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2024-04-30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精选9篇)

篇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开拓进取,再铸辉煌”。

如果说发展是一种挑战,那么它需要我们勇敢的面对,如果说发展是一种进取,那么它需要我们努力的开拓;如果说发展是一种硬道理,那么它需要我们毕生的拼搏!

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实现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大有作为的五年,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有的人‘勤’字当头,唱一首《爱拼才会赢》;有的人‘奉献’开路,谱一曲《生命在于奉献》;有的人选择了潜心学习,加班加点,也有的人文武并举,张驰有道!古人说:“人无进取,不可立于世”,我们必须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宏扬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才能开拓出崭新的工作局面。

现在,全市上下正在开展以“又好又快发展”重要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具体到我们单位,就是要通过这次大讨论活动,切实解决制约影响机关后勤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问题,进一步激发我们的工作热情,实现机关后勤工作的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

我们工程处担负着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和生活区百余座楼房的基建维修和水电暖正常运行的工作,点多面广,牵扯的问题既繁索又具体,这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特别有战斗力的队伍,特殊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又给工程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我们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具备综合的业务素质,为此,我们不仅制定了24小时服务承诺制度,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已,对技术精益求精,以优秀劳模我们敬爱的齐处长为榜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奋斗在服务一线上!

记得在XX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值班人员立刻拿起话筒,“喂?是工程处吗?你们快到中区8号楼西面看一下,这里的自来水管道跑水啦!”接到电话后,值班人员迅速将情况汇报给领导,我们的处长马上组织抢修人员冒着严寒赶到了现场,她发着高烧带领大家砸路面、排积水、找漏洞,冰冷的水打湿了大家的衣服,衣服上有的地方已经结了冰,可是大家浑然不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战,等自来水管道恢复正常的时候,同志们的手都冻僵了,可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等天渐渐亮起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敬爱的处长居然为了节约一点时间连外套都没来得及穿!同志们!难道这不是一种无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拼搏的精神吗?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而又渺小,但它是我们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来说,又好又快发展其实意味着我们要结合实际,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提高服务效益。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跨越,远学全国劳模徐虎,近学全省劳模我们的齐处长,在后勤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已的聪明才干,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临沂大而新,富而美的宏伟蓝图,为建设我们的大临沂、新临沂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篇2: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用矛盾分析法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好”与“快”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依靠科技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会影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快”也不会持久。2.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的速度。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结合十七大报告精神,请你谈谈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为什么说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深入领会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要解决好观念转换、动力机制和制度保障的问题。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

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片面的政绩观。很多地方,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在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的引导和驱使下,一些地方开始脱离地方实际,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反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发展观就会与科学产生偏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篇3: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突出工业带动,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 工业发展上去了, 就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此, 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项目兴县”的思想, 坚持把工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优势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 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 推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发挥特色优势, 壮大产业集群。特色就是优势, 特色就是竞争力。近年来, 我们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 全县已初步建立起不锈钢制品、果品加工、纺织服装、皮具、生物制药、建筑陶瓷等特色行业。其中, 不锈钢制品行业年产值达到38亿元, 出口额超1.9亿美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餐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 被评为“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依托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果品加工业也快速发展, 成为全省重要的果品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结合本地的实际, 我们要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 重点围绕不锈钢制品这一支柱产业, 走“强强联合、强弱兼并、优势互补”之路, 推动支柱产业“滚动式”发展, 不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不断壮大支柱产业集群, 不断扩大工业经济规模。

二是发挥园区优势, 筑好发展载体。我们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重头戏, 先后建成了温氏生物科技园、凌丰工业园、黄岗工业园、凤凰工业国等7个工业园。当前, 我们全力以赴抓好佛山顺德 (云浮新兴新成) 产业转移工业园 (简称新成工业园) 建设。新成工业园作为全省首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之一, 规划面积达1.8万亩, 首期建设面积2328亩, 已完成土地平整1900亩, 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 为我们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创设良好的载体。目前, 新成工业园已有10个项目签约进园, 计划总投资6.06亿元, 其中温氏佳润、安泰电子等3个项目已全面动工建设。下一步, 重点要加快新成工业园的建设, 迅速完成首期项目用地开发建设步伐, 抓好首批进园的10个项目建设, 迅速做好二期项目用地的准备工作, 为当前有意进园发展的项目提供载体, 使其成为承载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同时, 想方设法盘活闲置土地、空置厂房进行盘活, 指导好中心镇以及有条件的镇规划建设好工业园, 突出抓好车岗镇纺织定点印染基地、稔村镇陶瓷工业城的建设工作, 为全县工业发展创设良好的载体。

