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2024-04-14

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精选9篇)

篇1: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南京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XX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XXXX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XXXX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XX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X万人,其中专任教师X万人。近年来,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南京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XX;小学XX;初中XX;高中XX。全市目前还有XXXX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XXXX人(在职XX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XXX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XXX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XX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XX教育发展目标:XX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XXXX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XXXX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XX教育人才培养目标:XX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XX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XX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XXXX年达到XX,XXXX年达到XX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3)、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从XXXX年开始,中小学新进教师全面实现本科化。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大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

篇2: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为了达到教育名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培养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建设者。

一、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1241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85.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万人。近年来,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我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96.84(比“九五”末高2.3个百分点);小学98.8(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初中95.5(比“九五”末高4.3个百分点);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个百分点)。全市目前还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48人(在职81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113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114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着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我市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十一五”我市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2007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十一五”我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十一五”我市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2007年达到65,2010年达到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2007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2007年达到10,2010年达到1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2007年达到40,2010年达到50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篇3: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1 瞄准新定位

近几年, 面对高技能人才匮乏和结构性缺员的状况, 长沙电业局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培训是第一工程”的理念,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坚持以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为导向, 走自力更生、自主培训、自我提高的道路, 加快专业技术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与2006年相比, 高级工由662人增加到1303人, 技师由83人增加到252人, 高级技师由3人增加到50人。高技能人才数量的大量增加,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就在企业“春风得意”的日子里, 该局决策层“不合时宜”地给员工泼冷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更要想到工作中的不足, 保持清醒的头脑,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根据企业“争当省内排头、赶超全国先进”的总体目标, 在深刻剖析培训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后, 该局果断提出:继续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整合培训资源, 创新培训机制和培训方法, 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工作, 进一步加大全员培训的力度, 潜心打造“核心竞争力”, 力争实现总体目标的要求。

“员工培训与人才发展工作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培训工作的新定位, 压力大, 难度大, 内容多, 必须统一思想, 步调一致, 着力建立健全培训的有效机制。”长沙电业局副局长刘夏清说。

提高认识, 建立培训的导向机制, 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针对少数员工对培训存在的应付情绪、畏难情绪、急功近利情绪, 长沙电业局采取“会议发动”、“典型示范”、“讲评促进”、“个别交流”等形式, 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工资是今天的饭碗, 培训是明天的饭碗, 摒弃了错误心理, 端正了学习态度, 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培训到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转变。

齐抓共管, 建立培训的管理机制, 实现从“职责不明”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该局对各基层单位下达了员工培训及人才发展奖罚责任书, 坚持奖罚兑现。整合优化三级培训网络, 充分发挥现场培训中的分级负责作用。该局培训机构重点组织落实全局阶段性系统培训和年度专项培训工作, 强化培训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加强对现场培训进行指导, 坚持抓“四到位”, 即时间到位、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效果到位。

强化监督, 完善培训的考核机制, 实现从“虚”到“实”的转变。该局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做到每期突出一个专题。同时, 制订《培训年度绩效管理及考核办法》, 明确考核内容及相关指标、考核程序, 做到月检查, 季考核、半年及年度检查考核兑现。明确培训工作一把手要亲自策划亲自抓, 强化激励机制, 实行重奖重罚和“问责制”, 使培训工作化“虚”为“实”, 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 实现培训工作责、权、利的统一。

长沙电业局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有效机制, 化作了全局各基层单位的具体行动, 进而转化为推动培训工作的强大动力———

长沙路灯管理所所长张金亮亲自抓培训工作, 坚持员工培训与生产等各项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 还利用星期六开设了“周末课堂”, 并以班组为单位, 每月组织员工到故障现场, 由工程技术人员讲解如何发现故障、处理故障, 培养判断故障和动手能力。该所积极开展培训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路灯亮灯率达99.47%, 当地新闻媒体关于路灯的负面报道逐年减少, 到2009年已降为零。

