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品悟古诗词教学

2023-02-17

情境在《辞海》一书中被定义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 由威廉-托马斯所创用。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因素, 可分三类:真实的情境, 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 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 双方通过各种媒介物载体相互影响;暗含的情境, 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中国古代刘勰的《文心雕龙》, 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可谓“意境说”的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客观外物能激起人的情感。

客观外物和学生之间要通过多种媒介物相互联系, 才能“造境”。以下就从四方面谈谈。

1 拓宽教育空间

利用现实情境这一客观外物, 抄录大量的诗句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春天到了,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绿杨因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夏天来了, “雁引愁心去, 山街好月来。”秋天已至, “燕子楼中霜月夜, 秋来只为一人长。”“和烟飘落九秋色, 随浪泛将千里行。”“秋者, 刑官也, 以肃杀而为心。”冬已踏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玉阶一夜留明月, 金殿三春满落花。”下雨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起风时, “回风一萧瑟, 林影久参差。”这样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古诗文, 也在情境中应用了古诗文。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进入大自然、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 语言便逐渐丰富而且生动, 就可以脱口而出, 信手拈来, 提高了古诗文的综合应用能力, 可谓“情动而辞发。”

另外, 也可选定自然景物, 找到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配以内容关联的古诗, 用比较的方法引起学习热情, 如:出示各种牡丹花的图画, 抄写出两首诗对照来理解。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枣花至小能成实, 桑叶虽柔能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 不成一事又空枝。 (宋·王溥《咏牡丹》)

前者以芍药、芙蕖为陪衬, 赞颂牡丹“国色天香”;后者以枣花、桑叶为陪衬, 讥讽牡丹“华而不实”。两诗同咏一物, 一褒一贬, 但皆命精妙, 喻意深长, 且各言之成理。

2 缩短心理距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各种传统节日, 古人对这些节日也有精彩的描写, 每到一个节日, 将这些诗句介绍给学生, 与他们一起分享, 并且让他们带回家中作为礼物读给家人, 用来缩短教师、学生、父母之间的距离。重阳节, “细雨成阴近夕阳, 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 每岁登高在异乡。”“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遥怜故乡菊, 应傍战场开。”母亲节,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七夕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未会牵牛意如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中秋节,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有, 明月明年何处看。”“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中国还有传统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古代的一些咏物诗, 将其题目隐去, 便成了一则极好的谜语, 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角色效应

情境教育的根本理念, 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建构的, 他人无法代替, 分角色朗读, 有助于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琵琶行》一文, 可以找三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个扮演旁白, 主要作环境的烘染, 读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幅秋夜送客图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共鸣, 诱导他们理解作品。一个扮演琵琶女,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虾蟆陵下住。”“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女克服内心的矛盾, 一吐为快,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讲了她半生的遭遇, 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面对这个形象, 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另一个扮演作者“我”,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今夜闻君琵琶女, 如听仙乐耳暂明。”贬官的痛苦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了情感波涛, 坦露了自我形象, 同病相怜, 同声相应, 忍不住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样分角色处理分析课文, 便于学生读懂作品,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 诗中的谐趣

有一些古诗, 风趣诙谐。三十六计系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 然而, 要熟记三十六条妙计, 却非易事。有一位学子, 潜心钻研, 终于悟出一法: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 依序组成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 借以擒劫贼, 鱼蛇海间笑, 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 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 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三字外, 每字均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依次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情境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方面吸取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理论, 另一方面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意境说”的滋养。“意境说”的主要特点为:“真”、“情”、“思”、“美”, 应该说“意境说”不仅为语文情境地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而且进一步支撑整个情境教育的研究。它蕴含着美学、心理学、创造学最古朴的原理。“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的情境, 是“有情之境”, 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 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活世界。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通过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角色效应、诗中的谐趣等四种途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情境,古诗词,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3.

[2]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中华书局, 1985, 5.

[3] 岳增明.怎样理解词句的情境意义, 语文知识[M].郑州大学主办, 1998 (1) .

上一篇: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30例疗效观察下一篇:战斗力倍增计划是河南公安工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