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2024-04-15

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精选5篇)

篇1: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浑成,巧夺天功。

篇2: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篇3: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关键词:意象,抒情主人公,安史之乱,人性,登高而赋,诗风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 “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 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 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 旁及其他, 解析归纳, 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 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 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 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 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 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 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 夸饰铺排, 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 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 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 无不冲斥着豪气, 大有“落笔摇五岳, 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 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 沉稳厚重地起笔, 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 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 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的崇高 (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 , 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 又比孟诗来得凝重, 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 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 唯其胸襟博大, 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 睹物移情, 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 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 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 情调何等舒展流畅, 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 豪情逸志, 溢于言表。”如此看来, 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 旋即放舟东下江夏, 《早发白帝城》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 他还奢望朝廷起用, 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 幻想的破灭, 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况且, 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 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 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 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 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 自屈原“嫋嫋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王勃“肃肃凉风生”、陈子昂“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直到欧阳修《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 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对应, 同为万物, 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 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 也有人走进大自然, 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 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 忘掉自身, 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 以诗证人, 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 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 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 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 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思念、关爱, 于是, 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 他始终是愁的, 因他愁, 于是万物都愁, 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 于是万物皆是黍离之悲, 皆是自然的拟人化,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 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盛唐时期, 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 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哲学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 此时, 安史之乱已告结束, 但边塞又重点烽火, 内战外争, 国家离乱, 百姓羸弱, “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 就必从社会中来, 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 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 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 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 杜诗也有悲愁, 悲愁本是人的本性, 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 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 报国无门, 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庄子出世, 屈原入世, 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 “入世”无功便“出世”, “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 顺则进, 逆则退, 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抱本守一, 愈挫愈奋, 不回头, 不旁顾,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也是人性使然。

李白从小就种下了“桑弧蓬矢, 射乎四方”的情愫, 二十五岁时认为“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乃“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南穷苍梧, 东涉溟海”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 并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 曾作《大鹏赋》自况:“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长安三年遇挫后, 仍矢志不移:“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李白《上李邕》) 直至《临路歌》仍高吟:“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一生都想入世, 都想伸展拳脚, 于是他漫游、任侠、隐居待诏、进长安、投永王, 终其一生, 适如庄子《逍遥游》的大鹏“有待”。他始终立于大地而仰望苍天。

杜甫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之孙, 早年也漫游各地, 为应举从政作准备, 开元二十三年归洛, 应试不第, 复漫游。为求仕困居长安近十年, 终入蜀, 再出蜀, 大历三年登岳阳楼。他先后写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无不以诗教“温柔敦厚”为纲, “发乎情, 止乎礼义”。即如《登岳阳楼》一样, 诗人把“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的小我大而化之为大群:“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把个体的小宇宙拓展为整体的大宇宙, 这是何等胸怀, 何等气量!年老, 多病, 感时, 思归, 正是杜甫晚年诗歌的主题。“有待”是杜甫一生入世思想、行为的核心。他始终立于大地、俯视大地。

登高而赋的风气始于《诗经》时代, 李、杜这两首诗是题岳阳楼、写洞庭水的名篇, 其实写洞庭的诗作最迟该起于屈原的《湘夫人》。而岳阳楼旧址本来是三国东吴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建之, 到宋朝庆历五年滕子京重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作的《岳阳楼记》, 当是自古诗文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神品, 庆历六年九月前的可在范文中找到归宿、找到积淀, 之后的可在其中找到影像、找到衣钵, 即登岳阳楼必把洞庭湖作为审美对象, 必引发“悲”“喜”之情、“进”“退”之思, 又必点染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

赵翼《瓯北诗话》说:“盖才气豪迈, 全以神运, 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 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 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 溢出行墨之外。”李白诗正是以才气、抒气胜, 因而诗作如一片神行, 随手写去, 自然飘逸, 既“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又“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 因而内容丰满, 气象雄浑, 诗风雄奇俊逸;杜甫则因多作近体诗, 自觉在格律上下功夫, 且又把自叹身世与忧国伤时一并打入诗中,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制约, 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参考文献

篇4: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登览岳阳楼,岳阳城风光一揽无遗,辽阔的洞庭湖如美人敞开美丽的胸怀

大雁把忧愁的心情带走,青山衔着皎洁的月亮前来

楼上的酒席高高与白云连接,怎么就在天上飞觞接杯,饮酒高歌

醉后任凭凉风吹,正好借风舒展开舞女漂亮的裙袖,如莲花盛开

赏析:

篇5:古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我们先看首联,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楼观岳阳尽”写的是我站上岳阳楼, 看到了岳阳山, “尽”字用得好, 写出诗人把岳阳山一览无遗, 证明诗人所站的地方高,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诗人不仅看到了山, 还看到了水。“川迥洞庭开”, “迥”者, 远也;“开”者, 阔也。川迥, 其实就是写长江流向很远, 看不到尽头, 视野开阔, 但目之所及已经看不到了。宋代画家郭熙曾经写过一句“山欲高, 尽出之而不高, 云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 尽出之而不远, 烟掩断其流则远矣”。所以首联“一尽一迥一开”写出岳阳楼之高, 不言楼高而楼高自现。用的是衬托的手法。

