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2024-05-18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共8篇)

篇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要] 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从更新观念、科学安排实践的内容及形式、健全其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确保“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其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措施;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必备的专门知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缩短其社会化过程,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各院校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在尝试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实践教学的模式老套,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组织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还是带学生外出参观、要求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调查报告等传统内容,学生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均不高,导致实践教学徒有虚名;再如,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制度保障,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均直接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的实效性。为改变这一状况,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其加强改革。

二、如何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促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不可能脱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也不可能背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生存。况且“思政课”本身在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内心感悟,才能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范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

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更多关注对学生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所谓知识点的灌输,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设计各种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充分体验,唯有如此,所学理论知识才能切实转化为内在素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2.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综合考虑。

(1)人生观教育主题班会

经过高考的洗礼,同学们走进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这里并非大家梦想的乐园。一方面,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的生源高考分数较低,但同学高考前对自己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有一种失败感;加之大学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同学们抱怨最多的就是郁闷和迷茫。如何帮助大家走出困境,以昂扬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此,笔者尝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即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组织人生观主题班会,教师可做必要的指导,但不做统一要求。主题班会活动效果很好,形式上各班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内容也十分丰富,同学们或引经据典,或探讨突出的社会现象,或讲出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等。由此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使学生真正思考了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的大问题。

(2)“新老生互动”活动

在大一新生面临的所有困惑中,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和学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问题的准确把握,无疑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为新生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老生中找出若干位优秀学生代表,组织了“新老生互动”活动。

实践表明,学生交流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课的学习,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参加社团活动、做学生干部与学习的关系,本专业就业情况等等很多方面。这对于引导和帮助大一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的主要任务具有积极意义。

(3)开辟网络咨询空间

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各类信息的速度快,对社会关注程度高;但另一方面,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往往具有肤浅和片面的特点,有时甚至容易走极端。因此,在课堂之外加强师生交流、纠正其错误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择了QQ、E—mail等网络交流方式。一方面,QQ和邮件本身是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事物;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同学可以打消一些面对面交流的顾虑,使得师生交流更充分。这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3.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

目前实践教学中还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计划安排,活动的开展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且考核标准不确定,出现了一小部分同学浑水摸鱼的现象,在其他同学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要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需建立相应配套机制对其予以规范。其中重点内容包括: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和有序开展;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和学校业务关系,加强与社会各单位、部门的联系,逐步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在评价内容上,不只是对知识性内容的考核,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查;在评价方式上,可笔试与答辩相结合,避免单一死板,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小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班荣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3]赵华.对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2009,(2).

篇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面向和岗位技能,关键是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进一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综合考虑开拓创新与遵循规律的辩证统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真正实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初衷。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36-03

随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需求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是高职院校以理实结合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突破原有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应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开拓创新与遵循规律的辩证统一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是追求时尚,崇尚个性,标榜自我,重在参与的90后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基于此,各高职院校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龙头,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大胆开拓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领域,从课堂延伸到校园,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初步构建了课堂专项实践、校园整体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但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尤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得遵循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不能为了创新而简单地增加新模式,舍本逐末。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具体技能,而在于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独立思考等能力[1]。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在探究中主动发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在验证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要让生活在复杂环境里的大学生能够选择和接受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理论,从而将其转化为指导其成长成才的思想武器,则需要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思政课教育规律的研究。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规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至于流于形式或是隔靴搔痒,难以取得真正的理论教育思想启迪的效果。如果我们只研究教的规律,不讲学的规律,不重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研究,不针对接受主体关心的问题而展开,忽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同样也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追求教学模式量的增加,而是在已有一定规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怎么教的规律和学生如何学的规律的研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在品质,进而改善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华而不实的现状,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跨越。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创建的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职业面向和岗位技能,实践教学在此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关键。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理所当然地要适应新要求,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思政课毕竟又不同于其他应用型专业学科,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运用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因为大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都必须追本溯源,建立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才能以理服人落在实处,而任何个人对科学理论的认识都不可能自发产生。因此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理论教学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教学是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我们不能以学生喜欢实践教学环节,不喜欢理论学习,而用实践教学去迎合学生,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更加不重视、不喜欢理论学习。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理实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事与生产实践相关的体验活动,策划与本专业有关的校园人物访谈、组织与专业学科发展有关的读书研讨活动等。通过以体验式方式展开、以思想教育和服务社会为主要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思政课的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也需要在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得到验证,才能被学生更加深入领会并消化吸收。“没有相应的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无根基的、不巩固的、带有盲目性的价值观,因而这种价值观是经不起社会生活的考验的,是不能在实践中充分起到正确的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的。”[2]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才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同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落实,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来自教学实践过程的第一手材料,深化了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对一些重大理论的理解,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又促进了自身学术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方面主导教学过程的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主体的大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提高了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锻炼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从而达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权利和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然而,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人生过渡阶段和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一方面,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社会阅历的有限,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足,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要求,未必是合理和现实的。从教学内容的创新来看,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甚至缺失,对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产生怀疑,盲目推崇西方的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把它们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片面追求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来看,一些大学生把实践教学误解为对理论教学的抛弃,以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用活动取代理论教学。这样一来如果把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在强调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具有专业理论思维、职业思维的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行为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修养与品德。只有有效调动两个活动行为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初衷。

