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行政作业

2024-05-04

基层行政作业(精选四篇)

基层行政作业 篇1

1 基层乡镇林业管理中的制约因素

1.1 工作范围广, 头绪繁多

乡镇林业站的工作范围广, 要面对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林权发证、营林造林、科技推广、林政执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矛盾纠纷调解、生态公益林调整、林木采伐、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及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相关业务培训以及林业灾后重建等多项重要工作, 任务相当繁重。同时, 林业工作人员服务于乡镇政府, 有时会被安排其他与林业无关的工作任务, 因此难以专心从事林业工作。

1.2 专业设施不到位

林业行政管理需要专业的设施, 需要添配森林消防工具、办公设备、通讯设备、交通设备、办公场所、员工宿舍以及灾后重建物资。但现实是, 基础设施落后, 乡镇林业站缺少或无计算机及网络通讯设备, 所以无法应用相关的林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1.3 经费保障与执法工作不适应林业行政为事业编制

由于乡镇地方财政困难, 除保证基本工资外, 一般不会有剩余, 执法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勘验取证、装备所需经费无法落实, 严重制约了林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严重影响林业行政执法效率, 影响了执法质量和执法效果。

1.4 管理脱节不少乡镇没有专门设立林业站

在农业服务中心设置林业岗位, 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 县林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或林业工作站的人财物属于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但林业行政执法由县林业局管理, 导致出现管理脱节、断档, 难免造成乡镇林业站执法不规范、不严格。

2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的对策

2.1 坚持依法治林, 走可持续发展

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想科学管理林业, 就必须严格依法治理, 这是做好林业管理的主要前提。为此, 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林业法规, 用法律法规武装职能部门人员头脑, 提高他们依法治林的能力。乡镇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积极宣传国家林业法律法规, 使广大村民知晓法律, 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提高他们种林护林的积极性。此外, 林业职能部门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违纪违法现象, 在执法过程中起到普及法律、增强村民环保意识的作用。

2.2 理顺体制, 增加投入

现阶段, 针对林业管理薄弱的现实, 县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乡镇设立林业站, 从编制上给予高度重视, 并明确规定林业主管部门在业务和人事、财政方面的独立性, 使各级林业部门能够安心工作, 专注于生产管理。同时, 避免乡镇政府干预林业生产和管理。县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 确保林业部门人员工资, 办公、办案及其执法所需装备费用所需。林业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拨付,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同时, 要加强对财政拨付资金的管理, 实行严格的财政责任管理制度, 使每一分钱落到实处, 确保林业发展有可靠的资金保障。

2.3 提高素质, 加强执法

要采取培训、轮训等方式对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监督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熟练掌握法律法规, 准确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及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其工作责任心, 通过不断的学习,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在实践中坚持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林业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以自律, 自觉做到持证上岗;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注重执法形象, 着装整齐, 严格执法标准, 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执法语言和执法文书, 对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规范, 公开执法结果。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基层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 确保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2.4 推进林业改革

深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切实抓好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把改革引向深入。实施林业管理责任制, 划分为块, 指定管理责任人, 依据管理实行奖惩制;建立林业管理网格化网络, 每村、每个管区为一个格, 每个格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 信息及时共享, 使基层乡镇林业管理统一化;要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认真总结、借鉴已有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要求, 稳步推进林业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抓好试点工作;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在乡镇机构配套改革中, 科学合理地设置乡镇林业工作站, 为乡镇林业站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是不可或缺的公益事业, 既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也有无法代替的生态效益。作为林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乡镇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自身建设, 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勇于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加强监管, 建设生态文明, 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摘要:作为林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乡镇林业管理部门要做好自身建设, 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勇于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 严格依法办事, 加强监管, 建设生态文明, 切实保护森林资源。

基层税务行政执法僵硬化原因初探 篇2

一、税务行政执法僵硬化的行为现象

僵硬执法行为主要发生在基层执法人员身上,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漠视纳税人的权益。

