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2024-05-24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共4篇)

篇1: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语文课《生命 生命》听后感

叶崇凤

一直以为,“感性”是语文老师应该且必须具备的特质之一。这种“感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愁善感矫揉造作甚或无病呻吟,而是指在任何时候,语文老师都要有一颗敏感、柔软、纯真、质朴的赤子之心,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对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激情洋溢,对一切的未知都充满好奇,情感丰富细腻,思绪灵动纷飞,眼神清澈透明,既有师者的睿智长者的慈爱,又有朋友般的随性孩童般的纯真。这样的语文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创设“感性”的教学意境,善于用巧妙而不露声色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善于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潮水般起伏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通过教材这个载体,驾轻就熟地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里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洗礼,以此来实现他最初的教学设想,得到在他意料之中的教学效果。今天,在听了张婕老师《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张婕老师上的《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让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思考有关生命的话题,似乎有点过于沉重了。听课前我在想,年轻的张老师会如何来驾驭这么大的话题,会如何引导这些懵懂的孩子去进行关乎生命的体验。带着好奇和疑惑,我走进了课堂。没想到,接下来的四十分钟,张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不少惊喜,也让我收获多多。

一上课,张老师的引入便抓住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她用简短却极富情感的语言介绍了有关马航MH370航班失联的事情,用极深沉的语调表达了对飞机上二百三十九位乘客的关注和久寻不得的焦虑,接着配合PPT图片,请全体师生起立,双手合十静默一分钟,为飞机上二百三十九条生死未卜的生命祈福。此时,课堂一片静穆,我的耳边似乎还传来了压抑的抽噎声。小小的仪式结束后,张老师便在已经成功营造出来的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生命 生命》的课题开始上课。结合时事所作的这5分钟左右的引入,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亮点。表面上看,飞机失联跟课文内容似乎并无关联,但其中隐含的对生命的关注正好契合了课文的主题。张老师借助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的最好教材,又是学生对生命无常生命脆弱所以应当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最真切最直接的体验。事件本身所包含的关乎生命的种种意义又与教学内容自然地贴切,能用这个事件作楔子巧妙引入课堂教学,正体现了张老师对生活对时事的敏感和敏锐,而这种敏感和敏锐对年轻的语文老师来说尤为可贵,这是惊喜一。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扣着“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个故事,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把握、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对故事中“飞蛾”心理和“小苗”生长环境的揣摩分析、对课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及情感流露的捕捉,让孩子们用属于他们的语言、思维、感受,自由地谈论对生命的感悟。有了张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铺垫和精心创设的教学意境,学生的发言自然而流畅。有的学生模仿飞蛾说“我不想死,我要顽强地活下去”,有的说“小苗生长的环境好恶劣,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可是它却坚强不屈毫不退缩”;在讲到“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句时,张老师要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怎样做才是对生命负责任,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他们说“好好使用生命”就是“好好活下去”,“珍惜并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帮助别人”,“上课好好听讲”;“白白糟蹋生命”就是“整天无所事事”,“上课发呆不听讲”,“做坏事”,“半途而废,不坚持”,“遇到挫折就想死”„„这些已然有点深度的思考出自十岁左右孩子之口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此时,张老师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再反复朗读课题《生命 生命》,并启发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喜爱”“敬畏”“渴求”“自豪”„„听到这些稚嫩纯真却不失严肃庄重的话语,我的内心有大大的感动。孩子们对这些略显沉重的问题所进行的认真思索,让我分明感受到了生命在他们心中的神圣与庄严,我相信,在老师反复的语言渲染和情感影响下,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已经如春天的种子播撒在了这些幼小的心灵并一定能够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此为惊喜二。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富含情感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课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极具画面感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完全沉浸其中感同身受。但张老师似乎意犹未尽,她还要为学生心中已经点燃的生命之火再加一把柴,让这把火烧得再旺一些。在讲到“静听心跳”这个故事的时候,张老师不仅借助情感丰富的语言把学生从“飞蛾”(动物)、“小苗”(植物)这两种“他人”的生命引领到了独属于“我”的更为重要的生命个体,还有效地借助了更具感染力更有直观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配合着课件上跳动着的一颗红色的心脏,张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手的手腕间,问学生“你摸到了什么?”“脉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张老师又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在自己的左胸,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高声朗诵“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我来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然后起立提高声音重复诵读,再转身面对自己的同伴告诉他“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那时那刻,几十个孩子手抚前胸神情肃穆,一边感受自己的心跳,一边用稚嫩而庄严的声音许下对生命的承诺。至此,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高潮,一颗颗跳动的心脏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真实的存在和无比的神圣,对生命的体验也由喜爱渴求敬畏自豪上升到了珍惜尊重责任和使命,这样的体验,因来自学生自己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一定会令他们印象深刻终身难忘。将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如此融洽地结合,让学生自始至终沉浸于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并成为情境中的主角,一轮高过一轮的情感浪潮一次又一次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张老师用她的教学艺术帮助学生完成了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接受了一次关于“生命”的精神洗礼,其意义已不止于一般的语文教学了,此为惊喜三。

