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古诗赏析

2024-04-08

赠别古诗赏析(精选19篇)

篇1: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何邕》古诗原文赏析

古诗《赠别何邕》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作品赏析

【注解】:

【鹤注】宝应元年,公送严武至绵州,其别何邕,当在此时。诗云“绵谷元通汉”,何盖为绵谷尉也。又云“传语故乡春”,何盖京兆入而赴长安也。邕即前所云何十一少府耶?

生死论交地①,何由见一人。悲君随燕雀②,薄宦走风尘③。绵谷元通汉④,沱江不向秦⑤。五陵花满眼⑥,传语故乡春。

(上四送别何邕,下四别后情绪。生死交情,既难多得,何又随燕雀而走风尘,更觉孤寂矣。绵谷通汉,邕可至京。沱江背秦,己犹滞蜀也。长安不见,而欲传语春光,公思乡之意切矣。悲君二字贯下,此十字为句。)

①《翟方进传》:“一死一生,乃见交情。”②《公孙弘传赞》:“以鸿渐之翼,困于燕雀。”③任昉表:“薄宦东朝。”④《唐书》:绵谷县,属利州,利与剑为邻,剑州至绵,不远三百里。《禹贡》注:汉出为潜。《史记·正义》:潜水,出利州绵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朱注】绵谷,即蜀汉之汉寿,今保宁府广元县是。“绵谷元通汉”,谓绵谷潜水,本上合于沔阳之汉水也。汉中北直长安,故云。⑤《汉书·地理志》:沱水,在蜀郡郫县西,东入大江。其一在汶江县西南,东入江。郭璞《尔雅注》:沱水,自蜀郡都安县湔山,与江别而更流。金履祥曰:江至永康军导江县,诸源既盛,遂分为沱,东至眉州彭山县,复合于江。【朱注】沱江,《蜀志》谓一在灌县,一在新繁。灌县之沱,一名郫江,即郭注所云别江于湔山者。《沟洫志》谓李冰所穿,恐亦因禹故迹而疏之耳。⑥五陵,见《秋兴》诗注。

篇2: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

作者:苏轼朝代: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

篇3:古诗词赏析方法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 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 (hè) 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 或云名潜, 字渊明,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晋义熙二年, 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 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 迎新我的颂歌。由此可知“愿”是指“归隐田园, 远离官场”。它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 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 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 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二.要能准确找出诗眼、题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就是该诗的文眼, 极富表现力, 表现了作者喜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是该诗的文眼, 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 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可见, 品读诗词, 抓住“诗眼”是关键。

三.要能生动描写出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

常见的意象:1.月——思乡, 怀人怀乡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鸿雁———思乡怀亲,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等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也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要能正确地分析诗词所用的修辞及其效果。

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 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感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喻剪刀, 变虚为实, 想象奇特, 生动形象描绘出柳的生命力, 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五.要能辨别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化用诗句, 以丰富的内涵, 引入联想。鉴赏古诗词, 一定要了解典故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发掘典故诗句在诗中的妙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魏尚自喻, 希望自己也能受朝廷重用。运用典故, 使表达含蓄。

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 (银河) 都显得渺小了, 它们的运行,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六.要能明白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

古诗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叙事写景来议论抒情。因此可以从记叙了何事, 描写了何景, 抒发了何情入手来解读诗词。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前十句描写雪景, 后八句叙述送,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总之,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老师教学时教给了学生赏析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的。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知识的了解、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对内容情感的简单理解把握, 以及对诗词的赏析。

篇4:古诗词赏析三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A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悄然”等漏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赦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加以增减改造,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其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比较两句诗,只改动了两个字,“竹影”改为“疏影”,“桂香”改为“暗香”,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梅香幽渺,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篇5: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赠别李中,赠别的意思,赠别赏析 -诗词大全

赠别

作者:李中  朝代:唐  体裁:七绝   行杯酌罢歌声歇,不觉前汀月又生。

自是离人魂易断,落花芳草本无情。

篇6: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

作者:赵嘏朝代:唐体裁:七绝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篇7: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贺兰

