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024-05-07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共8篇)

篇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思考:(1)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由什么向什么转变,如何转变。

1、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

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成本100亿,产出150亿;成本300亿,产出350亿。看结果增加很快,但没有看成本);注重产品数量增加;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通胀与紧缩交替);

材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1)、中国国资源的利用率却相当低(附加值低)。

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从资源投入与产出来看,2004年我国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6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4%略高一点,但消耗了50亿吨以上的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原油、原煤、电力、铁矿石、钢材、铜、水泥的消耗量分别达全世界消耗量的8%、31%、10%、30%、30%、20%和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从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中,以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来说,农业灌溉还是大量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上游宁蒙灌区亩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即便是饱受黄河断流之苦的豫、鲁两省引黄灌区也是有水时大水漫灌,无水时望河兴叹。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又如何呢?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5倍到100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有人说,国外用高消耗的方式耗费中国资源,以遏制中国将来的强大。能源问题将来可以成为发达国家遏制中国的手段。中国已经感受到能源危机了。)

(2)、人为浪费严重。

一方面,大家已经清楚看到了油荒、电荒、煤荒所凸现的经济发展资源“瓶颈”,看到了局部在改善而整体在恶化生态环境的艰难态势,看到了现有发展模式的难以为继;(管电的用电不要钱、管气的用电不要钱,管水的用电不要钱)在炎热的夏季,在双周日之外,许多单位的朋友想必还额外“享受”了一些闲暇,因为单位轮流停电。总理也有点着急了,号召人们把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度,若非特别需要,正装就不要穿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已经喊得震天响。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品油出厂价每吨上涨250~300元,为这个口号加了一笔最新的注解。

一幕幕浪费惊人、严重不经济或者资源短缺的现象被列举出来,成为人们评头论足的对象: 北京市日前对全市 48 家市、区政府机构 2004年能源消费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 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的 19倍。与之相关的一个数据是,我国政府机构年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能源费用超过 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美国政府机关1999 年平均水平的 33%。最近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机关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要给具体的办公经费、能源消耗做规定,超出部分有工作人员自己补偿。

(3)、环境污染严重。

在世界上,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尤其是后者的增长速度比较快。同时,水污染等问题在我国也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全国浅层地下水大约有50%的地区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80亿吨,约有

1/3的工业废水和2/3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中。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

中国十大污染城市排名:临汾、阳泉、大同、金昌、宜宾、株洲、重庆、焦作、长治、攀枝花。临汾也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2、转变的内容:

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技资规模,转变到着重依靠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从注重产品数量增加,转变到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从经济周期性波动增长,转变到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地发展。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内容和要求。

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特别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和绿色GDP)增速,更要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秩序、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集约化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关系和状况。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地发展。

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详细)

(1)、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主要是发展制造业(轻工业)和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2)西部大开发。

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继“西部大开发”之后,“中部塌陷”和“新东北现象”成为另外两种越来越强劲的声音。

以前中部地区自嘲“不东不西、不是东西”,那是指既享受不到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也享受不到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中部崛起能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重任。“新东北现象”是相对于“东北现象”而言的。因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出现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的事实,在当时被记者称为“东北现象”,曾是我国重要粮仓的东北三省,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出现了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较为尖锐的问题。新华社记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新东北现象”。

身居武汉的老一代经济学家张培刚则干脆提出:一国经济如要起飞,必须把力量用在中部。张老形象地称此为“牛肚子理论”。什么意思呢?牛陷到泥塘里后,老乡们一般是拿一根扁担从牛肚子底下穿过,两端用力,抬肚子,整个牛就从泥塘里爬上来了。

(3、再造东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仿照苏联模式发动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一轮工业革命。长春一汽、大庆油田、鞍山钢铁„„,东北成为“中国鲁尔”,是这一轮建设成就的主要标志。然而由于这一波浪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驱动,缺乏真实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最终趋于衰竭。东北重工业基地也由于缺乏企业家精神和体制创新的支撑而陷入困境。主要是振兴重工业和机器制造工业。绿色生态成为东北再造过程中分量很重的一张牌。重点改造和提升机床、汽车、船舶、飞机等关键装备制造业,促进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4)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七省共有5亿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总量在全国却最少。中部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第一是中国商品粮基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河南、安徽、湖南、湖北都是粮食大省。第二是优质人员提供的基地。河南、湖北、湖南、安徽都是人口大省,他们每年劳动力的输出到东部到其他地区去,占整个国家流动人口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其他地方尤其是东部的发展有中部的劳动力的重要贡献,这一点是不可低估的。第三有非常优良的区位优势。比如他的大交通、大网络,其实是在中国联通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不可少的。纵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都是通向中国省份的大动脉。横的有陇海铁路,有长江的黄金水道,几乎在每一个省会中部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交通枢纽 第四,它又是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尤其是像煤的供应,比较重型的制造业基地。第五是一个中国的经济腹地的构成者,如果东部本身的发展将来没有中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的话,东部本身的发展,它的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问题

