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2024-05-04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精选8篇)

篇1: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去年以来,我县认真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狠抓政法综治及“三项重点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推进了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夯实了综治基层基础,全面提升了政法工作水平。我县呈现出“五无四降三升”的良好局面。“五无”,即无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无“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滋事事件,无群死群伤安全事故,无暴力恐怖事件,无报复社会的个人极端事件:“四降”,即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命案明显下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火灾事故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三升”,即公众安全感大幅提升,队伍形象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我县继2007年之后重返“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行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社会管理创新理念

社会管理是政法综治重要的基层基础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年的实践证明,政法综治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础。只有抓基层,强基础,政法综治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央提出“三项重点工作”后,我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管理创新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一是狠抓安排部署到位。去年初,县委转发了《2010年全县政法综治工作要点》,重点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出了安排,从而把此项工作上升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

一。同时,在年初召开的全县政法综治工作会议上,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二是狠抓宣传发动到位。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广泛深入发动,并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展板及群众喜闻乐见的三棒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三是狠抓检查督促到位。调整综治工作考评办法,增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分值权重,规定社会管理工作有创新、成效明显的,综治工作检查中,予以加分,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社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中,牢固树立起“抓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抓政法综治工作基层基础”的理念,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落实

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中,我们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一是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大力开展户口清理整顿,共入户核对13万余户、50万人,登记人户分离人员6270人,解决995个户口待定人员落户问题,纠正公民身份号码错重号88人,变更更正户口登记项目1444项。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模式,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

理,并将责任捆绑到各乡镇、街道和县直各单位,每季度上报一次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切实掌握了流动人口动向,积极为现实斗争服务。二是加强特殊人群管理。全县168名刑释解教人员逐一落实帮教措施,无一例脱管漏管发生;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共接受社区矫正对象67名,加大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了教育矫正效果;认真开展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摸底,重点对象严格落实管控措施,没有发生一起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问题。三是加强热点难点问题治理。突出开展网吧治理,对违规经营的网吧严管重罚,聘请了18名离退休县级领导和93名社会知名人士,作为义务网吧监督员,适时进行监督,有效净化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突出开展“两禁”专项行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赌博和燃放烟花爆竹问题,县委、县政府将“两禁”纳入“2010年全县人民期盼解决的十件大事之一”,各乡镇街道采取进村入户,县直单位实行包户上门,中小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政法机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两办督查室齐抓共管,铁腕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群众好评。四是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在全州率先政法综治网,大力正面宣传政法综治工作,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宣传部门积极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对重大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组织人员跟帖,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主动

权。

三、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社会管理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工作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构建社会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工作保障。各级各部门把社会管理创新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主动抓好落实,专抓人员认真负责工作,积极把人、财、物倾斜到社会管理创新上来,确保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狠抓组织机构网络化建设,在县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安置帮教、网吧治理、学校及周边治安整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等工作领导小组,在乡镇、街道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安置帮教站等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在村、社区建立社会管理工作办公室,从而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体系。二是转变队伍作风。为充分发挥政法部门主力军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落实在基层,我们创新开展了群众评议政法基层单位活动,将政法各基层单位按机关和基层划分为两个系列,由群众测评、单位自评和纳税人评议三个部分组成,对评议结果排在倒数3至5名的,由县两办予以通报批评;排在倒数1至2名的,予以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连续两次受到黄牌警告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上半年通报批评5个单位,下半年通报批评3个、黄牌警告2个单位,做到了“政法工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创办工作试点。为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我们在茨岩塘镇创办试点,重点推行驻村干部包村负责制,有效整合村级资源,把村支两委作为社会管理最基础的单元,并将镇、村组干部的社会管理工作按定量和定性指标实行百分制考核,与其津贴、补贴和奖金挂钩,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县移民局推行出租门面治安保证金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试点创办成功后,通过召开现场会,以点带面,在全县铺开,深入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篇2: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9月28日,中山路街道党工委肖书记参加了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会后,及时召开了管区综治委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了电视电话会议的主要精神,对目前乃至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街道综治办要尽快吃透上级精神,结合管区的实际,马上开展调研活动,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拓宽街道综治中心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了基层综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中维护稳定和保障民生的双重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基础建设,注重在调整和充实“六位一体”的基层综治组织上下功夫

