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2022-12-26

第一篇:建立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在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对于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全民健身的实践,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对于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推动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具有深远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体育健身需求,服务体育发展大局,着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模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体育健身权益。通过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面向全民。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

1 全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体现全民健身全覆盖、广受益的特点。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把政府力量与社会多方资源作为工作依托,坚持以政府主导、各方协同为主要方式,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多方优势,充分调动协会社团和其它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探索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

——立足基层,确保基本。把立足基层开展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以提供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现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网络、队伍体系和活动开展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统筹,把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工作方法,坚持因地、因人、因时、因需制宜,突出农村、社区、地域、人群和民族特色,形成重要时间节点的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身边活动的有效结合。

——强化激励,健全保障。把荣誉引导和畅通运转作为工作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志愿服务者的荣誉感,完善基础保障措施,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在充分发掘现有全民健身资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实施重点和发展方向,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对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实施步骤和工作阶段进行全面设计、周密布局、务实推进、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政府搭台,广泛动员,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引导社会投入,发挥社会功能,树立社会形象,展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鲜明的体育特色;落实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保障健身权益,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服从建设体育强国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四、工作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

1.国家体育总局加入由中央文明办牵头的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组织,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加入本级志愿服务活动协调组织。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全国和本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进行统一协调,统筹各方志愿服务资源,获取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指导,加强体育部门与其他成员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创造各方共同参与、支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局面,推动形成共同助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2.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由总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群体、竞体的总局领导担任副组长,总局办公厅、政法司、群体司、竞体司、青少司、人事司、科教司、宣传司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研究审定志愿服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政策制度等重

3 大事项,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会议,统筹整合体育系统内部及各方资源,协调落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经费、宣传、科研、资金募集与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群体司,负责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事务,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参照成立本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承担相应职责。

3.国家体育总局将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作为全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办事机构,地方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设立本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办事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本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制定的相关法规、规划、计划,组织开展志愿者注册、培训、服务等日常工作,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4. 建立全国范围内层级化的组织网络体系。以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为全国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逐级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并将志愿服务组织延伸扩展到乡镇、街道,形成国家、省、地市、区县和乡镇、街道的层级组织网络,为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社会动员机制

紧扣全民健身需求和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4 体育科技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充分利用各级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组织和社团的影响力,扩大体育系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范围。搭建广阔的社会参与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吸纳有体育专长和志愿服务意愿的海内外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组织倡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

(三)培训管理机制

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和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体系,普及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高效顺畅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形成运行通畅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工作服务、激励表彰工作模式。

(四)项目推动机制

培育建立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下基层、进校园服务、体质测试服务、健身指导服务、科普讲座服务等一批体现全民参与、突出健身特色、满足社会需求、适合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开展具有地区、民族、人群特色的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围绕重大事件和时间节点以及大型体育赛会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策划和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面向农村和社区开展贴近百姓、实用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针对青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扶助性志愿

5 服务项目,带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蓬勃发展。

(五)表彰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比表彰制度,鼓励各方力量全面、持续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星级认定制度,作为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认可的标准,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荣誉激励。评选表彰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项目。通过对志愿者、参与单位和组织的激励,提高其社会认知度,激发大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发展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评估检查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对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个人和组织进行有效的时间统计和质量评估,以保证星级评定和先进表彰工作的公平公正。建立工作检查监督制度,对各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管理部门进行定期工作检查和监督,对管理工作滞后、志愿服务进展缓慢的单位和地区通报批评,督促整改,确保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和执行。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法规规划。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其它行业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法规制度。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制定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计划,

6 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各级体育部门工作要点。

(二)完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在体彩公益金中明确专项科目用于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和大型示范性活动的开展;利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的全民健身基金,根据专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申请国际组织项目经费和中国志愿者基金会经费用于开展专项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募集资金用于开展专项活动。

(三)维护志愿者队伍权益。通过购买人身保险、提供工作补贴等方式,为志愿者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创造必要的条件。遵守志愿服务的相关法规规定,深化对志愿者性质和自愿精神的理解、认识,维护志愿者的各项权益,形成尊重志愿者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经验和志愿者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和志愿者的劳动,营造积极、健康、高尚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种形象推广活动,传播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理念,形成广泛关注全民健身、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重点在基层,涉及全国不同层次的工作,在确立国家级工作架构的基础上,对不同层级地方体育部门明确、具体、量化的工作指导,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考核内容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7 的科目,同时纳入群众体育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体育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保证各级体育部门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开展。

