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2024-04-12

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精选6篇)

篇1: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本文已发表在《中国房地产估价与经纪2009年第2期》)

(文/王学哲)

摘要:司法鉴定评估所独具的“公正性、严肃性、复杂性、精确性”是区别于其他评估业务的特点所在。由于司法鉴定评估往往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这种对立环境中的评估工作更需要估价师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本文从笔者的工作实践出发,按评估工作流程对司法鉴定工作的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司法鉴定房地产 评估 风险 防范 正文:

一、对司法鉴定评估的认识

所谓司法鉴定评估就是房地产估价机构依法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运用专业的估价知识和方法,依照法定的程序,对与司法案件有关的涉讼标的房地产价值进行专业判断的一种活动。

我国的司法鉴定评估业务不过短短几年的历史。但由于法律制度完善、权利意识增强以及房地产市场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房地产评估鉴定逐渐成为司法环节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

总结起来,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1.目的的“公正性”

与国有资产转让评估的保护性、抵押贷款评估的谨慎性不同,司法鉴定评估当事人双方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司法公正原则,为人民法院妥善处理经济纠纷提供参考。2.行为的“严肃性”

司法鉴定评估报告一经当事人认可及人民法院确认,就具有法律效力,并将作为司法审判和执行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当事双方的切身利益。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必须建立在对估价目的和估价对象的充分了解上展开,严肃的对待每一个评估环节。

3.过程的“复杂性”

司法鉴定评估过程的复杂性源自于案件本身和估价对象两个方面。司法行为的特点决定了估价师在估价目的确定、现场勘察、权属资料取得、评估解释等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复杂关系的影响和限制;另一方面,司法鉴定的估价对象往往存在权属不清、面积不明等复杂情况,这都给司法鉴定评估工作带来了挑战。4.结果的“精确性”

司法鉴定评估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使得起估价结果直接关系到当事双方的切身利益,许多估价结果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当事各方对其精确性的严格审查。这和我们估价行业以往常常强调的“估价结果允许有±10%的误差”有着明显的矛盾。源自于其自身的特点,司法鉴定评估工作所承担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和经济风险往往高于其他评估业务。很好的控制司法鉴定评估环节的各种风险同样是一件复杂而重要事情。

二、司法鉴定评估的风险控制要点 1.明确的估价目的

司法鉴定评估的估价目的包括拍卖底价、分家析产、折价抵债等等。明确估价目的,对于我们进一步设定价值定义,制定技术路线都十分重要。估价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取得案件的起诉书、判决书、鉴定申请书等卷宗资料,并与法官就估价目的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应在评估委托书中进行明确。避免估价报告和估价结果答非所问,给司法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使估价机构陷入被动。2.合理的价值定义

价值定义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估价结论的可靠性。与其他评估业务价值定义的相对确定性不同,鉴定评估的价值定义往往依估价目的和估价对象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控制估价机构的法律风险至关重要。举例来说,拍卖目的情况下往往评估的是其合法转让条件下的市场交易价值;但对于很多分家析产目的下的鉴定评估,估价对象往往权属资料不齐或受限制(例如宅基地),这就需要估价师与法官根据估价目的,坚持客观、公正、合情、合理的原则,本着解决矛盾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原则,选择适当的价值定义。

合理的价值定义需要估价师在遵循估价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很好估价的根本目的相结合,避免不假思索的“市场价值”,深刻的理解市场价值仅仅是价值的一种形式,从根本上去规避司法鉴定评估的潜在法律风险。3.谨慎的假设和限制条件

估价师应当谨慎对待假设和限制条件。司法鉴定评估结果必须同价值定义严格对应,才能真正实现估价目的。原则上,估价报告中的每一项假设和限制条件都应得到法院的事先认同,由法官协助判断假设和限制条件的合理性及是否会对审判和执行产生影响。除法院允许外,司法鉴定评估报告中应避免出现对权属、面积、使用标准等重要因素的假设,防止估价报告失去期望的使用价值。4.科学的估价方法 司法鉴定评估应当仅仅围绕价值定义,优先选用市场比较法进行估价。而在市场比较法使用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择与估价对象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例,科学的设定价值定义条件下的各个比较因素,使得估价结果不偏离价值定义的内涵。5.严谨的技术路线 ⑴现场踏勘

