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曲赏析

2024-05-09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精选6篇)

篇1:中考古诗词曲赏析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要领(教案)(转载)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分三步赏析古诗词曲,即:看题目—品意象—精表达;能够从形象、语言和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赏析。【教学重点】

通过看题目能定内容,看作者定风格,品意象定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精确表达赏析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有同学告诉我:老师,读古诗词曲我挺喜欢的,因为读起来觉得挺美的;可是作阅读理解,尤其是学课外的,就觉得摸不到门。老师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甭着急,如果我们找到古诗词曲的共性、特点,那么赏析古诗词曲就会比较容易了。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几招。要想学绝招,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一·关键概念】 意象或意境

“意”----主观感情 “象”“境”-----客观风物(自然景物、生活图画)

【二·看题目 明内容】

【知识的归纳】:按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

【怀古诗】: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评,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咏物诗】1.形式特点:(1)以物象为题;(2)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写景诗】:内容特点:(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战争诗】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望的哀痛。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送别诗】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现场检测题】

请同学们运用已学知识,通过看题目的快捷方式把下列20首诗词曲按内容分类,只需填写作品的序号。怀古诗:

咏物诗: 写景诗:

战争诗: 行旅诗:

闺怨诗: 送别诗: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4.《石灰吟》 于谦 5.《竹石》郑燮 6.《咏柳》 贺知章 7.《墨梅》王冕 8.《观沧海》 曹操 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0.《出塞》王昌龄 11.《从军行》王昌龄 12.《雁门太守行》 李 贺

1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4.《使至塞上》 王维

15.《闺怨》王昌龄 16.《忆江南》 温庭筠 17.《春 怨》金昌绪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19.《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20.《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三·析意象 品情感】

【知识归纳】:古诗词曲中常用物象的含义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脱俗(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9)兰:高洁,友谊(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11)莲草:表示孤单一人,漂泊无依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 希望活力(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

(7)柳:送别 留恋 伤感春天的美好(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游子思归(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希望(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

(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16)天晴:欢愉光明

(17)天阴:压抑 愁苦寂寞(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 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11)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12)鹤:象征长寿(13)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和平(4)蓝:高雅 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运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1)夕阳:失落 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13)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14)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15)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16)深夜:愁思怀旧

(17)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现场检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下列诗句,准确抓住主要意象,说说所抒发的感情。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 李白)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8.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1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1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14.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17.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四·依题型 精表达】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题型示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问: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

(一)答:“阔”字更好。原因:(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示例

(二)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题型示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4)

【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学习分别从四种题型角度去赏析《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板书设计: 古诗词曲赏析 意象(意境)“意”-----主观感情 “象”(“境”)------客观风物 看题目---定内容

品意象---定情感 看题型----精表达

篇2:中考古诗词曲赏析

浩口中学

文朝丽

邵礼生

何光兵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一、导入语

通过研读2012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7—9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 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__”。(限2个字)⑵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⑶ 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答案:A “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 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三)实战演练之主观题解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____。⑵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小结:做这类主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之各显身手

1、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想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秋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其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比喻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的心境。

⑵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_____的景色。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古诗词曲用韵研究四题

一、《诗经》的韵例研究应该继承和发扬“符号标示法”

《诗经》的韵例是古韵研究和古代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古汉语教学领域内,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权威性教材,该书的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就专节讲述这个问题,其他的《古代汉语》教材亦多设类似内容,可见一斑。

根据王力的《古代汉语》一书所述,所谓 《诗经》的韵例,指的就是《诗经》用韵的格律, 即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诗经》的韵例,具体包括下列三项内容:第一, 韵位。指韵在句中的位置,有句中韵和句尾韵两种,其中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第二,韵数。 指《诗经》一章中用韵的数量,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原注:交韵例外,不算换韵)。第三,韵距。 指《诗经》一章中韵脚相互的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 句句押韵。(2) 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3) 交韵(就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这里“韵位、韵数、韵距”这三个名词均是笔者所创(“韵位”一词我们曾在文献中见过,但非音韵学著作,未详出处),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对这三条只是一种叙述性文字说明,我把它概括为6个字,使之成为三个专有名词,确好记忆,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我觉得讲《诗经》的韵例,光有这三条还不够, 还应该加上第四条“韵式”,即《诗经》中每章的用韵格式,此为王显(2013)所用术语。韵位、 韵数和韵距应只是韵式的构成要件,王显(2013) 说:韵式的构成有这样三要素:(一)韵脚的多少; (二)韵脚的奇正;(三)韵脚的繁简。这三个要素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各种韵式。在我们看来,王显的这三个要素大致对应于王力的韵位、 韵数和韵距,只是用语不同而已。所以完整的 《诗经》韵例应该是“韵位、韵数、韵距、韵式” 四条,举例说明见下。