作者:杜甫朝代:唐体裁:五古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篇8:古诗文中写景手法赏析

大笔点染

大笔点染, 即抓住景物特征, 轻轻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如《三峡》一文, 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作者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用“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之景“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用“寒”“素”“凄”“哀”数字。寥寥几个字, 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白描写意

白描在诗歌的创作中, 那就是很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也不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 更不用曲笔或陪衬,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明快简洁的语言, 朴素平易的文字, 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 等, 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 作者用白描手法, 随意挥洒几笔,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尤其是量词“痕”“点”“芥”“粒”用得巧妙至极, 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

以声写静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 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尾联“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寂”, 实难以名状, 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 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 从而以动映静, 给人以静的感受, 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妙用修辞

古诗文中的写景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如拟人、比喻、对偶等等。

例如拟人的运用, 如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时恨别, 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 融情于景, 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 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两句诗的意思是:因感时伤怀, 花鸟也落泪、伤心。

还有比喻的运用, 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把“月光”比喻成“庭下积水”, 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 描绘出了庭院中月光的澄澈, 也表达了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旷达心境。

其他修辞的运用在古诗文写景中也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了。

篇9: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考点要求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8-01

我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学习并传播古典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年来对高考古诗词赏析题的考查,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创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在无数的诗人词客创作的诗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姹紫嫣红的文学宝贵财富。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重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从品味和鉴赏中来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概括来讲,古诗词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着手。一是抒情性的表达。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情感内线,作者通过对自我体验的浓缩,从激荡的文字里来表露情怀。如《回乡偶书》中,贺知章从年迈返乡的复杂心情写起,从叙事与戏剧性的对话中来形象而逼真的抒发情感,读来倍感亲切。再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二是形象性。对于古诗词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往往寄予丰富的意象中。马致远《秋思》中,以秋日的苍凉与羁旅中的愁苦为线,将作者的心境与孤寂展露的深深绵长。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同时空的景物将杜甫的真挚情谊倾泻而出。三是含蓄性。古诗词的含蓄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可见,对于诗歌中的隐而不现的含蓄美给予了强烈的印证。李绅在《悯农》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借助于锄禾来传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体验。再如贺铸在《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读者在赏析中总以为会进一步抒发“闲愁”,然而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不同的景物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这些景物里,恰恰蕴藏了更为富足的闲愁,而含蓄的表达境愁绪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进行丰富传递。四是跳跃性。诗歌创作源自作者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在临摹景物、叙事抒情中,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字里行间将激昂的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反映社会生活。炼字炼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路,更是在思维空间的跳远中来塑造凝炼的意境美。李白在《行路难》中,对于前四句的抒写,似乎表达深厚的情意与欢乐的宴会,而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将内心的愁苦显现出来,再接着对“冰塞川”、“雪满山”的概叹,加之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抑郁,道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

二、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高考考纲上来看,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主要从选拔性考试出发,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未来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灵及情感的陶冶、领悟诗词的魅力上,多数情况还停留在传统的诗词讲授上。在教学方法上,将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学习进行串联,在解释词句中生搬硬套,缺乏新意。殊不知,对于诗词佳作的讲解,贵在从鉴赏上来传递诗歌教学的特点与趣味,从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审美意境。高考大纲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从语言、表达、形象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来说,在教学上更应该围绕审美和鉴赏来梳理要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意境。在学习上,由于教法上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不爱古诗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一提诗词就恐惧,难以从中领悟诗歌的思想,缺乏对古典文学意蕴的养成。在古诗词作品的感知教学中,无从欣赏诗词样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感知和内涵,缺乏心灵上的震撼。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功利化较重。为了高考,依据考试纲要进行诗词背诵,为了分数而背诵,缺乏从人生的体验及情操的修养中来感知,既有考试压力,又难以从中获得诗歌教学的实效。

三、推进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对策

篇10: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孟郊

作者:张籍朝代:唐体裁:五古 历历天上星,沉沉水中萍。幸当清秋夜,流影及微形。

君生衰俗间,立身如礼经。纯诚发新文,独有金石声。

才名振京国,归省东南行。停车楚城下,顾我不念程。

宝镜曾坠水,不磨岂自明。苦节居贫贱,所知赖友生。

篇11:赠别古诗赏析

广陵赠别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篇12: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华阴道士

