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经济

2024-05-03

发展海洋经济(共8篇)

篇1:发展海洋经济

合理发展海洋经济科学维护海洋生态

海洋是人类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等问题已日趋严重。解决海洋问题有利于改善海洋环境质量,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在合理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应科学维护海洋生态,积极解决海洋问题。

海洋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路源污染对海洋威胁最大,入海河流流域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对海洋污染严重。其次,沿海各地政府独具相关管理职能,治理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综合治理工作难以开展。再次,有关解决海洋问题的政策、文件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效应,得不到有效实施。基于上述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

防污治污有机结合,立足根本,才能切实解决海洋问题。一方面,要将治污防污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包括城市污水处理、海上污染应急、海岸生态建设、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在内的项目实施力度,全面实施节水治污战略,建立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综合管理与整治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保护与防治,建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系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面源点治防联动举措的实施,建立陆域污染源控制和综合治理系统。

合作监督一体发展,严抓当下,才能高效解决海洋问题。首先,必须增强沿海地区海洋、环保、农业、交通等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其互相服务,提高治理工作效率。其次,必须明确沿海各地政府相关职能,落实环保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治理工作积极性,逐步实现海陆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再次,必须加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海洋环境的监管力度,监督企业完善治污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确保达标排放等,及时巩固治理成效。

立法执法双管齐下,放眼未来,才能全面解决海洋问题。第一,应当建立健全关于利用海洋资源、预防和治理海洋污染的法律法规,确保并做到利用资源和解决问题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二,应当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通过法律手段实现管理体系、监测体系、投资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的对接统一,在针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污染治理等问题上,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海洋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关系到政府的执政能力,关系到社会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合理发展海洋经济,科学维护海洋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防污与治污有机结合,合作与监督一体发展,立法与法双管齐下,立足根本、严抓当下、放眼未来,一定能解决海洋问题。

篇2: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时间:2011-11-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工程网

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货流滚滚的海港码头,沟通世界的海底光缆,提供能源的海洋钻井平台,连接海湾两岸、大陆与海岛间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这些五花八门的工程设施,都属于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工程建筑业。

国家海洋局有关专家指出,海洋工程建筑业既是一个独立的海洋产业,又与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比如,海洋渔业需要海水养殖、大型人工渔礁等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的建造首先需要船台船坞等工程设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与港口、码头、航道等海洋工程密切相关;在海洋油气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其它海洋产业发展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加快海洋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应该重点统筹好3个关系,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统筹好海洋工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充分发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更要科学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对海洋经济的制约。

其次,统筹科学论证与依法管理的关系。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进行海洋工程项目科学论证,同时也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三是,统筹海洋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探索海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同时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海洋工程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中应体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补偿的内容,并建立相关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管监控能力。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工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4%。沿海各地也不断加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沿海港口的改、扩建,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输能力,促进了临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座座跨海大桥的通车,在推动海洋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一种特殊的海洋工程————围填海,规模迅速扩大。围填海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围垦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围填海,主要为临海工业、城镇和基础建设提供建设空间。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平均每年用于这方面的围填海面积达120到150平方公里,围填海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供给矛盾、减轻耕地保护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海洋工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围填海规模的迅速扩大,也产生了一些隐忧和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布局海洋工程施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科学方式进行围填海,以及如何有效地对海洋工程建筑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等,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注,各级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规范。

跨海通道作用大

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一批大型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现代海洋通道的出现,到现在不过15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跨海通道建设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跨海通道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我国建设跨海大桥历史并不很长。我国动工最早的广东省南澳岛跨海大桥,始建于1994年,跨海长度8.3公里;2005年建成的东海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外海跨海大桥。

2003年开工建设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大桥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总投资118亿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投资、自行建造,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之最,用钢量相当于7个“鸟巢”,可以抵抗12级台风。经过43个月的建设,大桥于2007年6月26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

备受瞩目的福建平潭海峡大桥,2007年11月30日正式动工兴建。平潭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桥起自福清小山东,跨海坛海峡,止于平潭娘宫,全长近5000米,其中跨海峡大桥长3500多米。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亿多元,总工期3年半。平潭海峡大桥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有利于建立更高层次、更加紧密的两岸经贸合作。

在加大跨海大桥建设的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底隧道建设的力度。2009年6月13日下午,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建设者负责建设的我国大陆第一座大断面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