三是发挥区位优势, 促进项目招商。新兴充分发挥紧邻珠三角的良好区位优势, 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时机, 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2007年1-10月, 全县共新引进项目93个, 计划总投资43.6亿元, 其中投资额达千万元以上的项目有46个, 投资额超亿元的项目有13个。今后, 我们将发挥县、镇、村、企业四个轮子一齐转的作用, 发挥驻珠三角招商引资联络机构的作用, 利用各类招商推介会的机遇, 积极推介本地的区位、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 力争吸纳一批主营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规模企业, 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 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突出抓好大项目的建设, 落实县领导跟踪重点项目建设制度, 及时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使项目早签约、早建成、早投产、早出效益。

突出创新驱动, 推动产业优化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 自主创新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大力培育以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节能降耗为优势的新竞争力, 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 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一是以创新促产业优化发展。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完善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研体制,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促进优势支柱行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 积极扶持支柱产业进行科技创新, 实现优化发展。特别是在原油、金属等原材料涨价、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大环境下, 要重点引导不锈钢制品等支柱产业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 研发更多具备核心自主技术的新产品, 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推动产业和行业优化发展。要积极发挥凌丰集团的省不锈钢制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的作用, 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从而为产业发展挖掘更广阔的空间。其次, 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实现优化发展。目前, 新兴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 其中广东温氏集团今年销售额预计超100亿元, 是全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东宝食品公司、马林食品公司、多威实业公司等企业是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今后要继续扶持广东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巩固肉鸡、肉猪养殖的基础上, 建设好温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中心, 加强对禽畜防疫、动物保健等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把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发展, 形成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以创新促经济效益提高。针对当前大部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利润率较低的情况, 我们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大力推行品牌兴企战略, 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现全县已有“凌丰”、“温氏”、“三A”、“马林”、“品味”、“新港城”等6个广东省著名商标, “新兴香荔”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申请。今后, 要加大实施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战略工作力度, 以优质特色农产品和具备相当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 采取引导服务、跟踪服务、贴身服务等方式, 指导企业培育和申报著名、驰名商标, 形成更多自主知名品牌, 不断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附加值, 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是以创新促节能降耗。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宗旨,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引导企业以人为本, 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途径, 改进生产流程,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要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 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打造绿色经济亮点。同时, 要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严把新上项目环保评审关口, 加强对凉果、造纸等排污企业的治理, 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 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

突出统筹联动,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思想, 全力打造“三大亮点”,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把新兴建设成人居的天堂、投资的沃土、创业的乐园、旅游的圣地。

一是打造城镇化建设亮点。按照“启动民资、经营城市”的理念, 突出抓好以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发展,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积极扶持发展中心镇, 进一步落实鼓励中心镇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 促进二、三产业发展, 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拓宽农民进城谋生的空间, 使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 逐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坚持“住宅进区”的思路, 以县城二环路、东堤路等规划建设为契机, 狠抓房地产开发和“穿衣戴帽”改造工程, 完善县城高尚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 拉大县城架构。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县城, 提升县城形象, 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是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以建设生态村、卫生村、沼气村为纽带, 以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五改”为切入点, 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加快生态家园和生态农业建设, 为广大农民提供美化、绿化, 生态、卫生, 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积极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不断扩大农村使用沼气的普及面, 发展“畜牧养殖—沼气—种养”循环式生态链, 形成无污染、无公害、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链, 促进村庄治污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使农村步入高效生态之路。继续坚持龙头带动, 特别是发挥广东温氏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农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 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带动更多农户奔康致富。继续抓好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优化, 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各村自挖潜力, 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 重点抓好水果、蔬菜和花卉的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亮点。新兴有45万多人, 其中农民占70%, 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等富余劳动力的培训, 积极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大力推进“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和创业培训工程,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奔康致富能力和就业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培训就业的方式, 多举办技能培训班, 把就业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从而既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 又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 使农民真正增加收入, 达到双赢的目的。

