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2024-04-18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共11篇)

篇1: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板书设计:

9儿童诗两首

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

眼睛——装在风筝上

自己——种在土地上

篇2: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课前准备:

课件及其他的儿童诗。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课件展示背景音乐:雨的印记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请你说说理由。(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师小结并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8)师生共同评一评,读一读。

2.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师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

投影展示: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3.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板书设计:9.儿童诗两首 美好的愿望 生活的快乐

丰富的想象

篇3: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19世纪和20世纪10项发明(汽车、电视、电话、计算机……)的时间及用途。语法项目是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二)教学特点

本课教材的特点是语法项目和日常交际用语自然结合,内容形象直观。通过操练when 开头的特殊疑问句把学生引入话题(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的语境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10项发明的英语名称及由when引导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的结构及用法。

2.能力目标

能运以下句型进行对话: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

It was used for talking to people in other places.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学能力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爱学习,爱科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头掌握本课核心句型

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

It was used for talking to people in other places.

难点:when引导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的结构及用法。

二、 学习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建构主义是近年来介绍到我国的一种新兴教育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课内容和初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经历,在教学中我侧重指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 合作学习法。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它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过程的合作性,以弥补独立学习之不足,增进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与智力互补。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刺激学生的交流欲望,达到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2. 情景交际法。即学生通过交际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对话表演、问答,从而达到脱口而出的交流目的。

3. 联想法。看图联想,营造真实的语言运用氛围,以最佳的情景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达到发散创新的目的。

三、 教法分析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能力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我采用“技能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功能交际法。(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目的旨在)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布置任务“最有用的发明”,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上网、查看书籍等形式,查找自己认为最有用的发明物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开阔同学们的思路,激起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适当安排竞猜抢答、快速反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记者采访等活动,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信息交流。

四、 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识记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我把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复习—引入新课—操练—运用—巩固练习。

1. 激趣抢答,温故知新:告诉学生我们将玩一个游戏——考考你。

快速展示一组图片,如:电话、电视机、电脑、计算器、飞机等,然后提问学生:

A. How many things have you seen ?

B. What are they?

C. What was invented before the car ?

活动设计意图:以抢答形式完成,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与本课学习目标相关的原有知识基础,开阔学生的思维,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引入新知作好铺垫。

2. 设问置疑,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计算机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

A. Do you like computers ?

B.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ventions, what will you do ?

C. So compu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now more besides books, isn’t it ?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后,及时导入新课,提问: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 computer ?

When was it invented ? Now , let’s come to Unit 9 Section A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活动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接着讲授新课。

展示电视机图,提问:

1)What’s this in English ? Is it a computer ?

2)Who was the inventor of TV ?

3)Is this invention useful ?

这几个问句引出本课的生词:

inventinventioninventorinventive

老师讲解词义和构词法,接着展示其他几幅图,学生轮流用英语快速说出所有物品名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What’s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 ?

Who invented it ?

When was it invented ?

What was it used for ?

从而巧妙地引出本课的重点句型,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句型分小组进行操练。这一环节,贯彻了直观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抢答实现了两个教学目标—— 单词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3. 视听联想,加深理解

告诉学生准备好辨图、听声,然后说出物品发明时间及用途,(简笔画)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学生分组抢答后,请1-2个学生用下面的语言结构说出:

The invention is …It was invented in…by… And it is used for…

接着播放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及电话铃声等,让学生听声音说出物品的名称、发明的时间和用途。

以上操练利用了视听联想手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思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 合作小结,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我创设以下语言情境:

(1) 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A. If you are a scientist , what do you want to invent most ? Why ?

B.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inventor in the world ? Why ?

C.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invention ? Why ?

D. If you had mone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wn ? Why ?

小组成员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后,请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 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列出教室里或书包内的十项发明,并填入表格。

在小组内根据发明的用途进行讨论,哪些发明对人类有益,哪些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烦恼。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helpful invention ?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boring invention ?Why ?

活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原则,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丰富和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发散思维。给学生提供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

5. 探究应用,练中巩固

为了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本课语法,被动语态过去时的用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听力练习

完成课本上Ib Listen and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 date .