四、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本专业必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立场正确鲜明的政治信仰。2004年波罗尼亚宣言关于职业力的官方论坛提出,职业力是指那些既有利于毕业生自身、也有利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及未来职业成功的一系列能力,包括各种职业技能、价值及其人格魅力[3]。这里的“职业力”除了职业技能是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取得的,其他诸如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人格魅力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学校教育这一块,思政课是培养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提高人生境界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则主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获得验证和升华的。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如果脱离专业方向和社会实际,仅仅只是进行投机取巧、技巧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必将减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违背其初衷,不能真正满足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力”的现实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教学和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性,认为思政课的学习、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是浪费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主观上排斥思政课及实践教学,造成了专业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立。

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不同教育资源,以职业为导向,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以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力。只有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通过亲身参与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才更有影响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充分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资源,和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而且在顶岗实习、实训阶段,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认识上的误区,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更显得不可缺失。因此必须探索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的机制、途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突出“职业性”,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然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和互动融合,仅凭思政课教学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统筹校级领导机构,建立思政课教学部门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的密切沟通与交流机制,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系统推动全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同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一样,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加大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经费资助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理实结合模式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高职院校思政课真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引导作用,真正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篇3: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一、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具有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 “坚持创新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而如何贯彻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则成为党的精神 “进课堂”、 “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这种引领作用具体体现在: 要促使教学理念不断创新, 教学体系改革完善, 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要体现时代感, 这就要求其学科建设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 又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本身的特点。党的执政理念与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思政课教学也就必须不断改革与发展。 党的每一次创新性政治理论成果的产生, 都体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因此,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实现会议精神进课堂, 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这既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 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关键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关键。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 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的目标模块构建。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注重学生个性化经验的形成, 把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多个模块, 使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 最终都要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中, 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指导, 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 教育教学与科研研究的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改革与考核方式改革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实现与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融和, 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过渡。专题模块在设置时既要侧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及其相关重大历史结论, 又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新提法、新论断, 尤其以习近平为代表的新一届党中央所提出的 “中国梦”, 都应该纳入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 需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 也可以进行影视教学, 给学生布置作业。不管怎样的教学形式, 只要能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的改革就能实现预计的教学目的。

