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从深化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体育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然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相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努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论文 篇1: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摘 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共识。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并就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通识教育 体育课 教学模式

前言

近十年来,“通识教育”的概念逐渐被中国高等教育界所认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目前大学体育教学试行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优化。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历经3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弊端。本文对我校实施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应用到体育俱乐部教学中来,不断完善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使该模式走向成熟。

1.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它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我国最早倡导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教授。大学的通识教育的关键点在“通”,是指通达、贯通、融会于一炉的意思,“识”则指见识、认识,即整合的认知。也就是说,在一个比较统一的知识体系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贯通。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大学体育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

通识教育体系涵盖的学科众多,虽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校级间的差异,但是它的数量是庞大的。哈佛大学创立的核心课程迄今为止被认为是最好的实行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涉及人文、社会、自然三个领域,分为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外国文化、道德伦理、社会分析和科学六个类别。大学体育是属于通识教育科学类中的一门学科,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也是高校全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3.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目前是我国高校正在试行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对所开设的项目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特长,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一至两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注重以人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任课老师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特长;教师由原来的授课者变为组织者和辅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强调课内外学习与锻炼的结合,重视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4.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4.1 观念的问题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措施。这几年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也很顺利。但是旧的体育观的影响很难消除,在许多人的眼中,甚至在一些学校政策的制定者的眼中,体育仅仅是工具而已,许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表面现象,没有落实到实处,学生的体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其次大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与需要非理性化,对体育课程的作用、意义的认识不深,思想与际行动存在着差异。总之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大学体育只是简单的身体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4.2 教师素质的有待提高

就目前我院教师的总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的专项业务不够专不够广;其次是专项结构不合理——体育部共有14名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田径6人、排球4人、篮球2人、乒乓球1人、健美操2人、武术1人、足球1人;最后是年龄层次没有拉开,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特别多,教师队伍年轻化。

4.3 学生选项的制约

虽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项目,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有许多学生特别喜爱的项目,无法开设。其次是部分热门的项目由于受人数的限制,许多学生未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项目;相反有的冷门项目因为选课人数未达到规定人数没办法开课。因此,在选课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课。

4.4 没能做到分层次教学

由于俱乐部教学是以一学期为一个单元,学生在两个学期的选项内容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这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带来难题,一方面是有第一学期基础的学生想学习新技术,另一方面是初学的学生想从基础学起。其次是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的不同,各单项俱乐部的教学没有快慢班,而是采用一刀切,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

4.5 俱乐部的管理须进一步完善

虽然俱乐部课外活动有专人考核,成绩的评定也有统一的标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许多学生到活动地点只打卡,不活动;第二是学生的考核次数经常与查询的次数不同;第三是对实训长时间未能完成规定学习内容和课外活动次数的学生的考核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5.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优化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许多高职院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并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根据体育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教学双方的互补优势,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5.1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与爱好,更有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优化我觉得应该从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入手。

首先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是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巩固。一方面加强宣传,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另一方面要丰富内容,不拘于形式、便于学生广泛参与同时还要提供场地、器材、课外辅导的保证。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课外活动中来。其次定期组织院、系及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既可以促进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又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最后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在体育理论课上,还要在平时的体育课上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多为体育健康知识、各种运动技术的学习方法、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竞赛规则和体育鉴赏等等以此提高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

5.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框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课堂的引导者。实行俱乐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具备良好的技能水平,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总体而言,既能体现出“通”的特点,又要体现出“专”的特点,这是由于体育科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针对我院教师目前的现状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对体育教师提出要求。首先要加强有关人文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我们向学生传授的不光体育技术,更重要的是传递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其次是进一步加强专项技术的学习;最后是具备两个以上其它项目的开课能力。

5.3 采用分层次教学

体育俱乐部教学应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两个教学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情况自由选择。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一些基础性练习,面对的对象是初选或是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提高班的教学内容多一些,难一些,面对的对象是有一定的专项基础或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都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5.4 健全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细化俱乐部的管理

5.5 合理调整俱乐部的项目布局,项目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需要和专业特点

总之,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了体育的多功能的作用,改变了那种单纯传授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注重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把育体育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教学双方的优势互补,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罗智勇.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体育科技,2006,(2).

[3]李慧林.常向丰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3).

[4]程一军.大学体育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探讨——以太极拳教学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

作者:宗寿娣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论文 篇2:

浅析通识教育的实施与大学体育教育

摘 要: 本文从深化大学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论述了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明确指出大学体育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必然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相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努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 措施

1.引言

高校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理论体系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认可。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专业知识发展。通识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方式逐步被学生及社会认可。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从三基的培养模式向三自主选课模式发展,正是通识教育实践中的先锋。

但是传统方式的教学体系依旧影响大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传统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必然会起到示范作用,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也必然直接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这些相互联系,也必然给大学课程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参考有关体育文献进行研究。

3.分析与讨论

3.1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为专业学习做准备的教育。清华大学李曼丽博士在《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一书中指出:“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任何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门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一般强大的改革思潮,成为深化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学教育,二者不可分割。

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优美情感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理智美德、提供核心知识、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教育。开设适当的通识课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开设通识课有利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2大学体育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历来作为各类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看来,必然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学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大学体育的教育过程是文化教育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训练和实践,使学生接受相关体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再次,通过一些体育活动达到精神教育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信心,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合作等品质得到完善。最后,培养与体育相关的应用型人才。大学体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性等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其修身养性、教化育人的特殊功能。

