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2024-04-13

根植乡村,献身教育(精选9篇)

篇1: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诸城市枳沟镇初级中学

孙得梅

她是2000年走出师范院校大门的,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枳沟初中走上了三尺讲台,从第一天起,她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的誓言,她乐在其中,勤奋敬业,不懈奋斗,在教育事业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踏上教育这条七彩路,至今已有十余个春秋,她一直坚守在物理教学的工作的岗位,并连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曾多次被诸城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潍坊市教育局授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在不同杂志上发表,每年寒暑假的全市初中物理教师培训会议上均做典型发言,诸城市初中物理名师团队骨干成员。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位言语不多的实干家,在学生心中,她是位可敬的母亲,她遵循着自己的教育信条,真诚地爱着她的事业,把自己所有的情结都深深倾注在那三尺讲台上,在三尺讲台上编织自己的梦想,编织学生的未来。

信条一:扎根农村,对教育事业永恒追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她选择了教师,本身这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奉献与牺牲。教师的工作无法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每当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看到孩子们纯朴稚嫩的心灵,她就没有了时间观念,孩子们是爱玩的年龄,她多投入一些,孩子们的学业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长进,他们需要她的关注,需要她的陪伴。十余年忙碌的教学使她感受到教师这种职业的辛苦,而当她把时间倾注在学生身上太多的时候,却忽视了对自己家人的关心和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她的意见日益增多。一次她照常又给儿子五块钱去买方便面,这次儿子却迟疑了下说:“妈,五块钱能买回母爱吗?”她惊呆了,这是她多年来对她不满语言的一种流露,内心的一次表白,也是对一位母亲的质问,她无言以对,也许是无数次的方便面生活让她厌倦了,她难过了好多天,作为一名老师,她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爱心,更有责任,而在自己儿子身上没有了爱心,更没有了责任,她愧疚。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的她为了自己的事业,远离了亲情,她虽然与父母相距不远,可繁忙紧张的工作使她很少去看望年迈生病的父母,即使去了也是来去匆匆,每当父母想她的时候,他们会责骂她,在他们的责骂中她自责,可当她面对她的学生,她的事业,她付出的艰辛挽回的成果,才会有一丝的安慰。

信条二:教育要以人为本,用心去育,才会有亮丽。

她非常喜爱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她认为以立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关心学生顺利情况下的成长,更关心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关心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关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王菲是她班很优秀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是在物理学科上她一度陷入了困境,几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很差,在她很绝望的时候,她告诉她当年邱吉乐成功的秘诀,那就是面对困难决不放弃,她不知道这句话对他有很大的影响,直到有一次她让学生们写感谢卡时,她在自己的感谢卡上写道 :“感谢老师您的那句决不放弃,让她找回了自信。学生身处逆境她们在精神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安慰,要帮他们树立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不同的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有不同的需求,作为老师她们要俯身平视观察他们,分析他们,找到一个或多个适合的方法教育引导他们,为他们的顺利成长去搭建平台。2002年11月的一个晚自习放学后,学生陈晨突然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孙老师跟班主任一起将学生送往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学生脱离了危险。这期间,她一直守候在病床前,直到和闻讯赶来的家长一起将学生安顿好,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家中。这时,已是凌晨2点多钟了。

在2010年,孙老师所教的班中,有一名叫孙晓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交往,也不爱和老师说话,学习成绩很差,有厌学情绪。孙老师通过走访,了解到她妈妈因病去世,爸爸在外打工挣钱还债,她自己住在家。孙老师专门为她安排了宿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给她买衣买书,星期天领她到家吃饭,给她辅导功课,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一段时间后该生变得开朗活泼、热爱学习了,并在中考中以优秀成绩考取了实验中学。一学期后,她给 2 孙老师的贺卡写道:“老师,我永远忘不了您陪同我们一起渡过的那些日子。早晨,在学生没到教室前,您已经站在讲台上了;晚上,您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直到把我们送入梦乡„„老师,您现在工作是否还那么劳累?您可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孙老师经常说:“苦点累点算什么?学生的进步会让我忘记所有的疲劳与病痛,她们的每一步成功都是我的骄傲。”

