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2024-05-23

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精选8篇)

篇1: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中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各阶层的关注,学界对其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作为其重要内容,执法方式变革这一课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虽然我国在行政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民事和刑事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和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滞后所带来的问题逐渐增多,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纠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解决好基层执法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保障公司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执法方式变革的关键。本人通过对相关的专业学术专著、期刊、学术论文的学习和对基层行政执法现实案例的研究,结合自身从事的公安消防工作,对基层执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深挖了长期以来在我国基层执法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滥用自由裁量权、职权不清、作风粗暴等错误执法方式的根源,明确了基层执法机关执法理念错位、执法体制落后、人员素质亟需提高等深层次原因,为下一步整改提供了依据。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也在努力塑造服务型政府,这为基层行政机关的执法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分析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提出了以和谐执法方式作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的重点,并就基层行政机关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包括树立和谐执法的意识、完善和谐执法机制、提高和谐执法的能力、创新和谐执法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现有执法方式提出了上至指导思想、下至具体办法的全方位改革思路。尤其在改革创新方面,本文参考了国内外行政执法先进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依据我国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就行政执法和解制度、与行政执法相对人建立联络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等新型执法方式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初步为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的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作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执法理念,和谐执法方式在基层行政机关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防止权力滥用,还可有效地协调基层行政执法中合法性与合理性、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执法效率与执法公正的关系,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在实践在才能得到检验,希望本文能为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尽到微薄之力。

【英文摘要】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the reformation of China’s

administration system start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ety.The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field is also going wider, deeper and more detail.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rocess, the subject of changing the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s coming out step by step.Our country had already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t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But compared with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n the economy, civil and criminal parts, the administrative part is still less developed.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high-speed developed economic society, with the society diversification trend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itizens’consciousness, the dated law enforcement style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leaded a serie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Problems are increasing gradually, which caused widely attention and concern.The key point to revolute the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law enforcement, protect and guarantee the right of company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our society.I made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n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 process, which through my deeply research on different kinds of professional academic monographic, journals, academic paper and the actual cases on law enforcement of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and also, combined with my working

experience in the public secure fire department.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to the next correction step, I found out the reasons for such problems.The primary causes are

the?substantive?law?is?superior?to the procedure law, abuse of discretion, unclear authority, and rough enforcement style.The deep-seated reasons are displacement of idea, backward in enforcement system, and the low personnel quality.For now, our country is encouraging people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is also trying to be shaped as a service-oriented kind of government, which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changing the way of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ut the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way of administrative organ law enforcement, whi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oth theoretical basis and political basis.And also gave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construct a harmoniously way of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enforcement.To

constructed a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included,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complete the mechanism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make

improvement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ability, make innovations of new ways of harmoniously law enforcement, and so.Pointed out not only guiding ideology, but also specific measures of the changing process.In this article,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referred advanced theories and practical result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on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id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blems in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pecific expounded the reconciliation system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counterpart contact mechanism, standardize discretion, make improve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rate,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 on,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The

harmoniously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s a new law enforcement idea of harmoniousl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ha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in 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 application.It is cannot only protect the right of citizen efficiently, and avoid abuse of power,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our society.No matter what kinds of theory are all have to be test in reality.I hope this article can contribute more or less to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novation process.【关键词】基层行政机关 执法方式 变革 和谐执法

【英文关键词】basic level administrative organways

of law enforcementreformationharmonious law enforcement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发表委托和一对一论文写作指导服务。

【目录】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4-6ABSTRACT6-7引言10-12摘要第一章 执法方式变革的必要性12-23第一节 现有执法方式滞后12-14

第三节 执法体制不完善

二、基层行政执法机第二节 执法理念落后14-1515-20

一、执法依据不完善15-16

关职权划分不合理16-18

18-19

三、基层行政执法利益部门化第四节 缺乏有

四、执法监督制度不合理19-20

效的执行力20-23

23-28第二章 执法方式变革的对策建议第二节 和第一节 和谐执法方式的提出23-24

谐执法方式的理论基础24-25

础25-28

前言28第三节 和谐执法方式的政治基第一节 第三节 完第三章 和谐执法方式的建构28-40第二节 树立和谐执法的意识28-31

善和谐执法机制31-34

34-36第四节 提高和谐执法的能力第四章 执法

第第五节 创新和谐执法方式36-40方式变革的意义40-45

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42-45

46-47 第一节 保障公民权利40-42结论45-46参考文献

篇2: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2015年是全面深化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国家税务总局在2月份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依法行政是税收工作生命线和基本准则这一工作思路。随着依法行政、依法治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觉醒,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长期和纳税人打交道,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逐渐增多,如何防范和控制日益增多的税收执法风险已成为摆在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执法风险