街道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成立了社区综治工委,并在旅游景区成立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下辖调解、帮教、普法、巡逻、消防、国家安全、安全监管和治安信息“八位一体”基层综治工作组织,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是以劈柴院景区为平台,涉及劈柴院、火车站广场和栈桥三大区域的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在街道综治委的领导下,负责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街道大力推进综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发挥社区工作站的力量,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和备勤机制,完善了社情监测和研判协作机制,拟建立履行职责和治安状况评价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三、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由街道综治办公室牵头,由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片区进行调研。积极听取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的紧密联系,定期召开有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的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与日常综合治理工作。

四、积极协调辖区职能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街道综治办公室以居民民主议事会为抓手,定期组织居民座谈,及时发现民事纠纷和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与公安、司法、劳动、城建、计生和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发生的民事纠纷及潜在的民事纠纷苗头,共同协商解决,为存在民事纠纷的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了“统一受理、归口分流、催办督办、跟踪回访”的运转流

程。

五、以关注民生和保障稳定为目标,开展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街道立足于老旧城区困难居民多和紧邻青岛火车站流动人口的现实,扎实推进“明锁换暗锁”等惠民工程和“平安中山”综合治理行动,积极吸收困难居民参加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并发放一定的巡逻补贴,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治安巡逻力量。

六、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自管”的转变

街道以六个社区综治工委和劈柴院景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抓手,深入辖区单位和居民家中宣传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支持或参与社区治安综治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初步建立了辖区单位、社区居民与社区综治工委良性互动的群防群治组织。

七、加大社区治安巡逻力度

街道综治办公室积极动员社区居民、离退休人员、低保人员和流动人口等参与社区治安巡逻队,严格按照每一万人口巡逻力量不低于15人的标准,由社区综治工委负责组建了6支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全面建成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八、全面做好“三大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抓好社会

矛盾的源头预防

街道在建立健全了城市边缘群体、犯罪高危和社会特殊人群“三大群体”的动态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三大群体”管理服务的新思路,由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司法、信访和公安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深入“三大群体”人员家中进行谈心,从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帮扶,力争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九、加强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街道以社区综治工委为依托,由每个社区的治安巡逻队员兼任综治信息员,为每一名综治信息员配备一个小本子,在开展治安巡逻的同时开展综治信息收集,及时记录并上报存在的治安隐患,实现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由单纯的增加人数,向适度扩大队伍与注重工作质量并重的转变,切实加强了综治信息员队伍建设。

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街道在加强水管理职能探索工作上,不断加强社区综治工委建设,扎实推进社区治安综治工作,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维护和谐秩序能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六个进一步”目标。

篇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为维护宁安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 宁安市档案局也因此被授予2008~2011年度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牡丹江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并连续3年被宁安市委、市政府评为支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帮建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1月,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 宁安市积极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经过1年的努力, 于2012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为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健康有序地发展, 我们早动员、早部署, 形成共识, 高起点启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1. 强化组织领导。

宁安市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涉农部门为成员的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档案局, 在突出档案部门主体地位的同时, 明确了组织、农业、民政、社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各乡 (镇) 、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 在每个阶段定期听取创建活动汇报, 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实际问题。

2. 完善机制建设。

宁安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 2007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 2010年印发了《宁安市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2011年, 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写入《宁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都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规划, 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形成案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格局。

3. 强化跟踪督办。

宁安市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工作列为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纳入《2011年宁安市绩效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市新农办将市档案局纳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档案工作与星级村评比评优挂钩, 档案工作不达标, 实行一票否决制。各乡镇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乡镇农村干部“双文明”目标管理实施方案》, 并与村干部签订经济责任状, 直接与村干部绩效挂钩。各部门责任明确、督考有力,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营造浓厚氛围。

