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2024-04-29

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精选9篇)

篇1: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坚持科研兴校,走特色办学之路

——2012年哈市教育科研工作检查视导汇报材料

尚志市逸夫学校韩生

一、问题提出

欧•亨利 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飞将军李广夜射的故事,生活中的实例„„

多元智能存在,人的超常潜能存在,但这些潜能不是自觉出现。那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被激发出来呢?回答是特定的情境。举例,《 最后一片叶子 》 中的“叶子”,李广夜射的夜色草丛中的石头等。

我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那么什么是情境和教育情境呢?

什么是情境?。„

教育情境: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调试的学习者的主观心态和教育者创设的对受教者施加影响的客观条件。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心态,一个是适合主体学习的环境。按照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说法,可以这样概括:教育情境就是被教育者用于教育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其潜能又往往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激发,我们就不免想到那我们就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情境。然而我们的教学实际是怎样的呢?

我们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基本模式是一个老师在同一个四方天地的班级、用同一本教材,以同一种方法却对几十个不同的个体进行教学。显然,很难满足几十不同个体的需要。很难创设出适合不同个体发展的教育情境。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教育根本的改革是要,打破四壁天地,让学生适当的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现实生活,从而去邂逅适合自己发展、激发自己潜能的教育情境。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预言,将来教育最大的改革就是突破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将会发生本质性的变革。当然,这要在一定的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条件下。目前,我们还不能摆脱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模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不断的探索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情境。有效的做法就是拓展教育的空间,更多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于是,我们的理念就概括为:情境生活与实践。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从整体上结构的思考:拓展教学的空间,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课程结构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空间上看,就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概括的说是:追求高效课堂、拓展课堂空间。只在课堂内做文章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过早的固定模式容易误入歧途,昙花一现。

1、课堂教学方面,强调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多联系现实生活,多动手操作。开设选修课,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2、课堂空间拓展方面,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丰富校园生活。

三、进展情况

分两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验。

高中部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自学能力相当强些,其课堂教学在贯彻“情境生活与实践”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一课两案、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方法。选修课方面开设了《珠河之歌》、《长河浪花集》、美术、音乐、传媒、书法、文学欣赏等课程,课外活动成立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活动小组,大型校园活动如校园艺术节、经典诵读、12.9演讲比赛、田径运动会、越野赛、军政训练、校园卡拉ok大赛、清明节祭奠赵尚志将军等,社会实践活动有探寻蚂蚁河源头、参观尚志碑林、20公里远足拉练、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

初中部初中部重点把“情境、生活与实践”的理念列入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积极探索,科研的课题确定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及《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我们的策略是只给理念不给模式。

给老师更自由广阔的探索实验空间。在这个思想框架内也有老师在实践中尝试小组学习的方法。在课外活动方面除了上述活动外,还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进行了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2+1活动,百万少年上冰雪活动等。

学校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多次表彰。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科研兴校、发展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

四、困难与思考

1、遇到的困难:“学案导学,先学后教”,是否适合所有的课型,是否所有的课都能先学后教?小组学习的效果到底如何,课堂小组讨论能否作为常态模式?课外活动多了,如何安排组织、如何保证安全?我们想成立登山队,自行车队,到现在也没敢操作,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能否顶住、如何化解?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还必须前行,因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一点思考:创设情境与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关系: 创设情境是理念,也是方法。学案导学,高效课堂都是创设情境的手段。都局限在班级授课制范围内。我们的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生活和实践。所以要打破四壁空间,拓展教育情境。创造没有围墙的学校,移动的学校。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一种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必须把我们的教育事业当做一种信仰。我们有决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教育科研和改革方面积极努力,坚定不移的探索下去,争取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2 年11月15日

篇2: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赵伟士

魏书生认为:“就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点来说,教师的认识都是一致的,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方针,愿意执行,愿意开展教学改革┄┄可是,社会上却不是这样。普遍做法是起早贪黑地补课,学生们整天抠书本,几乎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动员起来,在升学率这条羊肠小道上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愿意执行全面发展方针、愿意改革的老师,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个潮流中来”。魏书生的认识告诉我们:开展教学改革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否则既不可能提出传统教学的改革设想,更不可能有彻底的改革实践,不是“小打小闹”而无大的收获,就是半途而废,又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

当然,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过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集中反映,不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全部。教育观念,即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根本看法,即对教育的本质、地位、功能与形式的根本看法。