(2) 选择填空

1. The cup is used for _______ tea.

A. drinkB. drinks C. drinking D. to drink

2. The tall building near here _______ in 1987.

A. was put up B. was putting up C. is built D. has built

3. This kind of knife ______ for cutting paper many years ago.

A. is used B. were used C. was used D. will be used

4. —— Who ______ the electric light lamp ______ ?

—— It was invented by Edison.

A. was; invented B. is; invented C. did; invent D. was; invented by

5. —— ______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 I’m not sure. Maybe hundreds of years ago.

A. Where B. WhenC. How many D. How long

(3) 写作

根据问题写5—8个句子

What can you invent in the future ?

Have you ever invented something ?

篇4:五年级9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课标解读:

五下第二单元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学生便可从“主题”的需要出发,积淀“主题”知识,丰富“主题”情感,提升“主题”精神。选编《儿童诗两首》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设计理念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因此,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领会儿童诗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媒体:

教学《儿童诗两首》一课时,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儿童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读完了《我想》,我想同学们脑海中肯定会一起了自己童年的一些有趣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童年的水墨画》,自读要求: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4.学生质疑,释疑。

(三)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3.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儿童的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的真实情景。4.儿童诗欣赏。

5.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板书设计:

我 想

安 接 装 种 儿童诗两首

街头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教学反思:

篇5:9 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读读记记“花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像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听《童年》,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导语引入。

二、初读

1、自由读。

2、同桌合作读。

3、指名读。

4、默读,说说你的感受。

三、学习《我想》

1、再读小诗,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说一说为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4、小结:

想像力的丰富,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动词的准确使用。

5、续写小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小诗: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何感受?

2、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其他人补充:

/ 2

街头:鲜明的对比(喧闹与宁静)。溪边:动静结合,色彩艳丽。江上:点面结合。

4、指导朗读。

五、拓展

学完这课,你想说些什么?

篇6:9、儿童诗两首

9、儿童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

9、儿童诗两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试写儿童诗。

五、教具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探究新知

一、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

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

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

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

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

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三)课堂小结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

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四)作业布置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七、板书设计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街头阅读的溪边钓鱼

愿望江上戏水

丰富的想象快乐童年

篇7:博尔特,终极目标9.4秒

当地时间8月5日晚,近8万名观众涌入“伦敦碗”,目睹了这场百米飞人大战。21点50分,决赛发令枪响起。8位选手如离弦的箭一般飞速狂奔。博尔特的起跑并不理想,但进入途中跑阶段,博尔特明显提速,超越了所有对手。最后20米,“伦敦碗”的跑道已然成了他个人表演的舞台。看到9秒63的成绩时,博尔特难掩兴奋之情,伸出食指在跑道上飞奔,对着镜头近乎疯狂地大喊:“我回来了!你们看见了吗?我又回来了,我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着今天!”

奥运会前,博尔特并不被看好,因为在过去的4年,美国选手盖伊、博尔特的师弟布雷克都曾击败过他。但这次,他跑出了百米历史上的第二个好成绩,成功卫冕百米冠军。如今,他还保持着人类历史上最快的百米成绩:9秒58。然而,这个不断突破人类速度极限的超级飞人,其实并不是短跑天才,他的身高条件甚至不符合短跑运动员的选材标准。

1986年8月21日,博尔特出生在牙买加谢伍德康坦特镇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家杂货店的小老板,母亲是裁缝。博尔特一出生就嗓门特别大,父亲希望孩子以后当个歌唱家,而不是运动员。

博尔特10岁时,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差,欠下一屁股债。母亲做零工赚的钱根本不够家里开销。这时,父亲只能把他送到体校,练习短跑。在牙买加,穷苦人脱离贫穷唯一的途径就是练短跑,因为这里曾出过许多世界冠军。

博尔特刚到体校时,训练并不刻苦,常常偷懒,别人跑10圈,他只跑三四圈。只要教练不注意,他就会躲在一边和同学打闹,是学校出了名的“害群之马”。教练也拿他没办法。而母亲却不责骂他,只是不停地做衣服赚钱给他买营养品。

12岁生日时,母亲为了送他一双漂亮的短跑鞋,终于累倒了。这双跑鞋上绣着一颗红心,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母亲告诉博尔特:“孩子,这双跑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包含了我对你的爱。” 此后,博尔特在跑道上拼命地跑啊练啊,他要用行动回报母亲。