一、怎样看待中西部地区东部的贡献(略)

中西部地区东部对的支持:(1)、政策优势(中西部缺乏东部的竞争力、在中国,往往政策特殊的地方,很容易富起来,而特殊政策变化,会带来很大影响,今天的深圳与浦东就是典型——深圳今天已经逐渐失去经济优势。为了维持全国瞩目地位,深圳只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充当行政改革的先锋。政府投入(在增进一定的情况下,给东部多、西部就少了)、税收减免等(2)、矿产资源(中西部的许多资源被廉价卖到东部,甚至西部自己都不能享用。比如西部缺电——西电东送。陕北自己还用不上天然气,被输送到北京等地。(3)、人力资源(高级人才——东部发展的一大支柱。农民工——给东部提供廉价劳动力,维持产品低成本,这是东部外资云集的一大原因,另一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和政府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同时也要看到东部给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解决了就业,农民工的收入也有利于西部的富裕)

(4)、环境资源。西部退耕还林,退木还草——保持东部的水资源以及防止风沙袭击东部—

—北京。西部作出牺牲,东部应该支持——当然,国家需要协调。青海湖游轮事件和青藏铁路事件——拉萨人说,我只知道铁路修好后啤酒将从10元降到5元,为什么东部人为了发展而先破坏了环境,今天却批评我们为了发展而破坏环境。

2、实施西部大开发

(1)西部的概况:

西部开发的区域,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0年末人口为3.55亿人,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1.66万亿元,占全国的17.2%。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面积有6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1%,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但经济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东西差距在不断拉大。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是单纯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注意广西和内蒙),实际上就是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区市。

昔日西部的辉煌: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东西部的差距是在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中逐渐拉大的:“一五”时期东西部差距全面缩小,西部地区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4%,分别是东部和全国的1.31、1.49倍;“二五”及调整时期东西部差距有所扩大,此时西部平均增长率只有4.75%,分别相当于东部98.24%,全国87.32%;“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建成10条总长8000多公里铁路干线,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45个大型生产科研基地和批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奠定了西部工业化的基础。问题在于,1979—1995年(按可比价计算)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年均12.8%,西部地区为8.7%,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

(2)、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第一,落实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 局。”

第二、经济方面的原因扩大内需的需要。

为了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需要扩大内需,增加社会总需求。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国内市场出现了商品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导致了产品无市场、消费无热点、投资无项目的状况。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需求不足和失业率上升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又造成了外需减少,国家不得不依靠扩大内需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条件下的供求平衡,避免社会总供给的减少以及带来的下岗人员增加等问题;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趋于饱和,东部地区必须依靠结构调整,提高资本和技术含量,去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内需不足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压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需要开辟新的投资市场。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需要把中西部经济融入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如果不解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第三、生态方面的原因

西部地区是保持我国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长期无序的开发,加上自然条件差,导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和风尘暴等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一问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并正在向东部地区扩展,直接威胁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

第四、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沿海同内地的贫富差距问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目的。改革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发地区不安定因素的爆发,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3)、实施西部开发的主要内容

集中力量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五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西部开发的价值取向及其意义

在西部的大开发中,应当确立全面的效益观,即以生态效益为第一、以社会效益为第二、以经济效益为第三的综合效益观。西部自强、东部合作、中央支持 它的推进不仅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篇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7月23日银监会出台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发72号),标志着银监会自开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验,正式成为我国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的战略规划。经银监会核准,于12月26日挂牌成立的平罗村镇银行,不仅是石嘴山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出台金融服务举措,服务“三农”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针对这些影响,结合村镇银行的发展纪实和参与筹建及信贷工作的经历,就村镇银行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问题,提出以下粗浅见解。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科学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面对改革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即将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业务经营的稳健过渡期、行业发展的加速扩容期、攻坚克难的严峻考验期。平罗村镇银行作为新时期农村金融的生力军,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进一步加强市场定位、深化机制改革、加快自我发展基础上,忠实履行好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推动“三农”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正文】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银监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区、市、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平罗县委、政府关于农村经济工作的整体部署,以其决策高效、定价机制灵活、控制机制新颖、市场定位明确的鲜明的支农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延伸服务内涵,强有力地支持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城乡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信贷扶持城乡居民再创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激活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一)政策基础

村镇银行,即为“三农”设立的银行。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随后又于1月29日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以下简称“新政”)。新政的出台既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又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这对于改善农村金融领域信贷资金外流、农村经济主体融资困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新政也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位于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誉的西部百强县——平罗。平罗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西依贺兰山,东临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毗邻,总人口29.85万人,农业人口22.65万人,城区人口7.2万人,其中:回族人口9.55万人。现有耕地82.18万亩,未利用土地113.49万亩。

