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2024-04-22

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通用8篇)

篇1: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临床医学中我们所说的血液细胞检验其实就是血常规检查,这种检查方法主要就是对被检者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等进行检验,用于临床中的疾病诊断与治疗[1]。所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准确的数据就需要加强对血液细胞检验的控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提高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统计,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1血液细胞检验工作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血液细胞检验的含义为:全面地检测被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等指标水平,有利于临床中对有关疾病的确诊。当前这项检查已经在我国的各个医院中普遍实施了,血液细胞检验是比较常规的检查项目,但是临床中会存在着一些影响这个检测结果的因素,所以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注意这些因素的潜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在实施血液细胞检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情况

2.1细胞形态要确保是完整的。在对标本进行制备的过程中,操作者要注意制备的细胞形态必须是要完整的,否则,其余的检验步骤就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高质量的检查结果是非常重要的[2]。2.2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在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时候,临床中应用几率比较高的标本就是静脉血和末梢毛细血管的血液标本。采集人体的静脉血是可以通过检测相关的指标来反应人体的病变情况的,其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并且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3]。在实际的采集血液标本的这个步骤中,我们要注意最好是选择静脉血。并且还要注意不要在患者输液位置采集血液。2.3抗凝血液细胞标本。标本成功进行采集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标本进行抗凝操作,抗凝操作需要用到的试剂为抗凝剂:EDTA,这项操作是不会影响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形态的。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问题。如果没有使用充足的抗凝剂,那么在血浆中就会发现微凝血块,凝血块就很可能把仪器堵塞,这样实验的结果肯定就不准确了。如果应用的血液标本的比例太低,那么可能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一般来说,抗凝剂的浓度最佳的为1.5mg/mL左右[4]。2.4血液细胞标本的稀释操作。在检测白细胞计数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通常是需要先稀释血液,如果稀释的倍数太高,就会明显使血细胞的数量降低;而如果稀释的倍数太低的话,血液细胞就会产生重合缺损情况。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稀释比例为1:250是最佳的状态,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稀释比例在1:20000是最佳的状态[5]。2.5对血液细胞标本的储存。研究显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的5min之内或者是半小时之后,先将其在室温的条件下进行保存,若在8-10h之内对其进行血液细胞的检测,通常是能够得到理想的检查结果的。若在稀释血液细胞的过程中添加一些细胞稳定剂,储存的时间要限制在4h以内[6]。

3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

3.1要将质量控制机制不断健全。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质量监管理念,在现有的情况下将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制度不断的加以完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实施奖惩制度。另外还要对实验室的操作标准在现有的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完善,让工作人员的工作医学检验都有章可循,减少差错的出现几率。3.2对于血液细胞的检验过程要进行不断规范。检验的工作流程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心里重视起来,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将工作流程优化,每个环节都是有注意事项的,对于这些个注意的点都要及时进行说明。3.3注重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在实际的血液细胞检验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有的环节为: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稀释等,这些环节都是比较重要的,对这些环节都要加强相关的质量控制,并要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有效的、高质量的连接。3.4对于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相关的质量控制方法。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以前,工作人员要先把应用的仪器检查好,确保仪器都是在正常的运行状态,然后再严格的依据有关的规定进行检验操作。3.5对于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方法。①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来看,血液分析仪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是22℃左右[7]。②在检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对于使用的仪器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注意清洗环节。③如果出现了参数的变化情况要对其实施严格的分析,使用直方图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统计[8]。

4小结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血液细胞的形态会产生变化,为了得到精准的检验结果,我们必须要对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控制加以重视,要构建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不断的规范检验的流程。在实施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对于标本分析前实施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关[4]。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在实施检测之前,要对试剂盒的抗凝剂稀释比例认真的检查[7],检查仪器要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6]。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在检验之后,要及时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认定[8],在这个过程中,要应用细胞直方图,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9],最终的目标就是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9):1378-1379.[2]王宏书.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美学美容,2014,55(14):133.[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78(1):125-126.[4]刘金朋,孙院红,罗冲,等.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4(23):4772-4773.[5]王天震.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89(13):115,117.[6]宋庆欣.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8(23):3196,3213.[7]张瑜.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4,41(4):398.[8]张娅娣.浅谈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6):130.[9]范喜顺.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77(19):116-118.