几年后,博尔特的身高长到了1.96米。教练们都觉得,博尔特的身体条件并不适合练短跑,因为他四肢过长,这样跑的时候四肢摆动频率低,身体协调性差。按照以往的选材标准,世界一流的百米跑运动员身高应该在 1.8米左右,只有这个身高,人的步频和步幅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结合,人体的协调性也才能发挥到极限。所以,教练都劝他改练排球或篮球,但博尔特没有动摇,在跑道上继续挥汗如雨地训练。

最终,博尔特用成绩颠覆了一切。他的步幅是比大多数对手大,但这却丝毫不影响他的跑动频率。北京奥运会的男子百米决赛,博尔特用 41.5 步就跑完了全程,每一步的步幅达到2.44米,比一般的短跑选手至少多出了十几厘米。一次比赛结束后,被博尔特甩在身后的美国名将盖伊用打趣的口吻抱怨道:“其实我和他跑动的频率一样快,可是他一步顶我两步呀!”

当然,博尔特也用成绩让家里摆脱了贫困。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数据,去年博尔特的总收入已达2030万美元。而卫冕后,这一数字可能会翻番。

现在,人们疑惑的恐怕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个超级飞人的极限在哪里?面对这个已经被问过无数遍的问题,“闪电”博尔特终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在他看来,9.4秒将是他的终极目标:“我觉得,这同样也是人类的速度极限。”

篇8:9《儿童诗两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情感熏陶、精神陶冶的过程。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因此,教学本课时,一方面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想象儿童诗中的美好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另一方面进行语言积累,读写结合,通过对比赏析,大胆仿写,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写儿童诗的兴趣。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搜集几首儿童诗,读一读。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儿童诗,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按体裁分有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寓言、小说、古诗词、现代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儿童诗。所谓的儿童诗,广义的概念是:包括儿童能读的诗,以及儿童写的诗。前者包括古诗和大人写的诗,但必须适合小朋友阅读。狭义的概念是:包括儿童写的诗,以及大人刻意为小朋友写的诗。儿童诗充满着自然纯真的童趣,是呼之欲出的童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童诗《我想》。(教师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启发:在童年美好的日子里,作者想做些什么呢?让我们跟着著名诗人高洪波一起走进童年。

设计意图:简介儿童诗,促使学生了解儿童诗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诗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认读词语:

花苞 万缕 脚丫 湿软 汲取 营养 篷帐 风筝 柔软 柳絮 蒲公英 遥远(2)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教师强调:柳絮(xù)万缕(lǚ)..(3)师生共同提出不懂的重点词语,查字典、出示图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释不懂的词。汲取:吸取。

柳絮: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能随风飞散。(4)诗中描写了作者的哪些愿望?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和生词,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品读、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教师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丰富了词语学习的体验。

三、细读诗文,体会情感

1.自读自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

2.小组交流: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3.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4.过渡:孩子们,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你们交流得很热烈。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份情感上的快乐与大家共享,用我们的情打动在座的每一位,谁最先来汇报?

预设: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文,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2)教师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自己练习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指导读法:把破折号前面的那个字的音拖长来读,慢且轻。(指名读)通过朗读你认为这句话作者在赞美谁?(春天)同学们在朗读时把“春”字重读,饱含着赞美之情再读一下。(师生评价)(3)出示桃花课件,引读:孩子们,当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近我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桃花展开了粉红的笑脸,散发着阵阵清香,我们漫步在桃树林中,不时听到鸟儿清脆的鸣叫,真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我们就是春日里那一朵朵盛开的桃花,让我们把这份幸福、愉快读出来。(学生齐读)(4)过渡:一双普通的小手让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后,竟然变得如此美妙,如此神奇,想象也让语言充满了魔力,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者的想象中追寻梦想!谁接着来汇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文,说一说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理解句子。(出示课件)“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同学们,能为“汲取”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吸取、吸收)“我”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想做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出示柳树课件,教师导读: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柳树的叶子更绿了,更繁茂了,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这种成长的感觉读出来。(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评价。)◆第三小节(1)指名读,评读。

(2)长了眼睛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它看到了太阳、白云,它还会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得太美了,在蓝天上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美的事物,难怪小作者说“蓝天是我的课堂”。当我们面对着这春天的美景时,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兴奋、有一份冲动,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心中最真切的想法表达出来吧!