估价师在进行现场踏勘时应当有法官陪同,双方当事人或其委托律师共同到场。现场踏勘过程中,估价师应公开收集各种权属资料,并要求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其真实性、完整性。估价师必须拍摄估价对象及其环境照片,并与踏勘基本数据填写现场踏勘登记表,注明踏勘日期和踏勘人员,并要求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其真实性、完整性。⑵基础资料校核

对于取得的估价对象权属等基础资料,估价师应当通过公开渠道进行校核。对于存在权属不清、基础数据不明的,估价师应当与法官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方案,不得擅自做出假设。⑶市场数据调研

估价师应当通过公开渠道调查各种司法鉴定评估过程所需的基础数据,并做好底稿的存档工作,对于一些电话咨询、专家咨询等数据应做好书面记录,以备查阅。⑷估价计算

司法鉴定中的每个估价计算过程和数据来源,必须严格遵循估价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有理有据,避免“拍脑门”,确保估价计算过程的科学合理,确保估价结果做到准确无误。6.规范的作业程序

司法鉴定估价的风险防范,关键是要估价师和估价机构树立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估价师应当严格按照估价程序,执行每一步估价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估价机构应当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技术审核、资料存档等制度,规范估价作业程序。

三、结论

司法鉴定评估业务的拓展不仅为评估机构拓展了业务收入,增强了估价师的参与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同时也给估价机构和估价师的带来了潜在的各种风险。树立法律意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执业水平是防范司法鉴定评估风险的必要途径。

篇2: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1、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资产评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中介专业服务行业。目前,资产评估已经深入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与资产评估事项有关的诉讼案件在逐渐增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评估风险的威胁。关于什么是资产评估风险,我国理论界和执业界有多种理解,如: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指“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及评估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对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严重偏离现行市场价格,而给客户、第三者及其它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带给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的相关法律责任”。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定义,至今国内并无定论,但是对资产评估风险涵义的阐释一般在以下几点是相同的: 第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评估项目信息或说明的不确定性、计价的不确定性、评估项目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评估风险的发生,至于何地何时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第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评估事项引起的,具体来讲就是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判断,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引起了法律诉讼。第三,资产评估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资产评估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是使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资产评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消除评估风险,但是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由于资产评估活动涉及经济领域的广泛性,因此,资产评估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2.1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又称刚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本身不能直接控制的,但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无法控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法律法规欠缺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评估行业本身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评估监督体系尚未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很难验证。评估人员缺乏充分的执业法律依据。(2)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目的干预评估活动,强行参与评估,甚至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结论的公正性,造成资产评估值严重失实。[!--empirenews.page--](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市场交易信息、相关技术参数不充分,信息的可靠性不高,增大了评估师的评估风险。(4)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产生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形成,使评估师缺乏充分的执业依据而带来风险。2.2 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又称柔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能够控制和防范的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评估机构内部管理不健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个别评估机构法制观念淡薄,将某些不合法或有争议的资产也进行评估;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在承揽业务时违规操作,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评估服务;评估机构规模大小、人员结构、执业水平等因素与评估目的存在差距等。这些状况都可能给评估机构带来风险。(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有些评估师过分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资料,忽视对资产价值尺度判断的市场性,无原则地满足委托方的不当要求,明显高估或低估委估资产价值等等,由此导致评估风险。(3)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评估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但是,实际中评估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评估经验总是有限的,而评估对象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会使评估结果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即使执业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也可能由于评估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出现判断失误而引发评估风险。实际工作中,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有些可控风险的产生就是源于不可控风险。

3、资产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评估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把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陷 资产评估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备。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办法、条例作为资产评估师的执业依据。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由此形成评估行业多头管理、法度不

