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2024-04-20

甘肃省博物馆考察报告(通用6篇)

篇1:甘肃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厦门博物馆考察报告

在学习媒体创意这个专业的过程中,我看过许许多多优秀的广告,外国的广告作品占了大部分,而且,生活环境里的电视、网络、户外的广告,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繁杂,乱。久而久之,在我的潜意思里,总是有这样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太过于保守的大国,思想圈子小,创意点子少,广告品质低下,不由得让人感觉中国的广告事业,不在辉煌。

在这学期的学习里,总是有做不完的创意广告,但自己的思维总是放不开,那一套中国式的广告思维总是把我禁锢的死死的。在视觉传达系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学习简单的软件操作,更要学会如何思考,如何从所给的条件中,迸发出自己的创意。在创意思维训练课里也是要锻炼自己的创意思维。老师总告诉我们说,创意就是那么简单。简单的元素,简单的思考,创意总在不经意之间产生了。但,是什么让我们的思维复杂化了?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创意翅膀?

我想,在这次的博物馆考察里,我知道了答案。

知道的太少

其实,不是我们比不上人家,只是我们知道的东西太少。

博物馆考察的第一站是印刷博物馆,是厦门日报社印务中心下设的展览馆,由中国印刷博物馆负责策划与布馆的。2005年就开馆了,但我在厦门呆了那么长时间,却没有去过一次。只是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些相关的报道。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博物馆来参观。印刷博物馆分为古代印刷术与近现代印刷术两大展区,用精辟生动的文字和图片以及各种珍贵的实物,展现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厦门日报社印刷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与印刷生产线连成一体的印刷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呈“回”字形,中间是厦门日报社印务中心先进的现代化印刷生产线。从印刷博物馆的走廊可以看见高速运转着得印刷机器,速度快得令人目不暇接。

看过高速的现代化印刷生产线之后,再仔细欣赏博物馆的时候,恍若步入时间的隧道,徜徉在我国印刷术的历史中。

博物馆第一部分为古代印刷术展区。步入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字印刷始祖——毕昇的全身雕像。展区以翔实的图文展板和生动的实物展品,展示了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历史和成就。一排排铜、木、仿泥活字;一幅幅中国年画,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诉说着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辉煌成就。

步入近现代印刷术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床边一排印刷机器。近现代印刷术的主要标志是采用机械生产方式,而各式各样的印刷机器证实印刷术不断发展前进的证明。

近现代印刷术展区里展有的印刷机器包括:印刷机、铸字机、圆盘机、手动名片印刷机等,这些陈旧的机器向人们展示了近现代印刷术发展的历程。

转了几圈博物馆,每走一趟,心灵都要受到冲击。小小的博物馆,几百米的走廊,却带领着我们走过了好几个世纪。我们该感叹,假如没有印刷术的发明,没有一代又一代的研究改良,那么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该将如何传承下去呢?我们该乖乖的臣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自己的根源了解起,从深刻的历史发展点滴学习起。

一项文明发展的产物,从古代到现代飞跃性的进步,让我深深感受到,时代变迁的速度,与人类对文明进程的追逐,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应该深刻意思到的。媒体、媒介的快速变更,是我们无法追逐得上的,但我们应该了解它的过去、现在,更应该预知到它的发展未来。我们该关注的东西还很多,该学习掌握的东西也很多。或许,当我们停下休息的一秒钟,它又有了个质的飞跃。加入媒体这一行,我们就要冲在最前,了解得最深,知道得最透彻。

想得太多

其实,不是我们没有创意,只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太过于繁杂,我们想得太多了。

博物馆考察的第二站是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我一开始以为,我们要去的博物馆是有什么恐龙化石、什么古人猿生活的遗迹的“远古”博物馆,直到后来下了车,看见醒目的招牌之后才知道,我们这一趟是要来找源头的。我们的目的地是“源古”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是2010年底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化厅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展览以中国古玉和中国龙的起源为线索,以浓郁的闽南风情为特色,沉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等你来领略。展览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楼展厅,主要展出馆藏大量精美文物,包括陶器、石器等,二楼展厅主要展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家具和民俗用具,还有少量精美的唐宋元明清石雕即其他文物。

博物馆的建筑具有鲜明的闽南风格。它大门就是典型的闽南式家庙大门,展馆一楼的大厅地面是闽南随处可见的花岗岩大石砖,二楼地面是闽南民居常见的红砖。展厅内的隔离木柱和围绕的隔离绳索,是闽南渔船上使用过的系缆柱和缆绳。博物馆内所有的门扇、屏风、窗棂、廊 柱等,都是从闽南民间收藏得来。

