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2024-04-25

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共8篇)

篇1: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 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一、案例描述

请看《仿写诗歌也快乐》——这篇文章发表在2011年1月(我的课题——小学生课内外习作的比较研究)。最近,跟规划课题研究成员一起分享,我觉得这个案例很有意义。重新抖露出来,分享给大家。

在学期接近尾的复习阶段,讲解阅读练习。

秋天的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树叶当信纸 请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落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大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地上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说说这首诗哪里有趣,为什么有趣。然后,让学生回忆一年级语文书里《秋姑娘的信》:秋姑娘摘下片片树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事物。再写一封给山村的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同学们,一年级的课本中的秋姑娘多善良,多美好,多有趣。她也用树叶写信。我们今天阅读的《秋天的信》也很美。用心读读这首诗,我们还有什么发现。能否完成下面的联系呢?

出示练习:

仿照诗歌的写法,仿写一段: 有的信,____________ 有的信,_____________ ______,也_____________

所有的植物都拿到了秋天的信。有的信,____________ 有的信,_____________ ______,也_____________

所有的动物都拿到了秋天的信。

请同学们读题目要求,说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大家准备3分钟,抓紧时间试试,能不能仿写成功?学生开始仿写。举例如下:

有的信,飘到了大树旁 有的信飘到了苹果树上 桔子也拿了一页回家

所有的植物都拿到了秋姑娘的信

有的飘到了大雁的头上 有的落到了青蛙的身旁 天鹅也叼了一页去了南方

多有的动物都拿到了秋姑娘的信

有的信,落到了大树上 有的信飘到了花儿边 小草也拿了一封回家

所有的植物都拿到了秋姑娘的信

有的飘到了小鸟的身上 有的落到了山羊的身旁 小狗也拾到了一页回家

多有的动物都拿到了秋姑娘的信

同学生很有创造力,仿写片段很成功。有没有信心写一首诗?我们就写《冬天的信》可以吗?请同学们试试。没过多久,一首首童诗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冬天的信》:冬天,要给大家写信/用雪花当信纸/请北风当邮差//急躁的邮差//每到一个地方/就把信一抛/有的信,落在树枝上/有的信,落在青蛙身旁/小草也拿了一封回家/所有的一切都拿到了冬姑娘的信//池塘里,麦地上/到处都有冬天的信/动物们准备开冬季运动会呢

二、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把自己的课堂实践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篇文章。但是,整理不仅仅是记录,在整理课堂实录和学生写的儿童诗之后,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整体关照。关照的依据是课题研究的思想和理念。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多少创意,从课堂实录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这篇文章的创意主要来自于课堂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这篇文章的优点,或者说创意仅仅是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有创意的设计,把课堂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教学的效果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就像一串串的冰糖葫芦。比如,冰糖葫芦是用山楂串成的。可是只用山楂还不够,还需要白糖和红色的染素,然后经过把冰糖熬化,用串好的一串串山楂蘸着熬化了的糖水,在铁板上静静地休息一会儿,色香味俱佳的冰糖葫芦就做成了。我的这篇案例也是如此。两首儿童诗的例子、学生仿照儿童诗的格式进行的片段练习、学生仿写的儿童诗等等都是“山楂”,文章叙述的顺序就是串联山楂的竹签,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是红色素,我对课堂教学进行整理的过程就是对“白糖”进行加温、熬化、染色的过程,是对“山楂染色”再在“铁板上晾晒”的过程。有了“染一染”的过程,这些原始的材料就有价值了,有味道了,成了好吃、好看的“食品”。

我的同事说,这是我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映。其实,这是我对四年级的期末复习讲解练习时的临时创造。文章前几句话是讲述复习的感受的,中间穿插一些衔接的句子,把儿童诗和训练的过程、结果串起来了。这是很简洁的写作方法。简洁不是简单,复杂不是深刻。简洁而不模糊,深刻而不艰涩,自然而不做作。这是儿童诗的特点,也应当成为儿童诗教学和儿童诗教学论文撰写的规范。

针对现在的期末复习。我有自己的思考。如何复习,如何让同学们能轻松地复习,这是我们思考的基本问题。每当学期临近尾声的时候,复习成了老师和学生们最重要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复习的目的是考出好成绩。考出好成绩的目的是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当然,目前的这种对教师检测还是比较重要的,没有哪位老师不会不重视。学生复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本册教材的掌握情况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可是,一到了复习的时候,往往成了在习题的海洋里折腾。很少有创造,往往都是对学过知识的机械重复。对与阅读而言,试题中阅读练习往往会让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用学生的积累来表达对文本的认识、分析、评价,甚至仿写。而这些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会关注,可是学生基本上缺少一般的规律性的认识,不能从整体上进行解读文本。这些不足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语言材料进行开发、整合,通过对比、回味、评价等方式唤醒学生潜在的阅读、理解、认知、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

如何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训练目标。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阅读材料,然后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集体朗读。从阅读材料中我们会得到哪些信息呢?再引导学生从字、词的运用上,从语句的运用上,从表现的手法上去分析、评价作者的创造这首诗的心理过程。从情境创设上去体会、延伸诗意表述的范围和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创作的想法,为学生仿写提供可以模仿的样子。与这首诗相似的还有哪些是呢?想一想,一年级的课本中哪一篇课文与这首诗相似呢?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们会想到《秋姑娘的信》。