隧道右线胜利贯通,这标志着我国海底隧道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能力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翔安隧道全长8.695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约70米,隧道于2005年9月6日开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摸索,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初级支护、多级防水板等施工工艺,给隧道装上了防水、防渗的“金刚罩”。初期支护后还在隧道四壁预留注浆孔,确保滴水不漏。翔安隧道的抗腐蚀、抗渗水等级均为最高,可保用100年,并能抵抗7级至8级地震,安全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继翔安海底隧道后,2006年12月27日,我国大陆地区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项目也正式开工。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作为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西部黄岛城区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连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全长约7120米。隧道设两条主隧道和一条服务隧道,以及各项运营管理设施,并预留市政管线敷设通道。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在10至20年内我国将在沿海地区兴建许多大型的海洋工程,大量的海湾、江河入海口、岛屿、海峡等将被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连接起来。

海港建设稳步发展

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增长放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2008年我国沿海港口生产运输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地沿海港口建设的热情不减。

据初步统计,以基本完成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由地方政府完成竣工验收进入试营运阶段,并以实际吞吐量为项目建成投产标准,2008年我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新增生产性泊位186个,其中深水泊位112个,新增设计总通过能力5.05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550万标箱,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00多亿元。

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沿海港口城市都充分认识到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港口建设。其中仅福建省泉州市就投资10.7亿元,重点完成肖厝作业区4号(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石湖作业区4号(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围头防波堤(技改10万吨级泊位)工程、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成品油码头改扩建工程等项目。

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14亿余元,其中港口水运占了很大一部分,达22.5亿元。在港口水运方面,宁波积极实施港航强省战略,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

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综合开发,抓紧建设北仑港区5期、梅山港区、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沿海码头。根据规划,到2011年宁波将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国际深水枢纽港,彻底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状况。

2008年,辽宁省锦州市港口与口岸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港口的牵动能力,全面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锦州港口建设投资4亿多元,港口吞吐量完成4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万标箱。

港口建设也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龙头,他们高度重视沿海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专门成立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将北海港、钦州港、防城港三港整合为广西北部湾港。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广西沿海三港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不仅为广西的加快发展,也为我国中南、华南、西南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作用。

篇3: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关键词:海洋,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也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占据海洋发展优势的国家, 必将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国, 就必须深入研究海洋, 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1 发展海洋经济, 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1 发展海洋经济, 是缓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 陆地空间趋于饱和, 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 具有巨大经济价值, 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洋正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 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目前, 我国对外贸易量的95%通过海运完成, 每年超过1亿吨的进口石油也是通过海上源源不断输入国内。与此同时, 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240亿吨左右的石油和大约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对于我国来说, 海上交通线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经济大动脉, 海洋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达18000公里, 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 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发展海洋经济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因此中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 就必须向海洋进军,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2 发展海洋经济, 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 把它作为发展新兴产业, 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海洋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能够有效推动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海洋经济, 有利于陆海统筹发展, 有利于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 有利于在高起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3 发展海洋经济, 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要求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尤其“十一五”以来, 全国加快海洋经济建设的步伐。据统计, “十一五”期间, 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 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预计到“十二五”末海洋生产总值将达74000亿元,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达到13%以上。同时, 海洋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 2011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 其中新增涉海就业570万人。此外, 我国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已具有重要地位, 海产品产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见, 海洋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 无疑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会。

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但由于“重总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 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 目前我国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近岸开发, 轻深远海域利用;重空间开发, 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 轻长远发展谋划。从产业布局整体情况看又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产业结构趋同, 传统产业多, 新兴产业少, 高耗能产业多, 低耗能产业少, 其中产业园区的雷同、临港临海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 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总之, 海洋产业层次不高, 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 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尽快予以改变。

2.2 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 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大

我国在海洋技术和装备方面, 基本建立了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具有一定的深海运载技术研发能力, 初步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能力。但是,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我国除了深海技术装备整体研制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外, 深远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才刚刚起步, 深海通用基础件技术十分薄弱, 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一片空白, 一系列相对低价但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元器件, 我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严重制约了深海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前沿深海科学领域及涉海核心装备技术方面与海洋强国相比仍然有15年到30年的差距。

2.3 临海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 海域生态风险日益增大。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 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如部分海域出现劣四类水质区域, 《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12年, 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 较2011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此外, 部分海域沉积、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这一系列相继出现的环境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