作者:韩朝代:唐体裁:七古 紫府先生旧同学,腰垂彤管贮灵药。耻论方士小还丹,

好饮仙人太玄酪。芙蓉山顶玉池西,一室平临万仞溪。

昼洒瑶台五云湿,夜行金烛七星齐。回身暂下青冥里,

方外相寻有知己。卖市中何许人,钓鱼坐上谁家子。

青青百草云台春,烟驾霓衣白角巾。露叶独归仙掌去,

篇13: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初探

一、以感知诗词意思为基础, 全方面理解内容

我认为对于诗词的理解首先应该从诗词的意思部分着手, 在掌握了细节内容之后再进一步探寻诗词的整体意思。也就是说, 诗词的理解应该由点及面地进行。此外,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寻诗词意思,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掌握诗词。

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知识, 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会更加深刻,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就让学生自己读诗, 在学生阅读开始之前, 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几个问题: (1)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中是有两个意思的, 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说说看这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呢?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说看这是怎样的一个意境呢? 哪个同学能够自己组织语言描绘出这个意境的细节部分呢?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要知道诗词是一个整体, 所以在诗词赏析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从细节部分理解诗词外, 还要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更加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诗词。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在时间长河的淘洗之下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 而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更是其中的精粹, 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地阅读和理解。但是, 古诗词由于是古人所写, 而古人的许多用语习惯和诗中字句的特殊意思都和现代有比较大的差异,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异同,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而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些内容的特殊性所在, 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分析上下文来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基。

二、深入探寻诗词情感

古诗词的写作一般都是作者有感而发, 尤其是流传至今的那些诗词, 其思想情感之深刻、表达方式之独特等都值得深入地去探寻和赏析。我认为, 古诗词教学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古诗词之中蕴藏的作者的情感。古诗词言语简洁, 但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之间往往蕴含有令人咋舌的情感和内容, 所谓“微言大义”其实指的就是这些。因此, 古诗词的学习往往也会给人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在古诗词教学之中, 学生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之后再来看诗词内容, 就会更加的直观和易于理解。在李渔的《窥词管见》之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虽然诗词写的内容都是情和景之间的关系, 还有两者相互交融产生的更进一步的内容, 但是情和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有主客关系的, 其中情为主、景为客。一般来说, 诗词内容写景的话其实也就是在写情, 如说借物遣怀或以人喻物等, 通过这些方式写出的诗词虽然看起来全篇都是在写景, 但其实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和情有关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的抒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来说情绪都是比较激动的, 否则也写不出感情如此激烈的诗词, 所以说诗词是情感的产物。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体悟到诗词蕴藏的丰富情感, 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习的诗词。然而众所周知,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风格, 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和李煜等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这些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感情特点, 这样学生再遇到这些作者的作品时就能够做到临危不乱, 有意识地按照一个方向去探寻诗词的情感内容, 也就会更加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 在给学生拓展学习《醉花阴》这首词时, 我就先给学生简要地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 然后着重介绍了李清照在写这首词时的情感状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我还特意给学生展示了一些李清照其他时期的作品, 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重点赏析名言名句

古诗词之中有很多名言名句,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名言名句的赏析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教学名言名句时, 我一般会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首先思考其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又为什么要这么用? 此外, 作者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这样做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者在这一句之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其又是怎么表达这一思想的呢?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言名句。例如,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 我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争”字, 还有为什么要用“啄”字。

篇14:小议如何赏析古诗词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犹如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在赏析时体会到:一是古诗词的风格各异,例如,有的是山水田园诗派,有的是边塞诗派;有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有的是多情善感的婉约派。二是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也是博采众长,诸如乐府、近体五七言绝句,杂言都被驾驭得娴熟自如。三是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诸如夸张、比喻、拟人、象征都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生活境遇变化,例如,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小楼,不堪回首,朱颜改,愁,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通过词中以问起,以答结,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悟出诗意的内涵,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理解诗意,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使李白倍受感动,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写出桃花潭的美,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情意之深,这种景真意切,率意真情,发自肺腑,令人感慨难忘,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月光亮,夜静,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看着月光,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用江中摇动的月影,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景物,情感的描写,从中学会感悟,在诗境中学会想象,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联想,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产生快乐,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覃和平.关于古代诗词叙事方法的鉴赏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下),2015(12).

