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捉迷藏》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2024-05-15

儿童诗《捉迷藏》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精选7篇)

篇1:儿童诗《捉迷藏》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J540 吹面不寒杨柳风 走进孩子们的梦想诗园作业三 《捉迷藏》

圣野

小妹妹跟风 捉迷藏

小妹妹问风: 藏好了没有 呆了好一会 没有听风说话儿 小妹妹就从墙角后 跳出来找风 找来找去找不到 忽然“嘻”的一声

风在一棵树上笑起来了 有一张树叶子没站稳 给风一笑 掉下来了

小妹妹连忙跳过去 把叶子捉住,问它: 风呢? 叶子红起脸孔说: 我也不知道!

文本细读

一、了解作者

圣野 原名 周大鹿,现名 周大康。1922年生,浙江东阳人。1945年就读于浙江大学。

圣野的儿童诗,稚气、清新、有故事情节,并且富有哲理。稚气,使人觉得圣野就是一位小朋友。他的诗,深人到儿童的心灵中去了。他来了个“脱胎换骨”,把自己化为了儿童。他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理去观察事物,提出了许多奇怪的问题。

二、探索这首诗的语言和内容

1、对话语言叙事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对话试的语言来叙述一件事情。小妹妹和风捉迷藏,她问风藏好了没有,没有得到风的回答却捉住了叶子于是又问叶子:风呢?叶子没有回答,却把脸涨红了。一问一答间塑造了一个可爱天真的小妹妹形象。在这首诗里对话是主要内容,而且这些对话平实,简单贴近生活。作者用对话创设了一个儿童玩乐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秋风、有落叶,也有诗中没有描写的蓝天、白云。读这首诗时我的感受是虽然对话很简单但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 秋日让人想到了童年秋天的快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使小读者产生共鸣,在读这首时很容易被带入情景,把自己想象成诗中的小妹妹,一下子拉近了读者和诗的距离。

2、白描式的语言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语言十分的朴素,选取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的小。就像中国画一样不多加修饰描写的直接纯粹。诗的第一句直接出现主人公“小妹妹”直截了当的说她在和风捉迷藏,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过多的抒情,看起来没有诗味,但读起来却回味无穷。

儿童的世界本来就是纯粹干净的,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所描绘的秋日捉迷藏也是纯净简单的。但是在这份纯净中有多了许多童年的快乐和天真。小妹妹没有捉住风却捉住了落叶,从她问落叶“风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稚气的孩童。

3、运用了儿童熟悉的语言

在这首诗中诗人所运用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儿童十分熟悉的。比如“呆了好一会”“跳出类”“没站稳”,这些都是生活中孩子们常说的话,孩子们所熟悉的。这样的语言用到诗中孩子更容易读懂。

4、对于常识简单的渗透

这篇小诗描写了小妹妹捉迷藏这样一件常见的小事。小妹妹和风捉迷藏最会捉住了落叶,落叶“红了脸”。这个简单的场景中蕴含了一个常识就是秋天树叶变红飘落了。把这个常识蕴含在诗文里没有强加给孩子去理解,不生硬多了几分温馨。

三、对这首诗教学的想法

1、创设情境

带孩子走进秋天,体会秋天的天高云淡,回味做迷藏的趣味。

2、体会语言的趣味

体会诗中常用的儿童语言和有趣的口语。

3、简单的渗透秋天的常识,从诗文出发带孩子们走出室外去亲近自然,寻找秋天。

诵读活动设计: 诵读内容:《捉迷藏》 诵读对象:一年级

诵读时间:下午阅读二十分钟 诵读场地:校园读书长廊 诵读设计

一、带孩子们来到读书长廊

师:说一说今天你看到的读书长廊和夏天有什么不一样?(树树木、花朵)

师:秋天来了,今天我们就读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范读诗文《捉迷藏》)

师:诗中的小妹妹在和谁做迷藏啊?(风)师:她找到风了吗?(没有)师:风去哪了呢?

