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2024-04-17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精选8篇)

篇1: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

【摘要】

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扮演这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还缺乏对于通识教育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那么它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还正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精神

【正文】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一词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各大高校给予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那么通识教育到底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困境又将何去何从?

一.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译来,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表面含以上来看,通识教育应该是对立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即让学生了解除专业之外的知识。比方说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可以针对其相对薄弱的人文社科领域,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

当然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还不仅仅在于其所传授的内容上,从本质上来说,专业教育重在“教”而通识教育重在“育”。我认为,通识教育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影响,它可以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和精神气质。

教育从来就不是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制造相同模式的人才,而通识教育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通识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西方国家普遍给予大学通识教育广泛的关注,我国的大学又为什么要开设通识教育,要解答这些困惑,我们就应该从通识教育的意义开始谈起。首先,着眼于国外的通识教育,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剖析:

1.哈佛委员会的通识教育观

1943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任命了一个由12位著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委员会,潜心研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两年之后,该委员会基于对美国民主和美国教育全景的理解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极大的推动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在这本书中,哈佛委员会认为美国民主社会的特性不但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极大程度地挖掘了公民的巨大潜能。但是,与此同时,浓厚的专业主义和职业主义也加强了“社会离心力”,所以民主社会的危机使美国教育急需一种可以通过自身文化凝聚国民力量的教育,即“在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上使人团结起来,通识教育由此应运而生。

2.施特劳斯和布鲁姆的自由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的新动向,但是布鲁姆认为,这对于最值得大学关注的少数人来说,即可以成为领导者,开拓者和革新者的少数人来说,却是一种灾难。因此少数人要向多数人看齐,意味着精英教育的遭到败坏。施特劳斯和布鲁姆从古典的角度审视现代教育,他们认为民主政治和大众化的现代教育只能

培养出丧失精神活力的平庸心灵,所以主张通过自由教育来恢复人作为崇高生物的存在,恢复文化的活力。

从西方社会中通识教育的由来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的存在是有其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的。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通识教育又极为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现在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大学正在面临来自内部及国际化竞争的压力。产业化的道路容易使得大学忽略其作为引领社会的这样一个集体所应该拥有的使命,而被社会的现代性侵蚀,即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识教育可以呼唤大学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大学存在的价值。

2.许多残酷的现实正在削弱社会中的人文精神。人性和兽性是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之中的,人得兽性即是人们总存在一种欲望,要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兽性的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的混乱,赖以人性才能得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识教育通过提倡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为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大陆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有许多令人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和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曾经指出:中国大学在发展通识教育的征途上有两个拦路虎不得不正视,其一曰官僚主义,其一曰实用主义。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从来不旨在“不是培养政客就是培养奴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的立体的人才。现在很多人对通识教育有着非常片面的理解,即认为其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的理解曲解了通识教育的初衷,更加偏离大学精神。也是基于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现在大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学为学生设置好了学习的规格,学生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为了在出国保研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而学习,大学和学生之间变成了功利关系。

所以,要真正发展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这种认识不一定要建立在一个明确的定义上,但是一定要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划清界限。

其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进行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同学们修多少学分的课程,看多少书,而是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日常生活中。

然后,通识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虽然在现在的状况下很难实现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但是大学要尽可能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

最后,应同时加快转变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目前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压力和责任也十分重大。发展通识教育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这关乎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大学使命的履行。

篇2: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摘 要: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诱发学生欣赏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只有真正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既“通”又“专”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可行性

