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2024-05-07

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精选7篇)

篇1: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单亲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

吕刚

王秀香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观念的变化,离婚率不断提高,这样就造成了社会上的单亲家庭不断增加,那么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呢?近一段时间通过在我校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身上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性格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

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在其他方面,他们也能表现这种孤僻与自卑,并且非常敏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等。在我校的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上课经常走神的前者比后者高6.2%;觉得自己很不幸的前者比后者高8.9%;单亲家庭学生中50.6%的学生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11.8%。这些惊人的数目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是非常突出的。

二、易怒、自卑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缺陷,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在调查中发现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分别高5%和16%。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邻居们看到、听到都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了许多,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学生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我校初二的一位男生,在学校整天蓬头垢面,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在班里几乎不与任何同学交往。

三、憎恨、多疑、嫉妒

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调查显示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盲目和冷淡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高近6.5%,具有较强敌对心理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9.8%。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在我们进行的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5%。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因为家庭的变故,很多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所下降,过去曾不如自己的同学,可能超过自己),不服气,于是会产生对立情绪,觉得不公平,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我们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进而由嫉妒产生憎恨。

四、散漫、霸道、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家庭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一类型。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由祖辈哺养,或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我们曾对85名学生进行细划统计,学习成绩较好的有26人,一般的15人,39名同学成绩较差,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比例过大。多数老师表示,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习上确实处于劣势。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上述不良心理特征,对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提高,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调查表明,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中单亲家庭(主要指离异家庭)学生占83%;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占81%;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占78%。在我校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几乎没有朋友的前者比后者高2%;与同学能够友好相处的后者比前者高7.2%。据有关统计,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单亲家庭。我校调查中,双差生中的单亲家庭学生占25.4%。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消除单亲家庭学生的阴影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找出行为教育方式及教育对策:

1.关心第一

从目前来看,班主任承担了解决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主要责任。如有意识地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树立自信心。由于部分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思想成熟,个别学生在开始阶段并不为老师的“关心”所打动,班主任往往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对他们的特别关心还要掌握“度”,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弱者,否则会适得其反。2.心理开导

结合我校学生的年龄阶段,认为老师过分关怀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加敏感,结果适得其反。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状况,通过聊天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父母离异的认识,让学生坦然面对现状,并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改变自己。

3.全员育人

虽然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其他任课老师也应承担起教育学生的任务,在课堂上发挥学科优势,适度引导。如我校张老师针对语文课本及课外读物中有不少涉及爱情的文章,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增进对纯洁爱情的认识,让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家长离异的原因。

4.教育家长

尽管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品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形成与改变,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必须给孩子留出空间,永远为孩子负责。家长自身的问题是学生发展的一大障碍定期召开家长会、老师和家长多联系,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有教育家长,从而转变学生。

总之,作为老师应充分了解、理解学生,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和帮助。比如,当学生对前途充满了恐惧、担心和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时,教师绝不能随便批评、指责,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老师不仅要关心、安慰,还要适时、适当地讲清道理,告诉他今后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变化、挫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老师同学都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平时要注意让其他同学和这些单亲家庭子女友好相处,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正视现实,把握自己的命运。教师更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进一步引导、鼓励,以帮助学生彻底摆脱痛苦,走出阴影,获得新生。

篇2: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我个人就是一位单亲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要努力付出更多。而且也深知,只有深入了解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学习心理,我们才能因材施教。而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怎样才能通过教育使他们重新找回自己,乐观自信的迎接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是一个需要家长、孩子自身、学校以及多方面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守望孩子,我一直在路上摸索前进。

一、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孩子产生爱的极端,要么是溺爱有加,要么是爱的贫乏,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亲子关系的失调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 1

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

二、单亲家庭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

2.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就会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大多在学校里不善言谈,不爱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

三、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教育策略 1.孩子方面

(1)坚强面对现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单亲子女应该对生活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交朋友,遇到挫折多和朋友、老师沟通,以愉快的心情投人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遇事多与人交流。这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有效方法。

