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2024-04-23

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共6篇)

篇1: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叙写——行为动词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认知领域: 1.知识:知识水平的目标要求学习者记忆或回忆一些信息,诸如事实、术语、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规则等。以下动词描绘知识水平的学习结果;

定义

排列

回忆 叙述

匹配

朗诵 界定

命名

选择 标明

概括

陈述

2.理解:要学生某种程度的领会,期待学生能够变换表达形式,翻译或重述读到的内容,以及信息在各个部分之间发现联系或者关系(解释),或者从信息中得出结论或发现结果(推理)。以下动词描述的是理解水平的学习结果:

转换

估计

推理 辩护

解释

释义 辨别

延伸

预测 判断

概括

总结

3.应用:在应用水平上要求学生在不同学习的环境下,运用先前获得的信息。应用目标与理解目标的区别在于,它要求在一个不同的而且是应用的背景下呈现问题。这样,学生要解决问题,既不能依赖最初学习的内容,也不能以来最初学习的环境。以下动词描述的是应用水平的学习结果:

改变

修改

叙述 计算

操作

解决 演示

组织

转换 发展

准备

使用

4.分析:要求学生接顶出逻辑错误(比如矛盾或错误的推理)或者区分事实、意见设想、假说和结论等。在分析水平上,期待学生找出思想之间的关系,比较并对比。以下动词描述的是分析水平的学习结果:

分解

区分

指出 演绎

说明

叙述 图解

推理

分离 区别

概括

细分

5.综合:要求学生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原创性的东西。在综合水平上,期待学生一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一不熟悉的问题,或者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解决方法。以下动词描述的是综合水平的学习结果:

分类

创造

制定 编写

设计

预测 创作

发明

产生

6.评价;综合水平上的目标要求学生对于具有特定目的的方法、想法、人或产品价值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在评价水平上,期待学生陈述判断的依据(比如他们为形成结论所采用的外部标准或准则)。以下这些动词描述的是评价水平的学习结果:

评价

批判

证明 比较

辩护

支持

对比

判断

证实

(二)情感领域:

1.接受:要求学生觉察或积极注意某些现象和刺激。这一水平期待学生去听或者去注意。以下动词描述的是接受水平的学习结果:

注意

识别

看 觉察

听到

注视 控制

分担

2.反应:要求学生注意某些刺激或者作出反应,从而遵从所给的期待。反应目标期待学生在教师提出要求或者指导他做某事的时候,能够服从、参与或主动答复。以下动词描述的是反应水平的学习结果:

鼓掌

遵从

讨论 跟随

服从

参与 扮演

练习

志愿

3.价值化;要求学生展示体现自己信念或态度的行为,在没有人强迫或者要求他遵从时,他就保持着这种信念或态度。以下动词描述的是价值化水平的学习结果:

行动

争论

说服 辩论

展示

表达 帮助

组织

偏好

4.组织:要求学生承担一套价值观。这一水平的情感领域包括:(1)解释为什么你认为某些事物有价值,而别的事物没有;(2)在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事物中作出恰当的选择。这里期待学生把喜好和偏爱组织成一个价值体系,然后确定哪些喜好和偏爱是最重要的。以下动词描述的是组织水平的学习结果:

抽象

平衡

比较 决定

限定

制定

选择

系统化

理论化

5.个性化:要求学生所展现的所有行为都应与他/她的价值观相一致。在这一水平上,学生不仅获得了所有前,前面的各个水平上的行为,而且还把他/她的价值观融合成一个体系,体现出一个完整而遍布性的人生哲学。这一人生哲学不允许与性格不符的表达。对这一水平行为的评估涉及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发展前后一致的人生哲学(例如,在所有情况下展示出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以下动词描述的是个性化水平的学习结果:

避免

展示

内化 处理

要求

抗拒 解决

设计

修改

篇2: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例如:

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记忆、思维能力)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培养想象、创造能力)模仿教师,做出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培养观察、模仿能力)能熟练地做出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培养思维、创造能力)根据任意物质的分子式,能计算某元素的百分含量。(培养思维能力)运用石灰石中氧化钙的测定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培养思维、想象、创造能力)根据定距环的零件图和实际生产条件制定装夹方案。(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涵盖广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由于德育目标是无形的抽象目标,一般不易“明确、具体、可测”,要用“体验性”语言来描述,因此,其行为动词也相应的要使用“体验性”的动词。体验性动词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1)经历:体验、感受、尝试、参与等;(2)反应:认同、体会、关注、遵守、赞赏等;(3)领悟:初步形成、养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例如: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体会安全的重要,初步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工具摆放整齐,初步形成规范意识。

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亲历倒闸操作的全过程,感受制度的严格,初步形成规范的安全操作意识。感受实际操作的乐趣,发展职业兴趣。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规范意识。表述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

诸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材料总结整理能力”、“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使60%以上的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训练学生简洁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由于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目标。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目标的陈述句中不能出现诸如“培养学生„”、“训练学生„”、“使60%的学生达到„”等词句。

(二)行为动词一定要准确、明确、可测

所谓行为动词准确是指行为动词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如对具体的事实只需要了解,针对《再别康桥》作者的目标,可以制定为“了解(或知道)《再别康桥》的作者”,即要求记住《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而不能制定成“掌握《再别康桥》的作者”,再如对英文单词、元素符号或名称、某矿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等具体的事实只需要记住,没有理解或掌握的意义,属于知识目标中的“了解”水平。如“掌握车刀切削部分的名称”、“掌握石灰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等都是行为动词不准确的目标。

所谓行为动词明确、可测,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可测量的的。像“学习”、“了解”、“理解”、“掌握”等抽象动词,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自然教学效果不同,将会给教学带来随意性,给评价带来困难,应尽量避免使用。如“学习照明电压、灯具的选用”、“理解元素周期表”等都是不可测目标。

(三)教学内容一定要具体 所谓教学内容要具体,就是要表述出教学中的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如某教师的课题是《安装开关、插座》,能力目标为“能够正确安装开关、插座”,这样的表述中缺少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正确安装开关插座的前提是什么?如何才能保证正确安装开关插座?先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找出来,再用适当的行为动词组成陈述句,这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当教学内容过于宽泛时,如“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更多的成语”等,到底“提高”多少?掌握的“更多”是多少?都没有标准,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教学的随意性,给评价带来困难。

(四)目标要有层次,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

篇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1 研究现状

国外对短语动词的研究最先是基于结构性的(Quirk et al1985),包括小品词与短语动词的语义联系(Sinclair 1989;Side1990)。后来研究者开始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去分析短语动词的构成(Hampe 2000),认为概念隐喻是短语动词构成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研究者同时注意到学习者对短语动词有回避倾向(Yan D.Liao&Fukuya 2004)。国内对短语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回避现象(张彬2007;国伟2013);动词短语的句法生成(程杰2010),及考察学习者对短语动词的认知情况。由于短语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短语动词的结构及概念隐喻构成上,未能给短语动词教学提供一个科学的、直观的模型,对短语动词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短语动词的教学也多采用机械记忆或翻译练习等教学方法。认知语言学与社会文化理论均关注概念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两者分别强调概念隐喻与概念内化,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语言结构。(魏梅,2014)本文正是以概念教学法的理论为指导,利用概念隐喻来创建具体的行为指向基本方案,从而为短语动词教学提供部分直观、系统的描述图形,以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

2 理论综述

2.1 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经验感悟世界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它使我们能从一个较为熟悉的经验范畴的概念域去理解另一个较为陌生的经验范畴的概念域。概念以其原型构造作为核心,以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员,其构造本身就为其多义项间的语义联系提供了重要理据。隐喻则常常促使语义范畴的原型和辐射成员发生很大的偏移,为产生跳跃性的或复杂引申性的多义项提供联想空间及联系理据。隐喻关系可通过意象图式来表示。意象图式常通过介词、副词或介副词组来表示。英语中的短语动词更是体现了这些意象图式。Lakoff(1980)认为“表示状态范畴,尤其是方位状态的词语,其意义主要是基于人与外界的身体感知经验所生的意象图示,意象图示因而是一种基本经验”。在基本经验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明晰的图示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理解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意义与用法。

