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4-04-11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8篇)

篇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于@@县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既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带动和促进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为此,今年6月份,市人大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县县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县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县县城城区面积@@平方公里,辖@个社区,城区常住人口近@万人。目前,城区内有@@镇卫生院1家,医务室、卫生室、个体诊所80家,病床272张。专业卫生人员142人,其中执业医师80人,执业助理医师51人,其中专业从事公共卫生工作24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积极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保障县城居民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包括在“非典”、甲流、手足口、麻疹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始终站在预防保健的最前线,履行了自身的工作职责,维护了居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二、@@县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社区卫生服务处于初级阶段,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差距。随着@@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县县城务工,使得县城总人口在近几年内急速上涨。另外一方面,我县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人口的大量增长与老年化,对医疗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将城区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为我县居民提供基本的“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障,是解决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问题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2.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基层医疗机构承受能力的差距。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卫生体制改革的创新点。是城乡居民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的重要实施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同时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以县城城区为例,长期以来,@@县城区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内居民健康

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11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功能主要由@@镇卫生院承担,造成“小马拉大车”的现状。

3.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软硬件的差距。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大,要求高,而目前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着“条块分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不足与浪费并存”等问题,城区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医院,老百姓无论大病小病均涌向大医院,费用过高,就医不方便;而卫生院卫生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率低,医务人员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4.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经费与实际拨付资金的差距。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和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卫妇社发〔2011〕37号)以及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妇社发〔2011〕38号)精神,以及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湖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实行“按季预拨,年终结算”的方式实现,但是因为县级财政经费的紧张,往往难以按时拨付到位。以@@镇卫生院为例,@@镇常住人口近13万,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只按户籍人口数68690人拨付,缺口巨大,使工

作滞后,难以开展。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建议如下:

1.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现有的@@镇卫生院改造为重点,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整合各种卫生资源,加快转型步伐。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建设,实现服务功能真正转型。同时要加快推进村、社区卫生室的改造,加强中心的辐射和指导功能。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转变为综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解决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使得职能范围扩宽,不再只是等病号上门,而是转变了服务模式,走进社区家庭上门服务。

2.支持政策到位是社区卫生发展的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其网络的建设、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医疗格局。

3.多管齐下,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软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增加对用房、基本医疗设备及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软件建设方面,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正确引导,加强培训,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处理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到三甲医院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社区医护人员知识结构由专科为主向全科转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以解决“以药养医”的制度漏洞,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变服务模式,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加大投入,确保全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大人员经费的财政投入,逐渐提高差额比例,待条件成熟时实行全额拨款。

篇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江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研究

作者:徐静 陈强 李国培 钱东福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8期

篇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机制

1.1 签署协议书

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全面开展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指定宣武医院分别与2个辖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关系。医院与6个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甲方和乙方签署《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转诊预约协议书》。协议中明确规定工作目标,即通过实施转诊预约,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疑难病症及时得到专科医师的诊治,引导群众改变就医理念,促进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明确甲方职责,即设立专职机构与指定部门,由专人负责接受指定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根据转诊患者病情,在三个工作日内安排其到相应科室就诊的时间,必要时安排有关科室会诊,并在乙方提出预约申请24小时内将有关安排通知乙方。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专门窗口,接洽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或预约单据的转诊预约患者。明确乙方职责,即参照相关规定,对确需转诊的门诊患者,由接诊医生向甲方提出转诊预约申请,根据甲方通知的就诊安排情况,通知患者按照预约时段就诊。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双方院长签字,加盖院章,分别在市卫生局、区县卫生局、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案。甲乙双方遵照协议书履行各自职责,同时接受卫生局督查。

1.2 组织结构

医院成立三级管理组织结构,即院长和主管副院长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门诊部为主管部门,客户服务部为日常办公地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预约工作,部署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协调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医院内部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向医院内、外公开社区转诊预约办公地点、专用电话、传真和网址,监管工作落实情况,组织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转诊预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客户服务部负责落实每项工作要求,保持院内、外转诊预约工作衔接畅通,向主管部门反馈工作进展和工作问题。