一、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形中加大了评估机构依法执业的风险。3.2 科学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滞后 日益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趋势为评估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也对评估师提出了更专业、更综合的要求。但是,目前除了财政部已发布实施的两项基本准则和一项具体准则之外,其它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等尚在制定和修订之中。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不完备必然会造成评估师执业本身的高风险。[!--empirenews.page--]3.3 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操纵 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 造成了行业性的垄断和资产评估行业的条块分割局面,使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一块领地,资产评估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土壤。在一些兼并、合并和转让等评估事项中,政府行政部门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会干涉、操纵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公正估价,从而客观上增加了评估机构的风险。3.4 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很多评估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对评估中的项目接洽、协议签署、资产清查与鉴定、具体评定估算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写等各方面缺乏质量监控,致使评估人员在评估操作中只注重工作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评估的质量。风险意识淡薄是评估机构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此外,评估机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评估质量的好坏与评估人员的利益不挂钩,难以调动评估人员讲求评估质量的积极性,往往会给评估机构和人员带来潜在的风险。3.5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低下 为了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多做业务增加收入,评估师往往未能格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滥用评估假设,弄虚作假,随意选择评估参数,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从而为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执业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晚,资产评估理[1][2]下一页 论还不很成熟,评估人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相关培训工作不到位,因而造成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执业能力有限,直接导致评估风险的产生。

篇3: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1妇产科发生护理风险因素评估

1.1 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就目前情况来看临床工作的护士年龄趋向年轻化[2]。由于新旧替换过程中, 护理队伍交接梯队出现了断层, 新近毕业的护士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临床工作经验不足、与患者协作能力不强等各种原因, 都容易引发护患冲突导致患者投诉, 造成对护理人员信任的危机。

1.2 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由于病痛折磨, 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而缺乏风险意识, 这样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或意外, 患方就会因没有医学知识信息而不理解、不接受, 因为护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性, 缺乏沟通, 就认为意外的发生是医疗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或者失误而造成的差错事故, 结果与医院闹纠纷,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暴力等过激行为。

1.3 大多数医疗护理纠纷是由于医疗护理人员的言语和行为不当、或者过失造成患者及家属的强烈的不满, 从而导致患者进行医疗投诉, 甚至向医院提出巨额赔偿和法律诉讼。有时是由于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引发的纠纷也经常发生, 如:因护士脱岗延误手术患者的抢救等;另外随意议论他人, 诱发护患之间发生冲突, 少数护理人员当着患者 (或家属) 的面将患者医疗护理方面不全面或明显的医疗缺陷暴漏, 并就此随意发表议论。

1.4 护理人员行告知义务不及时、不全面, 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对国家法律条文不熟悉, 不明确作为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护理操作中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告知的较少。例如给患者吸痰时要告诉患者, 吸痰的目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 但是在吸痰的过程中对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而导致患者出血, 如果事先没有告知患者或者告知的不全面。

2妇产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组织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是护理风险防范的关键措施, 护士长是临床第一线的护理管理者, 护士长的工作方法及态度在预防护理就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既是对护理工作的监督者, 又是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意见的倾听对象, 因此护士长要认真听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取得信任, 通过护士长的沟通, 及时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不足和护理安全隐患, 及时化解护患矛盾, 杜绝或者减少可能发生的护理差错。

2.2 对全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全体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进行风险意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 让护理工作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树立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力, 并且同时保护自己。

2.3 加强急救物品的规范管理, 例如常用护理物品、急救的仪器设备都要保证是正常状态, 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管理、 保养和维修等, 经常组织全科室护理工作人员培训, 以保证在抢救患者时做到呼之即到, 战之即胜。对护理文书要规范书写, 经常进行护理质量检查, 加强病例等资料的管理。护理相关文书等填写要及时、客观正确, 坚决杜绝涂改、粘贴避免将主要内容添加或者修改。

2.4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定期进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及抽查, 积极组织开展新技术的学习。在临床工作中, 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改善服务态度, 规范服务流程, 在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 做到举止文雅、语言亲切,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样才能降低护理风险的程度。

3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服务性、动态性和直接性, 并且在临床医疗护理服务活动中, 与患者接触最多, 最频繁, 所以发生护理差错的概率相对也较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普法知识的不断深入, 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的权益, 而护理这个行业又是一个具有高责任、高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3]。我们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逐渐在增多, 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确保的护理工作安全性,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我们要建立建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增加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以预防为先, 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以减少纠纷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护理,风险评估,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邹晓清.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6) :22-23.