魏书生正确教育观念的树立,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1、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21世纪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人才。魏书生从当教师那天起,就把眼界放到了三尺讲台之外,想到当今教育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培养的新一代必须考虑如何适应未来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进行改革。正是基于这种观念,他立足于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去设计语文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而面对种种干扰和非议继续坚持改革,不断扩大改革成果。

2、坚持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魏书生说:“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校、社会、家庭衡量学生好坏的尺子只剩下一把了,就是单看能不能升学。不能升学的,都被视之为笨蛋、无能、不堪造就之辈;能升学的,不论其多么刁钻奸滑、损人利已,都被恭为人才。”魏书生经常教育学生:“不能说只有升上大学的才是人才,而不能升大学的就不是人才。我们都将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照样可以做出优异的成绩,照样可以受到人民的尊敬!”正是基于这种人才观和质量观,魏书生以未来四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设计学科教学改革目标,注重人才素质培养,冲破升学教育,应试教学的羁绊,实行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不丢掉一个差生。

魏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启示我们: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它作为一种观念动力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发展。首先,教育观念制约并决定教学目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其次就教学改革实践而言,教育观念对改革实践不仅具有定向、导向作用,而且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一个教师,既可因教育观念不十分端正而使改革满足于形式主义的改革或半途而废,也可因教育观念端正而脚踏实地改革并冲破重重干扰而使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篇3: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思路是三句话:“围绕重大问题, 狠抓工作落实, 取得实质成效”。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去年, 重点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融合, 具体到每个教师、每个课堂, 总体上大多是微观层面的事情。随着信息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大, 开展工作的条件越来越好, 就有可能做更大的事情。今年, 要在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围绕考试改革、减负、择校、均衡发展等领导重视、百姓关心、实践需要的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来做文章。

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要有步骤、有层次、一步步来, 去年谈的比较多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问题, 现在有了工作基础和思想认识, 就要求进一步强化与教育实践的融合, 也就是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要先做起来。当然, 推进信息技术跟教学实践的融合仍然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还要继续做好。

要“取得实质成效”, 首先要搞清楚“成效”如何评价?电教系统的工作成效, 最终要由师生的感受来评价, 而不是用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设备、搞了多少培训来评价。这些只是我们所做的工作, 不能叫“成效”。“成效”是指学生素质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提高了、老师教学方法改进了、学习负担减轻了、均衡发展程度提高了等等。

篇4: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关键词:教育科研转型;区域教育

近年来,吴江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苏南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步伐,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着力调结构、提质量、促公平,全区教育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我们不断健全特色鲜明、内涵精致的素质教育实施机制,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为愿景,以“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活力学生、魅力教师和助力评价”的“六力”并举的快乐学校建设为抓手,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教育内涵,不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吴江教育的这种转型发展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2012年11月我区颁发了《关于进一步转型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以适应吴江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把促进教育实践改善,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我们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行动研究理念,引导教师进行草根性研究,研究实践,研究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努力使中小学教育科研体现实践第一的理念,崇尚实践性成果,提倡教育科研成果的多样化。

一、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以精品课题建设引领课题研究的规范、务实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

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我们着力于中小学课题研究的高起点,致力于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与高质量。2013年我区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中,共有43项课题被批准立项,数量之多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我区中小学主课题均为国家级、省级或苏州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中小学实际,我区着力转型课题研究与管理,按照江苏省精品课题建设的“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与精致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内涵与质量,全面形成教育科研的优势、特色和品牌,全面加强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工作。2012年,我区以“规范、务实与创新”为主题,举行课题研究与管理向“精”转型现场会,坚决摒弃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和浮夸作风,鼓励真知灼见,鼓励基于实践、促进实践、超越实践的理论建构和创新。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研讨和争鸣,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尊重研究兴趣、研究爱好、研究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尊重研究者的创造性劳动和成果。

