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024-04-30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精选10篇)

篇1: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当前形势下,结合自身实际,浅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讨论的焦点就是就业问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找工作后,我逐渐认识到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在“火烧眉毛,水淹颈”的时候才行动。进入大学之后,这就应该成为我们的一门必修课,在认识形势、了解自己、刻苦学习、亲历社会等方面都应该下工夫。从当前形势来看,就业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有挑战也存在机遇。

首先,从国际环境来讲,目前世界经济仍然很不稳定,这个不稳定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欧债危机上。同时,全球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投资量的停滞会导致就业量增长的停滞。其次,从国内情况来看,高物价、高房价等问题,很可能导致企业员工工资的上升,这对用人单位来讲,就意味着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房地产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这些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导致当前的就业前景并不十分明朗。

而且,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导致的大量的下岗工人也面临着再就业;新毕业的大学生加上以往累积的未就业大学生也要进入就业行列。这样,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三股势力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进入市场,引起的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但是,就业应该跟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相联系,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存在增长速度,那么就业就会显现出乐观的局面。从经济形势判断来讲,我国的经济正处于稳定增长时期,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这对于就业大军来讲,是一个好现象。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对大学生是很有利的。

由中国就业研究所做的每季度的就业形势分析发现,从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到现在,2008年、2009年的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就业形势很不好,但通过智联招聘的2900万份简历和200多万的企业调查数据看,从200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从2011年的就业形势分析来看,基本上劳动需求水平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总的判断,从客观数据来看,目前就业形势还是不错的。

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个人认为,虽然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但也有有利的方面,我们大可不必太担心。但是我们自己必须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各种渠道了解、分析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获得心仪的工作。在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认清当前经济形势,改变陈旧的就业观。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从长远来看,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有着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必然会带动就业。但从短期来看,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得缓慢,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改变。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之骄子”转变为“平民百姓”,已不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我们的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在择业时,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而不愿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发展;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而不愿主动出击。国家发改委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所以中小企业、服务行业是一片很广阔的天地。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大学,就要求比大专生、中专生、高职生更高的待遇,对学历不要看得太重,它只能证明在教育上你所达到的程度,但是并不等同于你在工作上所完成 的任务、所做出的成绩,这是两个问题,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其次、认识自己,做好定位。认识自己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1)自己的性格特点。自己是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是否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做事是敏捷还是拖沓?是喜欢有挑战的工作还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现在,大多企业在招人时都非常强调一点:所招的人必须符合企业的文化理念。所以,在选择和规划自己今后职业之前,必须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情况以及判断力、能耐力、记忆力、创造力、理解力等水平。清晰的认识自己,是就业的先决条件之一。当然,对自己进行剖析有些困难,我们可以请求他人,如父母或咨询机构,来实实在在地摸清自己的性格。(2)自己的优缺点。作为一个即将就业的群体,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这样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我们就能扬长避短,努力地发挥我们的长处,而不去追求需要我们的弱点的工作。同时还要分析自己的特长,如交际能力如何、有没有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只有弄清楚了这些才能量力而行,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就业。

在进行了多方面的咨询,对自己了解清楚过后,我们就可以对自己定位,对未来做一个明确的规划。在行业、公司、岗位等方面有一个清楚的选择,对于自己毕业后、毕业5年后、毕业10年后的目标和计划,有一个详细的书面表达。

最后、多关注就业网站,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是毕业后就能分配到体面的工作,大学生是国家和企业认为的香饽饽。那样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各方面竞争都很激烈,优胜劣汰是我们的生存法则。大学生要很好的就业,就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近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具有以下三种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①道德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②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③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那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即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善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欢迎。

除去这些,企业还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及优秀的个人品质等。

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虽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机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多到社会上锻炼、学会做人,一个有能力、有经验、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的人哪个企业会拒之门外呢,除此之外,也要有个好的就业心跳,不骄不躁、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有正确的就业观。这样一来,对于工作,大学生还愁什么呢?