二是大规模围填海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 出现了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缓解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间矛盾,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的转移, 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海岸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潮滩湿地遭到破坏、海岸线急剧缩短、海岸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部分围填海项目经济效益低下, 不能有效充分利用海洋资源, 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等, 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

因此, 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4 综合性的海洋法律缺失, 海洋维权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海洋在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愈加显现, 海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 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涉海的法律来维护海洋权益, 但由于这些都是单项法律, 不能有效地进行海洋维权, 缺乏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导致海洋维权形势严峻:我国的海洋利益不断受到侵害, 海洋主权不断受到威胁, 海上运输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渔民海上作业也常常受到骚扰。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 应加快颁布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3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1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 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和科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各类资源, 逐步扭转和改进当前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其次, 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 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要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已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协调陆海区域功能定位, 发挥主要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 带动形成区域海洋产业集群, 最终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

3.2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提高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积极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展海洋经济, 实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 一是加强海洋传宣力度, 提高未来国家科技人才的海洋意识。要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传宣方式, 加强在高校中的海洋传宣力度, 让更多的高校学子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了解海洋的需求, 了解海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科研部门, 更应该积极走进高校, 宣传自己的人才诉求, 吸收更多优秀的热爱海洋的青年优秀人才投身海洋事业。二是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 并通过兼职 (兼职教授, 兼职研究员) 制度,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海洋科学技术院所和与海洋相关的国立大学兼职。三是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在实施国家海洋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过程中, 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重要力量, 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加大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 积极打造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3.3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步伐, 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海洋科技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事业发展的高度。当今社会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新能源、新技术、新需求、新问题层出不穷, 解决好这些新需求、新问题, 离不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

(1) 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强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 通过国家集中资助, 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推动海洋科技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 要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 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 形成海洋科技研发科研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 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要促进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建立联盟, 促进科技产业化, 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 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 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通过建立联盟, 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经营。

3.4 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 维护海洋权益

各沿海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纷纷通过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基本政策、立法等途径, 力争在国际海洋领域中争取更多利益。目前, 我国亟待建立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这样一部法律不仅可以明确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管理原则, 统一规范海洋的总体规划与管理, 海上维权有法可依, 同时, 还能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使社会各界更加充分地认识海洋安全形势, 从而加强海洋安全问题的研究。

3.5 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节能环保技术, 从源头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海洋生态监控的防控力度和加强生态灾害管理, 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对典型的海洋生态区开展整治和修复,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三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开国际交流与合作, 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提高我国的海洋综合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公报) [R].2003.

[2]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公报) [R].2012.

[3]杨林, 韩彦平, 陈书全.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 (3) :17-21.

篇4:发展海洋经济

《企业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其中拥有强大的海运业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绍德: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由于陆上资源约束的日益严重,海洋正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点,各国都纷纷将视线转向海洋。就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经济是高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权益也受到空前的挑战,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保障,以提升我国的海洋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明》:人们说建设“海运强国”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样吗?

李绍德:是这样的。海洋经济产业群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化工业等传统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等新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包括港口物流和海运)、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服务产业。而海运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历史来看,“强国离不开航权”,由于海运业承担了2/3以上的国际货物贸易运输量,葡、西、荷、英、法、德、美、日等世界强国的先后崛起,都离不开海运业的支撑。尤其是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今天,海运业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来说,海运业承担了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对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6%、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情况下,海运业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服务产业。强大的海运船队在和平时期可以从事贸易运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在战争期间,可以作为后勤和后备役船队,服务国家军事安全,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文明》: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方面您具体有哪些建议?

李绍德: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应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海运是国际竞争的产业,各国(地区)都高度重视本国海运业的发展,扶持本国有条件的港口城市争当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除了要与传统的伦敦、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航运中心竞争外,还要面临以韩国釜山为代表的周边港口城市的激烈竞争,要完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是上海市的地方或区域战略,而是国家战略,对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作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并充分整合江浙的资源。

二是建议成立国家海洋监管总局。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学规划与综合管理,统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与布局,理顺海洋的管理体制,由专业化的分散管理逐步向集中管理过渡。

三是建议国家在上海试行自由港。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批准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园区,真正实现“境内关外”,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实施区港联动,将洋山港区和外高桥港区建设成为自由港区。

四是支持海运企业的发展,扩大中国船东承运国货比例。明确规定国家战略储备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军事物资、对外援助物资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信贷项目的物资均由国轮承运,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中国货主企业对关系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进口大宗物资,如矿、油、煤、粮等在对外贸易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海运权益,以逐步提高中国船东承运国货的比例。

五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有骨干企业调整船队结构,加大财政税收对提前淘汰老旧船舶的支持力度,提高船队技术水平,促进节能减排。

《企業文明》:没有稳定的海员队伍,建设“海运强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海洋强国”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有关提高海员社会地位的提案建议是怎样的呢?

