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资源调研报告

2022-08-12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甘肃省资源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甘肃省资源调研报告

甘肃省陇南市山野菜资源调查报告

李新荣

(甘肃省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肃 武都 746000)

摘要:相对系统的调查了陇南市山野菜的资源状况,对山野菜生物学特性、种类、分布、产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查清了陇南山野菜的发展现状和生产开发状况。并对今后的生产提出了开发思路和建议。对陇南山野菜产业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山野菜 野生资源 种类 开发状况 发展建议

一、 陇南市基本概况

1、地理概况

陇南市位于祖国大陆腹地,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巴(山)山地西部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经104°01′103°36′,北纬32°36′至34°32′。东邻陕西山地,南接川北山地,西连甘南高原,北靠陇中黄土高原。东西长237.0公里,南北宽203.5公里。辖武都、文县、宕昌、西和、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康县等九县。土地总面积4187.25万亩。市内山峦重叠,山高谷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整个地势东低西高,东部海拔不足2000米,西部介于1500-4000米之间,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处为550米。西南部岷山山系余脉横贯全境,东北为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徽成盆地将秦岭分为两支,由北向南,分布有太子山、迭山和岷山三列明显的山地。

2、气候资源概况

陇南市是我国北亚热湿润、暖温半湿润、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差异悬殊、复杂多样,既有南方特色,又有北方气息。全市冬半年盛行干冷的西北气候,夏半年盛行湿润的偏南气候,干冷同季,湿热同季,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一部分。气候条件对我市形成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农林牧副渔样样皆备的生产门类和多种野生名优土特产品,起了重要作用。年平均气温5-15℃左右,≥10℃积温1700-4800℃,无霜期120-260天,在盛产山野菜的武都、文县年平均气温14.5-15.6℃,无霜期为230-260天,还有徽县、两当、成县气候条件亦非常适宜山野菜生长。

3、水资源概况

陇南市雨量充沛,水资源非常丰富。年降雨量400-1000mm,一般东部多于西部。盛产山野菜并品种最为齐全的两当县年降雨量800-1000 mm,全市为最高;全市境内河流交错,水文网密集,大小河流共3702条,汇集成白龙江、白水江、犀牛江、嘉陵江四大江河,纵横流淌在陇南全境。

4、土地及植物资源概况

陇南全市总面积为4187.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43.9万亩,占总面积的24.93%;林地面积1636.77万亩,占总面积的39.09%;草地面积1042.88万亩,占24.91%。土壤以褐土、棕壤、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红粘土等为主。这些土壤均适宜林木生长,为林缘野菜生长提供了有利场所。植物种类繁多,达13000多种。寒、温、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植物呈垂直分布,是全省天然次生林分布的最佳地带,也是多种经营生产的优势地区。全市森林面积大1486万亩,覆盖率达37%。山野菜主要生长在森林中或林缘地区,自然森林资源的广泛分布,形成了陇南特有的山野菜资源且非常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认识观念的更新,陇南山野菜已经逐渐成为推动陇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二、山野菜资源调查方法

本次全市山野菜资源调查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种类多,调查人员首先搜集以往各县已有的零星材料,去伪存真,然后采用实地调查与汇总各县调查材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重新修订整理,对不明了的科目重新分类;定时定点实地抽样调查,收集标本,与汇总材料对照,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更趋完善的调查报告。

三、陇南山野菜资源调查结果

陇南市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野菜。系统调查了陇南山野菜的名称、属性、分布及主要功效、营养成分、食用部位等

1、山野菜的分布状况

山野菜是林缘野生蔬菜的简称,被列为名优蔬菜中的稀有品种,主要生长在山野荒坡、林缘灌丛、田头地旁、沟溪草地。未被人工栽培或未被广泛栽培的可供人们食用的草本、木本植物的嫩芽、叶、果实、根以及部分真菌、藻类植物的总称。据资源调查陇南市山野菜有藻类、地衣、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除真菌外,分属53科。以蔷薇科、唇形科和菊科较多,现查明的有128个。其中已经人工栽培的有41种,人们经常食用的有20种。在这些山野菜中,食用特征划分,食用根或根茎的15种,幼芽或芽苞的15种,嫩茎叶的72种,食用花的8种,果实的23种。