(2)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就这而言,它一方面陶冶了情操,另一方面也能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以及发展智力,激发兴趣等,能够让单亲子女在参与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情趣,转移不良情绪,发现自己,超越自己。就我自己的孩子而言,在兴趣培养方面,我都尊重他的选择,一切以喜欢为出发点,更好的促进身心发展,陶冶情操,而不是一味的将大人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目前为止,我的孩子依旧是一位阳光快乐的小男孩,因为单亲造成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少,母子关系也是与日俱增。

2.家长方面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能互相替代的。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父亲是孩子的偶像和伙伴,父母任何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大体上说来,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即使是离异的双方,对于子女的抚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1)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给予爱的关怀,培养单亲孩子的独立性。

部分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认为自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无法给予太多的帮助,这一现象在贫困单亲家庭中表现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止指学习上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老师,教孩子为人处事的老师,所以父母尽管对孩子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帮助,但通过对孩子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是直接的传达对孩子的鼓励,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的教育。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

(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

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3.学校方面

(1)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组织各类适合单亲家庭孩子的活动,如快乐成长训练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其增进交往、接触杜会、珍惜时间、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2)教育中要尊重孩子。

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对未来发展的选择。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卑心理,但自尊心却很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一定要尊重孩子,用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的老师在平时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与孩子为友,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对他们多表扬、多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孩子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这条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并付诸于实践,用更加努力地脚步跟随孩子的成长。守望单亲孩子的心,我一直在路上!

试析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皋兰县实验幼儿园

篇3: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上离婚率的上升, 单亲家庭增多,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学生社会文化素质,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现象较为普遍, 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个情况, 我对我校四年级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四年级在校学生400余人, 其中父母离异者39人, 占全年级学生总数的9.15%对这3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后, 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15人, 占总数的38.46%;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9人, 占23.07%;其余15人, 基本上可以跟班, 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归纳起来, 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 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惯, 诸如迷恋上网、不写作业、打架、上课捣乱课堂秩序等等。令人深思的是, 表现不好、成绩低劣的15名学生, 父母离异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仅3人, 父母离异后退步明显甚至大幅度滑坡者竟达12人。这足以说明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阴影。据老师们反映, 这39名学生大致可分为几类:

1.强烈的自卑感。夫妻离婚时, 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 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 (母) 虽然接纳了孩子, 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 不关心, 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对待, 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 “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小学生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 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一方家长的影响和感情交流, 所以就显得孤僻、不合群,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 和很多人保持距离, 不轻易相信别人。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课间也很少和同学一起活动, 上学、放学也往往独来独往, 不与其他同学结伴而行。

3.逆反心理强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 慢慢对父母, 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 言行受到约束, 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 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4.嫉妒感强烈他们这种孤僻与自卑的表现, 显得非常敏感,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话, 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以为老师是在针对自己。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教育对策

1.家庭教育策略。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教育责任之重, 影响之大, 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通常建议他们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策略:

(1) 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孩子在父母离婚战争中心灵已经是稚嫩和脆弱, 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要非常的关心, 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像《下辈子还做母子》影片中徐美云老师那样竭尽全力为儿女, 无怨无悔。家长应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朋友, 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2) 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研究表明, 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 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 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 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 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将会出现偏差。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以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家长合理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龙, 而在单亲家庭中这种期望更为强烈, 单亲家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是, 过高的期望往往容易落空, 不切实际的对孩子提出要求。往往给孩子生理和心理难以承受的压力。所以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2.学校教育策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 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 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 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 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 营造“爱”的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宽松、和谐、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 我校领导很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都力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 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 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不忽略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事。

(2) 抓住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 哪怕是一点点, 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 唤起人的进取心。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 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 家长和教师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

(3) 结对帮助, 融入集体。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 主动找他们谈心, 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 孤独心理。

(4) 自我欣赏, 鼓励交往。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 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欣赏自我, 通过正确分析, 认识自我, 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发挥他们的特长 (如球类、棋类等) , 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

(5) 家校联手, 形成合力。疏导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和家长的联系十分必要, 也十分重要。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 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 讲清情理, 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 对子女放任自流, 认为有学校教育, 家里就可以不管了, 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 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3.社会教育策略

(1) 改变人们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传统观念。我们社会要改变传统的旧观念, 让单亲家庭的子女也能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2) 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 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 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 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 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它呼吁社会每一个人都来爱护关心单亲家庭子女, 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 让我们都来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为社会、为国家尽一分责任。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 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 在学习上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观念的改变, 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从而出现了“单亲”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父 (母) 爱的缺失,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的特殊心理现象, 并分别就单亲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单亲子女进行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分析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罗尚荣, 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 (12) .