篇2: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是630万。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高校毕业生人才需要时日,目前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三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流向与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选人用人,缺少标准。

中小企业选用人才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用人上的差异与企业文化、企业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度关联。

从毕业生自身来看,主要表现在:

1、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我国大学生一般要一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只要2到3个月。

2、准备不足,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多数大学生对职业目标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没目标、没准备。

3、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理念存在三大误区:一是“创业不如就业”;二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三是“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基层、西部一套房”。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毕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的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将向社会职位的“三角形”的底端方向移动,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已势在必行。

3、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在现阶段,结合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制定一个适中的就业目标尤为重要。

4、面向基层就业,牢固树立基层服务意识。

篇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 放下身段、“骑驴找马”, 先就业再择业

来自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的资料显示, 每年全国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有2500万, 尽管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12年起开始逐年下降了, 但劳动力供给仍将处于高位。另外很快还有一个在职职工延迟退休的问题。经权威部门测算, 一直到2030年左右, 全国劳动力一直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 总量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率与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应该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 经济发展的一定增量, 才会产生增加就业岗位的一定数量, 反之亦然。然而目前,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 经济结构在进行调整, 势必造成就业岗位提供的总量的不确定性, 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仍将不断增加, 所以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现实的情况是, 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 很纠结:先就业, “剜筐就是菜”, 害怕将来的结果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要择业, 挑挑拣拣, 然而心仪的工作并不好找,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毕业就等于失业。当下一些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思想转换就很“现实”、“差不多就行”、“只要适合自己就行”, 比如当前市场销售不大景气, 产能过剩, 一些大学毕业生主动放下身段, 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 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工资报酬稍低一点也认可。毕竟当前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 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的比较好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虽然工资报酬不高, 发展空间不大, 但是, 毕竟凡是岗位工作都可以锻炼人和提高人, 当进一步积累经验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现在当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凡是遇到这样的机遇和岗位都会毫不犹豫的与用人单位签约。先就业后择业, 填饱肚子再图发展。我们认为这是理智和理性的选择。如果大学毕业了还是啃老族, 许多人特别是来自农村的生活并不富裕家庭的毕业生, 心里面总好像很难迈过这道坎。因此, 根据职业规划, 选择定位目标, 先就业再择业, 先生活后发展, “骑驴再找马”应该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最好的选择。

2 把创业当就业, 让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当前经济增长放缓, 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动机、新引擎。如果让更多的人去创业创新的话, 这对我们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就业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现在的问题是, 大学毕业生需要更新一个观念, 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体制内的才是好工作。其实不然, 只有存在的, 适合你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体制内的工作, 考公务员?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考事业单位?竞争很激烈大多数人考不上。另外从个人层面看, 毕竟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估量。我们从国家层面不能更多的去引导优秀的青年人去机关去事业单位, 而应当靠体制和机制去鼓励年轻人去创业和创新, 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后劲。应该说独立性和成长性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考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是多元化的, 并非从一而终, 事实上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 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先就业后择业是要提倡大学毕业生首先要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实际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岗位, 这绝不是盲目就业, 更不是盲目攀高, 而是实事求是, 量体裁衣。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主创业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 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常态, 大学生注册的网店越来越多, 销售额越来越大。

目前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就业观和人才观, 尽管目前这个群体所占比例还不算大, 但是他们有一定知识、有创业激情和有技术能力,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 这一群体一定会越来越多。

3 学历固然重要, 但学历不等于能力, 能力更重要

多年来, 考证热一直在高校校园里高烧不退。许多在校大学生为了给将来就业增加砝码, 成为疯狂的考证一族, 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资格证、律师证、会计证等各种证书很受欢迎和青睐。但是从去年开始, 国务院改革取消了一百多项由相关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证, 随之考证热开始降温。高校学生考证一直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考取了一些跟自己职业定位和规划没有多大关系的证书。许多大学生除了英语、计算机等通用证书外, 还考取了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但是目前的工作根本用不上这些证书。一本简历, 用人单位的主考官顶多浏览30多秒钟, 往往更看重的是能否与职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 而绝不是各种证书的数量, 在人才就业市场上,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各种名目繁多的各类证书并不感兴趣, 往往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证书, 大学生逐渐趋于理性看待, 证书并非越多越好。