一、通识教育概念

(Generl Education)的理论渊源和内涵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博雅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思想的,他认为自由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求,而是为了心灵的自由。1829年,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一词。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 会 中 的 通 识 教 育》(Gener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特别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著名教育学者李曼丽博士认为,通识教育也可译成普通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等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英语时多数大学生英语词汇量偏小,语言运用能力弱,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宽。表现在就某个主题发表口头见解或是进行写作练习时,常常是言之无物,或言之甚少,或内容缺乏逻辑性。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期望教师详细讲解单词、仔细分析课文;独立思维和独立动口、动手的能力欠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更不用说创造力。许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只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词汇积累、语法和阅读上,为将来过四、六级及考研作准备,有明显的功利导向。学生学习英语,纯粹只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综合人文素质水平不高。这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变得很有必要。英国语言学家W.River认为,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和整体培养功能。外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是指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可以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英语教学的整体培养功能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要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该语言下的国家的民俗、文化等,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与已不同的文化。英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决定了英语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仅要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要帮助学习者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广泛地接受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吴鼎民教授于2005年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三套车”式的构想。简言之,“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和途径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为了将通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建议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将传统面授课堂和基于网络计算机的网络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传统面授课堂上,教师可精讲重点难点词汇、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并围绕教材的主题或热点话题启发、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表演、口头汇报、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课堂改变了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能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向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将真正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把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要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的知识,这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还要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英语教师更要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前沿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篇3:大学英语的通识化教育研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信息化,多元化

引言

大学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深层了解语言知识, 更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等重任。大学外语教学的历史使命与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通识教育为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准确的方向。

1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通识教育理念的体现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 (1987~1994) ;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 (1995~2001) ;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 (2002~2006) (苗文利, 2007) 。与之相对应的是其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出现几次变化和调整, 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对大学外语教学发展的指导与影响。

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一规定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而综合运用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水平。可以说, 从1985至2001年这段时间。高校英语的教学要求主要侧重强调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 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个工具, 能够运用它进行有效的交流。

2002年, 通识教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到了2007年, 高校的通识教育研究在质和量上都有了重大的进步。2003年和200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涵盖以下内容: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育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 而且将语言所附着的文化本体也列入了教学的范畴之内。

可以看到, 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渐行渐近,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起到的传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和意义巨大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通识教育的必然性

笔者最近一次调查问卷就英语哪方面知识最重要进行了解, 尽管67%的学生填写了听说能力, 却有30%的学生表示对西方文化习俗产生兴趣。出现这一现象, 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一, 一直以来外语工具观在“教”和“学”这两个主体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而听说是掌握语言工具的最直观的标志。因此, 不难理解听说能力的比重依然很高。但步入大学, 学生由紧张的备考状态转入大学里较为自由的状态, 原先就存在对西方文化习俗的兴趣有可能受到激发;而且,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核心课。在各科通识教育普及的基础上, 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产生兴趣是很自然的现象。

另外, 从教学和教师的角度来看,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通识教育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 就教材信息量的安排而言, 每一单元提供的与所学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及篇章知识点的讲解, 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而教参所提供的背景知识往往是围绕学科知识点的信息, 或是和文章主要人物及同时期重要事件相关的内容, 无法涵盖全部的细节。其次, 大学外语授课中有一条重要的要求, 就是在授课中所传递的信息量要大。这一点对大学外语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授课时间和课程计划的限制, 往往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准备的大量文化信息无法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传递, 再有就是自身的信息局限性以及自身的通识水平不够, 对相关文化知识不清楚, 从而导致信息无法被积极地传递出去。这些都说明大学英语教学引进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 大多数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教授通识核心课程。就大学英语中引进通识教育来说, 课堂教学上应加重通识内容的比重;另外, 建立英语第二课堂、安排英语文化选修课、组织校园英语比赛和宣传等都是不错的手段。

3 大英语教学中引进通识教育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 通识教育开始被教育界所认知和

了解;在这一初级阶段中美国及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国内高校教学提供了借鉴;取得的成就也是很显著的。但也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制度条件无法保障、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学生认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苗文利, 2007) 。所以, 针对上述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通识教育, 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理念及教学评估等。

3.1 英语教学内容要具有层次性和延展性

英语教学要具有层次性, 主要的依据是《教学要求》中的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 即一般要求, 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而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分层、教材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和测试分层 (赵亮, 2010) 。目前各高校比较相似的做法是新生一入学, 就组织学生参加测试, 并参照高考英语成绩, 将他们分为A, B两个水平等级或A, B, C三个水平等级。有的高校甚至打破学院、专业的界限, 进行分班。按不同的方法、步骤和内容, 分类施教。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都能够在接近自己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有效地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学习, 获取语言文化通识性知识, 提高综合性能力。

