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2024-04-27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精选6篇)

篇1: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有效促进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当前检察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察工作要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必须以社会管理创新统筹、促进检察工作,多用辩证思维,善用辩证方法,宽严相济、疏堵结合、惩防并举,不断延伸监督职能、拓展工作领域,及时化解矛盾,妥善解决问题,努力达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动检察工作实现五大转变:

从注重法律效果向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并重转变,立足职能促进和谐

执法办案处处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对政府投资安全、企业生产经营、“三农”建设、社会公共利益的司法保障,结合执法办案,深入排查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隐患,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执法办案时时想着社会发展。把各项检察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之中,进一步明确检察工作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中的职能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好的效果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执法办案件件渗透人文关怀。建立批捕、起诉、监督、预防四位一体专门检察机制,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罪犯、涉罪外来人员及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

从强调惩治职务犯罪向惩治预防并重转变,标本兼治反腐倡廉

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职务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

深化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完善职务犯罪侦查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线索管理、侦查指挥、质量管理、基础建设和侦查协作一体化。

结合办案,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加强风险研判和犯罪预防,促进社会管理体系完善和社会管理格局完整。

从单纯履职向职能履行、拓展、优化并重转变,能动检察服务民生

深化检调对接机制,不断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继续以检调对接为抓手,依托南通大调解体系,整合资源、完善职能、优化机制,健全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赋予专门职能,全面深化工作质效。

延伸法律监督触角,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诉求。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向重点乡镇、街道延伸检察职能。在社情较为复杂、司法诉求相对集中的乡镇、社区设立派出检察室(站),贴近群众开展工作。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实践便民利民护民司法举措。坚持把执法为民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司法实践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从强调法律监督向“两个监督”并重转变,阳光检察赢得公信

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从重业务、重硬件建设向软件硬件建设并重转变,持之以恒固本强基

结合正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实际,加强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检察人员公正廉洁执法的思想根基。

主动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切实了解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到底是什么,群众不满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使广大检察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

篇2: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工作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从更好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和谐稳定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它紧紧抓住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充分体现了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的战略思维,对整个政法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检察机关要把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当做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既要充分看到检察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要充分看到检察工作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进一步增强信心,真抓实干。作为基层检察院,必须紧密围绕党中央的要求,按照区委和市院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统筹抓好各项检察工作,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在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努力营造和谐铁西。

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做好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

(一)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1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和毒品犯罪。加大打击走私、骗税、制售伪劣商品等经济犯罪特别是涉众型犯罪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群众切身利益。积极推进量刑建议、刑事和解、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等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机制,探索附条件不起诉等办案方式,落实依法从宽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创新完善维稳工作机制。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在坚持公正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的同时,加强源头治理,完善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防止和减少涉检信访发生。

(三)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积极参与对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动态及对策研究,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促进网络虚拟社会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

二、加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一)进一步加大执法办案工作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

事故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领域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积极参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与执法执纪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侦查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推进侦查办案一体化机制建设。正确处理办案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的关系,坚持在保证办案质量、遵守法定程序、注重办案效果的前提下,注意把握好办案形势、重点和力度,加强办案督导,及时解决办案中的问题,确保办案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二)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重点加大对国家公职人员工作严重失职,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渎职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办刑讯逼供、徇私枉法等侵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权利的案件,强化对此类案件线索的初查,严格把握政策与法律、罪与非罪界限,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查处。围绕加大办案力度、健全办案机制、注重犯罪预防、加强工作协调、强化队伍建设,研究全面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三)立足检察职能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重点围绕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中央部署开展的专项治理工作和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加强犯罪分析、对策研究、预防建议、警示教育和预防调查、宣传、咨询等工作。完善行贿犯罪档

案查询系统,推进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和预防工作规范化建设。

三、全面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一)进一步加强刑事诉讼监督。在刑事立案监督中,重点监督纠正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和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在侦查活动监督中,重点监督纠正违法采取强制性侦查措施和刑讯逼供、暴力取证,以及错捕漏捕、错诉漏诉等问题;在刑事审判监督工作中,重点监督纠正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以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规范和加强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受理、审查工作,注重监督纠正涉及民生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因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审判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导致的错误裁判,切实加大提出抗诉、再审检察建议力度;继续探索开展对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积极探索会同有关部门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机制和方式,做好服判息诉等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重点监督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超期羁押、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等问题,依法妥善处理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等事件;