引导学生观察你在哪里能看到风,体会诗的语言。(房顶上、树林里、草丛、国旗上)

二、带领小朋友读诗

读给老师听,读给小朋友听,读给风听,读给树叶听。

三、在长廊里找秋天,你能找到秋天在哪里?

四、背着诗走回教室

说一说你在哪里找到了秋天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再次朗读诗文《做迷藏》

下课了我们一起去和秋天捉迷藏吧,看谁找到的秋天最多。

篇2:儿童诗《捉迷藏》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大体了解古诗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朗读、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诱发动机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你每餐端起饭碗看到碗中的米饭,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答后总结)。

我们每天吃的粮食那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农民伯伯劳动是怎样的辛苦?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古诗——《锄禾》。(板书课题)。

教师出示课件。《锄禾》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视频中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自学生字,教师指导。

(三)初读古诗,体会诗意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农民伯伯产生的不同情感中时,鼓励学生自己自由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四)解读古诗 升华诗意

出示插图配古诗 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1、你能从诗中哪个词或诗句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

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锄禾”、“日当午”、“汗滴”。

2、农民伯伯的汗滴为何会不停地滴到地里?

中午太阳大而热,当头照,农民伯伯还不停地劳动。从哪个词看出农民在不停劳动?(锄禾)。

3、从哪里可以看出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汗滴禾下土)。

4、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生说师总结)

5、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你想到了诗中的什么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适当升华 拓展训练

1、课件出示农民劳动场景,让学生欣赏,体会农民的劳动艰辛。

2、课外小调查。播放我们周围出现的种种浪费粮食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刻思考。

篇3: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

和家长聊天时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把题目读给他听, 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做就不对了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孩子每次做数学作业都不认真看题目 (要求)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呢?其实, 这些困惑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 更涉及孩子解读文本, 教师解读文本与教学问题。

剖析

一、题目的内容与识字量有限的矛盾

正确读题需要认识一定量的文字。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

(1) 第1盆有3朵花, 第3盆有 () 朵。

(2) 有4朵花的是第 () 盆, 它左边的一盆有 () 朵, 右边的一盆有 () 朵。

学生审题不清答错的情况有: (1) 第3盆有3朵花; (2) 它左边的一盆有3朵。按照教学进度, 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近16个汉字, 而这道题共出现了11个不同的汉字, 并且没有一个在学生认识的16个汉字中。所以, 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相当困难, 于是只能靠猜测填写:第 (1) 题, 学生一般对数比较熟悉, 当看到“第3盆有 () 朵”, 首先想到去找有3朵花的花盆;第 (2) 题, 因为认识“一”和前面“认识位置”单元中对“左”和“右”的了解, 就去数左边第一盆花的朵数。很明显, 识字量太少阻碍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情境图与学生读图经验欠缺的矛盾

教材注重以情境图呈现问题, 但情境图以静态的方式呈现, 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读图经验或生活经验, 往往对情境图发生误读。如下图:

教材本意是4个萝卜, 拔了1个, 还剩几个。可有的学生看到地里的3个萝卜和拔起来的1个萝卜, 题目又指明列减法算式, 于是列式3-1=2 (个) 。就算式来说, 它表示没拔的比拔出来的多几个, 也合乎题意。但学生写算式的时候, 可能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因此, 学生需要积累相应的读图经验, 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三、对文字叙述的多重理解与其本意的矛盾

教材在语言表达上更注重人文关怀, 常常出现“你愿意……吗?”“你能……吗?”等句式, 但这些在成人看来很自然的要求, 却能引发出人意料的答案。还是上面第4题, 题目是“你能说出几道算式?”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生1:我不能。

生2:我能说出3道。

生1在理解题意时, 将重音放在了“能”上, 无论是出于“省事的目的”还是“真的不能”, 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2把重音放在了“几道”上, 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给出了答案。如果学生注意到下面的方框, 就会知道还要把算式写出来。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

