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24-05-08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精选9篇)

篇1: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释,对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作了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语文;案例教学;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中职生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是“至今已觉不新鲜”,而这又与中职生好动、喜操作的学习心理相违背,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极大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打破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局面,给学生以教学上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案例这种媒介,安排学生可操作可探究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对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呼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市场急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这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然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导致技术型人才急缺,却又因为市场的要求或是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这一现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年1月)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案例教学法兼顾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特点,成了语文教学界的新宠。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呼唤更优秀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一技之长”,加上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忽视语文甚至不愿学习语文,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而寻求更优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这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努力方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通过操作获取知识与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三)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向社会的实用口语能力也是必须的。语文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师可通过案例,赋予学生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互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范例教学法。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学者们各有侧重,但他们都共通地肯定案例是教学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学生对之进行讨论、总结,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把案例教学定义为: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应用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

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它一般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入21世纪后,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导致了工作组织的变化,仅仅培养学生具体岗位(群)的技能的职业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否具备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三、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验。而由于办学规模或是建设资金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是不足的,他们的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学校会安排学习见习或进行短期的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职业生活,但是实际的学习经验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力稍稍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优质的案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对于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的。

传统的语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看接受知识的多与少。尽管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师使用案例、例子进行教学的情况常见,但一般是以案例分析或案例鉴赏居多,而这并非都是案例教学法。例子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笔者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教学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前面导,学生跟着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及运用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四、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中职语文案例教学的模式构建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model,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提供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环节:

构建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阶段说明: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遵循以优带差的原则,协调学生分组,以5~7人为一小组,务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学习活动。然后布置具体任务,并根据学习需要梳理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指导纲要、教学设计的原则及要求等。

2.案例呈现

(1)案例的呈现是教育者通过语言、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将案例内容告知受教育者的行为。在表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把握好案例引入的时机。案例服务于说理,应当根据说理的需要适时引入案例。②案例导入。上课伊始,巧设案例,提出问题,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③案例例证。在讲授理论中,引入案例。④案例总结。理论讲授结束,引入案例,总结所授知识。

(2)案例表述时要做好“中立者”的角色。案例表述是对案例事实的再现,应当忠于事实,运用记叙和说明方式表述案例,教师不可在案例表述阶段添加议论性评述,否则要么误导学生,要么使得案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起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案例讨论与总结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将案例与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既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又要注意控制时间。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思考并积极参加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

4.反思与评价

这是对案例学习的概括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此后学生对活动本身与小组成果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

(1)各小组成员针对自身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可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内容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小组活动时的观察给予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各小组根据自身的体验与评价内容进行反思,书写学习反思。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对活动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由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程序,我们看到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或选择案例投放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平衡中,因为探究而产生不平衡,最后走向平衡。

(二)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构建的特点

1.切合中职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的挫折感较强,但是他们的好胜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就基于此而建立,案例教学具有开放与动态这两个特点,能赋予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去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案例学习的合作性与语文教学的中职特色,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进行操作,发展智能并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专业技能。

2.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

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和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语文案例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案例,寻找语文教学和专业元素的交叉点,架设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甚至带领学生尝试走出教室,在模拟或是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五、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一)模式构建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对中职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要求。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与他们切身相关并关注的信息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以案例教学法培养中职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了解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在教师设计的职业行为引领下,收集与本次职业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好有关的专业知识、能力的积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捕获职业活动所需的有效信息,以达到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模式构建的形式与应用实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输出、接收、运用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语文信息传递、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以下形式存在的: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介绍”的教学时,为了培养与提高机电专业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叙述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完成一份经小组讨论提炼后,有创新主题的手抄报并口语介绍主要内容。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合作与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案例呈现,视频播放。

启发提问:当今机电一体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案例告诉我们机电一体化工业设备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二步:说一说你所熟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后教师说明课堂要求)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合作的主题。

第四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完成一份手抄报或演示文稿。

第五步: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设备概况及特点。

第六步:评价与总结。

(三)模式构建的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以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给予学生新鲜感,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缺少专业知识背景,职业情境设计的难度较大,且需对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接轨进行巧妙的设计。

(3)学生自制力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电脑的操作能力较差,但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甚强。加上部分学生是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学生”,因而,使用网络教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制力的强调与引导。

总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2]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2001(4).[3]黄晶晶.“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坛广角,2005(1).[4]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5]周新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2(3).责任编辑陈春阳