突出旅游带动, 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也是山区县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新兴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 是六祖诞生和圆寂之所, 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拥有国内罕见的硫氢化物温泉, 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优美。我们将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 以大旅游发展为龙头, 推进大服务、大流通、大商贸协调快速发展, 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一是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 稳步推进龙山旅游度假区申报“4A”级旅游景区建设, 抓好藏佛坑、神仙谷等景点的项目招商, 加快时代广场等项目建设, 加快国恩寺新佛事区、东方大自然项目、绮景湖度假村、里洞天露山茶场、太平象窝茶场等旅游项目的建设, 继续完善金水台温泉、东成青山绿水温泉的配套设施建设, 不断丰富全县的旅游资源, 切实把新兴打造成旅游休闲基地。二是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要以创建全国旅游强县为目标, 抓住国恩寺挖掘出土的佛宝舍利子和一批隋唐时期文物这一契机,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大力宣传推介新兴丰富的旅游景点和良好的生态优势, 打响“禅宗”、“温泉”品牌, 提升我县旅游知名度。三是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禅宗”、“温泉”的旅游资源优势, 创新工作机制, 整合旅游资源, 切实理顺各旅游景点产权等问题, 进一步提升新兴以禅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经营水平, 使新兴旅游发展实现现代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全面提升新兴旅游整体竞争力。同时, 要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巩固提升餐饮旅馆业、社区服务业等生活服务业,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对全县的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

资料链接

新兴六祖文化节

每年大约在六祖诞辰 (忌日) 农历八月初三 (公历九月左右) 于新兴县举行的大型节庆活动。旨是纪念六祖惠能大师,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主要有:佛事活动、六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禅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佛荔旅游周等活动。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甚至半年。

新兴花灯调

篇4: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四大支点

一、巩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加大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领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二、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使其形成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

三、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让百姓进一步分享发展成果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

篇5: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济南市作为全省循环经济的试点城市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全力推进循环经济“678”工程,着力培育6个循环经济型县(市)区、7个循环经济型园区、8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局面。

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18吨标煤,同比下降4.64%,超额完成了下降4.5%的任务目标;万元gdp取水64.56立方米,下降9.6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6%,与去年持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0.46,同比提高0.02;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328.64万元,增加35.11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79%,提高0.36个百分点;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72.65%,提高1.37个百分点;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01%,提高

1.34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27%,下降2.31个百分点;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11.3%,提高8.3个百分点。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济南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高度重视,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体制。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下设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处,具体承担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形成了部门各负其责,市县上下联动的发展循环经济长效机制。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济南市循环经济实施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效地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编制了《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的意见》、《济南市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济南市节能奖励办法(暂行)》等,把循环经济作为鼓励支持的重点。三是健全统计评价体系。建立了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00家重点用能企业三级能源利用统计体系,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的能源消耗状况,每季度公布一次重点用能单位重点产品的能耗情况,每年对签订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有关企业领导班子和成员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动

(一)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一是扎实做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为了积极稳妥的推进全市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本着抓住重点、覆盖行业、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市冶金、化工、建材、酿造、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二是强化清洁生产培训工作。清洁生产审核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开展扎实有效的培训是做好清洁生产的基础。济南市经委积极组织开展由县(市)区经贸局(发改委)、部分企业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重点是学习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清洁生产审核的要求和方法,先进企业介绍开展清洁生产的成功案例,大家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经验。三是加强对试点企业的督导。强化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企业的调度和监督,及时掌握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截至目前,济南市已有51户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使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一是指导服务。今年,全市先后组织了二期资源综合培训和重点讲解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认定程序、申报材料要求等内容,为全市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搞好指导服务。二是严把程序。济南市经委对通过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按照《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有关减免税政策;对年检不合格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停止其享受的国家优惠政策。今年将对所有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产品)进行检查。

三、调整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严把产业准入关,从源头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一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六项必要条件”,坚决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停批和限批力诺玻璃热电联产等18个项目,全市没有新上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二是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淘汰责任书和全市淘汰计划,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淘汰任务重的有关县区、企业主要负责人下发了督导函,对进展迟缓的区县和企业派出重点督导组,确保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

节,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11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51.18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经达到149.1亿元。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735.63亿元,同比增长33%,新能源产业产值已经达到96.85亿元,同比增长41.16%。