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既要肩负国家税收责任, 又要兼顾纳税人的权益, 而后者很容易被部分执法人员忽视。例如在发票领购审批中, 为了防范纳税人“大头小尾”偷漏税, 可以批准手写发票的用批准定额发票取代, 完全忽视纳税人实际需求。防范纳税人偷漏税无可厚非, 可是这种首先就认定纳税人会偷漏税、在源头上限制纳税人的执法行为过于刻板, 没有必要。事实上, 事后还有发票使用情况检查的执法, 可以监督纳税人正确使用发票, 防止纳税人偷漏税。

2、执法人员贪图省事。

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 可是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考虑事实, 机械执法。例如纳税人未申报罚款, 电子征管系统会根据日期自动显示罚款数额。可是在实际中, 纳税人未申报的原因很多, 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根据客观事实来判断电脑所处罚款的正确性。但是因为重新确定罚款需要内部审批报告, 要列明处罚依据和客观事实, 同时还要多个领导审批, 部分执法人员为了省事, 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根据电脑的罚款数字出具罚单。曾经出现纳税人因漏申报几十元钱的土地使用税超过一年而被罚款近千元的执法行为, 这比偷税行为的行政处罚还要严重。对纳税人的偷税行为, 征管法规定的罚款是纳税人偷漏税款的50%至5倍, 最高罚款也不过75元。而执法人员在其执法过程中, 完全不考虑行政执法的合理性, 没有考虑行政执法要兼顾比例原则和公平原则。如果纳税人以行政执法“显失公正”来提起行政诉讼, 执法机关败诉的可能性极大。

3、依赖上级部门的指导。

税务执法要求规范、统一, 这样上级部门对税法作出的解释和执法指引尤为重要, 可以引导、规范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但是长期如此, 基层执法人员就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不管大小问题, 事事依赖上级的解释、指引, 不敢自己根据法律条文作出判断。而行政执法往往存在时效性, 如果等着上级部门解释或是指引, 就会迟延执法、影响纳税人权益, 并可能出现违法执法。

4、税务执法人员甘愿做“二传手”。

在实际执法中, 部分执法人员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而是承担“二传手”角色, 把从纳税人那里收集的资料不加分析, 直接反馈给领导, 大小事都由领导处理。这种情况直接造成行政执法的效率低下, 同时还因为领导与纳税人没有直接沟通, 处理上容易出偏差。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被忽视

1、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当前国内行政法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研究还不够, 但是在西方,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和灵魂。王名扬在其著作《美国行政法》中指出: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对于作出何种决定有很大的自由, 可以在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针中进行选择, 根据行政机关的判断采取某种行动或不采取行动。行政机关自由选择的范围不限于决定的内容, 也可能是执行任务的方法、时间、地点或侧重面, 包括不采取行动的决定在内。

2、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执法价值。

我们之所以说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和灵魂, 是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权贯穿于行政执法的方方面面, 其价值意义不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 还延伸到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其不仅贯彻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中, 还贯彻在羁束性行政行为中;其促使静态法向动态法转化, 是其他行政法律和其他行政权实现的根本。

3、税务行政执法人员需要自由裁量权。

当前, 在我们的税务执法中, 许多执法行为已经被上级部门通过一定的文件或其他形式量化, 如通过征管系统来处罚未申报行为或是通过具体的指令来指引基层工作者按定额或是定率来核定税收。虽然通过电脑系统按天计征罚款或是按行业统一核定税收的标准有一定科学性, 可是如果不跟纳税人的行为和经营实际联系起来, 难免在执法中导致行政执法人员的被动, 使其不能根据客观事实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也就导致行政执法人员完全依赖上级的指导文件, 成为“二传手”, 漠视纳税人的利益, 什么都是机械地照章办事。

三、明确执法责任和完善执法过错追究责任

结合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下放, 明确执法责任, 不必事事干涉基层人员的执法。自由裁量权直接下放给税务执法人员, 减少审批环节, 执法人员直接作出行政行为, 同时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上级部门只需要完善相应制度, 加强内控措施, 通过检查或是抽查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 作出奖罚, 追究过错执法的行政责任。

综上所述, 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税务执法人员执法僵硬化现象, 建议上级部门在大的方面指导基层税务人员执法, 把行政自由裁量权下放给行政执法人员, 减少内部审批程序, 使税务执法的责任明确到执法者身上, 这不仅可以更大限度地贯彻依法行政, 促使合理行政,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税务执法人员的责任心, 而且还能促进征纳双方的良好互动。