2.2 概念教学法及行为指向基本方案

概念教学法(Concept-based instruction)是社会文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概念型教学法将语言概念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单位(Lantolf,2011),并将概念区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由人们通过感官观察现实世界直接获得,具有表面性、不完整性等特点,有时甚至含有错误。科学概念则是呈现了“物体或事件的本质特点”,并以“符号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Karpov,2003)维果斯基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科学概念,并将其内化,能够用于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Lantolf,2011)。概念型教学法主张采用显性方式教授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不是指老师教授的经验规则(rule of thumb),而是展现了事物的深层内部结构并具有泛化性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科学概念,社会文化理论中最著名的教育理论家Pitotr Gal’perin提出系统性的概念知识应被转化为视觉图形才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内化(Hae⁃nen,1996)。因为视觉图形可呈现概念的整体性知识而非片段性知识,从而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理解性记忆。(Ausubel,1970)Gal’perin将此称为行为指向基本方案(Schema of the orienting basis of action或SCOBA)。以概念隐喻意象图式为基础的行为指向基本方案能清晰地显示动词短语中小品词比喻外延意义的语义系统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语动词。

3 概念隐喻及行为指向基本方案在短语动词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隐喻为我们理解短语动词中各小品词之间的语义及联系提供了帮助,而行为指向基本方案则让我们可以利用具体的视觉图形来帮助学习者形象清晰地理解其各小品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从整体具象的角度去理解动词短语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使用动词短语。小品词通常有一个最为“直接”的意义,即该小品词的主要意义,这一“直接”意义通常同该词所代表的物理位置和运动方向有关,但更多的是与该词相关的“引申”或“外延”意义。这些意义通常在与不同的动词进行搭配时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了解这些小品词的意义将有助于学习者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去理解短语动词的意义与实质。

根据CCPVD(2012)(Collins COBUILD Phrasal Verbs Dic⁃tionary)的小品词目录,在短语动词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小品词包括:up,off,out,in,on和down,其中以up和out的用法为最多。作者现就小品词中最常用的“up”和“out”为例来具体讲述如何使用概念隐喻及行为指向基本方案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小品词的意义。

out这一小品词主要用于谈论某一物体从封闭空间或容器向外移动的过程。CCPVD(2012)给出的小品词义项为14个,包括离开;移开,排除在外,防止;搜寻,发现,获取;出现;位置外移或离家;产生或创造;形状,大小或范围的扩展;完整性;延续性;消失或结束;安排,分割,选择;注意;支持或帮助;攻击,批评,抗议。从表面看,其意义不仅繁多,而且各义项之间联系不大。但认真分析其各义项认知图形及隐喻关系后,发现其意义基本可用四种意象图式来表示(见后图)。

1)movement out of a container

out在此类短语动词中表示的意象图示为向外的一种运动。比如词组break out,come out,breathe out,throw out,wash out,ask somebody out,eat out,look out等都表示将某物体从容器中移出或一种向外的运动或方向。若将该容器看作一个障碍或困难,则可引申出救助某人出困境等意义,如词组help out,bring out,take out等都具有此类含义。力外部所针对的目标则为其攻击的对象,如词组hit out,take out on somebody等。

2)movement out of groups or sets

out在此类短语动词中表示的意象图示为将某人或某物从一个群组中移动出来,比如动词短语dig out,find out,worm something out,point out等。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当某物或某人从一个群组中被单独放置后就会从群组中突颖而出,因而短语stand out,branch out,single out就具有突显、彰显的意义。

3)container increasing to maximal boundaries

out在此类短语动词中表示的意象图示为某物或某种力量从容器内部发力,不断扩散延展到容器或物体的表面。动词短语如hatch out,pop out,blare out,yell something out正表示此类图示。从隐喻的角度,也可表示物体形状或行为的增加,如fill out,pad out,string something out,还可进一步引申为行为的完全或完整,如clean out,fit something/somebody out,hammer something out等。