[2]李海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5.

篇4: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56-2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能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另一方可能是因亡故或离异等原因而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子女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的家庭。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儿童的处境较完整家庭的儿童有很大差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观念趋向宽容和理性,中国的传统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婚外恋、婚前性行为等反传统婚姻家庭观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导致单亲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看,单亲家庭的增多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选择了单亲家庭,理想状态是带孩子的一方要有成熟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正如世界具有多样性一样,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都应该从容面对。一切以孩子健康心理发展为主要出发点。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早已成为心理学家们的共识。心里不健康的儿童与别人很难相处、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不能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则,他们将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使儿童能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

1单亲家庭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和问题行为父母与完整家庭子女差距巨大: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4.92%,而完整家庭子女仅为6.8%;性格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1.22%,远远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5.81%: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28.18%,也大大高于完整家庭子女的平均值8.06%;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离异家庭子女为19.32%,而完整家庭子女只有5.58%。

1.1智力发展障碍

离异家庭子女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子女,学习成绩也显著地差于完整家庭子女,而且这种差异在7-13岁的各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得十分显著。在智力表现表达等级及其条件的研究中,发现家庭关系的紧张度与儿童智力发展直接相关,即随智商降低,家庭关系呈现越来越差的趋势。

1.2情绪情感障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积极的情绪、情感。反之,妨碍和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情感剥夺都会造成情绪情感创伤。这种创伤在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抑郁、暴躁、孤独、易怒、发呆、焦虑、冷漠、过分胆小等情绪障碍。有调查表明,离婚头6个月子女的不良情绪发生率相当高。

1.3性格发展障碍

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地敏感多疑,他们常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所以,他们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他们有的因自卑而不善交际、胆小怕事、忧郁冷漠,有的却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单亲儿童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是逆反心理的一般表现。你叫他往东,他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做那;你批评他,他反而觉得你是错的,固执己见、知错不改。逆反心理多半是由于受到或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极端的儿童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单亲家庭的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对策

2.1从家庭角度

(1)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单亲家长对子女的评价要以积极性为主,要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形成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还要调节好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样才不会让子女感到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加强亲子沟通,增强交往意识。心理学家哈贝马斯强调交往对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良好发展,必须重视家庭内部成员的交往。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要引导子女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要乐于倾听。在这种平等基础的亲子沟通中。单亲家长和其子女会更加理解对方,这样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失调状况的改善。

2.2从学校角度

(1)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群,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老师要要求同学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关心,不要讽刺、取笑离异家庭学生,用爱心抚慰创伤;还要有意识地选派热情、有同情心的同学主动与离异家庭孩子交往,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用爱心激活信心。

2.3从社会角度

传统观念认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有缺陷的,在单亲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被拒绝、被歧视的消极心理。因此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给予单亲家庭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理创伤,发展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学宁.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4,16.

[3] 李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篇5: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心理学改变生活》第12周读书笔记

且行且思(黑尔斯家庭成长读书会 会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孺自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提到单亲家庭,一般人直觉为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的成因不同,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面对单亲的感受及调适也就有所不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现有亿个家庭,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万到60万的数量递增,而且中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凸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来自两方面。一是家庭。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心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这种单亲家庭教育环境,不可避免也促成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和抑郁。他们只能把在家里听到的看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一切痛苦,全部积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和性格将会不断地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最容易走极端。

三、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避免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给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更加不利,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一般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强制,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让我尊重孩子?有点理解上的偏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学习、模仿的过程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已经产生了影响。(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在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班主任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可以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7)单亲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8)要辅助以法规校规。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首先更应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9)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有关专家指出生活在完整家庭里学生幸福的程度,要比生活在单亲家庭学生幸福的程度高出两倍多。而且心理学、教育学也明确地告诫我们,学生心理异常与恶劣的环境有关,单亲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极坏的家庭环境。因此,为人父母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他(她)的前途着想,否则学生的成长将不堪设想。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一千多万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通过法律等途径来对他们加以保护。但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明天更加美好,鲜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字体:大 中 小】【2011-2-13】 【作者/来源 张莉】 【阅读: 次】 【关 闭】

