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2024-05-07

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共8篇)

篇1: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对行为偏差中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中学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剖析,揭示了某些中学生行为反常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陷,而是小学教育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纠正行为偏差的措施、方法,那就是既要教育学生有正确地认识,又要辅助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心理障碍行为偏差心理辅导体验挫折

一、前言:当前有许多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障碍,或表现出情绪抑郁,或表现出行为反常,这令许多教师和家长非常着急,束手无策,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难题。在这里,笔者通过对一名行为偏差中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找出了中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心理辅导及训练措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参考。

本文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调查法、谈话法。

二、研究对象:董金威,男,1998年11月出生,是诸城市舜王街道箭口中学九年级学生,他聪明,学习成绩很差,但懒惰、脆弱,“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喜欢在同学面前耍威风,出风头;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与同学关系不好,经常打架。个人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动摇,还经常大发雷霆,耍脾气赌气,动不动就掉眼泪,性格倔强。为此,在八年级回家反省一个月,回到学校,依然不改。

三、原因探究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针对董金威的个性心理,我进行家访,分别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家长的话语中,我了解到董金威在家是独苗,其父长期在外打工,长期不回家,其母在本村搞养殖。因父母忙于干活,又经常外出,所以董金威的大部分时间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两位老人的过分溺爱,在百般呵护下成长,被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孩子无论提什么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他们总是想办法满足。其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夫妻不和。偶尔想起孩子,就批评孩子,这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护着他。他们还缺乏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直到现在,董金威的家长从不让孩子做家务,即使董金威洗脸,也是由爷爷、奶奶来完成。他们的观点是“树大自直”,任凭他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久而久之,便使他形成倔强、懒惰的个性。

<二>、小学的前期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肯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全面了解董金威个性心理的形成过程,我又到小学,找到当年董金威的班主任李加香老师,了解他当时在小学的种种表现。她回忆说,我接六年级的第一天,孩子给她的印象挺可爱的。可是后来,麻烦就来了,他经常打架,傲气十足。有一次,他抢别人的学习用具,因为不给,于是就打起来了,劝也不听,被老师批评哭了,他的奶奶误以为是老师故意

找孩子的麻烦,于是就找到了学校,并对老师大发脾气,也由于它的爸爸在当地街办社区工作,于是老师也都对他让三分,当董金威不遵守纪律,或行为不当,老师至多是轻描淡写的说说,不再对他进行批评。这样就更助长了他的骄傲自大、倔强任性的性格。刘英老师现在回忆起来也有些后悔。后悔当初对他管教不严。

四、心理辅导及训练措施:

我弄清了董金威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就采用综合心理辅导方法,为改变他的懒散、倔强、脆弱等特点,重点培养他耐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给予疏导、排解,增强他的抗挫力。提高董金威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稳定情绪,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一>、以榜样的形象真确引导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中学生的影响更是无可比拟的。针对董金威同学懒散、害怕困难、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我给他讲了当年“十佳少年”杜遥遥的事迹。杜遥遥从小失去了爸爸,10岁时妈妈又瘫痪在床上,可她,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不但包揽了全部的家务,还照顾卧床不起的妈妈,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优秀。董金威事睁着大眼睛听我将这个故事的,最后被感动得快要流泪了。这个故事对他的影响极大,从此,他就暗下决心向杜遥遥学习。

<二>、正面引导,正视挫折。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他加以引导,让他认识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记得在期初竞选班干部时,他狂妄自大,以为能“轻而易举”,没想到结果却落选了。因此,他大发脾气,同学们也避而远之。后来,他正视了自己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第二次竞选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他说:“其实你很优秀。”一听这话,他红着脸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我点了点头。只见他又犹豫了一下:“假如选上了,我能行吗?”我说:“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发扬自己的优点,纠正自己的缺点,你准行的!”听完这句话,他高兴地走了。竞选会上,他以坚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学们一阵热烈的掌声,赢得了个“组织委员”。还有一次,当他来到课堂上时,他坐立不安,我真想狠狠训他一顿,可仔细一想,第一节课总也得留一点面子。于是,我走到他身边,靠着他的耳朵说了一句:“请坐端正些,好吗?”他一听,眼睛直盯着我,也许是看见我脸上的笑容,不一会儿,他果真坐得端端正正。过后,我了解到,他当时闷了一肚子气,心想:“以前小学的老师,什么事不依着我?今天可倒好,干吗和我过不去?”我暗地里高兴,这一“感情处理”果然见效。因此,我相信,只要老师对学生多些谅解,即使是“调皮大王”,也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三>、体验艰苦劳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获得。我故意在劳动中让他做一些消耗体力大的劳动,让他真正体验艰苦劳动的感受。因为这不仅能培养他的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坚持忍耐的精神,还要让他体验劳动的乐趣。开学初的劳动,遇到重些的活儿,他就退却了。这时,我就采用激将法,对他说:“你是班级的班干部,理应为班级多做点事情!”他听后,吐出了长舌头,硬着头皮干了起来。从那以后,他得了个“大力士”的雅号。有了这个雅号,他干活再也没有偷懒过。在劳动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体验到了战胜挫折的甜头。