三、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平台、引领教学模式实现创新, 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 在教学模式构建上, 在创新平台打造中, 亦必须注重特色, 只有富于特色, 才能保持创新活力, 才能贴近学生实际, 才能取得教学成效。要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各种精神产品的总和, 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学生社团, 是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 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圈。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入到学生社团中, 不仅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能得到提高. 而且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因此,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要着眼于校内文化建设, 还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顶岗实习等社会性活动。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到这些社会活动中,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探索与专业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了解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安排, 尽量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到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过程中, 在专业实践任务布置的同时及时布置思政课实践教学任务, 从而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思政课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往往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从而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 如果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 把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参与程度及学习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那么这种评价方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检验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 无法从根本上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应予以改革和创新, 建立以知识、行为、能力为一体的多元、多层面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考核, 考核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即知识考核、日常行为考核和素质能力考核。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通过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学习态度、参与实践程度、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完成日常行为考核, 通过班级集体项目参与度、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系列活动, 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主体可以实现教师评价、导员评价、班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这种评价机制把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课上学习与课外表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实现了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另外, 还应当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召开实践教学总结大会或研讨会, 总结实践教学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管理质量。同时对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学校可以将每年评选出的优秀实践报告, 进行编辑出版, 形成社会实践优秀论文集, 以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将创新放到核心位置,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设实践教学新平台、新模式,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孙海涛, 蔡仕魁.十八大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学理论.2014 (9) .

[2]刘承焜.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7) .

篇4: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现状分析;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概要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是主要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个人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教学课题方向,自主选择主题实践项目、制定实践方案、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总结评价实践成果等,在学生们的亲身实践活动中,将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深化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思想的认识,有助于指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乃至付诸行动。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对课改、对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与多数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更贴近社会人才需求实际,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实践参与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感悟人生、思考未来、服务社会,这样可以更好的缩短学生社会化的距离,使学生更快速的适应社会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课改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和发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虽有了初步发展,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参与中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反思自我、促进成长,将理论知识变成一种社会实践经历。其实,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推动和支持,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活动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也正在从纯理论讲解向社会实践方向发展,这对于新课改而言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进步。

(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社会的意义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准确的说是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统的讲说式的知识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了,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才更能够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为此,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学中,思政课程是最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积极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完善学校配套设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持,为此,学校应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便利。

一是要有充裕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加强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增强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与技能;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学分制定、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具备特色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特色,多加强对社会实践企业、机构的联系,比如,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援助等活动。

(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重课内理论学习、课外实践参与,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如征文演讲、专题讲座、知识辩论、知识竞赛等,增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扎实巩固思政理论。

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政实践教学的重点,可通过参观访问法、调查研究法、多向结合法、网络互动法等多种课外实践方法,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如,以“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教学,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法律常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掌握,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教育学生心中有法,自觉守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以调查报告形式完成。

(三)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成效与缺陷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因此,我们要由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多向互动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着重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能力提升、小组合作、考试成绩等多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自知自省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单纯的理论式的讲解与学习显然效果不够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开始了探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之路的探索,它主要以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这无疑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丽杰.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3)

[2]孙亚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05)

[3]王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

作者简介:

篇5: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时效性,提升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彰显主流引领的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是重中之重,本文以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为例,分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路径创新。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 实践教学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企业工作本位职业培训与学校本位学历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素与基本特征是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学徒具有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学生培养为核心,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为支撑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一)人才培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一体化双元育人,即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明确各自权利与义务,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评价和考核人才培养质量,且由政府主导、督察参与来推动人才培养实施的一种模式,强调育人主体不仅是高校还有企业和政府参与的特殊性。

(二)受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授课地点不在是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多的是深入企业厂房,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注重实操能力,这样,受教育者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双重身份,既要参加学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企业技能的培训。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特殊性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别于普通职业教育的制度,其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普通职业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来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模式注重从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来设置学习内容、技能训练等教育活动。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困境

(一)认识困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存在重学生的专业化的偏向,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地位,进而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成效,更有些高职院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课堂实践等同于社会实践,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的认识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加大了学徒制模式下思政课实践课教学的操作难度。

(二)制度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其良性运行并能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离不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制度规范与支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教学考核及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的时间、地点、课时安排及教学主管部门的监管等,在一项以“您认为影响高校思政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调查问卷中,6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工作机制的问题,5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学校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程度。由其可见,制度及体制规范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保障困境

首先,在组织领导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领导和机构,而且需要各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和机构相互配合、协调组织,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则思政教学部门独立完成,导致思政实践教学很难有效、规范、持续进行下去。

其次,在经费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其经费投入与使用应该和相应的专业使用相匹配,而实际是能够投入使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是微乎其微的,根本无法保障学生实践考察的?M用支付。在一项以“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您感到困惑或疑惑的问题还有那些是”78%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费不足,加大经费投入是解决问题症结所在。