1、在税务登记环节中,对已办税务登记纳税人中有否按规定核查;登记项目是否齐全、登记内容是否真实,有否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等;已办税务登记纳税人中有没有假停业、假注销;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定额核定过程中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以上这些执法人员疏于核查,都会给后续征管带来损失。

2、受理申报环节中,缺乏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核,容易漏征税款;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少数纳税人采取虚假认定、虚开多抵、瞒报收入等手段达到少缴、不缴税款的目的,钻政策空子骗取享受优惠。基层执法人员在在对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查过程中,主观“放宽”各项优惠政策的标准,进行利益交换。

3、在日常征管过程中,有的税务检查人员为了图简便而忽视检查程序,如在检查中不主动出示检查证、不着税服、检查通知不按要求提前送达、执法文书一人送达、证据不足就提前结案等现象大量存在;文书填写、送达不规范。在使用税务文书时,存在文字表达不严密、项目填写不齐全或不正确、要求纳税人限期改正的要求、时间不明确等现象。在使用《送达回证》时,存在没有注明签收或送达地点、日期和时间,或没有按规定要求纳税人或见证人签字等等;检查引用的法律条款理由不充分或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最终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留下隐患。另外,政策制定的不完善、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等都使得税务执法人员承担了一定的执法风险。

二、基层执法人员产生风险的原因

1、对执法风险防范缺乏认识

随着税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基层的税收执法人员来说如果没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就不存在较高的税收执法质量。在日常税收执法实践活动中,基层税收执法人员在执法风险防范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整体来看,基层税收执法人员对有明文规定的准则有一定的执行力,并不缺乏风险防范的概念。但是多数人对不作为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单纯地认为只要不发生“人情”来往就不算违反规定。

2、自身业务水平不强

基层税务机关执法水平是与税收执法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

相关联的,业务水平高,则执法水平相对高。随着我国税法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法律政策越来越细化,税务人员不再是单一征收税款、简单的填票,而是向具备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发展。目前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欠缺自我完善、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缺少紧迫感和危机意识。而且当前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赋予了基层税务机关一线执法人员较为宽泛的处罚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对法律条文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解读,进而导致执法风险的出现。

3、廉政意识缺失

少数基层执法人员“放大”手中的权力,还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心理,甚至在违法违规的侥幸心理驱使下,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致使“人情税”、“关系税”屡见不鲜,越权执法、违规操作屡见不止。

三、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防范

1、税务干部要提高认识,筑牢思想防线

扎实开展依法行政理念教育,坚持不懈地强化基层税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重点突出税务职业道德的教育,引导广大税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加强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中层骨干的教育和管理。善于发现、挖掘、培养先进典型,不断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表率示范作用。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素质

继续加强对基层执法一线的税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因对法律制度不熟悉而引发税收执法风险。通过培训使执法人员对于执法程序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同时要理顺现行的一些不规范的程序设臵,避免因程序设臵本身的不科学、不规范而产生的问题。倡导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理念,切实做到清廉执法、清正治税,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完善日常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内外部的监督制约是保证执法行为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大对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尤其是事中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避免执法行为过错的发生。同时要根据基层所现状,因地制宜地研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方式,加强追究的可操作性。增强自我纠错能力,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降低自身承担的执法风险。

4、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加强考核追究力度

篇3:基层税务行政执法僵硬化原因初探

一、税务行政执法僵硬化的行为现象

僵硬执法行为主要发生在基层执法人员身上,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漠视纳税人的权益。

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既要肩负国家税收责任, 又要兼顾纳税人的权益, 而后者很容易被部分执法人员忽视。例如在发票领购审批中, 为了防范纳税人“大头小尾”偷漏税, 可以批准手写发票的用批准定额发票取代, 完全忽视纳税人实际需求。防范纳税人偷漏税无可厚非, 可是这种首先就认定纳税人会偷漏税、在源头上限制纳税人的执法行为过于刻板, 没有必要。事实上, 事后还有发票使用情况检查的执法, 可以监督纳税人正确使用发票, 防止纳税人偷漏税。

2、执法人员贪图省事。

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可是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考虑事实, 机械执法。例如纳税人未申报罚款, 电子征管系统会根据日期自动显示罚款数额。可是在实际中, 纳税人未申报的原因很多, 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根据客观事实来判断电脑所处罚款的正确性。但是因为重新确定罚款需要内部审批报告, 要列明处罚依据和客观事实, 同时还要多个领导审批, 部分执法人员为了省事, 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根据电脑的罚款数字出具罚单。曾经出现纳税人因漏申报几十元钱的土地使用税超过一年而被罚款近千元的执法行为, 这比偷税行为的行政处罚还要严重。对纳税人的偷税行为, 征管法规定的罚款是纳税人偷漏税款的50%至5倍, 最高罚款也不过75元。而执法人员在其执法过程中, 完全不考虑行政执法的合理性, 没有考虑行政执法要兼顾比例原则和公平原则。如果纳税人以行政执法“显失公正”来提起行政诉讼, 执法机关败诉的可能性极大。

