种文化现象。是的,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的人,肯定是基于文化,基于人类所有贡献的人。

文化留下了多少悲戚的壮歌啊!人生是一种责任,文化意味着一种信任。观赏人生历史繁衍的组卷,一路走来,不知放弃了多少东西,却怎么也抛弃不了文化情感,丢掉精神思想,醉花香觉,谁敢怀疑:说文化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呢!它丰富了所有的沉思,一切的想象力。于文化史里审视人生的行迹,所有的人,无论是谁,都应该飞扬激情地让自我获得有一些文化权力。

灵感是一种无所在无所不在的东西,飘在真实与虚渺之间,也让人生错错于生死之间,其是人另外一个生命的奥秘,很少为人所知。真正圣雅的文化是不会因为时光的延续而衰颜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伟大的历史法则提供着证据,真正拥有文化权力的人生,会因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显得高大。

生活的本身是无意义的,关键是我们能用怎样的姿势以怎样的状态通过何种途径来活出自己。文化是人生最高的精神思想指向,其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历史,将你我他连接起来,想想就觉得无与伦比。物质数字财富不过是随身附带的维系物而已,对于那些拥有文化权力的人来说:死亡,就意味着人生悟性的一种超凡脱俗,意味着生命的另一种复活。将生命所有的梦都交与文化寄存,人生根本就无需要时间尺度来衡量长短。真愿望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独立自由的文化精神。

篇9:惊艳世界的女人杂文随笔

年轻时,因为她的气质,高超演技所征服,年纪大了,又被她的爱心所征服,她成了爱心使者,长期关心非洲难民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对于赫本,她最大遗憾就是嫁了三次,对于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过,怎么会有天使般的女人,还会有男人不珍惜?

我觉得越是优秀的女人,男人是向往的,但是一旦得到,往往压力很大,毕竟她的自带光环,很多同样优秀的男人受不了,不是任何男人都愿意做绿叶陪伴女人,更别说是鲜花插牛粪上,给女人足够的滋养了,这是自尊问题,所以很多过小日子难免的矛盾就难以化解。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事业有成,常年忙于拍戏,对家庭的专注度少了,如果加上聚少离多,会有更多麻烦。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很多成功女性,事业有成,往往婚姻出现危机,很多好的婚姻,往往是女人更多关注家庭,女人还有份工作,但是不会太忙。

第三个原因是红颜多薄命,很少有成功的美女能够婚姻家庭孩子都完美的,有些自杀,有些没有后代,有些疯了,有些孩子各种问题,人无完人,月有圆缺,正是人生的不美满才是真实的人生,我们要懂得知足,要的是半满人生,太在意金钱利禄,我们会失去得更多。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更多希望得到。

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在矿区当老师,很多学生很穷,没钱交学费,他并不是想要做名人,更不是想着什么慈善事业,只是可怜孩子没书读,他拿他的工资资助学生继续读书,后来他退休了,他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老板,老师搬新房,这个学生送给老师全屋家具和电器,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个意外,当年那个学生还是个毛头小子,他没想到他会成为老板,也不知道他会用这种方式感谢老师。

李嘉诚说:一个人如果太在意自己的面子,证明不成熟。一个人因为面子赚到钱,证明很成功。

这个老师的学生,就是给足面子给老师,因为他当初的无私奉献,就因为面子,给予回报,这个老师是成功的。

赫本,作为一个去世多年的人,现在还受到大家的尊重,很大程度是因为她的品,和她一样美丽的女演员很多,比如费雯丽,英格丽.褒曼等等,很多著名女星如流星般消逝,只有美丽而富有爱心的天使,可以长留心间。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真正能够让我们永远记住的往往是善心,就如戴安娜王妃,她同样是爱心天使,大家都怀念她,不仅仅因为她是王妃,那只是个标签,一个令她痛苦的标签,如果不是王妃,她还可以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白头到老。

篇10:世界末日杂文随笔

他甚至不知道身边这位田小姐的全名。放在十年前他二十来岁时,也决不会有这样的随性作派。真是越活越倒回去了,这么审视自己的时候,心里竟免不了有些畅快,年龄让他不再畏惧自己发散的感情。有时,古怪的想法占据他的大脑。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就好了,他想,那他就可以真正毫无保留,献出自己的一颗赤诚真心。