宁安市自2007年启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以来, 档案在维护农民权益、解决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纠纷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安市紧紧抓住这一良好的态势, 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各种媒介, 拓宽宣传渠道, 共召开专题会议14次, 利用电视台等媒体宣传37次, 编发信息89篇, 提高了乡镇、村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认识, 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二、夯实基础、注重实效, 高标准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占牡丹江全地区工作量的30%。为确保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我市不断提高创建标准, 多措并举, 形成部门联动、强力推进的态势。

1. 发挥部门联合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 市档案局与新农办、民政、社保、林业等涉农部门联合下发了《宁安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乡镇换届选举期间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农村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明确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联动合力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

2. 发挥执法检查的规范作用。

市档案局每年都与市人大法制办、科教办、市政府法制办组成档案行政执法联合检查组, 常态化地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与市农委、经管局、林业局、民政局、社保局组成联合考评组, 指导考评年度归档工作。在档案部门和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示范县创建工作在依法的前提下规范推进。

3. 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

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过程中, 宁安市注重培养和发现基层档案工作的先进典型, 及时总结、推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经验和好做法。几年来, 先后召开各层面的总京城镇、江南乡为典型的试点单位以及以红城村、于家村、四方村为亮点的样板村。为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 我们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 通过试点镇、村的引领和辐射,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展开,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4. 发挥专业部门的指导作用。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的部门多, 范围广, 档案分类复杂。牡丹江市档案局领导和专业人员多次到我市指导建档工作;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涉农部门抽调骨干人员与档案局工作人员共同深入镇、村指导建档工作, 使建档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突出主体、多元投入, 为示范县创建工作提供物力支持

按照新时期档案保管和利用要求, 宁安市采取多元投入方式, 配足配全设施设备, 满足档案现代化管理需求。

1. 财政拨付到位。

市财政拨付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专项资金20万元, 为档案工作购置计算机、扫描仪、摄像机、服务器等设施设备。市农委、市民政局为乡镇配置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等设备, 档案局为镇、村免费投入计算机、卷皮、卷盒、装具等物资。

2. 组织帮建到位。

全市9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试点村结成帮建对子, 开展帮建工作。市林业、社保、民政部门购置档案装具、计算机、打印机等, 使档案工作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3. 主体投入到位。

各乡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维修档案室、购置档案设施设备。现有铁皮档案柜478套, 密集架12节, 计算机252台。乡镇、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规范建档、有序管理, 提升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

提高农村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是宁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点, 我市在管理体制、业务建设、安全保护等方面严格把关、规范管理, 做到了“六统一”。

1. 统一管理人员。

各乡 (镇) 档案工作统一由主管常务的领导分管, 配备专门的档案员, 村级档案工作统一由村主任分管, 村会计负责。

2. 统一业务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以及实战演练等形式, 加强业务培训。近年来, 共举办乡镇、村档案员培训班8期, 参训人员360余人, 使基层档案人员全面掌握了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方法。

3. 统一归档范围。

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 重新制发了乡 (镇) 机关和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特别要求各乡 (镇) 、村将土地承包、林改、医保、社保等涉农专项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和归档, 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做到了门类齐全、整理规范。

4. 统一立卷标准。

宁安市坚持案卷级归档, 尽管案卷级归档费时费力, 但是有利于农村档案安全保管。各乡镇、村屯的档案装具、档案用品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 案卷封面、封底、全引目录、案卷目录、统计台账等全部按统一的格式书写。

和《黑龙江省行政村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 指导各乡 (镇) 、村建立和完善了档案整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交接等规章制度, 并且统一制作上墙, 在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6. 统一集中保管。