2009年2月3日是农历大年初八, 此时很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就在这一天, 该局营销系统近900人分9批进行封闭式军事训练和营销处罚、员工奖罚、职业道德条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由驾驶员转到营销稽查岗位的田薇, 在参加业务技能培训中, 专心听讲, 做好笔记, 晚上挑灯夜读, 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周围同志求教, 工作中努力摸索积累经验, 很快掌握了营销稽查及相关业务技能, 被评为湖南省职业鉴定考评员, 湖南省电力公司营销稽查专家库人才。

2 探索新方法

长沙电业局根据电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 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人才重点培训、稀缺人才加速培训、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训”的思路,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需要, 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分专题、有计划地开展培训。

在培训方法上, 一方面保留过去的好做法, 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 不断探索新方法。

(1) 以赛促培。全局采取“基地集中示范———回班组反复演练———集中比武或考试进行检验”的方式, 以赛促培。2009年, 举办了《变电检修标准化作业技能竞赛》、《变电运行倒闸操作技能竞赛》、《路灯专业技能竞赛》、《配网专业技能竞赛》等技术、技能比武, 为员工技能提升提供了好的平台。

各基层单位、部室以迎接湖南省电力公司技能比武和调考为契机, 在全面培训、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层层选拔参赛队员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各项业务技能竞赛。去年, 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通信、自动化专业技能比武, 获得团体一、二等奖各一个, 个人一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安规调考, 获得个人一等奖;组队参加湖南省电力公司继电保护知识及技能选拔赛, 获个人优胜奖, 并入选湖南省电力公司集训队。

(2) 师带徒、徒帮师。新进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技能达不到高级工要求的老员工, 均按“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 与界定具有师傅资格身份的人员签订师徒合同, 定期进行考评, 坚持奖罚兑现。在工作中, 师傅热心传授技术, 让徒弟尽快熟悉有关规程、掌握生产技能。而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高, 接受新设备新技术快, 各单位要求徒弟帮助师傅提高专业理论水平。这样一来, 形成了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用电检查 (稽查) 首席工程师唐国良对两名徒弟言传身教, 技术进步快, 其中一名被评为助理工程师, 两人都成为了业务技术骨干。

(3) 班组培训。该局各基层单位班组都利用开工前一小时、新设备和新系统投运前的调试及设备检修等机会, 组织员工到现场培训, 当场出题考问, 大力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变电管理所班组每次开展培训前, “逼”一名新员工在培训时讲课, 促使其翻阅规程, 查找资料。讲课过程中, 发现错误或遗漏的地方, 大家纠正、补充、完善。调度所自动化班副班长张帆在每周一例行班会安全活动中, 要求每人对各自的工作进行点评, 描述工作过程、现场情况, 大家共同分析每一项工作、每一张工作票、每一张标准化作业卡, 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

(4) 以职业技能鉴定促培训。根据高级工、技师 (高级技师) 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长沙电业局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举办考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班, 使技能鉴定成为员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加油站。2009年, 有312人申报技师或高级技师, 通过率为18.6%;1835名农电员工参加初、中级技能鉴定, 合格率达80%。

(5) 开办“周五 (周末) 课堂”。城北供电局等单位安排周五班会进行培训, 主要内容是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规章制度、标准化作业等。针对员工提出的业务和技术问题, 班长或技术员进行解答。

3 打造新基地

从长沙市区出发, 驱车20多分钟, 就来到了座落在星沙的湖南省电力公司望新实训基地。

据了解, 始建于八十年代的长沙电业局望新实训基地, 一直是线路技能培训基地, 带电作业是这里优秀的传统培训项目。

“2009年, 我局紧紧抓住省公司在原址拓建新的实训基地的契机, 严格按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讲究实用’的目标要求, 制订方案。8月底, 实训基地初步建成, 并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预验收。”长沙电业局培训中心负责人张奇志介绍说。