浅谈基层畜牧兽医行政综合执法 篇3

1 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的原则和目标

1.1 基本原则

以全面履行畜牧兽医部门法定职责为核心, 以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种畜禽生产、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 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 以充实执法人员、落实执法经费、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为保障, 强化日常监督, 着力创新畜牧兽医执法体制机制, 切实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执法水平,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1.2 基本目标

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执法体系要基本健全。县 (市) 级畜牧兽医单独设置, 全面推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各项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二是执法监督制度逐步完备, 执法行为有效规范。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的指导、监督有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机构在执法工作中做到程序合法, 案卷齐全, 管理规范;三是执法装备手段得到改善, 执法能力显著提高。

2 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执法主体权力配置不合理

目前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主体主要包括两条线:一是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二是《动物防疫法》授权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众所周知, 因为行政编制、职数的局限, 前者不可能完成大量的兽医行政执法任务, 更多的是侧重于对政策性、方向性和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管上。而后者由于体制的影响, 在种畜禽生产经营和畜禽养殖环节、兽药饲料、动物防疫、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等问题上, 出现了在同一级有多个执法主体, 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权力过于分散。

2.2 法律完善滞后, 惩戒力度不够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个体养殖户私自收集宾馆饭店的泔水饲养“泔水猪”缺少相关处罚措施, 因此用泔水直接喂猪和个别不法分子非法生产“地沟油”用于食品生产的现象屡禁不止。

2.3 行政执法成本高, 处罚难以到位

对病害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费用、申请法院对违法企业或个人强制执行的费用等行政执法的费用多, 执法成本高, 使很多案件得不到妥善处理。难以保证兽医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2.4 部门协作不力, 难以形成合力

公共卫生的重大案件往往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 由于各部门沟通不够, 造成打击力度不够。

3 积极推进基层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工作的措施

3.1 认真梳理法定职责

各级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要对承担的法定职责进行认真梳理, 将涉及种畜禽生产经营、兽药饲料管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畜禽养殖及资源保护、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法定职责细化分解, 落实岗位责任。要定期对所负责实施的每一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评估,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切实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确保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履行和落实。

3.2 整合畜牧兽医执法力量

要创新畜牧兽医执法机制, 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县级畜牧兽医部门没有设置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行农业综合执法。设置有县级畜牧兽医部门的, 要实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现有的畜牧兽医行政处罚职能, 交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同时加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的牌子, 隶属同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管理。要明确细化综合执法机构职能, 科学评估工作量, 调整增加综合执法人员编制。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全面推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 实现行政处罚职能统一行使, 执法人员统一管理, 执法力量统一调度, 为畜牧兽医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3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承担的行业管理的相关处罚职能交由综合执法机构承担

要按照《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尽快办理委托执法的相关手续, 签订行政执法委托书, 使执法行为合法有效。行政执法委托书应载明委托机关和受委托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委托执法的事项、权限、双方责任以及委托期限等内容。

3.4 完善执法工作机

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谁委托、谁负责、谁指导的原则, 加强对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处理好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关系, 处理好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受委托的综合执法机构要加强与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切实肩负起赋予的法定职责。

3.5 规范执法管理

建立健全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定期培训和考核制度。要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 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 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专业素质, 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建立执法公示制度, 推进“阳光执法”, 实行执法依据、权限、程序和办案结果四公开。

3.6 切实保障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有序开展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系统 篇4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发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纷纷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集中清理,不断精简、压缩,并积极探索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措施。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已经发展到网上行政审批[1]。但对于较偏远的农村基层,还在起步阶段,由于文化程度、信息化程度以及交通环境的相对落后,广大基层更加需要便捷的行政审批平台,成为未来政务服务信息平台向基层社区和村居拓展延伸,为公众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建设情况是体现一个地区政务服务水平的关键衡量标准。为加强地区内各部门进行跨部门协同办公,打破部门信息壁垒,促进各部门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传统政务服务的单一模式难于满足公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跨平台、跨应用的信息服务越来越成为衡量平台服务的新标准。