部分教师认为, 学生只要会列式、计算就可以了, 至于字不认识、题目读不通顺、读题时添字漏字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事情。如教学“想想做做”这道题时,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涂色准确, 将题目要求把“从左边起涂色。涂第4个”分解为:“把左手举起来———找到灯笼的左边———和我一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第四个, 就把这一个涂色———其他灯笼都不涂。”教师教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学生不需要自己读题, 区分“几与第几”, 只要按教师的要求动手涂颜色就可以了。由于学生识字量少, 教师帮助读题是可以的, 但上面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读题”, 而是在帮助学生“解题”了。长此以往, 学生不想审题, 不会审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固然, 教材及习题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年级学生理解题意的困难, 但是教学显然更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加以改进。

策略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解读文本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 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解读文本和教学要从学生立场出发, 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 要尊重儿童经验, 开展探究教学。

一、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知识经验少, 不具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条件, 因此, 部分教师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就急于讲解, 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有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 但过多的讲解就可能将变式题演变成基本题, 从而使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而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意在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炼, 但由于过早地提示, 使问题的挑战性大大削弱。普劳图斯说过,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如果长期缺乏读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等待。因此, 要把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二、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纵观时下的数学教学,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数学学科不和谐的现象, 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1. 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把握。

一道题目出现后, 经常听到教师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哪些信息是重要的数学信息, 哪些信息是次要的非数学信息, 总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信息都说出来。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指导, 而是一味地表扬, 就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非数学信息中, 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关键。因此, 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与数学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数学信息, 才能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2. 重视用数学语言表达。

文本解读是师生这一主体借助文本这一客体, 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审题的过程是将文本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 将数学语言变成生活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有的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 有的学生只能用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描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语言的帮助, 生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解读文本。但一味地停留于生活化, 不能及时地加以提升, 就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数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3. 重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篇4: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

剖析

一、题目的内容与识字量有限的矛盾

正确读题需要认识一定量的文字。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

学生审题不清答错的情况有:(1)第3盆有3朵花;(2)它左边的一盆有3朵。按照教学进度,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近16个汉字,而这道题共出现了11个不同的汉字,并且没有一个在学生认识的16个汉字中。所以,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相当困难,于是只能靠猜测填写:第(1)题,学生一般对数比较熟悉,当看到“第3盆有( )朵”,首先想到去找有3朵花的花盆;第(2)题,因为认识“一”和前面“认识位置”单元中对“左”和“右”的了解,就去数左边第一盆花的朵数。很明显,识字量太少阻碍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情境图与学生读图经验欠缺的矛盾

教材注重以情境图呈现问题,但情境图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读图经验或生活经验,往往对情境图发生误读。如下图:

教材本意是4个萝卜,拔了1个,还剩几个。可有的学生看到地里的3个萝卜和拔起来的1个萝卜,题目又指明列减法算式,于是列式3-1=2(个)。就算式来说,它表示没拔的比拔出来的多几个,也合乎题意。但学生写算式的时候,可能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需要积累相应的读图经验,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三、对文字叙述的多重理解与其本意的矛盾

教材在语言表达上更注重人文关怀,常常出现“你愿意……吗?”“你能……吗?”等句式,但这些在成人看来很自然的要求,却能引发出人意料的答案。还是上面第4题,题目是“你能说出几道算式?”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生1:我不能。

生2:我能说出3道。

生1在理解题意时,将重音放在了“能”上,无论是出于“省事的目的”还是“真的不能”,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2把重音放在了“几道”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给出了答案。如果学生注意到下面的方框,就会知道还要把算式写出来。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列式、计算就可以了,至于字不认识、题目读不通顺、读题时添字漏字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事情。如教学“想想做做”这道题时,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涂色准确,将题目要求把“从左边起涂色。涂第4个”分解为:“把左手举起来——找到灯笼的左边——和我一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第四个,就把这一个涂色——其他灯笼都不涂。”教师教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学生不需要自己读题,区分“几与第几”,只要按教师的要求动手涂颜色就可以了。由于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帮助读题是可以的,但上面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读题”,而是在帮助学生“解题”了。长此以往,学生不想审题,不会审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固然,教材及习题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年级学生理解题意的困难,但是教学显然更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加以改进。