信条三,教好学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她们面对的教育教学对象是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她们教好学的关键。多年的教学让她感觉与学生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她们不能期望学生一下就接受她们,她的体会是年轻老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喜欢,但她建议年轻老师要拉开与学生的距离,控制好与学生的距离,否则会影响你的管理和教学效果。而年纪大些的老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避免产生代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年老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想他们所想,和他们要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学生的关系处理老师要把握好度。在处理师生关系这方面,她觉得最难处理的就是解决有问题的学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因学生思想落后,品质差,往往会与老师发生矛盾,而这种冲突大多来自老师对他的批评,她在批评学生时,尽量化解矛盾,不让矛盾升级,自己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很注重批评学生的语言和语气,常用一些委婉的评议和他们进行对话,如给他们提要求时她常说“你这样做行吗?”她注重抓住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她不提倡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挫伤他们,在学习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时他们也很难过,也有学习的愿望,但他们往往坚持不住,有时又很自卑,害怕别人的嘲讽与冷漠,她本着这样的原则,在他们能力的范围内引导他们学习,给他们最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并适机进行鼓励,让他们内心有希望,有成就感。对这部分学生给他们一点温暖和爱他们会快乐一堂课,老师是一部书,学生也是一部书,彼此都需要用心去解读。

信条四:教师教好学要注重研究教学方法,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老师的看家本领,课堂是教师实现价值的舞台,现在已是全市物理学科课改骨干的她仍然坚持教学工作中精心准备好每一节课,备教材,备学生,3 备知识的拓展与学习的方法,在熟备的基础上进行巧备,引导学生巧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反应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反应情况老师灵活机动地,实事求是地安排好45分钟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课堂上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起导演点拨的作用,给学生营养后需要他们进行消化和吸收,那就要给他们充裕的时间。课堂上她坚持做到爱着教,欣赏着教,鼓励着教,启发着教,以激励的语言,欣赏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调动学生学习,等待他们,宽容他们,引导他们,做到心中有学生,用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学生,和学生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她把小品、漫画音乐、生活实践等引进课堂,使物理原理形象化,生活化,把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增强物理课的魅力,学生愿意上,高兴上,她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天堂,把物理课堂变成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展望未来的畅想地。

如今,孙老师已是集多种荣誉于一身,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潍坊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骨干教师,诸城市教学能手,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诸城市电教优秀教师…… 面对这一切,她都泰然处之。十余年的风雨磨砺,铸就了她挺拔的意志,她要不断完善自己,要让自己的生命以一种高级的形式不断延续,不断拓展,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升华,她会用心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再编织更多美丽的彩霞。

篇2: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社团活动, 打破了原有课堂的限制, 学生走出教室, 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社团, 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 发展个性特长, 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为认识和实践之间的互通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在进行社团设置时, 如果能做到有心而为, 一定可以让小小社团扩展开无限张力, 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开垦出一片沃土。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助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原型, 我校着力打造了这两大主题社团, 让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在社团活动中得以落实。“诚信鼎”的设计是“三味书屋”的亮点之一, 古典优雅的书屋进门口处, 放置一鼎, 上书“诚信, 美丽了心灵, 温暖了人生, 三味书屋因你的诚信, 愈加丰厚。”原来, 我们的三味书屋社团还是一个开放式的购书点, 学生进入三味书屋购书, 自选书本, 自己付钱放入诚信鼎, 如需找零也是自己在诚信缸中找零。选书、付钱、找零, 所有程序, 学生自己完成, 无人监管, 一切都因着“诚信”而美丽绽放。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这里所提倡的是实际的经验情境, 是真实的、自然的, 是孩子们生活中常有的情境。

2.从每周一课到四季活动。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也许还会经历无数次的反复。只凭一次活动、一个主题, 对学生而言, 感悟固然会有, 但并不一定马上就能改变一些陋习、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活动的连续性就显得很重要, 我校在设计社团活动时, 坚持每周一课, 这些社团有的涉及到科学探究, 有的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学习, 有的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方法....正因为这些活动的设计面向学生的生活, 所以, 它们与生活性极强的品德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于生活, 回归到生活, 这是主题活动的特色, 也是品德教学的课程性质。为了使德育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全面开花, 在每周一课的基础上, 我校还全面设计了缤纷多彩的四季活动:春之韵读书节、夏之声艺术节、秋之实田野采风、冬之情感恩义卖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主题, 这些主题或关注能力的培养, 或凸显成长的快乐, 或与自然紧密相关, 或激荡学生爱的涟漪, 每一项活动都与学生品德的培养息息相关, 每一个主题都倾注一份教育的浓情。

二、主题训练, 架构“认知”与“实践”的桥梁

1.“端勤毅”训声如磬。“端勤毅”是我校的校训, 百年历史积淀起这一校训的丰厚的内涵。在不断诠释, 不断清晰的校训解读中, 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也更有了时代的气息。端——文明端庄, 勤——勤勉进取, 毅——智慧果毅。我们的品德教学就在这校训引领下的主题训练中获益匪浅。学校根据学段特点, 分别明确低中高年级各自的达成目标。低年级, 以“端”为圆心, 明确了低年级学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同样, 中高年级则在对应的“勤”“毅”上多费周章, 作为低年级的延续与提升。让每一个学生乘着自己的一叶小舟破浪前行, 享受成功的快乐。