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合肥市红星路幼儿园

观察对象: 同同(中班插班生,4岁)观察方式: 追踪式观察

观察记录一:

中班开学第一天,班级里迎来了一批新同学,上午九点,我们正在做游戏,以减少新生入园时的焦虑情绪。同同妈妈拉着孩子风风火火走了进来:“老师,我们刚才报过名了,他叫杨泽同,人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一步,再见。”我连忙问“孩子的被子呢,你把被子留下来,我等会帮你安排床位。”“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搞被子,你帮我借一床吧。”“孩子的杯子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今天人都到齐了,真的没有空余的被子。”“那就让他中午坐着,别睡觉了。”“这不太好吧,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活动,中午不睡觉,陈敏 人会受不了的。”妈妈继而告诉我们,除了她本人,不能让其他任何人接孩子。我隐约感觉到,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着许多的故事。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开始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观察记录二:

中午,孩子们睡得很香,在巡视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掖被角,把放在被子外面的小手盖好。走到同同身边时,闻到了一股尿骚味。掀开被子一看,同同尿裤子了,我把孩子翻了个身,垫了一片棉垫,他还在香甜地睡着。接着我给他妈妈打电话,让她给孩子送一套内衣。2小时后,妈妈来时,一把拖起同同,啪啪就是两耳光“我这条命迟早毁在你手里”我震惊!从教十余年,没有见过这么狠心的母亲。观察记录三:

艺术活动中,同同旁边的亮亮在他的纸上画了一道,他立刻站起身将桌上的所有画笔、画纸统统掀到了地上,又猛推亮亮,挥起拳头,小朋友们都在喊:“同同又打人了!”此时老师及时制止,而同同斜着眼睛,咬着嘴唇的看着大家,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次了,只要有人惹着他,他就只有一个反应“打!” 观察记录四:

幼儿早操表演当天,孩子们都穿上了红红的运动服,同同身穿的红外套很小,手一举起来就能看见小肚皮。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一件运动衣,同同不吭声,但能看出来他很高兴,练习时也更有劲了。下楼准备表演时,同同四处张望,但没有发现妈妈。我对他说“妈妈今天上班,也许有事来不了。”他激动地大声说“不会的,她答应我来看的!”直到上场前一刻,我们也未能发现他妈妈的身影。音乐响起来了,孩子们都随音乐上了场,同同一下坐倒在地,嚎啕大哭,后经老师劝说,止住了哭声,但是坚持不上场。行为分析:

在以上两个月的追踪观察中,我选取了四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同同个性形成的因素。综观这四个行为记录,它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逐渐呈现出同同的单亲家庭教育的特征。

从以上行为记录中,我观察到的同同是单亲家庭中受影响严重的一个例子。他表现出的失落、内向、自卑、恐惧、逆反心、有攻击性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尤为突出。由于家庭的变故,使他经常处于不安、紧张、忧愁和烦闷的情绪之中,严重阻碍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案例中父母离婚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家长烦闷、忧郁,把火气都撒在孩子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之中,孩子没有发泄的渠道,他的不愉快没人发现,他的心里话没地方诉说,他的小性子没地方发,于是把一切的苦闷藏在心里,下意识会有不平衡的感觉,不对任何人讲,怕人笑、怕人欺,久而久之性格变的孤僻、不与人交流,用暴力的方式保护着自己。

在观察记录四中,证明了单亲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遗留下来的痕迹。儿童在6个月~3岁之间是依恋的形成阶段,而这一阶段恰巧是同同独自与母亲相处的阶段,家庭成员的单一,从而使母子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而母亲的言语,更是让同同将“父亲”的角色从生活中抹去,突出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的缺席,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种绝望,一种无助。转院的经历,更是让孩子无法在短时间里认同新老师,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反思:

1、家园沟通,做好教育

象同同这样的孩子想要一下子解决他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他是需要生活环境中的各个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强调的是环境的共同影响。家长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同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在她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而,与其说要转变孩子,不如说先要转变家长。如果单亲家长本身素质很高,又有一颗谦卑愿意学习的心,还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出身于单亲家庭。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沟通后,我和同同的妈妈逐渐达成了共识,我不断提醒妈妈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他的需求、愿望和想法,作为我则更多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他的特殊需要,给予更多的爱。适时的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去完成,给他充分的信任。