《诗经》的韵例研究,从方法上看,目前有文字说明法和符号标示法两种方法。前者主要用文字说明《诗经》的韵例,可以王力的《诗经韵读》为代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有关内容同此;后者用英文大写字母标示,可以陆志韦的《诗韵谱》和王显的《诗经韵谱》为代表。在古汉语教学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都是文字说明法,在《诗经》韵的研究领域,似乎也是文字说明法居多。我们则认为,无论是在《诗经》韵的研究领域还是教学领域,都应该继承符号标示法的研究方法,因为该法简明、 清楚,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诗经》的韵例。下面,我们举《诗经·周南·关雎》为例加以说明(下加黑点的字为入韵字;韵部名称标注采用王力的上古三十韵部说)。

《诗经·周南·关雎》

A关关雎鸠,

A在河之洲。

〇 窈窕淑女,

A君子好逑 。(幽部)

〇 参差荇菜,

A左右流之。

〇 窈窕淑女,

A寤寐求之。(幽部)

B求之不得,

B寤寐思服。

〇 悠哉悠哉,

B辗转反侧。(职部)

〇 参差荇菜,

A左右采之。

〇 窈窕淑女,

A琴瑟友之。(之部)

〇 参差荇菜,

B左右芼之。

〇 窈窕淑女,

B钟鼓乐之。(宵药合韵)

为了说明韵例,须先说明一下《诗经·关雎》 篇的分章问题,对此古人就有分歧。毛诗尾题: “《关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 二章章八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五章是郑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按照陆德明的说法,《关雎》分五章,是郑玄分的,毛公本来是分三章的。此后,朱熹《诗集传》、陈奂 《诗毛氏传疏》都接受了陆德明的说法,分《关雎》 为三章。究竟最初《关雎》分三章还是分五章, 已难于考证,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只是说,如认为《关雎》是五章,则各章都是一韵到底;若认为《关雎》是三章,则第一章四句,第二、三章各八句,那么第二、三章就算换韵了。上文所列的《关雎》篇是按照三章排列的。

这里每句首字前所标的英文大写字母,即符号标示法,这里的符号:A表示入韵,O表示不入韵,B表示换韵,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韵位、 韵数和韵距,一目了然。此外,还可看到各章的韵式,更非用符号不可。所以,《关雎》篇的韵式,如依三章说,则第一章是AAOA,第二章是OAOABBOB,第三章是OAOAOBOB; 如依五章说,则第一、第三章都是AAOA, 第二、第四、 第五章都是OAOA。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符号标示韵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诗经》的韵例采用符号标示法,亦有多家,如符号有用英文字母大写小写夹杂,甚为复杂,目前,以陆志韦、 王显二先生的符号标示法最为妥当,因为正如王显(2011 :10)所说,陆志韦先生“首先使用零的符号来标示不入韵的字,更是很有价值的创见”。上例如果用文字说明,就显得繁冗多了,而且不利于研究韵式(王显认为《诗经》中共有249个韵式)。 所以应该重视在《诗经》韵例的研究与教学中继承和发扬符号标示法的传统。现在很多古代汉语教材在讲述《诗经》的韵例时几乎都是文字说明法,建议采用符号标示法。

二、宋词的用韵原则是:舒促不通押,入声独立;平仄不通押,仄声指上、去声;上、去声通押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和《〈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学习指导书》二书在介绍宋词韵部时都说了下面一段话: “宋词押自然韵。当代学者对全部宋词作品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实际的韵部数目比唐代古体诗的韵部又少了很多。因为宋词有很多词牌是平、上、去通押而不是单押一个声调,所以宋词韵部一般只区分舒声韵部(平上去合在一起)和入声韵部。舒声韵部有14个,入声韵部有4个。”(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这段话可以代表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科书对宋词用韵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个介绍有欠准确。宋词用韵的基本规则是:舒促不通押、入声独立;平仄不通押,仄声指上、去声;上、 去声通押。而不是平、上、去通押。