新建成的实训基地拥有380伏至500千伏各电压等级实训线路和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杆塔和相应的线路金具设备, 各电压等级实训线段均配备了观摩教学和操作全过程的监控装置和独立的升压系统, 所有的杆塔配备了登高防坠装置, 在220千伏和500千伏线段每基铁塔上装备了教练教学平台。带电作业培训有110千伏至500千伏带电更换直线串、带电更换耐张串等多个项目。拥有能容纳200人以上培训的大中型多媒体教室、监控示范教室、实训讨论室。各场所均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安全防护设施齐备。

在建设湖南省电力公司实训基地的同时, 长沙电业局依托望新技能实训部优势资源, 整合该局技能实训基地, 完成了配电线路实训室、变电运行与检修实训室 (110千伏模拟变电站) 、计量 (装接) 实训室、营销实训室 (包括公变台区和抄核收) 、农电实训室的建设。

篇4:对高素质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第一,着力抓好装备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提高部队的科技素质,首先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干部,只有首先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爱护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才群体的责任。装备领导干部应带头实践江泽民同志向全党发出的“两个武装”的号召。一是要带头学好理论和有关政策,打牢理论根基,切实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党性原则,提高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和指导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带头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从事的工作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如果不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术知识,就不可能科学地组织和指导装备工作。各级装备部门的领导必须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自觉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知识的学习,真正成为管装用装的“明白人”、“领头人”。三是要带头学习军事理论。装备保障是战斗保障,是装备形成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集指挥管理与技术保障于一体,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对战争进程和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装备部门的领导,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军事素养,必须学习和掌握本级战役战术理论。总之,作为——名装备部门的领导,应锲而不舍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努力成为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第二,最大限度地缩短现有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形成作战能力的周期。“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已成为全军的共识。而要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依据装备发展趋势,加大超前培养力度,抓紧进行现有装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搞好人才储备,努力实现“人才等装备”。目前,部队新型装备人才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部队用管理老装备的方法管理新装备,有的部队新装备到了很长时间,小修还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知识储备必须优先于装备更新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装备人才的培养。对已经或即将配发新装备的部队,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现有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的人才。

第三,加大对现有装备人员的培养力度。近年来,广大官兵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现代科学知识,努力磨练过硬军事技术、保障技术,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了一批素质较高的装备人才。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装备干部的潜力,努力实现现有装备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履行领导管理职责。同时,要加大对新装备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军开始探索从地方征集高学历青年入伍的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征集了大批学历较高的优秀青年入伍,补充了一定数量的地方大学生军官。这些青年都是部队建设宝贵的人才资源,各级应当十分珍惜。在部队建设实践中,大胆地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去锻炼,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打得赢”、“不变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尽快成长为高素质的装备建设管理人才。另外,要积极探索培养专业技术土兵的有效途径,探索解决技术兵训练、技术骨干选配、保留等新方法,使之与新《兵役法》实施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

第四,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随着全球性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显然,不自觉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就必然要遭到淘汰。因此,必须重视官兵继续教育问题,下大力抓好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一是认真抓好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继续教育培养规划,明确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的具体方式与方法。二是抓好在职干部培训,逐步提高在职干部专业对口率和学历水平。在计划安排上,可根据院校分配的年度培训、轮训指标,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没有经过专业院校培训或有发展潜力的干部入学;利用接装前的时间,选送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基层干部和战土,进厂或出国参加培训。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要着力增大科技含量,积极实践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训练新方法,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大胆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注入到装备保障之中,努力实现装备保障水平的不断跃升。注重利用部队保养换季、整修装备等时机,会同院校或科研单位有关人员深入部队现场解决问题,传授经验和技术。三是走活联合培养的路子,各级装备部门应加强整体筹划和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在部队与院校、部队与科研机构、部队与部队、部队与社会之间,积极开展交流与协作,充分利用地方高等工程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教学设施和人才优势,拓宽装备人才培养渠道,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在职管理干部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部队的整体保障能力。

第五,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历史任务的”。邓小平同志强调,选人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五条基本要求”,后来又多次强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年轻干部的极端重要性。这些都是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基本依据。应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吸收、使用、晋升、奖励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按照动态稳定、流动更新的要求,以利益机制与事业心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装备人才队伍的长期优化,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滚雪球”效应。要积极鼓励各级各类人才不断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以期发挥最大的人才资源使用效益。

