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2024-04-28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7篇)

篇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品味题目寓意。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4、课外拓展。

篇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概括谈话主要内容。3.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4.培养口语交际能力。5.把握访谈录体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名的文学家呀?(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有一位叫做苗苗的小朋友,她和你们一般大,不仅见过很多著名作家,还采访过他们。让我们来看一看,她和其中一位知名文学大家季羡林的访谈故事。(板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的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分别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文中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朗读,注意生字词。2.齐读课件展示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3.让大家说说比较难记的字,老师帮助一起记。4.用指定词语造句。4.读完课文可以得出:小苗指作者,大树是指季羡林。介绍两人生平和主要作品。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课文有些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形式,访谈录)2.想一想,如果你是小记者,采访一个人之前,要做哪些准备?

3.同桌两人分角色认真读课文,读完后两人一起概括出苗苗和季先生交流了哪几个问题,而季先生的见解分别如何。

4.文中季先生提到多看闲书,“闲书”指什么?你认为哪些书是闲书?举例。5.学到这里,再来重新看“小苗”和 “大树”,单单是指作者和季羡林吗?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6.访谈的过程就好像重现了当时他们对话的场景,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有哪些特点?

四、拓展延伸,小结

阅读也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有诗人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作业设计

1.和同学交流你喜欢读的书,相互推荐书目。

2.选择一位同学或老师,不限主题进行一个访谈,并仿照课文写一份访谈录,不少于三问三答。注意:访谈前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

篇3:大树移栽技术的管理与应用

一、大树移栽的方法

在大树移栽过程中, 主要根据移栽的时间和不同的树木品种将其分为裸根移栽和带土移栽。而带土移栽分为带外包装移栽和外包装箱移栽。在正式移栽过程中树木根系的粗细一般为大树1.3m树干以上粗细的7倍左右, 根系的深浅应该根据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而定。在正式移栽之前, 应该有选择地对大树进行断根处理, 这个工作应该在移栽前的一年左右进行。对于落叶树木应该在秋季树叶休眠过程中开展, 在北方地区主要是在初秋和初春土壤解冻后进行。一般情况下, 常绿的乔木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进行移栽。

对于常绿树木和落叶树木不得不在树木的休眠期进行移栽时或者树木需要较长的时间将根部裸露在外时, 应该采用第二种移栽方法进行移栽。一般对于根系的直径在20cm左右的树木可以使用软包装的方式进行移栽, 土球的直径应该维持在1.5m左右。对于树木根系在20cm以上的树木应该在硬质木箱移栽的方法进行, 木箱的规格大小控制在3m左右。而对于树木休眠期进行移栽时, 可以进行裸根移栽或者带有少量土壤移栽。

二、移栽前的准备工作

移栽树木前, 做好施工所需工具、材料、机械设备及转移的准备工作。移栽前宜提前1~2年采取缩根 (断根) 措施, 为了减少蒸发及移栽过程的擦伤, 树干从根茎至分枝点处采用麻包片、草绳围绕等包裹措施, 定栽后再行拆除。

对于落叶树木在移栽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树体的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 如果在移栽过程中采用的是裸根移栽方法则对树冠应该修剪重点, 而如果是带入移栽应该在适度修剪的基础上将树冠侧枝进行修改, 而对于常绿乔木进行移栽过程中一般不需要进行修剪, 定植完毕之后对树体进行必要的修剪即可, 并剪去手患病、损害以及轮生的徒长枝和侧枝, 剪后涂防腐剂或包装剪口。

三、树木的挖掘

(一) 裸根挖掘。

在树木移栽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是裸根挖掘的话应该注意只有落叶的树木才能使用, 同时在挖掘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树木根系的大小进行合理的挖掘, 一般主要是从位于主干1.3m处的杆径10倍左右沿着所需要保留的根部的外垂直下挖根系, 并开挖出一条宽度在80cm左右的深沟, 这条沟应该延伸到看不到主根为宜。在挖掘过程中除了需要保留的根系之外, 剩余的根系全部切断处理, 但是在处理过程中应该保证树木的切口整齐, 以免产生劈裂的现象。然后从所要保留的根系一半以下部位进行深度挖掘, 挖掘到一定深度之后可以逐渐向着内部进行挖掘, 到位之后应该果断切断所有的主侧根, 同样应该保证切口平顺不存在劈裂的现象, 然后打碎土壤结块, 将多余的土壤清理出去, 将所需要移栽的树木推到, 根系掘出后喷保湿剂或沾泥浆, 用湿草包裹。

(二) 土球挖掘。

在树木移栽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是土球挖掘, 应该首先保证挖掘过程中土球的完整, 尤其是在下雨天或者雨水过多的季节进行挖掘时。在挖掘过程中按照一般的规格要求土球按照树木主干胸径的10倍左右进行挖掘, 土球的高度一般为土球自身直径的三分之二比较合适。在正式挖掘之前应该以树干为中心规划处预定尺寸大小的圆, 然后在划分好的圈外开挖一条80cm左右的操作沟。在正式挖掘过程中应该首先将土壤地表的土去除, 以见到根系的表面为准, 清理完毕之后再继续往下挖。在挖掘过程中如果遇到较粗的根系, 则应该用锯齿锯断之后对根进行平顺, 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挖掘工作。挖掘完毕之后用铁锹将整个土坨修成大小呈现圆锥形状的土球, 应该保证土球的地面直径应该在整个土球直径的三分之一左右, 然后将凸起与编织好的草绳捆绑在一起, 一边围绕着捆绑, 一边进行拍打, 土球的腰部草绳捆绑完毕之后, 在土球的地面挖掘出一个5cm深度的圆, 以方便移栽过程中的兜底工作, 在移栽过程中应该保证草绳不能松脱。然后用硬质的包装物将土球包装好, 然后草绳将其绑紧固定。在用草绳打包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草绳能够收紧, 并在一边围绕打包过程中一边进行敲打, 这样才能够保证土球的完好性。完成包装和打包这项工作之后应该将树木按照既定的方向将其推到,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没有切断的植根, 应该小心地切断, 不得使劲硬推, 避免对土球造成伤害, 然后用蒲包片将土球的底部包装完好后, 用草绳与底部的草绳进行连接。