四、抓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自主创新支持力度。济南市把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列为《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2007年,支持项目64项,经费1960万元,其中,国家、省级项目15项,经费1098万元。2008年,又加大了项目的申报力度,能源技术申报35项,占全部申报项目的5.85%,资源与环境技术60项,占全部申报项目的10.03%。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精密跟踪、阳光采集传输技术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和产品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建材等产业先进技术,如冶金行业的干熄焦、燃气蒸汽联合发电、连铸连扎、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热电行业的冷却水余热利用、热电冷三联产技术;炼油企业的火炬气回收、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秸秆锅炉、绿色照明、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等。完成济钢集团、山水集团余热发电、新华能源煤矸石综合利用、十方新能源垃圾填埋沼气发电等节能项目65个,实现节能量40万吨标准煤。

五、以点带面,典型推动

市经委及时召开了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在循环经济方面做的比较好、做法相对成熟的济南佳宝乳业有限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琦泉热电有限公司等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学习先进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切合本单位实施的目标,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济南百川同创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通过快速低成本收集,简化预处理后压缩成型作为燃料,即解决秸秆焚烧污染,又开发利用了新能源。

六、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发挥央视、经济日报、省电视台、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曝光严重破坏、浪费资源的行

篇6:以效能提升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七区效能革命纪实

干部作风建设,重在提升工作效能,重在廉政为民,重在建立长效机制,重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七区将干部作风问题,与资金、土地并列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2009年以来,按照“行动迅速、善抓落实、创新创效、廉政为民”的要求,在全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效能革命,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举措推动了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决策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09年开始,二七区从完善机制入手,对干部作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第一,以活动为抓手,深化工作落实。2009年的主题是“干部作风集中建设年活动”,2010年的主题是“工作效能提升年行动”,2011年的主题是“深化工作效能提升实施执行力提升计划”和建设“高效二

七、廉洁二

七、低成本二七”。第二,以调整机构为抓手,完善领导监督。一是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朱是西、区长王鹏亲自挂帅;各乡镇、街道及区直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机构,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直接责任人。二是对区委常委的分工进行相应调整,在明确纪委书记负责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办公室主任两名常委同志协助做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权威性。三是整合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成立区委联合督查室。四是

把二七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更名为二七区行政服务中心并与二七区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合署办公,并成立了以“大督查、大落实、大改进,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一促”联合督查组。五是成立二七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为企业提供资讯、派驻首席服务专员以及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第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规范工作行为。先后出台了《关于对不称职不胜任现任科级干部的处理意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出暂行办法》、《二七区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二七区关于重点工作被省市区通报批评的问责办法》、《二七区机关效能建设责任追究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行为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的规定》等十几个文件,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使全区干部职工明白了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规范了公务人员的工作行为。第四,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提升人员素质。2010年6月12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教育活动正式启动,中国国学文化公益论坛暨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传统文化论坛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由二七区委、二七区人民政府承办;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基金管理委员会、河南电视台、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郑州市二七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办,二七区辖区部分企业积极协办的礼乐中国·“二七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歌曲大赛成功举办;在全区开展了学习背诵《弟子规》,背诵牢记《吃亏歌》、《二七区机关人员做到“十个不允许”》,组

织了 二七区“康桥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教育讲坛、二七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演讲比赛等活动。

措施篇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抓工作落实就是抓不落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必须要将其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始终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一抓到底。”首先,大督查打响了二七区效能革命的第一枪。区委联合督查室和纪委“三大一促”联合督查组展开了一场高密度全方位的高强度督查,同时聘请100名效能义务监督员,效能监测点增加 20个。仅“三大一促”联合督查组自2009年以来开展作风纪律、工作效率、优化环境、项目推进等各项督查428次,编发督查通报159期,下发整改通知书62份,通报批评单位67个(公车违章通报批评152次),对19名领导干部、38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处理,其中,辞退8人,诫勉谈话17人,待岗查看5人,核减单位行政编制1个,党政纪处分5人,组织处理1人,通报批评21人等。“三大一促”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全区干部中有了极深的影响。比如:2010年第二期督查通报对蜜蜂张街道办事处三名工作人员因工作时间看网络小说、玩游戏等给于了待岗三个月处理,对福华街街道6名协管员因工作时间在值班室看电视给于了辞退处理;去年9月6日督查人员在督查时,发现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一名中层干部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遂