李绍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运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广大海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海员的社会地位和相对收入却在下降,导致职业吸引力明显下降,海员、尤其是高级海员流失严重。海员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力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因此,我建议国家出台切实措施,提高海员的社会地位。

《企业文明》:海员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性流动的高危、高风险职业。那么,海员工作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李绍德:第一,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艰辛性。海员长期在海上工作,经常面临海上恶劣天气的威胁,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而且远离家人,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奉献和牺牲精神。由于常年离家,长期工作生活在封闭、单调的环境,海员的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

第二,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的危险性。除了恶劣天气外,海员还经常面临海盗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2年的五年间,全球共发生海盗袭击事件1 880起,劫持船舶221艘次,人质4 507人。仅索马里海盗就袭击船舶859起,劫持船舶180艘次,人质2 333人,其中遇害或者失踪52人。

第三,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责任的重大。海员是一个小众群体,根据有关统计,我国海员约65万人,从事国际运输的仅约30万人,但海运承担了我国85%的外贸运输任务。一艘1.4万标准箱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只配备20多名海员,但船舶造价高达10亿元人民币,所承载的货物价值更是超过10亿元人民币。海员,尤其是以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为代表的高级海员承担着非常重大的经济责任,对于保证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海员工作的特殊性也体现在海员是一种高技术职业。不同于煤矿井下岗位,从事国际运输的海员不但要精通相关技术,还要精通英语。尤其是三副以上的高级海员普遍都有大学以上学历,船长则需要十年以上、五级职务的海上工作经验,并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和国家考试才能担任。

第五,海员工作的特殊性还体现在较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海员们常说:“团聚时的温馨、家的安稳都不属于我们。在船上一年少说做8个月,如果在船上干30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年。”由于长期在船上工作,海员使用文化、医疗、娱乐、公共交通等社会公众服务的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群。

海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特殊职业,向来备受国际劳工组织的关注,也是该组织专门制订最低工资标准的唯一职业。于2013年8月生效的《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其根本内涵就是让海员体面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船员的工资收入。世界上多数海运发达国家都对本国海员实行较大幅度的个人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据了解,瑞典对在船上工作获得的收入可享受特殊扣除额以及税收抵免;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完全免征海员所得税;英国对年度内离开本国在外航行超过183天的海员,免征个人所得税;日本只对海员在陆地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海上发放的补贴不予征税;荷兰对境内设立常设机构的船公司,减免其所属海员应征税额的38%;香港地区规定海员年度内在本地停留时间累计不足60天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文明》:对此,您具体有哪些建议呢?

李绍德:具体有三点建议。一是建议加大对海员群体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关心海员的心理健康。在中央主流媒体开辟《海洋》《海员》等专栏,促进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关注海洋,了解海员对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树立海员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海员的从业自豪感。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大中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加大对海员的培训力度。由国家有关部门出面,建立完善的海员心理测试、评估、治疗和康复系统。

二是建议参照国际惯例,免除海员个人所得税或将海员个人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提升到17 500元/月,维持2005年12月以前船员所得税减除费用标准与普通人群5倍的倍率关系。

三是如第2项建议有难度,则建议国家对船长、政委、轮机长、大副、大管轮等高级船员和其他技术业务骨干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企业文明》:最后,《关于从严从重从快加强食品安全、取信于民的提案》具体有何建议?

