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情境运用

2024-04-20

古诗情境运用(共6篇)

篇1:古诗情境运用

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 宜春三中吕衡 [内容摘要]:

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背景资料指的是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资料。多媒体提供的动态资料,可形象地再现历史风云;静态资料,可直观地分析领悟,利用它们,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境。1绘画论画:学生细观投影,评议画面。将单幅画面叙述完整或将数幅画面连缀成篇,便于学好叙事诗。②绘画叙画:教师绘声绘色描绘画面,再现诗的意境,可让写景抒情诗给学生完满和谐的美感。③绘画展画:指导学生自学诗词并画出蕴育心中的山水,选出佳作,实物投影,一可激趣,二可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征。

精心选择乐曲;真情朗读诗词;调动记忆内存;撷取诗词佳句;利用动画激趣等,都是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巧妙运用,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本文就这些方面,也谈了一些体会,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诗词•多媒体•情境•教学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古诗词教学的情境,是与古诗词内容有关的课堂气氛与情感体验的总称,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手段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方面更具有优势。无论是音乐、录像,还是幻灯投影、录音,都能短时高效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品读的兴趣,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使用这些途径,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怎样创设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呢?

一、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1、动态资料,生动形象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采用多媒体先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玄宗骄奢,不理政事;奸臣当道,权倾天下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安禄山起兵反唐,潼关失陷,尸横遍野,长安混乱,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之后,教师可补充描述道:“乱世之中的诗人,一路西行,颠沛辗转,来到成都,一时无处栖身,只好求助亲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搭起一座茅屋,暂避风雨。不想,到了八月间,一场秋风,无情地卷走了屋顶上的茅草,接着一场大雨,瓢泼如注,诗人彻夜难眠,凄苦之中,感慨万分,写下了这篇不朽之作。”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

2、静态资料,直观明了

古诗词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图片、幻灯片等创设情境,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两人在渭城话别,然后穿越阳关,远去西安,千里迢迢,关山万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在图中标出古渭城(今陕西西安西北),古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古阳关(今甘肃敦煌一带)。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顺江而下去广陵,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今湖北武昌)、标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从图上学生 可以直观地比较,元二向西去,去苍凉荒远的安西,孟浩然向东,去繁华富庶的扬州;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无须教师多讲,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过目不忘。

二、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词形象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在愉快的情境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里,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的高妙。

1、绘画论画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佝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低头的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投影,论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故事内容,接下去进入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2、绘画叙画

教师把握准古诗词的感情基碉,运用相应的语调、语气、语态,绘声绘色地描述画面,把学生的心绪,牵进教师构建的情境中,悟其情,会其意。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在开讲时,可先以亲切柔和的语调描述银幕上的画面:“有一个如画的地方,一抹斜阳将余挥播撒在清澈的湖面上,湖中藕花盛开,绿叶如盖;湖面小舟飘荡,鸥鹭飞翔;湖边垂柳倒映,亭台静卧;有一个年轻、快乐的女子,和她的伙伴们在此嬉戏玩耍,举杯畅谈„„_轻缓、动情的导语,可将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使他们仿佛看到了摇曳多姿的绿荷,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莲香,听到了欢快划动的桨声。

3、绘画展画 杜牧的《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虽时代不同,但同是歌咏春天,同是富有哲理,诗中都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江南春》里的啼莺、绿叶、红花、山村、水郭、洒旗、楼台;《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翠竹、桃花、鸭子、江水、蒌蒿、芦芽等。课前可安排几位学生画出几幅鲜艳明丽的水彩画,课堂投影展示时既加深了“江山如画”的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画外之意。讲解时可让观看的学生选出佳作并给予奖励,这可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播放为这首古诗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深切体会出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

有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琵琶行》一课,为了真切地感受琵琶女所弹奏的音乐妙处,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梁祝〉〉“草桥结拜”一段大提琴与小提琴互相对话及其相似;诗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同〈〈梁祝〉〉“抗婚”一段大管、小提琴、锣鼓齐鸣又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包含几分冷涩的乐章,似乎更印证了琵琶女的“忧愁暗恨”的凄苦身世,用音乐语言诠释了诗歌语言,使学生对本诗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结合,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四、真情朗读诗词,创设教学情境

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_明月几时有》是可播放录音,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

有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配音朗读,那么学生会更易受感染,效果会更佳。也可以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音乐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中,或激越高亢,或轻慢舒缓地诵读,会对诗词有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五、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古诗词所写的景和物,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为历代诗人、词人所钟爱,对于这些较熟悉的事物,不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搜索记忆,调动相关信息,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有关名诗佳句。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顺流而下,自然驶向新知识的彼岸。

例如初中课文《爱莲说》中,清新脱俗的莲花就是文人笔下的爱物,同学们可以说出一连串与莲花有关的词句:

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同风儿吹皱一弯春水,课堂上激起阵阵涟漪,有的同学边读边会意地点头,唤醒了原有的记忆;有的同学还不甘示弱,继续说出老师没想到的诗句,莲花洁净清幽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刻入同学的脑海中,接下来再由形上升到神,理解莲花高洁傲岸的品质就不难了。

六、利用动画激趣,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计算机的制作动画功能。将适用于动画展示的古诗词内容做成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开启智慧,调动思维,增强参与意识。

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可以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或Flash制作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片中江南村景,低矮的农舍,流淌的小溪,溪边的春草,农家老公公老婆婆说笑打趣的场景;再看三个男孩,一个男孩正田间锄草,一个男孩正编篾筐,一个男孩正剥开莲蓬的生活场景,然后让同学各自用最简洁,形象的语言概括画面,再打开课本,与诗人的语言作比较,体味古诗词语言的生动形象,简洁合韵的特点。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为古诗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极大得便利。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调准音调,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就是为了让一首首好诗、好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心田。

篇2:古诗情境运用

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利用创设的学习情境与古诗内容相机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刺激物,可以把学生带到一种真切、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对古诗的一些教学方法,即运用情境的创设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尝试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有部分古诗可以运用尝试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锄禾》时,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根本没不参加过劳动,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在上《锄禾》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这次劳进行口语交际,然后教师相机提出诗的内容让同学们对比讨论理解。这样就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向,调动了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唤起学生的经验积累来同化新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二、用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经验的不足,致使对诗句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若教师在教学时借助现代教育媒体——计算机,融声、光、色为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这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望庐山瀑布》,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如果教师把这部分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相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看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就不言而喻地在学生心目中扎下了根。这样,即缩短了学生对古诗理解的实际距离,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多角色模拟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一首古诗时,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法效果,可以采取给学生加一些“互助套餐”。如在《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声音角色的模拟,也就是说让学生根据“猿”的叫声模拟学叫,然后组织讨论:“猿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怎样?”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提出:“猿的叫声非常难听”。随即教师提出问题:“当时李白这样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在讨论中有同学就这样说:“因为当时李白被皇帝赦免,心里太高兴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这样,在交流中,学生通过相互探讨就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唤起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达到了知识的无缝链接。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篇3:古诗情境运用

小学语文古诗中的大部分都为叙事或者山水景色, 都会配以简单的插图来帮助理解, 所以就这一特点延展和发挥开来, 构建情境、描绘场面, 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方式。

1.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最有效、最迅速地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和想象力丰富, 针对这两个特点, 情境教学不仅能够通过丰富的视听感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而且更加能够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 自主地参与进来。情境教学法生动呈现出学习的内容, 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集体精神和陶冶情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在发展阶段, 对一些美好东西的理解还很浅显, 用情境教学把美好的事情通过演绎的方式教授给他们时, 不只是简单地让他们懂得了书本上的知识, 更多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道理,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在古诗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上几乎每一篇课文都会配有插图, 古诗更不例外。而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内心世界的表达,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借物喻人、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等。因此在古诗的情境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先从题目展开想象。万事开头难, 古诗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课文内容, 在学习古诗前必须先记住题目, 而题目的字数较少, 光看题目有时候并不能够马上明白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先从题目入手, 在讲解故事前要求学生自由发挥, 想象古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比如以《咏鹅》 这首古诗来说,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描述一下鹅的特点, 对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再把诗句一一对照, 看看是不是符合他们所观察到的鹅的样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和触摸真的鹅, 实际感受一下, 加深印象, 学生在对比自己心中的鹅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咏鹅”了。

(2)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铺路。古代诗人和学生之间有年龄上的代沟、有时代的代沟, 也有地理位置上的代沟。要让学生明白那段历史, 就要靠教师把生动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到诗人的所见所闻。也可以安排学生演小品, 演绎故事所发生的过程, 加以提问和引导, 学生对所发生的事情不断地求知, 自然而然就会对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有所思考和理解。而如果教师能在其中扮演角色则会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 使教学的过程处于寓教于乐的最高境界中。

(3) 针对古诗本身, 把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小学语文古诗总的来说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五言绝句, 另一种是七言律诗。平仄押韵, 朗朗上口, 正所谓诗歌不分家, 古诗中也有许多被谱上曲的。如《静夜思》 这样简单的古诗, 在许多儿歌中都有, 学生基本上听一遍就会跟着唱起来, 简单易学, 把枯燥死板的背诵变成歌声传唱会让教学过程活泼起来。因此根据不同古诗的韵律, 让朗读示范在节律中再现古诗意境, 让学生反复诵读或歌唱,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和音乐的魅力达到教学目的。而诗句本身的美, 是在其描写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 如 《咏柳》 中有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本来就是无形的东西, 既摸不着也看不见, 更不要说让学生把它演绎出来, 但是剪刀没有学生是不知道的, 他们会把风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剪刀, 一下把无形的风立体化了, 学生也会觉得很新奇, 对诗人和诗句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把握这一点, 让学生把古诗中的情境勾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样不仅能够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而且更能够提升学生的修辞能力。虽然在小学阶段, 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 但是能够潜移默化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情境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最有效、最迅速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发挥他们自己的能力, 自主地参与进来。情境教学法生动地呈现出学习的内容,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集体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篇4: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图解文意,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诗句优美,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图画当中,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图时,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图后,学生在图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图时,图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图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如教学《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如此雄浑震撼,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声音越来越近,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图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动画的产生将图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声有色,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立在枝头的样子,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以心换心,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越来越远,直到不见,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学生再读这两句,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其实,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出诗境,还需要教师能深入钻研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再加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学习的快乐。