1.3 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按照卫生局要求制定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包括开展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客户服务部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职责、挂号室社区转诊预约工作职责等。

1.4 例会制度

由医院主管部门召集、主持社区转诊预约工作例会。参会人员包括区县社管中心负责人、对口转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门诊组长。例会内容包括通报工作进展,经验交流,成绩汇总,问题反馈,协商解决,达成意见共识,共同促进社区转诊预约工作的开展。

2 实践

2.1 工作原则

2.1.1 实名制转诊预约。

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向大型医院转诊时,首先填写北京市卫生局统一印制的“转诊预约三联单”。须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健康档案号、联系电话、身份证号、费别、转诊原因或目的、病情摘要、预约科室、转诊医生和申请日期。

2.1.2 转诊预约优先。

即按照社区转诊预约的要求,优先安排患者就诊时间和挂号排序。医院在“转诊预约三联单”上填写约定就诊科别和就诊时间,办理人员签字。

2.1.3 开放所有号源用于转诊预约。

向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开放医院门诊所有号源,包括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

2.1.4 分时段就诊。

社区转诊预约患者按照约定的就诊日期和时间段到医院就诊。

2.2 工作流程

社区转诊预约工作流程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客户服务部、挂号室和社区患者四个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转诊预约需求,社区接诊医生开具转诊预约三联单,加盖专用章。宣武医院客户服务部接收转诊预约申请,联系挂号室,根据需求进行实名制预约登记就诊科别和时间,24小时内回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门诊就诊。

2.3 接诊

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阅读社区病历及检查、检验报告,了解诊治情况,完成体格检查,认真分析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补充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书写门诊病历。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好病情及诊治方案的知情告知,针对病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饮食、用药、自我监测内容、戒烟、调整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定期复查等。患者在大型医院完成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确定后,回到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后续治疗。通过社区转诊预约,将社区诊疗与大型医院诊疗贯穿起来,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同时发挥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不同作用。

2.4 效果

2.4.1 社区转诊预约以慢性病为主。

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的科室分布,涉及神经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眼科、骨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医科、消化科、呼吸科、普外科、肾科神经外科、疼痛科、功能神外等共计23个科室。近两年,接诊数量前三位的科室分别是神经内科、心内科和妇产科,占全院接诊社区转诊数量的46.1%和54.7%。接诊前三位的病种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妇科疾患。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主。

2.4.2 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数量逐渐增长。

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分别为369人次和864人次,2011年接诊数量是2010年的2.34倍。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认可。

2.4.3 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

对口转诊预约工作开展两年来,虽然转诊预约数量明显上升,但社区转诊预约占大型医院就诊比例较低。以2010年和2011年为例,宣武医院年门诊量分别为172万人次和205万人次,而接受社区转诊预约患者均未过千人次。全院预约就诊比例由2010年的11.9%增至2011年的41%,而社区转诊预约比例却不足1%。可见,目前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

3 讨论

3.1 探索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

目前,社区转诊预约数量占大型医院门诊量比例较低,尚未形成以社区转诊预约为主的就诊模式。分析原因,一是普遍认为大型医院拥有优质医疗资源,就诊首选大型医院的传统模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强化了专科服务,淡化了全科服务。二是由于社区转诊预约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宣传力度和范围不够,人们对社区转诊预约就诊的知晓率较低。三是缺乏运用经济杠杆调控患者就诊趋势[1]。现阶段不通过社区转诊预约依然可以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患者没有感受到社区转诊预约的便利。四是患者普遍对社区医生缺乏信任感,不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和接诊能力暂时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就诊患者和服务需求。鉴于上述诸多因素,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转诊预约机制必须与医改紧密结合,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基本方针。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权责,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完善分级医疗制度,建立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3]。新医改推动了各地卫生部门对区域卫生平台建设的探索[4]。加强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的宣传力度,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尽量给患者提供更多优惠,同时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合作范围[5]。按照“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明确标准、按需转诊,快捷方便、渠道畅通,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在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建立转诊预约的长效机制,实施对口支援的大型医院协助提供疑难病症的会诊和转诊服务。