抓好全国监狱清查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监管专项活动,推进与监管场所信息联网和监控联网,推动建立刑罚变更执行同步监督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完善换押制度和久押不决案件备案制度,加大纠防超期羁押力度。

(四)大力开展涉检信访化解工作,积极促进社会稳定。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需要的维稳形势研判机制、办案风险评估机制、检调对接机制和检察环节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检察工作的社会管理创新水平。坚持抽调专门力量,加强信访稳控和举报受理工作,及时发现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落实首办责任制,坚决杜绝新增涉检有理访。同时,领导包案,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涉检有理访。

(五)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平安铁西建设。一是积极发挥检察职能优势,坚持不懈地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二是是协助做好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成立了青少年犯罪办案组,由专人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对于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轻微刑事犯罪,在全面贯彻轻缓刑事政策的同时,做好跟踪回访,把帮教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积极探索检察环节的调解机制,坚持把化解矛盾纠纷贯穿于办案全过程。

四、在改进执法办案工作中大力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

(一)坚持执法为民宗旨。教育干警始终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保障民生、服务群众工作。大力推行便民利民措施,通过设立联系点、开通民生服务热线等方式,更好地依靠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二)树立正确执法理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最大限度兼顾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兼顾法、理、情,使每一项执法办案活动都严格依法,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都合乎规范。

(三)努力提高执法能力。坚持把检察干警执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适应不同执法岗位的职责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门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使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公信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坚持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干警公正廉洁执法。

篇3: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一、致力于执法理念的铸造, 着力强化和谐执法意识

(一) 树立和谐执法理念

和谐执法是一种方法要求, 也是一种境界的体现, 它折射出执法的水平、能力, 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因而, 检察机关在依法打击犯罪活动、调解矛盾冲突等工作中, 要更加注重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的更高要求, 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还要从内涵和外延上善于把各种对抗性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因素。这就要求每个检察官在执法办案中牢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总目标, 时常从服务大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自觉把自身所从事的检察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认识, 去定位, 去把握, 去检验。

(二) 端正和谐执法态度

坚持把是否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衡量检察工作的重要标准, 使整个检察工作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局。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明确刑罚手段处理案件的范围, 凡是属于民事、行政手段调整的事项不得随意使用刑事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刑事司法手段, 增加和谐因素, 化解不和谐因素, 从源头上消减刑事发案的各种隐患, 以维护稳定, 促进和谐。

(三) 倡导和谐执法理念

对非对抗性的犯罪, 在依法惩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矛盾的化解。这就要求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准确把握社会矛盾的规律和特点, 把执法办案与解决矛盾纠纷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忠诚、理性、平稳地履行职责, 客观、周全、审慎、平和地执法办案, 坚持以诚待人、以善处事、以理服人, 注重强化公平公正意识、文明尊权意识、平等保护意识、司法诚信意识, 真正做到理性执法, 把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

二、致力于执法过程的规范, 认真落实和谐执法措施

(一) 在规范执法上下功夫

注重强化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规范自身执法行为, 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切实做到有罪追究、无罪保护、严格依法、客观公正, 使检察机关的每一项执法办案活动都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要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细化办案流程, 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和谐执法。在内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建立案件首办责任制和分管领导负责制, 严格落实错案追究制, 认真执行赃款赃物管理规定, 确保办案的公平公正。在外部监督制约方面, 要深化和加强人民监督员工作, 认真实施“一案三卡”, 确保监督到位。

(二) 在文明执法上下功夫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 慎用强制措施, 强化为民思想, 尊权及平和执法理念。在初查时, 要注意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 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在讯问时, 要充分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 不使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侮辱人格。在搜查时, 要注意回避老人和未成年人, 做到行为文明, 举止得体。坚持把文明取证与保障办案质量相结合, 强化文明意识, 规范文明用语, 确保办案安全。