大学外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 更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语言所要传递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该是将语言的应用技能与文化素养培养结合到一起, 使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目前,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高年级的英语选修课和专业双语课程, 对提升学生外语的通识素养及专业学科知识都很有益处:不过, 在课程的系统性、深度和适用性上还有待加强。

3.2 教学模式多元化和信息化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的影响。在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呈现出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仍然很有效;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使得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这些教学模式各具特色, 针对某一方面的发展颇有效果, 但单一应用却非万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 将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 大学生的差异性需要因材施教, 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 实行多种模块组合, 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等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3.3 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更新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种主导不仅体现在掌控教学内容、进度等方面, 更体现在课堂的话语权上,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授课中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课, 留给学生的时间及自主权很少,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信息化手段, 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而且,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体系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完全放手, 而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教师而言是巨大的, 甚至是痛苦的。不过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要真正做到还需假以时日。

另外, 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具有通识意识;要明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语言, 更是传承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从这一角度来说, 大学英语教师可谓任务艰巨;不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十分精通, 还必须树立紧迫感, 增强责任感, 通过自修或进修等途径, 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 大学外语教师也应该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开设相应课程, 从事相应科学研究, 做到教学相长。

3.4 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普遍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通常情况下, 形成性评估在总的教学评估成绩中的比例不太高。那么现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就应该加大形成性评估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说对大学英语的评估应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知识面、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完成小组活动的合作态度和效果、完成学习任务的展示等方面的考察 (刘友桂, 2008) 。另外, 还要注意到, 由于学生的层次水平不尽相同, 在进行形成性评估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分成个人和小组两大类来进行项目安排, 这样在小组合作中, 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焦虑情绪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可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很多高校都已经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识教育, 会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方法及人文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 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转变教学观念, 来努力提高通识水平, 尽快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 以促进大学英语的通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83—91.

[2]金艳.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价体系[A].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64.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刘友桂.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时代文学, 2008 (3) .

[5]张汝德.语言·文字·文化漫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5) .

篇4: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内涵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育生态学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翻译自英文General Education,所以有时也会被译成“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英国教育学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提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打开心灵,纠正它、净化它,让它能认识、消化、掌握、统治、使用其知识,给予它控制其才能的力量,具有应用性、灵活性,方法、批评的准确性,聪慧,谋略,举止,流利的口才。换言之,通识教育所追求的是“全人”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受教育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方向的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通识教育覆盖面广,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三大方面,但通识教育所强调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都能够互相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按照教育生态学观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是一个以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由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及其相应的教学环境组成。其中,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教学的规范环境是指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符合教学群体需求期望的教学规范、教学态度和价值观,也指教学要求、评估标准、课程的设置目标、教学理念、师生的认知观等。教学主体(学生、教师等)和教学环境(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它是一个蕴含着深刻的通识教育内涵的,以语言基础课程为中心,以普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世界文化知识为目标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

三、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和功能都显示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这些目标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者将会发生内在的联系。这些目标因子相互关联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整体,成为完整统一的目标体系。这个逻辑关系就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仅仅这样还不够,大学英语教学还要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同时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倡导学习者发掘自我内涵、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目标实际上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1.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对教学资源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接受,而没有对教学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分解与吸收,就谈不上之后协助、配合教师对教学的生态资源进行再生产。大学英语教学极力倡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吸收和分解教学资源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思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不仅是例如刺激反应活动的一般大脑活动,而且是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英语学习的诀窍在于各种认知策略和学习形式的交替使用和有效调和。无论是在大脑将要抑制时及时地变换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策略的创造,都需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被学习者迁移到其他任何学科和领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者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真正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通识教育内涵,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有效学习的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