<四>、搞好家校配合。纵观董金威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董金威的心理障碍,与其家庭的不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利用家访的时间,指出了他们家庭教育的缺陷,并提出在教育孩子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提出不能过分的溺爱,要鼓励孩子多做家务。董金威的父母很赞成我的观点,他们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我常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络、家校路路通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懂事了:能自己洗衣服,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经常反思,改进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的。让孩子永远心情舒畅,永不受委屈,这是家长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为他诉“不公”、平“冤屈”,明天谁为他披荆斩棘、遮风挡雨、铺路垫石呢?因此,做家长的应时时提醒自己:今天要为孩子准备他在未来生活中乘风破浪前行的条件,也要为他打下在逆风中行进的基础。

<五>、学会克服困难。应付挫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教育中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遇到困难是要冷静,当然也不要回避问题,我觉得只有让他在竞争中经受锻炼,磨砺坚强的意志,才能培养他的韧性、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才能使他学会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幸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

五、小结。经过努力,董金威逐渐克服了懒散、脆弱、倔强等性格,能主动经常去接近同学,跟同学谈心,和同学和睦相处;能主动把憋在心里的苦闷向老师、同学吐

露,解开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觉摆脱困难,做生活的强者。该同学由于耐挫力差,经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他的情绪也较为稳定,心理状态能保持平衡,达到预期的心理教育目标。本案例表明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先弄清原因,还要把握时机,辅助以有效的心理辅导措施,运用综合的科学心理辅导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在与学生家长交流中,发现家长的文化层次低,耐性差,坚持性差,很难长期教育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学生的恶习有可能会重生。如能与家长建立一个长期的跟踪措施,继续关注学生,直至学生长大成人。只要学校坚持,虽然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学校依然关心,相信社会会多一些身心健康的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曹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

[2]《教育学》王顺兴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

[3]《中学生心理与教育》方晓义华艺出版社1999年2月

[4]《中国教育》顾明远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5月

[5]《教育心理学》张向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篇2: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复习班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面对现实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和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班主任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垫脚石,应该帮助他们看的更高、更远。那么,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让他们“知”、“行”统一,实现理想呢?

我们知道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甚至是没有明显成效的。这里也仅仅是对我的做法进行记录和总结,只能说明:我在做了,是这样做的。

以下是我对我班姜某某同学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姜某某,男,2012年高考成绩460分,数学成绩还可以,80分以上,英语差(60分左右),文综很差。他个子很高,长得也蛮帅的。因为在一个专科学校找不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弃学复读,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中英文。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学习习惯差,不把高考当回事。

2、当老师找他谈话,指出其错误时,显得漫不经心,傲慢无理,有抵触情绪。

3、有吸烟的不良嗜好,经批评教育暂时戒掉。

4、上课经常睡觉、发呆,老师当堂布臵的作业不完成。

5、早晚读前,经常能提前进教室,看起来也想认真学习。

三、背景资料

1、心理特质

(1)外向、好动,交友广泛 ;

(2)在同学中喜欢引人注意和好出风头 ;

(3)急躁,有时难以控制 ;

(4)自我反省能力差 ;

(5)“知”、“行”不协调;

2、家庭状况

祖籍东北,烟台生人。父母都是医生,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其生活。只有年迈的爷爷在家。因为是唯一的儿子,家人对他十分宠爱。但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对他的教育更是鞭长莫及。虽爷爷在家,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根本劝说不了他,家长对他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3、学习状况

