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2024-04-12

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共9篇)

篇1: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努力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一切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与过去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国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发展很难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展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

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成绩显著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要切实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我国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要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

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

篇2: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3: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科技创新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自主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 我国环保产品已达到3000多个品种, 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已具备成套设备研制与工程建设能力, 部分新技术领域已处于产业爆发性增长的前期, 某些单项技术研发居于世界前列。同时, 国内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环保企业快速发展, 环保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在环境清洁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等新兴环保产业领域。环境清洁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对于行业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如自主研发的清洁制革技术已在全行业推广300余家企业, 对于皮革行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苎麻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及污染排放, 将环洞庭湖区域苎麻行业的环保风险大幅降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得到快速应用, 自主研发的智能多物种生物传感器, 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双向数据传输功能的智能环境感知节点, 形成年千台以上产业化能力。

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任务

新形势下, 提高环境技术创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应突出“五个注重”:一是注重基础研究, 把握全球环保产业竞争前移态势, 加强重大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研究, 力争重大原始技术创新突破, 获取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格局的有力条件;二是注重促进多学科、科学与技术融合, 推动重大需求导向下的多领域共同创新与协调创新, 抢占全球环保市场技术发展前沿;三是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统筹管理、科研、工程、产业等创新人才培养, 发展国家战略导向型科技创新团队,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四是注重科技产业化工程, 推动技术创新与金融政策及市场模式的融合, 缩短技术产业化的市场培育期, 快速形成生产力;五是注重科技创新环境建设,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构筑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平台,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提高技术转化服务能力。

篇4:自主创新 又好又快发展

尤其感触最深的是,十七大报告在第五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措施。此次大会将自主创新这一战略思想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高屋建瓴地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七大报告同时又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时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契机、指明了前进方向。

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洪都集团)创建于1951年,可以說是与中国的航空工业同时诞生、同步成长、共同发展壮大的,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曾先后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十个第一”的辉煌业绩,迄今累计生产了教练机、强击机、农林机等五大系列5000多架飞机和数千枚导弹,成为我国航空产品制造量最多的企业之一,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航空工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回顾洪都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历史。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从修理到仿制到自行研制飞机的蝉变,从生产螺旋桨式到喷气式到超音速飞机的突破,从海防导弹不断换代升级并向空面导弹的成功拓展转型,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到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的创新。虽然有困难、有挫折、有失败,也有过茫然和彷徨,但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指导思想和坚定决心始终没有变过。洪都集团始终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的研发思路,哪怕是企业再困难、经济再不景气,产品的自主研发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停滞过。正因为如此,我们研制生产的初较六飞机荣获国家质量金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飞行员;强五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成为我国空军的主力机种并屡立战功;K8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量出口并装备我国军队,成为亚非上空的中国鹰;“猎鹰”(L15)高级教练机实现了中国教练机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导弹产品多次填补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工业和民族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洪都集团赢得了市场和发展空间。

目前,洪都集团作为国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是152家国家重点保军企业。无论是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出发,还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洪都集团都必须一如既往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努力成为行业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事实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国外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转让给我国企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方针,带头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争取新的突破。

找准定位

“定位决定地位”,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企业管理,也就不可能有出色的企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历程中,洪都集团逐渐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多年来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技术储备,以及现有的人员、设备等资源优势,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定位,那就是:构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练机、无人机和空面导弹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平台,使企业发展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基地之一和航空产品主要出口基地。同时,依托航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的民品,创建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企业集团。

加大投入

我们将以“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为原则,突出加强航空产业体系化建设,并兼顾非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以产品、型号研发为牵引,通过争取国家拨款、资本市场融资、存量资源市场化结构调整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积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和批量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体制

洪都集团拥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导弹设计研究所,是航空工业唯一的具有独立研制设计生产飞机、导弹新型号能力的主机厂。由于厂所合一的体制优势,使洪都集团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具有产品研制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快、投入产出比例高等显著特点。在后续型号研制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体制的优势,顺利完成好各项研制任务,又要利用型号研制的契机,进一步改进、完善“厂所合一”、“机弹一体”的体制,锻炼一大批科研骨干技术人才。同时,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型号为牵引,走进院所,步入社会,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开发的新模式,加强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引进、吸收、消化各类创新元素和科技资源,使之汇聚洪都,为我所用。

人才强企

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创造,宽容失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形成“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的良好局面;加强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军事变革对国防武器装备提出的新要求,洪都集团公司将在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激情进取,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振兴我国航空工业,增强国防实力,加快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航二集团洪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篇5: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篇6: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弱,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责任重大。高校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高校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认为“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后备军,可见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要从大学生抓起。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根据一些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中,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试图从各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我们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创新的优势在于总体素质较高,理论知识丰富,善于接受新事物,能够抓住变化的趋势。劣势则是经验非常不足,而且创新多凭一时激情,较冲动,不够成熟和系统化,心高气傲,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大学生应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