2 基层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的目标和需求分析

基层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是在现有的服务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各项资源,将一体化管理理念融入系统实现过程[2]。系统要求:1、实现集中的审批管理模式:审批资源、审批过程、审批事项集中共享、监督和管理。2、实现统一的审批运行模式:统一对外服务的入口;统一行政审批事项标准化配置;统一审批办理业务平台。3、实现建设模式的转变:由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转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由传统审批方式转向网络审批方式,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需求:网上审批大厅、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审批事项管理系统、系统集成平台。

“一站式”网上审批大厅[3]:网上审批大厅作为公众在互联网上进行申报审批事项的统一“窗口”,从办事咨询、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及交流答辩。

完善的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审批流程通过网上审批大厅展现,审批流程的网络化和电子化则通过审批业务办理平台实现。

统一的审批事项管理系统: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建设必须与行政审批改革密切配合,需要对各种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行政审批事项的新增、取消、调整等,同时对行政审批事项的各个审批要素进行配置。

开放的系统集成平台:由于存在不同类别的审批平台,一体化平台需运用系统集成技术来开发系统集成平台,最终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审批协同以及数据共享。

3 行政审批系统

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以简化审批办事流程、加强办事效能监察为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网上办事及实体办事大厅提供统一的行政审批业务办理、效能监察平台。审批办事系统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与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无缝对接,实时抓取网上办事大厅数据,并将实体大厅数据同步到网上大厅供群众查阅。整合各级数据资源,更好的实现政务资源各级各部门共享[4]。

3.1 基本办件审批

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将各部门各区县办事事项、办事流程纳入统一管理,提供通用的办事功能。群众可通过互联网查阅办事信息、办事流程,并可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网上申报,对于网上申报的审批业务,网上办事大厅申报数据可实时流转到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对于直接到实体办事大厅办理的审批业务,由窗口工作人员录入到行政审批办事系统。进入行政审批办事系统的业务自动匹配相应审批流程,按流程在个审批人员间进行流转,办理完毕自动通知申报人。

行政审批办事系统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审批,及部门间协助办件的联合审批流程。

(1)咨询办件:用户通过行政服务中心各办事窗口进行相关办事咨询。各窗口办事人员对咨询问题进行登记,然后答复问题,并记录答复内容打印成回执给咨询人。

(2)收件处理:收件处理模块是对申办人的办事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申办条件、是否接受申请。主要包括:外网预审、办件登记、办件受理、材料审核、不予受理、材料补正等环节。

(3)审批处理:办件受理后,按预设流程流向各个办理(审批)环节。主要包括办件办理、办理信息跟踪、催办督办、特别程序、上报、回撤。

(4)办结处理。办件的所有办理环节完成后,系统将办件转成办结状态,并通过短信平台、网上办事大厅网站等向申办人发出办结通知和出件通知。

(5)出件处理。申办人收到办件办结通知后,如需到窗口取件的,窗口工作人员在系统做出件操作,录入出件信息,系统自动记录出件时间。

(6)办件提醒。系统可以以绿灯、黄灯、红灯等标记清晰提示办件超期状态和当前办理环节,正常件为绿灯、即将超时件为黄灯、超时件为红灯,使工作人员可以迅速了解目前所需处理的各类办件情况。

(7)办件信息查询。系统提供所有审批办件的列表,显示办件的办理状态。服务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审批人员可以根据权限查看授权范围内的办件详细信息,包括审批事项信息(与事项库关联)、办理机构信息、网上申请信息、受理信息、审批过程信息、办结结果信息、证照基本信息(与电子证照库关联)等。

3.2 协同办件审批

建设协同办件审批系统,优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协同事项网上办理,实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窗口与窗口之间、窗口与部门之间信息纵向、横向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1)并联审批。并联审批是指一项审批业务,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办理的审批行为。并联审批采用牵头单位负责制,明确审批的牵头受理部门和联办部门,采取牵头单位受理、相关单位协办、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督导督办的工作模式。牵头部门为责任部门,负责联办件的统一受理,并在审批过程中对审批事务进行汇总上报和反馈等工作,如图1所示。