古人填词并没有特别规定的词韵。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其中平、上、 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这十九部是“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的,学界公认这十九部基本上适合宋词用韵的多数情况。至于在宋词中出现的某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当是当时方音的反映。

下面把《词林正韵》的十九部韵目列举如下, 以证成我们的看法。

第一部

平声 :一东二冬三锺通用

仄声 :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三用通用

第二部

平声:四江十阳十一唐通用

仄声:上声三讲三十六养三十七荡、去声四绛四十一漾四十二宕通用

第三部

平声:五支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十五灰通用

仄声:上声四纸五旨六止七尾十一荠十四贿、去声五寘六至七志八未十二霁十三祭十四太(半)十八队二十废通用

第四部

平声:九鱼十虞十一模通用

仄声:上声八语九噳十姥、去声九御十遇十一暮通用

第五部

平声:十三佳( 半) 十四皆十六咍通用

仄声:上声十二蟹十三骇十五海、去声十四太( 半) 十五卦( 半) 十六怪十七夬十九代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七真十八谆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欣二十三魂二十四痕通用

仄声:上声十六轸十七准十八吻十九隐二十一混二十二狠、去声二十一震二十二稕二十三问二十四焮二十六圂二十七恨通用

第七部

平声:二十二元二十五寒二十六桓二十七删二十八山一先二仙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阮二十三旱二十四缓二十五潸二十六产二十七铣二十八狝、去声二十五愿二十八翰二十九换三十谏三十一裥三十二霰三十三线通用

第八部

平声:三萧四宵五爻六豪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九篠三十小三十一巧三十二皓、去声三十四啸三十五笑三十六效三十七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七歌八戈通用

仄声:上声三十三哿三十四果、 去声三十八箇三十九过通用

第十部

平声:十三佳( 半) 九麻通用

仄声:上声三十五马、去声十五卦( 半) 四十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通用

仄声:上声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静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去声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隥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

仄声:上声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 去声四十九宥五十候五十一幼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二十一侵独用

仄声 :上声四十七寝、去声五十二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二十二覃二十三谈二十四盐二十五沾二十六咸二十七衔二十八严二十九凡通用

仄声:上声四十八感四十九敢五十

五十一忝五十二俨五十三豏五十四槛五十五范、去声五十三勘五十四阚五十五豔五十六栝五十七验五十八陷五十九六十梵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三烛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四觉十八药十九铎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五质六术七栉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二十六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八勿九迄十月十一没十二曷十三末十四黠十五舝十六屑十七薛二十九葉三十帖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二十七合二十八盍三十一业三十二洽三十三狎三十四乏通用

戈载所使用的韵目是《集韵》韵目。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书后附有张珍怀辑的《词韵简编》,依《词林正韵》将词韵分为这十九部, 但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删去了生僻字,韵目改用平水韵的韵目。从实用的角度看,《词韵简编》虽然影响较大,但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看, 我们认为仍应用《集韵》这类《切韵》系韵书的韵目来考查宋词用韵的韵部分合为妥。

戈载归纳的宋词韵部大致是不错的,尤其是舒声分部。仔细观察上表,可以发现该书编撰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舒促不通押。第二, 入声独立。这里舒声十四个韵部,促声(即入声)五个韵部,两者分用划然,此点学界有共识,无烦赘论。第三,平仄不通押,仄声指上声和去声,上、去声通押。研究者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特点。在舒声的14个韵部中,虽然表面上包括平、上、去三声,但这并不是说平、上、 去三声可以通押,实际上戈载并不是把平、上、 去三声并列,而是又进一步把它们分为平、仄两类,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和去声(此处的仄并不包括入声)。意思是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平、仄之间并不通押,否则就没有必要另立仄声一类了,但是同属仄声的上声和去声是通押的。舒声14部中各部所含的平声韵目和仄声韵目详见上表。我们认为,这是戈载书最重要的创见之一。《词林正韵》的这个创见所以常为学者所忽视,因为戈载本人在《发凡》中对平仄不通押这一点说得也并不明确。《词林正韵·发凡》说: “词韵与曲韵亦不同。制曲用韵可以平、上、去通叶,且无入声。”言外之意即是平声和上、去声不能通押。从《词林正韵》的韵部归类特点也可以看出。平声和仄声虽不能通押,但是同属仄声的上声和去声是通押的。最早明确指出此点的是王力的《汉语诗律学》(1958)和《诗词格律》(1963)。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 除非有另一体。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8页)由此可见这是宋词用韵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词林正韵》对词韵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其实,很多研究者都知道词韵的这个特点,并且把它写进了《古代汉语》教科书,如洪波(2005)。上列二书的编者忽视了这个特点, 应予更正。目前不少《音韵学辞典》和《中国语言学辞典》或未收“词韵”一条,或收“词韵” 一条而解释欠妥,亟应补正。