2. 大学英语教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包容性,能拓展学习者的视野

教育生态学认为处于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也是开放的,不断与系统内部各因子以及系统外部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换转移。正是这种交换和转移使得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生机勃发,而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即学生,也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的滋养,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一致。大学英语涉及众多的社会知识、世界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教学材料覆盖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日常知识、科普常识等,在提高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学习者同时也汲取了众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将学习者带入了其他的学科领域,激发其对本专业以外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探索,帮助其建立宽厚的知识结构。文科专业的学习者通过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报道,可以弥补其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而理工科的学习者通过阅读人文社会方面的英语文章可以拓展其人文视野和思考深度。在挖掘专业领域才能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从知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习者全面看待学科知识,理解专业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关系,能够灵活地学习,发现知识,创新思维。通识教育强调受教育者用包容豁达的眼光看待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感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氛围,相异的文化氛围会引起误解和隔阂。多学一种语言,就是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视角,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大学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言语表达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系统、有步骤地将英语国家的民族价值观、时间观、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展示给学习者。高校通识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大学英语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最终能公平地、包容地看待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摆脱狭隘自大、故步自封或者自卑崇洋、妄自菲薄的心理,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定是能和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采纳他人的正确观点,发现自己观点中的缺点,或者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相较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以听说课程为例,目前广泛采用的互动教学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都强调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融合,学习者所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上的进步,还有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综合归纳不同观点的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所在。

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方式体现着人文关怀

大学英语教学是生态化的教学,其评价方式也是生态化和多元化的。所谓生态化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是指适当选择诊断性方式、终结性方式、形成性方式和其他评价方式分别进行组合,并形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组织评价活动。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估方式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生态化的评估方式,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每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绩,而不以终结性测试的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为例,这些课程的评价尊重价值多元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多元化,比如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学习者之间的互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的记录、网上自主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这样的评估方式使学习者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学期终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生态化的评价方式还将教师外部评价与学生内部自评相结合。传统评价方式要么侧重外部的评价,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要么侧重学生自我评价,忽视外部的评价,结果都有失偏颇。事实上,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学广泛采用的生态化的评价方式体现着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关怀,通识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将“人”一步一步培养成为“全人”,其首要目的不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而是强调受教育者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自我和发掘自身的潜力,强调人发展的过程性。

四、小结

以教学生态学的观点看来,通识教育的内涵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大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承担大学通识教育的责任。目前部分高校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将极大地削弱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功能。虽然英语的工具性是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直接动机,但完全抛开语言的文化性而谈语言的工具性,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因为ESP中如计算机英语、会计英语、法律英语等,其本质还是专业教育。仅注重语言的工具性,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语言不再是承载着广博的文化和丰富的世界知识,而是被局限在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者则少了一条了解不同专业学科知识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忽视大学英语这块阵地,再想有效开展高校通识教育的工作难度将会增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2]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篇5: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教育主要由“二个阶段”、“三大板块”构成。从教育过程看,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阶段,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为专修教育。从课程结构看,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反映基本素质要求的通识课、满足学位申请要求的专业必修课和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自由选修课。目前哈佛核心课程包括6大类(外国文化,历史学A、B,文学和艺术A、B、C,道德推理,自然科学A、B,社会分析)、11个领域。该课程模式规定,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 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理念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其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人文、社科、科学基础知识学习,而且还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间的联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实行核心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把个人培养成既是某一特殊职业的专家,又是自由人和公民。

所以,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于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的理念:让每一位哈佛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成为有教养的人。

篇6: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校长推荐】 @林建华

推荐书目:《五千年犹太文明史》

作者:[英]马丁·吉尔伯特著,蔡永良,袁冰洁译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犹太民族是很独特的。几千年来,一直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压迫和丑化,被迫迁徙四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难以企及的贡献。是什么使他们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保持认同、创造辉煌?

推荐书目:《大数据时代》

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年3月,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把大数据看作是“未来的石油”,要增强收集、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的能力。在国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2012年9月建立了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信息和数据科学的优秀学者。随后,很多大学都开始关注海量数据及相关的学术问题。

海量数据科学和相关产业才刚刚起步,但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令人刮目,我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够进入到这个新的领域,能够在海量数据中遨游搏击。

【教授推荐】 @徐岱 传媒学院教授

《寻找家园》、《希望的理由》、《花园:谈人之为人》

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并且由此而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这对于年轻人很有意义。@李恒威 人文学院教授

