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文化论文

2024-04-16

禅文化论文(精选8篇)

篇1:禅文化论文

突出核心品牌 打造东方禅林

——对促进宜丰禅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建议

棠浦镇人民政府 李宇

在《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合力打造禅文化品牌,加快旅游升温升级”这一重大施政纲领,并着重强调要打造禅文化品牌,将宜丰的禅文化旅游送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游客来了宜丰就记住禅宗,想到禅宗就想到宜丰。个人认为,突出东方禅文化品牌的旅游发展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禅文化品牌打造成功与否对能否实现宜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具有极其重要、极其迫切的意义。

一、突出东方禅文化核心品牌的地位

1、资源综合优势明显。宜丰种类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以官山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而且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客源条件、市场先入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此外,陶渊明品牌、天宝古村品牌、红色品牌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特色,对旅游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这些资源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单个单个的吸引点,零星散落,没能形成一片,单个的旅游资源特色没能与其他的特色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组合。相比之下,禅文化品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今仍遗脉相承,景点丰富,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且在全市乃至全国佛教文化当中都可谓独树一帜,品牌优势明显。

2、产业基础更为有利。从现有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来说,禅文化品牌旅游产业基础更为有利,传统的禅宗寺院、禅文化遗迹保存的非常完好,且较为集中,有利于旅游开发,新建的东方禅文化园已经迅速成为全县一大亮点,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一个必去之处,而且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已陆续有很多外地游客来参观游玩。相比之下,其他旅游资源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可行性不够。

3、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发展旅游产业需要巨大的财力、人力投入,而我县经济实力有限,各类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却分布散乱不集中,且要么价值较低、要么规模较小、要么投资太大,这客观上给高密度、集中性、规模化的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难度。因此,我们要确定一个突破方向,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予以全力发展,而这个突破方向非禅文化品牌莫属。优先发展禅文化品牌,就是要明确它的核心地位,全县发展旅游的所有财力、物力、人力、政策、项目都应该向禅文化品牌倾斜,其他旅游品牌的发展都应自觉围绕这个核心进行。

二、成立品牌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1、推动权责部门联动。十二五”规划既然把发展旅游业,尤其是要打造禅文化旅游品牌,做为一项如此重要的五年工作规划来抓,就应该在领导层次上、组织层次上做到同样的高度。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要在五年内打造出一个品牌,着实不易,非是旅游局或着临时性的旅游发展会议所能做到的,必然要综合各个相关部门来参与,要把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的部门都集合起来,以共同打造品牌,打造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2、成立一个常设机构。禅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必将是一个关联度高,时间持续性久的过程,必须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力度的持续性。个人认为,县委、县政府可以参照“竹产业小组”的模式,成立一个类似的禅文化品牌旅游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相关部门归纳为成员单位,安排一个副县级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该办应当为常设机构,长期负责发展禅文化旅游品牌的协调、督促工作,统一、有效执行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禅文化品牌工作的措施、方案。

3、保证政策的连续性。旅游产业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且禅文化旅游品牌宗教倾向明显,难免脱离政治意义,在这两个原因的作用下,打造禅文化旅游品牌这项政策的稳定性、长久性、连续性难言定论。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状,宜丰为山区县城,人流较少,经济落后,而且旅游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在这样的现状下,要实现禅文化旅游品牌的崛起,完全按市场运作是绝对不可能成功,必然要以政府政策推动为主导,尤其是在产业建设的前期,在夯实产业基础的过程中,必须由政府来主导,而且要确保政府主导的连续性,确保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或扯东顾西,眉毛胡子一把抓,弄成一盘散沙。

三、把东方禅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块”来抓

1、要看成一个“大块”。禅文化品牌做为一个大范围、大概念的旅游产业品牌,其下应该分成多个具体的小品牌,现有的洞山、黄檗山禅宗祖庭寺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建设的洞山、黄檗山、古南园禅修中心,正在建设的东方禅文化园,有待深入开发的禅茶、禅果产业,尚未挖掘的禅饮食、禅文艺、禅园艺,以及未成型的禅文化展览、论坛、讲座等纯文化产业。如果说禅文化品牌是棵大树,那这些具体的品牌就是这个大块品牌的枝干。要把禅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就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大概念意识,必须对其下面的枝干、支撑进行细化,细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小品牌,并予以一一打造,从而撑起整个禅文化品牌。