第二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 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建立健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在第49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学校通过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使雷锋精神成为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行雷锋精神调查,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以及参加学雷锋活动的意愿,精心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学校组织了“大学生心中的雷锋精神”问卷调查以及纪念第49个学雷锋日座谈会。问卷调查显示,有90.9℅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有98.6℅的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参与学雷锋活动的强烈愿望。在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与讨论,并对学校如何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进行了建言献策。学校以此为基础,为学生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学习与实践平台,最大限度的动员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学校精心设计“春天有约——助人励己,爱在和谐”主题教育活动。编印《雷锋精神学习手册》,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重要讲话、雷锋同志生平事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体系等重要内容收录其中,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以主题团日的形式学习雷锋身上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所体现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宝贵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火热情怀;利用座谈会、交流会、图片展、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学习讨论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大学生如何践行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言献策。

第三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全)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助推综合执法上档升级 合川区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我委在中共合川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委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依法行政这条主线,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导向,以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引智聚力为目标,构建内外协作机制

一是构建农委内部协作机制。在"检打联动"工作中,我委以法制工作机构为桥梁,要求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备案。法制工作机构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当事人,及时提出查处建议,要求执法机构迅速调查处理,避免例行检测与执法抽检"两张皮"。

二是构建农委外部协调机制。我区地处重庆西北部,毗邻四川省武胜县,极易形成监管盲角。为构建疏而不漏的执法网络,在合川辖区内,我委与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对跨区域案件,我委扩大片区协查适用区域,案情上报、案情通报不局限于片区协查联席单位,进一步延伸至四川省武胜县、岳池县等周边省市农业部门。

三是构建辖区镇街协管机制。我委对涉及种子、农药、肥料、渔业船舶安全、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事项,与全区30个镇街签订了协管协议,择优选用协管人员140人,协助开展执法监管工作。在涉农纠纷调处上,充分发挥当地镇街协管人员的作用。通过监管领域的合理分流及监管力量的适度引入,委农业执法机构把有限精力投入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管。

二、以普法宣教为抓手,构建能力建设机制

一是注重提高管理对象法制意识。我委通过举办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全区农资生产经营者1650人、农产品经营企业300多家、渔船船员700多人进行农业法制培训。

二是注重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养。每年举办法律学习培训班,邀请法律实务专家讲解实务技能,对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网上法律知识竞赛,建立每月逢"十"集中学习日制度,着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三、以监督考核为手段,构建内控外督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监控。针对执法逐个环节,分别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规定》、《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等监督制度24项。农委法制工作机构不定期对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监督抽查,进行半年和年终评比考核,检查结果与评先创先、职务晋升等衔接挂钩。

二是强化外部督察。建立《农业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邀请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和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作为评委,对农业执法机构的法制宣传信息报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创新等方面逐项打分。对执法机构评分达95分,排位前三名者,评为先进执法单位;低于85分者,在全委公开通报批评,其单位主要负责人向我委作书面说明,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并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对执法人员评分达95分以上且排位前六名者,评为优秀执法人员;低于85分者,将取消其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并取消年终奖。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社会管理创新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要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但是,强调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绝不是不能损害任何利益,绝不意味着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性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要引入行政过程论,对各方各类利益进行综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裁量判断。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报讯(特约记者 陈旭 王志高)3月2日,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9个领导小组工作情况汇报,明确今年工作要求,研究健全工作机制,推动责任落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综治委主任李小敏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加强,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副省长、省综治委副主任傅自应主持会议,省综治委副主任徐安、孙文德、毛伟明、张新民出席会议。

李小敏指出,省综治委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责,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综治委、领导小组和专项组、成员单位三个层面的定位和作用。综治委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机构设置上具有综合性,是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改变各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组织协调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综合平台;在力量组织上具有整合性,基本整合了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各方面力量;在工作指导上具有聚合性,通过综治委这个综合平台,把打击与防范、惩治与教育、管理与服务、当前与长远、治标与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推进各项工作。各领导小组及专项组作为社会管理各项重点工作的承担者,在推进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制度层面的设计,抓好相关政策的研究,谋好阶段推进的思路,引导重点工作开展;发挥主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责任,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深入进行、取得实效;发挥主攻作用,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力量攻坚,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各成员单位作为综治委、领导小组及专项组工作的基础,要立足自身职能,围绕重点工作,深入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深入抓好落实,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尽到应尽的责任。

李小敏强调,省综治委要按照"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年"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大组织推进力度。要健全运行机制,重点抓好定期会商、情况报告、督促检查和考评奖惩等四项制度建设,形成综治委抓领导小组、专项组和项目牵头部门,领导小组、专项组抓成员单位,项目牵头部门抓协作部门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各项任务逐一落实。要强化项目推动,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工程60个项目任务,由9个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时序进度、工作目标、项目载体和推进措施,一个一个攻坚克难,确保项目做实、早见成效。要注重典型培育,省综治委要结合省综合试点工作抓好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培育工作,各领导小组和专项组要紧密结合综合试点工作和联系点共建活动抓好专项工作典型经验培育工作,形成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和样板,发挥示范导向作用。要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形式,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牵头部门主动担当、协作部门主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傅自应要求省综治委各领导小组、专项组和成员单位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做到明确责任抓落实,准确把握各自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中的职责任务和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增强工作的计划和主动性,按照时序进度扎实推进;攻坚克难抓落实,紧紧围绕年初全省政法工作会议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会明确的今年要重点突破的七个方面工作,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着力解决社会管理中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合力抓落实,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强化力量整合,强化检查督办、强化跟进措施,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会上,省综治委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孙文德、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治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新民、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缪蒂生、"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邵军、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万闻华、政策法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丁巧仁分别汇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今年工作打算,护路护线联防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书面汇报。