村镇银行现有员工3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7%。服务县辖7镇12乡、145个行政村,总人口29.85万人。境内土地肥沃,排灌自如,气候宜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盛产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油料、水果、瓜菜等。

村镇银行于1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宁夏泾源县农村信用社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金301万元,其中泾源农信社作为发起人出资211万元,占注册资本的70.09%;其余的三个股东为自然人发起人,分别出资30万元、共9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9.91%。开业以来该行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紧紧围绕“定目标、明责任、强宣传、树品牌、抓服务、提效率”的工作思路,突出“服务三农”主题,加大投放力度,有效推进了各项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篇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提高认识, 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为把农机安全生产的指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县农机中心调整充实纳雍县农机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加强对全县农机安全生产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实行了一把手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并定期召开农机安全会议, 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08年度农机安全工作考核目标, 县农机中心与县农机监理站、管理站和25个乡 (镇) 签订《纳雍县2008年农机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 同时, 县农机监理站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签订率达95%以上) , 把任务逐一落到部门和人员, 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县、乡、村三级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保证农机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从而为我县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县农机中心调整充实纳雍县农机道路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加强对全县农机安全生产的督促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县乡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一是县农机中心组建2个农机安全执法中队, 实行分区域负责的执法责任制;二是加强乡镇安全联组的建设, 各乡 (镇) 配备了1-2名农机安全专职监理员并以乡镇政府行文明确, 乡 (镇) 安全联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 对辖区内的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进行清理登记, 签订安全责任书, 作好业务记录, 事故登记, 落实挂牌服务和岗位责任制;三是各村均聘有专 (兼) 职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四是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机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五是支持和鼓励建立农机安全互助组织, 加强农机安全自律;六是建立与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安全联系制度, 整合社会资源, 完善基层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二、狠抓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 加强了农机安全常规性和阶段性的宣传, 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知识和守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一是组织监理人员开展安全宣传和咨询服务, 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和驾驶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 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防止各类农机事故的发生。二是通过下发通知、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散发宣传资料, 赶集走访等各种形式向广大农机手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贵州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三是把宣传工作与“农机安全专项活动”、农业机械年检、路检路查、平安农机创建乡镇等具体工作相结合, 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将有关农机安全生产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到乡镇村组、田间地头, 提高了农机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安全生产意识。四是认真开展了安全宣传月期间的大型宣传活动, 6月8日在电影院门口举行大型安全宣传活动, 通过现场咨询、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 向广大农牧民宣传农机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共悬挂横幅23条, 张贴标语869条幅, 发放宣传资料18695份, 培训机主及驾驶员 (操作手) 5336人次, 对驾驶员 (操作手) 及车主的宣传教育率达100%, 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率达95%以上。

三、加强源头管理, 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

1.规范拖拉机入户登记。严格按照《拖拉机登记规定》 (农业部42号令) 、《拖拉机登记工作规范》的规定和省农机监理总站《贵州省农业机械安全认证目录 (第七期) 》的要求,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不按规定检验合格的不准办证上牌。

2.严格驾驶人考试发证。按照《拖拉机驾驶证申领规定》 (农业部43号令) 和《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工作规范》的要求, 农机中心加强对纳雍县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的行业监管, 监督纳雍县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严格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开展培训, 严格选用农业部认可的培训教材, 严格考试纪律, 规范考试行为, 对未经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核发驾驶证。

3.切实抓好机车年度检验工作。抓好一年一度的拖拉机和驾驶员的检审验, 从4月15日开始, 我中心组织检验员深入到各乡 (镇) 开展送检审验下乡活动, 对拖拉机及驾驶员进行年度检审验和变型拖拉机、拖拉机换牌。县农机中心在年检工作中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运行条件》和坚持“检车见车”的原则, 杜绝隔山检车和只收费不检车的现象发生, 对年久失修、车况差、已达报废的农用车、拖拉机, 坚决实施解体报废, 保障拖拉机的安全运行, 年检率达95.4%。

四、抓好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确保指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 抓好农机安全隐患治理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

2008年是全国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 根据国办发明电[2008]15号、黔府办发电[2008]53号、纳府发[2008]7号、纳府办通[2008]31号文件精神, 在巩固2007年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 我中心从3月份起继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制定了农机安全生产排查治理工作方案, 调整充实了排查治理领导小组, 排查出事故隐患14条, 已整改结束。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落实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各项措施, 根据4月22日全省和全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农机局《关于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通知》 (黔农机监[2008]66号) 、《毕节地区农机中心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毕地农机[2008]14号) 以及《纳雍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纳雍县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纳府办发[2008]14号) 文件精神, 结合我县农机安全的实际, 从4月26日起, 我中心扎实开展百日督查专项行动, 制定工作方案, 7月底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督查工作, 根据省政府的安排, 从8月份起, 继续深入抓好第二阶段工作, 已于12月底全面完成了工作任务。