(三) 在落实宽严相济上下功夫

依法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就是要切实做到该严必严, 当宽则宽, 宽严适度。要注意以和缓、和解的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慎刑、轻刑、少刑, 惩罚、教育、矫正并重, 化消极为积极, 化冲突为和谐, 解矛盾于初发。要依法实行重罪严惩、轻罪宽治, 对严重刑事犯罪依法严厉惩处, 对于轻微犯罪或者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犯罪, 以及具有教育挽救可能的犯罪人, 尽量采取非刑罚化的方法和手段。在审查逮捕和提起公诉环节上, 要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偶犯和过失犯, 慎重逮捕和起诉, 可捕可不捕的不捕, 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尽量不捕不诉。对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 要认真落实帮教措施, 促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改邪归正。同时, 要积极推行刑事和解制度, 力求把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降到最低点, 有效地融解和减少社会中的对抗性矛盾。

三、致力于执法目标的实现, 注重体现和谐执法效果

(一) 通过提高质量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正确处理办案力度与办案质量的关系, 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依据法律规定定性定案。对案件质量要实行经办人、部门领导、分管领导三级监控体系。通过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职务犯罪大案要案, 营造廉洁勤政的政务环境;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二) 通过强化服务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念, 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 做到既严格执行法律, 依法办理案件, 又防止孤立办案、就案办案, 把执行法律和执行政策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的关系, 严格区分民事经济纠纷、一般违法行为、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和执行政策中的偏差等与犯罪的界限, 支持改革者, 保护创业者, 惩治犯罪者。

(三) 通过注重细节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细节决定质量。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行使检察权中无小事。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 必须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在接访、搜查、讯问、调查等环节, 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在接待来访中要做到热情服务, 找准问题, 既帮助释疑解惑, 又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 着力做好群众工作, 减少对立情绪, 定纷止争, 真正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 实现息诉罢访, 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四) 通过关注民生来实现和谐执法效果

要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坚持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 做到执法为民, 公正为民, 清正为民。要稳步推进被害人帮助制, 从“法律帮助”、“物质帮助”、“精神帮助”、“心理帮助”四个方面, 着力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维权护法, 从而在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实现检察功能最大化。

篇4: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因此,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将面对严峻复杂的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检察院处于打击犯罪、执法办案的第一线,处于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线,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主动服务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各项检察职能,积极推动社会管理手段创新,主动回应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司法公正,理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行性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检察工作的应有之义。基层检察院深处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应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通过履行职责化解社会矛盾、结合强化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等方面,切实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检察职能,通过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新时期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检察机关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2.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特殊人群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要着眼实际,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所检察工作,促进监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认真贯彻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的法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工作。

3.积极参与对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在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过程中,检察机关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排查整治,对排查整治出来的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等犯罪案件,适时介入侦查,依法快捕快诉,及时、准确、有力地打击。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建议,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增强公民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4.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二)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

(1)探索试行点名接访、预约接访制度。由来访群众点名要求检察长或主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案件承办人接访,根据来访群众要求,控申部门及时安排被点名接访人接待。(2)完善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制定《案件信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将案件信访风险等级分为三个级别。风险等级评估为“一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本科室审批;风险等级为“二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主管检察长审批;风险等级为“三级”的案件,息诉工作预案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审批。该工作办法规定,对于应当进行信访风险评估预警的案件,因案件承办部门未进行风险评估而造成涉检上访的,根据相关规定追究案件承办人员的责任。(3)实施主动排查化解制度。重点排查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或者反映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案件,全院各部门每月排查一次。(4)加强协调配合工作。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积极争取上级院的支持与指导;加强院内各部门间的配合,做到通力合作;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召开多方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解决重大疑难涉法案件,最大限度地做好息诉息访工作。(5)建立说理析法制度。对“三不一撤”案件在采取法律文书说理和口头说理的同时,采用“论证会”、“听证会”、“说理会”等形式让当事人明白不捕、不诉或不立案、撤案的理由,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2.建立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主动联系群众、服务企业