关于宋词用韵平仄不通押的问题,情况也相当复杂,并不是这一条规则即可以包括全部宋词用韵,还必须考虑到各个词调用韵的具体规定。这里强调四点:

(一)平仄韵通叶格。有些词调规定平仄互押,平仄互押和上去通押性质不同。上去通押, 用上用去一般是随意的;平仄互押,平声韵脚和仄声韵脚是由词调规定的。例如《西江月》 规定前后阕的第二句第三句押平韵,第四句押仄韵,所以苏轼《西江月》(野照弥弥浅浪)前阕以霄(平)骄(平)草(仄)互押;后阕以瑶(平)桥(平)晓(仄)互押。这种情况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称作“平仄韵通叶格”。主要词调有《西江月》《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哨徧》《戚氏》等。

(二)平仄韵转换格。有些词调规定平仄换韵,平仄换韵又和平仄互押性质不同。平仄互押是同韵部的字相押,例如上引苏轼《西江月》 (野照弥弥浅浪)的韵字都属于第八部;平仄换韵是由平韵换仄韵,或由仄韵换平韵,其韵部并不相同。当然,换韵的位置也是由词调规定了的。例如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的前阕, 先是细递(仄,第三部)相押,然后乌鸪(平, 第四部)相押;后阕先是薄幙阁(仄,第十六部) 相押,然后垂知(平,第三部)相押。这种情况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称作“平仄韵转换格”。 主要词调有《南乡子》《蕃女怨》《调笑令》《昭君怨》《菩萨蛮》《更漏子》《喜迁莺》《清平乐》 《忆余杭》《河渎神》《河传》《虞美人》等。

(三)平仄韵错叶格。主要词调有《荷叶杯》 《诉衷情》《定西番》《相见欢》《上行杯》《酒泉子》《定风波》《最高楼》等。情况比较复杂, 详见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兹不赘述。

(四)长调特殊平仄通押例。除以上三种情况外,还有另外一种长调平仄通押,比较罕见,参龙榆生《词曲概论》。如北宋词人贺铸(1052~1125)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 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 手寄七桐,目送归鸿。”这首词亦是平仄通押的。我们知道,《六州歌头》的定格是押平声韵的,仄声结尾的句子不一定要押韵。但贺铸这首词为了抒发感情的需要,仄声结尾的句子绝大部分都是押同部上、去声。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第一,这种方式并不一定是音乐规定的,但由于词谱是后来所编,故有的词谱也收录此种方式作为一体。第二,因为此词题材是少年豪雄, 所以这种押韵的方式使词显得一气贯注,更好地服务于题材的表现。第三,这种方式并不普遍, 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运用的人很少, 不能以此证明词是普遍平仄通押的。