2、要结成一张“密网”。要做大做强禅文化旅游品牌这个“大块”,不仅仅是要把它下面的每一个小品牌做大做强,更需要把这些小品牌紧密的结合到一起,把这些单个要素有机的整合起来,紧密、有序、突出重点的串联成一张大网。构建以禅宗祖庭寺院、禅修中心、东方禅文化园等主要固态场所为中心,融入禅茶艺、禅文艺、禅园艺、禅饮食、禅文化活动等背景文化,附以禅茶园、禅果园等为附属景点的禅文化旅游品牌网络,在这个品牌网络中,重点要突出,特色要鲜明,元素与元素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

3、要自视为一“小块”。宜丰县旅游发展既要从符合宜春市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推进,与周边各市县相协调,共同开发发展旅游;又要以竞争的意识,争取从中脱颖而出,从而占得先机,率先崛起。这一点对发展禅文化旅游品牌尤为重要,宜春已明确了大力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打造禅宗圣地和禅都宜春,就这个大局而言,我县就应当自视为一个“小块”,与奉新百丈寺景区、靖安宝峰寺、仰山栖隐寺等共同构建起整个宜春禅文化旅游的大版图。此外,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中的融入方略,将宜丰禅文化游推介融入上至武汉、庐山,下至井冈山的3小时旅游经济圈中,形成北上武汉登黄鹤楼,中入洞山修禅养性,南下井冈受革命教育的大旅游路线。

四、实施三项具体措施

1、引导开展一系列佛教活动。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引导佛教协会组织、举办各种佛教活动,促进禅文化传播,弘扬宜丰禅宗文化,如举办各种佛教法会、佛法讲座、禅文化渊源展览、素食节等等,吸引大量的佛教信徒前来参与,并以此带动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形成宗教旅游产业。

2、建立一座禅宗文化展览馆。非常有必要在东方禅文化园内增建一座详细介绍禅宗文化、禅宗发展演变的展览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东方禅”的神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展现给广大游客,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通过人物介绍、图片介绍、佛教经典故事等载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是要深入发掘并着重介绍发源于我县的曹洞宗和临济宗的具体历史,主要人物、经典思想、历史典故等。

3、打造一支禅游从业者队伍。从一般的旅游从业者队伍中、本地历史文化造诣较高的学者中、佛法研究颇深的僧侣中或其他潜在人才中选拔组建一支具备较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佛教专业知识素养的禅文化旅游“开拓者”队伍。从文化历史功能上下手,深入发掘潜在禅文化资源,并及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包装,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资源优势。有目的、有组织地发动出家僧侣和在家居士参与促进全县东方禅文化旅游发展,成为佛教旅游产业中的内行导游,为地方文化经济服务。

篇2:禅文化论文

“莺儿说,自家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倒在其次。且不论那没说出来的好处究竟是什么,莺儿这一评价本身倒是十分中肯:无论蜂腰桥上扑蝶时的艳丽,还是母亲怀中撒娇的亲昵,都称不上最美的场景;无论诗社里的锦心绣口,还是绘画养生旁类杂收,亦不足以令人倾慕。一直以为,这么个博学多才的女孩儿,放下诗书勤于针线,虽是安于本分,却也令人惋惜。然而仔细想来,或许那描花刺绣的场景,才最是沁人心脾:“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无须花粉的自然之美不必多言。半新不旧的衣着,朴素淡雅的房间,如雪的面庞与精致的针线交相辉映。如此安静的场景,除了美丽,竟有几分禅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淡去忙碌,远离纠葛,回归那样一份宁静,如此清明,使空性的灵动于当下展开;更有那样一种安详,如此温暖,让生命的美丽得以充分绽放。温柔体贴,待人接物总携沁人馨香;博闻强识,日常点滴显其明艳灿烂。讽时谤世的诗词或可一窥其浩然清远;高山仰止的内心更要谓之以如雪晶莹。多少人倾慕她的艳冠群芳,可又有谁能解读这份绮丽如虹?无形无色的净水,正是天边彩虹的真身;淡到极致的内心,才是艳冠群芳的根本。充满活力的天性,自是绚烂生命的根源,但不加约束的热毒,却会使生命近于疯狂。知著甘苦的学历,恰似洗涤心灵的清泉,冷香固然是种束缚,但正是它,将生命达到新的高度。