3.3大学体育在通识教育体系的作用

通识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完成的。那么,大学体育作为一门课程究竟怎样才能承担它在通识教育中应尽的责任呢?它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体育运动不仅对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活动能力和发挥人的潜力有极为明显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人的心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保持健康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明显作用。研究通识教育不能没有大学体育,实施大学体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对人体本身及其潜在力量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大学体育就会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体育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即学科门类众多,基础学科强,学科群之间互为支撑,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进行选课的优势,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大课程的“自由度”,提高办学层次和促进发展。

3.4体育教育与实施通识教育采取的措施

如何将通识教育贯彻落实到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使其对人才的培养发挥切实效用,这是在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逐渐认识到“专才”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病,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不少高校还采取相应措施对实施大学识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其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有的大学在如何实施通识教育问题上显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探索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是当务之急。

首先,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同一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科书,且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割裂;课程结构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多、基础课少,分析课多、综合课少,课程体系缺乏通识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缺乏独立个性,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扩充选修课,浓缩专业课(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文化素质修养课、生活常识课与公民教育课等,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时代,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合格公民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大学体育学科的范围也很广泛,它包括身体,心理,卫生,营养,力学,逻辑,等等。其实它就是我们所提到通识教育理论体系具体学科的体现。而且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这无不显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正向通识教育体系方向发展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诉求越来越明显,这些在先进的竞技体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优秀的职业选手背后往往是一个通识教育的团队。职业选手获得的成绩往往有更多的功劳属于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经费的增长,竞技体育的先进模式会逐步走进学校,而通识教育体系正好为这一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通识教育体系,实行素质教育改革,大学体育课程是先锋。体育课程要想向前发展离不开通识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6-17,189.

[2]肖国明.新编体育教师工作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40184—724-5.

作者:高琼

实行大学体育通识教育论文 篇3: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不良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我们实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积极开展相关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引言:大学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便是能让学生健康发展,拥有强健的体魄。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属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增强大学生体质在大学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识教育需要各科一起配合完成,而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大学体育课程。但大学生现在普遍的情况是身体素质较差,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来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大学生普遍锻炼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成长环境非常好,但就是伴随着这种物质良好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缺乏锻炼意识,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到锻炼的积极作用。甚至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一样,把体育这一科目排除在文化之外;而且父母长辈也没有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习惯,进入大学后更是缺乏锻炼意识。

2.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落后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僵化落后,现在急需要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传统模式中,教师当堂布置教学任务,学生课上完成,且体育考试中期末考试占成绩的大半,就导致大学生只临近考试积极锻炼,而忽略了利用日常时间锻炼。这种教学模式会有一系列问题,即学生对体育锻炼意识下降,不重视平常体育锻炼,把体育课程当做一门可以临阵磨枪的科目,这都不利于大学体育课程的进展。

二、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1.丰富体育通识课

教学方法是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的,老师要随机应变,不同教学情况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若有特殊情况还可以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不认为体育是门枯燥的课程,而且学生还能全方面发展。教师要教导学生用放松的心态学习体育,积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以把新的教学理念带到课堂上;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因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引用多媒体设施在体育课堂上,可以创新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相互融合,以增加体育通识可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便是激励法,如果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那么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一定物质上的奖励才是激励,一个微笑,一句表扬的话也是激励。有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基础,教师再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相结合做一定的创新,相信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就有了方向;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有弊,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2.注重师生沟通

通识教育的背景需要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而且是否有善于沟通的能力决定着你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以后的发展是有绝对的益处的;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师生之间的沟通,要想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就要有良好的师生沟通;再教育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同时,老师也需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产生的问题;若教师有良好的观察力,那么也会有全新的体育课堂。

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命令和服从不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处方式,而在平等的角度上教学便是最好的方法,师生之间尽量减少隔阂,学生有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及时提出,若学生有问题而不敢跟老师沟通会有很多负面影响,最直观的一点就是不喜欢体育课堂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就更别说潜移默化的进行通识教育了。教师要根据和同学沟通的内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也要在沟通过程中进行通识教育,创新教学理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让同学全发面发展,也能有轻松的教学氛围。

3.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习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值得被重视。体育教育可以演变为社会教育,品德教育,所以体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着重培养的,体育老师更要起带头作用,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关心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不是只关注体育成绩。

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塑造良好的品格,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在基本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体育道德精神。教师要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让学生明白体育道德培养的重要;特别是在这个人民素质高速发展的时代,体育道德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要让学生有基本的道德素养意识,例如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体育道德的新闻和事例,还可以为学生讲解奥林匹克精神,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体育,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好行为,并从内心懂得生命在于运动。

4.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傳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理所当然地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机械化学习,就很难进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学生如果在体育课堂上有自主意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体育教学改革会事半功倍,不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成人化思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的感受体育课的快乐和魅力与教师简单教授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自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实若老师静下心来听取学生的意见会发现,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或许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配合的改革。不光学生要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模式。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素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经常科学的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学生各个器官的机能,保持更美好的身体素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多挑战,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走在改革的前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创建更加完美的大学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莫菲.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成才之路,2021(08):12-13.

[2]张红亮.基于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田径,2021(04):56-57.

作者:赵冠明

上一篇:施工放样程系管理论文下一篇:国际展会和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