3、依赖上级部门的指导。

税务执法要求规范、统一, 这样上级部门对税法作出的解释和执法指引尤为重要, 可以引导、规范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但是长期如此, 基层执法人员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不管大小问题, 事事依赖上级的解释、指引, 不敢自己根据法律条文作出判断。而行政执法往往存在时效性, 如果等着上级部门解释或是指引, 就会迟延执法、影响纳税人权益, 并可能出现违法执法。

4、税务执法人员甘愿做“二传手”。

在实际执法中, 部分执法人员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而是承担“二传手”角色, 把从纳税人那里收集的资料不加分析, 直接反馈给领导, 大小事都由领导处理。这种情况直接造成行政执法的效率低下, 同时还因为领导与纳税人没有直接沟通, 处理上容易出偏差。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被忽视

1、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当前国内行政法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研究还不够, 但是在西方,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和灵魂。王名扬在其著作《美国行政法》中指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对于作出何种决定有很大的自由, 可以在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针中进行选择, 根据行政机关的判断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行政机关自由选择的范围不限于决定的内容, 也可能是执行任务的方法、时间、地点或侧重面, 包括不采取行动的决定在内。

2、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执法价值。

我们之所以说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和灵魂, 是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贯穿于行政执法的方方面面, 其价值意义不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 还延伸到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其不仅贯彻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中, 还贯彻在羁束性行政行为中;其促使静态法向动态法转化, 是其他行政法律和其他行政权实现的根本。

3、税务行政执法人员需要自由裁量权。

当前, 在我们的税务执法中, 许多执法行为已经被上级部门通过一定的文件或其他形式量化, 如通过征管系统来处罚未申报行为或是通过具体的指令来指引基层工作者按定额或是定率来核定税收。虽然通过电脑系统按天计征罚款或是按行业统一核定税收的标准有一定科学性, 可是如果不跟纳税人的行为和经营实际联系起来, 难免在执法中导致行政执法人员的被动, 使其不能根据客观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也就导致行政执法人员完全依赖上级的指导文件, 成为“二传手”, 漠视纳税人的利益, 什么都是机械地照章办事。

三、明确执法责任和完善执法过错追究责任

结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下放, 明确执法责任, 不必事事干涉基层人员的执法。自由裁量权直接下放给税务执法人员, 减少审批环节, 执法人员直接作出行政行为, 同时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上级部门只需要完善相应制度, 加强内控措施, 通过检查或是抽查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 作出奖罚, 追究过错执法的行政责任。

综上所述,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税务执法人员执法僵硬化现象, 建议上级部门在大的方面指导基层税务人员执法, 把行政自由裁量权下放给行政执法人员, 减少内部审批程序, 使税务执法的责任明确到执法者身上, 这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地贯彻依法行政, 促使合理行政,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税务执法人员的责任心, 而且还能促进征纳双方的良好互动。

篇4:规范基层行政执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规范;基层;行政执法;法治;监督

目前基层行政执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如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队伍素质整体不高、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等问题,这都是行政执法失范的表现。要规范基层行政执法行为应从多维角度来思考,其中应包括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培育、执法人员素质的培养、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立法防止权力滥用等,本文试对之作一粗浅阐述。

一、培育现代行政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它是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而对法治实践起指导和推动作用的思想载体,是推动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现代行政法治在本质上要求通过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来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实现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以现代行政法治理念为指导是规范基层行政执法根本。

首先,要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在实行法治的国家,政府权力是有限的权力,在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权威必然要服从法律的权威。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权威与尊严。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执法者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让执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另外,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应关注行政职权法定,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其次,要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现代行政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在于通过法律对行政权力的有效控制和规制来实现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如果行政执法缺少了对具体的每一个个体权利的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也将荡然无存。由此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树立起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切实尊重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尤其不能将行政执法权视为为自身谋取私利或挟私报复的工具。当前,应积极推崇人性化执法,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以仁慈、人道、温情的方式进行非歧视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最终实现执法公正[1]。

再次,要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强调行政主体要合法,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要合法,行使行政权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行政权力是一种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公共力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个人权利的手段。要确保行政权力的设立和运作真正顺民心、合民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是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真正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由此,应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

