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礼仪教育

2024-05-02

大学礼仪教育(精选6篇)

篇1:大学礼仪教育

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教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人在大学当中的应该做的的三件事情:显明自己原本就具有的清明德行;推己及人,是他人能够革旧从新,显明他们本身具有的清明德行;最后把上面两项要求身体力行,已达到至高至上的结果。虽然此大学不同与彼大学,但其教书育人,使人为善的性格始终不曾变化。但当今当的大学教育由于礼仪教育的缺乏,使其根本宗旨无法得到真正的体现和贯彻,也影响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 文化中的“礼”。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作为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但是在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很多人将中国的的的落后归根为文化上的落后,特别是封建礼教的落后,于是传统的礼也伴随着封建制度一并被全盘否定。

二. 大学礼仪教育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校内行为上的不雅和校外能力上的缺乏。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各种不雅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求近路而践踏草坪,在校内的墙上和课桌上大肆涂鸦,学生见了老是不理不睬,上课迟到,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以上的各种现象无不反映出大学生素质的低下,而素质恰恰是一个人礼仪水平外在表现。

与此同时,当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时,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素质期望与大学生的实际

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差距。部分同学表现出了很多不良的礼仪现象:自我约束力差,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诚信,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嫉妒与冷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主要体现出了大学生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协调,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效果之间的脱节。与此同时,礼仪素质的诸要素发展也不均衡。

大学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更是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那为什么当前那些语言不优美,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却经常发生?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传统礼仪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社会以书院为场所,四书五经为载体,大力的弘扬和倡导礼仪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礼仪教育不断的传承并深入到广大人民当中,被整个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但到了中国近代,国人把中国的落后和愚昧归结为封建文化的荼毒,对其进行了全盘的摒弃,儒家学说更是成了吃人的礼教,众多的知识分子纷纷与其划清界限。虽然这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民主启蒙运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那场运动对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负面作用,传统礼仪不再是通行的准则,传统的礼仪教育在学校里被弃置。在很长一段时间礼,传统文化饱受偏见与排斥, 人们重理轻文, 重才轻德,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年轻人渴求张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面对日渐增大的社会生存压力, 大学生们更关心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的获得,以求增添未来职业竞争的砝码,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忽视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2.道德规范的错位与缺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生活日益走上现代化和多元化,传统礼仪表现出一元化的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造成在若干领域道德规范的缺位。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以小农的自然经济为主,没有过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北引入中国才30年左右,旧的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真空”和“无序”状态,再加上国外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完全稳定,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

3.出了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人自身修养也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礼仪水平。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基础场所,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庭不注意从小对孩子进行道德和基本礼仪行为的培养,使孩子错过接受礼仪教育的最佳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个别家长自身的礼仪修养水平不高,日常生活中无法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率,加之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另外学生本人的意志力不强,抵抗不良因素的意识不高,往往把一些不讲礼仪的行为认为是个性的表现,也影响着个人礼仪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认识自我,知书达理。一方面具备礼仪知识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良好的礼仪修养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良好的礼仪修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多元吸收,知书达理。大学的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复合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博采众长,而文化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大学生的人生规划与社会责任也要求大学生以礼待人,知书达理。随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讲文明,行礼仪不将成为一个文明社会的象征。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只有

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水平,才能在学习中、工作中和生活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提高大学生给的礼仪修养水平,首先要依托与校园本身优势。学校在社会化中的主要作用是把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历代所积累的的知识技能传给下一代。因此,把礼仪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礼仪教育还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 结果, 礼仪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 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教材无疑是当代学校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最主要的载体。缺乏良好的教材是当代学校不能有效进行传统礼仪教育的一个要原因。遍观当前的礼仪教育的教材市场,大都是一家之言,虽然市场需求比较旺盛,但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形成专业教材体系,可选择性少、质量不高严重制约高校的礼仪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完整的礼仪体系,这应当是我们进行礼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在教材编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合理的剔除相关的不合理的、消极的礼仪因素,并且与时俱进,添加礼仪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形式和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为了对外交流和自我完善而吸收的国外优秀的礼仪因素。