回到开头的问题,语文老师必须是“感性”的老师,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感性”的教学,它绝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篇章结构语法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对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之美文的残忍肢解,而应该是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来帮助学生“知书”“达理”,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言以概之,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以心,而这里的“晓”“动”“感”出发点其实就是一个,那就是——情。心中有“情”,才会有爱,心中有爱,才会心地柔软如春水,性情温润如碧玉,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超然,才会面对生活不麻木不懈怠,永远热情似火激情洋溢。只有具备了这种气质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堂才会激情迸溅风生水起,反之,死水一潭波澜不惊的课堂,学生枯坐听讲神游四方,又谈何情感的体验更不要说产生共鸣了。

《生命 生命》一课的教学,在如何“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这一个方面做了很成功的尝试。

2014.3

篇2: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有一句谚语讲道:“幸福的人们人人相似,不幸的人们各有不同。”职业幸福感也是如此。能在职业生活中体验到更多幸福的人,也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热爱其职业、热爱其工作对象、热爱其工作材料的人。

(一)对工作性质的爱:爱教育

幸福的教师把自己的工作看做是一种快乐。一位教师说:“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乐趣。”诚如所言,尽管各种行业都可能发现工作的可爱,但教师职业更可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这是由教师职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决定的。一方面,教师工作过程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后果具有极高的精神回报。

(二)对工作对象的爱:爱学生

一个热爱自己工作对象的人,不会把工作当做一种辛劳,反而会从中体验到深刻的幸福。

例如:我们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共同学习的时候,仿佛间,我觉得自己立在一片蓬蓬勃勃的生命的幼林——这里没有竞争,这里气氛亲密,这里大家兄弟姐妹般地比肩成长——我,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给我铁,比我给他们的还要多。幸福的教师都是热爱孩子的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这种爱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教师爱的无私性。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爱相比,教师的爱更为博大。几乎人人都能做到爱自己的孩子,而教师的爱是指向所有的孩子。

第二,教师爱的无条件性。教师的爱不应是以学生的表现为条件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爱班级中那些成绩突出、品行优异的孩子,也爱那些普普通通,甚至是学习困难和调皮捣蛋的孩子。

第三,教师爱的表达形式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表达方式上是特别的,主要不是通过亲昵的行为和话语,更多是通过对成长的精心呵护和严格要求来实现。

(三)对工作材料的爱:爱知识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爱文学,如果一个音乐教师不爱艺术,那么他一定会觉得每日的工作无聊而乏味。一个幸福的教师必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材料——相应的学科知识。

求知是一种快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就拥有更多幸福的来源。一个人读书读到妙处的会心微笑,买到一本好书时的无限满足,与所钟爱的作者在心灵上互动的感受,都构成了人生物幸福时刻。

篇3: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关键词:学习乐趣,计算机基础教学,专业基础课,C语言