博物馆还展示了我们最古老的信仰,中国龙文化的源头——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结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以玉、龙、凤、坛、庙、塚为精华。博物馆则用文物展出和遗址复原的方式,将8000年前到5000年前龙的故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博物馆的展品都具有“泥土”的味道,是人类最原始的、最熟悉的味道。因为土地养育了我们,等老了之后,我们会自然的回归到土地的怀抱。所以“泥土”的味道是亲切的。在充满亲切感得环境里,欣赏着源古的文化,在浓厚的文化气息里,找到了最淳朴的归属感,那就是“源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让我们的生活不单调,但也正是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失去真实。当一个人累了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就是宁静,一份心灵上的宁静,一份思绪的宁静。但这个世界却让他没有了机会回归。紧凑的脚步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证据,越来越没有想法的世界却是人类思维受禁锢的最佳体现。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源”,不能忘记回归。

博大精深的中国五千年文化,宁静祥和的人类本源,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元素,与时俱进的媒体与神秘的本源文化,将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值得让人期待。

现在想想,当自己愁于没有创意的时候,我们该问问自己,自己装满了么?自己的颜色干净了么?

篇2:甘肃省博物馆考察报告

由于课程需要,老师带我们去了坐落于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考察,历时两天。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500亩,与刘氏庄园遥相对应。馆内收藏的多为20世纪初至70年代的物品,这些藏品集中反映着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风云诡谲的悲壮历史。建川博物馆聚落由 20余位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师设计,由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主题博物馆组成,其宗旨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上百万件珍贵历史文物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

文化可由建筑凝固,同样可由建筑复苏,樊建川说:我觉得博物馆也应该建得像一个集市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博物馆的集市,是一个文化的富地。所以有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营造真实的场景,再现历史故事。

中流砥柱馆:设计师:邢同和,代表作:上海博物馆、邓小平纪念馆。这是所有展馆中最大的展馆,面积2435平方米,由两个墩实的体块组合而成。狭窄的入口,象征着共产党抗日军队在夹缝中求生,逐渐成长壮大。馆内的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空间都围绕着一个庭院,但路线却不太合理,很多时候都要走回头路。庭院采光,外立面开窗地方其内部为交通空间。

正面战场馆 设计师:彭一刚,代表作:甲午海战馆、伦敦中国城。

该馆以国民党抗战为主题,以22次大的战役为线索,展示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是大陆唯一一座纪念国民党抗日军队的博物馆。正面战场馆的建筑面积有1299平方米,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筑。该馆共有三个单元。展馆内用柱子来分隔空间,参观流线简单,呈环状,出入口为同一个。

不屈战俘馆 设计师:程泰宁,代表作:杭州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

该馆图文并茂向我们展示了抗战中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队官兵们,全面记录了“抗俘”的真实历史。入口为一个狭长的巷道,两边庄严肃穆的混凝土墙上挂满了战俘的黑白照片,设计打破传统的建筑生成手法,借鉴自然山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绽裂,但仍保持方整锐利的形态,以隐喻不屈战俘的坚贞品格。

在曲折、变化的空间序列中,刻意设计的窄巷、牢笼、放风院,扭曲的展览空间、不作任何修饰的墙面天花,以及高窗、采光孔、小天井所营造的光环境,与展览图片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悲怆、沉重的氛围。整个建筑空间序列以平静的水院结束,让悲伤和沉痛的心情慢慢平静。

飞虎奇兵馆 设计者:切斯特·怀东,代表作:美籍日裔国家博物馆、剀撒医疗中心

飞虎奇兵馆展示面积1382平方米,分为三大部分。是为纪念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援助,特别是美国空军援华而建。它的建筑外形酷似一艘军舰航行在水中,象征着援华美军从太平洋彼岸援助中国。展馆参观路线基本都需要原路返回,参观路线设计不太理想,采用的是顶部采光。

川军抗战馆 设计师:徐尚志,代表作:锦江宾馆

展馆面积2087平方米,意在表现30万川军为八年抗战做出的特殊贡献,展馆外观具有显著的川西建筑风格。以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形成用天井贯穿的平面组合形式。出入口处的桥空间增加了空间和建筑外立面的趣味性。

老兵手印广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呈V字形,寓意抗日战争的辉煌胜利。每座手印墙宽约1.2米,高约2.6米,采用腐蚀钢化玻璃将老兵手印表现出来,共有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手印主人都是曾经参加抗战的老兵,年龄最小的80余岁,最大100余岁。我们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记住抗日战争,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江漂流纪念馆:这是一个建在桥下的展馆,该馆展览面积为1100平方米,主要以实物、图片、史料、场景等方式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这一影响深远的重大活动事件。整个建筑体现粗粗犷之美或粗野古典主义,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颠覆了古典主义的优雅感。博物馆盒子的悬挑出的屋檐覆盖了步行桥,创造了供参观者和过路者止步的室外建筑空间,同时也用作博物馆的入口。博物馆室内通过四个横跨屋顶的天窗采光。