1.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型教育科研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驱动下的教育转型时期的到来,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转型教育科研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我区在已被批准立项的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选择一批选题好、基础好、前景好的课题,作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区教科室人员进行蹲点培育,根据精品课题基本规范,从选题、设计、操作、成果到管理进行全面建设。2014年12月,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中学(中职)精品课题培育现场展示研讨会在我区震泽中学举行,本次现场会主要以震泽中学正在研究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为例,旨在通过现场展示和互动研讨,进一步加深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精品课题建设“五精”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与会学校的课题研究向规范化、精品化发展,进一步在更大范围与程度上指导和引领全省课题研究。2015年我区鲈乡实验小学的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研究”与盛泽实验小学的“智慧解放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组块教学实验研究”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第三届精品课题。作为一个区域来说,课题研究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还需注重质的提高。我们把精品课题建设作为我区课题研究与管理的重中之重,并作为学校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权重,由此引导全区课题研究提升内涵、质量与品位,从而推动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2. 将传统的课题研究管理模式转型为基于WEB技术的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模式。传统的课题管理,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存在众多弊端,特别是县区课题管理部门对面广量大的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反馈与互动,基于WEB技术的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我区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相关规定,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力求做到课题研究的校本化、特色化、个性化,不断增强课题管理效能。我们根据苏州市教科院《关于在全市推行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在“吴江教育”网建立“吴江课题网”,每项课题分设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与成果鉴定等六个栏目,各课题组动态地及时上传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区教科室对本区域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实施实时监管,对各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到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课题的实施做出进一步调整。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体现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真研究是课题研究的本质所在,每一步研究都能在网络化管理平台上体现出来,更能突出课题研究的真假。我们将传统的课题研究管理模式转型为基于WEB技术的课题研究网络化管理模式以后,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得到凸显,改变了以往课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并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区域性共享,使各中小学及时了解区域内各项课题研究动态,发挥了信息化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endprint

二、区域教育科研向“融”转型,推进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各领域的融合,推动实践者与研究者的一体化

教育科研本质上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对象或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领域与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形成新理论。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专家从事的教育科研,是在一般的别人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研究,是为了验证某种假设、形成某种理论。而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研,是在自己的特定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既是教育实践者,又是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与研究者一体化是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之一。

1.推崇以改进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

从价值取向上说,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研确实有别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专家从事的教育科研,因而行动研究更适合于中小学教师。为此,我区大力推广教育行动研究,落实“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实践与研究合二为一。近十年来,我区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从注重文本表达转向注重教育实践的改进,把教育实践的改进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第一要务”,推崇实践性成果的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提炼教育实践改进过程中的教师自己的新经验、新理论,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附加值。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区把研究学生作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行动研究内容。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苑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为代表,我区把研究学生作为长盛不衰的课题。近两年来,我区教科室连续编印四辑“研究学生”专题学习资料,供全区教师学习。与此同时,我区着力推广学生发展案例研究,以此作为研究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

2.倡导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各领域的融合

(1)融合在课堂观察中。从2006年开始,我区推行课堂观察。2009年区教科室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从三个层面上区域推进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一是每学期举行一次总课题组研讨会,二是每学期各学段协作组分别组织课堂观察活动,三是全区各校自行组织课堂观察活动。2010年共计17册的吴江课堂观察系列丛书《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内容包括听评课的现实局限与问题、走向促进发展的课堂观察、观课议课的准备工作、观课议课的现场工作、课堂观察的有效分析、课堂观察常见问题诊断与解决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均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使读者宛如置身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微观研究领域的课堂观察,是我们吴江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融合的示范性举措。

(2)融合在教学研究中。在我区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融合的时空是在教学流程中与教学领域里,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反思,而且是深度融合。吴江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融合的方式还有很多,诸如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课例研究、QQ教研等等。特别是教学反思的推广,更是体现了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融合。因为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工作者,研究方式具有反思性,反思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的规模宏大的吴江区级A级与AA级优质课评比活动,分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与学生评价四个科目,其中教学反思评比由区教科室负责运行,其余三项由区教研室负责运行。

(3)融合在学校工作各个领域中。教育科研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教学研究领域,在我区中小学,教育科研除了与教学研究融合,还与学校管理、德育、党团少先队乃至后勤等工作领域融合。比如通过由区教育局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三有三讲为内核的德育导师制区域推进与优化的行动研究”,实现了全区德育工作与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

3.提升基于改进教育实践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

教育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进经验的结晶,也是综合反映中小学教师学术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一个标志。我区被誉为“教育科研之乡”,教师教育科研成果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近几年来,我区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五四”杯、“新世纪园丁”杯、师陶杯以及教育管理优秀论文评选等省内五大权威性教育论文评选,获奖总数以及高层次奖项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我区教育局屡次荣获优秀组织奖。教育论文写作作为教师生涯痕迹的记录,是充实教师生命的一种源泉,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经途径。用教育论文写作来记录教育生活的经验、展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也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系统。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样式向“微”转型,凸显草根研究的生长性,增强教师从事研究的原动力