李绍德: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八项规定”的要求,以党风带民风,建设“幸福中国”从抓放心食品开始,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切实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

一、建议组建成立更具权威的食品监管部门,授予监管处置权力,纳入向全国人大述职范围,将食品安全监管由分散监管转为集中监管。在完成监管体制改革前,建议大力强化食品安全办公室牵头负责的作用,赋予其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统筹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监管工作,在多部门协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做到不重复,不缺失。

二、建议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加强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清理、修订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同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尽快修订、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食品质量和生产、加工、销售过程。

三、建议加大媒体监督,从严管理,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确保有不良记录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老大难,不是问题难,而是执行不力,难落实。例如:酒驾这个老问题,经过抓典型、媒体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应该说成效显著,得到广大群众的赞同。为此,要建立食品生产、流通可追溯体系,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处置与问题、责任的准确认定。

四、建议集中掀起食品安全风暴,取信于民。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罚力度,借鉴抗美援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卖过期失效和伪劣带菌药品给志愿軍,造成部分战士致病、致残、甚至死亡的上海大康药房资本家王康年判处死刑的做法,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参与者从严处罚,施用重典,“该抓的抓,该杀的杀”,对知情不报者应以包庇罪论处,以保持对不法分子强大的震慑力,使不法分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想违法。

篇5:海洋经济发展探析

海洋经济发展探析

海洋是一个有着巨大时空尺度的开放性复杂系统。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海洋经济活动的低层面较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技术是21世纪向地球的内向拓展。现代海洋经济是以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海洋开发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支撑。

作 者:周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年,卷(期):2000“”(6)分类号:F127关键词:海洋 海洋经济 探析

篇6:发展海洋经济

加速海洋信息产业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我国海洋信息产业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还能在增强我国海防实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 者:彭超 文艳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海洋法学研究院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英文刊名: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1“”(3)分类号:F49关键词:

篇7:发展海洋经济

发布时间:2013-05-14

5月8日,《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首发。该报告今年首次包括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三大部分。时间范围是从2015年至2030年。预测主要采用定量的组合预测方法。根据预测,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产值将会在5.1万亿至5.9万亿元之间,2030年则会达到20万亿到24万亿元之间。

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将全部超过10%,尤其是海南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地方生产总值的50%以上。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编者

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GDP15%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海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87亿元,与2001年的8327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7.7%。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6%。

海洋传统产业始终保持高增长态势,新兴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海洋服务业增长迅速,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将达10%。而《报告》中预测,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44%、13.89%和15.49%。

根据预测,未来20年,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将稳步上升。2030年之后,我国海洋经济将进入成熟期。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海洋经济仍将处于成长期,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预测将在17万亿

到19万亿元之间。

海南海洋产业增加值增幅将最大

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预期高于同期地区经济增速。

2015年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仍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全部超过10%。

这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将是海南省。到2030年,该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将超过50%,位居全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之首,与2015年相比,增幅达到26.12%。增幅排名前三的除了海南省外,其次为辽宁省,增幅为24.35%;江苏省位居第三,增幅达到18.8%。

在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增幅均小于6%,天津市为1.84%、浙江省3.78%、广西壮族自治区5.97%。

科技兴海基地将成重要模式

根据预测,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6.13%、8.15%和12.96%。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近10年来海洋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整体年均增速超过28%。未来,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基地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海洋资源和环境问题仍将是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海洋渔业预测

海洋渔业包括近海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远洋渔业、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加工业四方面。

根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海洋捕捞产值为127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716亿元。2030年,海洋捕捞业产值为738亿元,海洋捕捞业增加值为413亿元。

2015年,海洋渔业服务业总产值预测可达304.96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产值将超过388亿元。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显示,2015年为1198亿元,2030年为1525.26

亿元。

■海水利用业预测

根据《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50万~300万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我国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不断上升,海水利用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41亿元、39.62亿元、83.77亿元和172.06亿元。

■海洋船舶制造业预测

篇8:发展海洋经济

一、完善海洋保护区的立法, 强化海洋保护区的专业队伍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 既是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保证, 也是保护区开展管理活动的依据。199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5年颁布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另外每个海洋自然保护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符合本地区的管理办法。但是随着发展, 逐渐体现出以前制定规定中的某些条款可操作性差, 有些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的需要。要做到紧跟发展, 适应新时代和海洋发展的新形势, 真正地发挥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就要求我们及时的修改补充以前的法律、法规、办法等。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 可以确保处理问题及时、准确、到位。

新时期处理问题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要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技能。所以加强培养和吸纳保护区人才对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注重培养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也要鼓励新的有志于自然保护工作的人才到保护区第一线工作。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 引进外来人才, 抓紧培育人才, 进一步优化海洋人才结构。以适应依法行政、履行职能的需要, 培养一批政治可靠、业务精通的海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学有所长、业有所精、创新能力强的海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勤奋敬业、清正廉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实践技能的海洋执法监察人才, 提高海洋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领导机构在这方面应投入足够的资金。