5.12抗震救灾纪念馆: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30多个展厅,这是让我心情最沉重的一个展馆。说到抗战,毕竟红色年代离我们太远,没有亲生经历感触不深,那么汶川大地震给我的就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会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我现在仍然记得发生在那天的惨烈和悲伤。在展馆中它们就那么血淋淋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革之钟博物馆:设计师:刘家琨。位于聚落中部。建筑面积:3885平方米,建筑外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内部是单层砖混结构。参观流线只有一层,以中心广场上的钟塔为标志。起到提示主入口的作用。钟馆的建筑平面为方圆相套,在方圆之间高而狭窄的间隙中,在两侧墙壁上设计了无数壁龛,放满了收藏的文革时后的钟,形成钟墙。博物馆建筑全部以清水红砖砌成,立面没有设计任何装饰,整齐单纯的红砖,象征文革年代的精神状态。钟展区中心圆形院落什么都没有,运用圆形空间特有的声学特殊性,形成聚音和扩音的奇妙现象,越靠近圆心声音就越大,有种在对着话筒说话的错觉。

篇3:甘肃徽县渡船曲考察研究

“秧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秧歌”泛指民间节庆集会时,可穿插或同时表演的各种歌舞节目,如《秧歌》、《旱船》、 《莲花落》等等,亦可合成为“闹秧歌”、“走会”、“闹社火”等。 狭义的秧歌专指俗称为“地秧歌”或“高跷”的两类节目,在狭义的秧歌与属于广义秧歌范围内的其他北方民间舞种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亲缘关系,又可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民间节庆中狭义的秧歌与其他民间歌舞之间存在的并存互融关系,即共生文化关系;另一类是指秧歌与某些在秧歌基础上向戏曲、曲艺过渡的艺术类型之间存在的衍生文化关系。”

流传在甘肃徽县地区的渡船曲是以“闹社火”形式存在于民俗生活中的北方汉族歌舞。渡船曲存在的表演场合、民俗文化环境, 萌生出许多艺术与文化特征,产生出即与秧歌有继承关系,又因为艺术元素的更新重组,沉淀为更为成熟的新的民间艺术品种。故此,可以说“渡船曲”这一民间艺术品种与其他民间歌舞结成了新的共生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以狭义的秧歌为中心,结合其他共生的、衍生的歌舞文化类型,并具有相对独立文化意义的民间舞蹈文化系统。据此,笔者提出疑问渡船曲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北方地区会有渡船曲流传?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徽县进行了最初步的实地考察。

一、源流和发展的考察

(一)渡船曲的自然环境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东邻秦川,南通巴蜀,西北紧靠陇原。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物产丰饶,山川隽美,景色秀丽,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 徽县丘陵与盆地相间的地形地貌,温润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徽县是我国历史上农耕文化、畜牧文化和渔猎文化交汇积淀的地域。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渡船曲”就孕育在徽县南部城郊的大河店乡和水阳乡。

(二)渡船曲的历史溯源

徽县历史悠久,属于人类开化较早的文化地域之一。“从县境内柳林镇柳林村发现的柳林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时期,徽县先民就在柳林所在的长江支流永宁河流域辛勤劳动,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原始文化”。这一考古发现, 将徽县文明史向远古延伸到了公元前5000-8000年,而这种灿烂的原始文化无疑为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深远影响。

宋代以后,徽县南行蜀道自青泥岭改由大河店沿白水峡而下, 有北宋名人雷简夫《新开白水路记》为证。蜀道既然青睐了大河店,自然沿途也就热闹了起来。徽县南行三十余里至大河店,又十里至王家河,再十里至略阳县之白水江镇,这三个地方是徽县南行蜀道至陕西略阳县的必经之路。这里的人们通过水路交通促进商流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渡船曲就产生在水路商流中。大河店乡民早期通过水路通往蜀地经商,摇船划桨间将千百年来的民俗和风情通过口头创作尽显其中,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谣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状况和特产,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渡船曲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由民间歌谣逐渐演化为民间歌舞并已 “闹社火”的形式存在于徽县人民的生活中,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渡船曲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渡船曲的表演形式

渡船曲是春节期间普遍开展的传统性文娱活动。每年正月初六,由专人发放请柬约定场次,称为“出灯”或“窝”,正月十六结束叫“卸装”。而渡船曲通常要表演至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 渡船曲是以划旱船为表演方式的。由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 “船娘子”,两人在锣鼓音乐伴奏下表演水中行船时起时伏,随着 “波浪”旋转、颠簸的各种姿态。演唱形式由主唱、帮唱、伴奏三个部分组成,伴奏乐器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为主,也有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作为伴奏使用的情况。边唱边舞,并兼有器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二)渡船曲的唱词

由于渡船曲多为口头创作,故此在流传过程中流失较多。实地考察中收集到徽县虞关乡虞关村河湾社找到年近八十岁高龄的蒋国孝老先生搜集到渡船曲唱词:

渡船曲

蒋国孝亲口相传

太阳出来照四方,二大真人要造船;

二大真人要造船,请来了张良共鲁班;

张良来了先吊线,鲁班(爷)来了定长短;

张良造船先定底,鲁班造船先造邦;

张良造船三丈八,十二大仙请上船;

鲁班造船三丈三,二十八宿请上船。

桃花不开杏花开,上河渡的船下来;

渡船哥哥本姓刘,手拿蒿杆站船头;