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谈谈感受这几首诗的相似点。

四年级对一年级的诗有一种新的回味。这种回味不是直接学习的感受,而是从整体上去关照诗歌的表达特点。这样的改造,就会让学生的认识进行碰撞,生发出思想的火花,也贴近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觉得很有趣。

从认知理论上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分为六个层次。分别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是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即运用。比如,学习一个新词,首先要认读,然后弄懂词语的意思,在让学生用词语造句。这样的要求是我们老师教学的一般状态。很多老师能够到达这样的层次也就觉得很不错了。对于分析、评价、创造就很少有涉及了。而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往往不高,也正是这种教学状态的反映。因此,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事物的分析、评价更重要,举一反三地创新更有意义。

从案例中,对一年级诗歌的记忆的唤醒、理解的留痕、简单的运用、对诗歌的品评、创诗歌的仿写实践等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写作生活化,研究生活化的特点。对于一年级课文的选择和利用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性利用的意识。还涉及教材中的儿童诗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的信息。透露出对于儿童诗资源的如何设计、如何使用、如何开发的问题。

儿童诗的写作方法与儿童诗的教学过程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我们知道儿童诗的写法上的特点,即比喻、反问、疑问、想象、联想、拟人、拟物、反复、抒情、有趣等,但是,这些方法绝对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感悟、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熏陶,在阅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去体会、去积累。我们绝不不能用纯粹的写作方法来替代儿童诗的教学实践。就好比我们不能用语法替代语文教学,不能用语法替代英语教学,不能用公式替代数学教学一样。我们要不留痕迹地把教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写作方法的指导隐藏在教学的背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正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学思想的运用,也是教学过程的理想化。虽然教学思想有些飘渺,但是一定会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如果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贴得太近,我们的教学会失去方向而变得而模糊,如果我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贴地太紧,我们的教学实践会缺少发展的空间。我们要把悬浮于教学实践上空的教学思想跟教学实践拉开距离,预示教学实践的走向,决定教学实践的方向,而不控制教学实践的具体过程。

我把自己的教学案例整理成自主阅读、学习的材料。课题是《用儿童诗写信》。阅读练习如下:

1、请自由读第一首《秋天的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用树叶当信纸/请风当邮差/偷懒的邮差/每到一个地方/就把信一抛/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有的信,落在青蛙身旁/赶路的大雁,也衔了一页回家池塘里,草地上/到处都有秋天的信/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2、再读第二首《秋姑娘的信》:秋姑娘摘下片片树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写给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事物。再写一封给山村的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3、再读第三首方素珍的儿童诗《写信》:小虫写信给蚂蚁/他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收到他的信/也在叶子上/咬了三个洞/表示看不懂/小虫不知道蚂蚁的意思/蚂蚁不知道小虫的想念/怎么办呢?

同学们,一年级的课本中的秋姑娘多善良,多美好,多有趣。她也用树叶写信。小虫子不好好学汉字,也要写信,我们今天阅读的《秋天的信》也很美。用心读读这首诗,我们还有什么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善于模仿,一定也能写出非常棒的儿童诗。

4、请仿照诗歌的写法,仿写一段: 有的信,____________ 有的信,_____________ ______,也_____________

所有的植物都拿到了秋天的信。

有的信,____________ 有的信,_____________ ______,也_____________

所有的动物都拿到了秋天的信。

5、如果你写好了上面的几段,你也一定能仿写一首属于自己的儿童诗。冬天的信

冬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___________当信纸 请__________当邮差

_______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_______也拿了一封回家

所有的一切都拿到了冬姑娘的信

_____里,_____上 到处都有冬天的信

_________准备_________

6、如果你愿意,你还能为春天、夏天写信。春天的信

春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___________当信纸 请__________当邮差 _______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_______也拿了一封回家

所有的一切都拿到了春姑娘的信

____里,_____上 到处都有冬天的信

_________准备_________

夏天的信

夏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___________当信纸 请__________当邮差

_______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有的信,落在________ _______也拿了一封回家

所有的一切都拿到了冬姑娘的信

_____里,_____上 到处都有夏天的信

_________准备_________

儿童诗是很好玩的语言游戏,也是我们艺术的游戏。如果你能分享给你的同伴或家长,你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于是,我决定让二——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阅读、创作。教学效果会怎样?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和问题?能否印证本案例的基本思想?这个案例是个例还是范例?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儿童诗研究要在教学案例的研究基础上进行逐步展开。让我们每位儿童诗教学研究成员,都能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诗教学。

篇2: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七星台小学“课内比教学”稳步推进

求真务实,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让研究成为常态,是该校“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近日,该校校长王培成主持全体教师会,对全段时间“课内比教学”工作进行回顾总结,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聚焦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前段研究成效

10月8日,全体教师观看湖北省“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活动视频推进会后,教导处组织全员学习枝江市教育局2011【86】号文件中关于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的内容及评价细则,把握好标尺。组织教师参加教研组大比武活动。上课教师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比赛课堂亮点纷呈,涌现了一大批深钻业务,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年近五十的陈红菊老师能利用网络资源修改课件,为自己所用。年轻的廖蓉老师下班后还在精心备课,整合资源,不少老教师学会了打字,尝试建立自己“课内比教学”的电子文档。此次比武对促进教师基本功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后段研究方向