经济新常态对大学生就业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摘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放缓, 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动适应新形势, 先就业后择业;把创业当就业, 努力创新创业;学历不等于能力, 能力更重要。

篇4: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 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 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 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 感情。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一)赏析引文,活化人物品格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掌握人物的思想精髓,课本中 或直接引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著述,或引用经典作家对该人物的褒贬之词,是我们讲述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 及性格特征的最好佐料。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人物的活动,对这些引文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和赏析,对于展示人 物的个性,表现人物的精神,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秦末农民起义时引“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讲谭 嗣同殉难时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讲张自忠时引“为国家民族死亡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娶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三)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

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盛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篇5: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姓名:刘盼 学号:00930016 学院: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内容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今年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们全国的就业难问题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更显得难上加难。这次北京两会突显了十大热点问题,这是大热点问题第一是反腐倡廉问题,第二就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显然是重中之重,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会从根本上对缓和就业状况起到促进作用。尽管在2月19日举行的全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9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但就目前局势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也将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生 金融危机 就业问题 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涉及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现实。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创业观,坚定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意志和信念,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现状分析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剧了国内就业形势的不稳定性。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2.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总量一直供大于求,就业人员多于职位少矛盾尖锐。我国基本国情在就业上可以概括为“一大、三多、一少”,“一大”指人口基数大,“三多”指农民工多,国企下岗职工多、毕业生多。“一少”是指就业岗位少。而且就目前就业局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可正常提供就业岗位在1000万左右,而每年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在1700万左右,如此,我国每年约有700万劳动力过剩,这反映出我国劳动力数量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状况。

3.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我国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问题突出,就业机制仍有待完善。当今社会社会分工日益细密,职业结构分层突出,上层技术人员缺乏,职工技能仍然有待加强,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4.就业观念落后。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高额的收入,却忽视了经济危机条件下的就业形势,结果往往由于就业期望过高而导致失业。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受限因素分析

1.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致使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连年扩招,2001年我国毕业生人数达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已达250万,而就目前局势分析,毕业生人数仍在继续增长,与之相反,社会人才需求则缓慢或与往年持平,这就导致就业人数的供需矛盾。

2.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也长,很多高校毕业生处于长期失业状态,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共同求职,就业人数猛增,是就业高峰居高不下,更为大学生就业添加了难度。

3.工业现代化进程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产业结构和职业分层结构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调整,而毕业生往往由于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口,难以轻松就业,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矛盾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4.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依据《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坚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双向选择的毕业就业制度,但是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局限于由政府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管理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大学生可获就业途径仍然有限,这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程度。

(三)大学生应如何在当前就业形势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转换角色,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以自身实力,积极主动地迎接社会挑战,在选择职业的同时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卖出人生关键的一步,处理好个性与择业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并指出人的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而当中处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决定了个人抱负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可见,正视就业形势,确定就业方向是职业生涯的基础。

2.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制定成才目标。正确的目标是成才的基础,这要求我们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生理特征等,扬长避短,寻求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再次,要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分步实施,正确规划自己的求职之路,提早考虑好考公务员和考研后再找工作这两条自控程度较高的出路,并一直做充分的准备,就不会太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真正做到大一探路大二上路大三赶路大四时找到出路。

3.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涉猎,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做新世纪的人才。专家研究指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掌握五种基本技能:

一、学好外语。

二、学会计算机。

三、懂得法律。

四、有金融知识,会理财。

五、会开车,有汽车驾驶证。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

4.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并在实践中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当前就业形势,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调整收入预期,轻松面试自由应答。