二、培养高素质的执法人员

执法比制定法更重要,如果法律不能被良好地执行,再完善的制度也会被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错位和水平低下所扭曲,甚至失去制度的意义。可见,执法人员素质问题是执法机制良性运行的基石,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执法整体功能的发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是规范基层行政执法的基础性工作。

1.通过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把好执法人员进出口关。要完善科学的人事选拔、录用制度,把好人员进口关,挑选社会上优秀的人才进入行政机关,确保录用人员的高素质。要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一种择优汰劣的选择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达到行政人员能上能下的目的,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保证各级领导由有真才实学并且有能力的人来担当。另外,在国家行政人员中,应当严格按照政策来执行考核、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督促行政人员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觉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政绩考核方面,必须改变过去主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做法,把考核重点转到严格实施法律、履行法定职责、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治环境上来,以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考核后,该辞退的就辞退,该退休的就退休,该分流的要分流,使行政机关保持生机和活力。

2.通过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基层执法人员职业素质。要通过经常的、制度化的培训考试等方式,教育各级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地在法律之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绷紧法治与责任这两根弦,真正成为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强有力的“奉法者”。其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知识,还要包括行政执法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从而切实转变和彻底消除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力本位和特权意识,使之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公正执法和行政执法即服务于民的观念,培养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等主体意识。另外,必须采取一定的刚性手段和强制措施,严格学习培训纪律,实行学习培训正规化、制度化。具体说来,就是要实行学习培训考勤考试制度,实行统编教材、专家授课、统一试题,严格考试、集中阅卷的方法。与此同时,把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的考勤和考试与行政执法上岗资格与行政执法证件的申领、年检结合起来,与行政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和工资晋升结合起来,与行政执法机关的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结合起来,坚决淘汰那些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合格因而不适应现代行政执法要求的职业素质低劣者,逐渐改进和提升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

3.通过联合执法等形式整合人力资源,增强执法合力。综合执法是形势发展的要求,联合执法是行政执法的有力补充,这些形式都是充分利用现有执法队伍人力资源的有效方法。基层政府要着眼于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同时,增强综合执法力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执法管理中的相互衔接与协调,做到各司其职,统筹兼顾,避免出现交叉、重叠执法和执法真空地带,形成部门间的科学有效互补,增强执法合力,从而达到效率与质量并举。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健全的监督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保证现代国家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和手段,是防治公共权力腐败的重要机制[3]。目前针对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形式有很多,应完善各个层面的监督使其形成整体合力。

1.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监督法规不仅不健全,而且有一些监督法规在某些环节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操作。这就难免使很多监督法规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这势必导致行政执法监督因缺乏法律法规保障而影响监督的效果。因此,需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监督法》以为行政执法监督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通过制定《行政监督法》,可以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明确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规范行政执法监督的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手段,使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改善和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监督就是很好的例子,也是我国各种监督形式中最基本的监督。人大监督权的强化,必将使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者之间形成必要的均衡,这种均衡既能支持政府有效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能制约执法权力的滥用。就目前情况来看,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其监督功能:一是要努力提高权力监督机关人员的素质,要引进公开竞争机制,把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者充实到监督队伍中,以保证监督队伍的精干和高效;二是要建立健全行使监督权力的专门机构,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监督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检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情况,要时刻把执法检查放在突出的位置,要重点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情况、执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三是要不断地拓宽监督渠道,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廉政建设的监督,要区分各个执法机关的不同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

3.强化行政执法的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是一种最直接最有力的国家监督,其监督的依据是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能分工和法治保障原则。目前我国的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应该注意完善两个方面:一方面,应扩大司法对行政执法行为审查的受案范围。法院能够审查的不能只局限于行政机关侵犯行政相对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另一方面,应增加司法审查的强度。司法审查不能仅限于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应当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

4.充分利用其他监督主体和监督形式。一方面,应健全公民监督体系,畅通公民监督渠道,通过行政公开、行政参与、行政听证等制度,使公民参与到行政执法过程中来。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对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社会监督,以监督制约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及不正当地行使行政权。另外,监督过程中不可忽略网络舆论监督这个平台,应允许监督主体充分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

四、完善立法,防止权力滥用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规范行政执法的基本前提。要尽快出台《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等重要的行政法律、法规,弥补行政法领域的“真空”,使得行政行为从实体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执行到监督都有法可依,防止权力滥用。