一是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制度。建立乡镇检察工作联络站,明确院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分包联络站,聘请乡纪委书记、村支书、主任作为兼职联络员,明确分包联络站人员的任务和职责,以联络站为媒介,把检务公开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引发信访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工作站制度。(1)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定期派员到企业工作站进行接待,受理案件、开辟案源。通过法律咨询、法律宣传、送法进企业等活动,为企业解答法律疑问,提供法律帮助及延伸服务工作,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2)建立涉企案件优先快办制度。对涉企案件做到优先受理、优先立案、快速审查逮捕、快速审查起诉,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3.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加大教育、矫正力度

一是结合检察职能,拓展管理和服务渠道。监所部门要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被宣告适用缓刑和适用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在社会执行刑罚的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纳入社会管理的重点来抓,对此类人员的执行监督逐人建立相关检察档案,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帮教管理,并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妥善安置、融入社会。

二是积极探索适应社区矫正特点的检察方式。(1)建立矫正对象信息收集管理制度。要求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每月通报矫正对象信息,主动收集监狱送达的假释、保外就医犯人的资料和外地法院对本地籍人员判处监外执行的资料,将两方面信息比对整理,形成社区矫正对象总表、社区矫正情况分类表、各地区社区矫正情况表、社区矫正情况变更表、分类监督管理表等五类表格,充分掌握矫正对象信息和每月变动情况。(2)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每月例会制度,必要时随时召开、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共同分析交付执行、监管活动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改进工作的措施,促进跨系统、跨部门之间的互动,形成社区矫正的整体合力。(3)联合开展矫正效果综合评估制度。在矫正期限届满前与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联合组成考核组,对于即将解矫的社矫对象再次进行违法情况核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社矫对象在矫正期间的考核情况、奖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填入《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如果矫正对象期满行为考核评定为良好,可监督社区矫正机构及时办理解矫手续。

nlc202309022001

4.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县域稳定

一是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各项工作制度,形成全院参与、单位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1)建立信息传输协作配合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合作,畅通传输渠道,实现对县域范围内治安信息的动态采集、整理,实现情报等信息资源的相互交换和共享,提高动态环境中科学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积极参与防范、控制和打击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处置制度。对县域各类社会治安稳定问题特别是突发的重大案件、重要事件、重大安全事故、集体上访,以及其他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大问题,能够快速掌握、协同相关单位迅即作出反应,并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控制和应对措施,确保处置突发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延伸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能。

二是积极参与平安创建活动。(1)重点打击故意杀人、黑恶势力犯罪、坑农害农犯罪、企业周边的黑恶势力干扰、无偿占用企业水电资源或以征用土地、环境污染为由强行索要、敲诈企业的犯罪行为。(2)积极解决群众民生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参与平安建设的根本目的。提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及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推进检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5.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继续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机制

一是完善“未成年人维权岗”制度。配备业务素质高、熟悉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善于做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检察官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细则办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实行案后回访帮教制度。制定《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对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回访教育的对象及帮教方式。在做出不起诉决定后,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将于三日内对该未成年人建立回访教育档案,通过与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电话联系或直接会面联系,了解未成年人接受管理和教育情况,及时协助、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家庭教育措施的工作。同时,对判处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也比照“细则”实行案后回访帮教。

三是组织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园计划”。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每月抽出半天时间,到学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讲座活动,进行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图片展示等形式,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6.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发挥网络正面引导作用

一是加强检察门户网站和“心连心”网站建设。设置“检务公开”、“工作动态”、“交流互动”、“媒体播报”、“检察长心语”、“控申接待”“检察长信箱”等多项栏目,开通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包括审查逮捕案件、公诉案件、自侦案件、民行案件、控申案件在内的五大类案件内容,定期及时更新内容、不断完善栏目建设、积极发挥网络宣传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杜绝损害检察机关形象的公共事件发生。

二是完善涉检网络舆情监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反馈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研判,及时上报有价值情报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使舆情信息真正发挥领导决策的参谋助手、引领网络主流舆论、敏感案件的风向指南、案件线索的重要来源等作用。