篇3: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一、问题意识保证研究的起点源于工作

日常工作中, 人们总是习惯于交流经验与亮点, 而对工作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却有所顾虑。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无一不是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展开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过程的逻辑起点, 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是研究者的重要素养。研究状态下的工作, 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倡导勇于发现问题、乐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存在问题并不代表工作的失败, 这恰恰反映出教育者高品质、高质量的教育追求。一次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座谈中, 我们引导教师积极查明以往工作中的问题, 老师们提出很多值得关注的困惑与问题, 如, 如何使学生明确、更重要的是体验到综评的价值与意义?如何使学生保持评价的兴趣与热情?如何保证发挥发展性目标的导向作用, 帮助学生发展?这都是教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正是这些有价值的真问题的发现, 表明了教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非仅仅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填写这一工作任务的完成上, 而是在践行“以评促育”的教育评价理念, 并在工作实践基础上生发出研究的意向。

二、反思意识体现研究改进工作的价值导向

全国劳模李素丽曾说过:“用力去做, 只能做到称职;用心去做, 才能做到优秀”。“力”是一种能量, “心” 指的是专注与智慧。只用“力”不用“心”就容易走弯路, 甚至远离目标;用“心”则不仅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偏差, 有时还可以找到捷径。研究就是倡导工作要多用“心”反思改进。具有研究心态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很少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和道德说教, 因为这样做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具有研究心态的教师遇事也并非仅仅思考“怎么做”?他们首先探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再说怎么做。只有弄清问题的来源, 才能够避免重犯错误。教师要想以研究的心态开展工作, 就应该多在“诊断”和“治疗”上下工夫。北京市中小学学生素质评价工作要求教师、学生、家长等各评价主体要按时按量的完成电子平台的填写任务, 这是工作任务。当然, 这一任务的完成过程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 但不管你怎么做, 如何解决, 都必须要按时按量填写才算完成任务。以研究的视角推进工作的老师完成工作的同时会经常思考为什么要填写这项内容?怎样填写质量与效果会更好?如, 有的学科老师曾提出, 每当要给学生撰写学科评语时, 就感到很为难, 不仅是因为面对的学生数量多, 更重要的是还要写出每个学生的发展与特长, 如何才能克服教师评语的空洞、刻板化问题。经过反复思考, 这位教师在班中建立了学生亮点卡专栏, 把“发现学生特长与肯定学生进步”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同时也使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及时、充分的展示出来。

三、学习意识使研究服务于工作

学习是每所学校都要组织的经常性的活动, 如业务理论学习、政治思想学习、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培训班学习等等。广义上讲, 学习也是一种研究, 是一种相对于应用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小学教育研究状态下的学习, 也是需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 倡导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基于实践中问题解决的专题理论系统学习过程就是一种研究, 因为它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法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以及 “他人是怎么样做的”等问题。由此, 基于工作问题解决的专题学习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进一步明确工作的目标与定位, 可以借鉴他人好的做法与经验, 可以更好的应用理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等等。

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不一定都需要立项为课题采用自身实践探索解决, 有些问题的解决通过学习借鉴已有理论或经验就可以解决。某位校长非常重视自身理论学习, 他了解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字理识字教学的缺憾, 想在学校中开展“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与语文素养的研究”, 可是该如何在课题引领下推动这项工作呢?分管的领导比较困惑。因为如果按照校长的要求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们对于字理识字教学的认识很浅、知之甚少。什么是字理识字教学?如何开展字理识字教学?如果不能做到字理识字教学, 如何能够保证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与语文素养?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摆在面前。为此, 经过反复研讨论证, 校长感到, 提出的字理识字教学的研究需首先从专题理论学习入手, 要让多方学习有关“字理”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 学习与“字理识字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资料等。

四、过程意识保证研究融于工作过程中

教师教育研究的目的不是仅仅要搞课题, 也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过程、持续探索、 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研究选题基于工作中的问题提炼, 问题的解决要扎根于工作过程之中, 成果的总结更要依托于工作过程规律的提炼与实践效果的检验。 也就是研究设计要紧密联系工作过程, 实现研究与工作一体化。一位老师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发现, 学生在撰写“新学期伊始的我”时写得很好, 学期目标制定的也很好。但是, 到了撰写“学期结束时的我”发现, 学期目标没有达成。经过研讨, 教师们一致认为要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 就要关注工作过程中如下问题的解决。即如何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如何才能制定出适切可行的学期发展目标?如何能将学期发展目标进行分解、注重过程, 帮助学生实现学期目标?如何科学的对学生学期发展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估?以此来保证教师的工作困惑分阶段转化为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关注解决的多个问题。同时, “提高学生学期发展性目标有效性的研究”也会贯穿于这位教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期工作始终。

五、创新意识助力研究提升教育工作品味

研究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如果中小学教师, 尤其是骨干教师所探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可以生成为立项课题开展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在求得较高的教育质量的同时, 要寻求突破性的理论或实践性研究成果, 才可以保证教师以研究的视角提升工作品味, 真正体验到研究与工作的幸福感。

