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网

2022-07-01

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网

贾永忠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 甘肃司法网甘肃省司法厅

贾永忠同志先进事迹

贾永忠,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现任武威市凉州区司法局局长,是司法行政工作战线上的一名 “老兵”。该同志到区司法局任职以来,他带领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干警,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扎实推进了社会矛盾化解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争名次、创一流,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

贾永忠认为: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班长”,他提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治局格言,积极争取资金,强化对办公设施的更新和干警队伍的管理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凉州区司法局实现了全局面貌四个大变样,即队伍建设大变样、办公设施大变样、工作姿态大变样、工作业绩大变样。通过开展争先创先、“发挥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等活动,解决了干警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提升了干警的执法理念;常年坚持每天半小时的政治、业务知识集中学习,提高了干警的整体素质。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铁的纪律带出了一支作风硬、素质强的队伍,用党的宗旨武装起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形成了一个带领全局干警争创一流业绩的强有力的“龙头”。全体干警热忱工

作,拼搏奉献,唱响了“顾大局、讲团结、比奉献”的主旋律;有大批内部单位和多名同志受到国家、省、市、区表彰奖励。业务精,风气正,干劲足,形象好,是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凉州区司法局的一致评价,管理严、水平高、作风硬、能力强是区政法各部门和全局干警对贾永忠同志的普遍赞誉。

普治并举 成效显著

在“五五”普法实施过程中,他从抓组织、抓培训、抓阵地入手,加强普法宣传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法制讲座制度、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等普法制度,保证了普法工作的规范进行。进一步创新普法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送法下乡、以案说法、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法制文艺汇演等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凉州区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五五”普法先进县区。在总结 “五五”普法教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该同志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带队深入乡镇、机关搞调研、召开座谈会,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六五”普法规划,为“六五”普法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民为本 热忱服务

该同志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和指导全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走“近民、便民、为民”之路,为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他先后组织律师、公证队伍集中开展了“社会矛盾积案化解攻坚行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公证业务拓展”、“千名律师进千家

企业”、“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等专项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在活动中,还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提升了行业的自我管理机制和自律意识,优化了执业环境,保障和促进了律师公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载体,组织指导全区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志愿者,努力为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维护了法律尊严,真正为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 强基固本 创新务实

多年来,该同志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健全网络、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使全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他组织全区44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开展了规范化创建活动,基础设施得到优化,业务文书进一步规范,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实现了软件硬件双达标,使全区基层司法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他抓基层、固根本,大力倡导构建“大调解”的工作格局,在健全调解网络、提高人员素质上狠下功夫,形成了以司法所为龙头,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调解网络。调委会均达到了“五有”、“四规范”(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有牌子、有印章、有档案、有统计台帐,规范组成人员、工作制度、调解程序、调解文书),全区共创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2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18个,企业及其他调委会95个。在此基础上,他组织广大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处置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引导公证处充分发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职

能作用,积极服务于项目建设、土地流转等重点工作,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推行“三帮三教”工作模式,层层签订责任书,对纳入管理回归人员进行摸排回访,确保无一重新犯罪。全面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工作档案和工作机制,积极衔接管理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步入正轨。

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贾永忠同志并没有停止探索和奋斗的脚步,他把目光放在了更远处: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围绕推进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群雁高飞头雁领,凉州区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会飞的更高,更远……

第二篇:中国甘肃网讯 据平凉日报消息 4月1日

中国甘肃网讯 据平凉日报消息 4月1日,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分析汇报会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奋彦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7年以来,市上全面启动了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在全市基本建立起了以财政、国税、地税为主体,委托代征、代收和协税护税相互补充的财税工作新格局,在税源控制、堵漏增收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通过社会综合治税机制的运作,截至2010年,地税部门累计征收税款4.3亿元。

王奋彦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综合治税工作的新模式,全面构建综合治税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控管、司法保障、专业治税和信息共享,努力形成“政府管税、专业治税、部门协税、社会护税、司法保税”的综合治税新格局。

4月1日,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分析汇报会在平凉宾馆召开。市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奋彦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综合治税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局长邢建军全面总结了2007年以来的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市综合治税办公室副主任、市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普全宣读了2010全市地方税收社会综合治税先进县(区)和先进单位的表彰奖励决定,庄浪县政府和市建设局作了大会典型发言。王市长在总结回顾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成效的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四个强化”和“三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各县(区)分管财税工作的县(区)长、各县(区)的财政、国税和地税局长,全市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34个成员单位的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唐 晖)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出台

发布日期:2011-12-14浏览次数:136 字号:[ 大 中 小 ]