(4)学生同桌互说,评议,教师巡视指导。

(5)过渡:蓝蓝的天空让我们的眼睛变得更加明净,柔软的白云让我们的遐想更加美好。明亮的太阳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力量,我们是一群浑身散发着太阳气息的孩子,就让我们的心,我们的理想继续飞翔。谁来接着汇报?

◆第四小节(1)女生读文。

(2)是啊,我们的梦想飞啊飞,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们飞到那儿去干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一想,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3)总结: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虽然年纪小,但梦想却如此远大,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那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吧!(齐读)◆第五小节

(1)理解句子。出示课件:“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前几个小节都是想象,最后一个小节似乎与前几个小节格格不入,你是怎样认为的?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最后一小节,从诗意上看,与第四小节诗是紧密相关的。乍看起来,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把孩子的想象一下子拉到了现实,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甚至格格不入。实际上,正是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我”是怎样地沉迷在想象之中,以至于把想象当成了现实,一想到要飞向遥远的地方,自己快乐了,爸爸妈妈是不是放心呢?所以得和他们商量商量。这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3)小朋友带着梦想飞向远方时,还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会商量什么呢?请同学们表演一下。

(4)小组表演。

设计意图:在自学过程中将读、思、说、演相结合,把朗读诗句、体会诗意、展开想象相结合,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续编诗歌,拓展训练

1.过渡: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我们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万物赋予生命,用爱续编诗歌。

2.续编小诗。

师:诗中作者的所思所想,你也一定曾经有过,甚至你比作者还要异想天开,大胆几倍。这么美的小诗,你能不能仿照前三小节自己也编一小节呢?

3.学生动笔写作。4.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仿写有助于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自由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抒写,使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推荐阅读,配乐欣赏 1.山村孩子的画

云是画面的主角,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暖一抹,冷一抹,在小溪的天空飘浮。树是画面的主角,让风涂抹它的年轮。浓一笔,淡一笔,叶的眼睛在崖畔张望。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2.梦中

梦中的我,是只美丽的鸟儿,在高空飞翔。低头看着,那汪洋大海里的鱼儿。梦中的我,是条美丽的鱼儿,在大海里畅游。抬头看着,那蔚蓝高空中的鸟儿。3.童年

童年是一幅五彩的画卷,画出了柔美的云朵,画出了火红的太阳。画啊,画——画出童年的欢乐!

童年是一只小鸟,飞向天空探索科学的奥秘,飞向世界每个角落。飞啊,飞——飞在五彩的童年!

童年是一本记事本,记载着童年的欢乐,记载着童年的趣事。记啊,记——记下童年的灿烂!

设计意图:欣赏儿童诗,带给学生想象和语言的双重享受,增加学生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儿童诗的兴趣。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丰富多彩,童年的记忆甜美温馨,童年的一瞬妙趣横生。请看同学们的几张照片,请照片的主人公介绍一下这张照片记录的故事。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童年的照片,讲述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回忆起童年有趣的或难忘的事,在交流中感受童年的无限乐趣,为学习新课奠定情感基础,提供写作素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边读边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2.学生自由读,完成自学要求,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出示课件,认读词语:喧闹 膝盖 垂柳 钓竿 扑腾 翅膀 梳妆 虎牙 水墨画 水葫芦

(2)纠正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教师强调:垂柳(chuí)是翘舌音。水葫芦(lu)扑腾(tenɡ)...带点字读轻声。

(3)图解词语:柳絮、水墨画、水葫芦。

(4)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文描写的场景。

三、感情朗读,赏读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1)出示诗句,导学。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预设:

师:你喜欢这两句中的哪些词,为什么?