其在《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谈禅、机锋的故事多有描述。例如,作者在第二十二回贾宝玉的《参禅偈》:“你证我证,心证意 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林黛玉续:“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按故事的起因是湘云说出演戏的女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林黛玉说拿她比戏子取笑。宝玉生怕黛玉恼怒,马上使眼色,结果却惹恼了湘云。宝玉即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水浒》戏中《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于是,就引发了众人宝说黛玉的偈语才是悟彻,笑宝玉钝愚,以此阻止他参禅。其实,作者借参禅引出史湘云奚落黛玉像演戏的是一句机锋,意思是借用来影射汉人仕清者如戏子。

又如,作者在“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回中写到: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第九十一回)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但是,这可是佛家的禅语呀!

而在红楼梦中的禅语不止于此,在平日里的对词写诗中也可见一斑。

一是作者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到众人入园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后贾宝玉说过一句著名的佛家禅宗的典故——“曲径通幽处”。原文如下:

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何如,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按照“曲径通幽处”,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因其中有一联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唐诗》卷一四四)。此联句乃唐诗中的名句,历代广为传诵。此诗句中语带禅机,意思是说了佛家的道理,即一个人要到达能领悟妙道的至高境界或成就,不会仅仅是坦途,先得走过一段曲折坎坷的小路。

二是作者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借宝钗之口,对于家乡蕲州先贤黄梅的五祖禅宗弘忍欲求法嗣以偈语选择接班人的故事,推崇备至。书中写道: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宏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生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而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撒开手不成?

薛宝钗所说的这个故事,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弘忍为挑选法嗣的故事。弘忍挑选法嗣的方法也很别致。所谓“法嗣”,即衣钵传人。一天,师父弘忍别出心裁地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以显示他们对于佛的理解,从而显示出优劣。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闻之,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进行比较,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惠能作为法嗣传承其衣钵,是谓禅宗六祖。弘忍并当即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命他连夜南归韶州。弘忍这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深得楚人敢于创新的传统。而大弟子神秀卓锡于荆州当阳山的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播,后创禅宗北派。故光绪《蕲州志》称:“南北之宗,皆寓于蕲。”这就是《红楼梦》书中薛宝钗所讲述弘忍以偈语选定法嗣故事的由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不仅借宝玉参禅、悟禅的禅宗思想,表达自己的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尽管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作者主要用以揭露封建王朝末世的黑暗现实与世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趋势,是一个历经了纷纷世事的老人的一种回忆,消极是难免的,所谓韶华皓首的感叹。或许也像许多人说的一样其中隐藏着一些秘密。但应该还不至于到“想让我们看空这红尘”的地步。突然想到金刚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文献 《全唐诗》

《红楼梦与禅》圆香出版社:佛光文化

篇3:少林禅文化的养生作用探析

关键词:少林禅文化,养生作用,探析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压力逐渐变大,虽然人们业余生活相比以前丰富很多,但是人们的亚健康状态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就是假期中间去旅游,往往也只是从表面领略风景名胜,不能很好地从深层次理解其内涵。就像人们游览少林寺,大多是半日游、一日游,真正能够在旅游中了解少林禅文化的极少,利用少林禅文化健身养生的更少,当然寺院的讲禅堂少,高僧不多也是一个原因。可是怎样才能让人们了解少林禅文化,并把这些国粹发扬光大,为人们健身养生服务呢?我们先来看看少林禅文化的养生作用吧?