学习情绪低落,只听某些感兴趣的课程,其他课程上课睡觉或者发呆,作业不认真完成,更不用说课后做预习和复习工作了。虽然有想把学习搞好的愿望,也不想放弃读书的机会,但不肯在学习上花时间和工夫,怕吃苦,好逸恶劳,随心所遇,所以成绩总是在班上后五名徘徊。老师找谈心,没过几天又故伎重演。

四、现象分析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仅就差生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特点进行诊断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觉得还得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特别是复习班的学生,由于对前途命运的危机感和长期的学习困难和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习惯、人格适应及学习技能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偏差,并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行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姜同学就是属于个性心理偏激型差生——个性刚强、好动、暴躁、易怒、好胜心强。

具体特点:怀疑、刚愎、固执己见,通常自以为是、自视甚高;

较武断、冲动、激进;而且急躁易怒、缺乏自制力;自私、无责任感;心理不健康。这类差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狭隘,偏激。感情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自负的外表里潜藏着较重的自卑心理;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这类差生大多属品德不良,如果教育不及时,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违法犯罪。

通过这些心理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抓住教育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刚开始接触赵同学时我也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原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后来我借助了心理学上的有关知识,在做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五、辅导措施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帮助姜同学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他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通过摆事实,将道理,帮助他理解和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品德认识。

具体的说就是要真诚地尊重、信任、关怀他,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他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2、导之以行

向他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给他制度和环境的约束。指导行为方式,使他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方式和方法,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3、帮他树立信心

帮助他认识自己的优点,甚至是别的同学很少有的优点,让他感觉到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同时,帮助他树立奋斗目标,他比较爱好财经这方面的相关行业,我就找来各个高等院校这方面的招生信息,给他分析专业要求及往年的录取分数等情况,告诉他至少应该拿多少分才能达到要求。然后给他分析他各个学科的学习优势,告诉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多得分,他还有多大的进步空间等等。

其实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的问题既影响中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妨碍他们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在这一时期所存在的成长危机和心理矛盾,使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这些学生形成更加严重的学习、个性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从而全面转化差生。

六、转化效果

篇3:小学生行为偏差和公民意识教育

(1) 问卷调查。对全校近千名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 从父母亲学历层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这三方面的重视程度, 对于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 以及家长的业余爱好等16项内容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79份, 结果显示: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本校”) 地处城乡结合部, 生源比较复杂, 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不是很高, 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条件的并不是很多, 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 个别家长甚至对孩子的考试成绩都不关心。普遍情况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够重视, 对孩子的心理关注很少, 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少。

(2) 以班级为单位, 设立悄悄话信箱, 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为了能够更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班主任老师每周开箱一次, 对学生的“悄悄话”进行梳理, 个别交流, 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辅导, 使一些心理问题及时得以解决, 悄悄话信箱成了师生情感的纽带, “悄悄话信箱”让学生有了倾诉衷肠的地方, 使学生情感得到宣泄, 心灵得到抚慰, 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3) 开展“小书虫俱乐部”读书活动,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心智。现代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此, 学校专门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 并让学生邀请家长一起参加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在品味书香的同时, 他们沐浴着智慧的阳光, 体验着读书的幸福, 陶冶着道德情操。孩子们在阅读中体验, 在阅读中成长, 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开展实践体验教育活动, 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健全学生的精神世界

(1) 体验在家庭, 在主体参与中内化公民意识。在家庭生活中, 我们要求孩子作为主体, 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参与体验,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与辛劳, 从而获得真情实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二 (3) 班就曾经开展了“一次亲情作业”体验活动, 主要是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 让孩子们为付出辛劳的父母做一张贺卡、夹一次菜、捶一次背等。这项活动在家长和孩子们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能从孩子们的体验日记中, 从他们稚嫩的话语中感受到亲情的伟大。由此可见, 孩子们最最朴素的公民服务意识已渐渐产生并开始扎根于他们心中。