1.要完善程序立法,规范执法主体行为。“即便是聪明睿智的执法者,然而他是有感情的,因此会产生不公正、不平等”[4]。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影响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其权限的范围及权力行使的方式,行政执法程序能以客观标准衡量执法的公正性,通过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的行使方式。从总体上看,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我国仍然是“实体优先”。另外,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这很容易造成法律之间的反复、疏漏、抵触,造成立法进程不统一,进而导致法制的不统一[5]。应把分散在行政法律、法规中的行政程序方面的规定,从行政实体法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统一、系统的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执法行为作统一的规范。在完善行政程序立法的同时,要建立公正和科学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使行政程序在限制行政执法权的行使和保护相对人的程序权利方面发挥更大的效用。这些基本的程序法律制度至少应包括行政公开制度、行政告知制度、行政参与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时限承诺制度等。

2.要提高立法质量,增加法律法规条文的严密性、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把现有的行政法律法规加以整理,总结正反经验,同时吸取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提高行政立法技术,使法律法规具体明确,易于执行,从而堵住由于条文本身造成的执法过程中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漏洞。另一方面,行政立法要强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平衡。立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制度内容上平衡各种利益的过程。行政立法不能为执法机关设定特权,应当体现权责一致。

3.要完善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防止权力滥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治进程的推进,应建立抽象行政不作为诉讼制度以扩大受案范围,建立行政不作为公益诉讼制度以拓宽起诉主体,完善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以保障救济效果。

[参考文献]

[1]伍玉功.论人性化执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6.05.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4]张宏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5]刘帅、徐健. 行政程序法的法律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2.

篇5:基层行政机关论文:基层行政机关执法方式变革初探

**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卫生局

根据县监察局、财政局、机构编制委员会,政府法制办《规范基层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专项工作方案》(围监字【2013】3号)要求,卫生局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布署,制定出台了《**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卫生局规范基层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能力专项活动方案的通知》,领导小组对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开展了全面自查自纠,重点查找了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处罚行为、经常性和预防性卫生监督,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通过这次专项自查自纠,总的认为卫生行政处罚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同时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执法水平上了新的档次,违法行为的处理率,卫生行政处罚的合格率,卫生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率有了新的提高。卫生行政处罚程序进一步明了,行政效能建设得到加强,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措施执行到位。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加强监督员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执法环节明确,执法程序严密规范,执法文书规范统一,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严谨并得以落实,做到执法行为规范;深化提高“执法为民、公平公正、文明执法、服务大局”的法治理念,促进执法作风和业务素质显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做到文明执法;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着力解决行政执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系统平台,强化行政处罚网上运行工作,提高行政执法科技化,规范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

为使监督所卫生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规范,切实体现卫生监督执法为民的宗旨,更好的为监督户提供优质服务,更好的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卫生监督所成立了以王志学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科长为成员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体职工动员会,进行了认真的安排布署。

(二)围绕中心,狠抓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我局始终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当做依法行政的龙头来抓。按照上级的要求,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探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新举措,使之不断完善和提高。按照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立执法责任的步骤,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科学地量化到每一个执法科室、执法岗位、执法人员。做到责任明晰,执法标准明确。特别是通过这次自查自纠,责任意识,大局观念,办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效的杜绝了有法不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不公,越权执法,只重收、罚,轻处理,以罚代管、以罚谋利等现象。

(三)坚持便民原则,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权力公开透明工作

利用政务公开栏、咨询电话、单位简报等载体,紧紧围绕卫生监督执法权力的行使,从人、财、物、事、管理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要权力部门入手,依法公开卫生监督执法权力的运行过程。确保卫生监督执法权力的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权。

(四)增强服务观念,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我局一直将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指定局相关股室负责人具体抓培训工作。今年的培训内容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省卫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省行政处罚案卷标准(试行)》、《**省行政处罚执法案件办理工作规范》为主,采取集中培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以案讲法”,“以案学法”,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有效杜绝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以及徇私舞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

(五)按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的要求,完善内部稽查机制

根据监督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稽查工作制度,对执法文书的制作,执法过程中监督员是否合法执法,文明执法等执法水平和执法行为进行定期稽查,从而大大地加快了卫生监督文明执法进程,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自我约束化。为文明执法,全面执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规范了法律文书书写质量,案卷归档更加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及时有力,还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

(二)监督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陈旧,工作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三)少数执法人员对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卫生监督执法考核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

(五)卫生监督执法行为需进一步规范。

(六)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七)进一步加强执法案卷的制作和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队伍建设,硬化考核措施。做到有布署,有检查,有考核,抓好工作的全程。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讲座,法律知识培训,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二是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理顺执法体制,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切实解决卫生监督执法中执法不严,越权执法,只重收、罚,轻监管等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效率,自觉接受上级人大,政协和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广泛听取社会义务监督员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卫生监督执法中存在的违法行为,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要公开曝光,推进执法公示制,严格落实行政过错追究。