2、山野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概况

山野菜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绿色蔬菜,倍受人们的喜爱。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美容、延年益寿和防病治病的功效。山野菜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生物碱、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特殊营养成分。如焊菜含有焊菜素、焊菜酰胺;马齿苋含有香豆素、黄酮强心苷、蒽、醌甙;蒲公英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古素;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霜、薄荷油、樟脑萜、柠檬萜;蕺菜含有甲基正壬酮、月桂油烯、羊脂酸、月桂酸、月桂醛、蕺菜碱;紫苏含有紫苏醇、紫苏醛、薄荷醇、薄荷醛、丁香油酚、白苏烯酮等;荠菜含钙量为各种蔬菜之首,维生素C是大白菜的两倍;马兰含维生素超过柑桔等水果,多种氨基酸含量除蛋氨酸外均超过了芦笋,尼克酸和胡萝卜素是蕃茄的四倍;蒌蒿的蛋白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等绝大多数养分高于栽培茼蒿;水芹的维生素是黄瓜的八倍,大白菜的七倍,钙是蕃茄的十九倍,铁是大白菜的三十九倍,蕃茄的二十九倍。有些野菜含有独特的芳香味,如薄荷、鱼腥草、紫苏、霍香、山防风、夏枯草、独行菜等。丁谓的《山居诗集》序中就有霍香“芳香袭人,动或数里”之称;发菜是一种极名贵的野生菜,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铁,均高于猪、牛、羊和蛋类,而且脂肪含量极小;马齿苋经医学证明,常食用不仅可以补充人体营养,而且可降低胆固醇含量。

3、山野菜的药用成分调查

山野菜绝大数为药、菜两用植物,适用山野菜既能达到补充营养,又有保健、美容防老、防治治病之功效。何首乌既是一种药材又是山野菜,有增智、延缓衰老、美容的作用,还有促进人体淋巴母细胞的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光毒等作用;夏枯草不仅风味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能防病治病;荠菜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马齿苋有治病、调节营养的作用;玉竹有防病和润泽美容的功效;款冬则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地耳、蒲公英、野菊花、枸杞等能防癌抗癌;玉竹、菊芋、马齿苋可防治糖尿病;苦苣菜、石耳、水芹、荠菜、发菜、野菊花、鼠曲草、野葡萄、野荞等可防治高血压;发菜、石耳可治冠心病;野葡萄、野荞、何首乌还能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白首乌、山核桃、五味子有壮阳治阳萎的功能。还有许多野菜可清热解毒、治感冒、止泻治痢疾,开胃行气、治消化不良等作用。

全市调查出的128种野菜中,按药效可分为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祛暑、镇静、止痛、驱虫、利尿逐水、祛风湿、理气、理血、补益、助消化、固涩、外科用等15类。

四、山野菜产品开发

山野菜因其风味独特、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为人们所青睐,长期食用可达到食药兼用的作用,因此产品开发速度很快。现已在全市建厂加工山野菜的基地近二十多个,产品以盐渍和脱水干制品为主。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国外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陇南的支柱产业之一。

1、山野菜开发现状

在陇南128种山野菜中,蕨菜、木楠头、核桃花、苦苣菜、灰菜等开采量最大,年产量分别为300万公斤、40万公斤、20万公斤、300万公斤。在武都有“陇南绿源野菜食品厂”、“陇南山林野味加工厂”,在礼县有“山妹子食品开发公司”等许多生产厂家加工成脱水干制品、盐渍水浸品,销往山东、上海、广东等地和出口到日本、韩国、台湾及部分欧洲国家。

文县、康县是薇菜的主产区,年产量约为8万公斤,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市场供不应求。但由于过度开采,近年来的产量严重下降,约为2万公斤左右,急待人工开发研究。蕨菜、木楠头、核桃花、苦苣菜、灰菜等野菜除加工包装销售外,大部分直接装箱以半成品型销往韩国、台湾地区,生产附加值很低。还有部分野菜如蒲公英、薄荷、鱼腥草等虽然其营养成分丰富,但因食用习惯的限制,仅仅是当地人们自采自食,未能形成规模商品,有待开发。

2、山野菜开发思路及建议

山野菜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包括山野资源合理采集、加工技术及生产设备,营销方法、资源再生,新种开发等方面,缺少一项都将制约山野菜产业的正常发展。