渡船哥哥本姓张,手拿蒿杆站船舱;

渡船哥哥本姓李,手拿蒿杆站船尾;

水又大来浪又高,踩船姑娘要小心;

踩船姑娘要小心;把船放在略阳城。

由上可见,渡船曲唱词格式多为以四、三为基本格式七字句的齐言韵文。唱词句句押韵,韵律工整。从其词性来讲,具有新鲜活泼的歌谣性质。在此之外有少量的变化句式,如:“鲁班(爷)来了定长短”。即在正格句式基础上加字或减字的句式。

(三)渡船曲的旋律结构特点

徽县文馆收集

该曲采用加清角的民族六声徵调式,全曲旋律优美、欢乐。整个旋律线条舒缓,音程之间采用狭音程跨度较小,体现了徽县人民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乐句都落在徵音上,又以宫音为起音,两音之间是一种完全协和的纯五度音程,再一次体现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一种精神态度。整个旋律以二度音和小三度为主,旋律细腻柔和、亲切和美,唱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渡船曲是以“闹社火”为存在形式的民间舞蹈音乐,流传下来的曲调非常少,再者每年表演渡船曲的时间是固定的,对于收集渡船曲曲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信在这一艺术品种的继续研究中, 会收集到更多的相关曲调。

三、渡船曲的艺术价值

(一)渡船曲的传承形式

同其它民间音乐艺术一样,口耳相传也是渡船曲传承的基本方式。通过口耳相传其形,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传者口唱,承者聆听,然后模仿再现,其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特别是在没有乐谱且艺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这是最自然的方法。

渡船曲的演唱方式与口耳相传相互依存,实际演唱中的临场发挥、不可能依靠记谱完成。同时,艺人们根据自身演唱的特点和个人的不同喜好,即兴加入很多变化。渡船曲每逢春节演出,供大家欣赏,以自身的艺术魅力起到了娱乐的作用,因此它的传承没有什么传男不传女之说,大家在观看演出的时通过表演者的反复演唱, 一学即会,渡船曲也成为徽县人民耳熟能详的小曲。正因如此,渡船曲没有特别的去定调式音高,学唱者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调。

渡船曲的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是非专业性的,是在自然的生存状态中的生存活动。给演唱者留下了极大的创新空间,但另一方面,口耳相传不能像书面音乐那样,从容地思考和反复推敲,使创新受到局限。一种艺术的传承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种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这种音乐文化的传承,旨在个体的社会化,协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它展现了徽县人民精神面貌最积级的方面,在当地人民心中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音乐传达着徽县人民的心声。

(二)渡船曲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电子网络化,以及流行音乐的出现,这一至今存活在民俗生活中的民间舞蹈艺术体裁逐渐被淡忘,也许只有在每年春节“闹社火”时人们才会想起还有渡船曲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

渡船曲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步履维艰。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日益淡化,使渡船曲的活动逐渐缩小,很难在大型文艺活动中开展;其二,受价值观念的影响,农村大量青年进城务工,受到都市文化的影响,关注渡船曲的人数越来越少,使渡船曲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制约;其三,口耳相传的方式是非专业化的,致使很多曲调流失,无从考证;其四, 受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渡船曲的活动范围很难扩大。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一保护工作仍在进行,徽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多次深入乡间寻找演唱渡船曲的艺人,做到尽可能的多挽救一些遗失在民间的曲调。

2004年我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自2006年全面启动。渡船曲等2批27个项目入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渡船曲受到了一定的保护。

篇4:甘肃省博物馆满意度调查报告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观众;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1-04

一、前言

(一)概述

目前,满意度研究每年都有大量文章发表,尤以博物馆馆观众满意度研究热门;观众满意是成功地理解某一观众或某部分观众的爱好,并着手为满足观众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是观众对博物馆提供服务的感受及评价,也是博物馆的努力结果。让观众满意的第一步从市场调查了解观众的需求开始,然后再在陈列(展览)设计、接待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去满足观众的需求,它贯穿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博物馆满意度研究的依据是科学的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而笔者的这项研究是属于应用博物馆学范畴的。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甘肃省博物馆成立于1956年,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坐落于省会兰州市七里河区;馆方根据甘肃省独有的文物特点及其优势,积极全面地向社会推出了“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红色甘肃——走向1949”五个常设主题展览,并分别在2007年和2011年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和“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并设临时展馆,展出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及社会话题。

二、资料搜集的基本情况

笔者这次采用在博物馆周围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首先笔者同学和笔者进行了问卷的设计,这个过程中也请教了很多老师和参考了同学的建议和意见。问卷的基本内容有:1.观众的自然特征,: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教育程度;2.参观群众对甘肃省博物馆基本情况的了解情况3.观众的参观态度,比如参观目的、展出内容的评价及感受4.观众对博物馆配套设施的评价,如:卫生、休息区的设置等。其次,于2015年9月下旬及国庆期间发放问卷,收回123份,都是笔者在场,可以认为都是有效问卷。为了有效保障问卷的认真完成程度同时不耽误观众的时间,笔者设计问卷包括20个问题,80%的观众可以在3~5分钟内完成。