篇15: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张兵曹

作者:李颀朝代:唐体裁:五古 汉家萧相国,功盖五诸侯。勋业河山重,丹青锡命优。

君为禁脔婿,争看玉人游。荀令焚香日,潘郎振藻秋。

新成鹦鹉赋,能衣ht裘。不惮轩车远,仍寻薜荔幽。

苑梨飞绛叶,伊水净寒流。雪满故关道,云遮祥凤楼。

篇16: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崔起居,赠别崔起居武元衡,赠别崔起居的意思,赠别崔起居赏析 -诗词大全

赠别崔起居

作者:武元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三十年前会府同,红颜销尽两成翁。

别泪共将何处洒,锦江南渡足春风。

篇17:赠别古诗赏析

赠别徐侃

作者:安凤  朝代:唐  体裁:五排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篇18:赠别古诗赏析

联想, “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 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 而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王朝闻主编, 《美学概论》) 。源于文本的想象, 我们一般称作“再造想象”, 是对作品意境的还原和补充。所以, 所谓教师对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指导, 就是引导学生在文本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间架设桥梁, 因身临其境而感同身受。笔者以为这种指导要抓住以下六个关键字:组合、辨析、积累。

组合有两个意思, 一是连接, 一是补充。

连接指将诗文中描绘的单个意象或生活片断通过联想和想象组成完整的画面或事件, 一般有两种引导方法。一种是教师用具体生动的描述语言, 提示学生在脑海中一一展现相关景物, 最后组成一幅幅画卷, 并感受画面的整体氛围和作者的情绪。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可以这样描述:

“这是一幅空中航拍图, 请同学们尝试跟着我的镜头展开联想和想象……辽阔的青海湖, 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古战场, 此时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 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雪山, 正隐在云的暗影里;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往西, 和孤城遥遥相对的是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关外是虎视眈眈的突厥军队。如果你将我的描述展现为一幅画卷了, 能否告诉我你感受到什么?如果你是守卫孤城将士中的一个, 担负着为国南拒吐蕃, 西防突厥的重任, 会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在完整的画面中能感受到开阔悲壮和暗淡沉重的氛围, 能体会到守边战士内心的自豪与责任并存。读到第三句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了解到战争的艰苦残酷, 所有这些感受和体会作为铺垫, 对末一句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学生会产生无限的景仰, 情不自禁地赞叹。

另一种似乎更方便的引导方式, 就是电子声像展现, 帮助学生走进诗文描写的意境。但笔者认为应该慎用。因为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那就是培养学生直接将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丰富生动画面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并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如果直接提供声像画面, 就会弱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钝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不过, 在学生限于审美经验不足很难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时, 直观的声像画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帮助。例如《春江花月夜》中“月照花林皆似霰”一句, 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 能提供给学生超越他们想象的美感。只是要记住, 一定要在学生已经做过联想和想象尝试后再展示。

补充指有些诗文“辞断而意属”, 需要我们用想象来填补其中的空白使画面或事件完整连贯, 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主仆问答中的空白, 要求他们通过想象补出问语——“一夜风雨, 海棠怎样了”, 从而体会到问的人 (词人) 何其急切多情, 那么就能理解对仆人冷漠的回答, 何以逼出词人强力的反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果不通过想象补出问语, 对女词人的惜春之情, 对她生活情趣之美好, 对她心灵之纯净的感受, 就不那么真切了。