(二) 开展拖拉机及驾驶员的专项整治工作

根据黔府办发电[2008]131号文件和黔农机监[2008]80号、84号、毕地农机[2008]17号以及纳府办通[2008]99号文件精神, 并结合我县农机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 我中心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全县开展打击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违法载人、无证驾驶和无牌上路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 取得了明显效果。专项整治的重点:一是坚决打击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驾驶人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严把驾驶员考试关;三是清理整治无牌无证拖拉机4台并督促入户;四是加强拖拉机注册登记及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年度检验工作, 检验436辆拖拉机;五是坚决打击拖拉机和变型拖拉机超速、超载和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

(三) 开展拖拉机违法载人专项整治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治理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违法载人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管二[2008]118号, 以下简称《通知》) 和《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厅、交通厅、农机局关于立即开展治理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违法载人专项行动的紧急通知》 (黔安监管管二字[2008]145号, 以下简称《紧急通知》) 精神, 我中心从2008年6月10日至8月31日在全县开展治理拖拉机违法载人专项行动, 工作目标是杜绝拖拉机违法载人, 工作要求:一是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拖拉机违法载人治理工作;二是广泛动员, 采取综合措施, 扎实做好农村道路违法载人治理工作;三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县乡道路的安全监管落实到人和单位;四是建立协调议事机制, 建立农机车辆违法抄告制度, 对农村道路存在的农机牌证车辆违法现象和道路安全设施等问题, 及时抄告公安、农机、交通部门, 联合执法。共查获拖拉机违法载人59辆次, 已经给予处理, 消除了事故隐患。

(四) 开展拖拉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

为了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有效治理并遏制当前非法营运猖獗势头, 维护社会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业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 按照《毕节地区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试行) 》的有关规定, 结合我县农机道路交通实际, 我中心决定从6月至12月底开展拖拉机非法营运专项整治, 工作目标是全面清除非法营运的拖拉机。根据县政府的安排, 农机部门的职责是:牵头调查摸底、排查甑别非法营运拖拉机 (含变型拖拉机, 主要指省产“山地”、“山鹰”、“振兴”牌变型拖拉机) , 对非法营运拖拉机登记表册后, 明确整治对象;具体负责调查取证、出具法律文书等工作, 对非法营运拖拉机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负责对县内非法从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档案, 同时, 对每个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全县共查获非法营运拖拉机7辆, 已经给予了处理。

(五) 开展冬季农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源头治理、隐患排查排除治理和认真做好100天深化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坚决遏制农用机车违法载人行为, 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确保全年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 实现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根据县政府安排, 我中心从10月20日起至春运结束这一时段内开展农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目标是:通过100天专项整治, 大范围减少黑车非驾和农用机车违法载人;杜绝违法违规注册登记, 考试办证;提高拖拉机登记入户率, 驾驶员的培训办证率;提高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年检率, 保障机车技术安全;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参与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前第一阶段 (10月20日至12月20日) 的工作基本结束, 第二阶段 (12月21日至春运结束) 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

五、切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根据《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通知》、《贵州省农机局、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创建平安农机, 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通知》 (黔农机监[2006]111号) 文件的要求, 我县从2006年起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成立了以县政府办公室联系农机安全生产的副主任为组长、县安监局和县农机中心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工作责任, 划拨了工作经费, 先后制定出台了《纳雍县“创建平安农机, 创建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和《纳雍县“创建平安农机, 创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并以县政府办公室的文件上报下发, 按照“平安农机”示范县、乡 (镇) 、村、户的创建标准, 切实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 2008年已完成维新镇等8个“平安农机乡 (镇) ”的创建, 省、地安监、农机部门已经验收合格, 已经基本达到“平安农机”示范县的创建目标。

六、加大执法力度, 严查重处各类违章行为

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效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在我县开创“讲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安全生产新局面, 建立健全与公安交警、安监、乡镇派出所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安全生产格局, 全县农机执法人员用2/3的人力和2/3的时间上路执法, 根据省政府2006年1号令和黔府办发[2007]73号、毕署发[2007]41号文件精神, 深入开展路检路查和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人专项整治, 打击拖拉机非法营运及开展拖拉机和驾驶员的专项整治,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坚决查处拖拉机“黑车非驾”、违章载人、酒后驾驶和不按规定年检以及使用伪造、变造登记证书、牌证、检验标志、保险标志等严重违章违法行为, 在赶场天、节假日、雪凝灾害期间和“两会”期间坚持领导带队检查和值班, 作好查车记录,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切实把安全工作重心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2008年, 上路执勤人数15739人次, 查验车辆53375台 (次) , 纠正违法违章1826台 (次) , 下达车辆报废通知书617份, 有效遏制农用车、拖拉机频繁违法行为, 杜绝了死亡事故的发生。