以上四点,相关论述及例证分见王力1958、 1963、1981b和龙榆生1978、1980,第四点承袁瀛女士见告,谨致谢意。

关于两宋词的入声韵部,《词林正韵》归纳为五部,不确。五代两宋词的入声韵部应该是早期分七部、晚期分四部。根据哈平安的研究(哈平安1996),五代两宋词的入声用韵,可分为两个阶段:五代到宋初王诜、苏轼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韵尾-p、-t、-k并存;从王诜、苏轼开始到宋末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除了少数人以外,韵尾-p、 -t、-k的对立已不存在。在第一阶段,入声分七部: 通摄入声为一部(屋烛部-uk), 江宕两摄入声为一部(药铎部-ɔk),梗曾两摄入声为一部(陌职部-ək),臻摄入声为一部(质物部-ət),山摄入声为一部(月薛部-at),深摄入声为一部(缉部-əp),咸摄入声为一部(葉帖部-ap)。第二阶段分四部:屋烛部(-uʔ),比第一阶段增加了德韵的“北、国、墨”三字。药铎部(-ɔʔ),范围与第一阶段相同。第一阶段的质物部、陌职部和缉部合为一部,名为质陌部(-əʔ);第一阶段的月薛部和葉帖部合为一部,名为月葉部(-aʔ)。 他既归纳韵部,更构拟了音值。笔者认为其结论可信(冯蒸2010、2011)。《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和《〈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学习指导书》以及2011年出版的《语言学名词》的“词韵”条(153页)都认为所有宋词入声韵部都是四部,宋代词韵当分十八部,只是一家之言,未为定论。

三、关于所谓“曲韵密,词韵疏”的问题

古典诗词用韵的研究,学界有所谓“曲韵密, 词韵疏”的说法。曲韵与词韵比较,往往是词韵一个韵部,对应于曲韵多个相关韵部。以《中原音韵》的十九个韵部与词韵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明显的差异,如:

1. 曲韵的支思、齐微二部,词韵合为一部;

2. 曲韵的寒山、桓欢、先天三部,词韵合为一部;

3. 曲韵的家麻、车遮二部,词韵合为一部;

4. 曲韵的监咸、廉纤二部,词韵合为一部;

5. 曲韵入派三声,词韵入声独立。

最早指出这种情况的应是清人戈载,见所著《词林正韵·发凡》。

上述五条中,除了第五条外,曲韵的几个相关韵部均分用划然,而对应的词韵均合为一部。词韵反映宋代音,曲韵反映元代音,宋代音早于元代音自不必言。从汉语语音演变史的角度来看,韵部的分合演变,以合流为多,分化为少。岂有大量的早期韵部不分,而晚期的韵部均分化之理?此种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我们认为,目前的词韵韵部研究,考古功多,审音功浅。凡是后来元曲划分出来的韵部, 原则上应都可以在宋词韵中找到蛛丝马迹,我们需要用更加精密的方法去分析词韵,才可以使宋代音韵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有学者在此方面加以探讨,尚需更进一步。

四、关于《笠翁对韵》的用韵问题

《笠翁对韵》是前人学习写作近体诗、词, 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一本启蒙读物。作者李渔(1611 ~ 1680),浙江金华兰溪人, 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 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 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 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是当前很多国学班的必选教材。

《笠翁对韵》的卷一和卷二共三十篇,对应于“平水韵”的三十个平声韵部:上平声十五部: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 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 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 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 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檀作文先生(2015) 撰有《用〈笠翁对韵〉一书应当慎重》一文, 他在文章中写道,“每每看见有人教小孩子念《笠翁对韵》,我就摇头。凡是有家长向我问及《笠翁对韵》一书,我都说该书不好,不如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的问题在于常常将一个字在平水韵的韵部归属弄错”,“若是用来进行传统诗文声韵格律方面的启蒙,则问题较大, 不得不慎重对待”,“今人往往缺乏诗词声律格律方面的常识,于这些方面等闲放过。但若尊重中国诗文传统,欲为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传统声韵观,或乃指导青少年学习古诗词创作, 在这方面则须极讲究。出于此种考虑,我建议不用《笠翁对韵》作为蒙学读本”。

檀作文先生的意见是不错的,从严格的平水韵的角度来检核其用韵,诚如檀先生所说, 谬误颇多,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檀先生有一个解释,请看首都师范大学吟诵中心的代红燕老师在《关于〈声律启蒙〉的几个问题 》一文中的一段话,她说:“我看了檀老师的文章,很受启发,下笨功夫把《笠翁对韵》平声三十韵的韵脚字查了一遍,发现确如檀老师所说,‘归部’问题到处都是,可见《笠翁对韵》作者的平水韵不过关(当然也说明语音变化很厉害)。笠翁是李渔的号,以他的修养,大概不会犯诸多如此低级的错误。那这是为什么?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檀老师,檀老师回复:‘疑是书贾伪托。’我觉得檀老师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篇4:刍议古诗词曲欣赏