(四)路径困境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事实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先天缺乏等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学科系统化”教学模式,离向“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迈进尚有差距,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所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对接是检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基准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学徒制模式在加强(学徒)工人考核评价、遵守劳动纪律和储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力提升方面的培养。而如何有效提升能力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契合点。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路径

(一)重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形式与培养目标

“05方案”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05方案”从政策层面说明了实践环节应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独立环节,并且应当具备可持续性、稳定性、可操作性。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办学方向。在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探索一条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政课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其良好运作不可谓不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应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结合新趋势、立足高职院校办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重建适应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设计,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中,凸显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

篇6: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论文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

篇7: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之改革

摘 要: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思政课则主要负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目前多种因素促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佳,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实效,真正发挥思政课堂的思想阵地作用,这是当前思政课的当务之急。该院思政课教师根据该院学生的实际,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着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 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7-02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高素质”不仅体现在高技能上,也体现在高境界、高人格、高品质上,思政课就起着这样一种作用。但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使得人们的思想出现了诸多变化,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认真听课的比例不高,旷课率与专业课相比却高了很多,这是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现状。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现状?应如何改革才能打破这种常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呢?该院思政课教师围绕该校学生实际,共同讨论原因,积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之道,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显著。高职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高职学生甚至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到学校是来学技术,认为两年开三门思政课,实无必要,加上个别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意无意流露这种倾向,使得部分学生上课情绪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带着抵触情绪,上课玩手机、讲话或逃课现象比较普遍。

(2)文化与文化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中国开展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加强,加上高度发达的传播媒介,使的其他国家各种思想文化快速进入中国,引起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外来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另外,由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文化发展却并没有跟上,使得道德滑坡现象非常严重,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观念越来越混淆不清,信仰丧失。这种现状对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巨大威胁,部分学生开始认为思政课与现实脱节,不能很好指导现实行为。

(3)学生自身因素。一般进入高职的学生的分数比较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不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上课很容易开小差。

(4)教师的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还是以满堂灌为主,虽然这几年一直在倡导教学改革,有很多老师也做了很多努力,例如在课堂上多举实例,以求理论联系实际;或者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PPT等等,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模式,加上很多高职院校还是以大课堂为主,这样更不利于师生互动,上课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1)改革教学观念。中国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学生才是教学的着入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课程中来,加强师生互动,才能增加课堂时效性。

(2)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将其变为互动性教学。相关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政课呆板的教学模式早就失去了兴趣。因此,该院思政教师根据该院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做法:①开课前5~8分钟说评新闻。每次课提前吩咐2~4个学生(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人数)提前准备说评新闻,并把这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说新闻,就是在一分钟之内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把新闻表达出来,新闻可以是国际新闻,也可以是国内新闻,既可以是报纸上的新闻,也可以是我们亲眼所见的。评新闻,就是让学生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谈自己对这个新闻的看法。最后老师进行简单点评。这一做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国家。也可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大家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把学生分组,课程分块,拿出部分课程让学生自己制作PPT,自己进行讲解,老师最后进行补充讲解和点评。任课教师必须提前把课题选好并公布下去,由于高职学生相对来说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对有些相对比较难的课题有时候有必要把框架细分给学生做参考,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变动。在学生分组问题上,人数不宜过多,3~4人为宜。同时,每个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但又要讲究团队协作。同一个内容,可由2~3个小组共同承担。学生参与讲解的课题不宜过难,最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题的,网上好收集资料的内容。这一环节能很好地把学生拉入课堂,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这种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的也更全面。这种任务型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也是高职学生非常缺乏的。③一个学期可适当进行1~2次的辩论赛。在辩论赛题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当前争议比较大的热点难点时事,也可以是课本内容里学生感兴趣并有争议的课题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论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释放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容纳自我,还可以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精神、探究求索的科学精神等。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任。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可忽视。该院思政课部联合学工处一学期会举行1~3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是尽可能地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实际。例如,该院联合校学工处举办了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活动、青年志愿者举行阳光义卖活动、参观昙华林、毛泽东故居、辛亥革命纪念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步行长江一桥;徒步东湖;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比赛等;联合民政管理学院学工到养老院关爱老人;联合康复学院到福利院、省残联和武汉麟洁康复中心关爱儿童等,通过第二课堂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应突破传统学科考试的模式,改变以往单纯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为品质培养的片面做法。考试考核方法要全方位、多角度,增强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该院采取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作业、堂课表现(说评新闻、讨论和辩论等表现),学生平时的德育行为也列为了思政平时考核范畴,期末考核是在考核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偏重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必须打破原来的以老师为主的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中动,动中学,把课堂和学生的业余活动和平时行为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德兼备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做合一,思想政治课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我们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下面就教学管理过程中, 对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的“教学做合一”为例谈一些感受。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是整合教学内容: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真正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念, 首先, 要精读教材、吃透教材,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我们将“基础课”主要理论教学内容由原来的8个章节整合为5个知识模块:适应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每个知识模块有针对性提出相对应的实践任务环节。总授课学时为44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28学时, 实践 (做的环节) 16学时。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是上改变了原来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形式, 大幅增加了学生课内外实践的比例。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 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知行统一。