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概念不断被大众认识并接受,我们开始走入一个“微”时代。在中小学研究领域,微研究作为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研究样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认同。微研究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很小但却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展开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基于校本的研究样式。微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因为微研究具有“切口小、人员少、短周期、过程简、有实效”的特点而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而教育中观领域的中小学主课题研究重心也下沉到教育微观研究领域,接地气,吸养分,让草根研究野蛮生长。

1.倡导中小学教育科研从中观研究向微观研究拓展

我们吴江中小学每校一项由校长主持的课题,我们称之为学校主课题。主课题研究大多为教育中观领域的研究,是学校顶层设计、办学特色、优势项目、学校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孵化器。我们要求各校每个五年规划的前后主课题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或拓展,或深化。主课题实行总课题、一级子课题乃至二级子课题的架构形态,力求对学校教育工作具有整体性覆盖与提升的优势,通过一、二级子课题架构将学校主课题细分出多个相关研究领域,从而完成由中观研究向相关微观研究领域拓展。学校主课题一直是我区教育科研主要力量所在,所以研究品质相对较高。2013年在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区选送的11个体现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全部获奖,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获奖层次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均名列前茅。其中盛泽实验小学主课题“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等三项课题主要研究成果荣获特等奖,平望幼儿园主课题“田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等4项课题主要研究成果荣获一等奖。为了在更广层面上引导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型为教育微观研究,我们从2007年开始启动全区微型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研究、结题鉴定等全程管理工作。八年来,全区已经进行了五批共计近四千项微型课题研究,广大教师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微型课题可以是学校主课题分解后的配套子课题,也可以是在学校主课题之外独立设计的课题。微型课题降低门槛、基于问题、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将源于课堂、源于学生、源于学校、源于管理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自己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充分体现出教育科研的群众性与草根性。

2.加强聚焦教育微观领域的校本研究制度建设

教师的教育科研,只有符合自身的实际水平,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顺利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一的活动。教育微研究需要教师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基于教师们的需求,我区构建一个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系统,其程序是“发现问题—合作研讨—课例实践—反思跟进”的循环运行。在日常研究运行中,我区发挥教科室与教研室合作引领作用,形式上以学校教研组与科研组合一为模块,或寻求课堂教学中的微问题,或开设专家讲坛,或以一节实例课等为话题展开,甚至打破学科界限,人人参与话题讨论,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学校教科室对教师们来自一线课堂的原生态的文本表达进行指导、整理与提炼,带领教师们对其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再反思、再深度研究,让教学成为科研的载体,科研成为教学的导向,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篇5: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工管站2008年度工作总结

一、全面完成全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

根据水利部、省厅的部署,2002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通州市河道堤闸管理中心作为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率先通过了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试点联系县改革验收,受到水利部和省厅的表扬。我市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出台市县两级全部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完成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落实经费、内部改革等工作,并于2007年底通过了省级验收。2008年4月获得了全省水管体制改革先进集体的表彰(苏水管〔2008〕50号),全省仅3家单位,此外,通州、如东评为先进县。

二、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目标考核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管单位的管理水平,我们积极响应水利部、省厅的号召,大力推进水管单位的目标千分考核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取得全面进展,先后有通州市新江海河闸管理所、南通节制闸管理所获得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称号,海安贲家集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所、如皋市碾砣港闸管理所获得省二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称号,今年如皋市碾砣港闸管理所申报省一级管理单位,目前已 完成自检和县考核工作,如东县洋口外闸管理所申报省二级管理单位即将完成。全市有5家省级管理单位,其中有3家省一级,这在苏中、苏北排名第一,在全省处于前列。

三、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强化服务意识。

依法行政、阳光行政,今年,完成市管一级河道等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行政许可63项。认真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先后完成了中远海工、振华港机、王子造纸等近20多项重大工程涉水项目的转报和技术审查工作。此外,我站多次与业主一道赴长江委或省水利厅向领导专题汇报,深得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确保项目顺利通过审查和批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处理启东塘芦港闸有关行政许可事项的群众上访工作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做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督促启东市水务局采取有效的措施,事情最终的结果得到上访群众的满意,并向我们赠送了锦旗。

四、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巡查力度。

今年年初,我们针对全市沿江涉河建设项目出现的各类违法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加大了沿江管理力度。联合海事、港务等部门对影响较大的蛟龙重工违法圈围治理工程进行定期督查,及时向市政府汇报整改进度。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江堤管理范围内管护和巡查责任制的通知》等文件,并派员对问题比较突出的企业加强督查整改,定期检查达 60多次,工程管理站发布《沿江涉河工程巡查简报》9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集中整治,沿江涉河违法建设的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建设、活动秩序得到恢复,企业服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的意识明显提升,违法企业纷纷抓紧补办报批手续,2008年 9月19日如皋、通州两市违法涉河建设项目整改工作通过省厅验收。