四是进一步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严格执行卫生监督员持证上岗和亮证执法制度,对不依法履行执法职责或不适应继续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要采取淘汰制或轮岗。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卫生监督人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篇6:基层乡镇行政执法工作汇报专题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全镇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正常进行

一是进一步深入宣传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切实提高全体行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并认真落实学习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执法干部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县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追偿办法》及《县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等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使全体执法干部在具体操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问题,切实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配合县法制局搞好行政执法干部岗前培训和验证法律知识考试,努力提高全体行政执法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调整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成立内部监督考核组织、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组织,逐级落实行政执法领导责任制,为有效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镇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梳理行政法规、分解执法任务、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确定考核目标。坚持做到执法责任、监督机制和评议考核“三到位”,努力创建主体明确、权责统一、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新机制。

二、严格执法程序 公开执法内容,提高执法质量

一是坚持实行“办、审、定 ”三分离制度,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准负责 ”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责权,落实责任。二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各执法业务站所严格依照执法程序办事。在执法时必须有两名以上执法干部共同执法,要事先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 并按规定向当事人事先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在办理登记、许可审核、审批等环节上要认真审查,严格把关;在办理行政案件时,要认真调查取证,仔细制作并正确使用法律文书,规范文书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一案一卷,集中保管、专人负责。三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公开工作。采取口头答复或书面公开等有效形式,认真落实“六公开”制度,即:公开法律依据,让广大人民群众清楚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公开办事程序,方便群众办事,把办事条件、标准、要求和办事时限—一公开 使前来办事的人明白各项要求,一次性把事情办好;公开收费和罚没标准,便于服务对象和社会监督;公开案件办理结果,避免办人情案或循私枉法;公开文书档案资料,允许相关人员的查证质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开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包括群众投诉办法及对不践诺、假公开、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职责等行为的追究措施,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群众监 确保执法工作的公开、公正。

三、加强考核,严格监督,加大过错责任追究力度

篇7:基层行政执法失范的原因分析

基层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人们对基层执法问题日益重视和关注。然而,行政执法各个领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滥用职权等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执法人员素质的问题,还有立法不完善的问题,本文试对之做些探讨。

一、行政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权限不清

行政执法体制主要涉及执法机构设置和执法权限的划分。构机设置作为保障执法的源头所在,如果本身关系比较混乱,那么在实际中必然导致执法系统的紊乱,从而给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国行政执法机构设置存在错位的问题,个别该设置的机构不规范,不该设置或可有可无的机构却可能得到大力推崇,导致实际执法中执法权真空与执法权重叠并存的尴尬局面。就行政机构内部而言,有行政机关随意设置符合本部门利益需要的执法机构,有的甚至未经法律授权便大胆使用权力越权执法,不但违背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更是给公民带来极大的利益侵害。可以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责权分离、功能错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行政执法质量。

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带来的必然是行政权限划分不清。权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是导致执法混乱的基础性因素,由于权限与利益直接挂钩,各执法机关往往会尽最大可能为本部门争夺利益和资源,缺乏协调又各自为政的执法机关之间必然引发利益冲突和执法争议,给行政执法带来负面影响。这种权限划分不清既包括纵向有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也包括横向的无隶属关系的执法主体间的权限划分不清。

1、行政执法权横向划分太过分散。目前仍有少数部门之间的职责尚未完全理顺,政府的执法权力都分散到政府的各部门手中,造成每出台一部法律、法规就出现一支执法队伍,造成有利益可争时大家一哄而上,几个相关部门争着管,形成职权冲突;无利可图时大家推来攘去,几个相关部门都不管,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权力空白。职权冲突和权力空白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行政管理机制和谐、高效地运行。比如说,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文化市场只有一个,而管理部门却有很多,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三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公安、工商等部门又对文化市场齐抓共管,另外还有一些应政策出现而产生的非常设性机构也参与管理。由于众多部门管一件事,常常有好处的事争着管,而对于没好处的则互相推诿扯皮,影响了执法效率。

2、行政执法权纵向缺乏必要分解。在个别领域,同一系统上下级政府机关之间,执法职能未作必要分解。导致同一个违法行为,上至国务院的部门,下至基层的行政执法机关都可以查处,造成上下级执法机关的矛盾,也让行政相对人不知所措。这种隶属关系的混乱势必带来执法中的相互推诿、扯皮和变相的利益争夺,执法不力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也无形中纵容了执法机关为解决利

益问题而不按程序合法办事,肆意践踏法律的程序正义,危害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某类行政执法简单地集中于一个部门。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问题。绝大多数行政执法部门都是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许可到监督、处罚,都由一个部门决定,部门自己给自己设定权力。结果,自己违法许可,自己又去监督查处,无法从制度上解决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行政执法的趋利性。