二是确定任务:确定任务是实践“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不仅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又可以自主创新;既要坚持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与教育性, 又要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我们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了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的方法改革

一是教师教的方法改革。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后,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宗旨, 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不能充分思考、不能积极地去想问题, 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做合一”的模式运用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正如陶行知先生形容的那样:“种田这件事, 要在田里做的, 便须在田里学, 在田里教。”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上课就由教师先把课堂内容进行板书、讲解、分析, 再由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等, 学生完全是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教学做合一”式的课程教学改革后, 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把每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点罗列出来, 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根据这些基本的知识点自己先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并得出对问题看法;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二是教师教的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的高要求就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运用教学设备,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而且还要制作出水平较高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有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 还要具备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能灵活地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手段穿插其中。例如:学习模块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 实践任务要求学生读几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理的书籍, 再谈谈你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原理的书籍本来就深奥且枯燥, 不仅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能精读书本, 学会处理书本, 掌握知识运用的深浅度;制作课件时还要具有人性化、生活化;更要求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时能深入浅出、因人而异。再如学习模块三“道德教育”, 实践任务要求同学们观察校园生活, 为校园文明献计献策 (校园文明现状图片展) 。学生接到任务后积极性都非常高, 用各种设备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进行拍摄, 并制作成不同风格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同学们在观看了自己制作的图片后, 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教师此时趁热打铁对同学们展示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提出校园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 增强学生对自己日常行为的自觉约束能力。

三、学生学的方式改革

传统的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学生充当着“知识容器”角色, 教师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学做合一”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探索性, 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深入、更生动、更有效, 为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 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 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 (5) 例如在每一次布置实践任务后, 要求学生们自己学会查资料, 有关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回答或演示出来, 教师再归纳、总结。改变以往课堂授课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给答案, 学生接受的方式。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把主动权充分转让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由不学到想学、能学、由无法学到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 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 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 (5) 在一开始授课之初, 教师就将全班同学根据人数、男女比例分成个若干学习小组, 在今后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要求以组为单位来完成。例如:在做“模拟法庭”这个实践任务时, 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围绕这个共同的任务, 进行原告、被告、法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证人等人物角色的分工, 完整表演出一次法庭辩论的过程。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各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配合、沟通、互动。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感和交往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之间彼此启发、互相补长取短, 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三是探究学习: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 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5) 例如:在“法制教育”模块的学习中, 有一个实践任务“知法、守法、用法”。就由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可能遇到的如劳动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知识进行简单的介绍,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探讨。学生在学习《劳动法》的过程中就了解到“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 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的规定执行”;学会了在勤工俭学的时候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 如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调查分析、搜集处理信息、综合判断、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得出结论, 并获得知识和技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发展。探究学习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

四、结语

我们将“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后, 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向人的本位发展转变, 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与学形成了一种师生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形成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社科政[2005]5号.2005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下一篇:谈读书培根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