下面看颔联:“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李白登上岳阳楼不仅看到了苍茫的山水, 更看到了有情的雁月。“雁引愁心去”, 诗人有什么愁呢?安史之乱第二年, 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瞞的幕府。永王兵败后, 李白受牵累, 被流放夜郎。这首诗就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 南游岳阳之时, 时年李白58岁。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李白是有愁的。但是雁把他的愁引走了。我们不仅要问雁为什么会把他的愁引走呢?《文苑英华》里曾经把“雁引愁心去”改为“雁别秋江去”, 我们看一下改得好不好?如果作“雁别秋江去”, 他就不是李白了, 他就是李煜、李清照了。雁引愁山衔月, 这里用了拟人。大部分诗人在写到雁和月的时候都是充满愁绪的。自从《诗经》里写到“鸿雁于飞, 哀鸣嗷嗷”, 所有诗词中的雁都是哀鸣的, 但李白笔下的雁却不一样。他写过“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他写到雁的感情是豪迈的, 对着雁儿他可以喝酒, 而且是酣饮。在这里雁是带给他快乐的东西, 所以能引走他的愁绪。“山衔好月来”, 这个“衔”字用得好, 把月儿从山口慢慢升起的情状逼真形象地呈现出来了。

我们再看颈联。 当诗人看到这美景的时候, 不禁诗兴大发, 写下“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的妙句。“ 下榻”现在是一个敬辞, 比如我们不能说今天我要下榻于此, 而只能说先生您在何处下榻? 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在《 滕王阁序》 里接触过, 那里面有“ 徐孺下陈蕃之榻”。 诗人说“ 云间连下榻”, 哪里是云间啊?岳阳楼上就是云间。原来诗人误把岳阳楼上当成天上了, 这里用的是想象和夸张的修辞。在“ 天上接行杯”。“ 行杯”就是一杯一杯复一杯, 酒杯在饮酒人的手中快速地传来传去。 同样我们可以在《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看到相类似的诗句“ 飞羽觞而醉月”, “ 飞羽觞” 也是这个意思, 就是酒杯在手中飞来飞去, 喝、喝、喝,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率性豪饮的情状。 这就是李白, 李白看到这样的美景, 他就要喝酒了, 他就要酩酊大醉了, 他就要豪放作诗了。 李白的及时行乐不是贬义的, 在我们现在来看永远都是积极的。 谁都想及时行乐, 谁也一定要及时行乐。 抓住宝贵的时间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人生短暂, “ 人生不过三万日, 死后还有亿万年”, 所以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都要发奋努力。 苏轼说的“ 诗酒趁年华”, 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李白在这里暂且抛去一切愁绪, 及时行乐, 把酒言欢。 最后我们再看尾联“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回”者, 转也。 我们看过影视古装片的水袖吧, 长长的, 舞起来低回婉转。“ 醉后凉风起”其实也是衬托岳阳楼之高。 读了这一联之后, 我们不禁发出感叹, 太白果然是一仙人也, 喝醉了酒还会跳舞, 可以想见他当时醉酒后潇洒的舞姿。

最后总结一下这首诗歌。 首联“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叙写身登高楼, 目之所及, 视野开阔, 隐有豪壮之情。 颔联“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我本来满腹愁绪的, 但是雁一来就把我的愁引走了。是雁引走了他的愁吗?雁真的能够把他的愁绪引走吗? 不是, 是他自己排遣掉了。 从这一联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开朗豁达的人。 颈联“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传达出李白的放浪之情。 饮酒啊饮酒, 酒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我们说李白诗酒人生, 其实李白正是借诗酒来浇自我人生之块垒。 杜甫就曾说过他“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喝了酒就不把天子放在眼中, 天子只能管人间之事, 我是仙人, 你管不着。 在古代, 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要杀头的,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李白酒醉后的狂态。 他和陶渊明一样酒后都说“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酒后放浪形骸的样子可见一斑。 尾联“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自然让我们清晰可见李白酒后翩翩起舞仙风道骨的潇洒风姿。

推崇出身论的人认为每一个人的思想性情, 气质风度都和他的出身、家庭、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要窥探李白的诗歌风格, 性情气质, 就要先从他的人生经历着手。 李白小时候家里有钱, 父亲李客是巨贾富商; 李白少有异禀, 在文学上很有天赋, “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 上安州裴长史书》) , “ 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 (《 赠张相镐》) ;再次, 他剑术超群, 后人说他为当时三大剑客之一, 在《 侠客行》 中他说自己“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是典型的“ 袖有匕首剑, 怀中茂陵书” (《 赠李十二》) 的文武双全的小伙子;还有一点就是, 他够帅, 这一点我们只能想见, 因为没有资料记载他到底长啥样, 但我们一定是把他想成潇洒倜傥, 英气逼人的帅哥。 少年仗剑出行, 中年弃官云游, 足迹遍天下。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 飘然不群, 至情至性的李白才能在老之将至, 愁绪满腹的境况下登上岳阳楼写下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这样醉意朦胧, 飘然出尘, 神思天外的诗作。

李白是一个追求极致生活的人。 极致生活就是像郁达夫所说的“ 曾因酒醉鞭名马”, 就是李白写到的“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 一年三百六十日, 日日醉如泥”“ 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如何的洒脱豪迈啊!

李白有一颗真心, 以我为主。 仁心天下者, 我们自当效之;但以我为主, 我们也当谨记。 马克思就曾说过, 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就是自由自在地发展自身;而《 圣经》 上也有过一句这样的话:你赢得了全世界, 却唯独失败了自己。 因此让我们时刻记住, 我们既需要仁心天下的老杜, 也需要我心为主的太白。

摘要:自古有关岳阳楼的诗词多不胜数, 李白之前就有其仰慕的前辈孟浩然写过的著名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之后也有杜甫的千古名篇《登岳阳楼》。但李白的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却是真正的“太白体”, 与任何其他的诗歌都不同, 它传达出太白追求极致, 以我为主的迥乎常人的精神特质。

上一篇:奇怪的大石头教案下一篇:中班安全教案安全的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