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加强基础课程的授课,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主要是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定旨在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课程。二是注重文理渗透,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文科类学生也应在计算机应用等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另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还应该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缩减课内总学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校选课等,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尽可能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内容、新成果、新思想和新信息。

第二,高校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应该说,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切入。首先,要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积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优化课堂教学,可采用四种做法:一是“三个讲 ”的方法,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一个“用”字,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手段上追求一个“新”字;三是“三个运用”的方法,即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运用自学式教学法伸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所有这些措施,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上主动深入下去,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三,高校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高校应当建设创新实践实验室,为大学生开辟创新平台。科研能力来

自于科研实践,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研工作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因此,学校应该在科研基地上做文章,通过开发现有实验室,为申请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专门实验室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教师课题研究等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充分利用各类课程实习、设计等机会,进行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学习任务,从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并建立一整套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主要包括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评价方法和学生创新能力测评方法,将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成绩计入学生总学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

相信在各大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进一步的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参考文献:

Ⅰ:屈春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百度文库

篇7: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发展的客观事实与创新息息相关,换言之,发展的客观事实一定程度上就来自于创新的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对一个民族来讲是进步的灵魂,对一个国家来讲是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外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董事长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广大干部员工提出的“抓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效率和效益最优化”的总体要求,无疑是我们在企业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武器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下面笔者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就开展“创、效”活动对于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落实方法作以简要论述。

一、开展“创、效”活动 以技术创新加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技术创新指的是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质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技术活动。技术创新是贯穿企业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它不仅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还包括市场调查和预测能力、技术调查和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工程化能力、生产能力以及营销服务能力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创新将成为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的定律。

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笔者认为,我们的企业开展“创、效”活动,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就要从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出发,依据企业的财力与科技优势,明确发展方向,择定重点目标;就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体现创新的整合优势;就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走市场化路子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就要不断强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就要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让技术人员更多地了解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了解行业发展的尖端技术和方向,确保技术人员眼界高远,知识新活,确保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先进性、超前性、新颖性。

二、开展“创、效”活动以制度创新提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是静止的,用新的情况套用旧的制度,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约束和牵绊,因此企业的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更有效地约束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假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制度创新,那么必然会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人员不稳、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创新不足、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企业要想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使之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协调发展。

对于我们企业来讲,开展“创、效”活动,不断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我们的企业应该在建立完善各项企业制度的同时,着力建立一种“引导”机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生产的指挥者、调度者以及人际关系的调节者,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领路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向规范的行为方向发展。应该努力做到 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努力使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使员工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制度规范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示范效应。

三、开展“创、效”活动以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同质化,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置身于一个复杂多变和充满

风险、机遇及挑战的市场环境之中,变化已经成为这个世界惟一不变的法则。企业要在这种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永恒的管理创新机制。管理创新不仅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管理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树立管理创新的理念与意识,并将这种创新的理念与意识贯彻到企业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使企业效率效益、职工收入、队伍综素质、企业文明程度、企业形象、经济增长质量等全面提高。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企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源动力。

对于我们企业来讲,开展“创、效”活动,以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发展的核心源动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就必须做到: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注重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发展的问题,合理安排管理创新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管理创新只有在合适的切入点上取得突破,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二要建立激励机制。企业要进行管理创新,要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就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利于推进管理创新的激励机制。推进管理创新工作,激励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创新工作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创新成果的评审,并定期进行管理创新成果的征集、审核、奖励和推广应用等,以此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在企业管理实践、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创新经验,提高上升为理论性的成果,形成企业知识财富的经验共享。三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问

题,企业要善于营造一个解放思想、管理创新的氛围,通过各种载体在全体职工中普及管理创新知识,宣传管理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新实践,形成推广创新成果、重用创新人才的机制,积极支持各类创新活动,要鼓励职工从每一项具体工作抓起,从解决每个具体问题入手,自觉突破传统观念和固有的条框束缚,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创新发展的创新意识,力求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勇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以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去不断创新管理,不断超越自我,以此使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实现渐进式前进、积累式发展。

四、以抓“三创”提“双效” 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篇8: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增强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人才,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高等教育。目前,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的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也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同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了新进展,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到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达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因此,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战场,作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汇聚的重要基地,必须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

2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科技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进入全国前10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省委、省政府的科技战略决策,为全省高校科技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同时,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省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2个,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二;省部级工程中心10个,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734个,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成果430项,授权专利359项,科技支撑经费达11.2亿元。高校正在成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3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是全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坚持“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新时期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因此说,科技创新首先是带动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要手段。高校要想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就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主要任务来抓。科技创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在育人工作中,教学是一个主渠道,但是仅靠教学育人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创造陸人才的目标。其次,科技创新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术实力的根本措施。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学校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但是,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最后,科技创新是培养锻炼高校学科人才队伍的必由之路,因此,各高校必须把科技创新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它作为立校之本和兴校之策,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实现高校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速推动我省高校科技创新是科技竞争的必然选择