做出了对本人通报批评、对单位核减行政编制1个的处理;去年9月29日晚督查人员对科级干部带班和值班人员在岗情况进行了督查,对不在岗的3名科级干部和1名工作人员作出了全区通报批评,并给予每人500元的经济处罚;因电话关机,二七区某职能部门的一把手受到督查组的质询,包括这名干部在内的多名干部批评,其中一人被停止工作,两人被严重警告和经济处罚;今年3月17日,督查人员在嵩山路街道发现一名科级干部(调整不久)对自己分包的王胡寨商业开发项目,情况不够清楚、协调力度不够,对其作出了效能告诫处理;今年5月9日,在对一次会议督查时,发现大学路街道两人旷会,淮河路街道一人旷会,两家单位均受到扣5分、(当事人)罚款500元、全区通报批评等处理。其次,大培训为效能大跃升加注动力源。一是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开设“干部素质讲坛”、“经济跨越式发展名家讲坛”、“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教育讲坛”和“一把手谈效能讲坛”;重点突出工作技能的提升,开展分类培训,坚持按需施教,根据不同岗位,采取脱岗学习、挂职锻炼、外出考察、集中授课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二是开展干部作风培训教育“四个一”活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开展一次工作日志集中点评,每月组织一次“三讲”(讲学习读书收获、讲工作亮点、讲工作遗憾),每季度组织一次考试。统一发放二七区干部工作日志记录本,组织部不定期抽查工作日志记录情况。要求全区干部职工做到“八个有”和“七

勤七善”,开展“二七发展,我的责任”征文等。三是开展集中宣誓活动。每周一早上8;20,各单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在一把手带领下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是二七区机关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我承诺,热爱二七,奉献二七。坚决做到:行动迅速、善抓落实、创新创效、廉政为民,为二七发展做贡献”第三,大激励为效能大跃升添加助燃剂。二七区除每年3月份在“经济跨越式发展大会”上对各项工作进行重奖之外,又开展了“二七区行政服务工作冠军争夺赛”、“二七区招商引资工作冠军争夺赛”、“二七区跨越式发展项目推进工作冠军争夺赛”和“二七区主要经济指标冠军争夺赛”等。每项工作每月评出一个冠军,每季度评出一个冠军,半年评出一个冠军,年终评出一个总冠军。月冠军奖励1万元,季冠军奖励3万元,半年冠军奖励5万元,总冠军奖励10万元。仅行政服务工作而言,完善了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全面实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失职追究等制度,积极开展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特岗假日服务,实现了便民利企无假日工作制。例如:区行政服务中心节假日为企业群众办理行政审批服务38件,解答咨询44人次。围绕“流程最简、用时最短、收费最低、服务最优”的目标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了优化,2009年底全区共有行政审批服务211项,2010年优化后,取消审批事项38项,合并78项;办理时限从法定的4454天压缩到2194天,平均提速50%

以上;收费标准降低了847元,实现了最低。二七区的行政审批服务在郑州市达到了最优。

效果篇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二七区对干部作风建设常抓不懈的恒心带来了干部作风面貌的大改变,慵、懒、散现象得到了根治,一批“急症”、“重症”、“顽症”得到及时解决,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感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干企关系进一步融洽,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二七区正昂首走在科学发展观的阳光大道上。

一是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全区上下形成了“二七发展我的责任”的共识,在公务人员当中再也听不到“我不知道”、“不归我管”、“这事明天再说”等言语,代之而起的是“宁愿我们跑断腿,决不让企业和群众多跑一趟”,“发展在我手中提速,项目在我手中快办,问题在我手中解决,为民在我手中落实,工作不在我手中耽误”。去年新成立的二七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走访企业35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9期,收集了151家企业的118项问题,已解决113项,其余涉及土地、规划、政策方面5个问题正在积极协调解决中,派驻企业(项目)11名首席服务专员,为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10项。

二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继续深化“项目落地年”行动,纳入区重点管理的194个项目,已完工2个、在建66个,完成投资26.9亿元。“选商引资及投资促进计划”初显成效,首批总

投资达1000亿元的11个大项目成功签约;一季度,全区招商引资预计完成24.3亿元,引进境内域外资金14.4亿元。

三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4亿元,同比增长11.4%;财政总收入完成12.6亿元,增长 21.34%;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3亿元,增长37.5%;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3亿元,增长20.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亿元,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2亿元,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41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292元,增长21.1%。