策略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解读文本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解读文本和教学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要尊重儿童经验,开展探究教学。

一、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不具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条件,因此,部分教师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就急于讲解,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有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就可能将变式题演变成基本题,从而使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而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意在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炼,但由于过早地提示,使问题的挑战性大大削弱。普劳图斯说过,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如果长期缺乏读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等待。因此,要把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二、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纵观时下的数学教学,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数学学科不和谐的现象,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1.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把握。一道题目出现后,经常听到教师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哪些信息是重要的数学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的非数学信息,总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信息都说出来。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指导,而是一味地表扬,就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非数学信息中,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关键。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与数学信息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数学信息,才能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2.重视用数学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是师生这一主体借助文本这一客体,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审题的过程是将文本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将数学语言变成生活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只能用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描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语言的帮助,生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读文本。但一味地停留于生活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提升,就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3.重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教材中经常出现“写出你喜欢的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等这样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就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议,最好每道题目都能出现不同的算式或方法,不管是否合理,只要想法不同,就值得鼓励。虽然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允许甚至鼓励学生一直停滞在自己的认识中,而缺乏主动思考,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那学生的认识可能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层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充分显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削弱了。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但也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性地选择和扬弃。

◇责任编辑:张 莹◇

缘起和家长聊天时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把题目读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做就不对了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每次做数学作业都不认真看题目(要求)。”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呢?其实,这些困惑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更涉及孩子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与教学问题。

剖析

一、题目的内容与识字量有限的矛盾

正确读题需要认识一定量的文字。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

学生审题不清答错的情况有:(1)第3盆有3朵花;(2)它左边的一盆有3朵。按照教学进度,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近16个汉字,而这道题共出现了11个不同的汉字,并且没有一个在学生认识的16个汉字中。所以,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相当困难,于是只能靠猜测填写:第(1)题,学生一般对数比较熟悉,当看到“第3盆有( )朵”,首先想到去找有3朵花的花盆;第(2)题,因为认识“一”和前面“认识位置”单元中对“左”和“右”的了解,就去数左边第一盆花的朵数。很明显,识字量太少阻碍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情境图与学生读图经验欠缺的矛盾

教材注重以情境图呈现问题,但情境图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读图经验或生活经验,往往对情境图发生误读。如下图:

教材本意是4个萝卜,拔了1个,还剩几个。可有的学生看到地里的3个萝卜和拔起来的1个萝卜,题目又指明列减法算式,于是列式3-1=2(个)。就算式来说,它表示没拔的比拔出来的多几个,也合乎题意。但学生写算式的时候,可能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需要积累相应的读图经验,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三、对文字叙述的多重理解与其本意的矛盾

教材在语言表达上更注重人文关怀,常常出现“你愿意……吗?”“你能……吗?”等句式,但这些在成人看来很自然的要求,却能引发出人意料的答案。还是上面第4题,题目是“你能说出几道算式?”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生1:我不能。

生2:我能说出3道。

生1在理解题意时,将重音放在了“能”上,无论是出于“省事的目的”还是“真的不能”,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2把重音放在了“几道”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给出了答案。如果学生注意到下面的方框,就会知道还要把算式写出来。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列式、计算就可以了,至于字不认识、题目读不通顺、读题时添字漏字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事情。如教学“想想做做”这道题时,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涂色准确,将题目要求把“从左边起涂色。涂第4个”分解为:“把左手举起来——找到灯笼的左边——和我一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第四个,就把这一个涂色——其他灯笼都不涂。”教师教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学生不需要自己读题,区分“几与第几”,只要按教师的要求动手涂颜色就可以了。由于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帮助读题是可以的,但上面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读题”,而是在帮助学生“解题”了。长此以往,学生不想审题,不会审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固然,教材及习题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年级学生理解题意的困难,但是教学显然更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加以改进。