身边的女孩是一副少女容貌。公司楼下的便利店,雨生替她付了手里的棒冰,鬼使神差的。她回请了一本咖啡,理所当然的。这应当是最不稀奇的罗曼史的开头,他却因这一来二去,幼稚地相信起命运来了。看话剧不过是他们第二次的.礼尚往来,坐在剧场昏黑的光影里,女孩终于介绍起自己。她说她叫阿茶,当然也可以叫她田小姐,似乎是留有余地似的,她又贴心地补充了另一种话法,雨生谨慎地选择了第二种。乐声嘈嘈切切达到最高处,头顶一束追光也猛地打向舞台,雨生兀自说了一句,你可以叫我李生。

隐瞒姓名绝不是他的本意,这灵机一动出自一点即兴的报复心理,和话剧舞台的刺激。阿茶怎么会是一个人的真名呢,既然她有心不透露自己的名字,那他也不需要开诚布公。扮演第二重身份,像是个有秘密任务的间谍,使他激动不已。不过,他确实也在隐瞒着什么。李生是他脑子里突然蹦出的角色,平凡而不突兀的姓名,是他向来想拥有的。

走进空无一人的电梯间,还未待李生开口打破沉默,便涌进了商场13楼刚刚结束加班的新媒体劳工们。本显空旷疏离的空间顿时躁动起来,每个陌生的气味分子互相碰撞。阿茶有些局促地被李生圈在怀里,这更使李生斗志昂扬,多希望这一刻永远停止,电梯永远下坠,此时他是李生,唯一的爱人就是阿茶,简简单单的单箭头从一个人名划向另一个,仿佛情感这回事从来都不那么复杂。爱情的咏叹调刚刚吟唱,就被一个熟悉的人声打断了。

绳雨生!我看就是你,还真是啊。

李生背后一凉,两幅灵魂怎么偏偏在此刻被揭露重叠。

阿茶看着绳雨生,李生看着阿茶。视线交汇了,更像是穿透了。

夜晚的人行道上,阿茶同他道别,相背走过几步路又回头跑向他,圈着他的脖子给了一个低低的拥抱。

不值得。

黑黢黢的街道,是城市地图上随处可摘取的一个点。回望一眼,李生很怀疑下回还能不能认出这儿,这才意识到这是阿茶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了。

推开门,熟悉的香薰味道使他皱了皱眉,他又回到家了。

玄关放着妻子新购入的加湿器,无尽的水声在其间流转,倾吐出一缕缕和着香味的白雾。笼在水汽里,李生觉得自己像条被活捉上岸的鲫鱼,两腮的皮肉皲裂开,簌簌地掉下鳞片,靠着一点水雾勉强维持眼泡的鲜活。这是生活予他的最大慈悲。

走廊响起钥匙的回声,开门的人像是对不准锁匙,在门上乱划出几道声响。多番尝试,原来是拿错了钥匙,门外又气急败坏地循环起钥匙串叮当作响的回声。

篇11:线性世界与非线性世界的对话

到了19世纪,随着力学的发展,数学家们首次发现了非线性的微分方程,这类方程与通常的线性的微分方程相比,方程中多了一个或几个非线性的项,正是非线性项的存在,使方程由简单的线性变成了复杂的非线性。当时,这类方程较多地出现在空气动力学方程与流体力学方程之中。而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则是最早研究此类方程的人,由此,他得出结论: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由非线性构成的,线性只是一个特例。

由于线性在数学上处理起来简单,所以,物理学家、数学家们在遇到自然界的非线性时,总是设法还原为简单的线性以便于处理。甚至进一步讲,人类的近代数学都是建立在“线性”的概念上的。

微积分是研究变量关系的一门基础数学,它同样是将概念建立在“线性”的基础上。“极限”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石,但是,求极限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线性处理的过程。对这一数学方法做出杰出贡献的是德国大数学家韦尔斯特拉斯。韦尔斯特拉斯一生充满挑战性,他年轻的时候学的是文科,专攻法律,曾当过一段律师和中学教员,也许是对这种生活感到乏味,后来进入明斯特大学开始研习数学。1854年,也就是39岁时才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韦尔斯特拉斯等数学家将现代函数,特别是微积分理论建立在“线性”概念的基础之上,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简单、易懂。但是,在面对自然界广泛的非线性时,却仍然没有简便的认识方法,这一困局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公认的对现代非线性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是荷兰的一位气象学家,叫洛伦兹,正是他开启了人类认识非线性世界的大门。1962年前后,洛伦兹作为一位访问学者在美国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做长期预报的工作。我们知道描述大气环流的方程都是非线性的微分方程,人们解这类方程通常采用数值解法,编好计算程序,在巨型计算机上计算。