3.2 发挥大型医院在社区转诊预约中慢性病防控的作用

在卫生部颁布的《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城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要职责,即对有关慢性病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开展慢性病有关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和知识宣传,包括院内板报和宣传画张贴、宣传日活动、健康课堂、诊疗过程中的咨询教育等。承担对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深入挖掘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定位的契合点,依托大型医院在医、教、研、防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大型医院在接诊中履行慢性病防控的职责,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慢性病管理的建设,发挥大型医院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引领作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肿瘤筛查、妇幼保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病例随访、科普宣传等,规范健康管理,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应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数字化服务向社会医疗延伸应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其将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现有效双向转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服务技术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6]。

3.3 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

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面对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的现状,积极推进社区转诊预约就诊模式,即首诊在社区,疑难病症转诊预约到大型医院,使得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患者和大型医院三方认可、三方受益。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的综合能力。其次,患者既能享受到社区医疗服务的便利,又能充分利用大型医院的医疗资源,促进患者合理分流,减少患者就医的盲目性。第三,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轻大医院过高的诊疗压力,使大医院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工作[7]。由此可见,社区转诊预约将成为全社会较为认可的就诊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俞晓利.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3):52-54.

[2]胡卫中,韩瑾,朱芳.社区医生信任度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198-200.

[3]郑大喜.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8):42-45.

[4]高昭,李泉,刘延芳,等.基于区域卫生平台的双向转诊监控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9):44-46.

[5]梁娟芳,刘越泽.病人对双向转诊的知晓率及意愿的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93-295.

[6]吴蓓华,汤士忠,沈蓓,等.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2):116-117.

篇4: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我市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1],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们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全面、方便、有效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融合医疗、健康教育、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一种,是城市卫生工作的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卫生保健的最基本环节[2]。为了加强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实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我市决定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本文中笔者调查了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探讨了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意义、发展方向及职责。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在我市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

1.2方法①现场调查横断面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基本情况、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等情况进行调查。②通过开展专家咨询、评议活动,或召开专家讨论会,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发展方向及应有的职责。找出影响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

2结果

2.1基本情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建立在对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地理位置、人员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确定。

2.2人员配备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大多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的医师和实验室检验人员。

2.3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成立的目的、现阶段职责及发展方向。

2.3.1目的实现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区域化管理,让人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全面的、较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2.3.2现阶段主要职责积极参与并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疾病防控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到及时控制,避免事态进一步地扩大化。

2.3.3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充分地利用本市公共卫生资源,建立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网络,全面提升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

2.3.4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因素影响本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及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场检测设备、实验室设备、消毒设备。

3讨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已经成为一種趋势,可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3.1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措施时,应体现大卫生的观念[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放在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基层预防保健组织的建设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4]。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使我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管理上实现了区域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

3.2本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主要的任务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可以对突发事件就地及时解决,克服了因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同时更便利地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及样品采集等问题,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为我市的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通过专家咨询及专家评议,可以得出:制约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运转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实验室设备、现场检测设备、消毒设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现阶段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包括检测仪器、办公设备等。通过配备仪器。可以满足处理突发事件时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和日常办公需要。

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是我市卫生局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一项新探索。以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实现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业勤.两个学科视角下的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0-212.

[2]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Z].2006,10(2):123-125.

[3]殷大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4):23-25.