《老子的智慧》:了解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精神境界。《西方的智慧》:文笔简易晓畅,一书在手,尽览西方千年智慧。《中国哲学简史》:一本了解中国哲学风格的好书。@史晋川 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借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教授等人的评论作为推荐理由:本书作者探索的不单纯是社会经济生活,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探索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有助于人们通过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来增进对周遭世界的理解。本书有故事,有理论,有案例,有分析,语言生动,文字流畅,以问答式的方式展开阐述,挑战你的思维,提升你的思想,是一本写给大学生的最好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汪维辉 人文学院教授

《世说新语》:这是古书中最有趣味的一部,篇幅不大,但是回味无穷,“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所谓“魏晋风度”,书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吕叔湘语)。在欣赏书中人物之美、语言之美、自然之美的同时,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情趣陶冶有潜移默化之功。是医治当代社会功利病的一剂良药。

@叶航 经济学院教授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本书作者系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说,贝克尔“把传统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展到包括非市场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广阔领域”。而该书则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这一思想,即“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思考,快与慢》:本书作者系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说,“传统上,经济理论依赖于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的行为由自利的动机控制并且人们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但实验结果表明,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假定需要修订,在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地带展开的现代研究已经表明,某些概念如有限理性、有限自利和有限克制,是经济现象范畴后面的重要因素”。而该书则集中体现了卡尼曼的这一思想,即“人类的行为并非像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是完全理性或自利的”。

《行为经济学》:与国内外现存的所有《行为经济学》教科书不同,威尔金森的《行为经济学》将行为经济学这一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最新领域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与革命作了系统和全面的阐释。该书不但涉及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在行为经济学中的跨学科应用,而且配有大量的案例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邵培仁 传媒学院教授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该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它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群体的传统认识,以生动流畅语言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将群体的时代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异而敬佩。

@李岩 传媒学院教授

《卡拉马左夫兄弟》:了解人的善良和丑恶,爱与恨,包容与惩罚。

《规训与惩罚》:了解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规训中,微观权力如何操作“惩罚”产生效果。

《娱乐至死》:学会一种思考方法,用这种方法审视大众传媒。@邢以群 管理学院教授

《人生十论》:钱穆是现代历史学家,中国国学大师。《人生十论》是钱穆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稿,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全书分为三辑,分别是“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娓娓道来。阅读此书,对于加深对人生的理解大有裨益。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该书出版于1966年,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德鲁克在该书中提出的观点,四十多年来一直指导着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该书已经成为世界上众多管理者的必读书籍。该书共分七章,前五章主要讲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最后两章讲的是管理者如何做决策。其中的时间管理和决策要义,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很大指导意义。

《驾驭变化的世界》:该书是美国企业界培训企业家新思维的一部著作,它对企业家如何面对多变的环境,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不可预测的未来稳操胜券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问题、解决方案、未来。

@朱婉儿 医学院教授

《超越自卑》:在强者如林的群体中,曾经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可能被颠覆,这时候就有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情况在浙大学生中也存在,这本书也许可以告诉你如何来超越自卑。《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死亡恐惧是很多心理问题的原因,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幸福、治愈与提升》:学会用积极的方法让自己幸福。@马博森 外语学院教授

《老人与海》对于大学生如何深刻地认识世界,领悟爱情,学会感恩,聚集智慧,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吴秀明 人文学院教授 @吴雪萍 教育学院教授

《南渡北归》:吴秀明说,这部书用小说的笔法,纪实的形式,历史地再现了20世纪大师级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情感历程与学术精神,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而又不胜唏嘘。吴雪萍认为这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它集中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责任和担当。

@景乃权 经济学院副教授

篇7: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

同学们,我们学校给大家设立有通识课,通识课包括哪些课程呢?包括人文类课程、信息类课程、外语类课程、写作知识、硬笔书法、文体课程等。是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设立通识课呢?很多反映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调查报告都说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第一位要求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些单位甚至以大学生是否具有某些具体技能来判断他的专业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设置通识课程是否与社会的要求不合呢?其实,这是一个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因他们单位的岗位设置,因时而异。大学如果办成某一个或一类的岗前培训机构,它的人才出路就非常窄,人才所能承担的责任就非常局部,就不是大学,甚至连职业学院也不是了。大学承担的是教育兴国的责任。只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才能生存。

谈到这里,我就要大家思考一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这种观念从大学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占有统治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大学生存和发展之道。我校的办学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定位,体现了教育对社会负责,推动了学校面向社会实际开展学术研究,推动了知识创新,是推动各种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巨大动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体现了教育对学生的负责,体现了满足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愿望的用心。

安德鲁·卡内基曾经说过:“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虽说卡内基的话不无夸张之处,但它充分说明这位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那么今天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需要大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呢?