全市按照“八防”要求维修改造了乡镇和村屯的档案室, 集中统一保管文书、科技、会计、特殊载体等档案资料。截止2011年, 整理镇、村各类档案26万余卷, 其中乡镇文书档案13 663卷、行政村文书档案21 539卷、会计档案37 388卷、新农保档案175215卷、林业档案1 363卷、民政档案11 630卷。此外, 乡镇档案室全部达到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虫霉、防光、防尘、防鼠等“八防”要求, 12个乡镇和170个行政村的档案管理达到“省级达标”标准。

五、拓宽领域、创新方法, 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要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作用, 只有不断拓宽工作领域, 创新工作方法, 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服务。

1. 实现计算机检索。

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和有效利用, 2011年乡镇、行政村开展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 这是继2007年清底立卷后的又一工程, 此项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技术精准度要求高。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工作, 乡镇、行政村文书档案现代化录入工作全部完成, 并将录入内容刻录成光盘, 发放到各乡镇、行政村, 为农民查阅档案提供方便。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广大农民群众快速、及时、准确获取各类信息的有效平台, 也是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我市投入专项资金5万元, 于2012年4月开通宁安档案信息网, 涵盖档案工作动态、政务公开、政策法规、执法监督、现行文件、服务新农村等11项内容,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农民群众和农村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信息来源。

3. 解决实际问题。

我市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同时, 充分发挥档案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受到农民和基层单位的一致好评。新农村建设档案为海浪镇满族民俗村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扩大了旅游吸引力;宁安镇红城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村民上访、土地纠纷等问题;福荣村利用档案解决了林权和地界等纠纷。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我们档案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崭新课题, 我们在6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保障;农村档案工作的现实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农村档案的有效利用调动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全市 (局) 上下同心同德、攻坚破难才能打赢创建示范县的攻坚战。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 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距, 我们要继续巩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的成果, 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摘要:2007年以来, 宁安市统筹谋划、主动协调, 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中积极作为、成效显著,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篇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一、实施“就业救助”—体化的意义

(一)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是贫困群众的需要

失业、就业不充分或就业质量不高是城市贫困人口生活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尤其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就业救助”一体化就是依靠就业和救助的双向互动彻底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活题,通过就业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宽裕,通过救助扶持来解决群众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难题。

(二)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积极的就业措施及社会救助政策是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同样是针对贫困群众包括下岗失业、无业人员的政策,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了就业政策和社会救助政策之间以及各自工作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由于体制、政策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发挥就业与救助工作积极力量,形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十分必要。

(三)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意义

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群众生活有困难、贫富差距大,社会不稳定、风气不好,都是影响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一是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活保障;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形成以劳动为荣的良好风气,营造积极的就业创业氛围,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政策实施的互补消除各自政策享受身份条件的限制。基本覆盖了整个贫困人群,使贫困群体在机会公平、政策公平的情况下走向富裕。

二、当前就业与社会救助工作的现实基础

(一)就业工作

目前受多种因素质影响,就业工作仍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仅从政府促进机制上看就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就业政策存在缺陷

①免费职业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政策覆盖面不宽。

②税收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宽,门槛较高。

③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与商业化运作的矛盾突出。

④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岗位补贴政策覆盖面偏窄。

2、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功能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和满足各类求职者,特别是大量农村求职者的需求:二是经济形式多元化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存、灵活就业、自营劳动者、社区公益人员等就业稳定性差,如何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亟待研究;三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经费投入不足,如何尽快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需要详细的规划和探讨;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组织体系不够明确,尚未能形成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相类似的比较系统的就业扶持政策。

3、“三条保障线”与再就业政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一是有的地方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进展缓慢。二是“三条保障线”标准偏高,影响了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劳动就业政策不完善,隐性就业问题比较普遍。

(二)社会救助工作

整体上讲,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社会救助的方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制度转变,即以从受救济者所属的社会类型为标准提供救助,到以受救助者的经济状况为标准提供救助。但是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阻碍了这种转变。