四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二七新城开发建设迈上新台阶。成立了二七新城管委会和新城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完成了控规编制,确定了土地一级整理、二级开发模式;成功举办了二七新城总部经济发展论坛,总部经济产业园项目已先期启动,概念性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开发建设主体已初步确定;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已落户新城。城区经济承载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和形象品位不断提升,马寨食品机械工业园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龙西湖休闲产业集聚区已纳入郑州市常西湖生态公园规划范围,作为郑州都市区重点打造的“八个生态园区”之一,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正积极报批。大力实施“城乡品位提升计划”,全区重点区域、窗口地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强力开展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日常巡查、发现、上报、拆除、追责机制。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进展顺利,教育、卫生、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居民幸福指数不断被提升,全区社会大局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二七区行政服务中心

李开明

篇7: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篇8: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

一、主要成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截至2008年10月, 全区累计土地流转面积3, 500亩, 其中, 转包500亩, 转让500亩, 出租2, 300亩, 互换200亩;二是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流转从过去单一的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逐步向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等参与流转转变, 逐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土地流转面积规模化。全区新发展100亩连片种植项目4个, 其中千亩以上39个, 500亩以上57个;四是经营行为市场化。要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 发展优、新、特、绿农产品,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五是围绕“一个目标, 突出两个重点, 确保三个到位, 强化七项措施”, 来制订改革方案。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确保“十一五”末基本实现通村油路改革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 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2、工业体制改革。

一是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形式。针对企业改制扫尾工作主要以引进民营资本参与为主要形式, 通过重组联合、合资合作、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推进改制,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已改组、改制的国有企业, 按照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推进公司制改革,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 取得了效益显现的效果;三是及时处理好已改制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吸纳参保职工1, 968人, 做到了应保尽保。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保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 维护企业及社会的稳定;四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鼑锋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 争取提前上市运行, 进一步拉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社会事业改革。

一是文化改革。按照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总体任务的部署, 目前已完成6个乡镇的文化中心站建设。二是教育改革。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现已撤并小学8所, 初中1所;大力实施教育重点工程, 实施了4所初中寄宿制学生宿舍楼工程和“四配套”等重大教育工程, 促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各校教育管理, 近三年, 我区以初中教育为代表的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全市名列前茅。截至2008年10月份, 全区学前教育入园率达52.8%,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初中正常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100%、98.6%、98%。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 义务教育阶段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以上。三是卫生改革。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2006年的90.26%提高到2008年的91.37%, 全区参合人口为221, 043人, 人均筹资90元, 筹集资金1, 953.08万元, 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21.04万元, 中央、省、市、区财政补助分别为847万元、664万元、88.41万元、132.63万元;截止10月底, 全区补偿比为45%, 获得万元以上补偿的达到110人次,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科技体制改革。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实施合作项目25个, 举办院企项目对接洽谈会25次, 累计参与企业达10家, 签订合作项目25个, 组织实施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分别为2项、14项, 培育西峰区重点新产品37项。全区申报专利5项 (截至2008年6月底) , 总量领先其他县, 同比增幅25%。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政务公开。明确公开内容、范围、载体和时间, 认真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 做到规范运作、权责清晰, 强化监督, 规范运行, 确保行政权力的质态运行;二是依法行政。根据《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 按照各行政部门的职能和重点工作, 具体梳理实施内容, 分别落实到牵头部门、配合部门以及具体实施的部门。

5、财政体制改革工作。

全我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管理改革, 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稳步推进非税收入征缴制度改革, 认真清理银行开户, 取消单位收入过渡户, 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 (或财政专户) ”, 逐步规范单位的收支两条线行为。继续实行政府采购改革, 强化采购预算管理, 逐步扩大网上竞价采购范围, 政府采购规模和数额占到96%以上。

6、投资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投资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在项目审查、审核、申报过程中严格按照《甘肃省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办法的规定, 对2007年以来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 针对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自查整改, 制定出规范办理程序。

7、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

2006年董志镇被省发改委批准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发展改革试点镇之一。全区主要从综合协调、科学规划、政策指导、监督实施、配合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董志镇的发展改革工作。经过两年的试点, 董志镇在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示范点建设、小城镇“五化”等方面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是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依据。改革涉及的领域很广,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依据, 导致某些领域的工作很难开展。例如, 投资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改革, 省、市虽出台了政策, 但缺少实施细则, 基层具体操作还有一定难度;二是改革难度加大。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会触及许多利益关系, 加之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新矛盾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导致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资金短缺。各项改革资金均十分短缺。例如, 董志镇虽被列入了全省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 工作已启动, 但却缺乏配套资金渠道, 个别工作仍停留在规划阶段, 不能尽快实施;四是氛围淡薄。关注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三、几点建议