全省地税系统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经验推广工作会议召开后,平凉市地税局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强化措施,于9月份出台了《平凉市城区二手房交易最低计税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初步规范了平凉市城区二手房(含商业用房和住房)交易税收的征管行为。近期,该局经过反复汇报协调,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的意见》(平政发〔2011〕218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就如何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意见》要求,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及时发布存量房交易市场指导价格,用以规范本辖区存量房流转行为,为税收征管提供切实计税依据。同时,要及时出台联合开展关于房地产信息调查的方案,建立问责制度,确保辖区房地产信息的及时取得和更新,夯实税收征管基础。

关于涉税信息的采集和传递,《意见》指出,各县(区)、相关综合治税成员单位要充分借助全市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市政府专网或传递单的形式向地税部门按月传递涉税信息,主动介入房地产涉税信息采集、税基掌握、税源监控、组织收入等环节的全过程控管。

就做好委托代征和协税护税工作,《意见》强调,全市范围内有关房地产行业涉税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代征义务,做到应收尽

收。存量房买卖过程中应当缴纳的税收,由辖区住房建设管理部门在办理《房产证》时按照“先税后证”方式控管,对未按规定缴纳地方各税的,不予办理房地产权属和过户等相关手续。街道、社区及物业等单位,要积极配合地税部门扎实开展房地产信息调查工作,建立房地产税源管理监控平台,创建新型房地产一体化管理的新机制。同时,地税部门要和公、检、法等执法机关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税收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房地产税收管理秩序。

《意见》进一步要求,要切实加强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各级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要负责协调、督促检查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房地产开发及交易相关情况,沟通交流信息,通报存量房税收征管工作进展情况。同时,要严格考核奖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提供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未履行代征义务或违反税收票证管理规定,造成税款流失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由同级财政部门扣拨单位预算经费;对因失职造成税款严重流失、情节严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同级监察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涉及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立案处理。

另悉,12月中旬,平凉市人民政府将主持召开全市应用房地产估价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会议,届时,全市社会综合治税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分管副县(区)长、财政、住建、地税局长参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奋彦将出席会议讲话,并与各县(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

《意见》把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作为重中之重,纳入了全市社会综合治税体系的控管之列,节约了行政成本,创新了征管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十二五”期间的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唐晖)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83号

《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9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刘伟平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和服务,推进殡葬改革,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树立殡葬文明新风,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殡葬管理坚持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原则,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殡仪馆、骨灰堂、公墓等殡葬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列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建立完善殡葬救助保障制度和殡葬管理执法队伍,将殡葬管理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卫生、公安、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宗教事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或者扶养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其他特困人员提供基本殡葬免费服务。

第七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人口、交通、土地、设施配置和群众接受程度等因素,提出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意见。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县市区人民政府的意见,提出划定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每5年调整一次。

第八条 有关部门、单位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宣传工作,倡导文明、环保、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 第二章 丧葬管理

第九条 公民在实行火葬的地区死亡后,应当就近实行火葬。在土葬改革区内,死者生前遗嘱或者死者家属要求火化的,他人不得干涉。

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十条 正常死亡的遗体火化,应当向殡仪馆提供医疗机构、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或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殡仪馆依据死亡证明进行火化,出具火化证明,建立遗体火化档案。

非正常死亡和无名、无主的遗体火化,应当依据死亡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办理。

第十一条 死亡者的遗体应当及时火化。需要延期火化的,遗体存放殡仪馆的保存费用由申请延期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十二条 推行和鼓励运用树葬、草坪葬、花葬、壁葬、骨灰存放、撒骨灰等绿色节地的方式处理骨灰。

申请骨灰寄存或者葬入公墓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无名无主遗体火化后,2年内无人认领的骨灰,由殡仪馆作深埋处理。

第十三条 土葬改革区内已建有公墓区、集中安葬区的,应当将遗体安葬在公墓区、集中安葬区。

第十四条 患传染病死亡人员的遗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处理。

国(境)外人员在本省死亡的,其遗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重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遗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章 公墓区和集中安葬区管理

第十五条 公墓建设应当选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者不适宜耕种的贫瘠地和滩地建造。

在下列区域内禁止建造公墓:

(一)耕地、林地;

(二)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

(三)水库、湖泊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

(四)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

(五)通讯光缆、天然气和输油输水设施两侧;

(六)其他法律法规禁止建造公墓的区域。

前款规定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第十六条 公墓内埋葬骨灰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1.5平方米;公墓内埋葬遗体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8平方米。