策略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解读文本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解读文本和教学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要尊重儿童经验,开展探究教学。

一、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不具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条件,因此,部分教师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就急于讲解,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有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就可能将变式题演变成基本题,从而使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而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意在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炼,但由于过早地提示,使问题的挑战性大大削弱。普劳图斯说过,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如果长期缺乏读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等待。因此,要把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二、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纵观时下的数学教学,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数学学科不和谐的现象,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1.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把握。一道题目出现后,经常听到教师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哪些信息是重要的数学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的非数学信息,总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信息都说出来。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指导,而是一味地表扬,就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非数学信息中,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关键。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与数学信息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数学信息,才能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2.重视用数学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是师生这一主体借助文本这一客体,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审题的过程是将文本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将数学语言变成生活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只能用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描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语言的帮助,生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读文本。但一味地停留于生活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提升,就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3.重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教材中经常出现“写出你喜欢的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等这样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就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议,最好每道题目都能出现不同的算式或方法,不管是否合理,只要想法不同,就值得鼓励。虽然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允许甚至鼓励学生一直停滞在自己的认识中,而缺乏主动思考,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那学生的认识可能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层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充分显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削弱了。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但也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性地选择和扬弃。

◇责任编辑:张 莹◇

缘起和家长聊天时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把题目读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做就不对了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每次做数学作业都不认真看题目(要求)。”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呢?其实,这些困惑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更涉及孩子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与教学问题。

剖析

一、题目的内容与识字量有限的矛盾

正确读题需要认识一定量的文字。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有这样一道题:

学生审题不清答错的情况有:(1)第3盆有3朵花;(2)它左边的一盆有3朵。按照教学进度,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近16个汉字,而这道题共出现了11个不同的汉字,并且没有一个在学生认识的16个汉字中。所以,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相当困难,于是只能靠猜测填写:第(1)题,学生一般对数比较熟悉,当看到“第3盆有( )朵”,首先想到去找有3朵花的花盆;第(2)题,因为认识“一”和前面“认识位置”单元中对“左”和“右”的了解,就去数左边第一盆花的朵数。很明显,识字量太少阻碍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情境图与学生读图经验欠缺的矛盾

教材注重以情境图呈现问题,但情境图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读图经验或生活经验,往往对情境图发生误读。如下图:

教材本意是4个萝卜,拔了1个,还剩几个。可有的学生看到地里的3个萝卜和拔起来的1个萝卜,题目又指明列减法算式,于是列式3-1=2(个)。就算式来说,它表示没拔的比拔出来的多几个,也合乎题意。但学生写算式的时候,可能没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需要积累相应的读图经验,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三、对文字叙述的多重理解与其本意的矛盾

教材在语言表达上更注重人文关怀,常常出现“你愿意……吗?”“你能……吗?”等句式,但这些在成人看来很自然的要求,却能引发出人意料的答案。还是上面第4题,题目是“你能说出几道算式?”学生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生1:我不能。

生2:我能说出3道。

生1在理解题意时,将重音放在了“能”上,无论是出于“省事的目的”还是“真的不能”,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2把重音放在了“几道”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给出了答案。如果学生注意到下面的方框,就会知道还要把算式写出来。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

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列式、计算就可以了,至于字不认识、题目读不通顺、读题时添字漏字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事情。如教学“想想做做”这道题时,

教师为了确保学生涂色准确,将题目要求把“从左边起涂色。涂第4个”分解为:“把左手举起来——找到灯笼的左边——和我一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第四个,就把这一个涂色——其他灯笼都不涂。”教师教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学生不需要自己读题,区分“几与第几”,只要按教师的要求动手涂颜色就可以了。由于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帮助读题是可以的,但上面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读题”,而是在帮助学生“解题”了。长此以往,学生不想审题,不会审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固然,教材及习题的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年级学生理解题意的困难,但是教学显然更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加以改进。