5.扩大交际圈,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既可以找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学长学姐帮忙介绍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中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求职找工作,必要时可先降低要求先进入企业实习,获得工作经验在待机而出找一份好工作。

6.最后,要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求职前先多方面手机应征公司的信息,了解公司的经销项目经营理念等并评估是否与自己职业生涯设计一致,从分准备个人资料,设想可能遇到问题,提前演练。在面试时,要仔细聆听,思考后再回应,被考倒时临危不惧,诚信应答,礼貌结束。

短期来看,或许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们完全不应因此而低沉停止奋斗。我们要明确,只要我们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强自身的硬件软件建设,适应转型社会职业分层的需要,我们一定能在职业生涯中添上靓丽的一笔!

参考书籍:《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柳建营,许德宽,郭宝亮等;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美]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译; 《择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闻友信,张元,范基公等主编;

篇6: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转眼间已到大三的尽头,看着大四的毕业了,读研的读研,就业的就业,似乎这一切还离我们很远,可是这一切已经到来。择业是每个大学生所面对的人生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问题解决得是否科学合理,将影响其知识的发挥乃至日后事业基础的奠定。因此,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必会遇到诸多理想和现实不能一致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换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无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和矛盾,这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生存的本性就是社会生存,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同样,脱离个人的社会亦不可想象。因此,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互相制约,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否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愿望与现实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对人生态度、兴趣和成功的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因而,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自己的兴趣。对成功的理解是确定职业的重要砝码。“高薪水、高品位、高自由度、高个性化的工作”,这是传统的中庸的成功思想。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和承认,才是成功的本质。

其次,要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特长影响成功。尽管你对某一职业感兴趣,也拥有相应的知识,但如果你的个性和能力表明你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固执地选择,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3、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大学生想择业顺利,就得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并靠自己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要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股份制的建立,行政机关机构的改革和精简及市场、效益等观念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注重质量、能力和素质,即发生由量向质的转化。具体表现在:(1)把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而不是完全强调专业对口;(2)把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考察的重点;

(3)把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主动完善自己,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部分大学生对当代择业、就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份工作。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

4、竞争和风险的关系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大学生应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就业观

①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不要人为地认定某些职业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某些职业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打破这些职业框框,对于活跃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②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

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流动就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要从一而终的职业。因此,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④树立创造性就业的思想。职业受市场经济左右,他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就业机遇增多。只要大学生留意观察,具有创造性,择业就业的渠道就会很广。

⑤树立竞争就业思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竞争上岗”的推广和实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就业竞争,上岗靠本事的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极的就业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饿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7: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和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为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我采访调查了一些学生并做了如下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的。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定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自信,对职业前途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能正确面对并积极准备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有44%的同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45%的同学做了人生职业规划;32%的同学看过求职有关方面的书;21%的同学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但调查也反映出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等不良就业心理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有88%的同学现实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有81%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茫然无措和悲观失望,有61%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

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焦虑急躁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担忧自己不能达到就业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严重时带有恐惧色彩的就业情绪状态。对于就职毕业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情绪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无法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理性的思维,甚至会导致行为失控。根据统计显示,有4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焦虑,这在众多就业不良情绪心理的选项中居于首位。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的毕业生湮没在茫茫的求职人海中,所投的简历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因此感到失望和不安;有的毕业生因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而感到紧张和急躁;有的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悔。调查还发现,毕业生中女生较男生焦虑倾向更为明显。本科毕业生有焦虑倾向的占50%,而高职毕业生仅占22%,反映出在不同就业期望值下,本科生与高职生在就业心理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

第二种是抑郁孤独心理。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的、伤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认知灰暗、缺乏兴趣、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思维迟钝,对自我评价偏低,又对前途悲观失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业抑郁孤独心理主要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调研中通过和部分学生闲谈,我发现毕业生就业抑郁心理的产生有的是由就业认知的偏差产生的自卑、自负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是由就业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实现的焦虑急躁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我行我素,缺乏同用人单位、学校老师及同学有效沟通,由心理自闭所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抑郁心理必然会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调查还发现,有就业抑郁孤独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持怀疑态度,在求职过程中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喜欢一厢情愿地行事。