七、定期督促检查, 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

县农机中心定期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督查, 按照《纳雍县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的要求, 每月对各乡 (镇) 的农机安全工作检查一次, 严格执行检查责任追究制, 派人员帮助整治重点、难点问题, 做到重心下沉, 防线前移, 对乡村道路, 特别是集镇赶场天和危险地段、事故多发点 (段) 认真监控, 强化管理,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跟踪督办, 直至整改完毕, 隐患消除。

八、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和加强业务培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机安全管理队伍

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切入点, 组织农机安全专职监理员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农机安全常识以及操作规程, 不断提高监理员的法律法规水平;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执法水平;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教育, 全面提高监理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开展行风整治, 改进机关作风, 树立“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文明监理”的良好形象。总之, 要求全县农机行政执法人员, 既是监理员又是驾驶员, 既是行政执法者又是机车检验员, 既是宣讲法律政策的专家又是处理农机事故的能手, 既要严格执法, 又要热情服务, 建设一支政治好、业务精、纪律严、服务优、作风正的安全管理队伍, 推进执法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在农机安全生产中, 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但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政策原因, 特别是“两不管”车辆的泛滥, 农用车、变型拖拉机“黑车非驾”和违法载人、非法营运屡禁不止, 安全隐患突出;二是个别乡 (镇) 农机监管机构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 制度不健全, 责任不落实, 措施不得力, 监管不到位, 安全联组形同虚设;三是2008年10月贵州省物价局贵州省财政厅出台《贵州省物价局贵州省财政厅关于清理规范农机监理收费的通知》 (黔价费[2008]195号) , 取消了农机管理部门收取的农机安全管理费、学习驾驶证工本费、教练员证工本费、号牌及证件挂失登记费、各种表卡费、建档转籍变更费等6项收费和降低了机车登记入户费后, 农机监理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装备落后, 对点多面广的农机安全检查和监控有很大的困难;四是由于乡镇农机监理员变换频繁, 其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提高, 甚至有的没有执法证而缺乏农机安全执法的合法性, 加强对农机安全专职监理员的业务培训刻不容缓。

篇4:创新发展 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

构建创新产业体系,占领经济发展的至高点,是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的关键。开发区要在发展竞争上占优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从以往追求量的扩张,“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转变到注重质的提高方面来,追求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的引进。近年来,我们锡山经济开发区坚持高层次引进项目,着力引导外资投向IT、IC、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产业项目。开发区引进了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半导体线路板项目,总投资近5亿美元,打开了以开发半导体为主的液晶产业的大门,正在逐步形成IT、IC产业园。台湾10大线路板企业有6家在开发区,锡山将成为亚洲最大的PCB制造业基地之一。与此同时,联茂、技创、柏拉图等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材料和PCB专业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目前,在谈好意向的47个项目中,涉及液晶、电子信息、高特纺织、精密机械、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占项目总量的87%以上。这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项目已经或即将落户锡山开发区,保证了开发区的竞争优势地位和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是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的保证。我们充分注意到,高级生产要素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扩张力,这既是高科技产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危机所在,因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去不断地挖掘这种创造力和扩张力,就会很快被淘汰。开发区必须把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对此,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工作。一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开发区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帮助企业打造好品牌。如健鼎电子在去年一鼓作气完成了省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火炬计划、双密型企业的申报工作,今年又乘胜前进,一举拿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同时还申报了7个省级高新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联茂电子、高德电子、万裕电子等企业纷纷申报了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如安源客车通过产品改造,目前产品已进入欧美澳等市场,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企业效益增幅达560%。二是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开发区非常注重放大孵化园效能,发展“头脑经济”、“种子经济”,走研发、孵化、产业化之路。开发区吸引清华同方在区内设立科技创业园,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清华同方又在开发区设立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目前清华同方科技创业园已有办公孵化面积6000多平方米,可容纳25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并有1万多平方米的生活配套服务区。作为开发区科技创新的一个品牌,已成功吸引了同方控制技术、蓝通科技、联企网络、天阳国际(无锡)研发中心、同方炭素等1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园区内还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工业工艺中心,能为入园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二次研发,为企业规模产业化生产提供中间试验所需的适用、成熟、配套技术,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起便捷的桥梁。与此同时,无锡纺织高新技术孵化园、省内首个台商科技工业园及创新创业创意载体纷纷启动建设,为提升开发区科技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加强与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挂钩和专业化协作配套。如美国伊顿、本特纳汽车、桑莱斯光电等一批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开发区后,开发区十分注重与他们搞好产业挂钩和专业化协作配套。特别鼓励有技术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如韩国DS有限公司、美国李尔公司、博格斯等公司及其研发机构落户锡山。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开发区参加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还有助于引进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构建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是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的发展方向。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开发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锡山开发区基本的指导思想。一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动产业集聚。围绕电子信息与液晶产业、精密机械与机光电一体化产业、汽车与汽车配件产业、高特纺织产业、现代服务业五大特色产业,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产业龙头企业上有重大突破,以大项目兴大产业,以大项目促大升级。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环保型以及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突出高精尖,体现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集聚。按照“做强中端,争取上游,扩大终端”的思路,实施大企业战略,加快重点企业增资扩股步伐和龙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上游高科技项目和终端产品企业,深入实施品牌经济战略,全力打造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在国际有影响的“综合冠军”和“单打冠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超100亿元、50亿元和10-20亿元的企业群体,推动一些企业上市。三是以“招研引智”为渠道,促进产业集聚。在招商过程中,既“招商引资”,更“招研引智”,注重引进总部经济、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等项目,拉长服务业的产业链。大力引进符合城市发展战略、体现城市经济特征的三产服务业项目。四是以特色品牌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开发区实施“一区多园”的开发方式,重点建设好清华同方科技园、台商科技工业园、锡山出口加工区、锡山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现代商贸物流园等7个特色品牌园区,突出产业布局规划,强化产业延伸配套,实行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构建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层次,是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的基础。开发区努力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抓好软环境的打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一是着力构建人才高地。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开发区现有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技能素质。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加强科企协作,鼓励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及海归创业人员在开发区创业发展。二是打造国际化政务环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加强“一站式”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全面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服务环境。三是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快金融、信息、法律、会计、审计等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中介、金融等机构的联动服务机制,重点发展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在开发区内营造良好的区域市场经济环境。