篇5: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州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最先在个旧市于2000年10月启动。截止2006年10月,全州有10个县(市)组建了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1个。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自有业务用房的社区卫生机构20个,租借业务用房的30个;有38个社区卫生机构属医疗保健机构派出,4个属一级医院(卫生院)整体转型,7个属个体民营,1个属企事业单位;承担预防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机构38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区有24个;有17个机构赢利,13个机构持平,20个机构亏损;全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有250名,其中,医生114名,护士100名,其它36名,已经过全科医学转型培训的人员有42名。全州各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深入社区的多种形式的卫生服务,如义诊、保健知识宣传、健康讲座,受到了社区群众的好评,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以低廉的收费,创造优质服务”的特点。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较早的个旧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初,个旧市卫生局与各医院签订了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按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如市人民医院的五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次深入到乍甸的社会福利院为孤儿和残疾人进行体检和免费诊治疾病,市中医院的社区卫生人员多次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据统计,截止2006年10月,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签订家庭服务合同4861户,建立健康档案10079人,体检率达86.64%,建档率达97.1%,出诊抢救病人178人次,转诊128人,举办健教讲座106期,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农工党个旧市委2006年下半年在城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44%的市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22%不了解;65%的市居民知道住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不知道;44%的市民信任社区医生,9%不信任,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的占62%;认可社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占30%;患病后有60%的人选择社区治疗,但仅有1%的慢性病病人选择社区治疗。有76%的市民选择“小病进社区(治疗),大病有选择(医院等级、水平)”。由此可看出,个旧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积极而卓有成效的。2002年4月“红河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及2003年8月“云南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经验交流会及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在个旧市举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通过问卷调查、到居民中走访及到相关部门调研,我州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发展不平衡。由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差距,目前我州尚未出台有关指导全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权威性文件,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还未完全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挂钩,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和补偿机制、全科医生队伍的系统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在已建机构的十个市(县)中,除个旧市、开远市初具雏形外,大部分县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形成方便、快捷、费用低廉、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格局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务人员编制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医疗服务条件差、综合服务能力不强。按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标准及我州目前的城市人口情况,全州应设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需人员1223名,其中全科医师462人,公卫医师76人,注册护士538人,其他人员147人。现有数与需要量相差甚远,综合服务能力与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政府的投入很少,而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均为公益性无收入的工作,导致目前社区卫生机构中医疗服务比重过大,工作绩效及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还得以其经济效益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很难发挥。许多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正在逐步萎缩,甚至出现了春办秋停的现象。

四、特慢病的所有病种滞留高级别医院时间过长,许多康复性治疗由于自付比例的不同不得不延长住院天数,不但加剧“看病贵”,而且淡化了社区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社区为范围,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和残疾人为重点的服务功能。

五、资源共享、双向转

诊的模式流于形式,已在社区接受过检查的病人,转诊后必须重复检查,社区医生的检查不被认可,同是执业医师却不能获得同样的尊重和待遇,客观上制约了社区卫生人员的业务技能拓展和“设备竟买比赛”,最终多掏腰包的仍是病人。

六、中医中药和传统疗法非常受欢迎,占治疗首选比例高达72%,但实际上极少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立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待遇差效益小留不住人。

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我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建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机构设置的具体标准、资金投入及补助政策、明确双向转诊的具体政策、建立人员编制与工作量匹配的配置标准等。如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补助,最低限度应让未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能得到每人每年4—6元的补助,保障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条件需求。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认识及参与意识。规范和约定“基本医疗就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一概念。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舆论媒体有义务按“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分级医疗,各司其职”的要求进行引导和分流。研究、调整和确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进城务工人员和无固定收入城市居民等人群的一般常见多发病和已确诊的慢性病在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中医药费的个人自付比例有区别和侧重,如未经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而自行到二、三级医院门诊治疗的应提高自费额度或自费,收住院的增加自付额度等,努力实践政府调控功能。

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行业监管和资格准入在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报告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和只见疾病不见人,大力倡导“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逐步实现“双向转诊”和卫生执业人员的合理流动——各级别专科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下基层医院进行轮流定期工作,各社区医生在送出和接回病人时配合工作,提高治疗和恢复性治疗的连续性、安全性。