肖若海要求,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群众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简化、公开办事程序,制定出台公共服务奖惩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完善各类便民为民服务机制,制定服务标准,推行承诺服务。积极整合服务群众的力量资源,加强群众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积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建立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加快信访信息系统建设,确保广大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三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机制。要加强督查督办,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专员制度,负责对重点问题和案件实行"点对点"跟踪督查和备案管理。五是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要将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主要领导政治水平、政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http:// 2007年10月08日06:40 深圳特区报

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1+7"文件

深圳将全面建设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

【本报讯】(记者叶晓滨)深圳将通过3到5年的努力,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承载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9月30日,市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发挥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中作用、财政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社工义工联动等7个配套实施文件。作为我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1+7"文件的制定出台,初步搭建起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为深圳全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社会工作跨越式发展绘就了蓝图。(下转A2)

市委常委会议强调,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把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迫切需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应当带头落实好中央和省的要求,加快推进步伐,力争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上尽快实现突破、探索新鲜经验。

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都经历了从志愿性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过程。"1+7"文件解决了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角色问题,要求把通过国家考试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并就组织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做出了规定。今后,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将聘用经过国家考试、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文件还规范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职位体系和相应的薪酬待遇,强调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流动机制、表彰奖励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在全市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1+7"文件提出,要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研究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对象设岗位、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要认真做好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在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开展分期分批分层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对于已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则必须取得社工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者。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对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社分离、政事分开和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工作运行格局具有重要意义。"1+7"文件提出,要按照"多种渠道、整合资源"的思路,以"三个一批"的办法分类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即结合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一批可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事业单位改造转化为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选择一批现有的民间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整合,使之成为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一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同时,要优化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改革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注册登记办法,建立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民间组织孵化基地,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推进社会工作,既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又要发动公众广泛参与,发挥义工的协助、参与作用。为此,"1+7"文件提出,推行"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模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局面。通过向义工组织申请义工和招募新义工等方式,使每一名社工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义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继续在全社会广泛普及义务服务理念,将义工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提升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1+7"文件提出,要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管理体制。在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社会工作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政府与社会、市与区、社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合力。要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和导向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使公共财政成为社会工作经费的主要来源。

按照"1+7"文件的要求,我市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将在全面规划和制度设计的同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确保质量。

中国拟2020年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2011年11月08日 1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8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据了解,该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意见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据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该意见。

据悉,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意见提出:

--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

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

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

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

第四篇: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

明确点评内容,创新点评方式,确保点评质量……岁末年初,各级领导干部纷纷深入一线,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了认真点评,基本实现了“每名书记都作点评,每个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都被点评”。

计生委把领导点评作为落实党员干部抓创先争优活动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点评肯定成绩、查找问题、推动工作。领导点评既点明了方向,又评出了干劲,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加油站”、解决实际问题的“直通车”、加强基层组织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充分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热情。

作为指导帮助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进创先争优的重要途径,巩固点评成果、总结点评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因此,要在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实现领导点评常态化、制度化。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才能不断鼓舞士气、持续推动工作、深化创先争优。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求真务实,认清差距,找准问题。点评前要深入调研、掌握情况;点评时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点评后要抓好整改、巩固提高。领导点评既要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改进方法和下一步的工作目标。要健全监督落实机制、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依靠制度抓好领导点评的整改落实。

建立领导点评工作长效机制,要坚持结合实际,统筹谋划领导点评与各项工作。要把领导点评与总结考核、党建工作考核、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结合起来,与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群众评议等统筹进行,不另搞一套,切实增强点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经常性点评,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创先争优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篇:重庆人大建立工作督办机制

人民网重庆4月13日电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作为的工作业绩,改变了人大过去在人民群众中“橡皮图章”的印象,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逐步被接受。人民群众中投书投信要求人大敦促解决问题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巩固信任,确保人大常委会机关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4月11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秘书长会议讨论通过了《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督办工作规定》。

凡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有关需要落实的事项,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有关需要落实的事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有关需要落实的事项,主任会议组成人员的重要批示,秘书长办公会议通过的需要落实的事项及其他需要督办的事项,都属于督办工作的范畴。督办工作由办公厅秘书处负责。(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处

雷平)

来源:中国人大新闻(责任编辑:赵颖)

上一篇: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方案下一篇:纪律作风整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