(1)、野生资源合理采集

开发野菜产品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合理开发野生资源非常重要,过度挖掘将导致野生资源枯竭,使山菜产业成为虎头蛇尾,既破坏生态平衡,又制约经济发展。对于芽用类野菜(如木楠头)应采集整株芽的60%为宜,孢子型野菜(如蕨菜)应采集生长区内70%左右植株以保留20%植株成熟生产孢子,来年可保证足数产量;根用型野菜采集量占生长量的50%,使其依靠分蘖及种子保证足数资源;叶用类野菜及果实类野菜可适度重采。

(2)、加工技术生产设备

根据调查,全市野菜生产厂家约二十多家,多为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加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开发生产的野菜产品品种花色不多,建议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在设备上敢于投资,技术勇于引进和创新,是我市野菜产业上上水平上档次的前提。要引进真空包装等先进技术,实现流水线生产,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

(3)、营销方法

在完善和改进现有营销途径的基础上,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外国商客来陇南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应用高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上联国内外大市场,下连产区农户的野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建立科学营销网络,发挥我市山野菜产品的名、优、特、新优势,走“名牌战略”之路。

(4)、重视新种开发和保护贵重资源

在山野菜品种开发中,一定要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及贵重野菜资源的保护即开展野菜家种,确保野生种植资源的永续利用。不断挖掘和发现全市新的野生资源,开发生产新的野菜品种。加大对山野菜的人工驯化资金投入,掌握大宗野菜的生长规律,突破人工驯化难关,进行规模化野菜家种,减轻野生资源压力,保证野菜产业正常发展。今后山野菜的开发重点应放在食用部位、营养成分或未被开发的野菜品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要不断推出新的野菜品种,以充分利用和发挥陇南山地的野生资源优势。

第二篇:甘肃省动物资源概况

主要畜品种

马品种

有河曲马(产地玛曲、碌曲、夏河),山丹马(产地山丹县),岔口驿马(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庆阳驴(产地庆阳、宁县、政权宁等县),凉州驴(产地武威);

牛品种

有早胜牛(产地宁县早胜塬、庆阳董志塬、镇原屯子塬),客观存在西牛(产地安西、玉门、敦煌、金塔等县),黑白花奶牛(产地兰州、河西三地区、陇东、陇南),甘肃牦牛(产地甘南藏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牦牛(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骆驼(产地河西走廊);羊品种

有藏羊(产地甘南州、武都、宕昌、岷县、临夏、天祝等县市),滩羊(产地环县、靖远、景泰、白银、皋兰等县市),黑裘皮羊(产地岷县),高山细毛羊(产地天祝、肃南自治县),沙山羊(产地景泰、靖远、皋兰),绒山羊(产地肃北、肃南自治县),黑山羊(产地华池、环县、合水县);

猪品种

有八眉猪(产地灵台、华亭、泾川、华池、平凉、庄浪、庆阳、合水等县),蕨麻猪(产地岷县闾井镇、夏河县合作镇、扎曲、博拉、阿木去乎、佳木乡)。

主要禽品种

除对静宁鸡、太平鸡、临洮鸡等杂交改良外,现主要有来航鸡、澳洲黑、芦花洛克、洛岛红、科尼什、新汉、狼山鸡等优良品种。水禽有北京鸭、麻鸭、中国白鹅、灰鹅和狮头鹅等品种。

野生动物资源

甘肃境内共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这些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成县、天水、两当等地。文县让水河、丹堡一带,已列为全国第十三号自然保护区,出产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等世界珍贵动物,并对梅花鹿、马鹿、麝进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的24种,二类保护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第三篇: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甘肃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2012年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一、项目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乡镇卫生院、进村进社、三支一扶和基层畜牧兽医站、农技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强基层社保组织建设,支持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目标,继续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目标任务

全省选拔20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招录2000名三支一扶、招录3000名进村进社、招录50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招录3000名幼幼儿教师、招录3000名医学类(含护理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录2000名畜牧兽医、农学类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涉农岗位工作;招录2000名相关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社保及旅游工作。

三、选拔范围和条件

(一)选拔范围。甘肃生源2003年及以后毕业、尚未就业、专科(含高职)以上学历的普通高校应、往届毕业生。

(二)选拔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本人志愿且适合农村中小学任教、乡镇卫生院工作和到基层畜牧兽医、农技推广、社保及旅游一线工作;

2.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分配;

3.符合招录岗位规定的专业要求(具体要求以省人社厅等部门下发的《2011年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实施细则》为准)。