第六,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公平竞争。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是用人的一项重要原则,更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为此,在用人问题上,必须树立“无功是过”、注重实效的观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在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审与聘任的基础上,落实专业技术干部岗位任期回标责任制,积极开展适当形式的比武竞赛,为所有符合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展示本领的机会和舞台。尤其对担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满一个任职周期,应重新参加任职竞争,对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对人才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放手使用,更要多一份信任、多一份鼓励。要改革工作机制,让他们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考评制度,积极鼓励年轻的装备干部在现职岗位上冒尖,既要给他们压担子,又要注意从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热心搞好传帮带,积极为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

篇5: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新坡墟西北端,距墟镇南端闻名岛内外的冼夫人纪念馆700多米,是一所略具规模的农村乡镇初级中学。

本校创办于1959年,至今已历经50个春秋。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学班17个,学生1142人,教职工55人。师资力量雄厚,45名教师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3人,二级教师17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12人。校园占地面积40081平方米(约60.1亩),校舍建筑面积9424平方米。校园地面平坦,椰树成行,绿草如茵,环境优雅。校容校貌年年添秀色,从1998年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教学成绩斐然。1998年本镇(校)被评原“琼山市普及实验教学先进单位”;2000年在办学水平等级评估中,被评为原“琼山市一级学校”;2001年荣获原“琼山市基础教育教研先进单位三等奖”;2004年在海口市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复查中,被评为“海口市一级学校”;2005年荣获“海口市农村中小学课改教学和校本研训工作二等奖”;2007年12月被评为“海口市国家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2008年4月被评为海南省“安全文明生态示范学校”。

二、我校教师队伍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职工10人,年龄结构偏老;45名专任教师中,兼任行政管理人员3人(正、副校长),兼任学校中层领导教学管理人员5人,职工中,兼任学校中层领导后勤管理人员1人,教辅人员4人,其他工勤人员5人。45名教师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3人,二级教师17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31人,专科学历12人,学历达标率100%。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乏;教师转科现象严重;任课教师配套不平衡;(我校现有15位教师改科任教。按现有班级计算,缺数学教师6人,物理教师1人,历史教师2人,化学教师1人,地理教师2人。)教师的师德师风、责任心有待加强。

四、对策与建议

1、强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农村中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努力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在职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学习,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1)立足本校、挖掘潜力、注重高效,加强校内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建立“新坡中学新课程论坛”,推进“师徒结对子”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到校讲学,提高

教师整体水平。

(3)开展教学技能竞赛,为教师构架交流学习的平台。

学校每一学年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鼓励年轻的教师参与调教竞赛活动,让新老教师同台竞技,年轻教师应该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取经,互相交流学习,争取更多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师德,铸师魂,扬师表,建设一支具备高尚的师德、健全的人格、精湛的业务和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继续深入学习陈一华书记推荐的《您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每学期进行校级“师德标兵”评选。

3、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对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惩处;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有序竞争、流动、轮换、聘任,使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设立各类教学奖,树立教师榜样,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结合的办法激励教师工作;对教师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建立教师素质考核档案,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作为教师评优、晋级、提拔的重要参考;等等。总之,竞争要公开、公正、公平,激励要持久有效。

学校设立教育教学成果奖,制订了《海口市新坡中学教学质量评价与奖励制度》;设立教育科研成果奖,制订了《海口市新坡中学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建立“优秀学生培养奖励制度”,对在该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建立“艺体特长生培养奖励制度”,对艺体团体获市级以上和学生获市二等奖以上的辅导教师给予奖励。完善、制

订绩效工资合理分配方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4、加强名师队伍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借城乡教育对口帮扶为契机,开展教师“结队子,一帮一”活动,利用城区教师的优质资源,尽快使学校的教师成长起来;制定《新坡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对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养时限、培养方式、物质保障以及待遇等做出明确的界定,鼓励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5、加强教师团队精神培养建设