三、基层检察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各司法部门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新课题,各级检察机关都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地的做法不一,从目前检察机关的创新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检察机关内部人员思想不重视、创新不切实际、创新背离检察职能、创新走过场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突出社会管理创新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

一是要强化服务职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首先必须从理念上反思、重构,凸现司法工作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服务作用。要树立牢固的服务为先、服务为本意识,不断优化工作思路,不断彰显检察机关的服务职能,使检察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是要以办案为中心。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办案为中心,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现阶段,检察机关只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群众才有安全感;只有严肃查处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才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司法的公平正义,才能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检察机关必须守土有责,其根本点就在办案,必须通过办案活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三是要坚持依法参与。检察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参与的原则,在方式方法上仔细遴选,科学取舍,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解决的问题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消极性、被动性,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

四是要注重方法创新。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具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此项活动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五是要关注长期效果。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有长远眼光,对工作部署落实动作要快,但不能仓促上阵,要有较长的规划,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篇5: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机构,在承担着执行从中央到地方布置下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为农村提供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探索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模式,应对好农民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思想意识多样化等诸多问题,是当前摆在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为此,自今年年初以来,我镇积极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组织全覆盖、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欠缺。为此,结合近期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在全县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我镇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梳理,重点查找了以往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农村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我镇针对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进行的初步尝试

今年以来,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过程中,我镇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的整治,推行了“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延庆镇“三资”管理补充规定》等制度措施,着力破解在村级发展中的难题,初步形成了“组织全覆盖、网格化管理”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一)实行“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以干部带动管理。

针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实际,我镇从加大包村工作力度入手,实行“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着力解决在干部中存在着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群众工作能力弱化等诸多问题。

工作法实行以来,形成了“空间联动,时间覆盖”的三级包村工作网络,确定了“包队伍、包发展、包稳定、包民生”的四包工作内容,实行了“定期会商、定期督查、定期公示”的三定工作制度。应该说,“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明确的把农村社会管理纳入到了全体机关干部的职责范围,有效的增强了机关干部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工作法实行以来,机关干部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培养和锻炼了干部做基层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使村级工作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落实、村级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显现、群众意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反映,使广大干部切切实实地承担起了社会管理的责任。

(二)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以组织夯实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实际情况,我镇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贯穿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成立了农民“讲习所”,副职领导每月到“讲习所”与村干部、村民讲政策,各街村致富能手、“土专家”定期来到“讲习所”里为村民讲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干群的教育管理,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方面,我镇制定并完善了《延庆镇“三资”管理补充规定》、《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制度》等多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和村级资金的管理使用。为了切实发挥基层民主管理的作用,我镇还积极引导各街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把村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思想认识比较统一的事情通过村规民约规范起来,用农民自己制定的、认可的村规民约形成“身边的法”,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三)实行“领导包案工作机制”,以稳定助推管理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于重点、难点矛盾纠纷,我镇采取“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做到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做思想稳定工作,直至事件解决、息诉罢访、群众满意。今年,我镇通过“领导包案”,重点就李四官庄村多年来领导班子涣散、群众基础弱、上访事件频繁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包案处理,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通过深入走访、谈话,强化党员的党性认识、村民代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群众的大局观念,使积攒多年的矛盾问题得到了化解,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建立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以网格稳控管理

工作中,我镇积极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资源,形成了“镇—片—村—组”四级联动社会管理网格,健全完善中心户长、治安巡逻员、调解员等基层维稳队伍,实行“一网多员”(中心户长、人民调解员、治安巡防员、流动人口管理员、管片民警)的捆绑式管理办法,建立起了“点线面相结合,专门组织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立体式防控体系,形成了定期检查、监督抽查和联合执法检查的“三查”常态化社会管理机制和部门联合执法的会商机制。

二、在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经过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初步尝试,我们切实的看到了通农村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农村社会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重管制、轻服务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突出,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着重治标、轻治本,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等问题。大多情况下,只有在矛盾暴露、事件突发、情况紧急时,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