要引导教师善于与实践对话, 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 寻找研究的生长点。一位骨干教师要进行“小学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研究”, 我们感觉, 培养空间观念本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如何设立有别于教学目标、突出创新性的课题研究目标呢?通过座谈我们感到, 该研究者的课题由来是基于一次借用市区学生讲课的切身感受“:市区学生的空间观念明显好于农村学生”。于是他想研究如何提高农村校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空间观念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于城乡差异中?是此项研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也是影响 “提高农村学生空间观念”课题研究创新水平的关键。 由此我们的建议是, 从探究城乡学生空间观念差异的研究开始;或者从有可能影响农村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因素开始研究;或者基于学生几何空间观念培养的农村低中年级数学教学误区的研究等等。

要引导教师善于与理论对话, 发现研究的创新点。一位骨干教师要开展“小学美术教学黑板粉笔画示范策略实践研究”。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呢?因为老师感到以往美术课堂中“教学示范”的过分指向性限制了学生的创作。但是, 以往的研究有否教学示范策略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不知。为此, 我们建议这位教师可以从梳理当前该美术教学现状入手, 开展“小学美术课堂克服黑板粉笔画教学示范负效应的研究”;或者突出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改为“小学美术黑板粉笔示范画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以突出当前教学中示范与创新品质培养的矛盾点。

总之, 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生活。学生、课堂、教学这些都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宝藏。研究只有扎根在教育实践的田野中, 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真正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教育工作。但是让教育研究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 让研究成为教育工作的新常态, 却并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更并非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搞立项课题研究, 而是要教师在树立五种意识中慢慢学习研究、体验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科研旨在着力于构建一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状态, 让研究的理念融入到中小学教育的日常工作状态之中, 使重点工作研究化、专题研究工作化, 尤其是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要普遍倡导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学习意识、过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研究,教育工作,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

一、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首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符合育名师创名校的学校发展要求

“育名师创名校”已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共识,其要义在于学校要通过创建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其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带头人、促进者。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追求事业的成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成为名师也是教师个人的希望。所以,“育名师创名校”,能达到学校集体与教师个人双赢的理想结果。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这就是我们当前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宗旨。

2.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更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新课程改革多年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没有落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语)的要求,正如俗话所说“穿新鞋走老路”,这种惯性与怪圈必须要打破,如何打破?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新的理念、尝试新的做法,走出一条符合当代教育要求、适合校情的新路子。这就是我们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符合学校当前中心工作任务的要求

学校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是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这个根本任务的落实者,所以抓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是我们学校的一贯主旨。当前我们学校的基本建设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学校对软件建设方面有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经费加以保证,也是我们学校发展自身的“软实力”的最佳时期,学校总体工作可以转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学校所有教学人员应该心无旁骛、专心教研,促使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学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初衷。

其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个人有效开展当前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课题研究更易与日常工作实践结合。有句话说得好:“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本意就是立足学校、学生和我们教师的现实情况,选择起点较低、涵盖面较小的工作内容,开展自己的研究,所以这是面对教师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发生在学校、学生当中的事件进行的研究,既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增强对本职工作的兴趣。我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人人有课题、处处是课题”的全面研究状态,自2011年春发动了全校教师参与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以来,共设立了18个课题,其中学校管理类1个、学生管理类4个、学科教学类13个,都是我校教师自行确立的,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属一线教师的原生态研究;学校提出基本要求:只要是原创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思考,一般都能够通过,所以教师没有很大的压力,也不需要造假。

2.小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然是课题研究,不论大小,都有一个选题、观察、分析、论证、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要去观察、阅读、思考、梳理、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眼光会更敏锐、思维会更清晰、观念会变化、方式会创新,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会不断提高,也就达到了专业成长的目的。

3.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打好基础。校本小课题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层次不高、起点也低,只要教师能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不断追求精致,以小成积大成,教师的研究层次就会越来越高,自我要求也会越来越严,这也就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力基础,学校会因此成为教育科研的基地,就会获得上级教研部门的不断支持和帮助,彻底改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平台”状态。

二、探索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模式

为搞好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我校在实践层面上作了一些探索,力求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操作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1.全面动员。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两个组织,加强领导和指导,以求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增加教研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活动正常进行;通过不同会议的宣传发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要求全员参与。我校现有85人次参加了本次小课题研究活动,基本做到全员参与、涵盖所有学科。

2.拟订方案。制订了两个方案和一个意见,两个方案分别为《项铺初中小课题研究方案(试行)》和《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一个意见是《立足岗位,促进学校发展的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方案向广大参与教师明确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研究的范围和学校的各种支持形式。

3.专家引领。主要是请进来与走出去,与专家面对面、与成功者面对面的交流,每学期外请教育理论、课题研究实践方面的专家来校作一次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组长到开展此类活动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2011年,两次邀请县教研室教师来我校作指导,参加我校的开题会议,并组织课题组长到安庆十六中进行观摩学习。另外,我校全面开通互联网络,加强了学校网站、图书室和期刊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工作,便于教师阅读文本,能与专家作精神对话,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endprint