策略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解读文本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解读文本和教学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要尊重儿童经验,开展探究教学。

一、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不具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条件,因此,部分教师遇到一些新的题型就急于讲解,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有的题目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就可能将变式题演变成基本题,从而使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而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意在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炼,但由于过早地提示,使问题的挑战性大大削弱。普劳图斯说过,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如果长期缺乏读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等待。因此,要把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二、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纵观时下的数学教学,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数学学科不和谐的现象,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1.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把握。一道题目出现后,经常听到教师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哪些信息是重要的数学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的非数学信息,总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信息都说出来。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指导,而是一味地表扬,就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非数学信息中,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关键。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与数学信息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数学信息,才能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2.重视用数学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是师生这一主体借助文本这一客体,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审题的过程是将文本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将数学语言变成生活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自觉、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只能用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描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语言的帮助,生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读文本。但一味地停留于生活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提升,就不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3.重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教材中经常出现“写出你喜欢的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等这样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就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议,最好每道题目都能出现不同的算式或方法,不管是否合理,只要想法不同,就值得鼓励。虽然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允许甚至鼓励学生一直停滞在自己的认识中,而缺乏主动思考,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那学生的认识可能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层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充分显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削弱了。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但也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性地选择和扬弃。

篇5:《锄禾》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

文本解读:

1、《锄禾》是北师大版小语教材第二册的一首古诗。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松土,汗流满面的情景,以及想到的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辛苦所得的道理。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

2、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粮食,也许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3、古诗《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抓住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进行形象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如教学时:教师出示课件。《锄禾》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按顺序仔细观察插,然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按“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顺序概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变换顺序口述,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总结描述: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我们都受不了啦,许多人都赶紧躲起来或去午休了。此时,一位正在田农民伯伯里一下一下地锄着草,满头的汗水像下雨似的从他脸上滴下来。小朋友们,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看到这么辛农民伯伯苦,你们想说什么?

4、本首诗语言精炼,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含意深长。新

大纲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诗歌阅读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中,刚导入课时,教师抓住时机,在学生还沉浸在对农民伯伯产生的不同情感中时,鼓励学生自己自由朗读。然后集体朗读。根据学生的读情,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从中让学生把握读诗的节奏,注意读诗的停顿,出示课件(已分好停顿斜杠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范读后,请生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这是一首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就需要我们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走进文本。

教学预设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大体了解古诗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朗读、背诵课文。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诱发动机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你每餐端起饭碗看到碗中的米饭,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答后总结)。

我们每天吃的粮食那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农民伯伯劳动是怎样的辛苦?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古诗——《锄禾》。(板书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教学“锄”:注意读准翘舌音,想想为什么是金字旁?请一位小朋友做个锄地的动作。说说“锄禾”是什么意思?

(二)看图说话 蕴情入诗

教师出示课件。《锄禾》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按顺序仔细观察插图,然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按“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顺序概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变换顺序口述,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总结描述: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我们都受不了啦,许多人都赶紧躲起来或去午休了。此时,一位正在田农民伯伯里一下一下地锄着草,满头的汗水像下雨似的从他脸上滴下来。小朋友们,农民从播种到收获

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 苦,你们想说什么?

(三)初读古诗,体会诗意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农民伯伯产生的不同情感中时,鼓励学生自己自由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根据学生的读情,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从中让学生把握读诗的节奏,注意读诗的停顿,出示课件(已分好停顿斜杠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师范读后,请生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

(四)结合课文,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课件)。

本课生字:盘、粒、皆、禾、午、辛、苦,这些字都比较容易掌握,可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重点点拨。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择机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并适当扩词。

(五)解读古诗 升华诗意

出示插图配古诗 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1、你能从诗中哪个词或诗句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

插入课件帮助理解这些词的意思。“锄禾”、“日当午”、“汗滴”。

2、农民伯伯的汗滴为何会不停地滴到地里?