[2]任泽娟, 李林, 胡娅丽.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护理管理杂志, 2004, 3 (1) :2321.

篇4:论司法鉴定评估工作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大学生状告母校所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件。纵观这些案例,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服,而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映了当前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与学校依法治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的矛盾。这些案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高校出现法律风险的原因,防范法律风险的意义,以及如何防范进行探讨。

一、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和教师之间大部分是用道德来约束,没有具体的法律约束,这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我们在探讨高职学生管理法制化问题时,必须明确高职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讲,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包含着两层内容:其一,两者具有特殊的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性质。其二,两者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法律风险的原因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按诉讼原因不同可分为八类;一是考试作弊被取消学位的;二是不及格被取消学位的;三是英语未过四级被取消两证的;四是学校侵权未尽义务的;五是学生在校期间被无故侵害的;六是学生因违反校纪校规被退学的;七是学生装非法定原因未被学校录取的;八是学校乱收费的。具体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学校方面的原因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在体制改革中,自身的一些规章制度没有跟上,新制度与原有的制度没有很好的接轨,给学生状告母校找到空间。二是学校处分学生的程序欠缺。在学生管理中,学校往往只重视实体规范,不重视程序规范。三是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缺乏公开性透明性,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时没有交待清楚,没有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产生误解,给大学生告母校留下隐患。

三、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生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告学校的问题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1.高校管理者应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

转变观念,依法管理学校是当前高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管理者能否树立法治观念,是实施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础。要确保高校达到依法治校的目标,学校应建立一支以校内外法律专家为指导、以知法依法管理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为基础的精干队伍,确保学生管理的规范、合法。学校可通过培训班、讲座等方式,帮助管理者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和在教育中的平等主体地位,明确自己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履行的义务,增强法治观念、权利的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程序意识。

2.依法建立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学生规章制度是高校根据教育法规及有关政策制定,适用于本校范围内的管理活动。加强依法管理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加强高校内部学生规章制度的规范化。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学生的权利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人设计的,任何以人为管理对象的规章制度,都应以人为核心和归宿。规范公正的程序是对权力滥用的有效制约。高校学生管理特别是涉及学生权益问题的,要严格按照规范公正的程序进行。处分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诉讼权,特别是涉及学生根本性权益,即学生身份的取消等,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组织的作用,增强他们在学生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增加他们在学生处分、申诉组织人员的比例,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作用,赋予他们充分的权利和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利益的代言人和权益维护的参与者、主力军,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完善学生管理监督和救济机制

只有畅通学生权利救济通道,才能避免学校与学生的紧张关系。首先,可考虑建立高校学生法律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其次,在高校内部建立学生申诉制度,当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以向学校申诉。通过申诉,尽量使学校与学生的纠纷在学校内部得到解决。最后,要把处分决定送到受处分学生手中,要对其进行教育解释,学校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处分,依据是什么,使受处分学生心服口服,综观诸多高校学生告母校案例,有的学校就是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处分决定作出了,但不与受处分学生见面,不作解释,从而使学生与学校关系紧张。

参考文献:

[1]余东明:学生屡告母校催生法治校园[J].法制日报,1996-10-25(2).

[2]尹晓敏:高校处分权行使的程序规范要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春霖:对大学生诉母校现象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6(11).

[5]路景山:谈高校依法治校与防范学生管理法律风险[J].教育探索.2007(4).