2、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少了一些的教育,容易犯一些错。不要大惊小怪,要善于引导。当孩子在犯错时我们要多想一想这是因为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再做出判断,给予正确的引导。在班级集体活动时,把孩子作为正常的幼儿进行要求,不搞特殊化,不强调孩子与他人的不同性。

3、多一些爱,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单亲家庭孩子往往最缺少的就是爱,给予适当的爱,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相信他会越来越好。家庭间的聚会,同事间的交流,都可以带着孩子去参加。如果有可能,和孩子的父亲一同郊游、去游乐场。告诉孩子“虽然我和爸爸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他始终是你的父亲,是生你爱你的人。遇到困难,他会帮助你,会支持你。”让孩子减少对另一方的敌意和对立,多一些心灵上的慰藉。让孩子感觉有爱始终包围他、感染他。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很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一只受惊、受伤的小鸟,情感有时很脆弱,教师多方面的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既要做他们的妈妈老师,又要做他们的老师妈妈。多给他们生活上的温暖照顾,多给他们精神上的坚强支持。也可以说应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

最后,我祝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健康、聪明!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这样教育 有的家长在闹离婚期间,觉得事事都不顺心,把孩子当出气筒,时常不问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有的唯恐离不了,大吵大闹,挖空心思宣传对方的不是;有的互相冷战,各自寻欢,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在干什么;也有的家长为了离异后要孩子,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感情,就一方面拼命娇惯孩子,一方面在孩子面前编排并灌输对方的种种不是;有的在离异后带着孩子,坚决不许孩子亲近对方,以此来折磨对方;有的因为有孩子而影响其另结新欢,常常无缘无故责怪孩子不懂事,不争气等等。即或没有上述“闹离婚”阶段的种种悲剧,只是一夜之间就从三人世界变成二人世界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超乎了某些孩子的承受力。家长朋友一定要懂得:孩子是无辜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你可以登录?sideline=4了解更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

为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不要在孩子的心灵上雪上加霜,因此急切地呼吁:

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家长不能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育儿教子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心情好坏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格外亲切和关心,心情不好时则不理不睬,甚者当出气筒、替罪羊。例如,刘某因经常打骂妻子,迫使妻子不得不与其离婚,7岁的儿子归刘某抚养。离婚后,刘某将一肚怨气都泄在儿子身上,经常无故打骂,在惊恐不安的环境之中生存的孩子,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便不愿回家而流浪于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河南省公安机关破获一个盗窃集团,11名成员中竟有10人是单亲子女,这是最好的说明。

不要回避单亲事实

有的母亲任何时 候都不提起父亲,好象孩子从来没有过父亲一样。这种教育是很不明智的。有的母亲极力贬低父亲,努力让孩子相信父亲是坏人,所以家庭才被拆散。即使情况果真如此,这种教育方法也不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批判地对待母亲,不再尊重母亲,还会把由于没有父亲而产生的委屈转移到母亲身上,这样反而破坏了母子间的关系。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把父亲看成是一个普通人,客观评价他的优缺点。当然,对母(父)亲来说有相当的困难,这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中的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正确教育孩子的情感基础,使孩子承认父(母)亲的威信。

父母离异的孩子在与自己的伙伴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有关父母婚姻的问题,如果单身父(母)及早向孩子作出他能理解的说明,让他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询问。而不致于陷入尴尬的境地。但对幼小的孩子,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和离婚有关的成人谈话。

有的父(母)亲害怕孩子和母(父)亲见面后,会对自己冷淡,就千方百计不让孩子和母(父)亲见面,甚至恫吓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孩子懂得了自己是父母竞争的对象时,他可能会反过来利用这一点。不要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而且,企望用孩子来充实自己的全部生活,这也是单身家长最普遍的错误。孩子迟早要离开自己,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建立自己的家庭。总想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实际上是破坏了孩子的生活。

不要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由于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篇6:关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是儿童首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依赖和信任的人,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中国有句古语:“子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古代,父亲这一角色就被放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可现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并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学校的家长会,来参加的多数是妈妈;家长开放日,也是妈妈团;陪孩子参加少年宫各种课外学习,在门口等着的也都是妈妈;打来电话咨询孩子教育问题的大多还是妈妈。