(二)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单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管理力量有待整合,管理组织有待加强。当前,乡镇党委、政府仍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绝对主体。因此,很多矛盾也集中到乡镇,极易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而且,在农村一级缺乏有效的管理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在基层得不到有效化解。

(三)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简单、管理手段利用不足、化解矛盾能力不强。在管理过程中,基层民主发扬不够,没有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宽,不能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化解矛盾。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

三、就农村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对照我镇在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网格化管理在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基层党组织作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在农村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二者缺一不可。

(一)突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在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让群众满意。因此,做好服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基层党组织。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做好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完善、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强组织建设,形成覆盖村级维稳议事、农民素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村级计生卫生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等事务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

(二)建立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

我认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可以借鉴以往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将全镇设为一张总网,形成以地理特点划分基础网络,以工作职能划分业务网络,以机关干部、村干部、生态就业人员为管理资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1、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构建镇-片-村-组的四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镇级,成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总体领导、监督指导和考核;片一级,由各片总支负责统筹推进片内社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村级,成立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受镇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具体负责本村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组一级,设置综治维稳、民生服务和生态环境管护三个工作组,由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领导。

2、建立规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全镇制定总体的农村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意见、组织机制结构图、人员岗位职责和网格化管理流程;各街村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管理服务站工作管理办法、各工作组的具体职责、网格管理工作台账和考核奖励办法。

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协调,副职领导、片总支、包村干部,担任本片和所包村的网格协调指导员,村党支部统筹所辖网格,支部书记担任网格格长,村民代表任小组组长,实现与原有管理组织的有效衔接,推动社会管理的无缝隙。再有,就是整合生态就业人员队伍,包括中心户长、护林员、保洁员、水管员等进入网格,赋予相应职能,使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做好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3、强化监督考核。

将农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纳入街村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体系中去,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定“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指标。鼓励基层党组织在网格化服务管理框架下推进工作创新,建立自上而下实行责任倒查制度,逐级监督落实,防止互相推诿,形成工作有监督,处理有结果,完成有反馈的工作体系。

(三)找准基层党组织和网格化管理的结合点实现管理全覆盖

篇6: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推进检察工作的思考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更是当前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检察工作的根本。为把基层检察工作更好地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做社会管理创新的建设者、参与者、促进者,有以下途径:

一、适应社会管理方式变化,突出法律监督的宪政角色,以监督促规范,寓监督于服务,切实承担起检察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

1.以强化法律监督为平台,以监督促规范,将社会管理创新与加强法律监督工作有机结合。实践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社会管理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密切相关,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责任。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积极促进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2.以健全诉讼监督工作机制为保障,强化协作意识,加大基层检察机关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辐射性。在基层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左右联动,建立侦查、侦监、公诉、警务、技术“五位一体”的办案机制,注重提高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的水平;建立侦控、侦防、捕诉等多项联动机制,相关部门互通阶段性工作情况,对于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通过开展量刑建议来确保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落在实处,建立和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将事后监督变成事中监督,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力度。

3、以严厉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为抓手,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管理相关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强化创新意识,面对侦查工作中迫切需要突破的难题,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为载体,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探索侦防一体化新途径,建立侦防一体化新机制。一方面突出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建设廉洁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重点查办司法领域的徇私枉法、枉法裁判、危害司法公正、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充当黑恶势力和严重刑事犯罪保护伞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

4.以深化民生检察服务机制为着力点,强化审判监督,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着力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多元化审判监督格局,把抗诉与检察建议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以“民事行政虚假诉讼查处”、“民事申诉调处”为特色品牌的为民服务绿色窗口,始终把办案放在第一位,并把办案同服务经济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提高抗诉案件的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来抓,注重效果,提高抗诉案件的改判率。

5.以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为切入点,打防结合,充分发挥刑事司法政策在解决社会管理问题中修复社会关系的作用。一方面对严重暴力性犯罪施以重拳,形成重大案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等相关工作机制,在批捕、起诉条件上准确把关,构建高压安全网。另一方面在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着眼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积极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等工作,继续探索和规范刑事和解办案方式。