2.“范贤”之名可长矜。“范贤”是我校最初的校名, 翻开历史的扉页, 深掘它的内涵:以贤为范, 以先贤为范, 以身边的贤德之人为范。这也就是我们品德教育中常说的榜样的力量, 寻找榜样的同时, 也是学生对照、内省、反思、激进的过程, 有语道:“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发灵光。”真正的教育应该就是能触及灵魂的教育, 唯有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才能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浸润。

三、主题教材, 实现“认知”与“实践”的圆融

1.互补与延伸。这里所说的主题教材不是喧宾夺主地抛却原有教材, 而是对原有教材作补充与延伸的校本教材的一种, 使学生在阅读与补充中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其实饮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饮食的卫生、饮食的科学、饮食的礼仪等知识与行为都是学生需要去学习的, 因此, 我校就专门编写了《餐桌上的食智慧》这一校本教材, 利用品德课、晨会课向学生逐一介绍, 并对学生的文明就餐、正确用餐、营养用餐等做出了具体的指导。

2.总结与提升。学生的认知、行为、思想总是在不断修正、提升、完善的过程中, 这期间就需要有正确的引领, 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提升, 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为了巩固实践效果, 我校专门出版了《百花之韵》主题教材, 该教材涉及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成长交友等诸多方面, 以儿歌、小诗等学生熟悉的形式呈现, 学生在诵读、对照、反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篇3:献身教育 谱写华章

站在时代前沿 高起点规划蓝图

2003年,商丘市技工学校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仅有1000多名在校生,基础差、底子薄、积蓄少。以刘福建同志为书记的新学校党委班子成立以来,学院党委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年三大步”的发展思路,即要用3年时间,争创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

刘福建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技能,还要加强素质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提出“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管理理念。学校党委提出要大力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用3年时间,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单位的跨越发展。

在办学规模方面,刘福建提出经过3到5年的努力,在校主体生要达到3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技工技师培训等每年在3000人次以上。

在办学层次方面,刘福建提出要从单一的中级工培训,发展成为以高级工、技师培训为主,集初、中、高级工、技师培训为一体,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兼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服务等综合性培训基地。

在专业建设方面,刘福建提出要迅速膨胀规模,逐步实现院、系两级管理,认真进行市场调研,逐步开设企业急需、学生欢迎的数控、模具、汽车、机电、电气自动化、制冷、楼宇智能、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

在办学模式方面,刘福建提出要适应学生对学历证书的需要,积极与高校联合办学,实行“技师+本科”、“高级工+专科”、“中级工+中专”双证书培养模式。

在学校建设方面,刘福建提出要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办学环境,通过几年的努力,要把学校变成“校园花园化、教学现代化、办公网络化、管理规范化”的一流技工院校。

创新工作思路 大手笔谱写新华章

蓝图已经绘就,但要使它变成现实,何其难哉。虽然学校略有起色,但毕竟起点低、要求高。多少人在担心,多少人在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刘福建领导的学校党委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带领技工学校这艘大船向着既定的目标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教室不够用,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4个月建成了。

宿舍不够用,投资1000多万元,1万多平方米的宿舍大楼拔地而起。

车间不够用,1000多平方米的钢构车间1个月建成了。

设备不够用,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建起了河南省技工院校中最先进的汽车维修、数控技术、模具技术实训基地。

校园不够美,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亮化、绿化、美化;如今的校园三季花香、四季常绿。

师资不够用,南下北上,进高校,进企业,招聘一批批优秀人才。

教师水平不高,送出去培训,使全部教师都得到培训提高,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全部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学院建起了一支由100多名专职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就达到50%,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达到70%。

课程陈旧落后,学校开展了大规模教学改革。80%以上的老师都能够熟练运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行为引导教学法等先进教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起来了。

学院实行了院、系两级管理,教职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长、中、短期培训密切配合,“技能+学历”的办学模式深受欢迎,紧密型合作的就业基地在全国遍地开花。

学院多次代表商丘市参加省级技能大赛并获优异成绩,多次承办商丘市技能大赛,该院选手甚至多次囊括参赛项目的所有奖项。在同行中,该校教学质量遥遥领先。

敞开校门办学 道路越走越宽广

2009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改革步伐、面向人人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文件和优惠政策。刘福建带领全院教职工吃透精神,积极行动,抢抓机遇,在抓好主体生学制教育的同时,实行多元化办学,大力开展社会培训,推倒围墙办学校,使学校教育面向所有有技能教育需求的人。学院采取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委托培养、企业冠名班、互建基地、送教下乡、送教进厂以及长、中、短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可谓百花争艳。