4.过程管理。一是做好开题会议,通过典型示范、专家点评指导和培训,营造氛围,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全面培训参与教师;二是过程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加以展示,让各课题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结题验收,根据学校研究方案规定时间要求,收集完善结题材料,送交县教研室审阅,并组织校内学科骨干教师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对已结题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奖项。通过这些环节活动开展,规范整体研究行为,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水平;为确保小课题研究落实到位,我校将课题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范围,加以督促检查。

5.奖励促进。学校制订了《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予以促进。在精神鼓励方面,主要是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提供考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对研究有成果的课题组颁发奖证,纳入到职称晋升和评优的加分范围,并优先支持获奖组申报更高层次的课题;在物质奖励方面,对结题的课题进行分类评奖,并给予一定金额标准的物质奖励,对参与阶段性成果展示的课题组给予一定活动经费的奖励,对在正式教育教学类的刊物上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给予稿酬翻倍的奖励;但所有经费补助都必须是在课题顺利结题之后才能享受。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这些奖励使参与研究人员感到了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体验到研究成功的愉悦。

通过这些管理办法,我校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课题顺利结题,得到了县教研室认可,也鼓舞了我校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士气。已结题的课题组,正在积极地申报下一轮的校本小课题和县、市级课题,校本小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进一步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通过对阶段性的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反思,要提高校本小课题的研究质量,必须对参与人员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要有科学的态度。提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认识,端正研究态度,确保其科学性。一是真实,要按照研究的方案去做,用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来分析论证、结题;二是规范,虽然是小课题研究,但也要规范的操作,如,研究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的调查与实验都要符合规范要求;三是精炼,对研究中所取得的材料,要有一个思考与梳理的过程,向外展示有价值的成果,所有的研究成果不应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加工和提炼的过程。

2.坚持“立足校本”的原则。校本小课题研究是立足于学校现实状况、教与学实际情况,不贪大求洋,力求实效,要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利。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可以向学校管理方面延伸,如,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这些方面也可以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改革和提高。

3.力求做到小中见大。首先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求在研究中,以系统的教育思考,确定研究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是教学活动的关注点和关键点,是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改变的突破口,要求我们将小课题研究放到大的教育理论和时代背景中去;其次要在小的研究中反映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依据,在选题之始和在结题论文中能反映出来。要达到小中见大的要求,关键是每一个研究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校本小课题研究,再次地系统和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中的案例、行动来对理论的实践验证和经验的升华。学、思、行是达到这个要求的有效方法。

4.争取研有所成。有头有尾,有行动就要有收获,在研究之始要认真谋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过程中坚持不懈,不因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做课题研究肯定会遇到困难,太容易的事往往没有价值,在结题时要认真打磨研究的结果,对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并积极地向外投稿、参与论文评选活动,力求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

5.要使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校本小课题研究是在小范围内、低水平上进行的,在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后,就不能再停下来,应努力地朝着不断提高我们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的方向前行,达到“育名师、创名校”的目标。使我们广大教师都能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教学中的每个事件,从个别的现象中领悟教育本质和规律,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

篇5: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摘要]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它是实践性智慧的总结与提升,教研应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在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有效性教研中。备课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立足点;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教学反思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自觉行为;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教研;有效教研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指教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有效性研究。因此,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必苛求“上天” (高) “人地”(深),只需真实、亲切、有效,“赤足走在田埂上”。如此,才能避短而扬长,使中小学一线教师敢于、乐于并善于一走“幸福之路”。教研应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内化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成为教师的生存常态。

一、备课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立足点

“课”与“课堂”是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平凡源于此,创造亦源于此。如何在“课”中体现教研的成果,提高课堂实效,如何让“课堂”生成教学的智慧,培养研究品质,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线教育科研课题。

(一)备课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主要内容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备课其实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最经济、最有效也最具特色的教研方式。于漪“三次备课出名师”的总结,先“无他”备课(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再“有他”备课(大量参阅相关资料),最后反思性备课(上过课后作修正性备课),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平凡的备课质变为亲切的研究。这是名副其实的学科研究,是扎根田野的现场研究,是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无疑是最有效的教研,这样的备课成果,无疑是最漂亮的教研论文。

笔者认为,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再认识备课,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如下一些问题:如何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如何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如何从课时目标的制订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如何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如何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如何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等。其实,这就是一些最好的有效性教研的课题。

(二)课堂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呈现方式

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其课堂。一方面,我们要看教师的教研成果与思想是否体现于课堂。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一些教师的论文写得很漂亮,公开发表的也不少,名气也很大,但其课堂教学却又是另外一套,课堂教学效果也很不尽人意,教研论文就是纸上谈兵。可以肯定,这些教师的教研就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带着问题研究的意识进行教学,一边教学一边发现问题,然后发挥教学机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到妥善的处理,而且也使自己的研究能力得到一次锻炼,还可以从中培养出新的教研因子。很多在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单调重复的操作,也不是艰苦乏味的劳作,而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有力呈现,是充满激情的`革新与创作。

“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设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教”与“研”本来就是天衣无缝融为一体的。它们互为因果,推动着教学工作的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如果只有“教”,没有有效的“研”,或者只有“研”,没有体现“研”的“教”,工作都是残缺的或者说是非常不完美的。