奇迹的出现就在一个上午。洛伦兹输入初始条件的数值后考虑计算时间比较长,就到外面的走廊上喝了一会儿咖啡,几分钟过后,他返回到计算机旁边,将初始条件做了小小的改动,又继续计算,等他再次回到计算机旁时,发现计算机输出的数据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第一个感觉是,可能电脑出问题了,于是就检查了电脑,但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又检查计算程序,也没有问题,这使他大为困惑,因为按照通常我们对线性世界的理解,一个方程的初始条件改变一丁点,结果是不会出现巨大的差异的,但这次却完全不同,初始条件只改变了百分之几,但输出结果却改变了成千上万倍。

接下来的几天中,洛伦兹反复重复计算,结果都一样。只要初始条件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改变,非线性方程的输出计算结果,变化成百上千倍,真是不可思议,这在线性世界是决然不可能发生的。半个月过后,思维敏捷的洛伦兹意识到,他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非线性的世界和线性的世界有着天壤之别。在非线性世界中,结果对初始条件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只要初始条件有一点微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果会越来越发生质的变化,洛伦兹将非线性世界的这一特征称为“混沌效应”。

虽然洛伦兹无意之中闯入非线性世界的大门,但是,让习惯了线性思维的学术界接受这一发现却比较困难。所以,他的论文没有发表到主流的数学期刊上,而是发表到了一份气象学的刊物上,发表之后,10年间也没引起什么注意。

人类开始对非线性世界全面、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计算机的速度更快了,同时,人们发现的非线性方程也越来越多,这样,一批有志于揭开非线性世界面纱的年轻数学家就开始上阵,一时间,“混沌理论”席卷学术界。到现在,近30年的时间过去了,“混沌理论”已由当初的数学学科扩展到物理学、化学,甚至是经济学、社会科学。如人类行为学的研究就已经引入了非线性理论的若干方法。

篇12: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杂文随笔

今天上午,课室里忽然传来了几声呜呜的哭声。经过我们队员的细心询问,两位同学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一位孩子不小心撞倒了另一位同学。在孩子的世界里,哭是表达疼痛,伤心的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要细心探索每一次哭泣背后孩子们的话语,并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式。在了解情况之后,我们讲了一段历史故事给他们,让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错于哪里,并让孩子诚心道歉。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在新闻报道上看到的一些幼儿园因无法忍受孩子的哭而施虐于孩子的新闻,不愿去理解孩子哭声所表达的语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意义就在于表达自身的满足与不满足,并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满足。孩子得到满足了,就会出现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或满足受阻后,往往会出现负性的消极的情绪。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负性情绪,一名合格的老师都要接纳它,并在接纳孩子负性情绪的前提下思考:孩子的负性情绪代表着孩子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这种需求是合理的?还是过分的?是必须给予满足的?还是不能给予满足的?是应该给予及时满足的?还是应该延迟满足的?

曾几何时,我们拼命向前奔跑,却忘记自己走了多远;曾几何时,我们埋头苦干,却忘了仰望星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这种情绪吗?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世界吧!

篇13:一叶一世界-杂文随笔

人类之所以站在食物链的最终端,首先一个原因,人类是为数不多的拥有我意识的动物。这就意味着,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俨然赢在了起跑线上,华丽丽的以一个高富帅的姿态站在了众生面前。

儿时,每个人都固执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接受来自别人世界中的任何言论,这个,是我们最初的世界观。在最初,每个人都是固执的,每个人都执著着自己所坚持的,也许是一个玩具,也许是一件事情。别把小孩真当小孩,在梦想面前,他们比谁都坚定。

活泼的孩子看到羞涩的孩子,他们昂起头颅,心中骄傲的鄙视,这样的人以后怎么生活;羞涩的孩子看着面前小丑,面无表情,心中思索,这样的白痴怎么活到了现在。每一个年少活泼的人在之后回忆的时候,多半会面露喜悦,然后微微沉思,自己当年固然过的快乐,但别人的那份淡定,即使如今看来,也毫无瑕疵。每一个年少规矩的朋友在回忆的时候,多半还是那么淡定,只是偶尔在没人的时候疯狂的发泄,失去了童年,何其悲惨。这,还是我们最初的世界观,一如呱呱坠地。