对在职职工技能提升的培训,主要以提升岗位素质为主。学院先后为银河纺织有限公司、大京九包装有限公司、河南省中联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市水务公司等单位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1000多人。

学院还积极深入产业集聚区对企业需要培训的在岗农民工进行免费培训。先后为商鼎耐火材料公司、白天鹅车业有限公司、福达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百分食品有限公司的600多名在岗农民工进行了培训。

为方便农村群众学习技能,学院依托宁陵县委党校在宁陵组织招收了400多名农业机械化涉农专业学生,进行农村劳动力培训。把教学点设在县、乡甚至村室等场地,送知识和技能下乡,深受学员欢迎。

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商丘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学院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高中起点学生以高级工、预备技师为培养目标,初中起点学生取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继续学习高级技能,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每年都承担商丘市机关事业单位高级工、技师培训任务。几年来,学院每年培训的机关事业单位高级工、技师达500到800人。

学院还把技能义务送进了劳教所,免费为劳教人员开展技能培训200多人。

学院根据企业产业结构和新上项目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技能人才储备性培训,做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建设同步。主要针对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强化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

退役士兵作为特殊的群体,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学院积极承担了商丘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制订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正在培训的退役士兵近1000人。

按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储备什么样的人才”的办学思路,实现了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学院把产业集聚区商丘百分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涉农专业食品加工实训教学基地,把学校建在了企业里,变企业招工为学院的招生,企业 200多名新员工选报该院食品加工专业进行学习,学院和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

几年来,在刘福建同志的带领下,商丘技师学院办学思路宽、范围广,和商丘经济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职工在职技能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前程似锦,任重道远。刘福建院长面对商丘作为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一片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一个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立足本地、服务发展、现代化的技师学院像一颗新星正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链接:

人物名片

刘福建,北京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高级讲师,中共党员,曾任商丘市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商丘市技工学校副校长、商丘技师学院书记、院长,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是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工作顾问。

学校荣誉

学院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培训基地、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华职业教育名校、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全民振兴工程项目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技工教育先进单位、2009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职业教育类)商丘市高技能培养龙头学校、商丘市退役士兵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学院多次代表商丘市参加省级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多次承办全市技能大赛,该院选手均获得参赛项目80%以上的奖项。

篇4: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现在性格特点和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所以我就从这部分学生的生活环境着手, 探索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分析, 我把德育工作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善良本性和道德需求上, 用“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 用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采用疏导的办法, 将思想教育同爱的攻势相结合, 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去解决学生教育问题。

一、对“孝”问题的解决是成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我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此类孩子的所有共性问题。班级学生曾不止一人当着我的面同父母争吵, 学生在家时这种情况会更多。“百善孝为先”, 因此我决定从“孝”上做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分析学生不尊重父母的原因。

一是长辈娇惯, 长期形成此类说话的习惯。如王同学长辈溺爱很严重,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与家人说话不客气, 做事多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年龄小在班级工作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俗话说的“不懂事”和“没长大”。

二是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已经长大, 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评判观念, 对父母的一些生活问题不满意从而不尊重。如周同学, 由于父母长期感情不和, 对母亲这一弱者所体现出来的是又爱又恨的心里, 由于第三者的出现对父亲是完全对立的状态, 所以她同父母的沟通是强硬的和不理智的。

三是对自己家庭出身和家庭条件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从而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反映出来的是性格上的自卑和生活中的乱消费。好象要通过这种无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来报负自己的家庭出身和父母的爱。

针对以上三点主要原因, 我的做法是:以感恩为主线, 分别以“父母给予了我们什么”为题, 再以“我能给予家人什么”为题, 用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善良本性和对父母的爱, 明确了在与家人关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去, 和学生进行广泛地交往, 尤其是那种轻松、随意的谈话方式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灵隔阂, 学生通过这种言语上的交流了解到我的思想、期望、工作方法和性格特点, 使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对我的话产生了积极的心理认同。

通过这种日常交往、集体教育和个体沟通, 我班学生在尊重父母和理解他人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 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生活基础、心里需求等方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更加理解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个别同学还能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打工, 也能帮助父母做家务, 上网次数明显减少, 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尊敬师长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通过对“孝”的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立场、观念及看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观。生活更加勤俭, 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思想上更能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能从积极的角度去认识, 并能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为集体荣誉而主动参与。

二、“言忠信, 行笃敬”真心关爱学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以前总以为, 做班主任工作就是安排好日常教学事务, 将学校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基层, 完成教学任务, 管理好学生。但“烫发问题”的解决却让我改变了想法, 要做好教育工作, 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 从“心”开始。爱是教育的前提, 动情是教育的关键, 只要紧紧抓住学生的道德需求, 用真诚的爱心关心帮助学生, 你会发现收获的是惊喜?