五、继续实施市区河道整治工程。

市区河道整治工程是今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也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任务包括新建水源、水位控制工程6处,清淤、护岸河道11条段。经过市、区水利部门共同努力,到12月底,能够按照要求完成目标任务,共完成投资8000万元。我站实施的任港河险段整治、郭里头河增设提水泵站等工程上半年完成通过验收。郭里头河提水泵站的建成运行,有效改善了郭里头河、城郭界河等周边河道的水质。任港河五一职工苑抢险、小姚港涵闸上游护岸整治工程年内也将顺利完工。

六、认真完成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

为迎接苏通大桥通车,苏通大桥公园一期土方工程建设任务由我站承担。我站人员放弃春节等节假日休息,克服工期紧、要求高等重重困难,精心组织,加班加点,扎实推进,先后完成了吹填工程、新老江堤护坡工程,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得到市领导表扬。

七、积极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点工作,我局作为城市水环境整 治的牵头部门,我站承担而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一是按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重点工作任务,市、区水利部门需完成河道整治9条,共10200米。二是对市区河道进行巡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河道,制定切实可行整改方案,采取得力有效措施,让老百姓满意。三是督促各区做好河道保洁管护工作。全站人员全力以赴,迎难而上,为文明城市的创建作出了很大贡献。

八、全面提升水利工程信息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方面,我站处于领先地位。我站主持的开发研究的《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获得2008年度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二等奖。这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还积极采用、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各地水管单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南通节制闸、九圩港闸、碾砣港闸、营船港闸等大中型涵闸都进行自动化更新改造,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九、深入实际,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根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开展质量监督工作,深入施工现场,检查、评定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与建设、监理、施工单位交换意见,及时整改。今年,共发出质量监督意见通报14号,共完成18项工程的质量评定工作。

十、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今年8月,我市公务员阳光工资制度实行后,公务员 各项待遇得到了提升和保障,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与之形成了较大差距,造成机关内部人心不稳,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站作为局机关重要的职能处室人员多达14人,占全局人员1/4,涉及面较广,请局领导进一步关心,及早给予解决。

2、涉河项目不断增多,监管力度有待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开发的深入推进,涉水工程项目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些项目由于地方政府承诺、政策优惠或是时间紧迫等原因,无视水法律法规,存在未批先建、边批边建、不按批复建设等现象,导致近年来,违法占用、违章建设事件层出不穷,给我们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启东市沿江涉河违法建设项目,面广量大,省、市、县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次赴现场督查,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未能通过省级验收。

十一、今后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打算

1、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按时开展水利工程汛前、汛后检查,做好定期检查,坚持汛期巡查,加强日常检查等管理工作,尤其要与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督查,使工程经费的使用真正到位。

2、我们将对照《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查找不足,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逐步实现水利工程目标管理全面达标。力争“十一.五”期间,各个县(市、区)均有1-2 名水管单位通过省级验收。同时,加快水管单位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力争在2~3年内大、中型水闸全部实现自动化监控,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3、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合理引进人才、配臵人才,针对部分管理单位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立培训和交流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政许可法》、《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长江防洪管理办法》、《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组织各县(市、区)管理人员经验交流,促进地区间管理水平的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全市管理人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

4、进一步完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巡查和督查,规范和约束涉水建设项目。推进《河道蓝线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水域、岸线资源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河道管理模式。严格审批制度,杜绝越权审批和审批不严的现象,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水利形象和法律尊严。

篇6:以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

——生化教研组开展“自主-开放”教学模式

研究工作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近几年来,在实践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办学思想的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生化教研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性教学”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进行了“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教育科研促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们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思考,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习-感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人只能是复现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呼唤综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这就迫使我们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为此,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研究了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

学习了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思想。

学习、研究了北京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老师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文,及其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法教学”。

学习和研究了西南师大教科所刘电芝老师编写的《学习策略》(包括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启发式解题学习策略、阅读理解学习策略、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等等)。

学习和研究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施其康老师等编撰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

聆听了施其康、陈基福、解守宗等上海市化学界专家、学者对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诠译和解读。

等等。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的研究、探讨,全组老师对实施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精义和内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从而把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并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洋中特色的“自主-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探究

“自主-开放”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必须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做到乐学、会学、学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自主-开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学探究、协作交流、自我完善;二是“独立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立的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三是“创造性”,学生在继承传统、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迁移,学会运用,敢于开拓创新。