篇5:古诗情境填空

2、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颂扬那些具有终生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品质的教师们。

3、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雨梦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鹏飞在送她的时候拍拍她的肩膀,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5、星期六,小刚约你出去玩,看到你正在做作业,他说:“明天再写吧。”你用这样一句名言谢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表现自己高尚情操的诗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了出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

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于是这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13、按要求写诗句:

秋“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4、“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

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5、“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17.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8.根据“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至少4句相关的诗句。

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桃: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9.“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2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2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来教导我们。另一首《悯农》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扬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夏日绝句》。诗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4.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7.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我们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过零丁洋》,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8.我们学过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出塞》诗句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9.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30.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

31.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的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

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句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2.湖边那株风姿卓越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3.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4.根据要求写诗句:

①“日”字在古诗中当“太阳”的意思讲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日”字在古诗中当“阳光”的意思讲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③“日”字在古诗中当“天”的意思讲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④“日”字在古诗中当“时候”的意思讲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5.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人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6.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曾经写过一首《石灰吟》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你知道这首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句子吗? 答:粉骨

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7.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的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两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8.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了出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9.有的同学不认真学习,不知道珍惜时间,老师就语重心长的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0.表面写雨过天“晴”,实写人间有“情”的古诗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42.“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的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43.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4.小红暑假与妈妈去大西北旅游。火车路过大戈壁,她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树,傍晚,她看到太阳圆圆的,像个大红灯笼在天边漫漫往下沉,一户农家冒着烟袅袅上升,一条黄河缓缓流淌,她忽然想起:“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夜晚,他看到起伏的山的上空,月亮想把镰刀,月光下的沙漠,好像下了雪,小红真想用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来赞美。

45.小明书法写得好,还会画梅花,妈妈夸她梅花颜色真好看,可小明却说,我要学“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6.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藏在哪里,我给你糖吃,给你银子,知道吗?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篇6:古诗情境填空练习

1、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艰难环境中,不丧失凌云之志,顽强追求,这真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颂扬那些具有终生默默奉献精神和燃烧自己,照

亮别人崇高品质的教师们。

3、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雨梦明天就要随爸爸转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读书了,鹏飞在送她的时候拍拍她的肩膀,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5、星期六,小刚约你出去玩,看到你正在做作业,他说:“明天再写吧。”你用这样一句名言谢绝:“我

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6、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的《石灰吟》表现自己高尚情操的诗句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夏天你去赏荷花,满池的荷花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美景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你想起了两句诗恰如其分地把这种美的感受表现了出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有突如其来的,令许多花儿“绿肥红瘦”的春雨,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1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和风细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候,于是这夏天已进入尾声了。

13、按要求写诗句:

秋“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秋“露”: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4、“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昌龄发出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脸豪情,而丘逢甲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却这样悲叹“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岳飞则怒发冲冠,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5、“酒”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酒能消愁,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能使人心旷神怡,李白说“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能增进友谊,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了敬亭山的百挑不厌。

17.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儿童剥莲蓬时的稚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句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8.根据“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至少4句相关的诗句。①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9.“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一句诗“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2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诉我们今日事,今日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

21.《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其中“梅”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特点,“竹”具有刚强勇敢特点。

2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来教导我们。另一首《悯农 23.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扬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夏日绝句》。24.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5.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6.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7.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们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过零丁洋》,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8.我们学过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出塞》诗句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9.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这个问题。30.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11、31.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友人离别之情。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的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句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32.湖边那株风姿卓越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此景象真可谓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3、33.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4、34.根据要求写诗句: ①“日”字在古诗中当“太阳”的意思讲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日”字在古诗中当“阳光”的意思讲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③“日”字在古诗中当“天”的意思讲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④“日”字在古诗中当“时候”的意思讲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35.春天的一个夜晚,一位久别家人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家乡,于是吟起诗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36.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于谦曾经写过一首《石灰吟》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你知道这首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的句子吗?

上一篇:拒绝校园暴力,守护平安校园,预防校园欺凌活动方案下一篇:醋泡鸡蛋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