篇2: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4小结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血液细胞的形态会产生变化,为了得到精准的检验结果,我们必须要对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控制加以重视,要构建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不断的规范检验的流程。在实施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对于标本分析前实施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把关[4]。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在实施检测之前,要对试剂盒的抗凝剂稀释比例认真的检查[7],检查仪器要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6]。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包括:在检验之后,要及时的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分析认定[8],在这个过程中,要应用细胞直方图,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9],最终的目标就是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3(9):1378-1379.

[2]王宏书.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美学美容,,55(14):133.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78(1):125-126.

[4]刘金朋,孙院红,罗冲,等.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14(23):4772-4773.

[5]王天震.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89(13):115,117.

[6]宋庆欣.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8(23):3196,3213.

[7]张瑜.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4,41(4):398.

[8]张娅娣.浅谈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6(76):130.

篇3: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

临床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直接影响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近几年质量控制的实验证明分析前的误差约为46%~63%[1], 对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现报道如下。

1 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要求

1.1 检验人员要求

选择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上机前应经严格的有关仪器的培训, 仔细阅读说明书, 对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分布直方图、散点图的意义、异常报警的含义、一般故障的解除、仪器保养维护及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用NC-CLS推荐方法校准仪器每参的程序[2]。

1.2 仪器设备的状态

仪器安放在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放置仪器的实验台要稳固, 仪器两边、后部和上面空出至少0.5m的空间, 以利于保养和使用, 后板和墙壁间至少留出0.2m, 以易于散热和清洗, 工作环境要清洁;防潮、防阳光直射, 通风条件好, 室内温度应维持在15~30℃, 最佳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30%~85%[3];为了仪器安全和抗干扰, 仪器应用稳压器以净化电源为佳, 并连接符合标准的专用地线;仪器安装后或每次维修后, 必须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校准和评价, 仪器的校准、验收或检修换零件后或临床使用半年后, 必须进行校准1次, 仪器校准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步骤, 需高度重视。

1.3 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

工作人员必需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使患者保持心情放松, 积极配合检查。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检查结果均有影响, 应注意患者的性别、年龄、精神状态、标本采集时间等。患者在采血前必需保持平静状态, 避免剧烈运动, 采血前休息15min。在冬季采血时必需保证血液循环畅通;住院患者需在早晨卧床状态下采血;化疗患者需在化疗前采血。

1.4 标本的正确采集

血标本: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 尽可能不用末梢血, 因末梢血误差较大, 重复性较差, 除少数不易抽取静脉血者, 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患者等。项目同时抽血时应用第一管作血常规标本[4]。容器:采血时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系统, 如含EDTA-K2抗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抗凝血2ml。这种封闭式采血减少了溶血现象, 能有效保护血液的有效成分, 保证待检样本原始性状的完整性, 使检验结果更可靠;可使采集标本标准化, 又可进行质量控制, 减少交叉感染。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 (ICSH) 推荐EDTA-K2量用1.5~2.0mg/ml, 此抗凝剂对血细胞数目、大小及红细胞形态影响较小, 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标本采集完毕, 要立即充分混匀, 混匀次数、方式要基本保持一致, 标本在2h内检测完毕, 因白细胞形态在2h内是基本稳定的, 2h后粒细胞形态有变化, 故应先推制血片。检查完毕, 标本应室温保存, 不宜放冰箱, 因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贮存, 否则会影响血小板计数 (PLT) 和血小板平均容积 (MPV) 值, 以备复查。

1.5 标本的正确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 必需采取保存措施, 对于需推片分类的标本应及时推片, 应在4~8℃低温冰箱冷藏, 但低温保存应≤4h, 血小板不宜在低温下储存。保存条件非常重要, 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分析前将标本恢复至室温, 并轻摇标本数次。标本应由检验人员或临床医护人员采集, 住院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 与医师申请单相符。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5]。