中规中矩的青年,隐藏了自己,一切顺其自然,强压心中的波澜,披着厚厚的伪装前行,小心谨慎,固执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寂静的火山,等待一瞬的`嘶吼。活泼开朗的青年,小丑了自己的生命,欢愉了众人的眼球,他们,隐藏了沉默,隐藏了伤悲,一如疯狂的海啸,快乐疯狂一并挥洒。静若处子,动若疯兔,这是全人类的定义。用我的世界观来看世界,世界何其渺小。

你一直生活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你又怎么会知道世界上不只有我。人类进化至今,总有些人还在当初,仅仅拥有我意识而已。

一叶障目,但见一叶一世界;坐井观天,谁知一井一天下;鼠目寸光,尚且一寸一乾坤;尔等痴货,谁言一我一寰宇?你以为你看到了整个世界,其实那只是一片树叶到底,是我们看扁了世界,还是世界欺骗了我,和你。这是我们未成年的世界观,我管牠叫一叶观。

遏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吾等固然有佛性,且把世界看成砂,误当天堂一草花。大彻未必大悟,失之毫厘,且差之千里。

当一叶不足以遮住眼睛,偶然瞥见了世界的愚者,又一次开始了进化,他们拥有了你意识,拥有了牠意识当愚者的世界可以容下别人的世界,这是一次技术性的革命,是进化史的又一里程碑。

某某直言,一个女人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所以,不止一叶一世界,女人是世界,你我是世界,眼前一切均是世界,你的世界有多大,叶子就有多大,世界即是叶。

篇14:用双脚丈量世界杂文随笔

你可能会说,“走”只不过是一个代名词而已,何必较真,重点不应该是旅行。

在我看来,走和旅行一样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很认真的走过一段路,那种一步恨不得留下一个脚印的那种认真。

前两天,不经意走过一个公园,从进入的那一刻,我就有一种很想一步一步慢慢走慢慢看的想法。

公园很大,人却很少,不过我喜欢。

人烟稀少让我觉得更惬意自在,公园的中心是用红墙围起来的古代祭坛。红墙外围由钢丝将其围绕。

一种皇家风范马上影印在脑中。我从空隙中看到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祭坛,四面均有楼梯。脑中不禁出现皇家祭祀的画面。

红墙外围不知道是几等大臣和数不清的士兵,红墙内侧也是皇亲国戚后宫佳丽。每个人都不敢东张西望,偶尔好奇的年轻孩子突然抬头,又被旁边的长辈大声呵斥。

我们是何其的幸运?在这个倡导人人平等自由的年代,我们可以自由穿梭于“皇家圣地”。

我围着红墙一步一步的走,脑补的画面接踵而来。

前面是座假山,我一步一步的登上去,我能感受到步伐的起伏,貌似我正在哪个封建王朝。我看到我身边有丫鬟在奔跑,看到一个恶毒的妃子将另一个楚楚可怜的妃子推落河中,看到一个阿哥站在假山的最高处眺望他喜欢的女子……

我慢慢的感受着公园带给我的画面,也开始注视我的双脚。

心想着:“我在用我的双脚感受这片大地,我开始喜欢用我的双脚带领我领略不同的风光。”

以前总是听说有人喜欢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世界,那个时候不懂,只是觉得这帮人侥幸,爱出风头,或者就是没钱。

想法真的会改变,而且还会连根拔起。

因为这真的是一个好的提议。用双脚去旅行真的是可以值得一试的事情。

慢慢的去感受,去想象。任凭思绪与景色的融合。

篇15:上海与世界的色彩对话

而在各种时尚源动力中,负责引领和推动全球色彩趋势的则是国际流行色委员会。暮春初夏之际,5月26日、27日两天,一众国际时尚色彩界的大咖将与第107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峰会一起首度来到沪上,让我们可以了解流行色背后的秘密,抢鲜一睹国际上最时兴的流行色彩和设计风格。

国际流行色与上海的前世今生

十二年前,由全球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峰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举办时,会议地点选择了北京。如今来到上海,其实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渊源故事。

1983年,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流行色委员会的中国流行色协会前身: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在上海成立。时值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作为中国的工业与经济重镇,纺织业在当时是上海最大的工业行业,被喻为上海的“母亲工业”。有关资料显示,从新中国诞生至上世纪80年代,其一直雄踞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产值和利税分别占上海工业的1/3和1/4。