篇2: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中职生的听说能力

摘 要:听说能力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基础,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听说。而应该是:如何在听别人讲话的过程中,敏捷地抓住谈话的中心,并迅速做出反应;如何迅速、有条理、简洁准确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以说服乃至感动对方。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科学、系统的训练。

篇3: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1 确立中职语文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理念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从中职语文的性质和任务, 我们不难看出, 中职语文要延续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尤其是在中职阶段, 通过语文教学, 让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是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从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 中职语文课程不但不可偏废, 而更应从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力量加以保障, 突出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2 中职语文与职业能力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能力特征和素质的综合, 包括职业品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子系统。[1]职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方面, 而是由职业品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三者相互融通和统一而构成的, 职业品质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职业能力得以提升的保障。

2.1 学好中职语文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品质

中职语文教材的很多课文中都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内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素质的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比如在讲授《我很重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依奇克里克》等课文时, 可从职业理想角度, 引导学生畅谈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因素, 怎样选择职业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等。也可通过创设职业情境, 让学生体验责任的重要性, 理解并养成职业精神。

2.2 学好中职语文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职业知识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教版中职课改国家规划新教材删繁就简, 在字词识记、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和文化知识方面做到了很好的融贯, 也尽量吸收了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基本反映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但内容编排上还略显单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将优秀企业文化合理的融入到教材中,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慢慢沉淀具有自身特性的价值观、职业观和行为准则。

2.3 学好中职语文有益于帮助学生巩固职业技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教学过程中,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 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 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的突破口, 从专业知识角度设计教学内容, 使课文处理与专业技能学习紧密交融。例如在语文综合活动中, 利用校企技能文化艺术节活动, 让学生结合专业特长, 做好活动策划、活动通知和调查问卷、活动总结等, 不仅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同时使语文学习有益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3 重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与体系,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1 从教师队伍来看

语文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使之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要想让中职语文教材真正鲜活起来, 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改变识字断句、阅读欣赏和分析讲解的老套路, 既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 同时又要积极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学生社团等载体, 针对不同学情和不同专业,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 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源头活水、促进专业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形成职业能力的肥沃土壤。[2]

3.2 从教材建设来看

不难发现,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仍然片中与语文本身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对中职语文的职业教育性、专业服务性和就业指导性等特点彰显不足。[3]教材选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不够紧密,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二次开发”, 基于学生兴趣, 以满足需求和实用为原则, 将语文教材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变得生活化、多元化, 结合学校、企业和网络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 从教材中发掘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的深层次价值[4]。

3.3 从评价模式来看

语文学科和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一样, 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却都遭遇了“冷落”。因此, 职业学校要重新审视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品德操行、职业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功用, 形成大德育观, 整合文化基础课程资源, 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前提的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 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切实发挥中职语文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涵.职业能力:概念阐释与个案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6.

[2]朱林华.中职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衔接[J].百度文库.

[3]刘巧元.论中职语文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对接教学.[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12.

篇4: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释,对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作了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语文;案例教学;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中职生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是“至今已觉不新鲜”,而这又与中职生好动、喜操作的学习心理相违背,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极大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打破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局面,给学生以教学上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案例这种媒介,安排学生可操作可探究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对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呼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市场急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这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然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导致技术型人才急缺,却又因为市场的要求或是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这一现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年1月)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案例教学法兼顾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特点,成了语文教学界的新宠。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呼唤更优秀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一技之长”,加上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忽视语文甚至不愿学习语文,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而寻求更优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这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努力方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通过操作获取知识与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三)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向社会的实用口语能力也是必须的。语文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师可通过案例,赋予学生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互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范例教学法。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学者们各有侧重,但他们都共通地肯定案例是教学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学生对之进行讨论、总结,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把案例教学定义为: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应用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

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它一般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入21世纪后,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导致了工作组织的变化,仅仅培养学生具体岗位(群)的技能的职业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否具备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三、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验。而由于办学规模或是建设资金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是不足的,他们的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学校会安排学习见习或进行短期的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职业生活,但是实际的学习经验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力稍稍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优质的案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对于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的。

传统的语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看接受知识的多与少。尽管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师使用案例、例子进行教学的情况常见,但一般是以案例分析或案例鉴赏居多,而这并非都是案例教学法。例子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笔者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教学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前面导,学生跟着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及运用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四、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中职语文案例教学的模式构建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model,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提供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环节:

构建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阶段说明: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遵循以优带差的原则,协调学生分组,以5~7人为一小组,务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学习活动。然后布置具体任务,并根据学习需要梳理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指导纲要、教学设计的原则及要求等。

2.案例呈现

(1)案例的呈现是教育者通过语言、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将案例内容告知受教育者的行为。在表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把握好案例引入的时机。案例服务于说理,应当根据说理的需要适时引入案例。②案例导入。上课伊始,巧设案例,提出问题,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③案例例证。在讲授理论中,引入案例。④案例总结。理论讲授结束,引入案例,总结所授知识。

(2)案例表述时要做好“中立者”的角色。案例表述是对案例事实的再现,应当忠于事实,运用记叙和说明方式表述案例,教师不可在案例表述阶段添加议论性评述,否则要么误导学生,要么使得案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起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案例讨论与总结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将案例与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既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又要注意控制时间。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思考并积极参加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

4.反思与评价

这是对案例学习的概括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此后学生对活动本身与小组成果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

(1)各小组成员针对自身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可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内容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小组活动时的观察给予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各小组根据自身的体验与评价内容进行反思,书写学习反思。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对活动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由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程序,我们看到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或选择案例投放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平衡中,因为探究而产生不平衡,最后走向平衡。

(二)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构建的特点

1.切合中职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的挫折感较强,但是他们的好胜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就基于此而建立,案例教学具有开放与动态这两个特点,能赋予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去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案例学习的合作性与语文教学的中职特色,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进行操作,发展智能并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专业技能。

2.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

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和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语文案例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案例,寻找语文教学和专业元素的交叉点,架设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甚至带领学生尝试走出教室,在模拟或是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五、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一) 模式构建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对中职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要求。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与他们切身相关并关注的信息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以案例教学法培养中职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了解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在教师设计的职业行为引领下,收集与本次职业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好有关的专业知识、能力的积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捕获职业活动所需的有效信息,以达到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模式构建的形式与应用实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输出、接收、运用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语文信息传递、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以下形式存在的: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介绍”的教学时,为了培养与提高机电专业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叙述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完成一份经小组讨论提炼后,有创新主题的手抄报并口语介绍主要内容。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合作与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案例呈现,视频播放。

启发提问:当今机电一体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案例告诉我们机电一体化工业设备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二步:说一说你所熟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后教师说明课堂要求)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合作的主题。

第四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完成一份手抄报或演示文稿。

第五步: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设备概况及特点。

第六步:评价与总结。

(三)模式构建的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以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给予学生新鲜感,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缺少专业知识背景,职业情境设计的难度较大,且需对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接轨进行巧妙的设计。

(3)学生自制力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电脑的操作能力较差,但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甚强。加上部分学生是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学生”,因而,使用网络教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制力的强调与引导。

总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2]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2001(4).

[3]黄晶晶.“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坛广角,2005(1).

[4]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5]周新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2(3).

篇5: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 罗乃侃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它包括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岗位能力、自学转岗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应用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中职学生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一些小环节而1 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二)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这四种能力正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职业能力是改革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语文课的运行一直陷于尴尬境地。一是语文课在国家课程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一些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常被任意剥减课时,降低评价标准。二是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以“服务专业课”为宗旨,结果又陷入语文主体精神的缺失困境,弄得语文课成了“四不象”。三是语文课虽然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在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很少深入触及到语文课程生成及运行的中心内容,课改还十分滞后,较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极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2 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它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业”,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现实条件下值得职教语文教师探索的新课题。

三、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围绕语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做起。

1.字词句段训练。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词汇积累不多,许多人识字组词有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训练。对字词的积累,笔者常用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龙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兴趣,让枯燥的训练成为轻松有益的体验。句段训练方面,笔者则加强开放式的句段仿写练习,很受学生欢迎。这种句段练习比起单纯地讲解句子逻3 辑、修辞等更吸引人,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词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口语交际训练。首先是与学生做朋友,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千方百计开启所有学生的“金口”。其次笔者在选择说话内容上,由熟悉到陌生,由浅显到深刻;在选择说话场合上,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从自我介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到课本剧表演,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说话的信心。再次是积极创设课堂交际情境,切实关注学生个体语言的展示。如采用讲故事、即兴演讲、朗诵、情境复述、讨论、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经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收效良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快提高。