教育发展需要教育人才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力量,我们将通过“我校的教育理念”、“我的教育信念”、“教育需要热爱”等系列专题,全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共同远景建构,形成热爱教育、奉献教育、发展教育的团队精神和勇于创新、拼搏进取、善于学习的团队文化,积极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人才团队。

6、丰富教师课余生活,增强教师身体素质,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因素及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很大。因此,在教学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例如篮球比赛、排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棋艺比赛),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指导合理宣泄过度压力、有效缓解教师过度压力,增强教师身体素质,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海口市新坡中学

篇6: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我局实施素质教育工作职责的划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及省市县相关规定,我局组织机关各科室、下属各事业单位开展了实施素质教育自评工作,总结整理了我局从上半年以来履行素质教育职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的各项工作,现将有关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局履行素质教育职责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1、在城乡规划中积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对于学校基本建设,我局在布局上均进行了统筹考虑,在城乡规划中落实项目布局,并在对学校周边的设施进行了规范设计。

依据《总体规划》和我市教育十一五规划,我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优先考虑各类教育设施用地的布置。按照各类教育设施的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结合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发展要求,广泛征求市区教育部门的意见,依据卫星城的人口规模和布局,安排布置了各类教育科研用地。

在乡镇域规划中,按照市教育十一五规划要求,落实各类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对各乡镇教育资源进行规划布局调整,推动乡镇形成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成人教育的布局体系,保证乡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在规划管理中积极推进教育项目的实施

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省建设厅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重新制定了《居住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指标》,提高了中、小学每个学生的建筑面积。中学生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9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小学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6.8平方米提高到19.5平方米,并适当提高了中、小学的容积率。我局按此标准积极落实我市教育项目的实施。

我局在教育项目立项过程中,积极与建设单位沟通、协调,从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到详细设计上给予积极的建议。在审批上要求优先立项、优先审查、优先批复,尽可能地缩短审批工作时间,以更好地服务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3、加强服务和监督,确保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落实到位

为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的配套教育设施建设,我局积极从规划选址意见和规划验收阶段把关。在选址意见中明确有关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位置,并在规划验收阶段对配套教育设施进行同期验收,确保配套建设的教育设施落实到位。

4、积极开展职工在职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先进组织

我局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干部职工的在职教育,以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为核心。

首先是鼓励在职干部深造最高学历,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制定了凡是提高学历档次的同志毕业后可凭毕业证和正式发票给予报销90%学费的鼓励政策。以来已取得在职学历晋升的有60余人;局目前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学历的有13人;攻读本科学历的有7人。

其次是组织我局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以来有320余人次公务员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85余人次参加初任培训,80余人次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

二、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虽然我局一贯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认真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的研究和与相关教育单位的沟通,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服务我市的素质教育工作,具体措施为:

加强与市教委的沟通,建立定期的协调会议机制,提前就有关教育项目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教育项目的审批效率。

篇7: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深入人心,造成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区,没有资源和资金优势,也没有地域优势,如果要建成农业强区,就必须依靠人才。前几年,**本地人才已经出现了不少“孔雀东南飞”和“走西口”的现象,导致了本地人才结构失衡,特别是高级人才引进的难度和成本加大,针对这些因素,我们大力倡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人才观念,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了现有人才队伍的,保障了人才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视人才引进,实现人才总量增加。我们这几年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等方式,设立人才引进奖励专项基金,用于招聘重奖优秀拔尖人才。出台优惠政策,为引进人才妥善解决经济待遇、住房、配偶子女就业就学等问题。实行“候鸟”政策,对不愿定居的优秀人才实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灵活政策,以“假日专家”、“客座教授”、“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引进智力。通过努力,我区人才总量有较大程度增长,截止2004年底,**区人才资源总量约2.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6%,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在职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14607人,占总人口的1.7%,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6.4%。党政人才、国有企事业管理和技术人才、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为2600人、12010人、6000人、1508人。