运用“自主-开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运用“自主-开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现象及本质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把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欲,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主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在实施“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想方设法,采用“做实验”、“讲故事”、“打比喻”、“搞活动”、“做游戏”以及“多媒体”、“网上游”等一切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乐着学、肯学、学会”,最终变成“学着乐、会学、自觉学”。例如,谢红宝老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勤于思考、乐于探究。陈志浩老师在教学中创建了“高中化学 学习网”,帮助学生自主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童文琴老师在带领学生开展环保兴趣活动时组织学生建立了“绿色联盟”学习网页。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黄星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运用“喻导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得到了发挥。

教学中,我们在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整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同时,运用“引导-探究”、“启发-掌握”、“示范-实践”、“辅导-自学”、“筹划-行动”、“指导-完善”、“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等教学模式,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实验”、“计算”以及“活动课”、“选修课”等各种课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力求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主体,在老师行为的影响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认知结构、操作技能和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有益的发展,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可持续性学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指导学生提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安排时机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发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既教给方法,又提供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在这方面,我们许多老师也都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尝试。叶丽芳老师在运用“问题-解决”和“问题-讨论”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并训练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提出问题,实现了让学生“从问题的索取者变为问题的贡献者”这一根本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拓展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帮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书本知识,并使他们在实验中懂得科学的真正含义,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得到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得到训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童文琴、陈志浩、喻华、邬红、沈洁心、陈永伟等老师自编了寓科学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等为一体的《绿色化学》、《高中生环境科学知识读本》、《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趣味化学》、《无土栽培》、《生物技术》等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面、发展个性。叶丽芳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把课堂延伸到了校外,把实验室延伸到了家中,带领课题组的同学利用暑假反复做实验,终于完成了《不断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

从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探索,更好地理解了知识,获取了学问,并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总结-收获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要搞好教育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师德修养,教师要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地、无条件地奉献给自己所选择和从事的教育事业,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丰富个性和完美人格,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强调“自主-开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并非是放任学生自由,让学生随心所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职责,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另外,“自主-开放”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它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几年来,在实践我校“责任教育,自主发展”办学思想,构建“自主-开放”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已初步摸索形成了一些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新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得以较好的开发,所教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以很好培养,学科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生物、化学学科学生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处于上海市同类学校领先地位,位于上海市市重点中学的中游位置。另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使全组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谢红宝、叶丽芳、许焕武老师的“老练、睿智、灰谐”,童文琴、邬红、陈志浩老师的“勤奋、热情、敬业”,喻华、沈洁心、陈永伟老师的“青春、朝气、活力”化成了我们生化组这一坚强集体“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谢红宝、叶丽芳等多名老师已成为浦东新区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多位老师的论文在区级以上 4 报刊上发表,在国家级、省市级交流、评比中获奖。叶丽芳老师的《学生从“问题索取者”到“问题贡献者”转化的思考与实践》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不断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第七届四市二省化学实验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黄星老师的《中学化学“喻导式教学”初探》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及《浦东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运用“抛锚式教学”实验初探》一文获浦东新区化学教育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谢红宝老师的《参与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在《浦东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陈志浩老师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高一学生自建化学学习资源库的研究与探索》一文在浦东新区《教育科研新蕾》杂志上发表,并有十多篇科普文章在《中学生理化报》上发表;喻华老师的《化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在《浦东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在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中,童文琴、叶丽芳老师合编的《绿色化学》环保活动教材、陈志浩老师的《高中生环境科学知识读本》获得一等奖;黄星老师的《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获得二等奖;喻华老师的《趣味化学》和《高中化学能力训练系列讲座》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我校接受上海市示范性高中中期评估验收以及近几年对市、区的几次公开活动中,叶丽芳、许焕武、童文琴、邬红、陈志浩、喻华、沈洁心、陈永伟等老师所开设的公开课、推荐课、随堂课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东华杯”、“白猫杯”、“壳牌美境”、“奥赛”等市、区级学科竞赛中,有一百多人次获奖。

路慢慢,其修远兮。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新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生化组全体同仁将齐心协力、奋发图强,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教育改革当中去,对学生负责、对洋中负责,对事业负责,尽心尽责,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使生化组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7: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期盼中通过了《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是顺应大势民心的历史抉择。在任何一场社会改革过程的背后,均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面对当前改革挺进攻坚期的艰巨任务和深水区的复杂形势,需要精神文化发挥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智慧力作用。如全会所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使中国改革转型再启新程的航船动力强劲。