1 少林禅文化的起源及现状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南朝梁武帝时(520 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渡江来到少林寺,传授禅法,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儒、佛、道三者在养生领域互相渗透,佛教融合了儒道两家精华,在唐代成为中国独特的禅宗[1]。因为少林寺创立了独特“中国禅”,所以确立了在佛教界少林禅宗祖庭的地位。

少林禅宗虽然是儒道佛相互渗透,逐渐发展的,但是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深,佛家坐禅讲究修心养性,这和中国传统养生的修心养性是相一致的。曾有人这样说,禅宗是在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保留着佛教外壳,实质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禅宗的创立标志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2]。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这说明中国的少林禅已经不是印度禅了,而是独居特色的中国禅。

2 少林禅文化对人们的养生作用探析

2.1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现代病”

现代病是一些由于科学高速发展带给健康人的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犹如空调病、电脑病、富贵病等[3]。

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透支了大量的精力和体能。比如无节制网上冲浪、长期熬夜、大量饮酒吸烟、过度疲劳工作等等,导致因睡眠不足、人体生物钟节律紊乱引发了身体种种不适。诸如电脑病,空调病、汽车病、节假日综合症等现代疾病纷至沓来,困扰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当员工和工作单位之间产生不协调时,就会出现工作压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航空管制员的工作最紧张,他们因长期在思想高度集中的紧张状态下工作,易导致患胃溃疡或出现其他工作压力综合征症状。职业妇女因工作精疲力竭而表现出疲劳、易怒和头疼等症状的职业妇女病、“随身听型脱发”。如果你总是用立体声耳机听音乐,就可能导致头发大面积或局部、暂时或长期脱落,等等。

其实现代病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4]。如果亚健康状态不注意保养,就会过渡到疾病状态,面对这些状况,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病”正悄然引发令人担忧的健康危机。

2.2 少林禅文化对人们的心理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约有80% 的疾病与人的心理有关,现代心理学十分重视“心理暗示”对人的作用。对现代病的治疗方法是建议做深呼吸,医生认为深呼吸不仅可以摄取更多的氧气,同时能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助于放松。深呼吸时可以躺下或端坐,一只手放于体侧,另一只手放于腹部,用鼻子吸气,同时排除杂念,想象胸部充分扩展、肺内正充满氧气,然后感觉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同时颈肩放松,每次不少于3-5 分钟。

少林禅主要就是让人去除私心杂念,达到入静,让人处于空的状态,进入“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的境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说,入定,是一个从粗入细的过程。身体为粗,呼吸居其中,心最为细。当你调节身心时,应该从粗到细,以粗就细,最终令心安静。在打坐中调整身、息、心,在打坐时,根据时间的长短,收摄心念。通过入定调整身、息、心达到蓄精、练气、养神的目的,从而使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少林禅宗祖师跋陀的弟子僧稠禅师(480~560) 俗姓孙,河北昌黎人,后移家巨鹿郡瘿陶(今河北省隆尧县北、柏乡县西)他从道明禅师处学会了一种禅法叫十六特胜法[5]。庐山慧远在其《大乘大义章》中对它有过专门的讨论,他认为是优于不净观等禅修法的,所以称其为特胜。十六特胜法是:

(1)念息短,心如果粗杂散乱,则呼吸短促,在这个短促的呼吸之中,要能够集中心念,意识到自己的呼吸。

(2)念息长,意识到自己呼吸粗杂短促的缺陷,观照自心的细微之处,而能呼吸细长。

(3)念息遍身,觉知色身的空性,观想气息遍布全身。

(4)除身行,去除身体的行为,使心安静,消除粗杂之息。

(5)觉喜,由此而使自得到欢喜。

(6)觉乐,并使身体得到安乐。

(7)觉心行,但又觉知这种欢喜之心的不利的一面,可能会引起贪心之祸。

(8)除心行,进一步断灭这种贪心,消除粗杂的感受。

(9)觉心,从而感到心应该是不沉不浮的。

(10)令心喜,如果除心中消沉,则使心振作而生欢喜。

(11)令心摄,如果心生浮躁,则收摄自心,令心平静。

(12)令心解脱,舍离了心的沉浮状态,得到解脱。

(13)无常行,在这种解脱状态中,体悟到心的寂静,诸法的无常。

(14)断行,觉知法无常能而断灭一切烦恼。

(15)离行,断烦恼而产生厌离之心。

(16)灭行,由厌离心而达到一切皆灭。

此十六特胜法是由定发慧,渐修渐悟的法门。

第一条、第二条和第三条是调整呼吸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把呼吸从开始的短促调整到细长,有利于排除杂念。第四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一条是静心的方法,去除身体的行动,停止大脑的胡思乱想,使心情恢复平静。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二条是调整情绪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是修炼达到的结果,从心烦意乱中达到平静,也就是进入到入定的状态。