1、单一的补助办法不利于鼓励低保对象就业。目前,低保制度实行的是差额补助办法,也就是说,低保家庭如果通过就业多挣1元钱,就会少得到1元钱的救助。显然,这不利于鼓励低保对象去就业。同时,在一少部分人当中形成了依靠低保生活的懒汉作风。影响了社会风气。

2、最低生活保障强调了生存,忽视了发展。大多数受助者在得到救助后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经济上的匮乏使贫困家庭的社会交往受到限制,接受教育存在障碍,身心健康得不到保证,尤其是患病时不能及时治疗和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这一系列的社会剥夺和社会排斥使贫困家庭获得发展的机会很小。

3、强调了效率,忽视了公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群体享受“低保”的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道德价值观作为资格审查的一个标准。如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穷人,即有“过错”的人或“劳改犯”本人及其家属、吸毒、赌博人员进行严格限制。二是对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另眼相看”。一些地方曾规定“身强体壮者一律不予享受‘低保”’,有些地方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定一个最低收入起点,变相压低救助标准。这种社会排斥造成了贫困群体更多机会的丧失,

4、社会救助理念落后。现行社会救助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的救助理念,随即以个人或家庭的收入调查为基础,只有那些个人或家庭收入低于政府确定的救助标准的人才可以获得救助。实际救助的金额等于政府救助标准减去申请救助者的实际收入。因此,现行社会救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还是比较落后的。

三、实施“就业救助”—体化的对策

实施就业救助一体化,就是要充分发挥就业与社会救助工作职能,整合两者政策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工作互动、互补,救助扶持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包括低保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实现就业、创业。通过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切实提高其生活水平,解决存在困难。

(一)加大优惠政策及服务工作落实

一是无偿提供培训服务。以培训学校为平台,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教育活动,促进观念转变,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无偿提供就业信息。以职介中心为桥梁,广泛收集岗位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并根据所掌握人员情况,有针对性的送信息上门。

三是全面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及低保人员自发就业或创业的,民政、就业部门将免费核发《再就业优惠证》。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全面落实国家就业优惠政策。

四是给予救助保障政策。通过费用减免、小额贷款、低保渐退金等多项政策的灵活准确运用,增强群众就业、创业积极性:低保人员已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并达到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为其办理退保手续,退保可以一次获得2至3个月的低保渐退金或在3至6个月内仍享受低保救助,给予其就业缓冲期。

(二)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和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搞活就业培训。要加强培训场所建设,提升培训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拓宽培训范围和技能;要积极与职教中心、职业技术院校等单位联合办学,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水平。通过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推进就业、创业、再就业。

二是多元推介就业。充分发挥职介中心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从本地区、到全市、到全省及至全国的用工趋势、招聘信息都要准确及时掌握、及时发布。并要根据信息平台所掌握本区内劳动力信息,突出对低保对象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送信息、送岗位入户、到人。

三是推进劳务输出。我们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在信息推介就业基础上,完善建立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形成管理有序、长期协作、利益维护等于一体的工作格局。并要通过强化思想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等多种手段,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树立本地区劳务形象及诚信度。

四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开发社区服务岗位、建立就业基地、劳务输出中心等形式帮助就业。对“4050”人员实行特殊的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直接安置就业。

(三)建设就业救助一体化工作平台与载体

一是强化信息平台,实行网络化管理。一方面要整合区域内劳动力资源,便于就业安置;另一方面要为救助审批提供依据,对有就业岗位的要控制在救助范围外,对有劳动能力申请救助的一定要严格审批。

二是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开展“一走五送”上门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就业救助专场招聘会”活动,以本地区用工单位为主,引入外地用工单位为辅,重点突出就业救助对象和用工单位现场招聘。

篇5: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李宏伟

(2011年5月)

