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育德的重要性及实效性

2022-09-10

十六大报告指出,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主要是引导他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规定:在初中阶段, 要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法律教育,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德育作为党和国家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针,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育德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实行课程育德, 达到德育的效果。

一、课程育德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 就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 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在社会生活的诸多环境及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课程育德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 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 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真诚的热爱生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作为育德的主要载体, 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师育水平和德育能力, 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育德, 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其核心在于整合心理健康, 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以培养现代公民应有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主要体现了其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等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使学生在具备法律、道德、心理健康及了解国家国情的情况下,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课程育德应达到的效果

德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过程中, 德育具有导向性和促进性作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极其重要的课程, 是实施育德的主渠道。德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初中课程育德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 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下文将从课程育德应达到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1.通过课程育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感恩, 正确处理好与自己、他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现在的初中生, 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在价值观方面表现出自私自利、任性、不顾他人感受等特征。思想品德课程在增强学生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和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通过学习七年级上册《走进中学》后, 能够很快地将自己融入到初中所在的班级和校园环境中来, 积极适应新的生活。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能够自觉的遵守中学的校纪校规, 适应中学的学习要求, 尽快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通过对七年级《认识自我》的学习, 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 敢于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不断克服缺点、完善自我。通过对七年级《学会交往》的学习, 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理解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正确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同学、老师、父母和亲人对于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克服青春期存在的叛逆心理。

2.通过课程育德, 使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 坚强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十二三岁的中学生, 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 他们开始强烈关注自我, 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他们内心渴望独立、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尊重。这个时期的学生自尊心很强, 而承受打击和挫折的能力很差, 在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时候表现得很脆弱, 有时候可能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爆自弃。老师在课程育德方面, 就应该抓住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对症下药,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学会尊重他人, 以一种积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如在进行“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的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对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进行比较, 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

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 成人如此, 青年学生也是, 但青年学生的承受力比成年人差很多。有部分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的不理想而灰心泄气, 有的学生会遇上家庭的变故, 也有的学生会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自卑, 老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 应通过学生个人总结、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能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受到启发, 用信心和勇气面对人生, 用微笑坦然面对现实, 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对待生活的有为青年。

3.通过课程育德,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集体之中, 大到我们的国家和社会, 小到我们的家庭和班集体。通过课程育德, 学生应该知道自己在集体中所扮演的角色, 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对于中学生来说, 老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所在的班级、年级、学校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行自我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举行团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课堂上, 老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课后, 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 将学生分成小组, 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要求学生协作分工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 发展学生的群体及社会责任意识。在八年级第八单元《对社会负责》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不同身份的个人负有不同的社会责任, 能比较深刻的理解所要承担的代价及负责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 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列举最普通的人群的职责让学生理解社会中不同角色扮演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同, 如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警察的职责是维护社会安定、学生的职责是努力学习等。

4.通过课程育德,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法律常识部分的学习, 让学生明白法律在公民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青年学生不仅要做到遵纪守法, 还要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 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在讲解七年级第七单元《法律护我》中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时, 老师应把这部分作为重要教学内容, 列举未成年学生哪些方面受法律的保护, 老师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各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让学生知道法律的特征和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 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爱法、用法, 掌握有关维权的方法,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依靠法律保护自己健康成长。

三、重视课程育德,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教师应振奋精神, 树立信心, 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进行深人、细致、具体的研究, 以有力地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说明了德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的德育课程是学生形成好的人格品质的基石, 对人格品质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应紧密的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对学生加强时政教育,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 注意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课程育德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 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 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真诚的热爱生活,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作为育德的主要载体, 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师育水平和德育能力, 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育德, 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 就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的德育生活中, 思想品德课课程育德, 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育德,思想品德,重要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朱学尧:《掌握德育技巧, 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4月上旬刊.

[2] 徐惠梅:《新课程改革与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月.

[3] 谭德礼:《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上一篇:“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天地下一篇:从社区管理到社区学院看育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