3.在大学开展礼仪教育,必须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维立体体系。在国外的礼仪教育实例中行,出了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里一家教育的重要力量。新加坡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家庭礼仪教育, 注重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作用。制定详细的家庭守则, 提倡以家庭为单位保持传统美德。与我国部分家庭纵容乃至赞赏下一代的失礼行为相反, 他们对于下一代的行为严格约束, 新加坡在家庭教育中时时强调要为他人着想, 教育小孩在玩耍时不得大声喧哗, 看电视也要注意音量调小以免影响他人。家庭教育往往可以从及其频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 使孩子得到较好的教育。另外, 他们也很重视社会礼仪环境的优化,新加坡严禁一切色情暴力得书刊杂志出版, 强调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约束;韩国则时常在电视台播放以礼仪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并号召家庭成员共同收看。社会可以利用其强大舆论优势,为大学生礼仪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三者不但要各自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应该建立相互的沟通交流机制,全方位的为学生创造礼仪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

4.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要注重行知结合,注重在实践中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在行知分离。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却全忘了。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当尽可能的创造礼仪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把礼仪有理论抽象走向实际行动,这也是开展礼仪教育的初衷。

5.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当中开展礼仪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优势。礼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内涵, 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 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 鼓励教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 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 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咨询等方式, 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 健全其人格。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更多的在文化领域展开。如何建立起强势的本为文化是民族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其发扬光大,对于本为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掌握身体力行优秀的礼仪文化将大大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篇2:大学礼仪教育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词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 古以来就非常 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 不学礼,无以 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 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因为,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个体的角度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大至行为放浪等。这一变化令人瞠目,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乃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明建设乃至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课题。

一、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的关系

1、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起点。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普罗提诺曾经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质。”但是, 在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对矛盾中,我们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礼仪形式的重要作用。正如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约翰所说的那样: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 它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无论什么事情,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离开了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抽象道德理论和思想是空洞和无用的。所以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和道德情操 的起点。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 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就不可能产生积 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2、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礼仪自古以来就被用来为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古人学礼的目的有三: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便是其中的第一目的。而良好的性情修养就是一种良好心理的体现,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表现为有理性,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中理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加之青年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拳头挥向同学之后往往很懊悔,当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礼仪学习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孔子曰:“克己复礼”意即克制自己,崇尚礼仪。孔子的“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都是培养人的理性。良好的礼 风范是在克制并渐渐消除 自己不良的习性、欲望,天长日久磨炼形成,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3、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礼仪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礼仪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 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 这对大学生而言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 ”, 否则他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格, 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 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任何一个人的成功, 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与协作。而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就必须首先帮助别人, 善结良缘, 助人即助己”,这是一条黄金规则。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每年都要公布400位巨富的排行榜。这400位巨富各式各样的 人都有,然而, 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点:优秀的人格素质。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总结了40余名诺贝尔奖得主,发现他们在儿童时期的智商大都为中等或中偏上,并非神童,后天的成才主要取决于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关学者认为,21世纪, 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对人才的选择主要看其人格素质的优劣。由此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三本护照 ,即学术方面的、职业方面的和人格素质方面的。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当前高技术化、竞争激烈和人际互动频繁的社会需要。而礼仪正是塑造高品质、高素质人格的重要途径。

4、礼仪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 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礼仪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社会,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的今天,我们的礼仪也正日益与国际接轨,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能够按照标准的礼仪规范站、坐、行、打接电话、掌握办公礼仪、会谈礼仪、庆典礼仪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良好的礼仪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礼仪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员必备的知识,也 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礼仪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 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礼仪考题, 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金利来公司的曾宪梓先生在招聘员工进行面试时, 看其能否将放在门口地上的苕帚捡起放好,日本一些 企业让新员工打扫厕所等。

二、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途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何让中华民族祟礼、尚礼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针对目前校园的文明现状,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校园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 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礼仪教育, 以实现“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仪教育包括“道德修养”、“礼仪心理”、礼仪史”、礼仪常规”等内容,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 什么”、“怎 么办 ”,做到既明“礼”又懂“仪”。