(2)牵头单位受理。并联审批的收件跟单一部门审批件的收件有一样的收件处理功能,所不同的是并联审批事项的收件类别是“联办件”,并由牵头部门统一收件。

(3)协办抄送。协办抄送是指牵头单位受理并联审批事项后,系统会根据并联审批的设置自动产生相应的协办事项,并发至各协办窗口人员。由于联办件的协办事项依据具体项目会有所不同,因此,允许牵头单位临时增加协办部门参与审批。

(4)协同收件。各个审批协办单位通过这个系统模块,接收牵头单位抄告过来的审批事项和相关电子材料,与内部审批流程过程对接,形成待办审批事项,进入审批环节。

(5)协同审批。对事项审批具体处理过程,与一般审批类似,按照“基本办件审批”功能的流程处理。

(6)协同回复。协办部门事项办结后,向牵头部门回复是同意审批或不同意审批,并给出审批依据。

(7)跟踪查询。并联审批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可以根据申报人名称、服务项目名称、受理编号、受理时间、承诺时间等条件进行查询。方便申请人及时知道办件的具体状态和审批情况,实现审批过程的透明化。

(8)协同督办。牵头单位和监察部门对审批事项的动态督办、监察等过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审批事项的督办指定提醒,确保审批事项在规定的审批时间内完成审批。

(9)并联事项设置。系统要能快速定制不同类型的联合审批事项,包括设置牵头部门和灵活设置各协办事项的并联、串联办理逻辑。联合审批事项的协办事项应由原有独立的各单位审批事项组成,不需要再另外定制协办事项的流程和表单。

(10)联办件时限计算。要求系统在计算联办件办理时限时,既要满足单个审批项目时限要求,也要满足整个联合审批事项的时限要求,避免一个单位超时影响整个项目也便于责任的落实。

3.3 特殊办件审批

提供正常审批流程之外的特殊办件审批功能。如审批流程中须增加专家评审、听证会等环节时,启动特殊办件审批功能,插入特殊审批环节,对事件进行特殊处理。

4 事项管理系统

实现对市、区县两级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的事项信息管理,包括对事项目录、事权级别、提供机构、事项内容等方面实现服务事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审批事项管理:面向事项管理员提供服务事项登记、注册、发布、预览、查询、目录浏览、注销等管理功能;提供服务事项的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提供服务事项网办五项服务(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的接入支撑;提供按照职能部门、事权级别、事项名称、事项类型等检索查询的功能。

(2)主题目录管理:提供服务事项的主题目录管理功能。主题目录主要分为区域服务目录、部门服务目录、主题服务目录、人生事件目录、面向人群目录等。服务事项默认以区域和主管机构组织,可以多种维度并存,如按服务主题、人生事件、面向人群等。一项服务事项可以同时在多个服务目录下出现。

(3)审批机构管理:提供管理进驻网上办事大厅审批单位基本信息的功能,包括单位信息的新增、查删改。单位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负责人、单位成员、办公时间等信息。提供分配各单位管理员账号的功能,单位管理员可录入、修改本单位的审批事项。提供分配市、区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员账号的功能,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员可以负责本级服务单位的机构注册、单位管理员账号分配。

(4)汇总统计:提供服务事项汇总统计的功能,方便市、各区县的领导,按权限直观方便地了解全市、各区县进驻的服务事项数量、分类及提供网上办事服务的情况。

5 总结

基层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在信息化过程中是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步骤,我们对如何设计基层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目标分析和功能需求对系统进行分析描述,由此提出了设计原则,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从系统总体架构和总体功能进行了全方面的设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理念搭建行政审批的一体化管理、运行和服务平台,以用户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业务流程,特别是对多部门的协同审批方面,提出了完善的业务模型,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中的网上审批大厅进行分析与设计,从功能、性能以及算法逻辑等方面对网上审批大厅关键数据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了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平台。

摘要:基层电子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是政府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运作模式。本文分析了公共服务平台行政审批体系,设计并实现了在基层综合政务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队用户和管理者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业务流程,特别是对多部门的协同审批方面,提出了完善的业务模型,对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中的网上审批大厅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了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行政审批平台。

关键词:公共服务平台,网上审批大厅,协同审批,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廖怡浅析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及其转型发展思路[J].科技资讯,2013,29(1):32-33.

[2] .王芳,赖茂生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09,23(8):1-4.

[3] .王功臣一站式行政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上一篇:梵高油画下一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