我们锡山经济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开发,属于自然资源的土地、属于社会资源的优惠政策等可利用的资源已经越来越有限。这是开发区所面临的困难,但是更应该将此视为历史性的机遇。从马克思到当代经济学家都指出,资源约束改变是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的重要杠杆,因为正是资源约束的改变使得最初的粗放经营转向了集约经营,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竞争力。我们锡山经济开发区将把今后一段时期作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打造一流的实力开发区、营造一流的创新开发区、创立一流的品牌开发区、建设一流的生态开发区、构建一流的和谐开发区”这一开发区未来发展目标,做好“科技兴区”大文章。

篇5: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篇6:促进辖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个工作思路,我们结合辖区实际,对分行全盘工作进行谋划和安排,提出五个必须做到:

——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统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作为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和总行的各项金融调控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均衡投放,促进地方经济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反映,不断提高对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分析和判断水平,及时向上级行和地方政府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就是要促进融资结构协调发展,有效配置各种金融资源和分散金融风险;就是要树立均衡管理理念,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辖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国际收支不断趋向平衡。

——把促进和谐金融作为中央银行的社会责任。和谐金融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子系统,应该是经济金融生态系统内生和共生机制的完美结合。和谐金融体现为金融资源配置将更加合理、高效,金融发展将更加有序、均衡,人人享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的要求,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狠下功夫,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布局,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和功能,引导金融正确处理提高自身利益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尤其是要对以农业为主的弱质产业,对苏北、皖西、皖北及县域等欠发达地区,对“三农”、中小企业、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

——把维护金融稳定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当前,南京辖区经济金融总体形势良好。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影响经济金融整体稳定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被激发。首先表现在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的经济环境下,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消费物价和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既容易形成资产泡沫,也增大了通胀风险。其次是涉汇主体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还需提高,国际热钱涌入我国进行短期投机套利也将更加频繁。第三是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和商业银行股改后的经营压力,使贷款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相互影响、竞相攀升的动力仍然存在,从而会加大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且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容易造成银行信贷投放的波动起伏,增大金融风险的隐患。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系统推进金融改革,多方分散风险,进一步思考、研究、构建和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理论和工作框架,对经济金融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分析和判断,严防出现新的系统性风险。

——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我们工作的主要动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全球金融发展的潮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需要我们创新窗口指导方式;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需要我们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拓展金融服务的宽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创新金融服务基础支撑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干部职工队伍履职能力,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的途径与手段。在经济金融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金融工作中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推进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注重贴近经济金融工作、贴近市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办法,推动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注重在新的体制下找准开展工作的新途径、新载体和新方式,促进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注重抓住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找准改进和完善的突破口,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体现新特色。

——把强化内控内管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保障。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我们要结合当前金融业新业务、新技术发展变化特点和央行管钱、管物、管权部门的工作实际,以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保证信息安全和杜绝腐败现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部门内部自我约束、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有效控制的机制。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特别是会计财务、支付清算、国库资金、发行保卫、后勤基建等重点部门,必须严格遵守铁的规章、铁的纪律,不符合规章制度的事,绝对不能通融,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发挥制度在内部管理中的约束和基础作用。要把强化内控内管与基层央行文化建设、推动文明单位