由于我们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 学生步入青少年期, 正在形成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对社会、学校及教师都有部分的反叛心里, 所以学生的思想、做法、观念都有与学校日常形为规范相对立的事情发生。如新学期开学伊始, 我班就有四名学生烫发, 我立即拿出“中学生日常形为规范”和学校规定勒令他们限期“整改”。但到最后期限后还是没改, 我行动了:单独谈话、请家长协助工作和请学生科领导施压。可学生好象定立了攻守同盟, 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 最后还以退学相要挟。此事已经形成学生与老师、学校之间的对立。怎么办, 我的做法是:先放一放, 等这种对立情绪淡化了之后, 再找合适的方法逐一攻破。

在寻求解决办法的期间发生了两件事, 使得“烫发事件” 迎来了柳暗花明。一是:宋同学 (烫发一员) 的母亲病了, 需要她去护理。我陪她到学生科说明情况请了半个月的长假, 之后又详细询问了她母亲的病情, 告诉她在护理期间的做法和注意事项。后期在和家长沟通时, 宋同学的母亲说:孩子长在了, 知道怎么关心父母, 这得感谢学校和老师。二是:李同学 (烫发一员) 的妹妹要来学校看她, 需要晚上去接站, 还需要解决住的地方。首先, 我让班级的男同学陪她去接站, 这样比较安全。其次是联系寝室的管理员, 通报她妹妹在学校居住的情况和原因, 第二天为了不担搁学习, 还让其妹妹陪她上课。

新的一周开始了, 这四名学生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头发拉直了。我们用了快二个月时间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就这样平息了。这件事的发生和解决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三、结语

篇5:段才正:献身军队教育的人

制教学模型

1953年至1958年,段才正在沈阳炮校任汽车教员,讲授汽车各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保养、驾驶及故障排除等课程。因学员大部分是从部队来的,文化程度较低,教学困难,特别是发动机工作原理课深奥难懂,如何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呢?他反复思考,下决心搞一套教学模型。于是他亲手设计、绘图,反复修改完善,直到自己觉得满意后,才报领导批准,然后加工制作。由于学校工厂不能加工,只好到离校10公里的沈阳市内的工厂加工。加工期间,他经常前往查看,有时赶不上最后一班车就得走回来。

一个冬天的夜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沈阳市内早已冰冻三尺。黑夜和寒冷将市民们赶进屋里,街道上只有风雪在呼叫。段才正还在工厂里和师傅们一起制作他亲手设计的发动机模型。师傅们要段才正先走,因为沈阳炮校离城远,如果赶不上公共汽车,这么冷的天,步行回校太冻了。可段才正想,模型快制作完了,现在是关键时刻,他不能离开。他等模型全部制好已是夜晚10点,才松了口气,走出工厂。街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昏暗的灯光辉映着城市的街道,迎面的风雪不时吹打他的脸庞,挤进他的脖子。段才正把大衣的领子竖起向脖子上拉了拉。洁白的雪花慢慢覆盖街道上被车轮辗过的雪痕,两脚踏上去,咔嚓悦耳,仿佛踏出一串串音符。制作模型成功的欢悦和城市美妙的夜景交融一起,让段才正愉悦不已。

功夫不负苦心人。制作的模型质量很好,用于教学,效果极佳,既节省了讲课时间,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员、教员和领导的一致赞扬,段才正也因此获得提名物质奖(当时该奖相当于立功)。

解燃气难题

1991年秋,长沙液化气供应极度紧张,学校严重缺液化气。身为校务部长的段才正心急如焚。他带领后勤人员白天奔跑长沙的各气站,晚上又到各用气点检查,研究节能办法。可是长沙市没有找到一点液化气,赴长岭炼油厂找气的副校长也空手而归,后勤工作一时陷入困境。怎么办?段才正辗转反侧。他毅然下定决心,带领两名同事北上京城,去国家能源部要液化气。