2、以身立教、见贤思齐。从教师做起, 以身做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 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 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3、立于礼,成于乐。古代教育家孔子说: 立于礼, 成于乐。他认为“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所指的“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等。所以我们在礼仪教育中可以开展知识竞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开展辩论、演 讲、小品表演等,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还可能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名人处世的轶事;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等,学校如有礼仪活动可让学生的礼仪社团来策划、组织、参与, 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在艺术化的气氛中实现礼仪教育, 并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仪活动, 促进校园崇尚礼仪风气更浓烈。

三、开设礼仪课程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礼仪课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它会比思想品德课更受学生欢迎, 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虽然二者都是讲一些行为规范,但思想品德课往往被看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礼仪则是从职业素质的高度,从塑造个人形象着手,与学生的前途 命运、切身利益、未来的工作实际需要直接联系起来, 当学生切实意识到个体形象在求职、工作、人生中的重要意义, 他们对礼仪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内心境界的追求, 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断拓展自我知识领域, 全面完善自我形象。这样, 就可以寓德育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制定必要的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3: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求。

中国是礼仪之邦, 注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礼仪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过程, 礼仪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形态的形成与重构的重要因素。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大学生更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推动者和创造者, 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楷模。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 同时也影响到团体甚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交往水平和行为礼仪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出大学生社交礼仪与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 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大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同事和领导打交道,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注意自我形象塑造等。

2. 礼仪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他们非常渴望友谊, 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 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目前, 有不少大学生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 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障碍。让大学生学习礼仪, 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社交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心, 降低挫折率, 能够缓解或避免交际活动中某些不必要的情感障碍和尴尬等。这样,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礼仪具有道德功能, 礼仪道德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良好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形成, 使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符合礼仪道德要求的范围内。前些年,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 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 从小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升学考试, 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急功近利上面, 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能考入大学的学生, 小学至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成绩优良, 受到家长、教师、同学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偏爱和包容, 学习好的优点容易掩盖失礼的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 降低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同时也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更大的压力。而到了大学,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 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 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礼仪本身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 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 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 来指导他们的思想意识, 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言行一致”,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行为规范, 即按照要求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 通过律己, 达到敬人的效果。我们知道,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以说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是人们判别善与恶的基本尺度, 也是人们选择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而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是道德的具体表现, 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它更注重一个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外化。

1. 加强礼仪教育维护自身形象。

现代人对个人形象十分在意,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学习礼仪, 应用礼仪, 自然会塑造出完美的自我形象。在某些情况下, 大学生个人形象, 常常被等同于大学生群体形象, 甚至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大学生注重维护个人形象, 实际上也是在维护大学生的群体形象, 维护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2. 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某礼仪专家讲过:

教养体现于细节, 细节展现素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正是他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 如果他在这些方面表现的中规中矩, 其自身素质就会获得肯定的评价, 反之, 则会得到否定的评价。当代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就应该认认真真地从礼仪的学习与应用着手。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 学校制订礼仪规范, 将礼仪渗入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常识, 在新生入校之初,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形成对礼仪的初步认识, 并将礼仪表现作为诸如奖学金等各项评定的内容之一。

2. 教师为人师表, 塑自我形象。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关注和评论, 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 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 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 尊重爱护学生, 服饰整齐, 举止大方, 行为?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

3. 开设礼仪课程及礼仪培训。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设礼仪教育课。如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日常礼仪》课程, 为毕业生开设《求职礼仪》、《面试礼仪》、《商务礼仪》等, 使礼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不仅做到知礼, 并有能力用“礼”走向成功。

4. 培养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的习惯, 增强文化底蕴, %知书才能达礼。

书读得多了, 懂得的礼数才有可能多。适当的阅读一些文化方面的经典作品, 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礼仪内涵, 而且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 随时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知书达礼的同时成为人群中的亮点。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礼仪失范的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使不文明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另外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总之, 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就能凭它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加强礼仪教育,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使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 是继承祖国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 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出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采用模拟训练与角色扮演, 加强礼仪训练, 日常生活细节养成良好礼仪习惯等。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陆文泽, 王静.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研究, 2009, (8) :15-16.

[2]鲍作臣, 康齐力, 赵蕾.医学生礼仪教育心理诉求及对策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8, 5 (3) :61-62.