创建、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各级行的核心凝聚力、团队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为更好的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去年,人行南京分行各级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苏皖两省大力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极贯彻稳健货币政策,引导有效信贷均衡投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204亿元,增量居全国第二;安徽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842亿元,位居中部六省前列。在贷款大幅增加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利促进苏皖两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对于今年工作安排,孙行长谈了如何贯彻落实“又好又快”方针,认真做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生态建设、金融服务、外汇管理、调研监测分析等工作。其中给记者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关大力增加对社会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方面。

要运用差别准备金率,正向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灵活调配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合作银行支农实力。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加强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促进小企业抵押、担保、登记、变现环节费用降低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篇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环境是资源,是生产力,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刻不容缓的一项中心任务。只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产生“洼地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要素不断聚集,让客商安心经营,快速增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越来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优劣,今天的发展环境就是明天的发展机会。

近几年来,郧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交通、区域等硬环境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抓好软环境建设。始终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以“办事环节最少、服务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为目标,精减行政审批项目,取消、暂停、降低行政事业性服务收费项目,转变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效能监察,完善监管机制,使全县发展软环境得到了明显优化。

一、当前软环境优化的主要方面

(一)行政审批“两集中”,优质了的政府服务平台。

从2007年开始,郧县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改革,全县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通过职能归并,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向行政许可科集中并统一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即两集中),建章立制,严格监督,实行项目统一受理,限时办结。对全县29个部门64个科室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到29个行政许可科,服务项目从原来176项增加至296项,年办件量达15万件。同时,全面推行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和全程代理工作,工业并联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个月压缩至23个工

作日。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和优化,行政审批“两集中”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减少了审批环节、缩短了办事期限、提高了审批效率,切实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优化了政府服务平台。

(二)以效能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效能是速度、能力、效果的综合体现。效能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发展软环境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郧县县在效能建设上创新了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连续5年发布“效能服务排行榜”。自2003年以来,郧县为打造优质、高效、廉洁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涉工部门积极为创业创新作贡献,连续5年开展涉工部门效能服务评比排位活动。对排位前10名的进行全县通报表扬,末三位的通报批评或诫勉教育。二是开展局长作风大家评活动。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主、基层群众等社会各界人士中随机抽取的数千名代表对全县91个科局单位的科局长进行评议。重点评党性立场、中心意识、工作实绩、领导魅力、民主氛围、廉洁操守,并将评议结果在全县通报。三是严格执行“干部身份证”制度。全县共有5000多名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和基层站所公职人员统一实行“身份证“,其姓名、办公室名称、岗位职务、工作职责、在岗情况、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一律向社会公开,让群众明白该找谁办事,极大的方便群众,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抓作风,强服务,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与该地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高低息息相关。因此,要改善投资环境就必须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近年来,郧县县积极开展“作风建设年”、“深化作风建设年”和“三治一创”等作风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积极开展了“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暖冬行动”“双十项目百日大会战”“打伞

亮剑保发展”等专项服务企业活动,全县广大干部深入一线,深入企业,广泛倾听基层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为外商、为企业、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为企业和群众解决了信息获取、政策支持、融资用工、权益维护等实际困难问题。为减轻企业和群众的负担,2009年全县取消、暂停、降低207项行政事业性服务性收费项目,其中,取消5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暂停征收10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40项服务性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通过一系列活动,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促进郧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干部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得到显著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政府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进一步得到强化。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县加快发展的要求和投资者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一)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超前。

阻碍软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陈旧思维观念依然存在,在少数部门、单位和人员身上表现得还比较突出。用老观念、老办法想问题、办事情,本本主义、墨守陈规、生搬硬套,在企业和群众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甚至存在拿条规卡企业、压群众的现象,制约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二)履职不到位,办事难。

推诿扯皮,缺位、错位、越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少数部门和人员大局观念、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一些较复杂、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左躲右避,上推下卸,拈轻怕重、议而不决、决而不办,缺乏公仆意识和责任意

识。一些能马上办、可快办的事情,总是要拖到规定时限或托到关系再办,以示他们的“权贵和重要”,特别是有些机关中层部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制衡,“中梗阻”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个别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实现由“审批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重管理轻服务。

(三)权责不清,效率低下。

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奖惩不力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官本位思想突出,凡事以部门利益为重,以费养人、以收代管、随意处罚。一些部门和单位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有利的事抢着干,无利的事相互推。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和奖惩制度,创新意识、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工作缺乏活力和动力,效率低下。