四、尊重和遵循传统医学的发展、演变,研究并逐渐完善科学规范考核,按照服务成本和服务效果补偿的机制,以岗位培训和岗位聘用相结合、“医者仁术”与一专多能相结合、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益相结合,支持和营造人和业精,和谐进步的工作环境,并让不产生直接效益的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人员留得下、出成效。

五、加快社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把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建设,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篇6: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切实巩固“校园环境建设月”成果,长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淄河中心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了系统的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学校专门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分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并完善了《淄河中心小学卫生工作管理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学校大扫除工作要求》等事关环境卫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有效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是进行重点部位集中治理。校内设立垃圾集中点,每天定期清除,逐渐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周一大扫除时要求各班提高标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学生厕所要求每天打扫,并做好全天保持。

四是狠抓学生卫生习惯养成。首先,抓好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明确个人卫生要求。其次,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卫生打扫习惯,不敷衍了事,责任心强。再次,突出抓好学生乱扔垃圾,并要求学生及时捡拾地上的垃圾。

五是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考核组,出台卫生考核细则,坚持每天深入各班进行检查一次,每周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班级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的班级批评教育。

通过建立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学校环境明显改善,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素养不断提高。

篇7: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康复医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残疾,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作用,落实急、慢病分治,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与效益。老龄社会的到来,对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转变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 结合“十二五”时期卫生部有关工作重点和安排,2011年卫生部将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为指导各试点地区做好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意见》“优化布局和结构、分层分级、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区域康复医疗资源,加强与区域内护理院、老年病院和慢性病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能力,完善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社会和谐。

二、试点目标

通过试点形成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建立“防、治、康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为全面推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逐步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

三、试点原则

(一)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配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措施,调整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建立患者在不同层级康复医疗机构和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流动机制,总体设计、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试点的组织、准备工作,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及时沟通,逐步完善配套政策,为试点营造良好环境。

(二)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宏观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同时,同步安排和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对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发展和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做出规划,使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富有效率,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医疗服务。

(三)以地市为单位,整合区域康复医疗资源。本次试点工作以地市级为单位。试点城市卫生行政部门要通过新建、调整、优化现有资源,加强与残联、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康复医疗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逐步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医疗机构依法经营、加强管理、健康发展。促进不同所有制康复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四、主要任务

(一)明确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功能定位。鼓励按照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原则进行设置规划,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辖区内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改善患者预后,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其他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主要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的康复、护理服务,贴近社会和家庭,并逐步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

(二)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康复医院。在调整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同时,鼓励试点地区制订政策措施指导康复医院的建设和发展,给康复医院和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机构留出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特别是企事业办医院)有计划、按步骤整体转型为康复医院或以康复科为主的综合医院,兼顾其他一般性疾病的诊疗、处置和急诊急救功能,保证患者安全。鼓励大型综合医院与康复医院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转诊关系,带动康复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

(三)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建立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延续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分层级、分阶段康复。试点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转诊规范和流程,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积极与基本医疗保障管理部门沟通,逐步探索建立分类保障制度,借助不同的支付比例,利用经济手段调控康复医疗服务的供给和利用,从制度上规范双向转诊,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

鼓励建立上下级(或区域内)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对口支援关系,帮助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困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四)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试点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和管理理念,逐步提高康复医学的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质量。要逐步建立符合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成长规律、适应本地区情况的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中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综合医院在明确自身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要求,康复医学科应当积极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合作,提高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学科水平。其他临床学科应当树立早期康复意识,主动与康复医学科协作。制订和完善康复医学疾病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实现学科发展价值。

(五)创造良好的试点环境。试点地区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对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参与的积极性,争取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试点地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本省(区、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加强指导、培训、评估和监督;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提出本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制订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力求有所突破。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实行目标化管理,定期评估总结。各试点省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报卫生部。卫生部将结合各地试点工作方案,对各试点地区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实行目标化管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总结,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地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持续、有序推进。