[6]最高人民法院.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S].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

篇5:纳税评估风险防范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确定对象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0901、29190902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资料稽核 其他信息来源 确定对象★

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

三、风险描述

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应评估未评估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评估选案程序规范。

2、评估选案依据明确。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2、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3、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选案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确定评估对象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层级权限控制:将评估对象确定的权限及评估延期、中止或终止评估的权限集中至县级单位以上,避免对象确定的任意性。选案依据和审批手续清晰完整。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评估选案岗是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或本地区税源管理的需要,定期通过评估软件进行数据稽核,建立待评估对象信息

2、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的情况;评估对象确定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3、基层分局(市区税源管理科)是否定期向评估选案岗报送评估对象建议且由评估选案岗对报送的评估建议对象的理由进行审核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分析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1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采集信息

2、自动分析

3、人工分析★

4、记录分析结果

5、措施选择★

三、风险描述

1、未进行数据分析,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应发现疑点未发现

3、措施选择不当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常规评估分析方法应用准确。

2、分析结论和疑点取舍有依据。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CTAIS2.0、税员源监控决策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3、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

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4、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人员分离控制:将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锁定为专业化管理员,并集中至专业化管理股,评估人员不从事税收基础类管理,即评估人员不从事日常管户。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分析工作流程在评估辅助工作软件中为必经流程。计算机自动产生的疑点的剔除,机内存有记录。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按照人员分离控制的要求由专业管理员实施纳税评估

2、评估分析人员是否在软件自动分析产生的疑点基础上开展比对分析。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约谈说明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2、29191103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发出约谈建议

2、自查补报取代约谈或约谈说明

3、自查复核★

4、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应约谈未约谈,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对未在约定时间与税务机关进行约谈的纳税人,不按规定转入实地核查。

3、未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及时送达约谈建议,将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告知纳税人。

2、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自查项目清晰。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

2、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3、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

4、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5、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九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相互监督控制:与纳税评估的对象进行约谈时,必须同时有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在约谈记录上同时签字。

2、工作流程控制:约谈建议须通过系统制作生成,约谈记录也须输入系统,减少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

3、外部反馈控制:约谈结束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在约谈记录上签字。

4、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有关自查事项延伸核实。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实地调查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4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提出申请——审批备案——核销联系单

2、下户调查——工作记录★

3、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未按规定办理实地调查审批手续,直接下户核查。

2、实地核查结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披露。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没有关系,或者擅自扩大调查范围

和延长调查时间。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实地调查过程符合管理员的“下户行为规范”。

2、实地调查记录能清晰反映工作过程。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相关。

4、实地调查发现的纳税人的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按规定程序与标准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

2、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3、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4、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国税发〔2005〕43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评估过程确需实地调查核实事项,事前制定计划,确定调查核实项目,通过评估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结束后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录入系统,统一转交评估处理环节。

2、外部反馈控制:实地调查结束后将有纳税人签字的《税务人员下户管理

服务联系单》带回核销。

3、相互监督控制:调查工作须两人以人参加,工作报告由参加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

4、集体审议控制:实地核查情况与结论形成记录调查人员签字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相关手续和材料备案。

5、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实地调查事项进行延伸核实。

6、事后监督控制:定期对实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外部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通过纳税评估辅助工作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过程中需要延期或增加调查项目,是否向审批人办理备案手续。

2、是否存在违规实施实地调查的情况。

3、实地调查工作记录,是否由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处理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5、29191106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2、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建议

三、风险描述

1、评估处理结束后仍有未排除的疑点。

2、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未作移送稽查处理,以补代罚。

3、未按规定制作管理建议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作出评定处理结论

2、除移送稽查处理的情况,评估处理结束时有关分析疑点得到解释或者排除。

3、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移送稽查处理。

4、按规定出具管理建议书。

六、过错行为:

1、为按照规定对评估结果处理

2、纳税疑点未排除为移送

3、未按规定移送稽查 工作标准

一、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二、纳税评估人员发现所管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发现申报不实或税收定额不合理的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三、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四、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二十二条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2005]40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本年变动 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通过系统查询各环节工作记录,用以分析判断疑点是否全部排除;评估处理结束后,相关处理意见转至评估复核岗位进行审核。和稽查等相关部门的资料交接清单及时备案。

2、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评估案值较大的案件及时复核是否按规定移送稽查处理。

八、考核测评

1、对明确的需要向稽查局移送的情形,是否按管查互动的要求及时向稽查部门移送

2、评估情况处理是否均纳入系统监控,是否存在违规机外处理的情况。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复核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7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复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三、风险描述