生A:我喜欢“轻轻”这个词。前一句描写了读书的神态,孩子是坐在街头读书,书就放在膝盖上,他(她)似乎很懂得爱护书,翻页时动作是轻轻的。

生B:我喜欢“漾”这个字。肯定是书中的故事有趣,所以他(她)情不自禁地微笑着。笑容“漾”在嘴角。

生C:我喜欢“爬”这个字。作者看《水浒传》,看得入迷了,只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的故事,对时间的悄然流逝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阳光已经从脚尖悄悄地“爬”上膝盖。

生D:我知道“黑旋风”是李逵。“浪里白条”是张顺。

师:是什么样的故事让作者如此入迷呢,老师给同学们讲讲。张顺,梁山英雄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员头领第三位。有一身好水功,人称“浪里白条”。宋江发配江州,李逵为找下酒鱼大闹渔牙,放跑了渔户的鱼,没料到渔牙的主人张顺赶来,和李逵打了起来,陆地上张顺打不过“黑旋风”,就到水里打。李逵不知张顺是水中英雄,被“浪里白条”用水灌了个饱。幸亏戴宗制止,才救了李逵一条性命。欲知李逵和张顺如何大战,请同学们回家后读一读《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2)过渡:诗中的精彩语句还不止这些,请同学们接着说说。

(3)出示诗句:“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提问: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还能像这样说一句话吗?(4)出示诗句:“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提问: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场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配乐有感情朗读,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4.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

设计意图:教师集中讲解一句诗的品读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感悟,教师恰当引导,把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感受所描写画面的美好,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这里加强了对修辞方式的理解和训练,让学生感悟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是儿童诗的表达特点之一。

四、默读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学生探究交流,教师总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展开描写,动词运用准确。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富有形象感。

3.拿出自己童年的照片,写写照片上的故事。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第二首诗的写法,记录下你快乐的童年往事。

4.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5.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6.评出本班的小诗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这两首儿童诗的表达特点,掌握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根据照片仿照第二首诗描写自己快乐的童年往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总结激趣,提出希望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儿童诗是水墨画上的点睛之笔。就让儿童诗这棵绿色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田上生根、发芽,然后一天天长大。让你们的童年因为有了儿童诗而更加绚烂!一周后我们将举行儿童诗大赛,希望同学们充分准备,写出更好的作品。

设计意图:运用优美的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写作儿童诗的兴趣。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诗歌的意境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去。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形象可感的画面,既能促进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感情,读出画面,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篇9:9、《儿童诗两首》练习题

一、补充成语

气宇()()心如()()()()一笑众志()()曲径()()()()足食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么精致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改为问句)

2.小燕子飞。(扩句)

三、选词填空

既„„又„„虽然„„但„„ 因为„„所以„„ 尽管„„还„„

1、()我讨厌那些看似可怜的乞丐,()是给了他一元钱。

2、我()希望自己早点长大,()又很害怕长大。严密精密周密

3、没有()的组织纪律,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就不可能战无不胜。

4、经过一番()的安排,我们和沈老师在分别28年后又团聚了。

四、读儿童诗《山村孩子的画》,完成以下练习题。

山村孩子的画云是画面的主角让阳光渲染它的模样暖一抹,冷一抹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树是画面的主角让风涂抹它的年轮浓一笔,淡一笔叶的眼睛在悬崖畔张望

泥土是画面的主角让幻想展示它的富有深一脚,浅一脚山路上印满秋天的芬芳

1.这幅儿童的画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2.诗中有三对意思相反的词:

()——()()——()()——()诗中运用这些反义词的好处是。

篇10: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并说出作者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学习重点、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描绘的意境,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预习导学】:

运用“四步法”自主预习: 1读一读,标一标:

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2查一查,注一注:

通过查阅工具书,在文中为不理解的词语注解。3想一想,答一答:

1、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什么?

2、读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4划一划,问一问:

通过自主预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快标注在书上吧!【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我想》,说说我这么多理想中哪一个令你最神往,并说说理由。

2、诵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同学们闭目倾听并说说哪幅画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拓展延伸】:

篇11: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Thomas Davidson ____ born ____ the afternoon of April 4, 1926.