三、重视机制与配置,实现人才存量的盘活。通过制度创新,加大企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我们一是努力做到能者有其资。据能力和现实工作表现分配工资,按能绩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对智力、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利润分配。对停产、破产企业的科技人才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全区乡镇站所、卫生系统、水利系统已经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教育系统年底前也将完成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完成后,将有12000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54.5%做到按其岗位和贡献获得报酬。二是能者有其位。制定倾斜政策,通过考试、考核,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择优提拔重用。近几年来,我们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学校校长、区直医院的领导班子、有关企业和单位的负责人等都实施竞争上岗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改革,具有一定研发水平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状大,涌现了一批成绩突出的人才和成果。如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的肝病专家吴忠文、农业专家陈嘉铭、水利工程专家武令如,著名地方戏曲作家黄士元,湖南省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黄道芬等。

四、重视教育培训,实现人才质量的提高。我们一是加强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根据我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认真做好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计算机知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了职业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积极鼓励在岗自学。二是根据本地需要,有关企事业单位选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学校、医院脱产深造培训。三是校企、校地联姻,实行定向培养,为本地“量身定做”实用型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我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五、重视市场导向,实现人才流量的调控。首先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建设,近几年来,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区人事局筹集30余万元,投入人才服务中心的建设,建成了计算机培训基地、联接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网络、可容纳10000册人才档案的档案库,区人才交流中心已基本建成集交流、培训、测试、储备、代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场所。其次,积极引导了人才向民营经济领域流动,弥补该领域人才的严重不足。**区民营经济中管理、销售,工程技术人才占民营企业从业人数的比例为3.5%,远低于国企10.2%的水平。通过大力工作,我们为国有企业下岗技术人员、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积极提供民营经济需要人才的信息,为他们再次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他们到民营企业建功立业。第三,加大农村产业人才倾斜力度。**属典型的农业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大。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的大力发展,创立农业品牌,走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施农业产业化,现有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急需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大军。近两年来,我们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有关部门一道抓好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培训,先后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期,开展实用技术讲座8次,培训人员达2800多人次。组织开展专家下乡服务活动23次,服务对象达2200余人,提高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素质。我们还认真做好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对符合技术职称评定的实用技术人才,主动为其提供职称评定服务,现已评定农民技术人员240人。大力开展了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向市里推荐了牛鼻滩镇棉花大户李正球和十美堂镇珍珠大户李正军两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今后,我们已做出规划,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各类技术培训,发展能够创办高新技术农业,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引导农产品进入市场,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各类农村经济人才。通过建立农村生产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科技平台、服务平台、加工企业平台等,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化人才的增长。

篇8:国有企业如何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关键词:高素质,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 集中全党智慧, 凝聚全党共识, 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对党的建设进行战略部署, 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要求我们科学把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科技技能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 着力打造高素质国有企业人才队伍, 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一,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努力培育造就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的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推进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 加快西南油气田“双百亿”企业建设, 关键在班子, 关键在干部。国有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一是强化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 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和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 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职工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 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 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坚持选拔任用一名干部就树立一面旗帜, 充分体现组织和群众认可、市场认可, 使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 不让老实人吃亏, 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二是完善富有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扩大民主, 完善程序, 改进方法, 强化监督, 构建形成组织配置与竞争性选人相结合的干部选用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 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 提高民主推荐、测评中职工群众代表比例。未经民主推荐或群众信任率低的, 不得列为竞聘人选、考察对象。健全干部考察制度, 完善考察标准, 逐步推开干部任用延伸考察办法, 增强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突出岗位特点, 注重能力实绩,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努力扩大干部公开选拔、内部竞聘范围。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 推行差额推荐、考察、酝酿。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满意度测评、责任追究制度, 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要支持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 鼓励那些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干部, 关心那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干部, 努力解除异地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 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

三是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对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 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发展改革和谐大局选干部、配班子。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 按照优秀国企领导人的素养要求, 实施“一把手”队伍建设工程, 努力打造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领军队伍。着力优化领导班子配备, 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能力、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 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