(2) 体验在校园, 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 在现代公民意识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校在此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我们一方面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通过教师对学科知识中德育内涵的挖掘, 将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意识、人生哲理、价值取向、科学态度、人文精神等传达给学生, 使他们获得一种间接的体验。另一方面, 我们还充分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相结合, 将每一项公民道德标准真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例如在学校“礼仪天使”的评比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定评比标准, 设计宣传标语, 参与礼仪展示, 不仅知道了我国是礼仪之邦, 有无礼节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标尺, 而且还真正将以礼待人落实到了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3) 体验在社会, 在实践感悟中内化公民意识。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也应是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人, 而这种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变革中形成的。因此, 本校和社区合作引导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 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我们积极鼓励各个班级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 力求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感悟, 将道德情感内化为公民意识。例如:我们成立了十个小组调查学校周边的社区里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 通过各种形式体验到保护环境卫生及公共设施是一个小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不仅自己应该自觉遵守, 还应向市民作宣传。更可贵的是他们还积极地献计献策, 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 其中设立水上垃圾箱的建议还被编入了《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当中。

篇4:对行为偏差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 结对 德育导师 潜能开发 教育合力

“行为偏差生”即我们通俗所称的问题学生,其行为往往不符合甚至违反社会行为的公共准则,或者不能适应团体社会生活,给校园乃至日后给社会、他人包括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但该类行为又尚未构成犯罪。这类学生既不能简单移交给警察来处理,又无法推向社会、“扔”还给家庭;尤其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若能科学地引导和“揉捏”,照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一、摸清源头、引导自我重塑是问题解决的起始点

“行为偏差生”主要成因起源是家庭教育。德育导师该理清该“结对生”背后的成因,通过耐心谈话,仔细倾听结对学生的诉说;定期家访,深入其生长环境,包括向邻居打听了解,从该学生走得最近的好朋友入手多加了解以摸清问题生成的源头。

例如同样的沉默寡言生,有的是个性天生使然,有的是在平时同龄人中滔滔不绝,生龙活虎,但面对师长时却“沉默是金”,这些很可能是心理遭受过创伤,被成人贬低得太厉害造成。还有的属于交流障碍生,他们非聋非哑,但由于长期玩电脑,玩电子游戏,与电子机器打交道,慢慢丧失语言沟通能力。德育导师作为一线教师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德育导师需要根据平时的旁观,制定有针对性的结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帮扶,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有“重新做人”的意识与信心,重塑自我。

二、避免单干、寻求合力是教育引导成功的关键点

班主任作为当前难教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处于教育责任的“风口浪尖”。但若仅仅依托班主任的势单力薄,往往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应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上大打折扣。

例:沈老师发现班级中带手机来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通过家校通发信息给家长,要求家长参与管理这件事,没想有好几个家长过于宠爱孩子。不光给学生买了手机,还听从孩子的要求买了名牌电脑。师在学校的教育显得势单力薄,这种教育分力现象就对学校教育大打折扣。分析:沈老师忽视了联合家长来做思想工作,所以工作变得被动。德育导师的教育和制度应面向全体一线教师乃至学校的中高层,甚至是作为校园基本元素的学生主体参与进来。教师还可以发展小导师,用生生联系来帮助解决“行为偏差生”学习上、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好德育手册以备查看每次引导谈话的原因、时间、内容、效果及后续跟踪调查结果,这样可看到一个阶段内的变化,属上升趋势还是有待提升。在此期间,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绝对信任更是异常重要。学校领导和政教处应该是一线教师的强大后盾。全体一线任课老师是班主任的“手足兄弟”;学校领导阶层是德育得以顺利进行发展的“航空母舰”。周边学生是转化“行为偏差生”的辅助力量。家长是整个链条中的最初一节也是最后一环,它是催化剂,最终促成整个活动的竣工并决定是达到“结对教育”的低级目标亦或是高级理想目标。

三、创设活动、内化为自知力是学生心理成长的转折点

“善良”往往是一切美好的基石。若能以某种办法使孩子变得善良,那一切将慢慢好转。只有有了自知才会去自律自己的不良行为。

例:小田做事毛手毛脚:今天落下了书,明天考试没有量尺,成绩老是上不去,但是人的智力和情商都比较高。结果老师小张就叫小田去打开水,并且洗玻璃制品,别的老师担心出差错甚至危险,但结果是小田凭着老师对他的信任,每天认真帮老师打开水,拿水壶,在实验课时还被班主任推荐为拿器材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从开始不断弄破瓶瓶罐罐到弄坏东西越来越少,他连丢三落四的毛病也好了不少,作业也细心了不少。