深秋的北京,寒气逼人。段才正一下车便顾不得旅途的疲劳,直奔能源部,找到自己的同学部长。同学见他来了很是高兴,要带他去吃北京烤鸭、看故宫、登长城。段才正哪有这般闲情,他心里想的全是液化气,只要帮他找到液化气,比给他什么都高兴。同学对他说:“现在气紧张,我一时也无办法,你就等几天再说。”段才正一听急了,说:“我等不及,学校师生等不及啊!你就把请我吃玩的费用省下来当我请你的好了,算是跟你拉拉关系帮我搞点气,你下次去长沙,我请你吃长沙的臭豆腐。”同学却半开玩笑说:“老同学真会精打细算,你为学校办事拿我请你的费用省下来请我算拉关系啦。可是现在液化气紧张,别说是臭豆腐,就是请我吃龙肉席,我也没法帮你。”段才正发火了:“你就不顾同学交情,我千里迢迢来找你,你就这样对我。”他又急又气,脸色苍白,随后晕倒在地。同学赶忙把他送往医院。等段才正醒来时,同学感动地说:“你吓死我呀,老同学,总不能为了液化气连命都不要吧,我一定帮你,你好好养病。”段才正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找到液化气后,段才正带着病体立即返回长沙。

回到学校,段才正高烧40度,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高烧几天不退,神志不清,嘴里不停地呢喃“液化气,液化气……”。老婆张珍梅见他病成这个样子还在想着液化气,痛心地流下了眼泪。学校领导来看他时感慨地说:“段才正同志你就安心养病吧,你这次北京之行为学校解了燃气之急,你是学校的功臣啊!”

让房解人难

20世纪70年代,段才正一直担任学校导弹工程系机关的领导,按职务本应住三室一厅的房子,但由于学校住房紧张,他一家四口一直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生活极为不便。眼看两个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多么希望有一天能搬进宽敞的新房。

70年代末,他们终于等到了机会。那时学校盖了一批二室一厅的新房,根据学校分房方案打分,段才正的分数最高。不久学校公布了分房名单,他排在最前头。当时夫妻俩真高兴呀!学校从哈尔滨搬到长沙快10年了,儿女都10多岁了,一直住着老房子,让儿女受了不少委屈,今天终于熬到头了。两个孩子听说要搬房,也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当时系里有位王老师分数不够,没有分到房子,王老师很是着急,他的儿子都28岁了,还没有结婚,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因住房太挤而分手了。这次儿子好不容易又找了个对象,说好等分到新房就可以结婚的,可是分房结果又让他们失望了,他只好请系里领导出面求学校作特殊情况解决一套房子。学校领导也表示理解。可是房子有限,分到住房的同志谁都有困难,再者分房名单已公布,新房都已全部安排,又能把谁刷下去呢?学校没办法解决。段才正来到这位老师家里,告诉他们争取房子的结果。王老师一家极度失望,段才正看看王老师无助的眼神,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可是又如何帮助他呢?办法都想尽了,难道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可是自家也很拥挤啊!再过几年自己的孩子也要结婚,到时分不到房子怎么办?段才正犹豫着回到家里。

晚上,段才正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夫人张珍梅问他是怎么回事。段才正原原本本把情况告诉了她,并提出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张珍梅在学校组织部门工作,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同意了。

第二天,住房分配名单上,段才正改成了王老师的名字。搬新房的日子,到处喜气洋洋,鞭炮声声声悦耳。王老师一家更是双喜临门,既搬新房又娶媳妇。只有段才正家冷冷清清,一点动静也没有。两个孩子问爸爸妈妈,大家都搬新房子,我们怎么不搬啊?段才正夫妇哄着孩子说,这些新房还是不够宽,等学校盖了更宽的房子我们再搬进去。其实他们知道,再次分房不知要等多久。果然这一等就是10多年,直到1991年他们才搬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做廉洁表率

段才正夫妇都在学校重要部门工作,他们为学校师生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大家都很感谢他们,有的同事想送点礼物,却都被拒之门外。

学校有一位助理员,老婆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工作,夫妻长期不能团聚,倍受分居之苦。段才正夫妇想办法于1991年把他的妻子调入学校,使他们夫妻团圆。夫妇俩为感恩,提了两瓶酒、一只鸡登门表示感谢。段才正夫妇见了,坚决谢绝。这位助理员说:“你们帮我这么大忙,送你这点小礼物算不了什么,你们不要,我怎么过意得去呢?”段才正夫妇说:“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本来是我们分内的事,哪能收你们的东西?”大家推来推去,僵持了好久。段才正的孩子看不过去,说:“爸妈你们就收下吧,人家也是一片诚心,一只鸡算什么,不算受贿吧。”段才正说:“孩子你不懂,共产党人要讲原则,你没听过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吗,其中一条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只鸡算不了什么,但今天收一只鸡,明天收一只鸭,这样胆子越来越大,礼物越收越多,就会违反党纪国法,做官要廉洁,必须从小事做起。”助理员夫妇听他这么一说,只好把礼物收回去了。