当前,高校科技发展机遇难得,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也比较严峻,从高校外部看,按照中央的部署,我国是把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大幅度增加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投入力度,这就使得高校承担重大应用性项目的难度加大。同时,随着各省市、各高校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日益重视,全国各高校之间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高校内部看,我省高校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科技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中原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目标要求、同全国先进省市高校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大师级科技人才还比较缺乏;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科研资源较为分散;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省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把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科技工作和创新能力建设上来,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的人才队伍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校要想快速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着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允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领军作用,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1创新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根本的问题是要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設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切实的措施去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充分认识到经费投入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省教育厅将积极协调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并逐步建立

对高校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定位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年度经费预算中确定本校投入科研经费的比例,保证科研经费逐年增长。要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逐步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要营造良好的环境。高校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包括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学术自由与严肃学术批评相结合的学术环境,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创新过程中的得失。要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关爱人才。要倡导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倾向。要积极探索完善学术自律与学术监督相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

2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引领高校科技创新方向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使其成为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为了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我省设立了161个特聘教授岗位,但是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难度仍然很大,如果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平台、更优厚的待遇、更舒适的环境,一流人才仍然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各高校必须从事关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水平人才的作用与地位,通过宣传和政策导向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通过汇聚学科优势、加强学科群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盡快建立和完善开放性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等各类结构组织的管理制度,还要通过重点扶持拔尖人才,使其迅速走向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通过领军人物的作用,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加速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后劲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既需要一流的大师引导、带动,也需要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撑。从我省对高校的科技投入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满足中青年科技人才开展科研的需求;从高校自身看,由于高校规模急剧扩张,有限的经费不得不投入到学校基础建设上,虽然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技投入。因此,全省高校要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基金、专项科研启动经费,建立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给中青年人才压担子,使其在科研任务中增长才干,在创新实践中逐步成长。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以及省教育厅设立的各种基余和人才、团队等资助项目,鼓励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加速推动小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并使他们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专家。

4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升高校协同攻关能力

当前,我省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依靠科研人员之间自身长期合作而白发形成的,形式单一,竞争力弱,因此,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加强科技人才的汇聚和团队的培育便日益成为我省高校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鼓励教师之间、课题组之间实现强强联合、纵横结合,推动校际之间、院所之间的资源整合。要充分依托优势特色领域及科技平台,尽早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并紧紧围绕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和目标,共同申请和承担综合性强、层次高、资助额度大的项目,产生出显示度高的标志性成果,实现团队的综合效应。要通过联合开展针对性强的科技攻关,及时有效地组织起一批批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

三、积极实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坚持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正确导向

2004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促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教育厅认真分析全省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队伍的现状,逐步构建了一流人才引进、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相互衔接、分层建设的人才成长机制,“人才强校”下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吸引了一批海内外小青年杰出人才,提升了河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先后资助900名骨干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实施“青年教师进修提高计划”,使近3000名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实施“出国留学人员合作计划”,先后遴选出300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进修。应该说,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全省高校吸引一流人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也为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我省分别于1999午、2000年和2005年启动实施了“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截至2007年,先后支持了146名培养对象、128项创新工程项目和57名优秀人才。三项计划的实施,在全省高校产生了积极反响,为稳定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教育部、科技邢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解决科技力最分散、科研多头管理、项目效益不佳的问题,省教育厅本着“整合资源,突出支持重点;规范管理,减少交叉重复;提高效益,强化学校配套;明确任务,加强绩效评价”的原则,经研究决定合并原有“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和“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实施“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计划在5年内培养200名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的宗旨在于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本文系訾新建同志在河南省2008年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所加,内容有删节。)

篇9: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现在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出现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性转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增长向创新增长的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资源开发观念,由注重开发自然资源转向注重开发人力资源。正由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围绕着创新型科技人才展开的争夺,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挖掘人才已成为日益激烈的全球争夺战。越是素质好、层次高、专业成就突出的专门人才,国际流动的频率越高,各国的争夺也就越激烈。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全球范围的人才争夺,要求我们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使创新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科研院所进行的原始性创新、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和广大工人农民开展的群众性创新。因而,创新型人才也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我们必须着重加强三个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二是加强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有了保证。

第二,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的体制机制,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提高创新能力。一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还要加强国家科研机构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当中的骨干和排头兵作用,加强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二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扩散。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我们遵守国际规则的需要,也是保护我们自主创新成果的需要,没有

上一篇:竞选部长的演讲稿下一篇:耐高温涂料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