(三)完善政府投入机制。试点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积极与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沟通,制订有利于康复医学发展的财政、价格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其基本建设、设备设施、人员工资、培训等工作经费和运行经费,确保“房屋、设备、人员、经费”四配套。逐步增加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的康复医疗服务项目。

六、试点地区选择和试点时间

(一)试点地区选择。卫生部选择在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4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省至少选择2个城市作为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其中1个为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区),辖区内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的省(区、市)应当将该城市作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城市。部分试点城市将作为卫生部重点联系城市。

篇8: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温州地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1 服务人口及范围

温州地区自2000年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70个,截至2005年,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98个,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乡镇(街道)达197个,占67.5%,见表1。

1.2 机构性质

在1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04个为公立机构,占93.7%;在29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42个为公立机构,占46.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已达到400 m2以上的有7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房面积达到40 m2以上的有298个。

1.3 人员状况

按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市开展社区服务的人员总计约3 786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 398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 388人。从表2可以看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临床医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而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职称构成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占94.4%,中、高级职称仅占5.6%;人员培训状况,仅有9.3%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参加了全科医生或责任医生岗位培训。

1.4 工作开展情况

据统计,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免费发放宣传品,定期举办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80%以上的机构开展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工作;约6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计划生育部门认可的技术服务机构。截至2005年,累计建立居民个人档案517 555份,家庭健康档案129 112份和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82 287份,完成比例分别为7.0%、6.4%和11.3%。基本医疗、康复、保健等工作开展情况见表3。

1.5 机构收支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业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仅有18.71%的收入来源于政府拨款[1](表4)。

2 温州地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温州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总收入中政府拨款仅占很少的一部分,政府投入不足成为当前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大问题。政府投入过少,导致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靠自己创收来获得一部分经费,甚至有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政府投入,完全靠自收自支,驱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质量提高以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业务用房困难和设备落后等情况,仅有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缺少B超、心电图仪等必要的诊断设备。由于缺乏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偿,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工作任务的落实,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不敷出,发展举步维艰。

2.2 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这些好的政策在温州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并由此导致了基本诊疗设备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仅占很少一部分,即使被纳入医保的定点机构,由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约束,使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少,严重影响了居民就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对医疗保险起到很好的“守门人”的作用。

2.3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全科医学人才紧缺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全科医生。按要求到2010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但从表2可见,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接受全科医师培训的仅占9.3%,全科医生存在巨大的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中,临床医生占了很大比例,而防保人员相对比较少,与社区卫生服务重在“以预防为主”的理念没有达成一致。从职称状况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绝大部分为初级职称或者无职称,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比较低,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低,所以,即使患了小病,也宁可去“三甲”等大医院排半天的队,花更多的钱去医治。

2.4“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发挥不平衡

从表3可见,2005年温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六位一体”服务项目很不平衡。以门、急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和以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工作量比较大。其中,基本医疗服务占了大部分的工作量,且门诊、观察床服务占基本医疗服务的97.1%,以出诊和家庭病床为主要内容的上门服务仅占2.9%;计划生育指导及体检、口腔保健等和大病后康复、残疾人康复、慢病管理工作较少;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刚起步,且仅局限于记录社区部分居民与健康相关的基础数据,这些档案无法与居民个人、家庭成员健康变化相联系,还是“死”档案;社区家庭保健医师与居民签订保健合约等工作尚未开展;双向转诊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且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而自上而下转诊的病人很少。虽然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健康教育、保健等工作,但也只是流于形式,保健、康复工作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掌握足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的新知识,健康教育也决不是单纯搞几次讲座,而应从宣传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材料制作的科学性,还有效果的评价等内涵方面抓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预防保健功能的作用。