篇6: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戴维:改进教师质量的一个好的方法,是增加国家及私人对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使得教育学院有更大的自由去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项目。教师教育项目的改善以及对于学生的资助,可以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申请者加入教师教育的项目中来。另外,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提高教师教育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敏锐的感受力。

中国教师:对于教师教育质量的评价,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戴维:现行的政府授权的评估机构是从教育系统外部对教师教育进行评估,通常使用一大堆的评分指标。我认为,美国目前这些外在的评价是可以改进的。他们经常要求有大量数据,包括那些成功实践的定性指标。这种方法并不是真实的,它其实是一种审计,而不是适合帮助教师教育者提高他们工作的艺术性—的确,“艺术性”这个词不是外在的评价者想去了解的,因为他们只是从关注定性指标这一种角度去了解质量。对于教师教育的评估如何能够更加开放,也就是说,评价应包括教师教育项目是如何帮助准教师发展他们完善的、启发性的教育哲学,而不单单是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工具。外在的评估者应该将他们的评价根植于对教学最丰富的理解中去,把教学作为一种道德和知识的实践,而不是一个机械的传递系统。

中国教师:您能为大家介绍一些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优秀理念和做法吗?

戴维:我写过一些关于教育和世界主义方面的文章,包括2011年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教师与世界:教育作为世界主义的研究》以及一系列文章。我相信,“世界主义”这个概念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哲学方法去理解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世界中的教学。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去理解教师教育项目的精神所在以及教师教育项目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中国教师:对于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您认为大学能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

戴维:我相信大学在培养新教师的过程中还是起着核心作用的。教师不仅仅是国家的公务人员。他们是有独立思想、思维缜密、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他们将他们对于美德和卓越的丰富创见带入他们的工作中。我认为,基于大学的教师教育项目应该更多地植根于人文科学中—艺术、文学、哲学诸如此类。在教师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候选者应该是作为主体的人参与。而人文科学应该渗透在这个培养过程中。

篇7:德育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

一、班主任的引领至关重要

一个班级能达到怎样的程度,班里的学生呈现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都和班主任站的管理高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每天班里能平安无事,或者就像一个传声筒,只负责把学校的要求灌到学生耳朵里,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有时候觉得一个班就像一个企业,得有自己的企业目标、企业文化,团结所有的员工去奋斗,去实现目标。没有长远打算的企业肯定也走不远。

从入学我就把“做高素质的人”作为这三年我们的奋斗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礼貌待人、团结同学、遵守校规、尊敬师长、宽容、上进。这三年,我班学生没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学生乐观豁达、善解人意;他们对待集体实心实意,乐意为集体付出,不畏困难。我班拿到了体育课第一名的好成绩,这在奥班中是不多见的。这是从组织者到运动员再到班里每个人把每件事做到极致,有1%的希望就会付出100%努力的结果。得知学校組织集体跳绳比赛,他们就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练,没有人有怨言。我仍旧记得在雨中他们练习的身影。结果我班以接近1000个的成绩远远超过其他班级,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名次。学生的这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在由我班负责升降国旗的一周里,我观察到负责升降旗的四位学生在没有任何一个观众的情况下,他们仍旧边唱国歌边行注目礼郑重其事地把国旗升上去,没有丝毫马虎。他们这种由衷的爱国情怀和认真的做事态度令人敬佩。学生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应该说和我们当初订立的“做高素质的人”的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二、讲明道理,用制度管理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的制订要和校规相结合,并且要包含学校的德育管理制度。班规制订之前,我会花上几节课的时间做铺垫,耐心地告诉他们作为合格的二中人、作为高素质的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他们明白这些规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不是为了扣分而扣分,而是为了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做通了思想工作,各项制度执行起来就顺利多了。违反班规、校规的学生会主动接受处罚,班主任只要起到监督作用就可以了。班规是庄严的,是不准任何人改变、违反的,班主任也不能因人而异,不能随个人好恶和情绪而改变处罚。用制度去管理人,受处罚的学生就不会迁怒于班主任,不会觉得班主任偏心,不会抱怨学校德育系统不通人情,不会形成和班主任或学校对着干的局面。