中午太阳大而热,当头照,农民伯伯还不停地劳动。从哪个词看出农民在不停劳动?(锄禾)。

3、从哪里可以看出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汗滴禾下土)。

4、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生说师总结)

5、看到农民伯伯那么辛苦你想到了诗中的什么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六)适当升华 拓展训练 出示课件

师生互相配合练习背诵,学生背诵表演古诗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书写

篇6:去年的树.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一小

孟瑞清

一、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感情充沛、引人深思。课文讲述了一只小鸟和一棵树的约定,来年再次相会,可是第二年树用自己的躯体点燃了灯火,小鸟为了友谊,为了一个信念,一路追寻,对着灯火为大树唱起了歌。

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承诺,而是一种伟大的友谊展示。读完文本后略有一丝伤感。同情小鸟失去朋友的悲哀,但又为小鸟这种执著的精神而感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值得我们去探索。细细品读文本,有的老师或学生可能会说:我们要学习小鸟这种信守承诺的精神,要体现小鸟和大树的这种纯真的友谊;甚至还有的老师会提出,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破坏树木。这些都是对课程文本多元化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对文本多元化的解读是件好事,但并非毫无边际。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认为关键应放在使学生理解感悟小鸟为了纯真忠诚的友谊、为了信守承诺而苦苦追寻的精神。从另一侧面,我们还可以解读文本,就是大树最终燃烧了自己,照亮别人,这难道不是一种能够伟大无私的奉献吗?人类砍伐树木,并不是随意砍伐,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因此说在保护环境的前题下,我们更该理性的考虑到小鸟的纯真,大树的无私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我一直很困惑,由于没有教过本篇课文,第一次安排设计有些生疏,在预设中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阅读进程:

一读课文,读出多元。在开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他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展示出来,形成多元。

二读课文,学生质疑。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三读课文,深入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四读课文,角色扮演。因为这篇课文对话较多,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带着这种感情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

五读课文,读出想象。小鸟究竟在想些什么。它想对大树说些什么?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六读课文,对话多元。面对学生初读课文时的不同观点,分析文本之后,学生有什么样的认识,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对话中体会文章所蕴含更深一层的含 [二]课堂建构的基本理念

1、主要形式:“阅读——阅读(质疑)——阅读(解惑)——对话(角色朗读)——阅读(读出想象)——感悟(读出多元)”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音乐

2、价值定位:体会小鸟于大树的友谊,弘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础上的。

3、行为习惯:从阅读走向多元,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三]预设的学习方向

1、字学生自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途径的阅读,感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

3、在朗读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对多元化的思考。

4、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倡导多元,进行连笔。

5、复述故事内容。[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会多元对话,多元交流。通过读来理解文本内在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的纯真友谊,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谊是建议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感悟文中角色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片断(略带伤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钢琴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当小鸟面对灯火唱歌时,表情非常悲伤,唱完歌后,小鸟飞走了„„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鸟为什么对着灯火唱歌吗?

板书课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讲课文读通顺,读熟,不理解的反复读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意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学生汇报交流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质疑

学生拿出笔默读课文,讲不懂得地方,惑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默读更有助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掌握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 A、小鸟为什么去寻找树?

B、小鸟和树是好朋友,从哪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 C、小鸟飞走了,小鸟会想些什么?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答疑解惑,适时引导,点拨。

在理解小鸟寻找树的过程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朗读,小鸟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这部分老师依据学生的的质疑,在解答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去读,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文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角色朗读

1、通过上节课的学生,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分角色进行朗读

(1)小组练习(2)推荐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播放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钢琴曲》烘托出一种忧伤的情感。)

二、再次朗读,读出想象

小鸟对着灯光在唱歌,唱完后飞走了,此时此刻,小鸟在想些什么呢?