二、教育叙事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教育叙事,就是讲叙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解释。讲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亲历的教育生活进行观照、反思、寻求意义的过程。广大中小学教师又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人公之一,毫无疑问,讲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效性教研成果的表达过程。教育叙事,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琐事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因此,教育叙事的形式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有效f生教研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概念上。我们恐怕对这一新颖的教育研究方法还比较陌生,但是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无意识地将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之中。很多教师开始主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关“道德叙事”“教学叙事”“教师生活叙事”的概念不断被人们提起,中小学教师倾诉自己的教育故事,表达自己教学体验的热情日益高涨。许多中小学要求教师每周或每学期通过叙事的方式撰写教学笔记、案例,或发表于校园网,或结集出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科教学类杂志大都开辟了诸如“备课笔记”“听课随笔”“教学随笔”“心灵茶肆”或者是“教学叙事”等栏目,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教育叙事研究论文,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与导向。 但要注意的是,教育叙事又不同于一般性的讲故事。它要求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而是在一种理性的参与之中对教育生活作出有意义的梳理与提炼。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教师不仅要使自己明白做了什么,同时还要让自己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二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作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善于分析问题的根源,即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有效解决。带着这个问题意识, “叙”的虽然是已经发生的事,思考的却是教育的“未来”,写出的却是“有效的”教研论文。在教师叙事研究中经常出现“小证据大结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研中一定要牢记结论与故事的关系,犹如骨肉关系,结论来自于故事,是对故事的概括总结,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定要牢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研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方式。

三、教学反思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自觉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反思被视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育反思也是传统教研方式的创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它以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反思对象,通过前瞻性、批判性的反思来剖析、矫正和完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行为和理念,不断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认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研的过程。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反思。但究竟应该怎样反思?怎样从反思中不断获得有效性的教学研究?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强调如下二方面。

第一,反思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之后,我们就应该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异,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与反思。其实,这也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获取有效性教研因子的重要路径。

第二,反思并制订再教设计方案。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的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教学情况静心反思。教师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看看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一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订教学方案,写出再教设计。例如,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李明赞在第一次讲授《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内容时,先给学生展示胡适写的第一首白话文诗《蝴蝶》,学生听了很不以为然,觉得语言贫乏,内容简单,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李老师经过认真反思后,制定了再教设计方案,在第二次授课时,先板书题目“蝴蝶”,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作,然后再展示胡适的诗《蝴蝶》及其他诗作,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一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

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信念,阅读是教师的生命所在,阅读的力量就是教师的力量。阅读,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广大中小学教师是不会表示怀疑的。但是,对于阅读与教研的关系,一些教师也许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阅读是中小学教师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要使自己的教研成果走在研究的最前沿,务实有效且又不流于平淡与肤浅,就必须广泛阅读,全面深入了解各科教研的动态;另一方面,有效性教研也能更好地驱动教师阅读,要使自己不断进行有效性教研,就必须广泛阅读,勤读多思。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阅读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已有过很多的论述。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可以分为专业素养阅读和公共阅读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书籍,这是最高层次,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第二层次是介绍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这是中间层次,如各科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上述书籍的阅读,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教研提供方向性的保障。对于这类书籍,教师的阅读要“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第三层次是各科专业知识的书籍以及各科教学专业杂志,这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类书籍和杂志,教师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读,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读。这样,教师既能够满足专业修养的需要,也能从中不断获得有效性教研的因子。

教师公共阅读的要求是通过阅读除上述书籍以外的人文书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底线要求是及时了解天下大事,了解社会中的主流民意、主流观点,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要能够理智地作出准确的判断。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从深层次来看,与教师阅读量太少,甚至没有阅读量有很大关系。很多教师除了教材、教参和习题以外几乎不看其他书籍,还有一些教师的教研文章观点陈旧,缺少创意,可读性不强。许多在教研方面卓有成效的教师的经验证明:只有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因此,跳出题海,走进书海恐怕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最佳选择。

篇6:让表演课成为常态课

每一次去听课学习,都会有所收获,感叹上课老师那近乎完美的教学设计和令人为之振奋的教学方法。教师从热身活动,复习,到引人,到学习新知,到重难点的突破,到开展小组活动,到知识拓展,到小结等等,每一步都经过了老师的深思熟虑,使整节课思路清晰,过度流畅,课堂在高潮跌出中进行,学生在快乐和近乎玩游戏状态中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引导下,掌握了新知识,思维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愉悦,教师也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感动满足和快乐,师生关系融洽,这也许是作为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然而对许多学生来说,这只是难得一见的表演课,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可以享受到。上完课后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感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这么上就好了”。

一位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上课、听课、评课之后,对如何上一节优秀的展示课已胸有成竹,每一个环节如何处理都了如指掌,而且已意识到上完这一节课后评委如何评论了,因此要给他上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并不难。上周轮到我上中心组活动的展示课,上完课后,得到各评委和各校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突然醒悟:这只是一节表演课,平时我可不是这么上。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知道如何上一节优秀的表演课,但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会这样上。如果我把这样的表演课放到平时的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这么差吗?学生还会这么厌学吗?我们还会这么生气吗?师生关系还会这么僵吗?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要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如此的完美,每一环节都深思熟虑是不可能的,但每一节课的精华我们不应该省掉,像英语课中的热身活动,小组活动,学生表演等等因时间关系我们常常会省掉,但这样会造成课堂的单调和失去活力,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随之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让我们把每一节常态课都上成表演课吧,这样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覃文荣