1.6 分析前项目的正确选择

检验结果发挥临床价值的前提是项目的正确选择。医师必需说明血细胞检验的时间、目的、检验注意事项等。因患者采血服用药物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 所以医师也应向患者说明。申请检验的临床医师与检验科必需进行信息的交流, 使每个检验项目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得到更好的体现, 表现出诊断实验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通过优化检测项目使患者付出较低的费用, 获得较佳的结果。检验项目的选择必需按照“及时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原则来进行。

2 讨论

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既能减少实验误差, 还能提高血细胞检验质量, 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下。

2.1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采血部位皮肤应完整, 无烧伤、冻疮、水肿、炎性反应等。采血时如检测项目多, 要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 最好不要>1min, 以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 否则可能导致溶血。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 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 以防止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 血液比例过高易在血浆中出现凝块, 阻塞血细胞的分析, 影响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 抗凝剂相对过剩, 会引起血细胞形态的改变, 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

2.2 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能控制的生理因素有:性别、年龄、种族;能控制的有:药物、情绪、生活状态、食物等。血液中某些实验参考值也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新生儿白细胞较高, 在15~40岁, 男女的红细胞计数值和血红蛋白值不同, 女性一般低于男性。时间和状态的不同可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变化, 从而引起血细胞数量、质量和许多物质浓度的改变。白细胞在早晨较低, 下午较高;安静时较低, 运动时较高。脑力和体力劳动、日光照射、冷热水浴、严寒酷暑均可使白细胞升高, 剧痛和情绪激动也可使白细胞升高;吸烟者白细胞高于非吸烟者。

2.3 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药物直接参与检验反应, 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 颜色干扰等影响检测结果。几乎所有药物对检验结果均有影响。采血前停止药物的使用,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综上所述, 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血细胞分析仪治疗和监测有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 认真做好血细胞分析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既能减少实验误差, 还能提高血细胞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长春, 庞淑芬, 孙秋影, 等.RhD (-) 冰冻红细胞产品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 (S1) :51.

[2] 杨泽.临床血细胞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2 (4) :190, 192.

[3] 张鸿伟, 段雷波.生物学变异质量规范在血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回顾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2) :139-142.

[4] 张伟莉.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质量控制的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 7 (3) :177-178.

篇4: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摘要】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病防治、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关键,笔者通过总结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细胞 形态学 检查 质量控制

血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结果准确、及时、有效的保证。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内容: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患者准备。充分撑握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严格患者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标本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1.2 标本的制备。(1)血涂片的制备取全血(或末梢血)10ul左右制成长短、厚薄适宜的血涂片,且头、体、尾要分明,如血滴过大或过小将影响涂片制作的质量,给检验过程中细胞形态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影响。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可将血涂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血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形态质量。(2)骨髓涂片的制备由临床医生抽取骨髓液0.2~1.0ml(约0.5ml)之间,不宜少于0.2ml,因为抽取量少除难于撑握外,还不易抽取到骨髓小粒和巨核细胞,而达不到细胞学检验的要求;相反,抽取量较大时也易造成骨髓液的稀释而不符合检验要求。将骨髓液置于清洁玻片的一端,使玻片倾斜15度角,让骨髓较稀的部份向下流动,取沉渣的部分制作标准涂片6张备用。如骨髓被外周血稀释,则应重新穿剌,否则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分类比例将会改变,达不到骨髓细胞分析的目的。如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同样可将骨髓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骨髓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也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质量。(3)因在18~22℃的环境下,粒细胞形态会有变化,故制作涂片一定要及时。(4)严格标本管理待血片或骨髓片充分干燥后,及时用铅笔在血膜或骨髓的头部注明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B(血片)或M(骨髓)字样,严防患者之间的标本出现差错,产生严重的医疗差错,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必要的前提条件。(5)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因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易着色,标本久置后染色效果欠佳,充分保证标本的染色质量,便于细胞形态的辩认。