一、从诗歌的类型入手

(一)送别诗。送别诗诗题中往往带有送别赠等字,一看诗题,马上就可以确定是一首送别诗,表现的是离情别绪,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或黯然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豁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称赞“桃红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怀古诗。怀古诗即咏史诗,诗人别有寄托,借题发挥,或借古讽今或抒写情怀。晚唐杜牧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史论”之誉的作品,是典型的借古讽今之作。如《泊秦淮》等,而王昌龄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委婉表达了对朝廷的讽刺。

(三)边塞诗和思乡诗。边塞诗沉雄浑厚,以描写战争为主,表达战士的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如高适的《燕歌行》,或写漠北极寒的艰苦生活,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思乡诗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时,烟波江上使人愁”即此。还有将士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

(四)闺怨诗。一类是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如李白的《长干行》写的是年轻商妇对久别丈夫的思念,温庭筠的《忆江南》亦是。另一类是慨叹青春易逝,好景难留的情绪,如胡嘏的《江楼有感》。

(五)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是通过写景,抒发诗人心中的忧愁哀思和抱负,如黄巢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达了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理想。咏物言志类通过对独特事物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李商隐的《蝉》表明诗人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廉洁,永不变心的情怀。

二、从诗题入手

(一)诗(词曲)题,一般都概括了诗(词曲)的内容,起诗眼的作用,从诗题中基本上可断定诗人的写作内容。如王维的《新晴野望》,可理解为“天刚放晴,在愿野里眺望”。这就概括了诗的内容,且是借景抒情一类诗。

(二)词牌名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只看词牌名,有些还是可以猜到词的写作内容。如《长相思》写的是闺阁相思一类的内容。若在词牌后再添上一个标题,那就知道词的写作内容,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写的是打猎情景,表达是为国效力的决心。

(三)曲指的是小令,如[越调]天净沙 秋思,“越调”指的是宫调名,“天净沙”指曲调名,“秋思”才是本首小令的标题,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从作者的创作风格方面入手

陶渊明的诗写的是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以时事为诗,忧国忧民;李白的诗清新俊逸,一生狂妄,豪迈激昂;王维的诗写的是山水田园风光,表达的是安适恬淡空明宁静心境;苏词豪放,他性格豁达乐观。问题是大作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彩。需要仔细斟酌,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的是对亡妻思念之情,刚健之中含着婀娜。再如李清照的词给人的影响是凄婉悲怆的感觉,但其作品也有大丈夫的豪爽之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的男子气概。

四、从意象意境入手

意象是指在一切审美活动中,脑海里活跃着包含丰富意蕴形象的事物,如孤雁表现的是孤独,夕阳表的是晚年。在内心体验孤独获得外在感性事物孤雁的过程,就是意象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目相取”,即景会心的过程,是“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融洽的过程。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二十个字,把天寒地冻,人鸟绝迹的雪景和作者遭贬后孤独无援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意境。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只有把疾风大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一个愁字,表现一种极度凄凉悲苦的心境。

五、从注释入手

一般来说,每首诗词曲后面或多或少有些注释,有作者简介,有背景介绍,有诠释诗词曲中典故,有对词句作些点拨。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注释,对理解诗词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解题很有启示。

六、从问答题选择题中窥视答题要诀

拿到一首诗词曲,看了诗题,认了作者,阅读了作品内容,仔细推敲了注释,还是一头雾水,别慌,还有一招,那就是作品后面的试题,往往前面的一个题目,后面的题目作了回答或作了暗示,一看就明白,何乐而不为?

七、从起承转合入手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五言七言绝句中四句,和五言七言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依次是起承转合,合句(尾句尾联)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意图。如于谦的《咏石灰》尾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抒发自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志向。杜甫的《秦州杂记》尾联“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表达了诗人忧乱思良将的爱国情怀。

篇5:古诗词曲鉴赏

九年级上册

一、阅读《关雎》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是说男女之间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而不伤”说的是追求失败了,失恋,即使有些失落的情绪,不必过度伤感,更不至于悲痛欲绝。

3、《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4、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前一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恋之情。“辗

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体现了诗经的韵律美。

5、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

追求,突出表现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爱情观。

二、阅读《蒹葭》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典型的()诗。

5、文中“宛”字用得极其精妙,试分析。

答:“宛”是“宛如、若、像”的意思。这个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

发了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三、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花来比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2、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惆怅、惜别、和思念之情。

3、请分析“即”“忽如”的表达效果。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见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5、对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提出一个疑问。

如:为什么武判官走出很远诗人仍然目送着? 从“山回路转”看出路途是什么样的?