分析:活动可以教育人,可现在不少老师喜欢把机会让给能干的、听话的学生,那样会不断消磨部分思想与心理后进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后进学生只要教师给以信任,他们的潜力是很大的。

通过实际活动与操作,学生会产生深刻的体验,这比苦口婆心的教育要好很多。清明的上山祭祖扫坟;学雷锋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春游抓捕镜头让其收集美的图片;看望福利院孤儿等等。多观看网络传播正能量的视频及大片,使这些学生受到正面教育,从而不断修炼自己,内化为一种知善、从善、行善的自知力。

四、全面端正办学思想是德育导师工作有效的核心要点

德育导师工作的“小道理”必须服从于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道理”。要是校长认为应试教育是学校出名之本,而德育工作可以凭做表格来体现成绩,那就会降低教师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会将德育导师工作流于形式。当然,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学校时也应该全面考察细节而淡化对记录本的检查,从根本上为学校、教师在德育工作上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积极的氛围。而教师,则应端正育人思想,防止做一些形式上的工作来搪塞领导的检查。

例:小金从学校毕业三年了,年轻人对班级工作非常热心,虽然没做班主任,但做了初二(3)班的四名后进学生的德育导师工作。他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而他的同事,年龄比他大十多年的老班主任则认为这个小伙子办事太拖泥带水,不欣赏他的“娘娘腔”及喜欢与学生搞在一块的“哥们”作风。结果老班主任在校长面前说他们班难管是小金过于与学生亲近,要是这样下去,他们班会没法收拾。校长当即把小金叫去,叫他不要天天与学生“泡一起”,现在的中学生该骂时还是要骂,而且要“多向老教师学习雷厉风行的作风”。小金感觉无所适从,想不到自己全力想帮助学生进步,却导致如此结局!

分析:小金没有教师的架子,而且与学生走得很近,从德育工作的原则上来说,是有利于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的,事实上,学生都对小金有好感,也愿意向小金讲心理话。但由于班主任与校长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一味地讲究制度与刚性管理,小金受到了莫大的委曲。教育工作需要有一种合力,首先校长的办学思想一定要端正,否则教师只会无所适从,最终也从远大理想的追随者慢慢“打磨”成为德育工作“任务观点”和教育方法“高压政策”的教书匠。

苏霍姆林斯基教诲我们:“你不仅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德育导师工作,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只有真正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准确把握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学校德育工作才能走出误区、走向高效。

篇5:行为偏差学生的帮教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教育转化行为偏差学生,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行为偏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行为偏极、学习基础差、人情关系淡薄、缺乏合作精神和心理不健康等现象。如果不加强管理、教育,最终导致流生或案发,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特作此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把行为偏差的学生与班主任 “一帮一”结对,进行谈心教育活动,并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这些行为偏差学生在思想上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在行为上改正过去的不良习惯。

三、具体工作:

多种形式加强对行偏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1)、行为偏差学生的主要表现是行为差,而行为差的原因是道德品质差。故纠正行为偏差,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为此,结对帮教的教师对帮教的学生要经常进行思想教育。

(2)、在单一的说教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这些行为偏差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3)、经常与行为偏差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互通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反馈并教育,并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功能。

篇6: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

——基于腾冲市学校军训工作的实践

云 南 省 腾 冲 市

固 东 中 学

李 明 虎

2016年12月

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介入研究

——基于腾冲市学校军训工作的实践

摘要:在当今社会,如何让每一位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然而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社会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诱惑因素逐渐增加。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缺失,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很容易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偏差行为,不利于个体自身的社会性发展。中学时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高峰期,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期。中学生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但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或者恶性发展,也会导致犯罪。

一、中学生偏差行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学生的智力水平也在逐年提高。然而在初中学校的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理想教育、法制教育,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种教育上的偏颇对于那些学习较好、表现较为优秀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但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很少部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意识不足,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少受到关注。如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学生的肯定,似乎被社会遗忘,被教育遗弃,从而出现了厌学情绪,出现捣乱课堂,当众违反校规等,以夺得他人的关注。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由于有了厌学情绪,学习也没有了意义,没有了价值,自然不会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在他们的脑子里便有了偏差行为产生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调整,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也是中学生出现偏差行为的重要原因。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缺失,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从小养成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和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法纪的约束,就会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而发生偏差行为。据调查20 世纪 80 年代对中学生年偏差行为的检出率在 8%左右,90 年代 10%,而现在大多数调查对偏差行为的检出率却达 15%,从数据显示,中学生偏差行为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二、中学生行为偏差矫正的现状分析