1.3 统一标本染色方法。标准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瑞氏或瑞-姬氏标准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此染色过程可在显微鏡低倍镜下边观察边染色,染色结果以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核为酒红色,胞浆鲜艳为准,保证标本的染色为最佳状态。这样既可充分保证标本染色的质量,又不至于因染色而造成标本的浪费。1.4 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SOP)包括采取(骨髓、血液)样本、制作涂片,瑞-姬染色、各种组化染色,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标准,给初学者及经验较差者学习上的帮助。在检验过程中要杜绝不合格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产生,做到制片、染色液配制和染色方法的标准化,逐步做到细胞形态辨认上的标准统一。

1.5 制定规范的血细胞各系、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标准)和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标准,应严格按照血(骨髓)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2.1 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具有细胞形态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按照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遇到疑难病例,要多人相互讨论、结合组织化学染色和优势成熟细胞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实践和临床知识,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2.2 首先浏览全片,了解血片或骨髓片的大致情况,然后选择血片或骨髓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镜检、分类,注意完整规范的检查顺序、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2.3 特殊病例应该由多人阅片,充分探讨,必要时提请会诊。

2.4 在分析出具检验报告时,应全面了解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切莫盲目性的出具检验报告。

2.5 在发出报告前应当有专人复核,严格把关,以提高报告质量。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积极参加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目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室间质量控制多采用质控标本彩色图片指定细胞识别的方式。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有利于参加室间质评的各实验室了解血液病知识和提高检查技术,促进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彩图上指认各种细胞,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仅靠识别单个细胞容易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因概念不清、“细胞名称编码”不确切、答案不标准等直接关系到质评的结果。

3.2 建立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抽查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定期对工作中平时检验的血片或骨髓片检查结果进行抽查,查看平时的检验结果是否存质量问题,监管大家平时的检验工作,督促大家不断学习,共同提高。

3.3 建立骨髓细胞形态复核和标本保存制度。(1)骨髓检验申请单和标本应妥善保存,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检验后都应贴上标签,最好在登记结论的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完善病案内容,编号保存备案,以备查证和外送会诊。以便查阅患者资料以及在温习旧片中反复观察和推敲,这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最好途径。(2)严格骨髓细胞形态复核,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如脾功能亢进、淋巴结肿大,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均很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并了解疾病可能引起的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4)建立回访制度加强临床回访,了解检验结果与临床的符合性,以便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总之,检验过程的多种因素均可对血液细胞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实验室检验中应加强质量控制,避免或减少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朱伟,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1):1.

篇5: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1 检验人员的良好素质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首要因素

1.1 检验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

在操作仪器前,要对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报警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仪器的维护、保养、使用方法等了如指掌。

1.2 严把质控关,注意患者生理或病理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注意工作环境对仪器的干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无误。

2 标本的采集

高质量的标本是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形态完整,一定要注意血液细胞检验标本制备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采集、抗凝,标本的稀释和贮存。

2.1 采血部位的选择 最常用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两个部位,文献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为可靠的标本。

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 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低(-9%),因此,除少数不易取得静脉血的(如新生儿、血液病及大面积烧伤)患者外,原则上均应采取静脉血行血常规检验。

采集静脉血时,要避免造成人为因素引起的血液稀释或血液浓缩,因此不易在输液静脉同侧血管采集标本及止血带压迫时间不易过长(<1 min)。

2.2 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种类繁多的抗凝剂中,EDTA 盐(EDTA-Na、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因此最适合于血常规检验。

除了采血因素(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的影响外,血样的质量绝大多数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

EDTA 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 1.5 mg/ml。

2.3 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

在进行白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血液计数非常困难,无论是镜检还是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检验计数[1]。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实际应用时,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 (稀释比为 1:N),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 L(L=T N/V)。

2.4 标本的储存 前文提到,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在研究表明,用EDTA 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 5 min 内或 30 min 后,8 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能及时用仪器进行检测,须尽快推制血涂片,以便必要时用显微镜对血涂片进行复查。

3 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

3.1 血液分析仪计数的最适温度为18℃~22℃,温度过高、过低均对结果有影响。

3.2 应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应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清洗和浓缩冲洗,避免半堵孔现象发生。