辨析旨在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景物、事件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细致的分辨比对, 使最初粗糙的感知变得丰富而细腻, 尽可能地贴近作者创作时的感受, 借此真正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绪。其实, 每个人对日常生活景象都会有一些印象和感受, 只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大而化之, 而浓浓的诗意和盎然的情趣恰恰隐藏在细节中, 隐藏在诗文画面的色彩、方位、动静、虚实等安排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字从以上这几个角度去仔细辨析。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作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的山景, 诗人的独特感受表达在以下两联中: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对上一联要引导学生辨析诗中描绘的天上、地下的色彩光影, 声音动静, 想象出这样一幅立体的画面:暮色苍茫中, 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 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地面上光影斑驳;清凌凌的泉水从苍黑的石头上流过, 一路叮咚作响, 在月光下像一条银链延伸向远方……好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对下一联要引导学生辨析其中绝妙的动静安排, 先想象这样的场景:一阵清脆悦耳的笑语声打破了山的寂静, 寻声望去, 才看到一群年轻的姑娘从竹林中陆续走出, 手里提着装着洗好的衣服的竹篮, 还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呢;静静的水面上, 莲花忽然摇动起来, 向两边分开, 窜出一条渔船顺流而下, 原来是渔夫趁着美好的月色打渔去了。接着引导思考:为什么是先闻其声、先见其动而后见其人? (这样不就有一种发现的乐趣吗?这就是诗意。) 何以能发现? (还是山静。) 你觉得山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喜欢这里的山民吗?愿意过与他们一样的生活吗? (如此恬静又不乏情趣的生活, 如此勤劳质朴的山民,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一定是你唯一而坚定的选择。) 你看, 你的心与诗人的心因所见景象的统一而自然遇合了吧, 其实当你沉浸于画面中潜心辨析玩味时, 你就已经化身为诗人了。

这里教师还需要注意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把他们经过仔细联想、想象所辨析到的画面色彩、方向、动静、虚实等细节, 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一一描述出来。如此一则可使个人脑中的画面更清晰化、条理化, 二则在交流中学生间也可互相启发, 不断扩大审美对象的内涵, 丰富美感体验。

积累是指古诗文中的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 能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指示方向, 教师要引导他们注意总结积累。例如“月”这一意象, 在古诗文中, 往往用来烘托思乡怀人之情。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再如“酒”, 与人关系甚密, 可解忧, 可增兴。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可列出一张古诗文常用意象表,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 读到相关的新的文句时, 就能迅速地想起相关的诗文, 于类比联想、对比联想中或丰富已有审美经验, 或发现古人推陈出新化用的妙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之于“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之于“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 《更漏子·玉炉香》) , 等等。

参考文献

[1]陈瑜.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3) .

[2]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 2005, (1) .

[3]黄欣华.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切入点[J].语文建设, 2004, (6) .

篇19:小学古诗赏析教学点滴谈

【关键词】阅读赏析 拓展 扩、改、仿、创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8-01

众所周知,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走进古诗词,感受其魅力呢?现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一、拓展相关诗词阅读和赏析

(一)向同一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如,学完王昌龄的《从军行》,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的边塞诗呢?学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走进春天 感受诗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统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二)向整篇(部)著作和系列篇目拓展。

以学过的古诗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古诗为基点,向整首、系列篇章拓展等。如学习李绅《锄禾》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李绅的《悯农》的其他部分。

(三)向某个诗人的作品扩展。

如学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问:“你还知道李清照其他的诗作吗?”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向某个时代或时期的作品扩展。

如:在学了陆游的《示儿》后,学生知道了,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教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应这一时期政治时局或者百姓生活的诗歌呢?”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一系列反应“抗金和收复失地”这一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诗词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完古诗词后,可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一)扩写古诗词。

要扩写的古诗词,先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词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古诗词的效果,而且通过写文章,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词。

古诗词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词,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将其改写成现代文,如:执教《枫桥夜泊》最后设计让学生把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仿写古诗词。

仿写,可以检验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文笔是否精彩,考虑是否周全,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较少,知道怎样仿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四)创作古诗词。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词,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词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引领走进古诗,触摸其心律,感受其魅力之后,必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极目远眺,其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其人生内涵会更加丰富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慧,陈昕:《小学古诗教学“四宜四忌”》.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3年6期

[2]熊国华:《拓展诗歌教学的新视野》.广东教育.2002年3期

上一篇:平头川乡中心小学教导处工作计划下一篇:师恩难忘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