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改革自觉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政党、政府在执政和行政上都十分重视使社会各阶层在交流互动中构建最大限度的理想和价值认同,以形成社会的精神纽带。当前,历经35年的改革遭遇了瓶颈期,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板结、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凝聚起对改革的社会共识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是改革的必然性共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得以缓解。其次是改革的方向性共识:改革的基本遵循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次是改革的关键性共识: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当改革的共识凝聚了最为广泛的民意时,人们对改革的信念、信心就会升华为改革的自觉,“心齐”“意同”地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改革大业之中。

弘扬创新文化——推动改革攻坚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创新文化是改革的核心动力资源。历史上任何真正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的创新文化引领的。如果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如果没有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新成就。可见,由社会需要孕育观念创新、催生理论创新、引导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文化引领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力传递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大变革,其本身也是一次改旧革弊的大创新。调整利益格局、平衡各方诉求、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深水区、险滩位、硬骨头,一连串的难题和羁绊比以往还要多,迫切需要大力发挥创新文化的引擎作用,消解长期积淀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可以预期,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引发助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培育道德理性——推进改革深化的有力支撑。道德理性为人们正确认知、判断和选择如正义、义务、权利、责任等道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为人及社会确立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是使个体成为有德性的人、社会成为有秩序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中,作为人的思想观念集中表现的道德理性,都承担着维系社会改革秩序的重要使命,彰显独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范围越大,进入层面越深,对人的利益、观念和心理的挑战就越严重,人们精神世界的震撼和解构也越明显,内心的不适、困惑和焦虑也越加深。一些群体的心理失衡,使非理性思想滋长,浮躁和偏激情绪蔓延,甚至发生挑战社会心理底线的恶性事件。这向我们警示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全社会道德理性精神、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提高协同智慧——确保改革成效的方法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出的中国改革“2.0时代”的总部署,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及党建制度等多领域的联动改革。对此,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拿出“走钢丝”、“弹钢琴”的智慧和方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一是注意谋全局与突重点的协同。必须统筹谋划好全局的综合配套改革;但是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点领域的改革,处理好“点”与“面”的结合。二是注意谋宏观与“摸石头”的协同。既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确立好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又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好“上”与“下”的衔接。三是注意谋效率与讲公平的协同,四是注意谋变革与求稳定的协同,求“变”与“稳”的平衡。

篇8: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1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是指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现代高等教育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人才培养需求。通过中医学院专业认证工作,广大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明显的变化.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六个转变”: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内容由“教师教什么”向“学生.学什么”的转变;教学法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的转变;教学评价由“教师教得怎样”向“学生学得怎样”的转变;教育环境由“教师教得方便”向“学生学得有效的”转变;教学计划由“教师有决定权”向“学生有选择权”的转变,并通过制度保障,促使其全面推行、落实体现。

2 突出仲景学术特色,注重传承人才培养

河南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学校历来重视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研究,设立有“仲景研究所”,开办有“仲景学术文化节”,将仲景学术思想贯穿于教学、医疗、科研、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近年来,学校开办“仲景学术传承班”,突出仲景学术思,在当今西医无处不在的医疗环境下,力求中医观念深入人心。创建了“2+3”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三自主”的预实习即“感知中医”,本科阶段拜师临床即“传承中医”,基于标准化病人的临床模拟实训即“感触中医”,教学实习即“领悟中医”,毕业实习即“实践中医”,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与传承。

3 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一直重视专业实践教学,2001年即实行了完全的“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学生从招生至就业全学程归属各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管理,前三年在校本部上课,后两年到附属医院学习,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

2008年以来,学校着力调整布局、理顺关系,在中医学专业中构建了“一主体三环节五保障一导向”(“一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三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三个环节均为独立的体系,在时间上相互交叉,教学目标上相辅相成;“五保障”是指通过“管理体制、条件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控制”五个方面分别出台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控制实践教学过程及其实施效果;“一导向”是指引导学生注重临床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传承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构建了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和“预实习+拜师临床+模拟实训+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工作中,规范实习生临床带教,通过完善实习生管理档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例采集、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技能培训、出科考核等.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顺应中医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更好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4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法