四、选拔方式及时间进度

采取全省统一考试的办法进行选拔。3月份,各市州上报需求计划和配置方案;4月份,向社会公布招录方案;5月份,组织报名;6月份,全省统一组织考试;7月份,审批录用;8月份,组织岗前培训,安置上岗,并检查验收。

五、指标分配及安置办法

(一)指标分配。省人社厅根据各市州基层教师、医护人员和畜牧兽医、农技、社保、旅游岗位的需求及报名情况,分解下达选拔指标;各市州向县市区分解指标。

(二)统一考试。招录选拔由省人社厅统一组织考试。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知识(150分)和专业基础知识(150分),两项分值相加为总成绩(少数民族自治州及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在总成绩中加5分)。

(三)初选、体检、公示。各县市区按分配指标及总成绩,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排序,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各项目分配指标末位考试分数出现并列时,对符合上述选拔范围及条件的农村纯农户、纯牧户零

就业家庭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若无符合优先选拔条件的,由各县市区采取加试方式确定人选。拟录取人员名单确定后,参照新录用公务员体检标准组织体检,对符合条件的,由市州进行复核和向社会公示,公示期7天。

(四)审批、培训、上岗。对符合条件的拟录取人员,由省人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并正式发文通知各市州。上岗前,由省政府相关部门对录取人员安排岗前培训。

六、保障措施

经选拔被录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其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工资政策标准,纳入省财政转移支付。 普通高校毕业生被录用后,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分别与当地县市区教育、卫生、农牧、旅游及人社部门签订就业(工作)合同。试用期满后,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

组织考试的工作费用,由省、市财政分级负担,其中省上主管部门组织考试所需费用由省财政支付,各市州组织考试所需费用由市州财政负担。

七、工作要求

(一)项目组织。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省人社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会同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共同组织好落实工作。

(二)工作纪律。

1.严格纪律。招录工作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该公开的一律公开,增强考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招录有关政策规定,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必须严肃处理。

2.加强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招录工作进行全程监督。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对招录工作的重要环节,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3.狠抓落实。各市州要严格执行省上有关招录工作的政策规定,不得变通和另行制定加分等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认真落实有关要求,确保按进度完成工作任务。

八、验收办法

招录工作完成后,由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等部门,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验收,并书面报告省政府。

九、工作责任

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协作单位: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卫生厅、省旅游局。

实施单位:各市州及县市区政府

第四篇:甘肃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甘肃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应对全省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实施水安全战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是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建立并实施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第三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原则,采取综合管理和需求管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等措施,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等水事行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负总责。按照上级政府批准的“三条红线”,制定相应约束性指标和具体落实措施,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各级管理层面明晰化、定量化,并将主要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

1 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约束性指标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

第六条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的落实和监管工作。

发展改革、工信、财政、环保、建设、农牧、林业、统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相关的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调整和理顺水务管理机构职责,对区域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保障。

第八条 各级政府应当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用水总量控制管理

第九条 用水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与用水计划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计划应当按照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入水量分别予以明确。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每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下达1次。用水计划每年下达1次。

第十条 市州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

2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公报及相关规划,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国家和流域水量分配指标为上限,综合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分解确定,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由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省政府批准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确定,报市州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市州用水计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内,根据区域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量、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采补平衡监测结果等综合确定。

县市区用水计划由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省下达的用水计划内确定。

省属流域机构直管河流内县市区用水计划由流域机构会同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省下达的用水计划内确定。

第十二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全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计划时,应当预留一定的用水指标。

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本区域内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计划时,可预留一定的用水指标。

第十三条 本省境内跨市州或省管重要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市州政府拟订,报省政府批准。

经省政府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是跨市州或省管河流水量调度的依据,有关市州政府必须执行。水量调度和监督工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属流域机构负责。

第十四条 市州政府应当依据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当地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开采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县市区。

3 核定并公布地下水超采区,明确禁采和限采范围,加快地下水动态监测站网工程建设。

第十五条 在明晰初始水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水权转让制度。在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用水人之间可以进行水权交易,满足区域、行业和用水人的水资源需求。

第十六条 利用再生水、雨水、矿井排水、苦咸水等不受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计划限制。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前置审批(核)同意的,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发展改革、工信等有关主管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和建设。

需要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严禁未经许可擅自取水。

第十八条 严格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水资源费的征缴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免征、减征、缓征水资源费。