1、准确定位, 自我改革, 谋划跨越发展。

对照新的目标, 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创新规划, 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 认真排查发展难点, 明确发展重点, 培育发展亮点。继续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增创西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新优势。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分享改革的成果。

2、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研究制定能广泛调动各乡镇、部门发展积极性的财税体制和考核机制, 以鲜明的工作导向凝聚加快发展的合力;二是不断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用解放的思想选用思想解放的干部, 让优秀的年轻干部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 让全区的优质资源向招商引资一线集中, 向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倾斜;三是强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减轻人民负担。全面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 积极建立完善区级粮食储备体系。巩固提高农村道路养护体制改革成果, 保障新农村建设。不断探索, 积极创新, 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领域改革工作, 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对已改制的企业, 认真组织“回头看”, 按照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推进公司制改革, 建立形成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产经营管理及监督机制,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工作, 为拟上市企业做好指导、协调等服务。

3、加强发改部门对改革工作的综合统筹, 分类指导, 有效监督和管理。

篇9:推动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业流通经济迈向新的台阶

5年来,山东省经贸系统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上了一个人台阶。全省认真落实《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六大传统产业,延伸七大产业链条。预计到2007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3.5万户,是2002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资产3.1万亿元,是2002年的2.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万亿元,是2002年的3.8倍;实现利税5350亿元、利润329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5倍和5.3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将达到86%,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一个人提高。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61家,省级技术小心达到365家,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7%以上,重点培育的“百户”技术中心企业达到5%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2%,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5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2800亿元,是上个5年技改投入的3.1倍。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別由2003年的28个和32件到目前的271个和128件。

三是流通现代化建设有了一个人发展。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新型流通业态为突破门,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型流通业发展,组织开展名牌产品万里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努力构筑大流通格局。

四是节能减排出现了一个新突破。2006年全省首次实现节能减排双下降,2007年上半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7%,比2006年降低2.38%;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90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5.94%。

五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有了一个新增长。全省个体私营企业228万户,注册资金71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1.4和5倍。

六是经济运行质量上了一个新水平。建立了工业销售、效益、两金占用、亏损四个“百户”重点企业和煤炭、石油、棉花等重要原材料及大宗产品供需情况月调度分析制度。

七是企业竞争力有了一个新增强。预计2007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将达到55户,比2002年增加43户;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将达到500户,比2002年增加361户。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70个。

二、突出重点,推进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省经贸工作总的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促进山东工业由大变强。

(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把自主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放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项经济工作之首。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第一次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并列,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要求。这是中央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新型工厂业化发展思路的新提升。

三是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入手,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新要求。即中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我省情况看,还要推动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带动向传统产业提升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共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带动向大中小企业合力带动、产业集群带动转变。

(二)坚持一手抓支撑,一手抓引领,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增强科技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支撑”,重点是抓好技术改造,用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控制投资规模的情况下,通过普遍地技改,调整投资的结构,企业要把功夫用在引进或研发先进技术,更新装备,引进或培养人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山东工業传统产业比重大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改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明确技术改造的范围,对现有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扩大消费需求和促进就业,又不属于“两高”限制的,都要指导和督促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改造。全省金融、财政等系统要大力调整投资结构,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的投资提高到35%以上。

二是明确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重点改造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意避免一般化的规模扩张。

三是抓住国家外汇充裕和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落实省政府关于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加快提升工业装备水平的意见,确保“十一五”末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的达到68%,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0%。坚持门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促进电子通信、发电及输变电、现代农业机械、工程建筑机械、轻纺机械、专用成套设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重大装备的创新和发展,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工业和汽车工业,发展壮大船舶工业和民用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及核电技术设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四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突出抓好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和创意经济的

发展,集中力量提高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争取半导体芯片等大项目在山东落地,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坚持“以用兴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宽带网和信息技术联盟的作用,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力争到“十一五”末,信息产业生产和经营业务增加值占CDP的比重中目前的6.4%提高到11.7%。

“引领”,重点是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用技术创新培植新的增长极。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要按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要求,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要以15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和2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关联度、集成度,以创新链的提升带动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后劲。力争明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要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继续办好产学研国际洽谈会,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确保到“十一五”末,培育出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目标。