篇7:让均衡销售成为一种常态

长江水系就好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干支交错,枝枝相连,布满整个流域,仅一级支流就有700余条,且水量很大;而黄河的主要支流不过40余条,且其水量与长江支流相比相差甚大;上面的结果自不言而喻,

啤酒销售的终端就像是一条大河的支流,而终端的铺货量正对应于支流的水量,如果能够开发足够多的有效销售终端,并保证铺货量阿的充足和及时,那么一个市场的良性销售就具备了根本基础,销量才可能如长江一样后浪推前浪,绵延生息。

相反,没有足够的销售终端及铺货量的支撑,一个市场的销售状况自然难以人为控制,即便这个月侥幸完成销量,下个月依然难以预料,“断流”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

终端的广度和深度是均衡销售的关键

在许多人抱怨资源有限,影响终端掌控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发现了少投资源多办事,事半功倍的效果。每次去伊川出差吃饭,大大小小的饭店,一旦提起维雪销售主管周超,终端老板都亲切地称其为小周,评价极高。而你一不留神更为发现,在竞品的买断店里也可能会有维雪的酒。因为拜访效率高,对终端帮助大,在这个县城,周超俨然是朋友遍终端。

在啤酒行业集体进入“终端制胜”时代之后,资源也逐渐成为抢夺终端的必备武器,然而这依然不意味着资源是抢占终端的唯一武器。是啤酒行业竞争的残酷推高了终端的身价;同样餐饮行业竞争的残酷,也使行业随时面临洗牌,稍有不慎,某个或许就被淘汰出局;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也因此,使终端老板对专业顾问和发展思路的渴求更为强烈,如果你能够不时以专业精神帮助终端老板解决难题,突破发展瓶颈,成为老板的朋友;那么很可能同样的资源你会得到比竞品更加优厚的回报。

持续拜访和客情维护是决胜终端的核心

劲酒每个月每星期都严格按照计划量为经销商和终端统一配货,即便是某个终端店当月提前几天销完全部存货,也决不追加铺货量。终端点只有等到下个月才能补货。伊利冰品,每年都要经过严格的市场调研,然后将计划产量控制在市场需求总量的90%。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惜牺牲销量呢?

一方面,通过产销均衡,使终端和消费者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提高其对公司产品的心理预期,有效构建产品销售势能;另一方面以坚定的意志强力推进均衡销售,久而久之使经销商和终端形成习惯,不积货、不等政策,形成良性销售态势,有助于产销等各方面的均衡。

即便是要牺牲小部分销量,也要严格推进均衡销售,或许正是这种钢铁般的意志锻造了营销团队的执行力,并最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果我们能深刻认识到均衡销售的重要性,并依靠坚强的意志不折不扣地推进,让均衡销售成为一种常态,维雪必将步入良性的销售状态,使企业的发展再往前迈进一个台阶。

均衡销售检验的是我们的意志力和执行力。

篇8:让案例研究成为儿童诗教学研究的常态

一、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首先,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符合育名师创名校的学校发展要求

“育名师创名校”已成为当今学校发展的共识, 其要义在于学校要通过创建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其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 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带头人、促进者。从教师的个人发展来看, 追求事业的成功, 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成为名师也是教师个人的希望。所以, “育名师创名校”, 能达到学校集体与教师个人双赢的理想结果。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这就是我们当前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主要宗旨。

2.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更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但新课程改革多年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 没有落实“关心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纲要》语) 的要求, 正如俗话所说“穿新鞋走老路”, 这种惯性与怪圈必须要打破, 如何打破?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新的理念、尝试新的做法, 走出一条符合当代教育要求、适合校情的新路子。这就是我们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

3.符合学校当前中心工作任务的要求

学校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每项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是这个根本任务的落实者, 所以抓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是我们学校的一贯主旨。当前我们学校的基本建设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学校对软件建设方面有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经费加以保证, 也是我们学校发展自身的“软实力”的最佳时期, 学校总体工作可以转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来, 学校所有教学人员应该心无旁骛、专心教研, 促使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学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初衷。

其次,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个人有效开展当前工作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课题研究更易与日常工作实践结合。有句话说得好: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本意就是立足学校、学生和我们教师的现实情况, 选择起点较低、涵盖面较小的工作内容, 开展自己的研究, 所以这是面对教师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发生在学校、学生当中的事件进行的研究, 既不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又能增强对本职工作的兴趣。我校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人人有课题、处处是课题”的全面研究状态, 自2011年春发动了全校教师参与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以来, 共设立了18个课题, 其中学校管理类1个、学生管理类4个、学科教学类13个, 都是我校教师自行确立的, 大部分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属一线教师的原生态研究;学校提出基本要求:只要是原创的, 是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思考, 一般都能够通过, 所以教师没有很大的压力, 也不需要造假。