三、问卷的统计情况

(一)观众的特征

本次研究一共发放了123份调查问卷,女性71份(57.7%);男性52份(42.3%)。男性观众的比例高于女性观众,某种程度上说明女性观众更愿意配合笔者。

接受调查的观众中,以“18—30岁”和“45-60岁”的居多,分别有50份(40.7%)和45份(36.6%)问卷;其次有16份(13.0%)问卷是“30-45岁”的;再次8份(6.5%)问卷是“18岁以下”的;最后是“60岁以上”4份(3.2%)问卷。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以甘肃省人口居多,且基本都居住在兰州市;省外的观众是:河南2份问卷,山西1份问卷,安徽1份问卷,内蒙古1份问卷。

在接受访问的观众中,“大学本科及大专”的人数是最多的,有51份(41.5%)问卷;中专或高中学历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占总体34.1%,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和“小学及以下”,各有12份和10份,占9.8%和8.1%;由于调查期间跟国庆假期重合,“学生”居多,有56份问卷,占45.5%,其次是“工人、员工、职员、政府企业管理层”,有46份问卷,占37.5%,再次就是“个体营业者”有18份问卷,占14.6%;“离退休人员”有3份问卷,占到了2.4%。

(二)了解度

该项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选择“没听说”有6份(4.8%)问卷;“听说过但不了解”的有80份(65%)问卷,“完全了解”的有8份(6.5%)问卷,“了解”29份(23.7%)问卷;了解途径中,选择“慕名而来”的最多,有64份(52%)问卷,其次是“其他”和“亲戚、朋友介绍”,分别有28份(22.8%)和27份(21.8%)问卷,最后是“通过访问该馆网站”有4份(3.4%)问卷

(三)参观内容

1.参观目的

筆者把该问题设置为多项选择,得到该问题的多项选择时,我们把多选的选项拆分为单项,结果显示:观众的参观目的主要是“充实知识”,有69位观众(56.1%)之多选择了该项,排在第二位的是“休闲娱乐”,有25位(20.33%)观众,其次是“陪同家人和朋友”,有14位(11.33%)观众,“随旅行社参观”和“其他”的目的分别有6位(4.88%)和9位(7.32%)

2.印象深刻的展览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考虑到观众的难以取舍,设置的是可多选,部分观众进行了多选后,我们仍然采用拆分后累计统计的方法,统计结果显示:最受欢迎的展览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观众选择该项的观众是46位(37.40%);其他依次是“甘肃彩陶”的40份(32.52%);“甘肃古生物化石”的37份(30.0%)。

观众评价依次为:“还可以”的71份(57.55%),“很满意”的44份(35.6%),“不太满意”的7份(5.6%),“不想评说”的有1份(1.1%),在“观众参观完后的感受”这一问题上,有66(53..65%)份问卷选择“比预期好”的,有37份(30.08%)问卷;“比预想要差”的有17份(13.8%)问卷选择“和预想差不多”的;“不想评说”的有7份(5.7%)。

3.愿意进行再次参观

在该问题的选择上,大部分观众愿意再次参观:表示“愿意再次参观”的有78位(63.41%)观众;“不确定,也许有可能会再次参观”的有38位(30.89%)观众;“不想参观”的有7份(5.7%)。

(四)观众对博物馆配套设施的评价

1.交通条件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城区路段,交通比较便利。在该问题的回答上,有69份(55.75%)问卷认为“交通便利”;有25份(20.45%)问卷认为“一般”有12份(10%)的问卷认为“十分便利”;有15份(12.2%)问卷认为“不便利”,有2份(1.6%)认为“十分不方便”。

2.博物馆卫生状况

从问卷统计中可以看到观众对该馆的卫生状况是满意的;61份(49.4%)问卷认为卫生“好”;58份(47.1%)问卷认为卫生“一般”;认为“很差”的有3份(2.3%);只有1份(1.1%)问卷认为卫生“差”。

3.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评价

对于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观众一般认为是满意的,认为“服务态度很好”的有30份(24.1%)问卷;认为“服务态度好”的有54份(43.7%)“服务态度一般”的有31份(25.3%);“不想评说”的有7份(5.7%);认为态度“不好”的则只有1份(1.1%)。

4.对于馆内出售纪念品的评价

有47份(37.9%)问卷选择了“对博物馆的形象不好”,负面想法是很明显的;有41位(33.3%)观众选择了“增加博物馆收入”;其次是“能方便游客”的有20份(16.2%);再其次是“不想评价”的有11份(9.2%);只有很少的4份(3.4%)问卷认为博物馆设置出售纪念品的商店能不仅能增加博物馆的收入还能给旅客带来方便。