第三种是知行矛盾心理。“知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知行”更多的被用于德育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将“知行矛盾”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加以分析,其原因在于“知行矛盾”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科学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就业实践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与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冲突与错位,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认知与就业价值实践中产生了“知行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的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感和依赖感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矛盾、迷惘和困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大学毕业后担任服务西部建设的志愿者表示敬佩,但具体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却倾向于环境好、待遇高的就业岗位。但是导致岗位空缺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知性矛盾”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觉得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像自我认识的偏差、知识面过窄等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因素,当前国际形势不容客观、社会一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有如下较好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

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重点的努力方向是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精神、培育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是被动的。之所以会形成就业心理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主体意识的缺乏。因为缺乏主体意识才导致主体目标模糊,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独立、能动、创新过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篇8: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大学生恋爱具有普及化、低龄化和公开化等特点。大学生普遍抱有恋爱是大学一门“必修课”的想法, 而且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及性心理发展正趋激烈的时期, 十分渴望来自异性的关注, 以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抱有从众心理, 加上学校管理者、教师对正常的恋爱持默许态度, 因而在大学校园里谈恋爱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现今大学恋爱出现低龄化现象, 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 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 是所谓“学业、爱情双丰收”的时期, 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学业未成, 却恋爱先行, 他们有的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大学生恋爱一改过去的含蓄和低调, 过去的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 常常鲜为人知, 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 不仅不怕别人知道, 而且有故意让人知道的心态。

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 恋爱的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大学的恋爱常常给人不稳定的感觉, 许多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 并且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 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选取恋爱对象、恋爱方式以及恋爱行为中存在错误观念。加之他们在学习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 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 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 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 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 降低恋爱的成功率。

2. 恋爱心理不成熟

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并在失恋后难以走出失恋阴影, 大学生之间的感情基础比较薄弱, 一旦失恋就垂头丧气,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认为失恋就是世界末日, 并会丧失继续生活的信心。大学四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有些学生坠入爱河后就不能自拔, 完全放弃了学习, 直止毕业自己的专业学习仍然一无所获。这对以后的事业发展非常不利。部分大学生并不理解爱情的真谛, 甚至为了追赶潮流, 相互攀比、炫耀而选择恋爱。

三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

1. 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许多大学生把第一感觉或者是对方的外貌、家庭背景放在恋人选择的第一位, 但选择恋人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 要看重有理想、有道德、思想品质好的人, 并且要看清人的本质, 要选择真心相爱、情投意合的人, 只有找到符合自己内在要求的人, 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同舟共济, 这样的爱情才能长久。

2. 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 (学业) 之间的关系

爱情固然甜蜜, 事业不可放下, 大学生应该把完成学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把爱情化作完成学业的动力, 把学业放在首位, 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 毕竟学习和以后的事业才是爱情的前提。正确对待爱情和工作的关系, 把学业作为爱情的支柱, 两人携手在爱情和学业中共同前行。

3.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要严肃认真、感情专一。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 不容许第三者介入。所以, 既然选择在一起, 就要担起这一责任, 任何一方感情出轨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而且易引起纷争、不幸和灾难, 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 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恋爱中, 双方要诚恳坦率、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对于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 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 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 不能因为爱情答应对方所有要求, 多参加课外文体活动, 多和恋人聊聊生活和未来, 把恋爱行为限制在道德规范内, 不致越轨, 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4. 学会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爱情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是大学生常见的恋爱挫折。大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爱情挫折, 当爱情受挫后, 用理智来驾驭感情, 不要被消极的情绪所控制, 不要对爱情抱有消极悲观的错误看法, 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必要时可以请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自身方面要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下一次爱情的到来。

总的来说, 大学生恋爱问题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高校要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清大学生恋爱现象的现状, 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让大学生把握和处理好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情感问题, 使其在正确的恋爱观中体验到爱情的甜蜜。