四、树木的装卸及运输

树木移栽过程中一般的树木体型都比较大, 因此, 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应该适用大型的运输装备, 而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应该始终做好对树木的保护工作, 保证其根系和土壤的完整性, 倒下的树冠应该使用指定的装置将其保存完好, 而树干应该用指定的保护装置将其包裹完好, 在装车时应该将根系和土球包装放置于前方, 树冠放置于运输车的后方。对于过高的树干应该采用保护装置将其包装完好。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树冠不能接触地面, 因此在车厢的尾部还应该放置一个支撑物, 以支撑整个树干倾斜向上。

在对树木进行装卸过程中保证土球和树干的完好, 不能存在散坨的现象。为此在装卸过程中还应该用粗麻绳将土球捆绑结实, 同时在放置土球的四周还应该垫上一层木板保护土球, 将土球卡紧, 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出现晃动的现象。而如果是采用硬质木箱进行移栽的话, 应该在装卸过程中始终确保木箱的完整, 这时的关键环节就是做好木箱的捆绑工作。在树木起吊时首先应该用一定直径大小的钢丝绳在木箱底部三分之一处紧紧围住木箱, 然后将起吊的绳头套入吊箱内, 然后再使用另一个钢丝绳或者较粗的麻绳按照起吊过程中合适的角度降低垫在放有软物的树干的恰当位置上, 而另一头则也放入吊箱内, 然后起吊装置缓缓升起, 保证树木的重心稳定, 保护好树木的主干, 然后进行起吊装车。在装车过程中, 车辆内应该垫上两个比木箱长度还要长的正方向的木棍, 在木箱释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压倒钢丝绳, 避免对树干造成伤害。

五、树木的种栽

篇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小作者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访谈录”的形式,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知道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由于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明白易懂,没有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有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读”和“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读书,激发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对话人物

1.介绍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图,简介:季羡林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国学大师,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季羡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尽快投入到对话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形式和以前学的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访谈录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

2.朗读课文。说一说苗苗同季羡林爷爷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

3.同桌交流。根据课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桌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4.讨论交流。(1)季羡林爷爷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请说出理由。①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②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③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善于引导,饱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2)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对闲书的理解吗?(3)教师小结:从两个人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阅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能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一把为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自由地表达对读书的看法,让读、思、说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品读课题,理解题目寓意

1.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2.讨论交流,揭示寓意。

3.归纳小结。(1)与二人名字相关。(2)寓意是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寓意,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独特内涵巧妙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和季羡林爷爷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恰当地凸显出来,让学生懂得要成为像季羡林那样的国学大师,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四、交流收获,深入感悟全文

1.看了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小结:从苗苗同学采访季羡林爷爷的过程中,从他们两人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热爱书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3.课外拓展。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到理解文本,有效地与文本沟通,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 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学习重点:

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

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

水浒传 绿林好汉 嗯 三侠五义 彭公案

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

(一)静心自主学习

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

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 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生: 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

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都要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师:这个“贯通”指什么呢?

生:“贯通”就是要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古代和今天的,文科和理科的都要弄明白。

师:我补充一点。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三贯通”呢?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他们的第三个见解是什么?

生:苗苗的见解是从她的妈妈这里来的。认为是早学英语,过了十二岁就不容易说准了。生:季羡林先生还认为可以早学习英语,早学要比晚学习要好。还认为学习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3、归纳各个观点,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师:这些观点都零碎于各个段落中,也零碎于我们的表达中。现在归纳各个观点,用上“一、二、三” 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先同桌练一练。

学生练习后交流。

生:一是喜欢看闲书感觉看闲书能提高作文能力;二是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三是觉得是在12岁以前要把英语学好。

生:季羡林的见解一是要多看闲书;帮助作文水平提高;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师:表达很清晰,我们也向他学习,与同桌相互说一说。相互交流。

三、朗读课文,分享读书体会。

师: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同桌之间再合作读一遍课文。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根据板书总结)季羡林爷爷对读书的看法一是要多看闲书,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你们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同意读书要多读很多的课外书,我的作文能力就是多读书中提高的。上学期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我没有在乡下生活过,我就跟着作者到乡村走走,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来朗读。

生:季老先生让我们多背古文,吉老师也让我们背诵古诗八十首,还背了古诗名句。爸爸说上中学就能派上用处了。

生:我比较喜欢语文,老师老是表扬我。觉得学习数学太难了,成绩退步很快。以后要相办法把数学成绩搞上去„„

三、回顾文题,体会题目寓意

师:这就是一棵棵小苗的心声。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这“苗苗”和“大树”还是指某一个人吗?

生:这个小苗的意思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师 “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季羡林先生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

四、扩展阅读,鼓励延伸学习

篇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师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见教案后)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交流看“闲书”的经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篇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评课

1.学科特有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学科味非常浓。

2.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3.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要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5.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6.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7.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能形式化,要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纠正。

8.课堂上注重用学术语言讲解知识,真正做到了“格式死,方法活”。

上一篇:暖心励志电影推荐5部下一篇:煎药服务中心操作规程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