公墓绿化面积不得少于墓地面积的30%。

第十七条 建设经营性公墓由建墓单位向县市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并经同级人民政府及市州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批准。

申请建设经营性公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土地使用证或者林地转换使用批件;

(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五)公墓四址范围图、公墓平面设计图;

(六)其他有关材料。

经营性公墓的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提取不低于墓穴销售总额百分之十的资金,作为公墓维护管理费用,单立账户,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 集中安葬区是为居住分散的行政村、自然村村民死亡提供骨灰或者遗体安葬的公用性墓地。

建立集中安葬区,应当由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代表充分协商、共同选址,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县级民政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 集中安葬区面积应当根据行政村或者自然村人口数量、居住情况合理划定。

村民死亡后,应当进入公墓区、集中安葬区安葬。不愿意进入公墓区、集中安葬区安葬,可采取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

公益性墓地和集中安葬区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和提供他人进行牟利;公墓墓地、穴位和骨灰存放格位不得转让、传销和炒买炒卖,不得违规预售。

禁止在承包耕地埋葬遗体,禁止恢复宗族墓地,禁止新建家族墓地。 第四章 殡仪服务管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制定新建、改建、扩建殡仪服务设施的规划。

第二十一条 建设殡仪馆、火葬场等服务设施,由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市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

建设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州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建设殡葬设施。

第二十二条 殡仪馆建设选址,应当在城区下风向,火化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并与居民聚居区保持合理距离;其他殡仪服务设施建设选址以方便群众祭奠活动为宜,服务设施和功能应当齐全。

第二十三条 殡仪馆的火化设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禁止选用耗能高、污染大的火化设备。

遗体运输车辆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应的卫生条件。

第二十四条 殡仪馆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妥善保管火化遗体,不得错化遗体或者丢失遗体及骨灰。

第二十五条 运输、冷藏、火化遗体和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按照财政、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其他殡葬服务项目应当明码标价,由丧属自愿选择。

第二十六条 经营性殡仪服务机构应当经当地民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方可开展殡仪服务活动。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医疗机构设立祭奠场所。

第二十八条 殡葬行业特有工种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 第五章 丧事活动和丧葬用品管理

第二十九条 办理丧事活动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公共卫生,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严格控制使用明火,禁止在城区街道抛撒冥币等不文明行为。禁止焚烧、摆放不易降解、污染环境的祭祀用品。

第三十条 单位和个人生产、销售丧葬用品,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注册登记、申领营业执照。

禁止生产、销售不文明、不健康、不环保的丧葬用品。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拒绝、阻碍、侮辱、殴打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由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索要收受财物、刁难丧事承办人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2003年4月4日省人民政府第3号令发布的《甘肃省殡葬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政办发〔2006〕40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甘肃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二○○六年四月十五日

甘肃省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征地补偿争议裁决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争议。法律、法规对征

地补偿争议的裁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办由省人民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工

作。

第四条 征地补偿争议先协调后裁决,并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征地补偿争议裁决期间,不停止征地方案的实施。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六条 当事人对征地补偿有争议的,自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

30日内,向市、县人民政府申请协调。市、县人民政府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协调完毕。县人民政

府协调达不成一致,需市人民政府再次协调的,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协调完毕。市、县人民政

府协调达不成一致的,应告知当事人申请再次协调或裁决的途径和期限。对县人民政府协调达不成一

致的,当事人自被告知之日起15日内,可向市人民政府申请再次协调;对市人民政府协调达不成一致

的,自被告知之日起15日内,可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裁决,并将申请书直接递交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

第七条 对青苗、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由其所有权人提出。对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对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有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如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由被安置人员提出;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他单位的,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他单位提出。

第八条 申请裁决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

(三)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四)经过市、县人民政府协调的证明;

(五)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材料。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裁决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九条 申请书应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法(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住址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三)申请裁决的具体事项;

(四)事实、理由与依据。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接到裁决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审查完毕。符合条件,决定予以受理的,制作受理通知书,并发送申请人;不符合条件,决定不予受理的,制作不予受理通知书,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发送申请人。

第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裁决申请书副本发送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县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自收到裁决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

5日内,向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答复和有关证据。没有按时提交或者不提交的,不影响裁决的进行。

第十二条 当事人认为承办人员与裁决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有权申请承办人员回避。承办人员认为自己与裁决申请事项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的,应申请回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回避申请应及时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承办人员的回避,由承办机构负责人决定;承办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三章 调查和协调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裁决申请事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裁决申请事项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被调查人应按照调查人员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和材料。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制作调查笔录,由被调查人、调查人员分别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四条 征地补偿争议裁决前,应先行协调。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的,在5日前将协调的时间和地点通知当事人。协调的地点尽可能在申请人的住地附近。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时,可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