实例: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选拔学生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学习成绩优秀;二是社会实践丰富;三是最好是学生党员或是学生干部;四是有良好的外语功底,不少学生必须精通二门外语;

上海建工集团: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其次是专业对口、素质好;再次是组织能力强、实践丰富;

联想集团:坚持两大标准“选才”,一是对公司核心价值的认同;二是“人岗匹配”,即能否适应岗位的需求;

诺华制药:七大核心能力——创新、团队协作、领导艺术、顾客为本、变革发展、沟通技巧、注重实效;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语、计算机、活动能力突出;

IBM:第一个是pride(自豪感),第二个是innovation(创新),第三个是 flexibility(灵活性),第四个是高绩效文化(贡献及工作热情);

英特尔集团:除了专业和语言的基本要求外,“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是非常看重的因素;

西门子:“诚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人标准;

日本名企SMC:制造业白领蓝领差别不大,肯于吃苦最重要;

多维集团公司总经理王靖飞说:我们更看重大学生的有两点,一个是他们的自信;第二是学习能力。自信的表现是什么呢,是他敢于承受这种责任和压力,因为到每一个企业,都会给他们一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承受,不愿意去接受这种责任的挑战,那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首先看中的是自信。第二是他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适应企业,需要学习力,就是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马上能够适应企业和工作。

著名企业家吴先红先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六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树立“从我做起”的当代大学生使命感,恪守诚信原则。第二,要具备健全、健康的心智。即“大度和宽容”,“有积极的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具备双赢的思维”,“善于反省”和“不固执,不保守”。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第四,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以学为乐。第五,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最后,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正确的职业态度。

„„

从以上一些企业和企业家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虽然由于各自企业的背景会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但我们还是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概括来看应该有以下方面: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希望大学生要讲诚信,对企业对同事对上级都要讲诚信。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做事缺少责任心的大学生企业不会欢迎。要有职业道德,工作中要有敬业精神,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对同事要尊重和关心,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有起码的社会公德。

2、要有肯吃苦的精神。有些大学生到企业后被安排在车间一线工作,就非常不满意,原因是太累,人家40、50岁的人都在干的活他们天天喊干不动,这样的学生企业绝对不欢迎,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多高的文凭。

3、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企业的工作几乎没有单凭一个人就可以干成的,需要多部门多工种的合作,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沟通和合作,轻则影响你个人工作的完成,严重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如有一家企业派出一个三人小组赴国外一家企业谈判引进项目,其中有一位是某名牌大学高材生,知识和技术都不错,但是在谈判中就是无法与另外两位意见统一,并且

固执己见,甚至一意孤行,结果外方认为这家企业不可靠,导致谈判失败。

4、要有必须的一技之长。一定的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其基本技能都没有,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基本不能做,这样的学生企业肯定不欢迎。企业希望一个人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且有不断扩展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5、要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企业的发展要靠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员工,就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会不惜代价争取这样的员工,留住他们重用他们。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专家詹姆斯.希尔曼多年潜心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用人之道,惊讶地发现有13种人是世界500强企业最讨厌也是坚决不用之人。

1.没有创意的鹦鹉;

2.无法与人合作的荒野之狼;

3.缺乏适应力的恐龙;

4.浪费金钱的流水;

5.不愿沟通的贝类;

6.不注重资讯汇集的白纸;

7.没有礼貌的海盗;

8.只会妒忌的孤猿;

9.没有知识的小孩;

10.不重视健康的幽灵;

11.过于慎重消极的岩石;

12.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13.自我设限的家畜。

当前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我们学校为大家设置人文类课程的目的是让我校学生有更深远的发展前景。中国要带领世界前进,必须培养大批有开阔眼界的人才,学习六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精神文明成果殊途同归,各民族各地区再发展中逐步融合的趋势,为承担我国的历史责任,为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创造更大空间。