面对中学生偏差行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众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问题,形成了多种偏差行为矫正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很多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方式和方法,也为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提出来好的建议。如: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行为矫正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就可以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会人员的介入到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偏差行为矫正的不足。还有学者建议,建立特训学校,利用特训学校的优势,对中学生偏差行为进行矫正。这些方式和方法对中学生行偏向行为矫正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以往的研究方式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明显。研究显示中学生偏差行为还在逐年增加,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越来越困难,中学生犯罪率越来越高等。笔者认为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向行为的矫正中,可以充分体现军训工作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方式矫正方式的不足,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三、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行为矫正中的意义

中学生偏差行为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是社会引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部分缺失共同作用和长期作用的结果。中学生出现偏差行为时,除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成员介入,甚至是法律介入之外,军训作为一种介于学校教育和法律惩罚之间的手段,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方式介入到中学生思想教育领域,能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

1、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行为矫正中的必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国防教育为改善后备兵员结构,为未来高科技局部战争输送高素质兵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军训进入了初高中、大学的课堂,普遍铺开。对初入校园的学生而言,军训成为了他们进入学校的第一课,是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

2、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可以弥补其他矫正方式的不足。

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班级教学制度的缺陷,可以完善教育功能,协助学生在大量班级教学制度中得到一些个别化与生活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有着直接的意义。然而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以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为代表的青少年工作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从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所应包含的政策、服务模式、价值理念、专业方法、专业社工队伍等基本元素来看,目前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的工作还不能纳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范畴。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专业的社会人员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不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学校教育本应该是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最常用,最有效,最广泛的方式。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学校教育与班级教育的不足也随之可见。在学校教育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理想教育当下,学校教育在矫正中学生偏差行为时,已经是黔驴技穷,没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特训教育学校也越来越受到偏差行为学生家长的青睐。

特训学校的确为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矫开辟了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但是特训学校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也存在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第一、特训学校只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纠偏教育方式,只能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学生能进入到学校。特训学校在城市都只是刚刚起步,在广大的农村,甚至还没有这样的特训学校。特训学校在广大农村的全面铺开具有重重阻力,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没有全面铺开的可能和必要。中学生中偏差行为越来越普遍,特训学校显然无法承当下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的迫切需要。第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特训学校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广大农村的很多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特训学校进行偏差行为的矫正。家长和同学都会用特有的眼光看待特训学校出来的孩子,甚至是远离和排斥这些孩子。使这些特学学校的孩子很难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在家长和同学排斥下,在特有的眼光看待下,学生很容易再次出现偏差行为,使特训学校的工作白白浪费。第三、特训学校收费较高,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家长无法承担,或不愿意承当高昂费用,让学生进入特训学校进行偏差行为矫正。基于普通学校教育、特训学校教育对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和社会专业人员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都鞭长莫及,存在不足情况之下,军训工作也顺其自然介入中学生偏向行为矫正中,并体现了它独特的优势。

3、军训工作介入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中的优势

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军训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矫正学生行为偏差的重要举措。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军训为学校提供了特殊的育人环境,部队官兵特有的人格与气质,军事训练过程中意志与行动的考验,为学生的偏差行为的矫正提供了良氛围和条件。军训教学中所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民族忧患和国家安全的教育、革命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这为在校军训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军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独特的优势,也只有在军训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对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才能体现最好的效果。在强有力的思想指导下,军训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现实,爱国主义思想也得于落到实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能通过中学生的行为来感知和体现,使军训具有了现实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这比单纯的班级课堂教学更多了感知性和实践性,因此,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自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更具有效果。

4、军训工作对中学生偏差行为矫正在实践和活动中进行,学生利于感知和接受。

在强有力的思想指导下,军训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立足于现实,爱国主义思想也得于落到实处,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精神也能通过中学生的行为来感知和体现,使军训具有了现实和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这比单纯的班级课堂教学更多了感知性和实践性,因此,军训工作介入到中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中,自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更具有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篇7: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第一类偏差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中学数学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好,他归因于这个班学生能力偏低。调换到其他班级后,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篇8:大学生性行为偏差及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的性心理特征