参考文献

篇9: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精细化;职业指导;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9-0149-01

职业指导这一舶来词汇最早出自美国。所谓高校职业指导是指高校以大学生性格特征及市场需求实际为出发点,本着人职匹配理念,为达到职业适应感和满足感而进行的自主、自愿、自觉的职业观念塑造、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职业心态调整等一系列有关职业选择及发展的过程

1 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指导、培养、管理、规划等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还处在一种“粗放式”的指导模式,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存在诸多普遍、共性的问题。

1.1 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指导是一门需要精细考究和探索的专业,它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纵观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杂牌军密布,专业化程度偏低。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全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共有30余人,其中有7人为专职就业指导中心行政人员,专门负责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情况统计以及用人单位的接洽等工作;职业指导课程的教授则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和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知识的培训,缺乏职业指导理论基础,多是经验型教学,很难在施教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吸引力。

1.2 职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的工作内容来看,大部分高校职业指导停滞在就业信息的发布、个人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和技能的指导上,对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职业特性、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缺乏。“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婆家顺利出嫁”成为众多高校的终极目标,“就业率”的高低则成为衡量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实效的标准。

1.3 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单一

事实上,高校职业指导多以讲座居多,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者成功人士讲述求职经历和经验。一些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是多数课程的指导停留在“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这种乏味的方式方法很难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1.4 职业指导对象范围狭小

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仅将毕业生、准毕业生作为培养和服务的对象,临时抱佛脚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缺乏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必将会使高年级学生偏重应试观念,就业能力欠缺,使低年级学生职业指导意识淡漠,导致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1.5 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

所谓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就是指导者能够根据被指导个体的性格特征和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根据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个性发挥的职业指导,最终达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而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却很难做到尊重个体、因地制宜的开展教育。

2 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对策

大学生择业能力差、执业能力不强、适业能力缺乏已成为当今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现状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实现职业指导的“四化”工程。

2.1 全校重视,实现职业指导全员化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校力量的配合与协作,这就要求上至学校领导层下至普通大学生联动起来,做到:主管就业指导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协调学工处、教务处、心里咨询中心及其他相关部门成立一名专职部门,指导制度政策并使之规范化,实现上有政策;各二级学院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实现一把手直接管理,在全院上下强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院教辅、行政人员明确就业情况与学院发展的密切连带性,同时学院应成立二级职业指导咨询中心,并选派、任用优质的教师进行有学院特色、专业特征的个性辅导。总之,高校应倾其全力,着力打造一个由优秀教师、专职人员、辅导员、学生社团、优秀校友、资深专家组成的职业指导金牌顾问,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人人参与就业,人人关注就业指导工作”的氛围。

2.2 实现职业指导的专业化

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熟练、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乐于从事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指导水平的关键。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明确市场、服务意识强的的专职化行政队伍,通过市场调研,加强对市场的评估和预测,通过与走访用人单位,实现需求方的有效沟通和信息输出,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并提供及时、完善、有效的职业信息。在职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高校要懂得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要更多的将案例教学、情景设置、模拟演练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择业能力、适业能力。

2.3 构筑体系,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

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要从大一开始,按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等一系列系统化的教育指导,其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针对大一学生,他们刚刚迈入大学校园,对专业认知还很模糊,此时职业指导的任务就是要加强他们对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就业方向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大二学生已经开始对专业和未来职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此时职业指导工作就是要让他们清楚了解未来职业的具体素质要求,进而有选择性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培养、锻炼素质和技能,因此可以指导他们根据个人特征和职业要求,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选择有个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将视线牢牢锁定在更高技能的获取上,有计划的培养他们的择业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他们进行简历制作、求职信的写作等技能;大四阶段已经到了各项技能的最终获取完毕时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则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辅导,通过模拟求职、面试技能的演练,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2.4 尊重特点,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

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工作理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综合发展作为落脚点,用长远的眼光指导学生,通过系统、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正确树立就业理念、择业能力、职业技能,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并在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方面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实现个性化指导与服务。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间断的坚守。面对就业难的境地,高校必须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确保在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支持,从实际出发,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实现职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发,有效开展工作,为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有效的就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霍飛,牛彦明.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4).