4)a movement process

此图示为图示(1)的变体。物体由内向外的运动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主体A出于自身的意愿开始一段运动过程,因而out在这一运动过程的起点时可表示开始、出发,如短语动词set out等;A到A+的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因而out在此过程中可具有持续、延伸的意义,也可引申为坚持,如hold out,last out等。在A运动到A+位置后,力量有可能已经用尽,意味着运动过程的结束,中断或消失,如peter out,sell out,back out等。

up主要用以谈论物体从低处向高处的运动。CCPVD(2012)给出的义项为12个,包括:物体从低处向高处运动;质量或程度的增加或上升;为某事做好准备或事件即将发生;固定某物以限制它们的运动;靠近;破坏或损坏;完成或用光;放弃或投降;发生;收集或聚集;发现或揭示;分离。其义项关系可用以下图示来表示:

1)movement from a lower position to a higher position

up在此图示中表示的是物体从低处向高处的运动。如help someone up,pick up someone/something都表示将某人或某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这一路径图示也可引申为数量或程度的增加,如beef something up,be looking up,speed up等。当物体A上升到A+的位置时,必然导致其与前面的物体距离更近,因而其在动词短语catch up,creep up on someone,line up中都有表示靠近的意义。

2)put something into a container or form a group

up在此图示中表示的某物被置于容器中,或成为某一群体的一部分,如bag something up,gather something up,heap something up等。当对象为人时,表示某人成为某群体的一部分或某些人被聚积在一起。如短语join up。要聚积成一体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些外力的帮助,聚积之后外部的约束也会限制他们的活动,如短语bandage something up,block up some⁃thing,do something up,lock something up等。在物体或人被置放于另一容器中后,会导致它与原物体的分离,因而divide something up,break up都具有分离的意思。这种分离甚至可能导致原物体的损坏,因而短语be playing up,blow up,mess some⁃thing up,muddle something up都具有损坏或破坏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

3)a movement process

图示(3)可被视为图示(1)的一种变体。物体由A运动到A+的位置可被视为一个运动过程。A为出发点,因而可表示开始的意思,如open up。由于up表示的是向上的运动,所以在动词短语中up更多的是表示为某一事件的开始或某一运动的发生做准备,如rustle up something,train up,甚至需要付出努力,如dig up something,own up。当事件在A+处发生的,由于其是由低处住高处运动,其出现往往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因而短语crop up,turn up都具有意料之外的意思。A+也可被看作一个运动过程的结束,因此短语eat up something,hang up,tear up,wind up something等具有完结、结束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小品词的意象图示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品词的意象图示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经验,是由人与外界的身体感知经验而产生的。类推联想及语义演变等隐喻手段为小品词的多义现象提供的理据。如果我们将常见的小品词的行为指向基本方案都绘制出来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基于概念隐喻而绘制的行为指向基本方案不仅能清晰地反映出各小品词的认知图示,为理解小品词及由小品词构成的动词短语提供了一个清晰明了的认知图案,也为理解各小品词之间的区别提供了线索和方向。例如up和on,两个小品词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p是一个物体单向的运动,而on更注重表示两个物体的相向运动。再如off和out,虽然都表示向外的运动,out更侧重于表示某物体从另一物体的内部移到物体的外部,力量来源于内部或物体本身。而off更多的表示物体的一部分同原物体脱离,力量来源于外部,甚至有阻隔。由于小品词大都表示一种运动路径图示,因而很多都能被隐喻为一个行动的过程,具有开始和结束的意思,如out,on,off,因而使这些词组成的某些动词短语意义相近,难以区别。

4 结语

篇4:透析“含行为动词的一般疑问句”

探路:

Do you go to school at 7:00? 你在七点上学吗?

Does Peter get up late on Sunday? 彼得在星期日会睡懒觉吗?

领悟:句子结构为“Do/Does+主语+动词原形+其它?”

透析:在一般现在时中,有两种情况,把助动词do或does(无词义),置于句首,帮助行为动词构成一般疑问句。请看:

情况一:Do+主语+动词原形+其它?如:

Do you often eat lunch at school? 你常在学校吃午饭吗?