四是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 大力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健全培养锻炼机制, 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重点, 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来自基层一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注重在基层一线、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培养锻炼选拔年轻干部, 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创新选拔任用机制, 确保优秀年轻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事件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 进一步加快各级领导班子年轻化进程, 着力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五是大力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坚持多层次培训与多渠道锻炼相结合, 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治企水平, 增强领导干部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抓班子带队伍等方面能力;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高级研修班等, 对领导干部进行轮训;加大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干部的力度, 采取轮岗、交流、挂职等措施, 有计划地把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放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 砥砺品质, 锤炼作风, 增长才干。

同时, 干部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多地关注那些敢于突破禁区挑战技术极限的干部、善于在复杂环境中打开局面的干部、能够在管理上敢抓敢管敢碰硬的干部, 把开拓进取型干部更多地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 对那些个性较强却能够干事创业的人, 要看主流, 看本质, 做得对的要热情支持, 做得不对的要及时帮助, 对干部的考核要更加注重业绩, 企业是讲效益的, 干部没有业绩, 企业效益和发展就没有保证。

第二,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 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科技发展靠创新, 创新关键靠人才。国有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必须把人才强企作为重要方略, 不断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后备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促进人才资源的解放, 把各类人才资源盘活起来, 把人才的发展通道搭建起来, 让人才队伍增添动力、释放压力、消除阻力、增强活力。统筹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规范人才职位序列, 完善职责权利体系, 做到纵向上畅通、横向上又可以在不同序列间竞争流动;完善高层次专家岗位设置, 发挥好高层次专家在学术领军、科研领衔、技术把关、决策参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技能操作队伍岗位序列, 积极选拔培养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加强基层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培训, 促进技能操作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人力测评技术》和《职业固井人职业生涯规划》应用研究, 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为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二是切实抓好“三基”, 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水平。“三基”工作是做好基层工作、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要继续以抓好试点单位“三基”工作推广为重点, 要在严、细、实、恒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 构建一套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以“师带徒”活动为载体, 强化基本功训练, 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的操作技能;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规划, 培养造就一大批技能高超、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操作队伍, 从而打造出一支支叫得响、拉得出、过得硬的“王牌”队伍;要抓典型、树标杆, 大力营造“当标杆、夺金牌光荣, 争做优秀科技人员、先进生产者光荣”的氛围, 促进金银牌队伍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

三是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健全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各部门之间政策的配套衔接, 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落实领导干部及组织人事部门联系专家和优秀人才制度, 听取专家人才意见建议,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健全完善各类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办法, 加大奖励力度, 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人才和团队的事迹、精神, 扩大激励效应, 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打造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 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是开展党的活动、落实党的工作、体现党的战斗力的基本单位, 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党在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正因为如此, 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还是巩固党的组织基础, 都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为此, 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 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唯有如此, 才能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延伸, 企业基层党组织是企业的战斗堡垒, 是企业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企业党建工作要搞好, 首要是落实到基层。如果企业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凝聚力不足或作用发挥不够, 不仅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更会影响到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软件因素的作用发挥。企业整体的凝聚力、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企业整合各方面的合力就会难以形成, 更谈不上很好地发挥, 企业就如同地基不牢的高层建筑, 随时都会有坍塌的可能。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党政目标相结合实行“一岗双责”制, 形成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在目标任务、管理程序、工作考核评价上同步的工作格局, 进一步增强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完善党建工作考核机制, 企业党建工作的检查考核不能单纯地看开了多少次会, 找了多少职工谈话, 组织多少次活动, 建立多少簿册, 制度是否上墙等, 而主要看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效如何, 看企业党组织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作用如何, 看企业走向市场过程中党组织的推动力如何等。总之, 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服务于企业发展, 服务于经济建设。

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是党的先进性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体现。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和科技文化知识, 学习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 使他们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要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在生产经营中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切实做到完成任务多于群众、工作质量优于群众、技术水平高于群众、奉献精神强于群众;要切实做到“平时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生死关头能豁出来”, 真正成为群众的楷模。同时要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要切实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要把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组织固本强基的大事来抓, 严格培养育人的工作措施, 坚持选育并举, 吐故纳新, 努力建设一支覆盖面广、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为党组织提供“新鲜血液”。