三、重视班会的力量

班会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可以给懈怠的学生加油鼓劲。我都是当周确定班会主题,从不提前,更不会把一个学期的班会主题全定出来,因为那样做看似有计划性,其实班会开起来肯定没有针对性。我一般会通过观察或者谈话发现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确定主题。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我在班里成立了谏言组,就是在班里安插了几双眼睛,帮我发现问题,及时汇报。这样的班会能够解决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愿意参加,也能听到心里去,效果很好。我班有两个学生每次开完班会后,都会把我用的课件和视频拷回去,自己再看看,再学学。可见,班会确实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四、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一些明知故犯、屡错屡犯的学生我们不能绝望,不能瞧不起、看不上。我们应该认真调查、仔细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他会这样。

在每个班,几乎都有一些学生愿意留长发、不愿意穿校服,屡说不改。甚至和值班人员打游击,跑操时穿上,跑完脱下来。其实这也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爱美、有个性、希望引起关注。换位思考一下,常年让我们穿一套衣服,我们也会厌倦,也会反感。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清统一要求的原因,统一管理的优势,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着装的必要性。并引导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不要给学生的行为盲目地下定义,不要主观地认为他们故意找茬,跟班主任过不去。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是弱势,他们不会轻易地自找麻烦、自寻烦恼去故意惹火班主任的。班主任在火冒三丈时,请三思,冷静下来,换位思考,试着去理解他们,体谅他们,换一种方法去教育他们,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要着急找他们谈话,先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在不同的时机、用不同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去引领他们、帮助他们。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

篇8:根植乡村,献身教育

有生之年作为少, 弥留之际遗憾多!

王金林是天津市东丽区流芳小学的校长。当你第一眼见到他一定得出这样的印象———风度翩翩, 气宇不凡, 而且神情中充满故事。在教师节、东丽区政府召开表彰大会, 授予王金林“2015年东丽区名校长”称号。

他自1981年起从教到1999年任校长直至今天已经30几个春秋了, 在孩子们眼里从当初慈祥父亲般的形象变成了祥和的爷爷。而在老师们心中他始终保持着兄长与师长的身份。学生们爱他是因为他更爱学生;老师们喜欢他是因为能得到兄长般的关怀和事业上的提携。在老师们心中, 他是一个严谨而又宽容的人, 是一个学无止境的人, 是一个思维漫步就需要你奋力追赶的人。工作中他充满激情, 保持理性, 敢于创新,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和精湛的管理智慧, 把落后的于堡小学治理成成绩显著学校;把人心涣散的范庄小学凝聚成团结的集体。2011年以来实施三字管理法, 带领流芳小学教师队伍积淀办学思想、打造校园文化、实施作文改革、启动海量读书、构建高效课堂, 使流芳成为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 并一步一步向着品牌学校迈进。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 先后被评为东丽区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 两次课改先进个人, 天津市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 天津市课改论文二等奖, 2015年还被评为“东丽区名校长”。

篇9:“献身边疆教育,我无怨无悔”

29年前,田卫民怀揣“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服务边疆少数民族”的抱负,走进云南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在无怨无悔中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园丁之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田卫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案例入手——理论阐述——问答总结”“三段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他还不断探索立体多样的教学形式,应用多媒体、图片、表格、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以生动、直观、丰富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知名教师。他在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后,依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坚持每个学年都为本科生授课,深受学生爱戴,每个年度的教学效果测评均名列学院前茅。

田卫民在对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做人修身的教育。他常要求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必须统筹几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全方位、立体化地训练学生。他还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多次资助省外学生的往返差旅费。

田卫民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他主持完成的教育部教改项目《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成为国内第一部研究旅游高等教育的专著。

田卫民与同行共同组织编写出版《旅游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旅游管理本科系列教材》等4套旅游专业丛书;先后为本科生开设旅游管理学等3门课程,为硕士生开设国际旅游研究等2门课程,为博士生开设旅游管理比较研究等2门课程。主编《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7部教材,其中《旅游经济学》被评为“九五”面向21世纪教材、“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成为国内同类教材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被全国100多所高校、70多个旅游培训机构使用。

作为学科建设带头人,田卫民带领学术团队构建了云南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旅游经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人类学四大学科方向,及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标准研究3个层次的学科体系,使云南大学旅游学科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科。他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教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6篇,出版《生态旅游》、《旅游管理研究》、《现代旅游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

走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之路是田卫民最突出的学术风格。旅游业界人士称田卫民是“左手拿理论,右手拿实践”的教授。

田卫民认为:“使自己幸福是狭隘的幸福,带领和帮助周边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田卫民带领的学术团队,使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获中国第一批旅游管理博士点,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田卫民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旅游业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云南省旅游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旅游局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旅游科学》、《旅游论坛》、《旅游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

上一篇:师学习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添置办公设备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