Do we have a PE lesson today? 今天我们有体育课吗?

Do they play basketball every day? 他们每天打篮球吗?

情况二:Does+主语+动词原形+其它?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如:

Does Tom often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汤姆常在课后打篮球吗?

Does your mother cook for you every day? 你母亲每天为你做饭吗?

Does the cat like playing with your dog? 这只猫喜欢和你的狗玩吗?

回答:

①Yes, I/we/you/they+do.或No, I/we/you/they+don’t. 如:

——Do you like apples? 你喜欢苹果吗?

——Yes, I do./No, I don’t. 是的,我喜欢。/不,我不喜欢。

——Do they usually run? 他们常跑步吗?

——Yes, they do./No, they don’t. 是,他们是。/不,不是。

②Yes, he/she/it+does.或No, he/she/it+doesn’t.

——Does she often help you do some cleaning? 她经常帮你打扫卫生吗?

——Yes, she does./No, she doesn’t. 是,是的。/不,不会。

——Does Millie’s father go home by bus?

米莉的父亲乘公共汽车回家吗?

——Yes, he does./No, he doesn’t. 是,他是。/不,他不是。

演练:

1. I want to go to the bookshop.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you ____ to go to the bookshop?

2. Kitty likes oranges.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 Kitty ____ oranges?

3. Do your brothers often help you do some cleaning?(肯定回答)

Yes, ____ ____.

4. Does Mary enjoy her weekends?(否定回答)

No, ____ ____.

5. The cat often eats some fish. (改为一般疑问句并作肯定回答)

____ the cat often ____ ____ fish?

篇5: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分析、举例、说明、运用”等几个“行为动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然而,很多地理教师对此却倍感困惑,具体表现在:

1.把握程度存在困惑。在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对于这些“行为动词”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感到难以捉摸。比如说,在“必修一”中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分析”,对于让学生分析到何种程度、应重点分析哪些内容,存在各行其是的状况。

2.课堂落实存在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那些笼统、含糊的行为动词难于把握,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无数。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动词具体到某一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面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究竟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或者说是,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许多高中地理教师有些“迷茫”。

(二)对于“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合理理解

1.对于“分析”一词的理解。“分析”作为一种学习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把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其实“分析”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将地理事物分解开来逐“块”或逐“点”认识,这也是课标所期望的结果。例如,高中地理教学使用比较多的是“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件地理事物存在的理由。

2.对于“运用”一词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应该还包括“结合”、“联系”的内容。“运用”强调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来阐述对某一原理或规律的认识,而避免死记硬背理论的知识。同时,也有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作用。

3.对于“举例”一词的理解。“举例”,有减少教学内容要求、降低课程难度之意,同时也用来引导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意思。对某些问题来说,学生只要能够举出例子说明就可以了,不一定去“死记硬背”成套的地理原理或地理事实。

4.对于“说明”一词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里的具体内容,“说明”主要是“解释”的意思。“说明”与“分析”相比,前者更多的含有表达出来的意思,在思维活动的水平上,“说明”要低一些。例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只要解释清楚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就可以了。如果是“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不仅需要找出主要原因,还要建立各个方面之间的本质联系。

总之,“标准”频繁使用“分析”、“说明”、“运用”、“举例”等行为动词,从它们的含义来看,具有降低学习难度的导向作用。

(三)对于“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正确把握

1.从研究的角度去把握“行为动词”。一方面可以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加重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分量,使之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本校优秀老师根据“课标”、“高考方案”、“教师用书”以及学校的实际来研究这些行为动词在每一节中如何把握,并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合本校执行课标和适合学生的学案。

2.从学情角度去把握。在教学中,学校并没有一个相对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如针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一课,有些老师用二课时,有些用四课时;有些老师只就教材教教材(初次教学的年轻教师居多),长期低标准运行,而有些则把目标提到了学生很难接受的目标(长期从事高三教学而回到高一教学的老教师居多)。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标准”规定: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