篇9: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高素质 高校 人才队伍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日益艰巨繁重,为了国家的富强,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1]

一、我国人才资源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力度,西方发达国家还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抢夺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聚焦点。能否在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事业开始长足发展,一支具有一定实力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到2000年底,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干部585.7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80.1万,专业技术人员4100万,其他人员894.2万。[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人才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人才的流动趋势还将进一步增强。

虽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我们人才资源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从数量和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当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仍是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人才资源数量短缺、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目前,全国各类人才总量为6000多万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在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有157.3万,只占技术人员总数的5.5%。据统计,我国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劳动力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3]当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则供不应求。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经取代物质资源、资本资源成为第一位的战略资源,人才的国际化与人才的本土化成为提升各级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加入WTO后,外国和我国企业争夺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我们既需要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等各方面能力,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也需要精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站在国际科研前沿、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人才保证,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

三、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

从科技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新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尤其是“党管人才”这一原则,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指导原则。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选拔、培养、吸引和使用好各级各类人才,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选拔人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人才,是做好人才选拔的重要指导方针。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的选拔是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必须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基本准则,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人才选拔上来。[4](p33) “政治上靠得住”是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新时期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工作上有本事”就是要有真才实学,能够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自觉依法行事,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的知识水平,较好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创造出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绩,是新时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作风上过得硬”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人才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选拔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有好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应关注人才的阶梯培养,不论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除了在质量上有绝对的保证以外,数量上也要注意相对的充足和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在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2.着眼长远,抓紧培养年轻人才。抓紧做好培养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是解决好未来接班人的关键问题,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基石。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和专业上培养年轻人才?一是要加强对年轻人才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引导他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现代科学知识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二是要把优秀年轻人才大胆的运用到重要岗位上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安排他们到贫困地区、复杂环境、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三是要有针对性得做好年轻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针对他们的特点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要求,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立足国内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优秀的中青年企业家和管理者、优秀的中青年科学研究骨干,还要着眼年轻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力度。

3.创造条件吸引人才。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提出了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普遍采取了培养本国人才与引进外国人才同步进行的策略。在这场全球性的人才争战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他们千方百计吸引我国的各种人才和优秀留学人员。所以我们不仅要利用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公正、宽松的学术环境,不断吸引国外的高水平人才,更要创造条件,通过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等政策的综合运用,留住和吸引我国的在外留学人才回国为祖国做贡献。许多出国留学人员学成之后在我国目前人才匮乏的领域,如高科技、网络及金融企业中任职,直接参与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和科技活动。要把这些重要的海外留学人才有效地吸引回国,珍惜和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的资源优势,让他们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大潮中尽显其才,我们必须制定出真正能激励留学生回来的优惠政策,挖空心思将其吸引回国,加入到振兴民族行业的队伍中,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科研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4.“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人才。人才选拔、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新形势下应有“天马长鸣善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的用人之道。“大胆使用,合理使用,爱护使用”,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岗位上大显身手,在关怀下健康成长,才是新时期用人之道的核心。不失时机、大胆任用是用人智慧的最好体现,合理使用、整体优化是用人艺术的核心内容,爱护使用、在使用中培养是用人之道的最高境界。使用人才,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工作,创造业绩。对于在人才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应分别对待,及时解决,人才的使用应具备连续、发展和飞跃的特点。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科学地设置职务、职级和职称相结合的制度,以及相应的职级结构,建立能够体现能力、业绩、资力的职级体系,使拔尖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华。

5.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在我国可以说是人才的重要集散地。一方面,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即人才的发源地;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聚集着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即人才的集中地。所以,高校人才队伍素质直接影响到我们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高校人才队伍的管理直接关系现有人才能力的发挥;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我国人才资源的状况。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时期,高等学校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DB/OL].新华网 ,2003-12-31.

[2]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DB/OL].新华网 ,2002-06-13

[3]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N].光明日报,2001-11-13.

上一篇:初中政治新课标测试题下一篇:示教作业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