未按岗位设置实际履行复核职责并反馈复核意见。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独立控制原则,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工作标准

一、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二、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三、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复核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从事评估复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复核结束后,复核记录随同其他评估资料转交评估审

批岗。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审定

二、工作步骤

1、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签署审定意见

三、风险描述

未按规定履行集体审议制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集体审议原则,认真履行审定职责。

六、工作标准

审定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苏国税发【2004】227号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情况复杂的,应当集体审议。

七、防控措施

1、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2、集体审议控制:对评估案值较大的评估对象提交分局集体审议。法律责任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

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矿业权抵押评估的风险与防范

一、矿业权抵押和矿业权抵押评估的定义

(一)矿业权抵押是指在依照有关法律的条件下,矿业权人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根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6条“债权人要求抵押人提供抵押物价值的,抵押人应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抵押物。”

(二)矿业权抵押评估是为抵押行为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提供矿业权价值的咨询服务。由于矿业权抵押评估报告是用于矿业权人的融资、筹资等活动中,与矿业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其风险较大。

二、产生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原因

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会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的不良后果,评估者要对此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就会产生评估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抵押行为当事人影响

抵押行为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授意评估机构按照他们的要求出具不实的报告,或者提供虚假资料,误导评估人员,以获得能够满足其目的的评估报告。抵押行为当事人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矿业权抵押评估的顺利进行,为评估报告的出具带来一定风险。

(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我约束不到位

评估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如果评估人员业务能力有限,选用评估方法不当,选取参数不合理,得出的评估结果就会失真,评估报告的叙述不完善或不完整也会在将来带来麻烦;有些评估机构看重眼前利益,不执行评估规范和要求,无原则的满足当事人的不合理要求,出具不实报告,从而带来风险。

(三)矿业权评估理论技术不完善

我国矿业权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评估准则还在陆续制订,矿业权价值的内涵尚在论证当中,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评估中需运用的一些指标参数如何取值还在研讨中,抵押评估具体用哪种价值类型,评估界还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市场价值、有的主张清算价值,而欧洲评估界则提倡运用抵押贷款价值类型,即对抵押品评估,侧重对抵押品价值下限的估计而非当时的市场价值。作为指导评估工作的评估理论研究的滞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评估风险。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对矿业权抵押的问题上,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互相矛盾,这些也增加了抵押评估的风险。

目前,我国矿业权抵押实行的是备案制,《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7条规定:“矿业权设定抵押时,矿业权人应持抵押合同和矿业权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矿业权抵押解除后20日内,矿业权人应书面告知原发证机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1条规定:“当事人以本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矿业权抵押,又不属担保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依照《担保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新的《物权法》关于抵押的规定,未涉及矿业权抵押何时生效。在矿业权抵押生效的问题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不明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矿业权抵押备案并非强制性的,如果存在矿业权重复抵押的情况,评估机构将很难作出判断。

新的《物权法》第190条规定:“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而《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0条规定:“已出租的采矿权不得出售、合资、合作、上市和设定抵押”。对已出租的采矿权是否可以抵押,国家法律和部门规章相互矛盾。

对采矿权的抵押,各地区也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地区可以用采矿权单独抵押,而有的地区采矿权不能单独抵押,如《福建省矿产资源条例》规定:“采矿权抵押时,其矿区范围内的采矿设施随之抵押。”

(五)矿业权自身的特殊性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只有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投资风险性很高,特别是勘查程度低的探矿权,其勘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探矿权转采矿权时,探矿权人未必是必然的采矿权人,根据我国的法律,探矿权人仅仅是有优先取得采矿权的权利,因此探矿权作为抵押品风险级高,目前金融机构基本不接受探矿权抵押;采矿权是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仅其价格处于动态变化,其资源储量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而且矿产资源储量很难准确计量。土地和房屋建筑物是有形的、直观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变的,例如一套200平米的房屋或一块100亩的土地,正常情况下,在经济使用年限的几十年内,仍然是200平米或100亩,面积不变,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其面积,其价值的变动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变动,如果市场价格不变,其价值也保持不变。而采矿权则不同,因矿产资源大多是深埋在地下的,无法直观测量,资源储量本身难以准确计量,并且随着开采的深入,矿产资源储量的也会逐步减少,甚至为零,例如一个正常生产的矿山,即使矿业市场一直是稳定不变的,但其采矿权价值还是会递减。而且采矿业的管理比较特殊,如果生产过程中矿产资源补偿费及资源税未及时足额缴纳或出现生产安全问题等情况,就无法正常进行开采,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也将影响银行抵押权的实现。由于矿业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矿业权抵押风险高于其它不动产抵押。