社区管理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破产大型国有企业社区管理更是维护区域稳定、促进基层和谐的根基。作为全国最早三大磷矿基地之一的湖北荆襄磷化,现辖人口9924户23037人,1999年破产后,14995名职工被解除劳动关系,企业承担区域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弱化,园区一度陷入管理无力、民生艰难、上访不断的尴尬境地。2009年7月,经荆门市委、市政府批准,荆襄磷化循环产业园成立并移交钟祥管理,我们针对面临的复杂形势,把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积极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对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合理划分社区,搭建工作平台,构建基层管理新格局 园区由钟祥管理后,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资源利用和合理人口规模,以及居民认同感、归宿感等原则,对原居委会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划分,成立了金牛山、大峪口、王集三个社区。并健全了以社区党委为中心,党支部、党小组为基础,党员队伍为主体,驻园区各单位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建立了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居民议事中心、就业救助中心、信访维稳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文娱活动中心等

“六位一体”平台,使社区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得到增强。金牛山社区建起230 m的一门式服务厅,450 m的综合会议室,100 m的居民图书室,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大峪口社区兴建了120 m的服务大厅。目前,产业园所辖3个社区均已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实现了办公有阵地、议事有场所、活动有平台。

二、强化基础建设,完善公共设施,营造发展新环境

投资6000多万实施园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改造工程,投资47.6万元完成群众文体活动中心改造任务,投资76.67万元对11处公共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在金牛山社区东区建成1660m22222健身广场,在王集社区修建中区花园健身场所和北区休闲场所,在大峪口社区两个生活区修建了花园,先后配备25套健身器材和音响器材,为群众开展业余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对生活区环境开展整治活动,重点治脏,着力治差,突出治乱,促进了卫生状况的明显好转。投入2.4万元对园区卫生进行统一清理;增加环卫绿化公益性岗位,新增环卫工作人员80人;制定卫生检查考核办法,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工作,促进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三、坚持人本理念,着力改善民生,激发社区新活力

依托社区平台,通过“访民情、解民忧、促和谐”,做到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有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开展以“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

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先后组织150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大型劳务交流会,帮助2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83人;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培训下岗职工400多人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延长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为6629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资金1644万元;开展“金秋助学”,筹措资金7.9万元,分四次对2010年高考被录取的69名学生进行了帮扶资助;进行临时救助,争取上级有关资金8万元,帮助79个家庭度过了生活上的难关;落实社会保障,将符合条件的12997人纳入低保;组织走访慰问,为7680户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430万元;建设廉租住房492套,经济适用房146套,解决了638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督促断保人员按时续保,使55名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得到了延续。

四、发动群众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新局面

在社区组建综治维稳工作站、治安巡逻队,扶助义务流动人口协管员、志愿者开展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强化治安联防,化解社会矛盾,使群众感受到权益有保障、心情更舒畅。园区成立以来,共制止盗窃案件19起,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7起,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反映强烈的原荆襄公司职工住房公积金1730多万元分两次兑付完毕;原荆源公司307名倒买断人员医疗门诊费顺利解决;9名倒买断人员遗属生活费、两名伤残军人医疗费用20万元及17名“两参”人员待遇得到落实;683名五七工、家属工养老问题妥善解决,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之中;649

户家庭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保健费23.4万元即将落实。长期缠访、越级访的涉军、倒买断、买断人员三大上访群体基本息访。

五、强化素质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塑造干部新形象

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要求,在产业园社区开展“服务群众、和谐发展”党建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形成了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精心设置有效载体,以“增素养、强作风、塑形象、促和谐”为主题,开展思想作风集中整顿活动。运用学、查、改、建等多种形式,集中解决社区干部在精神状态、思想作风、工作纪律、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社区工作人员思想、工作作风得到了明显改观。

六、繁荣社区文化,满足精神需求,展示荆襄新气象

围绕“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园区发展”主题,开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多次举办迎新春文艺汇演、元宵节焰火晚会、庆七一广场舞交谊舞展演、迎国庆红歌大家唱等系列文体活动。并根据各社区的不同特点,组建舞蹈队、秧歌队等群众文体团队,让居民走出自己的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推动社区向着和谐、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形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社区工作是实现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区“桥头堡”作用,不断