(在以上感悟的基础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回归整体,对话多元

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读后你又有什么感受?你又体会到什么?读完后拿出练习本将它记录下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写,写完后进行汇报。

(学生在理解课文后,进行多元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篇7:儿童诗《捉迷藏》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兴化市景范学校

王素珍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用“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围绕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放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图的内容是:假日里,小朋友们来到了田野、树林和花丛,采集昆虫的标本。采集到的标本有: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和蜻蜓。与图相对应的词语有: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

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第三和第四组词语都是昆虫的名称,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以训练语感,产生审美体验。表示昆虫的名称的词不需要在字义理解上花功夫。要结合插图和调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词语跟所表示的昆虫形象联系起来,重点要放在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上。

第二部分是绿色通道里的三个生字:集、昆、野,只识不写。田字格中的要求会写的字有:虫、田、蚂、蚁、天、牛。

第三部分是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描红。

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本的情景,与图下表示事物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安排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认识各种昆虫,理解所学词语。在观察图画之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训练重点是识字和写字。认识生字,练习写字。能按笔顺正 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课标要求:

(一)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

1、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主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女里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二)实施建议:

1、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2、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3、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三)评价建议:

1、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第一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二、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 立识字的能力。

2、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3、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本课教学目标:

1、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色通道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田、虫、天、牛;了解汉字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3、正确、流利地诵读词串韵文。

重点学习韵文后两行,了解文中昆虫的外形特点,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PPT,课前学生读好《语文同步拓展阅读》,搜集一些昆虫的资料。教学过程: 课前看《昆虫总动员》1分钟视频。一. 激趣导入(2分)

1、师:孩子们,刚才的动画片里,你看到了哪些可爱的小虫子?

(瓢虫、毛毛虫、蝴蝶)

2、师:好玩吗?想跟这些可爱的小虫子交朋友吗(想!)太棒了!那就赶紧坐坐好,和王老师一起去——认识昆虫,学习汉字吧!

3、齐读课题:识字4 二. 新授(26分)

(一)读准字音。(6)

1、师:孩子们,跟虫儿们见面时,要是我们叫错了它们的名字多不不礼貌,是不是?我看要不这样,我们先把《识字4》的词串读正确。行不行?(出示词串)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好词语。读好了冲王老师笑一笑。

2、师:这么多小朋友都笑眯眯地看着我,一定是准备充分了。我们来开火车读吧!我的火车谁来开?(注意提醒: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指导读标准。)

“虫”、“丛”要区分;“察”、“树”、“蟀”——翘舌音;“牛”是鼻音;“螳螂”、“蜻蜓”后鼻音;“野”、“蚁”是整体认读音节。

3、分四组赛读。

4、打节拍读词串。

5、师:读得真好!字音准确,节奏欢快。

(二)认识昆虫。(9)

1.虫儿们在哪儿了?哈哈,它们想跟大家一起捉迷藏呢!虫虫们已经躲好了,它们就藏在这幅画里呢!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小朋友们赶紧找找吧。

2.生观察图片找昆虫。(尽量用上“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生找到一个,师就放大一个昆虫。)3.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真是火眼金睛!4.师: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读读词串吧。

(二)指导写字。(11分)

1、师:会读词串算不上厉害,看大屏幕,要是能记住今天要学的生字,写好它们才算高手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4个生字,怎么记住它们的样子?想好了就举手。

2、生想办法记字形:虫、田、天、牛。师相机指导。

(1)田:出示田古时候的样子。一块方方的大田,被“+”形的小路分成了四块地。(2)虫:出示田古时候的样子。(3)牛:出示牛古时候的样子。(4)天:加一加的方法:一+大;二+人

过渡:不知道小朋友们字写得怎么样?好,那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3、师范写 A.指导写:虫、田(1)、书空笔顺。提醒“虫”的第五笔是提画,不是横。(2)、共同点:边竖内收。

(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练字先练姿:握笔姿势、写字姿势。)(4)、反馈。

(5)、再次描红、临写。过渡:做手指操。B.指导写:天、牛 三. 小结。(2分)

上一篇:校园落叶诗歌下一篇:小学生法制教育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