3.阅读训练。阅读能力为职业人的素质打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阅读能力的人,他几乎很难与他人沟通,他对外界信息的再加工能力也较弱。所以,中职语文课应分梯度,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使他们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句段的重要信息,并能筛选、提取、整合、输出各种相关的重要信息。

4.写作训练。在中职学生看来,写作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交上来的作文,只是老师催逼胡乱涂鸦而成,学生痛苦,老师烦心。怎么让师生都能摆脱苦海呢?笔者曾尝试用分层写作的方式来缓解此困境,收到了一定效果。这种分层写作方式主要从分层写作要求入手,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梯度要求,比如对机电、电子、汽修、数控等专4 业班,注重作文的书写工整,遣词造句通顺合理,表情达意有一定中心,字数要求略有降低,对于写作特别有困难者,各方面指标均再降低,这样随着他们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作文要求逐渐提升。对会计、文秘、学前教育等专业班,注重作文中心内容明确,有一定思想,并具有一定文采,能真实抒写内心世界的体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当然,对于能力稍差者,灵活调整训练要求。

(二)结合专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所教专业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如学前教育专业侧重教育教学的个案分析,活动设计,方案操行评语撰写,音乐、舞蹈的简单评析等;计算机专业的侧重仿宋体的书写与考核,计算机专业的侧重网页制作,动漫设计的解说等;机械专业的侧重产品加工程序说明,图纸设计说明,产品特性解说等;会计、电子商务专业侧重销售合同、产品营销、广告设计、财务报告等。这样,灵活机动的教学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这是建构在专业技术“项目课程”的基础上,与专业技术“项目”教学程序同步进行。如计算机专业的“电子邮件”项目的专业技术教学训练,激发出如下语文课程资源:1.电子邮箱申请及邮件发送解说,培养分析整合信息能力、口头表达与书5 面表达能力;2.电子邮件内容书写,培养书信书写能力与交流能力;3.现代通讯方式(电子邮件、QQ、电话、书信、手机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统计表的制作与填写,调查报告的文字表述及合作交流协调能力。4.“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促进反思,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三)在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保证学生从学校向职业人的顺利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其工具性特点,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与实现以素养带技能的目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应该具有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进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学习语文规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一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体面”地站在讲台上进行“三分钟说话”,说话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谓是生生做到“我的说话我做主”。甚至6 是早间新闻联播、字谜、IQ题、讲故事等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既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适当点评下,激起学生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话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与专业相结合,创设模拟职业情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讲授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和他们面前的电脑,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变成了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按照提前布置的任务驱动项目,学生自己准备好材料,四个大组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最后得出最佳应聘方案。教师的角色巧妙地转移到了学生之中,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阵地,语文教学也要“走出去”。图书馆、企业、电影院、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赛、校园文体节等等都能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连接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深入学生自己的生活,把阅读回答问题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改变成课内外手脑并用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把辩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活动,贯穿于课堂7 内外的始终,使小课堂通向大世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肖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吴克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法》钱威 徐越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职语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周建华,《机械职业教育》,2005.10。

篇6: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一、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车工项目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校坚持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学生技能学习。将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 把项目的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分割成若干任务, 每个任务作为课程的作业。开课时首先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总体任务, 解决的问题, 达到的目的, 需要提交的成果要求, 其涵盖的知识点, 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每次上课时把项目任务书或资料带到实训室作为辅助学习材料, 教师讲课时把理论结合实际项目融入理论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 我校车工项目中有一个是神七运载火箭模型, 该项目不仅形式新颖,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主要的是它覆盖了车工实习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有:机械制图、公差、金属材料以及加工工艺等;技能包括:车外圆、车端面、车阶台、车锥面、车成型面、车普通螺纹、钻孔、车孔及零件的装配等。该项目被分成8个任务, 每个任务又分成若干子任务。这些子任务驱动学生去完成每个零件, 7个零件完成组装成火箭模型。