那父亲们都跑哪里去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仔细观察发现,那些负担着养家重任的父亲们总是在说他们的工作太忙,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会孩子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妈妈们的肩上,由妈妈来承担子女教育。这些都反映出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父教的缺失。不可否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父教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不可能也不能由母亲来替代。原因就是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父亲放弃或者部分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这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尽管父教缺位没有成为普遍现象,但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地思考和分析,并试着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从而缓解父教缺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早在二战后,因为大批的男性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西方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对父教缺位现象的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增强、工作压力增大。因为经济压力等诸多原因,父亲们总是忙于工作和竞争,其结果就是逐渐远离了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导致了父教缺位这一现象的出现。

所谓父教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者父亲在子女教育中参与很少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父教缺位现象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1影响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正如德国革命家台尔曼所说:“不论你的将来走什么路,你的性格为你的行为提供了前提。一个人的历史就是他的性格。”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子女时,因为性别的原因,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会有所不同。母亲会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来感染影响孩子。她们常常是通过讲故事、教认字、唱歌、玩玩具等方式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她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倾向于和孩子进行安静和没有什么冒险的游戏活动。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去否认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的确母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功劳不小。但是,缺乏父教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内向、性格孤僻和自卑的特点。而父亲参与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为父亲通常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坚韧、大胆、勇敢、坚强、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个性特征对于形成孩子积极的个性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那是因为孩子在与父亲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会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学习和模仿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父亲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具有以上这些个性品质。有资料显示,如果孩子在5岁前失去父亲,对他的个性发展很不利。孩子的年龄越小,所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这样的孩子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缺少自信,比较容易自卑。

2不利于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的生理性别相同的社会价值期望的性别认识和性别行为的过程。

在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中,父亲和母亲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在男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上,父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父亲在鼓励子女的性别角色行为发展上与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几乎所有发展理论都认为父亲在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儿童会将父亲作为榜样进行模仿,父亲为男孩提供了一种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使得男孩子把父亲看作是自己未来发展的模型去模仿父亲。可以说父亲的很多个性品质和习惯都会儿子的身上体现出来。而对于女孩子,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使得她在今后的生活有了参照,可以从父爱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因此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的理解。研究显示,如果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缺失父爱,会使得他们在性别角色的发展中倾向于一些女性化的表现。比如他们更喜欢一些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看电视、看书等。当然,女孩的性别角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父亲的影响。如果女孩很小失去父亲,在青春期的时候,她们在与男孩子交往时往往会表现为羞怯、焦虑、更容易发生早恋现象。对她们以后的恋爱婚姻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女孩在她们的性格形成时期需要成年男性的陪伴和指导,这样她们在进入青春期时能够学会对男性的适当反应,为以后的恋爱婚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发展能力

父教缺失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父亲和孩子的交往使得孩子掌握更多和丰富的社交经验。同时因为父亲在性格和能力上的有别于母亲的特点,使得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应该说从父亲那里可以学到更多丰富和广阔的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起到独特的作用。这些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说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技能。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的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学习上更容易成功。

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大多是比较忙的一个人,不仅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和工作的压力。而随着孩子长大,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与外界交往的需要也随着不断增强,需要扩大交往范围和内容。但是因为父教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孩子以后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不利。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知道了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父亲淡出了家庭教育,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

篇7:单亲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分析报告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发展心理

学》论文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

响的研究

作 者 赵文慧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年 级 11 级 学 号 110704004 日 期 2012,12,15

711

安阳师范学院

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

赵文慧

(安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摘要】 : 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存在着与正常家庭儿童生活处境与生活信息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引起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困惑。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缺乏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缺乏倾诉和求助对象,导致单亲家庭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纪律性不高、社会认知有误、早恋倾向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关键词 】: 单亲家庭;社会问题;单亲儿童;早恋倾向;心理健康

儿童教育是最微妙、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教育阶段,儿童教育必以爱心为本。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但在教育实践中,爱心教育最容易被忽视,批评教育最容易登场,这是值得每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深思和亟待纠正的。爱的大部分来源是出自于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同伴。当然,父母的爱是占据大部分的。但是,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的数量的日益增加,孩子们得到的爱减少了一半甚至是全部的。这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创伤。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一、单亲家庭呈现上升趋势