二、加强宣传, 密切保护区与地方的关系

当前, 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还很淡薄, 海洋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和海洋经济意识, 更要增强海洋环境意识。所以要加强对海洋保护区的宣传, 让全社会认识到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海洋保护是从认识海洋及其生态系统开始的, 海洋保护区正是以保护海洋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的。所以利用海洋保护区的条件, 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 应该成为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 纳入自身建设中去。保护区的存在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到广大公众, 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认识保护区对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效益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保护区要与地方政府、社区协调发展, 使生态系统与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相融, 使保护区成为当地发展的组成部分, 充分反映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吸纳社区居民、游客和有关学者专家的意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区内的自然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要知道没有人民的支持, 尤其是生活在保护区周围居民的支持, 保护区难以维持下去。

三、加强保护区自身建设, 发展生态旅游

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机构, 如果要达到保护管理的目标和效果, 首先要搞好机构自身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建设、组织建设、宣传教育、科研和监测、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通过自身建设为海洋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立法、执法及有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使海洋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得到提高;使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使海洋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的手段更加合理, 从而更加体现出海洋自然保护区在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有利于保护区发展和自然保护及景观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建设, 促进保护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保护区是全国资源最为原始、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区域。利用自然景观, 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点, 通过适度的景点开发和旅游服务实施建设, 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艺术价值;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 合理布局, 与自然协调。同时注重生态旅游要与科普结合, 建立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基地, 使之成为集科普考察、宣传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海岸生态旅游区。让游客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加强科学研究, 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保护区的管理需要有充分的资料和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从建立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应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保护区都是在有了破坏之后才看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的, 保护区的建立可以起到保护管理的作用, 而且还肩负着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责任。怎样保护?怎样更好更为合理的保护?怎样修复?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修复?修复后怎样保护管理?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海洋保护区要重视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评价和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的构建工作, 为海洋管理服务。海岸带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地区, 也是人员密集、经济发达、受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加强海岸带研究, 为海岸带综合治理和有效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重视开展海洋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开发利用、保护等研究;开展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测预警系统研究;开展保护区现状评价, 受损滨海湿地综合评价;开展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海洋开发利用研究等。使海洋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

五、搞活监测工作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重在发展, 要素在环境。而提高环境质量, 基础在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 是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海洋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海洋规划、计划的科学依据。因此, 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必须依靠海洋环境监测。随着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开发热度不断升温, 海洋污染的广度和深度日趋加剧, 近海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局部海域环境明显变化, 海洋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尖锐和复杂。因此, 必须立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 深化改革, 把握机遇, 着力提高和增强海洋环境监测管理的力度和监测的效能。增加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入, 加强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改进, 科学调整监测规划, 确定不同海区的功能, 合理调整监测方案, 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的管理现代化, 真正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水平。

六、努力解决海洋保护区的经费问题

要想使海洋保护区能持续地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效益, 有效管理和充足的资金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建立和管理保护区必须长期保持充足的财政来源。而事实上, 由于资金有限已经使保护区的管理捉襟见肘。尤其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 所需要的投入相对更多。纵观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经费情况, 虽然紧缺程度不同, 但一般都是不足的, 因此无法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保护区要争取政府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 扭转自然保护区普遍经费不足的困境, 保证此项工作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保护区自己要进行合理可行的经费筹集。在不影响保护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开辟自养自立的途径。所有资助保护区的途径可归纳为:政府年度预算分配、捐赠和援助和拨给保护区的使用者费、税及其他收费。我们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这些筹集收入的方法没有一种是万能的, 在我国包括海洋保护区在内的绝大多数保护区将需要依赖这些来源的联合。

七、进行国际、国内同行业之间的合作

在过去甚至现在, 保护区常常被理解为建立一个“封闭的区域”, 把一个自然区域隔离开来。事实表明这样的一个做法不是保护, 反而使破坏。来自内、外部生态和社会的压力可能会破坏保护。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起步相对较晚, 在理论、经验及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开展国内外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其网络活动是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达到资源共享, 取长补短, 发展自身建设。另外国际合作可以促进海洋保护研究工作及人才培养, 引进新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为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开辟新的前景。

上一篇:宝洁多品牌策略分析下一篇:北师大九上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