3.3 每日开机后,应先做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

室内质量控制是质控的主要环节,它能够保证仪器测定值的稳定性;室间质评可以解决准确性和参加室间结果协调一致的问题,这是保证成批测定标本不会产生明显误差的重要部分。

3.4 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计数结果是否准确,是否需要显微镜复查。

3.5 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及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出现异常结果主动与临床联系。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数据,对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进行监督和管理,尤其应大力提高对质量控制方面的分析、判断、表达及计算能力,要有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才能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 考 文 献

篇6: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更新质量控制理念,完善检验机制。检验人员的职责权限划分要明确,能够有比较完善的奖惩机制。并且对实验室操作指标进行完善,保证实验人员的操作是有依据的,减少失误率。

3.2规范血液细胞检验流程

对检验工作流程给予重视,实际操作中,检验人员要根据血液检验设备来对检验流程进行优化,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及时说明。

3.3完善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有效质量控制方法

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不可缺少,各环节要有序的衔接。

3.4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细胞检验前,要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仔细的校验,保证设备的性能良好,然后根据相关规程和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3.5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方法

(1)一般而言,血液分析仪的工作温度为22℃左右[7];(2)要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程序进行,且血液分析仪要定期保养,做好清洗工作,必要时需要浓缩冲洗;(3)要全面地分析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要借助于直方图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必要时,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进行仔细的复查.

4结果

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了样本的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均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预防,采取质量控制手段,提升结果的准确率。

5结语

选取接受过系统培训并合格的检验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并对血液细胞采集、分析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分析质量控制时检测前,对试剂盒抗凝剂稀释比等等进行核对和确认,并且关注血液分析仪的运行情况,进行疾病判定时,要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检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处理,提升检验的准确性。总之,在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操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均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临床开展血液检验时应该要对质量控制引起重视,能够提升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3(9):1378-1379.

[2]王宏书.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3(10):133.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125-126.

[4]刘金朋,孙院红,罗冲.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23):4772-4773.

[5]王天震.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3):115,117.

[6]宋庆欣.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3):3196,3213.

[7]张瑜.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4):398.

篇7: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

在医学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分析是最为常用的项目之一,其质量水平影响范围最广、涉及疾病最多。血细胞分析仪代替传统的手工法在血细胞分析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进行了严格的校准,在分析前和分析中都进行了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措施,也不等于每一次、每一批样本的检测结果就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样本、操作、仪器、药物、环境温度、生理状态、责任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造成个别样本或一部分样本出现较大的误差。因此,每发一张报告之前,都应该认真观察各项指标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指标与指标之间是否相符,参考各种血液分析图像,同时还要连续关注患者的测定结果,参考以前的报告,综合分析确认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细胞分析后的质量保证,通俗的说就是结果的审核,通过蛛丝马迹找出干扰血细胞分析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现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从以下几点介绍血细胞分析后质量保证的体会。影响白细胞(WBC)分析常见的原因

1.1 难溶性红细胞(RRBC)的影响 新生儿红细胞(RBC)、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使红细胞溶血不完全,导致WBC计数结果假性增高,且分类结果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种情况,在CD1700 WBC直方图会有明显异常表现,呈干扰图形,在35 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下降;有时淋巴细胞分类甚至可高达80%~90%,如果结果报出去,临床上容易误认为血液病,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这种状况会有RRBC的警告提示,可通过选择RESISTANT RBC样本测定模式进行分析,在这种模式下运行,样本将通过较长时间的孵育,从而使试剂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溶解RRBC的结果,其WBC计数及分类结果较为准确。在工作中,遇到胆红素较高的样本应特别注意RRBC对WBC结果的影响。

1.2 巨大血小板可计数为WBC。

1.3 冷凝集素能引起WBC计数假性增高 因为相当于WBC大小的蛋白质结晶被计数为WBC,此时应将样本置于40 ℃左右温箱或水浴箱中加热约15 min~30 min,待其加热到37 ℃后蛋白质结晶会消失,此时立即混匀重新上机测定即可。