普遍技校的学生对学习都没有很大乐趣, 但却对事物充满好奇。与他们沟通往往不能平常对待, 寓教于乐便很重要。

在现阶段的技工院校中, 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没有学习乐趣、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没有乐趣, 一切都是零状态。但是乐趣的培养在入学前阶段却存在着欠缺, 学真正进行学习时, 进入状态很慢, 很容易就被落下, 逐渐地越来越不愿意学, 甚至转专业, 而实际上转了专业所面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 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学习乐趣的培养在入学前阶段就要有所涉及。

以《C语言》这门课为例, 它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以理论为主, 课程内容枯燥、抽象, 老师教起来难教, 学生学起来难懂。培养学习乐趣对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如何把握寓教于乐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呢?就我的理解总结出下面几点内容:

1 在实际在体会学习乐趣

1.1 实践出真知, 要通过现实当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好奇心, 给学生们开个好头, 为了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 上好第一堂课非常关键。第一堂课可以在介绍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之前, 先介绍与C语言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乐趣。例如如何交换两个杯子水, 二维图形绘制, 再如查询闰年等问题。

1.2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生活实例来引入C语言及算法, 注重使学生明确算法的背景知识和能解决的现实问题等。例如, 从交换杯子水的游戏介绍可以解决a、b数据交换问题;从栈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栈进行各种数制的转换。从实际应用中引入问题, 就不会那么抽象, 学生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 有益于学习乐趣的激发。

2 保证教学手段形象生动

充分地利用现代层出不穷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 制作出电子课件, 对于具体操作算法的实现过程可以制作成FLASH动画, 动画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算法, 这样在教学中加以演示,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建构性知识结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3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

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较差, 所以在前面提到的理论教学中一直在提直观化、生动化, 也就是弱化理论的抽象性, 便于学生理解。但是, 技校学生的另外的一个特点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挥的, 那就是动手能力强, 思维活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讲不练是不行的, 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好是边讲边练。

3.1 教师可以把每个算法模块给学生, 但是关键性的内容要由同学们自己思考, 主函数也可一切适当地给出部分, 把学生引入到一个正确的思路上,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教师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要有效地充当一个指引者。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要引导他思考, 而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3.2 对于学生的指导要有针对性, 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随着一段时间的学习, 要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编制程序, 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想法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程序能够正确调出结果的同学要加以表扬, 增强其自信心, 激发其继续学习的乐趣。

4 提高学习热情注重情感的影响

4.1 我们在教学过程在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经历, 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

不喜欢的老师连带他所讲授的课也不喜欢。人们对真理执着追求背后, 都有一股浓厚深沉的情感在支撑, 只是这种情感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

4.2 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亲其师, 受其教", 教师可亲可敬, 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那么, 怎样才能做一名受学生欢迎, 从而对我们所讲的课程感乐趣的教师呢?

首先教师要关心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循循善诱, 耐心辅导, 经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 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学生也就可能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以及他所教的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 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篇4: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

一、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小玲是我们班的一个女生, 自幼失去了爸爸, 妈妈也随之改嫁, 她和70 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这个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教育, 性格孤僻, 说谎连篇, 没做家庭作业, 谎称是身体不好;拿钱给同学买小礼品, 说钱是大娘给的等等。 在转化小玲的过程中, 我给她倾注了更多的爱心, 平时与她拉拉家常, 例如, 奶奶身体好不好? 近段时间家里吃些什么菜? 昨晚回家作业做到什么时候等等, 平时送她一些文具之类的, 有时还递上几颗糖给她吃, 以此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相知”关系, 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 这学期在为失学儿童的捐款中, 她捐了20 元, 但考虑到她家生活实在困难, 我把捐上去的钱退还给了她奶奶。 这个孩子身上的许多变化, 带给我兴奋与思考。 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待他们, 把师爱偏向他们。 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亲切感、信任感, 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