对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依据《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67号),统筹供水工程、地下水超采区管理、超限额加价等规定,制定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报本级政府批准实施。

水资源费应当足额征收并按规定上解。对应当征收而未征

4 收、未足额征收或者未按规定上解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核减该区域下一用水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 取水许可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取水总量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该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限制审批。

取水总量达到或者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除通过水权转让方式获得用水指标外,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该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水许可申请暂停审批。

第三章 用水效率管理

第二十条 用水效率管理实行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与用水效率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每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下达1次。用水效率指标每年下达1次。

第二十一条 全省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依照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确定。

市州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用水现状、节水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分解确定,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县市区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由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省政府批准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确定,报市州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市州用水效率指标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内,根据区域用水水平、节水潜力、

5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综合确定。

县市区用水效率指标由市州水行政主管部门在省下达的用水效率指标内确定。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政府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加强需水管理,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

各级政府应当结合本地用水效率控制指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二十四条 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政府应当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第二十五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全省行业用水定额,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建立用水定额动态管理体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强化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的监督管理,对超定额标准和超计划用水的用水单位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征收水资源费或水费,并核减用水量。对重点行业和用水户实行水平衡测试,重点考核,严格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等环节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在区域内通过采取管理节水、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等措施节约的水量,不占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可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合理配置,用于该区域新增用水。

第二十七条 建立和落实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强制性国家标准。

第二十八条 推广节水示范项目。农业以中小灌区改造、高效技术推广、种植结构调整等项目为主;工业以推广循环用水

6 工艺、高耗水行业改造、矿井水利用等项目为主;城镇生活以供水管网建设、节水器具安装、再生水利用等项目为主。

第四章 纳污能力管理

第二十九条 建立健全全省重要水功能区监测、评估、管理体系,核定水功能区名录,强化达标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按照水功能区达标目标,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方案并分解落实,逐步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率和限制排污总量双控制。

第三十一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

第三十二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开展重点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省属流域机构应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跨市州河流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市州、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新建、改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满足水功能区达标率以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要求。

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及入河排污口并逐步核减排污量。排污总量应控制在我省制定的纳污红线以内。

第三十三条 落实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相关规划,核定全省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建立重要城市备用水源制度,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7 第三十四条 编制全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制定重要河流、地下水生态适宜性评估方法,建立并完善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监督管理体系,维护河流生态流量以及地下水合理水位,定期评价全省重要河流健康状况。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负总责。

县级以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监督管理,逐级落实责任,实行问责制。

第三十六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上级考核与自行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原则、内容、方法和奖惩机制等。

第三十七条 省水利、发展改革、工信、财政、环保、建设、农牧、林业、统计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市州政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措施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市州相关部门组成考核组对县市区政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各项措施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十八条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监督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各级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则

8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 7月 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五篇: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项目工作简报

第1期(总第1期)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项目2008年3月28日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

通过评审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是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92号)及“关于印发《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和《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实施方案》的基础编写完成。2008年3月初通过了甘肃国土资源厅资源处组织的初审,并对初审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2008年3月24-26日在重庆召开的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组织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省级实施方案审查会上,通过项目办汇报、专家提问、项目办答辩的形式对我省项目办编写的《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进行了审查,通过专家评

议,《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

《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统计了甘肃省需要核查的煤、铁、铬、锰、铜、镍、铅、锌、钨、锡、钼、锑、金、银、稀土、硫铁矿、菱镁矿、重晶石、磷、萤石、钾盐、钒、芒硝、石膏、石棉等25矿种矿区共计571个;确定了核查内容,制定了核查技术路线,部署了2008-2010年工作。

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

组织管理机构成立

为了加强和推进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工作的实施,经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研究决定成立甘肃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组织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如下:

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张力学

副组长:宋史刚候云生高兆奎马国林张玉龙 成员:杨殿忠何慧敏韩沐群李仁清张惟国

沈林夜辛继升田黎平

项目技术委员会

主任:杨殿忠

副主任:田黎平

成员:殷先明 彭文武 高兆奎 李训华 张新虎 孔宪章

徐家乐 张廷瑞 彭德启 孙昌先 张成功 张玉

王世宇 安涛 牛洪斌 佟成利 谢建强

项目办公室

主任:高兆奎

副主任:安涛张成功

联系人:安涛

上一篇:高三语文备课组总结下一篇:高三誓师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