1.4 有核RBC出现亦会影响WBC计数。Hb、RBC检测结果的审核

血细胞分析测量报告的参数之间,存在有许多内在联系,比如Hb、RBC与MCH,Hb、HCT与MCHC,RBC、HCT与MCV之间,RDW与涂片的RBC形态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审核RBC的相应测定值时,应仔细观察Hb/RBC的比值以及MCV、MCH、MCHC的测定值。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Hb的单位为“g/L”,RBC的单位为“1012/L”),MCV的值约为80 fl~100 fl、MCH的值约为27 pg~32 pg、MCHC约为325 g/L~355 g/L。一般来说,MCHC的值个体间差异小,相对较为恒定,是观察仪器可信性、样本状况较为实用的一个指标,如果出现批量明显增高或降低,则应考虑为系统误差,观察是否为仪器故障或是试剂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如果单个血细胞分析结果中出现过高的MCV、MCH、MCHC,且RBC数与Hb浓度比例明显不当,出现这类检测结果一般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样本有溶血,使RBC结果假性减低,导致HCT↓、MCH↑、MCHC↑;二是样本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在抽取全血样本后,尽管抗凝效果很好,但在体外还是会发生RBC凝集,抗凝管内的RBC可形成细小的、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有些RBC的凝集颗粒很小,肉眼难以观察到。无论凝集颗粒是大是小,一旦形成冷凝集,就会使血细胞分析的结果出现很大偏离。一般认为所谓冷凝集现象,一定是在室温很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实不然,我们在夏天气温较高时就碰到过冷凝集样本,有些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很高,温度范围宽,出现冷凝集时的血细胞分析结果可导致Hb和RBC的比值出现很大偏差,且MCH、MCHC的值与正常参考值极度偏离。所以,我们收到血细胞分析样本时,应仔细观察样本,及早发现问题;在审核报告单时,除了重点审查几大主要指标外,千万不要放过MCV、MCH、MCHC。尤其是MCHC,往往能帮助我们发现比较严重的错误,有冷凝集的样本,一经发现,处理比较简单,方法如上所述,另外,高脂血症可使Hb假性增高,甚至可增高达30 g/L;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时亦会影响RBC计数的准确性;血小板数太高时也会使Hb假性增高。[!--empirenews.page--] 3 血小板计数干扰因素分析

3.1 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低的常见原因 血小板聚集或凝集,如EDTA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用ATP后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因ATP分解,产生大量ADP,而ADP是一种血小板诱导剂,易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1]。卫星现象,因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粘附于分叶核粒细胞表面,所以计数时没有包括在内,出现巨大血小板。血细胞分析仪PLT的检测阈值一般为2 fl~30 fl,由于某些血小板太大超过检测阈值而未被计数,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血小板可逆聚集亦会对血小板计数产生影响,因此患者抽血后应尽量放置一定时间(一般约为30 min)再进行测定。

3.2 小RBC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当患者RBC大小不均、以小RBC(MCV<70 fl,且RDW明显增大)居多时,部分极小RBC会计入血小板数,引起血小板数假性增高。这种现象在使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时极易出现,因CD1700血小板计数是采用电阻抗原理,血小板和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识别,血小板与RBC测量的信号常有交叉,小RBC的脉冲信号可能被视为血小板信号,而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此时应显微镜计数血小板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但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抗小RBC干扰的能力较强,虽然也是采用电阻法进行测定,但CD3700运用改良RBC及PLT相交曲线的准确分隔,以挡流板技术消除RBC通过小孔时涡流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以拟合曲线消除碎片及小RBC的干扰,提高了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样本因素