少林对僧众的训练从心理上入禅,这种内修或静功的训练正如“气功阐微”中所概括:“入定为功夫,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功,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始无恐怖矣”。 “中国化的佛教亦有‘明心见性’、‘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依自不依他’等说教, 都是在向内用功[6]。”所谓“正思惟”,就是心中不存邪念,思考正确的佛法,以远离贪欲、害念等邪思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7]。《时轮续》里说:净化了的心就是佛、有污染的心就是魔。佛教无论从社会道德层面还是生理、心理层面,都对佛教徒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佛教要求人们首先摆脱世俗的烦恼,去除妄想和杂念,追求内心的寂静,就是要放下一切欲念,达到“空”的状态,再使用“假想观”,就是让病人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使得自己的病趋向于痊愈。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修习禅定过程中特别是入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可以令人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有利于生理机能的自行调节,解除疲劳,提高免疫能力,产生健身之效。

禅宗祖庭少林寺对外开办有禅修体验班,三日禅修,食宿都在少林景区内,在远山清明中体会禅意,是纷繁生活之外的纯净体验。少林禅修旨在禅修体验的基础上开设坐禅、经行与动禅指导以及少林养生功法学习,通过体验少林达摩禅法,学习放松与专注。除此,另设有少林禅茶体验、少林寺佛寺巡礼、素食与过堂体验、佛教礼仪简介等课程,通过体验传统禅宗寺院生活,学习积极、坚毅的人生观[8]。但是这种禅修班最好远离商业操作,并且扩大宣传,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学术科研等。

2.3 少林武禅对人们的身体疗法

在古希腊山岩上曾经刻着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这句格言,向人们揭示这样一个哲理:健壮体魄人人都可得到,那就要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积极的锻炼能够提高机体的各种效能。定期锻炼的最大受益者是你的心脏。所以有“完美的体型意味着完美的心脏”之说。

少林武术以禅入武,习武修禅,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故少林武术又称为“武术禅”。武术禅,也是禅修的一种途径。少林武术禅认为练习少林拳有三种境界,最初的练习者模仿它的动作特点,对自己的外部形体进行锻炼,是有章可循,甚至是有图可依的健身方法。中层境界的练习者为“禅拳合一”无法可依,无招可循,无招胜有招,出其不意,制敌于无形之中。有拳彦说:“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最高境界的练习者用心法指导一切,人们所斗之术是“心”法之争,即由武入禅,由定生慧,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最高的兵法。

佛教所讲的智慧,梵文讲做是“般若”,意思是能看透一切事物的真相,明白来龙去脉。佛教经书《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般若者,梵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由此可见,佛教认为“般若”是至高无上的智慧。慧能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坛经·般若品》) 修习得到这种智慧后,就能够看透一切,明白一切来龙去脉,达到“空”的状态,从而不受种种束缚,思想上得到解脱,心灵上获得自由,心理上没有什么疾病了,才能去追求身体健康。

少林武术以禅为本,禅武合一,既有身体的训练又有心理的训练,是比较全面地对人们进行锻炼的方法。传统的少林体育是禅武医合一的整体,适合青年人练,也适合老年人修炼[9]。所以说少林禅文化博大精深,单单武术禅就能够锻炼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种快速的疗养方法,适合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3 推广传播少林禅文化的建议

3.1 增加少林禅文化研究、传播的基础设施

2014 年9 月20 日少林寺在郑州市郑东新区建设的“都市禅堂”揭牌,虽然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标志着少林禅文化已经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其他大城市也相继出现都市禅堂,小城镇的小佛堂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目前少林禅文化的传播推广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辐射力, 但是与其所具备的价值和品牌来讲是不相匹配的,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好比现在大学校园内,图书馆已经成为了标致性建筑,少林寺需要类似的藏经阁、讲禅堂等标志性建筑。

3.2 创新少林禅文化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方式

少林禅文化在新媒体上有多种传播方式,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创新,传播推广的知识性、学术性还不够专业。比如在有条件的大学中,心理学方面、养生学方面、中医学方面、传统体育方面等都可以把优秀的少林禅文化作为选修课的内容,把科学的少林禅文化推广下去,让少林禅文化的健身养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3 促进少林禅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