5.休息区的设置

在观众对博物馆休息区设置的看法上,有96份(78.2%)认为设置“充足合理”;有16份(12.6%)认为“偏少”;还有11份(9.2%)问卷认为“偏多”。

四、结果分析

我们之所以对问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是为了确定哪些因素与参观观众的行为有直接关系,结果显示这些因素有:观众的基本特征如性别、年龄、居住地、教育程度、职业;笔者先在Excle里导入数据,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构造统计量,这个统计量服从F分布,在F检验中,运用P值检验:如果P值大于0.05就表明差异不显著:而如果小于0.05,表明存在差异。本文中,鉴于篇幅,没有列出的项目默认为没有显著差异。

(一)性别因素

检验结果表明,在“印象深刻的展览”、“参观目的”、“参观后的感受”、“展出内容的评价”、“卫生状况”、“再次参观的意愿”、“交通条件”、“工作人员态度”、“商店的评价”及“休息区的设置”这些项目上,男女间差异不显著,两性之间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为“了解该馆的途径”,P值=0.013<0.05,在问卷的描述性统计中也可以清楚:男性主要通过“其他”方面了解该馆,而女性则倾向“听朋友介绍”;在“慕名而来”选项上,两性差异不明显;“访问该馆的网站”的样本里,大多数人反应网站更新慢,但样本数很少,差异不具有代表性,不予以分析。

(二)年龄因素

由上表可知,年龄因素在“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交通条件”和“卫生状况”的选择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选择上则无明显差别。

由上表知,年龄因素在“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交通条件”和“卫生状况”的选择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选项上则差异不显著。

在“深刻印象的展览”方面,“18-30岁”的观众的兴趣更高一些;“慕名而来”各年龄最主要的途径;有4份问卷结果显示为“通过访问该馆网站”,其中“18-30岁”问卷有3份,“45-60岁”的问卷有1份。人对博物馆的“卫生状况”的认识与年龄有关,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认为卫生“好”的选项上没有显著差异;“45-60岁”的观众在卫生“好”的选项上的比例高于认为“一般”的;在其他的选项与年龄没有直接关系。问卷认为博物馆的卫生“差”的只有2份、还有2份认为“很差”,笔者调查实在周末和国庆假期,来馆参观人较多,不排除卫生打扫不及时的情况。

(三)居住地因素

“居住地”这个变量的影响较大,很多因素都受其影响,在“深刻印象的展览”、“是否愿意再次参观”、“交通条件”、“卫生状况”、“对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馆内出售纪念品”上都有显著差;在其余选项上则无显著差异。

在“再次参观意愿”的问题上,兰州市接受调查的98份问卷中,有71份(72.7%)表示还会来参观;甘肃省内的20份问卷中,有12份(61.4%)表示了愿意再来参观;相比而言,外省观众的样本数太少,没有代表性,且基本上都不打算进行下次参观,充分说明了地域对“是否愿意再次参观”方面对观众的影响很大。“交通条件”上,兰州正在修建地铁中,交通稍显拥堵,各个地方想法不一致;在“深刻印象的展览”、“卫生状况”、“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馆内出售纪念品”四个问题,F值检验为显著性差异,但差异的具体性则无法得知。

(四)受教育程度因素

“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分别在“参观前后感受的比较”、“卫生状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对出售纪念品商店的评价”上有明显差异;在“参观前后的感受比较”的选择上,观众选择“比预期好”选项的占得比例最多,也是这个问题的“众数”(mode);“研究生(含)以上學历”的观众主要选项是“同预期差不多”;而“中学生”在“比预期差”的选择上占多数;在“卫生状况”的选择上,主要选项是“好”,正面反应了该馆的卫生状况是非常好的;“高中及大专”认为“很好”的比例要大于其他三个类型;“本科及专科”和“研究生(含)以上”在卫生“较好”的选项上所占比例要高于“小学”和“中学”。综合结果显示96.5%的人都认为卫生状况好,对于出现的4份认为该馆卫生差的问卷我们可以忽略不计。“本科及专科”在“商店评价”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不想评说”,在其他几个问题上,不同的教育程度并无明显差异。

(五)职业因素

F值检验结果表明,“了解该馆的方式”和“是否愿意再次参观”的P值分别为0.026和0.039,除此之外,在其他选项上的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所有职业的人在通过“慕名而来”“了解该馆的方式”占多数;“学生”在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博物馆的途径上与其他职业有显著差异。在“是否愿意再次参观”的问题上,各个职业在“愿意进行再次参观”并显著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

(一)年龄

来该馆参观的观众主要是“18~30岁”和“30~4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也即中青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深刻印象的展览”、“了解该馆的方式”、“休息区设置”和“卫生状况”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从博物馆方面来说,设置不同的展馆会有不同的目的,自然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会被不同的展览吸引;在甘肃博物馆的调查中,有跟随着解说员不同展馆都参观的,也有被个别展馆吸引的,至于在“了解该馆的方式”上表现出的差异,原因显而易见:不同年龄层的人,获取信息渠道差别很大,因此了解该馆的途径就随之差异比较大。因此博物馆在宣传方面要综合合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休息区设置”态度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笔者调查期间是星期天和国庆假期,学生多一点,因此对这一部分观众来说会偏少,但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甘肃省博物馆的休息区设置还是合理的。