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状况,在高一阶段可拟定“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作为学习目标之一,对一些优等生强调认识现象本身的规律及其成因以及应试技能;而对于差生,只要求了解现象就可以了。对于上述章节的内容,在高三阶段,则强调“分析”,补充相关计算及大量综合渗透。

3.从“高考”的要求“高度”去把握。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分析”,到底“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很难把握。目前,市面上的课外复习资料大部分只是原来教材练习内容的改头换面,内容没有实质的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多研究近几年高考题或上海、江苏、广东的高考试题或模拟题。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方可事半功倍 山东省利津一中 王中波

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关键词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以及试题的分析上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准确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意思,才能够把握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在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复习时把握分寸。方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课程标准中有哪些关键词语

课程标准中需要注意的关键词语及其解释

1.说明:解释明白原因、过程或者做法。

2.说出:介绍、表达出来。

3.分析:把一件事物或现象或概念,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4.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5.叙述:把事情(事物)前后经过记录或者说出来。

6.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7.描述:形象地描写或叙述。指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8.了解:清楚地知道。

9.理解:懂得和了解。

10.领悟:领会和理解。

11.归纳:归拢并使之有条理。

12.概括:简要总结(共性或差异性)。指出要点即可。

13.阐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14.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15.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

二、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平时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还是教学流程,我们都会从关键词语体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使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的作用。教师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那么这节课讲得就比较有板有眼,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们也比较好掌握。学生们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对这节课的层次结构、逻辑顺序、重难点也就能很好的把握,做试题的时候也就能很好的联系到课本的相关知识,学习也就有很大的成就感。

二、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平时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还是教学流程,我们都会从关键词语体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使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的作用。教师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那么这节课讲得就比较有板有眼,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们也比较好掌握。学生们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对这节课的层次结构、逻辑顺序、重难点也就能很好的把握,做试题的时候也就能很好的联系到课本的相关知识,学习也就有很大的成就感。

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通过示意图分析和简析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中就涉及到了了解、理解、分析、简析、说明、分析、归纳这些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这节课中的重点是什么。很明显本节课有三个重点知识:(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分析;(3)断块山的成因分析。那么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时间的分配也就比较有把握。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语来明白这节课需要重点来听哪些内容,那么也就有的放矢,避免课上思想开小差了。

在教学流程上对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把握也表现得很明显。

例如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

教学达成目标:

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

2.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

3.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

4.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

教学流程:

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发育。

三、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试题中的作用

同学们在做题当中,经常出现的毛病就是下笔千言但是答非所问,或者不知从何下手有话说不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和平时学习扎实与否有关系。但是审题也非常的关键,而审题中地理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答题的准确度。当然也就影响同学们的得分情况。

例如,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A A 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 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 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其中的第(4)问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说明有可能就失分。说明的准确意思应该是解释明白原因、过程或者做法。只要学生们明白了这个意思,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说一下原因。所以只要说一下原因就可以了,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应该很容易答出。但是很多学生却去解释原因。结果下笔千言,虽然答出了结果,但是浪费了宝贵的做题时间。

再例如,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什么?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______(填选项代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______(填选项代码)。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答案】

(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

相信只要准确把握分析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答题了,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或现象或概念,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分析实际上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该题中A区域可以为B 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这些都可以提供给A区域。技术和资金从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地理课堂展现生活地理

——以“热力环流”为例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孙艳红

一、背景

在地理考试中,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都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或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地理测试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即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基于这一理念,“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目标。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

三、“热力环流”中展现的生活地理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其中的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就会产生热力环流。因此教学中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实例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例导入教学,或者用地理课堂上学习的地理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上述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地理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且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功效。与此同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都是“结合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因此,地理课堂展示生活地理与考试说明不仅不谋而合,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一举两得。下面就以“热力环流”为例,来探讨一下其中可以展现的生活地理。

大气运动”教学片

师:晴朗的白天,碧蓝的海洋,当你漫步海滨时会觉得十分畅快,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因此比较畅快。那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还是海风吗?