目前少林禅文化研究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少林武术节已经开到第十届了,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也是如火如荼,《中华武术(研究)》、《少林学论文选》等一些期刊书籍收录了很多少林禅文化的优秀论文,但是少林禅文化独步天下,内涵深邃富含哲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研究,才能让传统优秀的少林禅文化去伪存真,更好地为人们的健身养生服务。

4 结论

本文对少林禅文化的起源及现状、少林禅文化对人们的养生作用探析、少林禅文化的传播推广出现的问题等做了研究,发现少林禅文化对人们的身心作用很大,很适合对当前出现的现代病的治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并加以推广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对少林禅文化的传播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释永信.少林学论文选[M].郑州:少林书局,2006:150.[2]

[9]赵国成.少林禅武医探密嵩山论剑[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44.211.

[3]http://baike.so.com/doc/649800.html360百科2014-9-10现代病.

[4]张红克,等.大学体育与健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温玉成.少林访古[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王德有.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方笑一.佛教养生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8.

篇4:禅智慧·禅生活·禅文化

经过堪布嘉样活佛、加措活佛、顿珠法师与参加论坛企业家做亲切开示后,企业家与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了交流沟通,将禅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了融会贯通。众位法师、老师在论坛上向企业家讲述了自己在禅修、生活上的感悟。

谦和法师:“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快乐是生活一天,不快乐也是生活一天,何不让自己生活的快乐一点,绽放的存在着呢?很多外表看似生活的鲜光亮丽,实际内心长期积压着痛苦、劳累,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压得快要窒息,能向谁倾诉心中的痛苦?又有谁理解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权利、名利这些身外之物...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答案,很多时候只是没有找对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

现场一位企业家学员通过两天的学习,有深切感触: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爱的不够。你的痛苦来源于头脑的里的贪嗔痴念,活不出自我,但是内心深处的善念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没有在适时的机缘下显现被激发出来。这次禅论坛,就在这一刻,感觉自己像重新活了一次,再也不想那些烦恼痛苦。人生短暂,在这短暂的生命时间里,要活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就在此刻满心欢喜、头脑清晰、浑身轻松自在——这就是禅的味道。

当你觉得周围的人和事都变得美好的时候,你的胸襟也就变得开阔了。而且你也会发现,你原来看不顺眼的东西,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内心在作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自然创造的任何一块顽石也都有它的美妙之处。我们感怀一颗至诚至热的善心去迎接这个美好的世界。

少林寺第32代禅师——释延勇为在场的企业家做了精彩分享:佛重在修,禅在于悟。如何用禅与人生,让大家把禅运用到人生运用到现实。让大家在经营企业工作生活的大都市有一颗欢喜自在的心。他说:“能享天下之大寂寞者便是禅者。大彻大悟是禅,身心自在是悟,一个人如果打开心扉,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自然会心无挂碍,若能这样便能产生大智慧,只有智慧可解决人生一切迷茫。”

有学员问:“放下与追求如何平衡?“

延勇法师回答说:“生活与禅修并不冲突。有大才华的人即使上厕所也能写出好文章。要把心中的障碍放下才是真放下,用智慧透彻人间一切万象才是真正的放下,透彻本质之后超脱出世,身在万丈红尘中,过着平凡人生活,这就是自在。”

有学员问:“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法师这样回答:“一切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在家不一定不是禅修悟道,在寺院不一定就是拜佛修行。身在红尘心在青山,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佛曰:若想让心安寧,就要一切随缘而行,随遇而安;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埋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修的自己身心透彻、智慧圆满。

篇5:常州中小企业家禅文化联谊活动

暨常州中小企业家同烧一炷香、事业更兴旺——祈福法会

为推动常州中小企业家深入了解禅文化,开启中小企业家禅商智慧、丰富中小企业家业余文化生活,本次活动是由常州市佛教协会、常州中小企业家联谊会联合主办。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常州天宁宝塔置业有限公司、常州英派斯健身俱乐部支持协办、多家中小企业单位参与而举办的一次共享中华禅文化联谊活动。具体活动事项安排如下;

一、时间:2012年8月25日上午8.00-11.00

二、地点:常州天宁禅寺

三、参与对象:常州中小微型企业家及中小企业单位代表

四、活动主题:同烧一炷香、事业更兴旺——祈福法会

五、活动内容:

1,取经之旅——游天宁禅寺、了解千年古刹兴盛之源文化。

2,步步高升——登天宁宝塔、福观佛教文化博物馆奇珍启佛商智慧。

3,迎新纳福——听祈福法会、90高龄大祥长老携8大法师主理开光。

六、主讲嘉宾

大祥法师:常州天宁禅寺首座住持

演翔法师:常州佛教协会秘书长

余 忠 良: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七、活动时间安排

1,7:45-8:00 天宁寺正门前报到集合2,8:00-8:45 取经之旅——游天宁禅寺,了解千年古刹兴盛之源文化。由常州佛教协会秘书长演翔法师全程讲解(正门到天宁宝塔)。

3,8.45-9.00 和合圆融——虔诚绕塔:列队绕塔(消除业障增加福报)

4,9.00-10.00步步高升——登天宁宝塔,观世界级佛教文化博物馆奇珍。启佛商智慧。由常州参懂禅理的资深居士全程讲解 5,10.00-10.30 全体合影

6,10.30-11.00 迎新纳福——同烧一炷香 事业更兴旺《祈福法会》

大雄宝殿—90高龄天宁寺首座大祥长老携8大法师主理开光

7,11.00-12.00自由观光

八、其他说明:

1,本次活动禅文化由常州佛教协会秘书长演翔法师全程讲解。

2,参观天宁宝塔由常州参懂禅理的智深居士全程讲解

3,祈福法会有90高龄、首座住持大祥法师等八位大师主持

4,开光礼品108颗菩提佛珠一串;佛照四方护身福袋一只,含袖珍楞严经一本(助修行、开智慧、辟邪、保平安);宝石(增磁场、可供神、增福报;檀香粒(净身、除晦气);古钱(招财进宝);粗盐粒一袋(聚善缘)。

5,本次活动人均成本费用100元/人。

6, 本次活动联系人联谊会张黎秘书长,电话:***。

7,报名地点:常州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各网点总台。

篇6:禅文化论文

(下)第四课时教案 五年级

一、教学目的: .通过第四单元思想篇中的“佛法禅道”方面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有自己的信条和仪式,是佛教徒共同遵守的。对于不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它的一些观念也是有启发性的。.通过看文、品文、插入资料等,引导了解佛教在两汉时传入我国,后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体系,在汉传佛教中,又发展出了以禅悟为主的修行方式。

二、教学重点:

通过“众生平等”、“心性本净”、“日行一善”、“修行圆满”四个部分,了解佛教在两汉时传入我国,后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体系,在汉传佛教中,又发展出了以禅悟为主的修行方式。

三、教学难点:通过看文、品文、插入资料等,引导学生了解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佛教有自己的信条和仪式,是佛教徒共同遵守的。对于不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它的一些观念也是有启发性的。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霓裳羽衣》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佛法禅道》这个章节。教学过程:

(一)学习《众生平等》

1.自读63页的“经典导读”。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什么。2.读“经典原文”,并结合注释理解意思。3.集体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阅读“文化雅苑”,了解“浮屠”的由来。

5.结合“思考实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研讨能力和积极性。6.读“诗词长廊”,了解诗意。

7.汉字寻根:体会象形字的由来。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这样的象形字。

(二)学习《心性本净》

1.提出要求:按照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节《心性本净》。2.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3.对于不同的意见,互相补充。4.在《思考实践》中,课下完成。

(三)学习《日行一善》

1.自己结合前面的自学方法自己学习《日行一善》的内容。2.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汇报给大家听。3.其他同学补充。

4.在《思考实践》中,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下。

(四)学习《修行圆满》 1.自学《修行圆满》的内容。

2.集体汇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汇报书中内容。有相同兴趣的孩子可以互相补充。

3.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篇7:禅文化论文

题禅僧院

作者:施肩吾朝代:唐体裁:七绝 栖禅枝畔数花新,飞作琉璃池上尘。

篇8: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茶禅文化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三、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四、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一)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二)产品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有别于一般旅游产品的特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五、小结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的辨析,对于茶禅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界定为: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并探讨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特征。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已愈加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进入茶禅文化研究领域,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以指导未来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

上一篇:教师运动会上展风采下一篇:西拉科学校2013年网上祭英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