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社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

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体系建设。把加强社区工作领导,夯实社区组织基础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来抓。积极拓展延伸社区基层管理网络,以居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构建居民自治平台,建立起社区管理中心—居民小组—楼栋长三级管理网络。发挥居民共同协商,共同解决社区存在问题和矛盾,管理和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通过公开招考、群众选举等多种形式,增强社区管理力量,把热心公众事业,热爱社区工作,在居民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声誉的同志充实进社区管理队伍。

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中坚力量作用,宣传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和激励机制,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针对空巢老人、未成年人、失业人员、残疾人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引导社区群众组织开展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因地制宜推进社会化服务,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采取低价有偿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水电维修、家政服务、管道疏通等服务。

篇6:坚持整体推进 夯实基层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

中共达州市委

6月初,省委、省政府领导陪同源潮部长深入我市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指导基层工作,让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中央、省委领导的重要指示,为我市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市委迅速行动,抓好学习贯彻,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坚持主动作为,书记带头抓,今年常委会3次专题研究基层党建工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深入基层,帮助解决2个以上的党建工作突出问题,指导基层抓巩固、抓整顿、抓提升。建立“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6月底,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半年述职工作,并邀请党代表、老干部代表、群众代表列席会议,对述职情况进行点评和测评。健全“述职、考核、评议、问责”四位一体党建责任考核体系,推行党建工作“预决算制”,按照年初预算,实行定期查账、年底交账、末位问责,强势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

二、强化整改提高,促进晋位升级。全市抽调万余名干部、组建3200个调查组,在开展基层党组织现状大调查、抓好分类

定级基础上,对9203个党组织实行分类指导,狠抓薄弱环节,确保整改实效。一是着力整顿转化后进党组织。对排查出的1001个后进党组织,逐个支部、逐条问题确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和时限,实行挂牌整改,对整改效果开展满意度测评。从市县机关选派460名后备干部,到后进村和非公企业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整顿转化。二是选优训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对不能胜任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分类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力争10月底前,市县两级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达100%。三是切实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对尚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分别派出党建指导员,着力消除党建“空白点”。以创先争优为载体,广泛开展“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发挥好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四是全面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分机关、农村、非公企业等10大行业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任务,推进“三分类三升级”,开展基层党建示范活动,确保“先进党组织上水平、一般党组织上台阶、后进党组织换新貌”。

三、强化群众观念,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一是深化向李林森学习活动。全省组织开展李林森先进事迹巡回展览,探索实施走李林森成长之路的“青年干部培养工程”,全市举行李林森故事大赛,开展学习李林森志愿服务、海选李林森式好党员等活动,用好“李林森精神精品课程”,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二是深入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学习教育活动,筹备召开全市新时期群众工作理论研讨会,研究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工作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三是深入推进“万名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市县成立“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办公室,派出3000个工作组、1.2万名干部,结对联系3180个党支部、2.4万名困难群众,让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惠民生、转作风。据悉,达州市实施“万名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以来,全市1500多个部门(单位)已结对联系3180个基层党支部和3.1万余名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1614起,为联系点理清发展思路3269个,累计协调增收项目1877个、资金19.75亿元,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难题13050个。(四、强化工作保障,激发基层活力。围绕夯实基层基础,坚持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一线倾斜。市县财政足额预算工作经费,专项用于基层党建工作。全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用于“三环两线”党建示范片、春风示范村、活动阵地等建设。按照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每个每年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经费每个每年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高规格打造1000个标准化村级组织

活动场所、100个综合性党群活动中心,年内全市410个社区实现“三有一化”目标达到100%。建立健全每年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等体制外群体中公选党政机关干部机制。全面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参加“五险一金”具体办法,充分激发基层活力。