据妇女权益部门不完全统计,建国50 多年来,中国曾出现过三次离婚高潮,其中20 世纪50 年代的离婚高潮中,全国出现了110 多万对离婚者;“文革”中出现了第二次离婚高潮,离婚人数高达180 多万对;第三次离婚高潮是在90 年代初。从此以后离婚率一直处于盘升势头。全国约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 万到60 万的数量递增。据对全国27 个省市自治区900 名父母离异的儿童和800 名完整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完整家庭儿童相比,离异儿童在智力发展,情感情绪,社会性发展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行为明显较多,犯罪率更是高达40%。逐渐增多的单亲家庭及离异子女,已成为社会又一特殊弱势群体。

(一)单亲家庭儿童普遍具有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国的年轻父母普遍没有接受过怎样教育子女的学习训练,缺少

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如再遇到父母离异,父亲或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两个角色,因此,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是不平衡、不正常的。单亲家庭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父母离婚前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以及父母离婚后对一方家长产生的分离焦虑、悲伤,对既往家庭幸福的回忆等有关。此外,也与进入单亲家庭核心家庭的不适应,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羞辱、自卑、无助等情况相关。其表现如下:

722

安阳师范学院

1.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不断争吵直至离异,给心灵蒙上阴影,精神失去寄托,或陷于哀伤痛苦,或沉迷于幻想美好生活,或放纵于吃喝玩乐,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前进动力。某同学今年十八岁,十四岁那年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家庭经济情况差,父亲常年下岗在家,喜欢赌博。他在学校成绩很差,经常留级。“爸妈离婚前我们一家三口住在很小的地方,爸爸总是打麻将打到很晚,他们两个就吵架,我从睡梦中常被他们吵醒。我对他们说明天要上课,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吵„„爸爸只关心输赢,从来不问我的学习,我成绩下降,他就打我骂我,说我给他丢脸„„我好想妈妈,可是爸爸不许妈妈来看我,同学们也都笑话我,我真的不想再上学了„„可见,父母离婚最苦的是孩子。为了孩子,一定要慎重行事。2. 不良情绪和性格

一位记者在某精神病院采访时正赶上家长探视,小波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正由她姥姥和妈妈领着,走进病房。据大夫说他曾因害怕受同学欺负而在家休学两年,可是这个在外面有的胆小鬼在家却霸道得不得了,屡次拿针去扎姥姥的手。他这种变态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小波的爸爸是某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小对儿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可孩子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其父大失所望,一次竟用枕头捂住孩子的脸压在沙发上„„这之后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父母也因其教育问题屡次争吵直至离婚。他干脆不去上学,反而在家里找碴撒气,姥姥基于对他的疼爱和怜悯,一直包容忍让,最终成为他霸道行为的出气筒。期望值过高导致小波父亲的暴力教育,而随之而来的夫妻离异,又在小波就旧伤未愈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因为年纪小,小波的宣泄指向还仅停留在“向内”的话,有朝一日,随着他年龄增长和体力能力的增加,他的种种不满,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家庭走向社会,那时候后果才是更可怕的。我们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3. 不良习惯

加拿大学者曾就单亲家庭孩子身心健康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发现单亲儿童在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有21%嗜毒,70%以上不同程度的酗酒,而且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概率也大大增加。由于父亲或母亲过分的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再加上儿童本身自制力尚弱、情绪的影响波动以及外界的巨大诱惑,单亲子女易被网络游戏、抽烟、酗酒、赌博等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缠身而难以自拔。4. 品行障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精神扯皮”的过程中,承担了一个聆听者、目睹者和他们宣泄彼此间仇恨的暴力承受者的角色,那么这些孩子对社会的仇恨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们会在父母的行为中,习得“以暴制暴”,因为他们成长的家庭就是一个缺少爱的环境。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律师协作网协作律师时茂福前不久对河北某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作了一项调查。统计显示,该市近三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由2002年121人上升到2005年221人。且暴力性犯罪如杀人、重伤害等严重犯罪较为突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的各种因素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而不完整家庭未成年子女犯罪率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25%以上。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由于缺乏家庭温暖,许多孩子厌学、逃学、辍学而不能接受正常学校教育,有的甚至被家长教唆犯罪;或是由于心理、精神受到伤害产生仇视、厌世情绪,这在少年犯中占三分之一左右;再如父母离异生活困难,升学乃至生活有沉重的经济负担,过早走向社会„„思想的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使他们更733