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包括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丰富的内容,学好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怎么能不欢迎?我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适应我国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需求,适应在我国境内的外资、合资企业对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投资的需求。我校开设的写作基础、硬笔书法等课程,不但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还能生动的展示学生的优秀素质。

事实表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路越走越宽。一个人在社会上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少之又少。希望仅仅凭借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取一份好工作的想法,在多数情况下行不通。当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你面前的机会之多是你无法想象的。自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把握机会的最重要条件。同学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认真学习通史课,可以展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比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受企业欢迎。

讨论题:、大学开设通史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专业课与通史课相辅相成的关系?、通史课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作用?

篇8: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目标

2007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该《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调整、修改和补充, 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培养目标上深入推行改革, 培养目标要包含知识技能和运用发散能力等多个层面, 强调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因此, 目前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挑战与新的机遇。大学英语教学融合通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作为公共科目, 大学英语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备、学时和学习氛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多数高等院校把英语教学当作纯语言技能的工具型培训, 只是单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以便通过各种考试, 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够全面, 在发展潜力上存在不足。尽管运用了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听力课。许多大学生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 几乎把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外语上, 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英语词汇, 大搞题海战术, 有小部分学生幸运过关。且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无法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不仅如此, 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还与其他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脱节。二是学生大多对语言要点进行分类或强制式机械记忆, 从而割裂了语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关系, 把词汇、表达方式与汉语对应起来识记, 忽略其语法范畴知识和语篇情景意义。

在课堂上, 学生不能用学过的、语义上相互连贯的词和表达式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更不能依据英文语篇的形与义的衔接与连贯规律再现原文的主要内容。词汇英汉对应式的记忆方式, 导致语言应用中的“硬译”现象, 出现中式英语。学生缺乏必要的巩固和内化语言知识的交际环境。除了课堂之外, 学生很少有应用英语的机会。学生依赖的课堂英语交际机会十分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他们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知识和此背景下的高校生活。这样就造成课堂上语言教材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背景知识的交际语境不协调。其结果充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主题交际和写作中。在英语口语训练中, 学生谈论的范围有限。了解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知识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 很系统、很熟悉, 但专业性太强, 需要大量的术语和逻辑较强的语篇结构, 学生无法表达;另一方面, 对每天通过不同的汉语媒体了解的社会和自己熟知的校园生活, 无法从“英汉对照”的词汇库中灵活地调用, 致使学生的英语成为典型的“哑巴英语”。

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最早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 他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 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共同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它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使得学生在生活、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enry Rosovsky曾经说过,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导学生将来生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 不在于训练优秀的律师、医生或工程师, 而在培养一个有能力有教养的人。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 因为在成为一个律师或医生之前, 这个学生必须先是一个人, 一个受过教育、有能力而且明理的人。如果大学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学生就会成为有能力而且明理的律师或医生。而一个成功的律师或医生, 如果没有经过全人教育的洗礼, 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脑袋里塞满资料的机器, 没有思考的能力, 无法把握原则, 明辨是非, 更没有办法应付多元的价值观及未来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及我国的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 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随之转变。此外,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 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 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三、大学英语教学融合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通识教育”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同话题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当下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主体, 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将英语语言学习和英语国家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其目的是要塑造和培养既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又具备广泛的英语相关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通识教育的使命。因为, 在外语学习的初期, 语言知识几乎是百分之百, 百科知识却近乎于零。随着学习的深入, 语言知识逐渐减少, 百科知识逐渐增加。最后, 百科知识取代语言知识, 占据了主要地位。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已到达较高阶段, 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在输入中不断增加百科知识, 是一个随时要关注的问题。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最可怕的是接触百科知识为零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会让学习者感到在智力上受到侮辱, 因而丧失语言学习的内在动力,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宗旨应该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与优雅气质的人。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

四、结束语

现行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我们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一方面, 《教学要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技能、文化和交际, 即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并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最终目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实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体现在诸多方面, 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教学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 除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 还应担负起贯彻通识教育内容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澳新旅游注意事项下一篇:2024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网络知识竞赛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