二、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责任缺位

法治政府是责任政府,要保障政府的责任落实关键是监督,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任何责任的设定都是徒劳的。过去我们制定了那么多法律、法规、规章乃至规范性文件,也不乏对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违法行政责任的规定,但为什么落不到实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不到位,造成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事实上的有权无责。

1、执法监督体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监督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是上下、内外、左右较为严密,但由于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体系相对零散,而行政权力本身涉及的范围很宽,主管部门机构繁多,监督主体多之分散,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不清,如行政复议、行政仲裁机构的重叠、行政监察组织与党的纪律检查组织的重叠等,直接导致了各监督主体在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监督职责、程序等方面的“扯皮”现象,即大量行政争议要么无明确的管辖机关,要么管辖冲突、重叠,因而在事实上并未真正形成一个强有力、有效的监督网络,以致监督无序,监督不力甚至流于形式,也正是因为监督体制上的不合理与不健全,无法保证对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强有力的监督,使得违法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追究和惩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得不到及时遏制。

2、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有些监督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在行政执法监督方面大量依据的仍然是党的政策和行政文件,监督的制度化、正规化受到阻碍,往往是出现一起政府腐败、权力腐败、官员腐败的重大事件,才随即出台一些相关的规则、决定等制约文件,结果使对违法的治理处于事后“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即不能标本兼治,也失之于预防。此外,我国的有关监督法律法规,多为禁止性规定而缺乏制裁性的规定,造成法律的软弱,有禁不止,这实际是对违法的无奈和纵容。

3、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执法权限和职责分工,将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逐步分解、细化,形成具体指标和任务,落实到所属各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督、评估、考核、奖惩的工作制度。①行政执法责任制其核心是通过界定和细化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实现行政执法的透明化、规范化、法治化,做到公开、公正,权责明确,执法严明,有错必纠。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在监督中往往注重对事的纠正、整改,而对责任人习惯于搞“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即使惩处也是不痛不痒。还有执法监督部门在工作中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这样的监督非但不能产生威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不良执

法倾向,从而使一些地区和部门原本个别的执法违法问题发展成为整个地区、部门的普遍现象。

三、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影响执法效果

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规范的最终实施者,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接触的代表,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体执法水平和政府整体形象。执法队伍是落实日常管理的力量保证,要高质量的完成行政执法任务,不仅要求行政执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但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日趋专业化、复杂化,我国目前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并不理想,还有不少一线执法人员不熟悉法律,甚至有的行政机关还委托文化程度较低,又未经专业培训的社会闲散人员上岗执法,极容易造成执法违法现象的产生。

1、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长期以来执法机关在进人和用人方面存在把关不紧、考核不严等问题,造成了我国执法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这是我国当前执法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行政执法人员来源复杂,军队转业、社会选拔、企业调干、临时委托的都有,相对于立法队伍、司法队伍素质状况和市场经济对执法队伍素质要求而言,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有的执法人员文化低又未经专业培训,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作风简单粗暴,行为很不规范,社会形象差,难以得到广大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另外,高素质行政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较高素质的行政人员主要集中在高层行政机关,地方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状况令人堪忧。

2、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道德素质欠佳。执法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影响行政执法整体水平的首要因素。行政执法部门具体实施国家法律法规,执法人员与执行法律、适用法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万一使用不慎极有可能违背立法宗旨,造成执法违法,为此,具备好的法律素质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应在此基础上培养法律责任感、法治理念,以使执法行为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近些年来基层执法人员在学历上有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学风、办学质量及学习者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学历的提高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完全对应,执法者的法律素质仍然不容乐观。就道德素质而言,一些执法人员遇到权、钱、情的夹击,公然拿法律原则作交易,甚至公器私用,把法律当作挟私报复的工具,“官本位”、“权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对待群众态度冷漠,服务意识淡漠。

3、执法人员受传统行政观念较深,难以在短时间转变。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讲,就是行政观念转变不到位,仍有落后、消极的行政思想如权力本位、官本位等思想仍在作祟,深深影响着行政活动。习惯于过去权力主导的行政运作方式,认为法律只是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当法律对自己“有用”时就拿来用,对自已“无用”时就寻求法外特权,忽视了政府本身必须服从法律,接受法的监督和制约。目前我国执法人员的执法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执法文化观念的沿袭影响,加之目前社会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法治观念淡漠是存在于执法队伍中腐败观念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淡漠法治民主观念,取而代之以“自主”或其他主体观念。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势必以自身的利益取向、人情偏好为指向态意妄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乃至执法犯法。