二、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 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等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 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目前, 中职校都有完备的校内机械加工实习工厂, 在实习工厂里设有多媒体投影, 教师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 一边通过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 一边带领学生动手操作。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做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案例为教学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车工实训课程教学, 老师只告诉学生怎样去做, 学生照葫芦画瓢, 非常乏味无趣, 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法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做, 对零件加工方案的制订、刀具量具的选用等方面, 要靠自己或小组去思考、去讨论、去创造, 这样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交流, 一是可取长补短, 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 长期落后者, 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 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三是可以建立一种学习的模式, 方便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运用工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它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也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升华。目前, 工学结合模式已被中外职业教育界所接受和实践, 并且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取向。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 我校经常利用寒假、暑假让学生深入南京奥特佳、当地方圆机械等机械加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他们的工作与普通工人一样有报酬、有奖罚, 因为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中得到锻炼。

实践证明, 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更活跃, 学生参与更积极主动, 学生职业能力更强。由于中职专业课的知识是静态的, 中职学生的现状是变化的, 教师只有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美德, 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不断地探讨和研究适应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才能培养出很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摘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它不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而且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以中职车工项目课程为例, 论述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车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为社会培养职业能力更强的人才。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中职,车工项目课程

参考文献

[1]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7) :15-17.

篇7: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除了要求劳动者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劳动者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组成。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或成功地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是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体现。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

二、中职学校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从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上看

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劳动技能培训,不然就失去了职业学校的特色。但如果认为中职教育的办学目的就是岗前培训、要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这种理解就是片面的、错误的。综合职业能力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所以中职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看

当前,信息科学技术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只有综合职业能力强,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综合职业能力比单纯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要,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应该重视的方向。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校新购买的实训设备三五年就会落伍。学校除了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生产一线去学习最直接、最实用的劳动技能,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据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并不把专业技术作为录取新工人的唯一条件,有的企业录用学生并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所以更应该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3.从毕业生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看

通过对我校30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有49.1%的学生感到交流与沟通能力还需加强,68.8%的学生渴望提升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52.9%的学生耐挫能力不强,64.3%的学生还缺乏创新与创造能力。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毕业生渴望学校能开设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从课程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较差,按照以往的课程体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很普遍。如果不进行从课程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就等于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实操教学环节,要重视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还要把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中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如创新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都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2.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教师通过分层组织教学、改革教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作为文化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所采用,它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学分制则从学生评价模式上给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手段。所以,实行分层教学和学分制对中职学校而言,不论是从学校现状还是从学校发展来看都是值得推广的。

3.加强实践教学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的“大实验实训”环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4.在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安排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和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清楚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综合”,即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各子能力的简单叠加,而且要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并将其逐级分解为便于训练的子能力,结合所学专业,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成才观。

二是以德育工作为抓手,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校要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德育工作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和途径:首先,开设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三观”“三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业指导”“文明礼仪”等教育。其次,坚持利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及国旗下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再次,坚持每周一次主题班、团会,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文明礼仪、诚实守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三是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寓教于乐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和锻炼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要善于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起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目的。

学校还要重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我校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社团,如动漫团、电脑组装社、CAD设计社、电子电器维修社、装配线及测试社等;为有专门特长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兴趣和个人爱好为宗旨的社团,如音乐社、街舞社、文学社、话剧社、书画协会、篮球队等;为有社会服务愿望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学生组建以培养社会能力为宗旨的社团,如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四是以职业技能、素质能力竞赛为手段,为学生搭建创优争先平台,强化综合职业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素质能力竞赛活动,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比武、素质能力比赛和“文明风采”活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长才干,增强自信心,提高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奠定终身学习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5.进行课程改革,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

为了加强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开发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在分层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课程,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加强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并辅以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此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降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难度,加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课时,把能力培养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让学生由听得懂、学得会,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学、乐于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8: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语文在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具有鲜明人文性和基础性特色的素质类公共课程。语文它作为信息的载体, 人类的交流、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工具, 作为提高人们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 对于推动个体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之为关键能力、基础能力。人的行动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的中心, 人的行动能力分为三部分, 事物意义上的行动能力, 它对应的是对任务的能力, 即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等, 也可总结为针对事物的方法能力;社会意义上的行动能力, 它对应的是社会能力, 即合作能力等, 也可总结为社会能力;价值意义上的行动能力, 它对应个人的基本能力, 即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等, 可总结为个性能力。