从青春期的性生理唤醒到大学阶段的性成熟, 大学生表现出一系列的性心理特点:

1、性心理的朦胧性。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低年级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性机能的成熟, 性激素的分泌, 促使大学生从心理上开始关注异性, 出现爱慕之情, 并对性产生了朦胧的神秘感, 这是生理上能量的积累变化导致的一种本能的反应。1性机能的成熟与性心理缺乏深刻社会内容成为这一阶段大学生性心理的一对基本矛盾。

2、性意识的强烈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朦胧的性心理逐渐转向强烈的性意识, 表现出强烈的性动力。他们不仅迫切希望与异性交往, 更渴望得到最直接的性的生物性需求的满足。心理上的需要与实际行为相矛盾, 容易产生性冲突。2

3、性心理的压抑性。

大学生处在性能量较为旺盛的时期, 性特征表现突出。据统计:有六成强的大学生在性梦中与异性有过亲密的行为;有八成强的大学生有过性冲动。3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不良的性信息刺激下, 容易出现性行为偏差。

二、大学生性行为的偏差

大学生因在性需求和性满足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冲突, 往往导致性行为偏差。4

1、过度手淫。

调查显示, 有85.9%的大学生有手淫行为, 其中男生占90.5%, 女生占66.3%。5手淫已是大学生从性冲突中获得性补偿和性宣泄, 采取自我心理慰藉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体的性压力, 保持了身心的平衡。但是如果过分的沉溺于手淫, 并成为一种习惯, 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2、边缘性性行为。

这是热恋中男女青年表达爱慕之情的一种方式。大学生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可以拥抱和接触。但是, 过多的身体亲昵, 本身就具有激发性冲动的作用, 容易对自身的行为失去控制。6所以, 热恋中的大学生要避免不必要的性困扰, 就一定要认识清楚恋爱与边缘性性行为的关系。

3、婚前性行为。

目前,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已是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调查显示, 高校中平均13.1%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 其中男生为17.6%, 女生为8.6%。艺体分别为36.3%和24.9%。7由于性知识的缺失和性心理滞后, 过早的性行为, 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性疾病, 而且性心理疾病增多, 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各种伤害。

三、大学生性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性心理特征和性行为偏差表明, 对处于性成熟阶段的大学生切实加强性教育, 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解决大学生性行为偏差入手, 不失为加强大学生性教育, 解决大学生性困惑、性焦虑的有效路径。

1、掌握科学的性知识,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 弥补大学生性知识缺乏、性道德缺失等基本理论, 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性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规律及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减少对性的神秘感, 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克服认知偏差, 在社会文明、伦理和规范的要求下, 以理性克服性冲动, 降低性压抑。8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约束不正确的性行为

大学生处在青年期, 性欲望强烈, 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 引发性冲动。要通过性道德的教育, 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性行为不仅是生理的需要, 更要受社会道德的制约, 懂得性的社会属性。充分认识婚前性行为不仅给对方造成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更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道德不相符合, 进而约束自己不正确的性行为;要通过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适度的压抑性欲望, 尽可能减少婚前性行为, 从而把生理欲望转化为积极的活动动力。

3、适度进行异性交往, 转移性焦虑, 缓解性压力

异性交往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交往方式, 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来说, 异性交往能够激发旺盛的创造活力和学习工作热情, 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男女之间的心理需要。要积极提倡男女同学之间开展正常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节假日集体旅游, 这不仅有助于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也能较好转移青春期的性焦虑, 缓解性压力。恋爱中的大学生, 也要积极融入到学校的活动中, 尽量减少与异性发生边缘性性行为, 把情感建立在对对方的尊重和爱慕上。

参考文献

[1]、郭瑞雪, 李峰.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9 (41)

[2]、齐麟.论大学生性压抑的排遣与升华[J].中国性科学, 2012.6 (51)

[3]、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性教育研究[M].成都: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3.9 (132-275)

[4]、朱爱胜, 胡维芳.中外高校大学生性教育对比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 2007.3 (194)

[5]、孙智凭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9 (401)

[6]、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 (185)

[7]、雷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6 (189)

上一篇:新药用辅料生产临床申请初审程序下一篇:《过华清宫》全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