[3]王琤.大学礼仪建设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12) :57-58.

[4]赵秉昊, 杨淑玲.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6.

篇4:大学礼仪教育

关键词:西方礼仪教育;大学生;功能;缺陷;借鉴

一、西方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渗透自由平等观念的功能。西方礼仪渗透了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这对西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主动性。由于西方的宗教色彩浓厚,教师要把礼仪教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慢慢实现学生对礼仪价值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理解。

(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公民普遍性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举止的准则就成为符合社会上大多数公民意志的习俗化、惯性化的礼仪规范。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重要,并且被认为是和上帝接触的前提,只有礼仪规范得体的人才可以接近上帝。因此,西方礼仪教育有利于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三)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在西方国家的礼仪教育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教授“礼仪”的知识和规范时,老师会给每一位同学机会,让他表达自己心目中的“礼仪”,然后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介绍。西方这种灵活多样的、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礼仪常识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与肯定的。

西方礼仪教育还有许多功能,我们要借鉴西方礼仪中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大学生礼仪教育吸收优秀礼仪文化知识。

二、西方礼仪教育的缺陷

西方礼仪是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不平等礼仪教育制度的要求。法兰克王国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罗马教会在西欧统治地位的巩固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宫廷礼仪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法兰克国王的《撒利法典》规定:土地归封建主所有,而普通百姓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主的农奴。当时社会把人划分为僧侣、贵族、市民三等,并对三个等级的服饰、生活方式和礼仪等都做了不同的规定。如衣服的颜色、款式规定的十分详细:非贵族不得穿金戴银,不能穿丝绒、毛皮衣服;农民只能穿黑色、灰色两色;贵族可以追求华美。这种礼仪不平等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平等”更是一种贵族平民阶级在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的延续。

在西方礼仪教育内容中,先进观念的提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但是这种“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却被少数特权阶级所掌握,没有真正的得到普及与运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自由”和“平等”意识显得过于虚假与卖弄。西方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发生了扭曲,这是资产阶级社会性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三、对西方礼仪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借鉴

(一)对西方礼仪内容的借鉴

英国礼仪教育要求绅士礼仪要做到“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力,使自己能够博得朋友的好评,使那些与自己交谈的人感到安逸和高兴”,“要按照个人的地位身份保持敬重与距离”,“举止更有丈夫气概”,“谈吐更能镇定自若。”

法国在学校礼仪教育方面,要求学生“与他人交往,要怀着博爱之心,对他人怀有一种感激和同情心。尊重、理解友情,有知心朋友,相互鼓励,相互提高。礼仪内容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立场,理解各种看法和思维方式,树立谦虚好学的宽阔胸怀。”

德国人特别强调日常礼仪,衣着并不花哨时髦,但是绝对干净、整洁,庄重、朴素。约会见面必须提前邀请,并且准时参加。在日常生活中若有随地吐痰扔垃圾、上公共厕所不冲水、过马路闯红灯等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美国人崇尚“实用主义”,非常讲礼貌,在公共场所就坐,一般都让长者或妇女坐在右边,走路时则让他们在左边。各种活动都要按时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美国人与人交往时,惯于实事求是、坦率直言,往往不讲情面,按章办事。

西方礼仪崇尚“科学健康”、“简单实效”,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先进的思想观念,也是国际社会所崇尚的礼仪标准。西方礼仪的思想与我国的现实国情还有一定的差距,某些西方礼仪并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比如“基督教绅士”礼仪就带有很浓厚的神学思想;还有些礼仪原则并不适合中国人传统思想观念,比如“亲面礼”、“拥抱礼”等,但是西方礼仪中的先进思想和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大学生礼仪教育去学习、借鉴和吸收的。

(二)对西方礼仪教育方法的借鉴

英国的绅士教育方法。一是榜样示范。洛克认为,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要为儿童树立榜样。二是反复练习。洛克认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三是强调心育。洛克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苛责举止上不周到的地方,因为一切谈吐中的文雅和外表上的礼仪,都是到了时候自然就会来到来的。