篇7: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齐心协力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真抓实干 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市司法局局长杨建平深入南郊区、矿区专题调研。

4月1日、13日,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建平带领局机关基层、社矫等部门负责人分别深入南郊区、矿区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的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依法治理四项主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他要求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都要重视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努力把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武才陪同一起调研。这次调研活动主要采取了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检查司法所的方法进行。在南郊区的调研中,南郊区司法局领导首先汇报了他们在市今年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部署会后,认真落实会议要求,成立了全区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领导组,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区广播电台开设了《普法栏目》,最近重点宣传了《人民调解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各级人民调解员已全部上阵投入到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中,一季度全区共调解案件 57件。全区已形成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的良好氛围。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多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杨建平同志在听取汇报后指出,南郊区近几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重视、工作扎实、基层司法所建设成效显著,司法所编制人员落实、队伍素质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作开展的好,特别是能主动参与城市拆迁,调解重点矛盾纠纷,为大同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要全力抓住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勇于实践、广开思路、多出亮点、多出示范。在和基层司法所长座谈会交流中,杨局长一行就大家普遍反映的当前开展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大家进行了探讨研究,最后杨局长一行检查了口泉司法所、平旺司法所。

篇8:夯实管理基础推进农电发展

2月22日,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农电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庆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研读杨庆副总经理的讲话报告, 我们可以从几个数字中看到过去一年国家农网的科学发展脉络。

2012年, 农网工程任务繁重。这一年, 国家电网公司完成国家下达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722.4亿元, 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农村电网建设实现了新的发展。自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以来, 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1 391亿元。这一数据, 见证了国家电网在农村电网建设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一年来, 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地积极采取措施, 加快推进农网工程进度, 加强农网工程管理。公司对全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布置, 健全工程管控机制, 落实“里程碑计划”, 推进农网“五化”工作, 开展“百佳工程”评选, 将工程建设纳入年度业绩考评内容, 对26省、52县进行工程督导和施工安全督察。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任务取得了重大进展。2012年完成投资29.4亿元, 为11.5万无电户、49.4万人口解决了通电问题。自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实施以来, 累计完成投资198.9亿元, 为149.1万无电户、571.9万人口解决了用电问题。

2012年农电发展步履铿锵有力, 2013年农电发展宏图也已绘就。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农电工作的主要目标显示, 今年农网供电可靠率RS1大于等于99.78%, 综合供电电压合格率大于等于98.4%;农网改造升级工程2012年中央投资计划上半年全面完成, 2013年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不低于70%、力争80%;力争为11.8万无电户、50.6万人口解决用电问题。

2013年是国家电网公司体制机制创新的攻坚年。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对各项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的目标是, 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 实现县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 其管理水平与公司管理全面接轨。在管理体制方面, 要通过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实现专业管理的全覆盖;在管理制度方面, 要通过推动制度标准职责一体化, 夯实县供电企业管理基础;在管理机制方面, 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确保管理提升目标全面完成。

2013年是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锁定“三农”, “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服务“三农”, 为“三农”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需要进一步推进农网改造升级, 加强农网智能化建设, 全面提升农村供电保障能力,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电力支撑。“十二五”期间,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带动电力需求持续增长, 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 我们要以“三集五大”管理体系为依托, 进一步加强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建设管理, 大力推进农网科技进步, 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

2013年是加强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遇年。这一年, 我们要以“安全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 进一步推进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加强基础管理,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提高农村用电安全服务水平。抓好实施“三集五大”磨合阶段的农电生产安全工作;加强农网工程施工作业安全风险管控, 开展工程施工管理调研分析, 针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制定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深入推进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程, 结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用电服务共建机制建设。

2013年是农电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年。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 关键要在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根本性突破, 在提升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上取得重大进展, 形成推动电网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杨庆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以思想道德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 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要根据农电队伍现状, 重点强化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培训, 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上一篇:建筑企业总经理讲话下一篇:东溪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