安阳师范学院

容易从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到走上诈骗、抢劫、乃至杀人的犯罪道路。5.不能适应社会

大部分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不满,想要很好的保护自己,在学校中沉默寡言,孤僻自闭,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亦不参加组织活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潜在的和深刻的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进入社会便更难立足,稍有挫败或不如意就会造成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以上表现在单亲家庭子女中或多或少都有存在,其中突出表现为不能正常学习、不良情绪和性格、品行障碍。6.出现早恋倾向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在爷爷奶奶那里又得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爱,在伙伴那里由于面子问题心理也无法得到满足,他们会在异性同学那里产生一些类似于爱情的东西,通过和异性同学的诉说,吐露自己内心长久的压抑,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与寂寞。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多结交自己认为很好的朋友。但这早恋是不被大家所认可的,早恋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学业荒废、思想道德滑坡、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为此,单亲儿童内心缺少的爱是只有父母能够给与的,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来替代的。

(二)、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需求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姆斯基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需要

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反之,则不会达到目的”。为提出更好的对策,研究儿童心理需要十分必要。单亲家庭儿童比正常儿童有着更强烈的心理需要: 1. 经济和安全

孩子需要父母给予稳定的物质和精神食粮。只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忍饥挨饿,不会因为缺吃少穿而去偷去抢;只有父母宽大而有力的翅膀,才能给他们安定,不必提心吊胆,不必担惊受怕。其中,经济是基础,身心安全是保障。2. 爱与情感

单亲家庭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爱。由于他们家庭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只得到了父爱,有的只得到了母爱;有的父母为了争孩子的抚养权展开拉锯战,使孩子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的父母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给年迈的老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老师的爱成了孩子强烈的企盼与渴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与友谊。班里有的学生受世俗、家长的影响不愿意与单亲家庭子女交往,单亲孩子表面虽然满不在乎、我行我素,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融入集体中去的,只是他们自尊心过强,怕同学嫌弃,没有勇气主动接近人家。同时,家庭的残缺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多创伤,他们有很多苦闷要向人倾诉,也需要别人给予更多的安慰。3.尊重与承认

曾经有一个实例就是,小海的母亲和其父离婚后再组家庭,小海的父亲是个赌鬼,每逢深夜输钱回家就将气撒在孩子身上,骂他是“讨债鬼”,小海思念妈妈,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更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小年纪跳楼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父母的“离婚战”中,儿童常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心灵和精神的创伤难以弥补,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情绪,因此更希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从而树立信心。

744

安阳师范学院

每个做父母的都应十分清楚,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的飞跃, 孩子学好变坏也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万里长城, 起于垒土;千里之堤, 溃之蚁穴。越是在优越的条件下,做父母的越是应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千万不要冲动行事,悔恨终生。

儿童心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做父母的懂得如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身作则。要知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对未涉世的孩童来说,家庭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无声的启示。因此, 父母爱孩子, 首先应自尊、自爱、自强,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给孩子塑造一个好的形象模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当今时代,一般父母都懂得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神童、少年大学生这些耀眼的光环,使无数年轻的父母们为之倾倒。为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这不但是无可非议的,而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美好前程。美好前程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再加上自己的不仅如此,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这个道理。所有的父母无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品德优良。但是,不少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有的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口训,重则棒打;有的放任自流, 相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就好了,如此等等。父母如果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会既不苛刻求成,又不放任自流,而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地指导孩子,以自身的优良品质无声润物哺育健康的心灵,以促进孩子身心顺利健康地发展。

总之,儿童身心的发展与父母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做父母的懂点儿童心理学,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一些教育培养儿童的正确方法与途径,一切从实际出发,会大大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才能使父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注农村儿童教育问题[J]2011年

755

安阳师范学院

赵文慧 110704004 11级教育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766

安阳师范学院

作 777 业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下一篇:药械稽查队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