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的成立,是应当时出口创汇的重点——丝绸行业对国际流行趋势急切的信息需求而生。作为重要出口物资的丝绸面料,必须紧跟国际流行的颜色和花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增加价值。成立当年,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便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开始积极参加国际上一流的纺织行业展会,了解流行趋势,并率先走进国际时尚界,在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会议上提交中国色彩,为国家争取流行色话语权。

据中国流行色协会的资料记载,起初国际流行色完全由欧洲时尚强国主导,但是在中国的研究员在大量调研,以及逐步加深对国际时尚运作规律的了解后,拿出了敦煌色、兵马俑色等富有中国风味,同时又符合国际流行趋势的颜色后,在国际平台上,中国色彩越来越受到国际时尚界的重视与认可。在这一过程中,老一辈上海纺织人可谓功不可没,最先具有研究和应用流行色的意识,并带着中国流行色走向世界的正是他们。

今天,“时尚”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其实作为时尚先驱是老上海的“时髦”,甚至可以说中国时尚的发源地就是上海。晚清时,“时髦”一词从上海叫响,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在全国通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早期时尚界可谓风头一时无两。最近十几年,国人才改用“时尚”一词。“时髦”作为“上海制造”,是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关健词,与市民生活紧密关联。最早的“流行色”,也曾被称为“时髦色”。

作为此次色彩盛宴的“时髦的”主办方之一: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以“成就无限科技梦想、编织多彩时尚生活”为使命,以“致力于成为中国现代纺织的领航者和全球客户信赖的服务商”为愿景,坚持探索“科技与时尚”的发展理念,努力成为一家以时尚为核心,全球知名、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纺织服装贸易跨国集团,成为上海都市产业的形象代表,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的承载体,上海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正是上海骨子里的时尚精神与创新意识,造就了中国流行色走向世界的契机,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色彩对话。时隔十二年,一个时尚轮回之后,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峰会重回中国,花落上海,可谓久别的重逢,其中蕴涵无尽的因缘。

酝酿一场多彩的对话

十二年后,第107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峰会落地上海,这一场国际性的色彩对话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包括新华社、上海纺织集团、中国流行色协会、国际流行色委员会等国内外机构、媒体,都对会议的组织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期待共同促进上海作为时尚之都、设计之都的建设。

据了解,同期举行的还有2016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届时将有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芬兰、日本、中国等十余个国家,近30位世界级色彩流行趋势的顶尖大咖,其中包括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各国代表,中国色彩领域的顶级学者,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时尚专家等,将有近200名色彩专业人士云集沪上,开启一场色彩的国际化沙龙。

本次峰会将重点分为3个版块:一是由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专家在5月26日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公开陈述各国未来色彩流行趋势概念展望,在场观众将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最新鲜的潮流元素和时尚概念。二是第107届国际流行色委员会封闭会议,各国代表将集中陈述和研讨每一个国家的提案,结合对国际流行趋势的调研成果,最终确定2018年春夏季的流行色方案。三是在2016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上,关于色彩、时尚、城市的国际交流将刮起关于都市时尚生活的色彩旋风。

最令人期待的无疑是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代表将要带来的全球各国未来色彩流行趋势概念展望。根据往届的报道,大家将有机会见识到全球各地令人惊喜的流行元素,涵盖纺织服装、工业设计、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可谓天下大观。图文乃至动态视频并茂的呈现方式,对从事设计创意工作的专业人士无疑是视觉和灵感的盛宴。并且,由于国际流行色定案的封闭会议不对外开放,论坛开幕之际的这场陈述是大家深入了解和接触国际流行色趋势的最佳时机。

2016中国国际时尚创意论坛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宋建明教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Cloe Pitiot,国际著名设计师、制版师、时尚顾问、曾参与Versace品牌创建的Muraro G.P.,台湾辅仁大学助理教授林国栋,中国流行色协会副秘书长、色彩总监招霞,上海龙头股份(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卫民等海内外专家,将从时尚生活方式、建筑设计、全球流行趋势、国际品牌营造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演绎色彩在都市时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

除此以外,本次峰会还将走进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这一由百年老厂成功转型的时尚园区,其建筑形态和人文环境充满上海韵味,以时尚为核心立意,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于一体,将建设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时尚元素最为丰富的时尚创意园区,见证了上海加速时尚产业发展,将向国内外来宾展示上海倾力打造时尚之都的进程和风采。

上一篇:小学安全的管理制度下一篇:综合素质作文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