二、适应社会管理的目标要求,找准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职能作用的共同性、差异性、独特性,承担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辅助作用和服务作用,科学理性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立足眼前,突出重点工作。在“吃透上情、摸透社情、立足院情”的基础上,选择几个重点项目,专门制订计划,强化执行,做到既能够对原有的做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够使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观点的变化而变化,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立足职能,找准创新渠道。创新渠道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原始创新是指在检察系统中独一无二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集成创新是指融合人才、管理、监督等多种资源对检察业务进行的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借鉴成功典型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创新。

3.立足大局,实现创新实效。检察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坚持从本部门、本科室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更要注意了解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把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中来认识,看是否符合大局利益,是否有利于大局。紧跟形势发展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求新对策。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深刻把握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机制。

4.立足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本院检察人员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每一个干警为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地扩展自我能力、不断突破自我极限、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搭建检察机关参加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促推联动共建。推行民生服务热线、建立网上申诉邮箱等便民利民措施,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三、适应社会管理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积极拓展、延伸法律监督职能,在用足用活职能上多探索、多实践、出成效,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1.以执法办案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轴心,以检察建议为形式。着眼于服务社会建设大局,对普遍性、区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结合执法办案,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分析社会管理形势、特点和突出问题,向党委政府提出对策性建议。针对个案反映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分析相关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向相关单位提出监督性意见建议。始终将检察建议的重点聚焦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牵动民生与发展、政府管理、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上,聚焦在建设、工程、规划等重点部门。

2.以强化法律监督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切入,以扩大检察工作领域为方向。强化专项立案监督,以联席会议的方式与辖区内的行政执法机关开展移送后公安机关未处理案件的专项立案监督,对上述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查处的涉嫌犯罪并已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进行统计摸底,掌握移送案件的具体案情,公安机关是否受理,是否立案,是否答复,已立案的处理情况,不立案或未处理的原因及其分析,通过备案审查、查阅行政执法案件台账和案卷、调查走访等方式,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强化刑罚执行监督,针对特殊社会群体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积极参与缓刑假释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构罪不捕、相对不诉的帮教考察监督工作。在全面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切实加强检察监督,完善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方式和措施,坚持教育挽救为先,不断延伸检察触角,参与社会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促进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教质量,帮助社区矫正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探索建立社会服刑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协作平台建设,完善重要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监外执行罪犯的动态监督和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注重理顺与派出所、司法所、社区等各方的工作关系,做到在协作中强化监督、在监督中加强协作,监督到位、配合不越位,延伸社区矫正工作的触角。

3.以社会协同为媒介,以宣传、教育和引导为切入,以群众参与为辐射。联合纪委、审计等部门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加强合作,共同研究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在依法履行好各项检察职能的基础上,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查办职务犯罪的同时,开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职务犯罪预防咨询、职务犯罪调查、警示教育宣传。结合办案进行个案分析、类案分析,发送预防检察建议。充分利用举报宣传周、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创新接访工作机制,坚持开展“检察长接待日”活动,认真落实首办责任制,实行检察长批阅重要来信制度、接待群众来访征求意见制度等,提高信访接待工作的实效。积极开展“检察官下基层进社区”活动,通过与基层代表展开座谈、走访辖区企业、开展普法宣讲课等形式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从“三个创新”入手

顾志强 欧阳晶

发挥检察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说是曹建明检察长今年工作报告里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对基层检察机关来说,参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检察机关自身的“三个创新”为基础。

一是坚持思路创新,主动承担起推进社会管理的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又是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更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检察机关要立足法律监督职能,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是坚持机制创新,延伸触角,拓展功能。创新接访机制,通过开门接访、预约接访和巡回接访等实现“零距离”接访,并依托检察民生服务热线平台,24小时受理群众的举报、控告和申诉,做到受理群众举报、控告、申诉不“下班”;创新办案机制,推行带案下访、定期巡访等措施,依法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千方百计实现“案结事了”;创新服务机制,通过设立乡镇检察室推进检力下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上一篇:她高兴了作文下一篇:做理财如何营销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