A. was, onB. were, inC. is, onD. are, in

2. My daughter is ____ young ____ go to school this year.

A. too, thatB. so, toC. too, toD. so, can

3. Shirley Temple ____ a movie star when she ____ only three years old.

A. becomes, isB. became, wasC. become, beD. became, old

4. Yesterday my sister and I watched a comedy ____ Mask.

A. callB. callsC. callingD. called

5. He loves his daughter very much and he ____ all his time with the kid.

A. takesB. hasC. spendsD. needs

6. While ____, she could hum songs and difficult pieces of music.

A. she a small girlB. still a small girl

C. she is a small girlD. still is a small girl

7. Every morning he is the first ____ school in his class.

A. getting toB. when got toC. for getting toD. to get to

8. When he received ____ an honor he was very pleased.

A. soB. veryC. suchD. as

9. Young people like to ____ team sports like basketball and football.

A. take part inB. take part of

C. take the part inD. take a part on

10. When they saw she was crying, they all stopped ____.

A. to laughB. laughingC. and laughD. to laughing

11. My sister went to Tsinghua University when she ____ only seventeen.

A. isB. wasC. didD. be

12. He is a ____ piano player. He began to play the piano at four.

A. talentB. talentedC. talenttingD. talents

13. Isaac majors ____ computer science in Northeast University.

A. inB. atC. onD. for

14. He is an unusual guitar player. When ____ he ____ to play it?

A. does, startB. does, startsC. did, startD. /, started

15. Michael Jordan, ____, became a professional player at sixteen.

A. the great American basketball player

B. a great American basketball player

C. is a great American basketball player

D. was the great American basketball player

Ⅱ.据意填词

1. Would you please tell us what you learned ____ your partner, Peter?

2. Laura spends all her free time with the children. She is a ____ grandmother.

3. He is the first Chinese astronaut to receive such an ____.

4. Last week he took ____ in the writing competition and won the second prize.

5. I began to learn the violin at the ____ of eight.

6. When I got into the room, I saw her ____ with her friends.

7. Sophia Frost started ice skating ____ she was only four years old.

8. My sister ____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Liaoning University.

9. Mozart was a ____ musician. He could write music at four.

10. The Chinese volleyball team ____ Asia last year.

Ⅲ.句型转换

1. He was Number One in last month’s singing competition.

He was the __(1)__ in last month’s singing competition.

He __(2)__ __(3)__ __(4)__ __(5)__ in last month’s singing competition.

2. Among all the sports stars, I like Carl Louis and Beckham best.

Among all the sports stars, I __(6)__ Carl Louis and Beckham.

3. He began to play basketball when he was four years old.

He began to play basketball __(7)__ __(8)__ __(9)__ __(10)__ four.

4. He is very old. He can’t study to speak English.

He is __(11)__ old __(12)__ study to speak English.

5. Pele is a great Brazilian soccer player. He became a professional soccer star when he was 15.

Pele, __(13)__ great Brazilian soccer player, became a professional soccer star when he was 15.

6. They were reading the newspaper. When they saw the teacher, they stopped.

They __(14)__ __(15)__ the newspaper when they saw the teacher.

7. Last night I read a book. It is Oliver Twist.

Last night I read a book __(16)__ Oliver Twist.

8. She was singing loudly in the next room. I heard it.

I heard __(17)__ __(18)__ loudly in the next room.

9. He hiccupped for 69 years. It was the longest in the world.

He had won __(19)__ for hiccupping 69 years.

10. I watched a very funny movie last week. It was Home Alone 2.

I watched a __(20)__ last week. It was Home Alone 2.

Ⅳ.补全对话

A: When __1__ you born?

B: I was born __2__ the morning of July 5, 1976.

A: When __3__ you begin to walk?

B: I began to walk __4__ I was ten months.

A: And when did you begin to talk?

B: I could talk when I was one and a half years old.

A: You __5__ things early.

B: Ah, kind of. What about you?

A: I did not start __6__ early __7__ you __8__. I __9__ walk when

I was fourteen months old and I began to talk __10__ two.

Ⅴ.完形填空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__1__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called “The Ten?鄄Thousand?鄄Li Great Wall” in Chinese. Do you know the famous Chinese saying, “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__2__ man.”

The Great Wall is __3__ wall in the world. It is more than 6,000 kilometers long, and __4__ four and five meters __5__. In most places it is wide enough for five __6__ or ten men to walk side by side(并排) along the top. It was very __7__ to build such a great wall __8__ our modern machines. All the work had to be done by hand. Many people were made to work on the wall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 Thousands of men __9__ and were buried(埋葬) __10__ the wall. The Great Wall was made not only of stones and earth, but also of the flesh and blood(血肉) of millions of men.