第十五条 协调应制作笔录,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认为对其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错误的,有权申请补正。

第十六条 协调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作协调意见书或者协调会议纪要,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

第四章 裁决

第十七条 经协调未达成一致的,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如下裁决意见:

(一)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合法的,决定维持;

(二)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达到法定标准,但计算有误的,决定变更;

(三)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未达到法定标准的,决定撤销该征地补偿标准,并责令市、县人民政府在规定期限内依法重新确定征地补偿标准。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60日内,提出裁决意见。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裁决意见的,经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裁决意见报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自收到裁决意见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九条 裁决应制作裁决书,加盖甘肃省人民政府征地补偿争议裁决专用章。

第二十条 裁决书应写明: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和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裁决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四)裁决结果;

(五)不服裁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裁决日期。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裁决书直接送达或者邮寄送达当事人。

第二十二条 裁决结束后,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与裁决事项有关的全部材料立卷归档。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0年全省电子政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我省电子政务整体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省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保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与机关业务工作的融合,努力解决网络建设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的问题,力争在公共性、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上取得行的突破,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应对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和基层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化管理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对电子政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各市州、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建设服务、透明、效能政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细化电子政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理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推广和应用的统一标准合规范,加快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二、做好甘肃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论证

和编制工作。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有关要求的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发展需要,立足省情,开展甘肃省电子政务“十一五”期间建设情况回顾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和编制工作。各市州、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分别编制本地区、本部门和本系统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政务网络体系。

(一) 强化甘肃省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大力推进覆盖省市

县三级面向各级党政机关的甘肃省政务专网的接入和拓展延伸工作,为部署全省统一的基础性、公共性应用系统以及市州和部门建设城域网和纵向网奠定基础 。

(二) 加快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步伐。按照评审通过

的《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甘肃省电子政务外网,并争取承载5-10个业务系统。

(三) 加强网络应用管理。逐步建设和推广全省统一的网

络管理平台、终端准入平台、应用监控平台,逐步实现对网络和应用的可控可管。

四、积极推进办公应用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

省直各部门要在做好本部门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推动全省统一的综合办公平台、电子公文传输和交换平台、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电子邮局、短信平台等基础性和公共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工作交流、

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撑和服务。各市州。各部门要加强基于政务专网开展各种应用。

五、建立高标准电视电话会议运行保障机制

基于甘肃省政务专网的省市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省政府卫星广播系统已成为省市县党委、政府传达政令、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要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在全省乡镇大力推广应用卫星广播系统,逐步实现电视电话会议延伸到乡镇的目标。要围绕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和一套运转规范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电视电话会议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电视电话会议会前申请受理、会中保障和会后加工处理的机制。同时,要全面推进“甘肃省人民政府卫星广播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在有条件的市州和县市区将卫星广播系统延伸到部分乡村和农牧民家中,为基层和农牧民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六、加快“中国·甘肃”门户网站升级改造工作。

以“中国·甘肃”门户网站为核心,以各市州各部门网站为依托,建设甘肃政府门户网站集群,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建立服务社会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中国·甘肃”门户网站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开展全省政府网站的绩效考核、评估、通报工作, 促进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政府网站的健康发展。

七、扎实推进“甘肃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按照国务院应急办的要求,在完成应急平台建设可研报告评审论证的基础上,努力完成省政府应急平台第一期建设任

务,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包括视频图像、信息报送德牧在内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有各市州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急平台包括应急通信、值班值守等在内的互联互通。各市州、各部门要以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市州及县市区政府应急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共同推进甘肃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八、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强化“甘肃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和成员单位的作用,加强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甘肃省信息网路测评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的测评与管理,保障信息网络安全运行;加快引进的部署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违规外联、违规内联、运行故障、病毒侵入、网络攻击的发现和防范能力:加快CA中心的建设,构建网络信任体系,强化网络应用的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审计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数据备份,开展系统备份,研究异地备份,加强运行维护管理,提高抗击、抗毁能力,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

九、加快甘肃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工作。

从我省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紧紧围绕实现我省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在省内外特聘与信息化有关的各方面专家,组建甘肃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专家在我省信息化工作中的专家论证和参谋咨询作用。

十、加强电子政务业务培训工作。

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电子政务培训,进一

步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电子政务意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展面向各市州、各部门电子政务分管领导、技术骨干的工作交流及有关培训工作,促进电子政务共建工作顺利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一0年三月九日

上一篇:高三写景作文精选下一篇:公司食堂承包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