第二,淡漠法治追究观念。在违法追究上,存在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尤其在我国法制责任追究建设上的不足,一旦某些个别违法行为逃避了法律追究,则加深、强化了进一步的违法冲动,周而复始,最终形成对法治的彻底淡漠。第三,对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责任感的淡漠,导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的整体责任感的淡漠,最终导致对法治观念的淡漠。

四、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不健全,纵容执法权滥用

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政府权力的界限,权力和权利的对接使相对人在无需借助其他国家权力的情况下,以其意志发动行政行为、参与行政过程、乃至最终影响行政活动的结果。由于程序性权利的存在构成了行政相对人参与的制度性前提,正所谓“参与是平等的核心”,②正是凭借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程序性权利的强调,真正改变了政府和公民的力量对比关系,公民从消极的被保护者、行政管理的客体走向监督者、参与者、合作者,成为法律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并最终达到双方事实上的均衡、平等状态。由此,从追究程序角度来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不仅能增强人们的程序意识,更有助于监督行政执法。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行政程序法,这很容易造成法律之间的反复、疏漏、抵触,造成立法进程不统一,进而导致法制的不统一。④而通过一些部门规章、规定或者一些行政机关内部管理规则来确认行政程序,具有较大随意性,不利于监督行政行为。就程序制度来看,行政公开制度、参与制度、听取意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尽管在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中会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这些制度的不完全落实却使权力监督乏力,纵容了执法权的滥用。

①孙如林、马太建.依法行政指南[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②张晓光.行政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的参与权[J].行政法学研究,2000.03.③王琼雯.人权保障视野下的行政程序法浅论[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08.④刘帅、徐健.行政程序法的法律价值[J].法制与社会,2009.12.③邮编 413000

通讯地址:

篇8:浅谈基层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

1 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的原则和目标

1.1 基本原则

以全面履行畜牧兽医部门法定职责为核心, 以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 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 以充实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为保障, 强化日常监督, 着力创新畜牧兽医执法体制机制, 切实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执法水平,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基本目标

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执法体系要基本健全。县 (市) 级畜牧兽医单独设置, 全面推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各项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二是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备, 执法行为有效规范。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的指导、监督有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在执法工作中做到程序合法, 案卷齐全, 管理规范;三是执法装备手段得到改善, 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2 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执法主体权力配置不合理

目前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主体主要包括两条线:一是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二是《动物防疫法》授权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众所周知, 因为行政编制、职数的局限, 前者不可能完成大量的兽医行政执法任务, 更多的是侧重于对政策性、方向性和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管上。而后者由于体制的影响, 在种畜禽生产经营和畜禽养殖环节、兽药饲料、动物防疫、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等问题上, 出现了在同一级有多个执法主体, 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权力过于分散。

2.2 法律完善滞后, 惩戒力度不够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个体养殖户私自收集宾馆饭店的泔水饲养“泔水猪”缺少相关处罚措施, 因此用泔水直接喂猪和个别不法分子非法生产“地沟油”用于食品生产的现象屡禁不止。

2.3 行政执法成本高, 处罚难以到位

对病害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费用、申请法院对违法企业或个人强制执行的费用等行政执法的费用多, 执法成本高, 使很多案件得不到妥善处理。难以保证兽医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2.4 部门协作不力, 难以形成合力

公共卫生的重大案件往往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 由于各部门沟通不够, 造成打击力度不够。

3 积极推进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措施

3.1 认真梳理法定职责

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要对承担的法定职责进行认真梳理, 将涉及种畜禽生产经营、兽药饲料管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畜禽养殖及资源保护、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法定职责细化分解, 落实岗位责任。要定期对所负责实施的每一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切实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确保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和落实。

3.2 整合畜牧兽医执法力量

要创新畜牧兽医执法机制, 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县级畜牧兽医部门没有设置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设置有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 要实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现有的畜牧兽医行政处罚职能, 交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同时加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的牌子, 隶属同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管理。要明确细化综合执法机构职能, 科学评估工作量, 调整增加综合执法人员编制。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全面推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 执法人员统一管理, 执法力量统一调度, 为畜牧兽医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3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承担的行业管理的相关处罚职能交由综合执法机构承担

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尽快办理委托执法的相关手续, 签订行政执法委托书, 使执法行为合法有效。行政执法委托书应载明委托机关和受委托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委托执法的事项、权限、双方责任以及委托期限等内容。

3.4 完善执法工作机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委托、谁负责、谁指导的原则, 加强对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处理好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关系, 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受委托的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切实肩负起赋予的法定职责。

3.5 规范执法管理

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定期培训和考核制度。要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 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 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建立执法公示制度, 推进“阳光执法”, 实行执法依据、权限、程序和办案结果四公开。

3.6 切实保障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有序开展

上一篇:结婚爱情短句下一篇:发给爱人的愚人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