二、让特殊学生参与管理班级

特殊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和品行上存在着较多的不足, 但有的擅长体育、 劳动等。上一届毕业班学生李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语数两科的知识抽查, 六大板块只有一个合格, 其余都为待合格, 但跑步很有特长, 我让他参加了校运会中的800 米长跑, 为班级争得了第一名, 这是鼓励他自信心的好时机, 为此, 我们专门搞了一个班活动———“我们为你骄傲”。 学生纷纷用歌声、掌声、笑声表达对他的庆贺, 有许多同学还送去一句句心里话, 这时的他已感动得热泪盈眶, 激动地说:“谢谢大家, 我还会努力的。 ”

课外活动之前, 教师和学生先请这些学生当一回 “毛遂”, 向同学们自荐:我具有xx能力, 我可以担任活动中的xx责任。 在“ 跳绳比赛” 中, 给大家做裁判; 在 “ 掷实心球”的活动中, 我更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闪光点, 我发现李某的实心球投得特别远, 投球的姿势也很正确, 于是让他给大家做示范动作, 并安排投实心球成绩差或姿势不正确的同学跟他一块儿学习, 效果不错。

让特殊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阵地, 根据他们平时的品质表现, 大胆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 负责一定的岗位, 如 “ 车辆管理”“废品回收”“检查卫生”等等。 让他们坚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 树立 “ 我能行” 的信念。 再说我班的吕xx同学, 我刚接受这个班时, 发现他虽然不爱学习, 行为习惯极差, 但他特别愿意为教师、 为班级做事, 上学期, 学校大队部要求各班回收牛奶盒, 吕xx主动把每天学生拿来的牛奶盒以小组为单位登记的任务承担了下来, 一捆一捆地缚好, 还经常把带有牛奶残渣清洗干净, 每周五再作好统计, 公布各小组数量, 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在作业中采取“不公平”政策

特殊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很少, 部分教师为了使教学进程更加“ 顺利” , 习惯于让所谓的好学生回答问题, 这样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课堂讨论只是优等生的事, 与自己是无关的, 时间长了, 他们也就不愿意参与讨论问答, 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另搞一些 “ 地下活动”, 因此, 在课堂讨论中我采取倾向政策, 给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机会。 再次是作业中的“不公平”, 在布置作业的时间上 “ 不公平”, 使他们可以用比其他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作业。 在内容上, 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针对记忆力差、遗忘较快的特点, 采取提高练习频率, 降低练习难度和数量的方式来加强新知识的巩固, 让他们 “跳一跳也能摘到果子”, 实现练习目的, 练有成效。 对作业质量的要求, 只要他们的作业基本能体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就行了。

特殊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 当前的学不好, 过去的没学会, 这是他们没能力和其他学生公平竞争的主要原因, 有倾向性的 “不公平” 竞争只是无奈的暂时之举, 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 要彻底解决他们的落后状况, 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 在课外时间面批或留下辅导, 对知识掌握较差的成立帮学小组, 让这些特殊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优秀学生组合在同一小组, 利用课余更多的时间一起学习, 讨论问题, 做练习题。 设立学习进步奖, 对学习成绩进步明显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免作业券”。

但是有一些特殊学生完成作业不自觉, 特别是家庭作业, 家长监督力度不够, 这些学生的家长要么工作很忙, 要么不管, 放任自由;要么家长外出做生意, 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 我班的小军同学就是一位留守儿童, 他学习基础差, 又不够自觉, 家庭作业几乎不能按时完成, 但他奶奶无能为力, 这学期, 我让他奶奶傍晚迟一点来接, 傍晚在教室里完成一部分, 他奶奶非常感激, 话语里总是感激了再感激。

四、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

前两年班里有个叫小明的同学, 了解到小明的爸爸教育孩子只用暴力手段, 妈妈从来不管孩子的学习, 在沟通过程中, 我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 放下教师的架子, 经常性地利用校讯通、 《 家校联系手册 》、电话等多种信息工具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特殊的时候, 把家长请来学校进行面谈。 针对小明任性、行为习惯差的毛病, 有时我利用 “小组竞赛”, 持之以恒地对他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予以严拒和批评, 加强他的自控力。

上一篇:县委宣传部实习报告下一篇:小儿外科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