3 温州地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建议

3.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力度完善、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政府要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政府任期目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医疗卫生设备,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人口、服务项目和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对于公立以外其他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外,允许保留一定的再生产比例,同时,对其盈余部分按政策进行再分配,对于效益高的群体预防保健项目的投入,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政府应负责成本;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和基本医疗服务经费支持等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落实到位;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城镇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参保职工在社区就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的病种、方式以及制约措施,应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病人自负比例和收费标准,逐步引导病人“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加快落实财政补助、人员津贴、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预防保健工作进入社区等项政策,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发展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2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要办好社区卫生服务,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真正做到“小病能治疗,大病能鉴别”,这样才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从而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现提出几点建议:

3.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点,面临的疾病种类多而复杂,因此,需要有临床经验的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一定临床经验,掌握临床综合技能,能独立诊治门诊病人;经过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确保诊所的诊疗水平能达到医院普通门诊的水平。

3.2.2 完善医务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全科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为重点,依托温州市医学教育资源,健全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设立专项教育经费,有计划地组织社区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等,以提高人员全科医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鼓励社区医生参加高一级学历的自学考试,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按需选送合适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修,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市场、培育市场,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激发自我发展的动力。

3.2.3 在政策方面坚持岗位平等的原则。社区医生的工资、福利待遇应与大医院医生的待遇相同,这样才能使社区医生安心本职工作,同时,还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中来,以带动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2.4鼓励和引导离退休老医生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政府应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鼓励离退休医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离退休老医生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经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很高,所以这些老医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作用,并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其他医生,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3.3 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六位一体”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工作重心从针对个体的单一医疗服务逐步向针对社区群体的预防保健服务转变,鼓励开展贴近社区居民的预防保健服务,逐步落实“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服务模式要从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转变;服务过程要从断续的诊疗服务向连续的终生卫生保健服务转变。要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户籍制保健、简易门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热线电话咨询及康复指导等形式多样的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更加便捷与贴近居民,提高服务的效率、可及性和人性化程度[2]。

3.3.1 健康教育。

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健康教育是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针对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录像、讲课、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使卫生科普知识进入社区和家庭,使居民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以此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信任感。

3.3.2 妇幼保健。

对社区孕妇实行建卡及孕产妇系统管理,开展孕期营养评价指导,利用孕妇学校宣传孕期知识、母乳喂养及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知识,并做好孕期检查与指导,建立转诊制度,为广大社区的妇女提供系列化服务。充分发挥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的作用,利用产后母婴检查的机会,对儿童实行从出生到成年的系列服务,建立儿童健康档案,提高儿童系统管理的覆盖率,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

3.3.3 老年保健及康复服务。

继续完善社区内老年人的健康档案,对其常见病、慢性病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为他们提供集慢性病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托老养老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系列服务。

3.3.4 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服务是医院正规治疗的延伸,是医院提供连续性医护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为病人提供长期的治疗护理服务。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能方便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的高龄患者就医。要通过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质量,完善家庭病床筹资机制,加强家庭病床科的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促进家庭病床服务的有效实施。

3.3.5 社区健康网站。

社区健康网站包括: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资讯、健康生活指南、专家咨询和健康论坛等栏目,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居民可以足不出户在线观看和下载;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中心医院同众多社区基层站点连接起来,形成社区医疗保健系统。

3.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法制化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已经把群众的口碑、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成效的标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自身规范服务行为、严格功能定位,确保发展有序、服务优良、行为规范,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3.4.1整顿医疗市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进一步严格审批医疗执业手续和行医资格,合理布局医疗机构、规模适度,彻底清理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坚决取缔非法从业人员和执业机构。

3.4.2 制订规范。

规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以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为主,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任务,严格禁止设置专科、专病、专家门诊。

摘要:通过对温州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和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等问题,提出强化政府职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法制化管理等建议,为建立健全温州地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关键词:城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晓萍,谢红莉,翁坚克.温州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院,2007(5):63-65.

上一篇:光棍节英文下一篇:抗震救灾捐款讲话与抗震救灾演讲稿_爱心照亮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