一、对于职业核心能力与高职生语文能力的问题分析

1. 职业核心能力问题的提出

劳动力市场的必然要求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念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生产和人才需求不能相互适应的矛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劳动力市场上, 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对于人们来说也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劳动力知识技能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小。二是在经济生产上, 因为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劳动组织受到新兴生产方式及扁平式劳动组织的挑战。这样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职业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 职业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为以人为本, 立足人才的全面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 对高职生语文能力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是为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而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语文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是从专业活动的特殊的能力, 指人可以完成某种语文活动具备的必要条件及心理特征。我国对于高职语能力的认识可分为四种:一是仅把语文能力看作是一种特殊能力, 二是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结构, 有二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多维结构说, 三是把语文能力分成很多个层次, 每个层次又分为多种因素, 四是提出语文能力结构为表达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在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基础上, 还应当考虑到高职生职业生涯的需要, 把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重点培养。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生语文能力构成有哪些

1. 信息处理能力

依据职业的需求, 使用多样的技术方式, 取得、整理、传输、创新和展现信息资源就是信息处理。其能力用数据、影像、文字等多媒体为主, 用文件处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为辅助, 用来更好的解决处理工作的任务。

信息处理能力有多方面组成: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能力。高职生在这个计算机网络日益重要的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尤为需要培养, 要涵盖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 还有信息意识的能力即人们对目标信息的捕捉判断和使用能力, 的内层能力, 主要表现为三要素:感受、观察和关注。

2. 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交流主要是在交往之中, 用言行探讨、讲说、阅读来获取。并且能够表达观点和分享资源的能力。用汉语做载体, 在读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的运用,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等目的。交流的含义很广, 有:提供建议的能力、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陈诉的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3. 革新创新能力

革新创新能力是用以创新的方法来改进或革新方案的能力, 要勇于挑战, 并且不断调整修改的毅力。得以为陈旧的信息注入活力与价值, 他是各个职业中非常关键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 在实践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因此学生需要熟悉清楚合作计划, 理解合作目标, 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语文是综合的学习、是实践活动, 是锻炼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一个平台。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作用。语文不仅能够直接培养创新思维等品质, 也渗透在其他学科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语文教育创新程度, 已经与创新人才质量有直接关系。

三、结语

总之,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用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 把职业核心能力灵活的渗透进去, 使学生能够正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智商高、能力强的有素质人才。

摘要: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与实际相关技能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及能力, 是能够在不同场合、不同职责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能力。根据对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 高职语文教学应当主要从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重点教学。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倪兴军, 王金明, 许军.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10) .

[2]乐莉, 杨照坤, 丁世婷.高职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6) .

篇9: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89-01中职语文的特点是基础性和多面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中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要从“实用性”和“训练型”入手,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以及审美素养等全面素质,为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而做好充分准备。

一、什么是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由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组成。基本职业能力指你的专业技术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个人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每个人“好就业”与“就好业”,因此,中职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现代企业培养更多的拥有超强职业能力的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因为客观原因,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门槛相对较低,个人的综合素养也相对一般,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待人接物的行为素质都相对较差。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客观原因,不能用过高的要求去要求学生,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能力,切实从实际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耐心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重视基本能力的训练

语文的基本作用是阅读和口语表达。这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用的基本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着重对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加强口语训练,在增加信心的同时,挖掘谈话技巧,找到语言的魅力。

1.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口语能力训练,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的文章而采用不同的朗诵方式,教师更要多设计情景对话。例如模拟医院里病人和医生的对话、公安局里面警察和小偷的对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而教师和其他学生对模拟者进行点评。

2.在单元教学中强调各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比如学生要当着全班师生的面进行自我介绍、演讲、求职面试等情节模拟。这样的目的是在有现场观众的情况下,加强学生口语交流的自信心和能力,便于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可以在类似情况下能够从容发言。

3.进行语言能力的综合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兴演讲或者朗诵等考试,要求在演讲的过程中,语言连贯,不结巴,能在规定时间内把讲述内容完整的表达清楚。这样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用最简练的语言把想说的话表达清晰。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口语合作表演,例如表演相声、三句半、双簧以及球赛解说等,鼓励学生积极的挖掘语言的各种魅力,并且在合作时候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写作的事情,例如写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求职信以及年终总结等。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掌握写作方式和写作技巧。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可以模拟各种情景,比如模拟向一个大公司写求职信、模拟写年终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写,然后再全班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在对比其他学生写作方式后,同时听到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三)优化语文组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课文进行优化组合。比如广告设计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就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就可针对此专业制定例如阅读想象法,充分运用想象教学法,努力挖掘文本中美的要素。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课本的内容,更要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灌输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上一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下一篇:标准借据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