学生回答:„„

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就不是海风了,而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我们称之为陆风。气象上常把海风和陆风合称为海陆风。那么海陆风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

总结: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由于海水比热容大,接受太阳辐射能后,表面升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较快。于是在白天,由于陆地空气温度高,空气上升气压减小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如图a。夜晚则恰恰相反,海水降温慢,海面空气温度相对高,空气上升气压小而形成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如图b。这样便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地上的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另外,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海陆风的强弱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

案例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

„„

师: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已经熟悉了。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所在的城市和郊区为例,分析一下城郊间是否存在热力环流。

生:读图(c),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的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市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如图(d)。

案例1:“冷热不均引起断

师:城

郊间有了热力环流,那么这个热力环流会对我们的哪些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呢?

生:„„

师:城市风一方面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风有时还会导致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使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随热空气上升,往往在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尘等形成的穹形尘盖,使上升的气流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上升的气流转向水平运动,到了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流向城市的中心。如果城市的四周有工厂,这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质集中到城市的中心,致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所以,城市风在某种情况下能加重市区的大气污染。例如日本北海道的旭川市,人口仅20万,市郊是山地丘陵,市区为平地,在市郊周围山地地区建工厂,本意是想让市区避开空气污染源。结果事与愿违,城市风使市郊的烟尘涌入市区,反而使没有污染源的市区污染浓度比有污染源的郊区高出了3倍左右,造成了市区的严重污染。

因此,我们在工业布局中对大气可能有污染工厂的位置、绿化带的位置要认真布局,那么二者应如何布局呢?

生:讨论并回答。

师:由于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存在,在工业布局中对大气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必须布局在盛行下沉气流的外围,以免把污染物质带到市区;而绿化带位置应布局在下沉气流的内部,可以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作用。

案例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

师:大家爬过山吧?当从山脚爬到山顶时,在气温方面有什么感受?

生:„„

师: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快;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慢。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称为谷风,如图(e)。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快;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慢。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称为山风,如图(f)。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白天、夜晚,谷底与山顶间有着不同的热力环流,那么对谷底的天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讨论回答。

师:白天、夜晚,谷底与山顶间有着不同的热力环流,那么对谷底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家听说过“巴山夜雨”吧。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水。其次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机率。

„„

篇6: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一、用be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I _______ at school just now.2.He ________ at the camp last week.3.We ________ students two years ago.4.They ________ on the farm a moment ago.5.Yang Ling ________ eleven years old last year.6.There ________ an apple on the plate yesterday.7.I ______ an English teacher now.8.She _______ happy yesterday.9.They _______ glad to see each other last month.10.Helen and Nancy ________ good friends.11.The little dog _____ two years old this year.12.Look, there ________ lots of grapes here.13.There ________ a sign on the chair on Monday..14.Today _____ the second of June.Yesterday ______ the first of June.It _____ Children’s Day.All the students ______ very excited.15 There ________ some milk in the fridge on Sunday.16.The mobile phone _______ on the sofa yesterday evening.二、句型转换

1.It was exciting.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ll the students were very excited.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y were in his pocket.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here was a car in front of the house just now.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疑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肯、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为动词的过去时练习

一、用行为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He _________(live)in Wuxi two years ago.2.The cat ________(eat)a bird last night.3.We _______(have)a party last Halloween.4.Nancy ________(pick)up oranges on the farm last week.5.I ________(make)a model ship with Mike yesterday.6.They ________(play)chess in the classroom last PE lesson.7.My mother _______(cook)a nice food last Spring Festival.8.The girls ________(sing)and _______(dance)at the party.9.I ______(watch)a cartoon on Saturday.10.Her father _______(read)a newspaper last night.11.We _________ to zoo yesterday, we _____ to the park.(go)12.______ you _______(visit)your relatives last Spring Festival? 13.______ he _______(fly)a kite on Sunday? Yes, he ______.14.Gao Shan _______(pull)up carrots last National Day holiday.15.I ____________(sweep)the floor yesterday, but my mother ______.16.What ______ she _______(find)in the garden last morning? She __________(find)a beautiful butterfly.二、句型转换

上一篇:税务局副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下一篇:赵宏峰演讲材料