三、产生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后果

评估风险一旦产生,将给社会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一)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由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是以抵押资产价值为基础,如国内银行一般按抵押资产价值的五成至八成发放贷款,如果评估师对抵押资产评估存在系统性的高估,为银行贷款提供决策基础的抵押资产评估事实上会误导银行贷款决策,会给银行在未来带来越来越多的呆账坏账,造成银行资产的流失。

(二)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承担法律责任

因为评估人员的失误,评估结果的失真,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08年8月国土资发〔2008〕174文发布的《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16条第六款规定:矿业权评估师“接受委托人或其他相关当事人对评估方法、参数和评估结果授意的”、第七款“签署虚假或有重大差错或遗漏评估报告的”,“由注册机构撤销执业注册,并不予再次办理注册”;第24条第六款规定:矿业权评估机构“出具虚假或有重大差错或遗漏评估报告的”,“由登记机构撤销登记,并不予再次办理登记”。

(三)影响社会稳定

美国国会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动产评估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大量缩水,是促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一旦爆发,整个经济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动荡,经济萧条,企业倒闭,收入水平下降,失业人数增加,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对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防范

为了在抵押评估过程中有效防范评估风险,必须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谨慎执业。

(一)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

矿业权评估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它既要有财会、矿业经济管理、市场等经济学科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地质、采矿、选矿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评估机构不仅要组织评估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协会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自行组织评估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补充、更新知识,交流业务经验,不断提高评估人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评估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

要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把评估风险降至最低,评估机构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执业操作、项目负责、内部审核、风险评价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和评估人员的利益。

(三)加强对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评估人员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评估准则,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等不良行为,在承接业务、评估操作和评估报告形成过程中,不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遵循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评估过程中,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充分估计评估对象可能受到的限制和损失,避免夸大资产价值引起报告使用者盲目乐观,并非评估报告中作出必要的风险提示。在抵押贷款评估的各个环节中,都需遵循谨慎性原则。

评估委托阶段:认真调查待评估对象是否满足抵押条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其抵押评估价值应该为零,因此,在承接业务时首先要调查待评估的矿业权其产权是否明晰,是否有争议,是否属于再次抵押,如果属于再次抵押,能否满足再抵押的条件;其次,根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矿业权的出租、抵押,按照矿业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管理”、“已出租的采矿权不得出售、合资、合作、上市和设定抵押”,因此还需调查其是否符合转让条件,是否出租,如果属于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评估机构就不应接受该项评估业务。

评估准备阶段:在调查、收集资料时,需查验采矿许可证原件,核对采矿许可证上的采矿权人和矿山名称同抵押人和抵押矿山名称是否相符,核实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对委托人提供的地质资料和设计资料、开发利用方案、评审资料等,需核对其原件,所提供的资料需有编制单位盖章和相关编制人员的签字,并附有编制单位的资质证书。

评估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评估程序实施评估,在评估计算过程中,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委托方提供的经济技术参数、生产统计资料、财务资料进行甄别和比较分析,剔除虚假参数,调整不合理的参数,不要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费用,避免高估资产价值,给抵押权人带来风险,也不能故意压低资产价值,损害抵押人的利益。

出具评估报告阶段:在编制评估报告时按照规范撰写,并充分披露有可能影响到评估结果和报告使用的所有信息,如:评估假设、评估基准日后调整事项、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等,避免因评估报告不详实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五)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上一篇:宫崎骏经典动画语录下一篇:《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