1. A. helpfulB. famousC. kindD. known

2. A. goodB. importantC. trueD. clever

3. A. longB. highC. the longestD. the highest

4. A. betweenB. amongC. atD. with

5. A. longB. wideC. highD. deep

6. A. horsesB. childrenC. trucksD. chicks

7. A. busyB. difficultC. interestingD. useful

8. A. withB. withoutC. byD. in

9. A. dieB. diedC. deadD. were dead

10. A. underB. onC. inD. below

Ⅵ.阅读理解

(A)

When Ben Franklin was only a boy, he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things. He was always asking his father and brothers “What?” and “Why?”

They couldn’t always tell him what he wanted to know. When they couldn’t tell him, Ben tried to find out by himself.

Many times Ben did find out things that no one knew before. The other boys would say, “That Ben Franklin!He’s always finding out something new!”

Ben lived close to the water. He liked to go there to see the boats. He saw how the wind blew them across the water.

One day Ben said to himself, “Why can’t the wind help me float(漂浮) across the water? I know something I am going to try.”

Ben got his big kite(风筝). He took hold of(抓住) the kite up into the air. Then Ben jumped into the water.

The wind blew the kite high into the air. Ben began to float across the water. Soon he was on the other side and he had not worked at all.

One boy yelled(大叫), “Look at Ben floating across the water! His kite is taking him to the other side without any work!”“Yes,” said another. “He’s always finding new ways to do things.”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1. His father always asked Ben about things he didn’t know.

2. Ben tried to find out by himself what his father and his brothers couldn’t tell him.

3. The other boys knew that Ben was a new student to the place.

4. Ben flew across the water because he was sitting on the kite.

5. A large bird helped Ben float across the water and he was happy.

(B)

Once there lived a rich man, whose son was very foolish. But the rich man spoilt(宠坏) his son very much and taught him nothing. One day a learned(有学问的) man came and said to the rich man, “Your child knows no affairs(事情) of human(人类的) life. How can he earn his own living(谋生) in the future?”

“My child is very bright. How can you say he knows nothing?” said the rich man very angrily. The learned man said, “OK. Let your son answer ‘Where does rice come from?’” “This question is too easy. Rice comes from sacks(布袋)!” said the son, laughing foolishly.

When the rich man heard this, his face turned red. He said angrily, “My son, you know everything, why don’t you know the rice is bought from the rice shop?”

“Like father, like son!” the learned man said to himself.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T)误(F)

1. The rich man taught his son, so the son knew everything.

2. The rich man thought his son knew everything.

3. The learned man asked the son a very difficult question.

4. The son answered the question very quickly and said it was easy.

5. Both the rich man and his son were very foolish.

Ⅶ.阅读填词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每空填一词(首字母已给出)。

Anna Louise Strong was a famous American w__1__. She was born in 1885. She s__2__ her first thirty years in the west America. There she was active in political struggles and became an editor(编辑) of a union paper. In 1921, she was sent to Moscow(莫斯科). She made her home there and helped to organize(组织) the first Moscow Daily News.

She was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25. L__3__ she came to China several times. In August 1946, on her fifth trip through China, she w__4__ to Yan’an. She was very glad to have a chance(机会) to m__5__ Mao Zedong, the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中国共产党). She took the sid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struggles against their enemies(敌人). I__6__ the spring of 1958, a__7__ the age of 72, she came to China again and l__8__ in Beijing until her death in 1970.

In her later years, she wrote some books about China in order to help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u__9__ the new China. Among them are Why I Came to China at the Age of 72 and Letters from China.

Anna Louise Strong was our true f__10__. Her name will be remember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forever.

Ⅷ.书面表达

假如你叫Daniel, 是个中学生,经常收听音乐节目。请你用英语给节目主持人写一封信。信的要点如下:

1. 你很喜欢这个节目,特别(especially)是英语歌曲。

2. 学习疲劳时,你会打开收音机听这个节目。

3. 你从英语歌曲中学了不少单词。

4. 你想得到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的歌词(words of the song)

注意:1. 信要通顺、连贯2. 词数在70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车间员工个人年度总结下一篇:剪力墙模板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