(二)性别

在笔者调查的问卷中,女性人数要比男性人数多,可能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可能陪孩子、家人来博物馆参观;又或是笔者为女性,觉得女性观众更愿意配合调查,多访问的是女性。其次,F值检验结果也表明:性别在“了解博物馆的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女性除了主要通过“慕名而来”这个途径外,选择最多的是“朋友推荐”,侧面说明了女性更多是通过朋友的推荐和介绍了解到该馆的;而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除“慕名而来”这个选择外,其主要的得知途径是“其他”,是因为男性与女性信息渠道来源是不一致的,男性更喜欢接触新事物。因此博物馆要根据两性的特点,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扩大知名度。

(三)居住地

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大部分来自于本省,同时又以居住在兰州市的观众数量为主,说明地域在观众来源上有很大的作用;且“居住地”对观众参观态度的影响也很大,各地发展水平不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消费观念有很大不同,虽该馆门票凭身份证免费领取,有很多观众是第一次参观,并不知晓。本文的统计数据表明本地观众更愿意进行再次参观,明显高于外省观众;从而,省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与社区、学校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本省观众,使博物馆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四)受教育水平

参观群众中,“本科及专科”学历的人最多,充分说明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休闲娱乐的项目。博物馆不仅为观众提供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更是文化教育的机构,但是从问卷的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学生所占比例不大,而且笔者调查时间恰逢星期天和国庆假期,中学生平时应该更少。从F值检验的情况来看,“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分别在“参观前后的差异”、“卫生状况”、“参观”差异较大。

(五)职业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观群众中职业最多的是“学生”和“工人、员工、职员、政府企业管理层等”这两种。因为笔者调查期间为周末和假期,学生多,陪同的家长也多;跟团的也不少,因此学生成为参观的大部分,但从上文知,中小学生的比例不是很大,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比较高的。此外,选“其他”的人也比较多,说明笔者对职业的划分法有点传统,很多职业无法纳入其中,也说明现在的职业更加的精细化。

本次调查由于笔者能力欠缺,问卷的设计之初有很多不足;过程中只有笔者一人发放問卷,对调查的对象类型选取就比较单一,样本类型分布不均匀;问卷中问题的设置经过了笔者的反复琢磨,但仍有些问题偏书面化,且问题的答案也不能罗列的太细,不利于观众阅读;本次问卷中,笔者设计开放性问题,但90%的观众没有填写,或者直接自动忽略,造成了数据的缺失,样本量偏少,无法纳入比较;综上,笔者才能所限,调查结果仅供参考,需要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篇5:杭州运河博物馆考察报告

汉语言文学091第1研讨小组蔡莹莹109251004

知道汉字“漕”是什么含义吗?它代表着满载稻米的大船从富庶南方扬帆北上,代表着中国古代关乎国计民生、终日繁忙而有条不紊的物流系统,代表着一个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国家如何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相连,更代表着一条中国劳动人民上千年来用勤劳和智慧开凿的南北运输大通道——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杭州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的重点项目,坐落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大运河南端终点标志——拱宸桥。博物馆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陈列主题,分序厅和“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运河畔的城市”和“运河文化”四个展厅。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仔细参观后,我发现博物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馆藏再现大河历史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收集到有关运河最具价值的文物是一个清光绪年代的苏州府官斛。当年,农民交皇粮就是用它来计量重量,一斛大约是35.8公斤。稻米称重过后由官员登记,打包送上运河漕船,经过几个月的运输,苏州农民的劳动成果也许到了某个守卫北京城官兵的家里,成了饷粮。运河漕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清代形成了十分严密、精准的制度,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观,这个官斛就是见证。该馆收集的文物、史料主要包括五类:与运河漕运直接相关的文物,如苏州府官斛、“日进千金”小升;与运河水上运输相关的文物,如余锦洲老行水单、“顺风快利”船票等;运河出土文物,如大关桥北出土唐开元通宝钱、运河出土宋代瓦当等;运河水上人家生产及生活用具,如竹编酒葫芦、船用水桶等;沿运河城市文物及工艺品,如明嘉靖三年临清大青砖、扬州漆器雕屏等。

二、展现运河沿岸文化生活

博物馆所在的运河文化广场一直延伸到大运河岸边,古老的拱宸桥与博物馆遥相辉映。桥边绿地里休憩的老人、孩子以及时不时驶过的船只成为博物馆有机的动感部分。可是,当年有一条丽水路把两者一分为二。因此,在丽水路改造时,下挖通道300米,将道路改为从运河文化广场下穿过,使博物馆能够采用独特的开放式格局,将室内主题展与室外实物展融为一体。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室内陈列物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更可以通过在运河两岸生活的人家体会特有的运河风情,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

三、高新技术为古韵金河添彩

运用现代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这是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另一大亮点。