学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培养写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中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灵活应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和PBL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临床,带教中通过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病区小讲课、病案讨论和临床模拟操作实训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动手能力。学校聘请校外名医名家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开设“百家论坛”及“河南中医高层论坛”.研讨中医学相关的、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分析中医学国内外发展最新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5 建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全过程评价体系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以人为本、注重过程、全面考核、提高能力”的原则,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及不同教学环节的要求,建立了对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的评定体系。从2009年起,在课程考核中试行加入形成性考核,必修课和限选课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评定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形成性成绩在考试课课程总成绩中占到30~40%,在考古课课程总成绩占到70~60%。在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训课中实行包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全程性考核。同时,实施临床实习前技能考核、临床实习出科考核及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由学校试题库抽取试卷,实施教考分离,从而更好地对学业成绩实行正确的评价。

对照《标准》找不足,借助认证促建设.我校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了教学改革实施,提升了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为实现正式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百年梦想而不断努力。

篇9:以教育科研为改革推动力

【关键词】务实互惠 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

当前,山西正处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器,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要理清一个基本问题——“职业教育为了什么、依靠什么”。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看,构建产教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满足就业这一目标需求,解决为了什么的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高度互动,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强大动力,解决依靠什么发展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基于行业和市场一线需求的务实型教育,推动学校和企业高度合作的互惠型教育,使市场的结构性需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正确发挥政府、行业的作用。

世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逐步显示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职业教育多元参与的务实互惠化倾向,更好地推动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务实互惠为原则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定位分析,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契合职业教育内涵实质。

(一)认清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要素。1国民教育体系是以公民为主体,以成长教育为重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国家学历教育体系。它具有贯通所有层次、涵盖各种教育的性质,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系列。2职业教育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教育,其学历教育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部分职业培训则不属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范畴,职业教育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具有交叉相容关系。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成思危曾说:“国民教育系统可以比喻成一只大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它的两只翅膀,只有两翼都很强,这只大鸟才能腾飞。”3以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职业学历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它与普通教育分工协作、相互补充,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后援。如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人们各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生存、发展环境,形成了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希望通过接受相应的教育形成不同的知识技能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专业,进而发展创造出自身的人才和标准,并根据社会分工法则和现代社会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结构的人才类型,也就是现代社会中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这些需求要由职业学历教育与普通教育来分别满足。普通教育可以为知识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职业学历教育则可以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全程教育服务。

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有完整的类型和层次,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另一翼——普通教育有机对应、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两翼。对职业教育而言,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通过整个职教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二)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路径

职业教育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由于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需要大量站在生产一线的数以亿计的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导向是与市场实现高度互动、协调融合,培养面向企业一线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没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支撑,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资金、技术、少数尖端人才可以引进,但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目前市场中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比较缺乏,技能型专门人才更是紧缺,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职业教育改革要创新思路,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着眼于找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着力点问题。

构建职业教育衔接沟通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重點放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强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公办与民办中职学校招生及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招生和区域内外中职学校招生的统筹管理;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 深化高职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全面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重点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密切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尤其是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推动本科专业(群)、二级院系及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独立学院转设为高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拓宽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渠道;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 推进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衔接;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职教集团推进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上行业龙头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探索多样化职教集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参与职教集团。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力图职教集团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及大中型企业。探索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借鉴先进地方“行业穿成线”、“区域捏成团”的方式,以职业院校为主,联合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组成面向行业服务的职教集团,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

强化公共政策支持和保障。完善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财政贴息贷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纳入地方重大建设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完善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健全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政策,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歧视,明确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

(三)突出职业教育多元办学重点

以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办学机制为指导,坚持“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方针。

提高政府统筹规划整体水平。以促进就业、服务发展、提高质量为导向,发挥政府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鼓励各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体系建设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

积蓄社会力量办学内生动力。明确社会力量举办的各层次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与公办职业院校一视同仁。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对办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民办职业院校,财政可以安排项目方式给予扶持。

建立企业参与常态化机制。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政府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企业接受实习生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或按比例实施退税。积极制定优惠措施,从政策上保障校企合作机制。

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体系,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由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深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提升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高职专业课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形成对接紧密、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中职学校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扭转专业同质化倾向;实施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教师专业标准,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专兼职教师政策,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技能教育+创业培训”,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关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全面素质教育。

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數字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等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实习实训方法,提升实习实训的效果和水平。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促进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总的看,务实互惠型职业教育秉持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相结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培养高技术人才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着力点,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88.

[2]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教论坛,2006(9):24—25.

[3]隋志成.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对策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4):47.

[4]周昌顺.建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良性运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2(6):23—24.

[5]张惠玲.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58.

[6]张振元: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导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3)

[7]张振元: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上一篇:生活部总结书范文下一篇:科普活动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