三、为我县优化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抓发展必须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结合“深化作风建设年”、“三治一创”活动及“崇廉于心、践廉于行”主题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更宽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到位的政策,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抓好优化发展软环境工作,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观念不及时更新,投资环境就难以改善,经济就难以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资本、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正向高效率、高回报、风险小的地区流动。现在投资商对投资环境的要求,已经转向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现阶段招商引资工作是当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突破口,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郧县要使外商跳过发达地区来发展,就必须创造“低成本,高回报”的良好投资环境,必须树立“以软补硬,服务取胜”的发展意识,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才能把外商引得进,留得住。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既要筑巢引凤,也要引凤筑巢,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现有的工业园区建设好、管理好,提升工业园区的吸引力。二是出台统一的招商优惠政策。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在园区内实行统一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有利于政府实行集中管理、加强服务和环境治理,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促进工业聚集发展。三是营造氛围,用好用活国家级和省级两张金名片。以“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基地”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两大招牌为依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大力度推动招商选资,引进规模型、税源型、科技型、生态型的好项目。

(二)强化效率,打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以行政审批“两集中”改革为重点,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审批提速提质,提高审批效率。一要强化“客商为天、服务为纲”的理念。做到“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透明办、特事特办”的“五办”要求,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要完善服务企业制度,优化服务功能。坚持效能直通车、信访“红、黄、绿”机制,抓好落实“干部身份证”制、涉企检查“三卡”制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等服务企业制度,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助推企业发展,保证制度落到实处。三要搭建好监督平台,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对软环境建设的监测监督作用,对各部门执行政策、执法服务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及时督促改进服务。四是坚持做好“三个服务”,即企业投资报批过程中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和企业投资后的“经常性服务”,切实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增强服务主动性、针对性和高效性,营造郧县宽松的软环境,着力营造“合力扶工”氛围。总之,要通过改进作风,落实责任,强化服务,以最大程度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郧县落户,为加快郧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诚信为依托,打造信用守诺的政策环境。

篇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宏观调控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科学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目标就是科学发展观一个方面的体现。

过去一个较长时期里,在论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一直使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并把其与经济体制改革并列为“两个转变”理论。直到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首次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代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提法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准确、更加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按照经济学界的一般看法,“经济增长”就是指经济总量的变化,但是经济发展却包含更广泛的含义,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改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改善等等。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涉及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多上涨

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多上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尽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通货膨胀,但是上涨幅度并没有超出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而且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近期的通货膨胀应属于暂时性的短期现象,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过热问题。

尽管当前的通货膨胀程度并不太明显,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充分重视,防止因为调控不力而出现失控的可能。这是由于,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是和连续五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相联系的,也是和连续多年的货币供给持续快速增长或流动性过剩相联系的,也是和外贸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相联系的。这表明通货膨胀程度的加重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

从去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出现上涨的迹象以来,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就调整了宏观调控目标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把控制通货膨胀,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多次提高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政策体系。但是,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效果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货币供给增长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速度,价格上涨的势头还没有有效地得到抑制。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继续坚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3 科学合理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1 货币政策目标应防范金融风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入领会报告精神,货币政策对防范金融风险有特殊作用。传统上,货币政策目标有四种,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上述四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例如,要维持经济较快增长,才能保证充分就业,但是通货膨胀率可能比较高;采用出口优先政策,可能导致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要想在上述政策目标中进行游刃有余的切换,非常困难。许多国家在多年实践的指导下往往采用单一货币政策目标,通常是稳定物价为主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要求宏观调控须将通货膨胀控制住,并更加严格地控制资产过度膨胀。原因包括以下几点;其一,通货膨胀的持续上行将恶化经济增长前景,影响社会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导致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达到;其二,通货膨胀和资产部门膨胀将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资源流动向投机领域倾斜;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经验显示物价和资产部门的膨胀时期通常也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的时期,这使得低收入阶层无法顺利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并使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恶化态势的承诺难以兑现。

3.2 科学合理采用多种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来源在于巨额的外汇占款。虽然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回收了部分人民币资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市场,加上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形成流动性泛滥。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2007年以来,财政部门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减少贸易顺差。例如降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对能耗大、资源浪费型产品的出口征收出口关税,降低进口关税;国家发行15000亿元特别国债,成立外汇投资公司,从央行手中换取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于境外投资等等措施为党的报告提供了很好的注解。

为扭转由于外贸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过多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为防范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导致境外资金采取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加大宏观调控难度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入理解报告精神,可以看出报告已经提纲挈领地切中汇改的要害,垒实人民币汇率形成及外汇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促进汇率浮动更富有弹性,为中间汇率制度的进一步选择奠定牢固的基础,同时统筹兼顾好与资本账户逐步开放进程的协调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将有力地支持宏观调控的效果。

3.3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10-24.

[2]许光建.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

[3]谢百三,吴秀波.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有关宏观经济论述的解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0).

上一篇:医院安全知识培训下一篇:九三局直中学“三项”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