当血细胞分析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首先排除样本原因,重新核对样本标签,观察样本的外观,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样本弄错或编号错误而造成检测结果张冠李戴,出现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另外还应特别观察样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这种情况尤以夜班或急诊患者多见,有时直接从输液管抽血或从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血液颜色较淡,离心后上层血浆感觉没有粘性,颜色也不象正常样本的黄颜色,如同时抽取几管血,会发现几管血的颜色深浅明显不一致,样本明显稀释,另外,还常见样本抗凝不完全的现象,凝块较小,有时肉眼几乎难以辨认,做了之后发现PLT数较低,与临床不相符,此种情况多见于实习护士较多或新进护士时,此时应积极与临床联系,核实样本抽取情况,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并告知正确采血方法,如不是急诊患者,应尽量在清晨未用药、未输液之前采血;如为急诊,且已经在输液,应强调不能在输液的同侧手臂抽血。不同生理状态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饮食和运动对检测结果亦会产生相应影响,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数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体育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可使RBC数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新生儿和小儿痛哭后毛细血管血WBC计数可显著增加[2];每日不同时间WBC总数也有一定差别。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大,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empirenews.page--] 6 紧密联系临床

篇8: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血液细胞检验是一种基本的临床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可作为诊断血液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的依据, 因此在临床中要控制好血液检验质量, 以免造成漏诊或误诊[1]。为了能够确保血液细胞检验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检验质量的控制问题,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进行血液细胞检验的54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30例, 女24例, 年龄19~80岁, 平均年龄 (35.6±3.1) 岁。54例的血型情况如下:O型11例, AB型19例, A型14例, B型10例。

1.2 方法

血液细胞检验样本均来源于静脉血, 检验指标包括白细胞 (WBC) 、红细胞 (RBC) 、血小板 (PLT) 及血红蛋白 (HGB) 。 (1) 采集好血液检验样本后采用EDTA-K2抗凝剂以1∶5 000及1∶10 000两种比例进行稀释, 其中1∶10 000为检验中严格规定的稀释比, 稀释后摇匀并进行检验。 (2) 将获取的54份血液样本分为20等份, 其中10份放置于4~8℃的低温环境下, 另外10份放置于室温环境下, 室温为20~22℃。在采集好样本之后的0.5h、4.0h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稀释比例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进行观察, 并分析室温及低温条件下存放血液样本对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差异检验方法为t检验, 如P<0.05, 则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按照不同的比例对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稀释后, 发现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在不同存放条件下的相同时间段检验血液样本后发现, 样本中WBC、RBC、PLT、HGB水平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P<0.05) 。不同稀释比例及不同存放条件下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 讨论

由于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血液检验质量, 则应注重研究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2]。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样本稀释比。由于直接采集的血液样本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 在血细胞计数分析方面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利用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验之前必须完成稀释工作。如在稀释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抗凝剂配制比例, 将会影响到检验质量。目前血常规检查中规定, 如在细胞检验时采用的试剂量管为2.0ml, 则稀释比应为1∶10 000, 如稀释比大于或小于1∶10 000, 均会影响到检验质量。有研究指出, 如稀释比例较高, 将会引起样本中的细胞数过少, 而当稀释比较低时会导致样本中的细胞出现重合缺损状况, 这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检验结果出现误差[3]。在本文中采用了1∶10 000及1∶5 000两种比例稀释血液样本, 进行检验后发现不同稀释比例下血液WBC、RBC、PLT及HGB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因此可发现稀释比例会影响检验质量, 与目前所得出的结论相符。为了有效管理血液细胞的临床检验质量, 则应对稀释比进行严格控制。 (2) 样本存放条件。如将血液检验样本放置于室温条件下, 则随着存放时间的增加, 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形态会不断发生改变, 必然会影响到检验质量[4]。本文在采集样本0.5h及4.0h后对存放于室温条件下的血液进行了检验, 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再次证实了以上观点。此外, 如将血液样本存放于低温环境下, 细胞形态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对存放时间相同而存放条件不同的样本进行检验时, 检验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与本文所得的结论一致。有研究指出, 当环境温度为18~22℃时, 所得到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较为准确, 所以为了提高血液检验质量, 则应在采集样本后及时在室温环境下完成检验工作, 尽量缩短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5]。综上所述, 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茂.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4) :509-510.

[2]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492-493.

[3]董祥梅, 李永生, 苏奎.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及常见故障检修[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2) :138-139.

[4]吴守义.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检验质量控制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1, 9 (12) :497.

上一篇:给保安的感谢信样板下一篇:小学生安全征文: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