2.小课题研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然是课题研究, 不论大小, 都有一个选题、观察、分析、论证、结论的过程, 在过程中要去观察、阅读、思考、梳理、写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眼光会更敏锐、思维会更清晰、观念会变化、方式会创新, 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 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会不断提高, 也就达到了专业成长的目的。

3.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打好基础。校本小课题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 层次不高、起点也低, 只要教师能以认真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不断追求精致, 以小成积大成, 教师的研究层次就会越来越高, 自我要求也会越来越严, 这也就为下一步申报更高一级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力基础, 学校会因此成为教育科研的基地, 就会获得上级教研部门的不断支持和帮助, 彻底改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原平台”状态。

二、探索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实践模式

为搞好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 我校在实践层面上作了一些探索, 力求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操作模式。主要做法如下:

1.全面动员。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两个组织, 加强领导和指导, 以求在参与管理的同时增加教研意识和管理能力, 确保活动正常进行;通过不同会议的宣传发动, 纳入学校常规管理, 要求全员参与。我校现有85人次参加了本次小课题研究活动, 基本做到全员参与、涵盖所有学科。

2.拟订方案。制订了两个方案和一个意见, 两个方案分别为《项铺初中小课题研究方案 (试行) 》和《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 一个意见是《立足岗位, 促进学校发展的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 通过这些方案向广大参与教师明确活动的程序和要求、研究的范围和学校的各种支持形式。

3.专家引领。主要是请进来与走出去, 与专家面对面、与成功者面对面的交流, 每学期外请教育理论、课题研究实践方面的专家来校作一次报告, 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组长到开展此类活动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2011年, 两次邀请县教研室教师来我校作指导, 参加我校的开题会议, 并组织课题组长到安庆十六中进行观摩学习。另外, 我校全面开通互联网络, 加强了学校网站、图书室和期刊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工作, 便于教师阅读文本, 能与专家作精神对话, 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

4.过程管理。一是做好开题会议, 通过典型示范、专家点评指导和培训, 营造氛围, 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 全面培训参与教师;二是过程展示, 在研究过程中, 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加以展示, 让各课题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结题验收, 根据学校研究方案规定时间要求, 收集完善结题材料, 送交县教研室审阅, 并组织校内学科骨干教师和县教研室教研员一起对已结题的课题进行评审、确定奖项。通过这些环节活动开展, 规范整体研究行为, 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水平;为确保小课题研究落实到位, 我校将课题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范围, 加以督促检查。

5.奖励促进。学校制订了《项铺初中“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方案》, 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予以促进。在精神鼓励方面, 主要是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提供考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对研究有成果的课题组颁发奖证, 纳入到职称晋升和评优的加分范围, 并优先支持获奖组申报更高层次的课题;在物质奖励方面, 对结题的课题进行分类评奖, 并给予一定金额标准的物质奖励, 对参与阶段性成果展示的课题组给予一定活动经费的奖励, 对在正式教育教学类的刊物上发表的课题研究论文, 给予稿酬翻倍的奖励;但所有经费补助都必须是在课题顺利结题之后才能享受。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奖励办法,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小课题研究中来, 这些奖励使参与研究人员感到了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体验到研究成功的愉悦。

通过这些管理办法, 我校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课题顺利结题, 得到了县教研室认可, 也鼓舞了我校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士气。已结题的课题组, 正在积极地申报下一轮的校本小课题和县、市级课题, 校本小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三、进一步明确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通过对阶段性的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反思, 要提高校本小课题的研究质量, 必须对参与人员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要有科学的态度。提高对课题研究的意义认识, 端正研究态度, 确保其科学性。一是真实, 要按照研究的方案去做, 用真实的案例和数据来分析论证、结题;二是规范, 虽然是小课题研究, 但也要规范的操作, 如, 研究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的调查与实验都要符合规范要求;三是精炼, 对研究中所取得的材料, 要有一个思考与梳理的过程, 向外展示有价值的成果, 所有的研究成果不应是简单的材料堆砌, 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加工和提炼的过程。

2.坚持“立足校本”的原则。校本小课题研究是立足于学校现实状况、教与学实际情况, 不贪大求洋, 力求实效, 要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利。校本小课题研究的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还可以向学校管理方面延伸, 如, 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 这些方面也可以课题的形式加以研究, 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改革和提高。

3.力求做到小中见大。首先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要求在研究中, 以系统的教育思考, 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是教学活动的关注点和关键点, 是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改变的突破口, 要求我们将小课题研究放到大的教育理论和时代背景中去;其次要在小的研究中反映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依据, 在选题之始和在结题论文中能反映出来。要达到小中见大的要求, 关键是每一个研究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校本小课题研究, 再次地系统和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中的案例、行动来对理论的实践验证和经验的升华。学、思、行是达到这个要求的有效方法。

4.争取研有所成。有头有尾, 有行动就要有收获, 在研究之始要认真谋划, 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过程中坚持不懈, 不因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 做课题研究肯定会遇到困难, 太容易的事往往没有价值, 在结题时要认真打磨研究的结果, 对研究成果要不断完善, 并积极地向外投稿、参与论文评选活动, 力求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

上一篇:精选关于奋斗的作文800字高中生下一篇:赴任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