美国的渗透公民教育的方法。美国的公民教育是为学生参与公共的民主生活做准备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热爱祖国、了解国家政治体制、了解民主制度、继承美国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具有良好伦理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的。美国的公民教育推崇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平等和自由、民主。他们会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对于利己利他、暴力等现实性问题,他们会进行和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

西方礼仪教育的方法虽然受到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但是同样还有一些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吸收的。融合西方礼仪先进的思想和合理的教育方法,学习西方礼仪的教育方式,认真研究其中的合理成分,抛弃不适合我国国情发展和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西方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看到西方礼仪教育的不足之处。但是更多的我们要抱着诚恳学习的态度去吸收借鉴西方礼仪教育的优秀礼仪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明哲.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J].改革与开放,2009,(7).

篇5: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礼仪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程立

(市教073班 1446070305)

摘要:何为礼仪?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何影响?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在礼仪修养的不足之处,分析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提出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可行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主要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几个部分的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我们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

一、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

大学生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拥有高素质的一类人。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相当一部分人从温文尔雅的社会精英滑落到被某些文章称之为“丑陋的大学生”,这一变化令人瞠目,大学生这些行为,被人形象的称为“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

全国各个高校都制定系统的大学生行为规范,许多学校甚至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但这种管理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我们在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公共场合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摔酒瓶、讲粗话、乱扔果屑纸条等。这些本不该有的现象,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

大学生的这些不文明行为,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总是在说大学生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做什么,究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学生究竟应该或者说可以得到什么却没有多少大学生了解。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出了许多年,但是似乎只有在进入大学后,即将面对找工作了,我们才发现素质教育的作用,许多大学生也都是在大学里才发现个人素质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里更好的做好素质教育呢?

二、礼仪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一次被采访到下列问题:“如果让你离开你的办公大楼,您还可能创办出如此奇迹的公司吗?”他回答如下:“当然可以。不过,得让我挑选出100名员工带走。”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其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终其原因,主要是个人素质达不到企业的需求。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

洛克认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礼仪修养,首先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为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塑造好自我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娴熟于礼仪,尊重并爱护学生,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言行举止,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时代是礼仪理性的升华阶段,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交意识和自尊意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但是却容易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自然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使学生较为系统的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系统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对礼仪的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动机,鼓励学生勇于交往,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的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最终使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沙龙、各类文体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处世,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通过网站、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媒介介绍名人修身轶事,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通过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评选,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引起大家共鸣,不断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制定相应的校园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礼仪实践经验,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知书达礼的“礼仪之民”。

参考文献:

[1] 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42-44

[2] 王新峰.基础文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3):281-283

篇6:关于现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

摘要: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我认为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的表率很有必要。从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探讨

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混合使用。但严格说,三者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貌,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礼节,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越高,礼仪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现代大学生,首先必须明确,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做人根本,它反映了礼的高境界追求。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

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道德。可见,礼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何等重要。如何使大学生懂礼知礼,提高其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重视道德是做人之本,知道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倡导学好、用好文明健康的礼仪风范,才能将之固化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首先,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例如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应该穿着得体,带点礼物,用尊敬的语言问候老人。我们把穿着得体、尊敬老人、问候语言固化成为良好习惯,得到社会认可推广,就会变成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可能很快认识到对方的道德品质如何,因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际交往最先感受到的是对方的礼貌与礼节,当我们运用的是规范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礼仪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交往的良好基础。可见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

再者,礼仪教育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相应的礼仪规则。在现代社会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只有把法律的“禁恶”、“他律”与礼仪的“倡善”、“自律”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身心和谐,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

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风范的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二、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高校教师礼仪修养,为学生提供直观榜样。

教师对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在一言一行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示范榜样。

(二)开设礼仪课程,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礼仪课程,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教授不同内容,教师要根据礼仪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就其中的两种方法加以说明:

1.案例分析法针对礼仪教学的特点,应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案例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礼仪教学影响资料,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明星或影视剧中选取。如现在很多学生喜欢“韩剧”,“韩剧”自始至终贯穿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的温暖关怀,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教师可顺势引入家庭和工作中人际协作意识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懂尊老爱幼、诚实守

信。

上一篇:户外运动高中低档品牌介绍下一篇:五老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