6、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现了雪中送别的真挚情谊。

7、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喻雪的写景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自然景物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壮丽的雪景回到送行的主旨,感情真切,韵味深长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阅读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2、说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含义。

“一般滋味”的含义是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3、“锁”在词中的意思是:锁住。

4、与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了作者无法言说、无法摆脱的离愁,其中“别是”历来被大家所称道。请简析你对“别是”的理解。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6、《相见欢》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亡国的无限愁绪和无尽的悲哀之情。

7、李煜的《相见欢》一词中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和万般无奈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五、阅读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请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既是现实生活里的春景,也是词人往昔美好生活情感的记忆。“花落去”是伤春,“燕归来”是伤别,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富含哲理。

2、分析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

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无奈和哀愁。

3、“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什么内容,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答:写出了作者在遍地落花和溢满花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的孤独和失落。与之呼应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4、这首词中描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变化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之情。

5、《浣溪沙》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6、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表明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九年级下册

一、阅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的写景名句,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是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饮酒》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抒发了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谈谈你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

这句关键在“悠然”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主观情感已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从而进入一种分不清哪是我,哪是景的境地。

7、首句中“庐”的意思是:简陋的房屋。

8、谈谈为什么不能将“见南山”的“见”字改为“望“字?

答:因为“望”字是主动地看,而“见”字是不经意看见 的意思。“见”字能够写出诗人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七年级

二、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请你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的画面,并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诗蕴含了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

4、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颈联表达了作者高兴、喜悦的心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尾联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 和“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6、《次北固山下》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全诗文辞优美,意境开

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三、阅读杜牧的《赤壁》,回答下列问题。

1、《赤壁》一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诗借古伤今,对周瑜做出异于史家的评判,慨叹周瑜的丰功伟绩多靠历史机遇的成全,暗叹自己生不逢时。

2、本诗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谁?

答:是唐代的杜牧。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感慨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但缺少周瑜那样好的机遇。

4、《赤壁》一诗属于哪一类诗?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属于咏史诗。特点是借史实抒发作者的情感。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篇6:古诗词曲摘抄

诉衷情·三十年里觅封侯

三十年里觅封侯,仕上尽蒙羞。不知坎坷无数,梦断几春秋。

思往事,泪长流,悔何求。蓦然回首,心在天宫,人却低头。

诉衷情·私语

私语,何许?明月去,好忧伤。琴下女,弹曲,凤求凰。

但见泪汪汪,污妆。回头盯绣房,是空床。

诉衷情·独闲湖畔钓鳞龟

独闲湖畔钓鳞龟, 但见月儿陪。不拴诱饵迷惑,愿者上、莫嫌亏。

知水下,尽奇傀,请钟馗。吓得妖鬼,不敢施威,满载而归。

渔家傲·悟道

莫怪东坡参悟道,勿嫌山谷禅学早。只见红尘污气绕,淤苦恼,众生皆醉何人叫?

落叶抽技须趁小,看花别忘春儿老。但愿长闻居士笑,藏玄妙,无弦琴上弹心调。

菩萨蛮·满天愁去飞

夜来不寐堆愁累,累得汗雨人憔悴。只见有山高,恰连缺月刀。

谁知何日少?唯愿时时小。欲借劲风吹,满天离去飞。

[正宫]小梁州·观景添雅

山映彤云照垄耕,画意浓浓。尤其树下垦田农,耕耘梦,硕果待收中。

[幺篇]长思下笔如耕种,当勤劳才美心灵,如浴春风。观此景,添佳兴,吟歌颂曲,不忘笑人生。

七律·紫云诗社在云竹湖成立感怀

云竹湖畔起佳音,诗苑迎来小紫云。

潭下皎龙出四海,梧间鸣凤舞乾坤。

吟风唱曲时时乐,品月追莲处处闻。

上一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作文范文下一篇:助产士个人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