四是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继续实施泰山学者工程,更多地从省外国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校企合作,用学科链、专业链来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

(三)坚持一手抓扶优,一手抓汰劣,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2008年是节能减排的关键年,要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为总抓手,着力解决把节能减排与又好又快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解决畏难发愁情绪和简单化思想,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完成万元CDP能耗下降4.5%,SO2和COD排放量均下降4%的目标,实现节能减排与结构优化的双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的项目和投资,坚决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要实行项目审批问责制,对违规建设的项目,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运用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加大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水泥、钢铁、小火电、5万吨以下草浆等落后产能任务。要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建设项目“区域限批”;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对省千户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组织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和“三个节能100项”,认真抓好90个节能项目,确保千户重点耗能企业比2005年节能1036万吨标准煤。抓好家庭节能设施推广,把节能减排任务落实到每个家庭;落实节约能源法,进一步完善节能保障机制。加快制订节能减排地方标准,为节能减排提供法律法规依据。要加大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投入,健全节能减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一票否决制度,建立配合联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坚持一手抓企业建设,一手抓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为目标,逐户帮助研究如何把握好发展定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用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带头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延伸,带头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头建立创新平台和技术联盟。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科学决策水平、技术研发水平和现代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又好又快发展的表率。

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要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为目标,组织实施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计划、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著力培育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增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要引导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着力改变家族式管理体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企业组织形式。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搞好发展规划,引导产业聚集。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结合城镇化发展和各类园区建设,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分散的相关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发展和布局优化。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乡镇。省里将重点培育和扶持140个特色产业镇(街区)。抓好龙头企业,按产业链发展项目,带动产业聚集。加快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拉长产业链,使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抓好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各类园区要根据本地特点和优势,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原则,确定产业发展定位,调整招商引资方向和重点,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实施特色产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加快特色产业的形成和集聚。重视市场建设,拉动产业聚集。要在产业集群区域内建立产品交易、储存、流通市场,形成重要集散中心。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展洽会等现代交易形式,宣传推介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聚集。要在产业集群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争创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著名商标。对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特色鲜明、具有较强集聚功能及辐射效应,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要积极争创全国和省“名优产品生产基地”,实现由产品名牌向区域性品牌的转变。

(五)坚持一手抓市场体系建设,一手抓市场开拓,努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完善农家店功能,新建改造1万个标准化的“农家店”。切实组织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二是完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全面启动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国家级、省级城市示范商业社区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早餐快餐店、便利超市、便民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四类行业的发展。强化连锁经营功能建设。重点建设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扩大社会物流配送比重,打造连锁经营快速扩张的支撑平台,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向县城及中心集镇延伸,向城市社区拓展。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

一批具有区域和服务功能优势的物流基地,提高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集团,提高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生产制造企业工商分离试点,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组织好食品、药品、农资等重要商品市场的整治,依法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促进诚信山东建设。

市场开拓要围绕调整我省产品市场结构,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指导企业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搞好市场细分和营销策划,有的放矢地开展市场开拓活动,提高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继续采取政府与企业、工业与商业联手开拓市场的有效做法,大力开拓省外市场。三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开辟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出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建立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网络,实现销地产,增强国际化运营的能力。力争明年机电产品出口300亿美元,增长20%以上。

(六)积极做好“三个保障”,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要求

一是保障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供应和重要生活必需品供应。要对煤电油运需求情况,加强调度和分析,及早预测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应对办法。电力企业和钢铁、化工用煤大户要与省内外煤炭企业抓紧衔接订货,与铁路交通部门落实运力,保证煤炭供应。特别是电力企业要保证电煤库存在16天用量以上,确保电力供应全年不拉闸、不限电。针对当前成品油供应依然偏紧的问题,要积极协调中石化、中石油公司增加成品油供应计划,保证全省成品油特别是柴油的供应。要進一步抓好食品、猪肉、食用油、盐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组织好生产运输,确保不断档,不脱销,促进物价稳定。一旦脱销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储备,防患于未然。要加强经济运行信息化建设,完善重点流通企业、城市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三个监测系统。

二是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抓好质量基础工作和标准制修订,抓好电子监管网络建设。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活动,继续巩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加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规范,养成习惯。努力提高全省产品质量水平,切实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

三是保障安全生产。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

上一篇:信贷团队经理自我评价下一篇:假如我有一双天使的翅膀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