[2] 邱杰,张瑞.高校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对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0,(2).

[3] 宋玲,张继清.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篇10: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调查对象:xxx

调查时间:2011年5月28日至6月6日

调查方式:随机走访在校生宿舍调查询问,并参考网络公布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数据(注:因采用随机走访调查,此研究结果仅供参考,仅能据此了解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调查显示:81.82%的在校大学生认同大学生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说明大学生能客观地对自身进行评价。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调查显示:大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城市生活,但就目前的就业趋势还是有大部分的大学生能选择投身基层的,44.57%大学生选择希望以后在城市工作、生活。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

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

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

和教育。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是否工作在国企单位大部分认为无所谓,仅有27.27%的大学生

坚持要进入国有企业。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

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

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

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

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

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调查显示:仅有20.53%的大学生希望从事和本专业对口的职业,说明大学生还是很能顺

应形势的,能根据社会需求勇于探索。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

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

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

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

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

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调查显示:有15.18%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创业,不为别人打工,但是有这样打算的还是只

占少数。大学生创业是有一定客观条件约束的,不敢轻易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有情可原的。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

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

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

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

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

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长期来说我国的经济发

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但短期内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

济增长速度势必放缓,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

点,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减弱,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

念也有待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由昔日的“天子轿子”

转变为“平民百姓”已不再受到用人单位的恩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形势日益严峻,就业

压力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就业观念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认为上大学就一定能找到一份体面的高收入工作,再择业时,也不要只倾向于党政机关、事

业单位,而不愿意到基层乡镇民营企业,更不要存在“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国家发改

委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所以中小企业,服务行业是一

片很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不要以为自己念了大学,就要求有比大专生、中专生、高职

生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待遇。对学历不要看得太重,它只能证明在教育上你所达到的程度,但是并不等同于你在工作上所完成的任务、所作出的成绩,这是两个问题,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学历和实际工作联想到一起。

2.把握机遇,理性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环境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机遇,我们应积极把握,同时又要理性选择,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

跟风。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好,但如果对农村没有基本了解,工作中也会出现很多麻

烦。去创业当自己的老板,不必看别人眼色行事,很自由,但创业的多成功少,风险很大。

所以,选择走哪条道路,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经过认真分析做出理性选择。

3.克服不足,提高内功 对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动手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强、缺乏

责任感等不足,大学生应尽量克服。首先,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

受能力,这样才能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感。在应聘

材料中不要弄虚作假,一旦签订合同就要认真履行合约。工作过程中要有主人翁意识,爱护

单位财产,维护单位名誉,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人。

总结和建议: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紧紧围绕“以就业为主导、着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服务意识和能力,着力加强大学期间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储备”的宗旨,把握好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少一

份迷茫、多一份坚定和执着。一段时期以来,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加上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

在2000万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日显突出,如何基于国情,妥善处理劳动力市场吸纳与创

造就业机会关系,从中长期发展战略上制定就业政策,考虑就业优先原则,成为应时之需。

对于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在就业行为上接受市场观念,要切实认识到失业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经济社会不可能被消除。市场经济尊重竞争,竞争机制必然带来优胜劣汰。失业的压力反而会促使广大劳动者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去掉依

赖思想,认识到“主人翁”地位并不意味着就进了就业的“保险箱”,而只有鼓励在市场竞

争中创新和创业,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才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社会福

利。对于决策部门来说,应当从改革体制、调整结构、发展创新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考

虑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应通过进一步解放生产

力,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政策要有新思路,拓宽就业渠道才能有

新突破。在这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是相当的严峻。因此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的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

xxx

上一篇:播种绿色播种未来下一篇:文言文的修辞方法翻译难点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