在第二展厅专门设置了“漕运故事半景厅”,运用多媒体技术,合成一部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故事的10分钟全景短片,通过投影机投射到一幅长61米、高12米、弧度达270度的环型全景银幕上。这幅700多平方米的环型银幕不论是其体量还是科技含量,在目前国内博物馆中均属首屈一指。

第三展厅还专门设有一个“模拟运河之旅船舱”,将实景拍摄的资料,通过高亮度投影机、270度水平视场角柱幕投影三维视景系统逼真地显示“大运河”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观众只要带上特制的眼镜坐在椅子上,就能身临其境从杭州到北京的运河之旅,欣赏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各展厅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和解释大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

篇6:邯郸市博物馆考察报告

——邯郸市博物馆考察报告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41003101006 姓名:安悦新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转眼千年已逝。俯瞰这悠远厚重的历史,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敬畏。当我站在邯郸市博物馆前的时候,我惊讶了,我震撼了,一种来自历史的古刹的钟声隐约在耳畔响起。于是,我怀着虔诚的心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留下的芬芳,细细品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通过询问馆内工作人员,我了解到邯郸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资格。纵观全馆,馆内设大小展厅15个,可举办各种类型的陈列展览。馆内布置有新时期早期的《磁山文化》、赵国两汉时期的《赵文化》、北朝至宋元时期的《中国磁州窑瓷器》、北朝时期的《茹茹公主墓》、唐宋时期的《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等五大基本陈列。其中《中国磁州窑瓷器》陈列曾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荣获“河北省首届十大陈列精品奖”。近几年来,邯郸市博物馆先后接待了尉健行、李长春、何勇、刘云山、成思危、何鲁丽、王光英、彭佩云、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知名专家学者数百人。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

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邯郸市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楼正面的那一幅气势磅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两侧的壁画则分别反映磁山文化生活场景和“六朝故都”邺城的魏晋文化风貌。中央的那一组三匹3米高的青铜奔马群雕,与背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融为一体,象征“开拓、改革、奋发向上”的赵文化精神。我被眼前壁画与奔马的美感与气势深深震撼了,不禁驻足流连,眼前仿佛浮现出赵武灵王策马奔腾的英姿与古赵国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

信步走向二楼,无意间发现馆内楼梯的姿态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建筑,而门内的剪影,实在别致有趣,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怀着这种感觉,我继续我的参观。

二楼西北厅布置有《磁山文化》陈列。陈列内容分为: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渔猎采集与饲养、原始艺术与信仰四部分。展厅中央放置“磁山文化”遗址沙盘。西北角有反映磁山人生活场面的半景画式的景观。陈列重点反映了8000年前邯郸先民种植粟、胡桃,饲养家鸡、家猪的四大创造。你看,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富有智慧,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团结力量创造了富足的生活。

说到邯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赵文化。上学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蹭了几节范文华老师讲的赵文化选修课,并有幸得到了老师的赠书,更加深了我想要学习赵文化的兴趣。这次博物馆之旅,在二楼北大厅和东北厅,我就见到了《赵文化》陈列。陈列内容分为:赵国政治军事改革(胡服骑射)、赵国经济、赵国礼乐制度、赵王世系、赵国疆域、赵国城建、赵氏王陵、汉代赵地封国、汉代邯郸城建等几大部分。陈列的文物有青铜马、金牌饰、玉片、编钟、编磬、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等约200件。东北厅的东北角复原了邯郸齐村出土的战国殉葬东马坑。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赵文化”实在是邯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赵文化,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承载了太多太多,它绝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述,更是燕赵大地精神的载体。关于燕赵文化精神,汉代司马迁最早概括为“悲歌慷慨”,唐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则一锤定音。此后,慷慨悲歌成为对燕赵文化精神的概括。燕赵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赵文化之中,它是我们燕赵人民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燕赵大地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

唏嘘感慨之后,在新建的后楼二楼我看到了茹茹公主墓,这里有出土的按盾武士俑、萨满法师俑、兵马俑、东罗马金币等珍贵文物标本约600余件,令我目不暇接,眼波流连。尤其是那兵马俑,气势恢宏,再加上灯光巧妙的照射,我仿佛看到了昔日北朝军队的威武气势,士兵的整装待发。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跻身全国八大瓷区之列。《磁州窑》陈列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全面展现磁州窑从北朝至今一千多年间产生、发展、繁荣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之后,我又参观了《邯郸百年》陈列与《城市建设规划成就》展,深刻感受到了邯郸百年复兴之路的艰辛。现在的邯郸,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向美好的明天。

邯郸市博物馆通过收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了广大人民,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发展成为邯郸的名片之一。

参观过邯郸市博物馆后,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是从博物馆开始的。通过参观博物馆,我们的思绪可以飞到千里之外,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透过文物这个载体,历史的沧海桑田尽在眼前。博物馆往小里说,是一个地方历史的见证;往大里说,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为各类人敞开大门,提供的知识也是丰富多样的。博物馆是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它让记忆永存,它让历史芬芳。

上一篇:金三角煤矿矿领导带班井下交接班制度下一篇:菜场经历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